环保标语是一种直观、易懂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传播环保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环保标语的创意要与环保主题紧密结合,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环保标语,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习惯
一、小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
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
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
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
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
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
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
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
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
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
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
“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
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二是渗透学法指导。
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二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一、小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真正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条龙“的角度着眼,客观地、整体地处理中小学语文各自的要求重点,防止把”循环往复“变成简单重复,防止急功近利,煮夹生饭。必须准确而清晰地区分与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训练的阶段性,诸如词类、辞格、句式变换、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毕业再做为考项。而小学阶段,还是应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词句训练上。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三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淘汰选拔教育,用淘汰的方法来“选才”,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应试教育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一目的来设计培养目标,其着眼点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般强调的是适应环境,而不注重改造环境。在现行体制之下,如何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素质教育之路,成为了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图书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心理等方面起到了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主,激发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自身无尽的潜能
图书馆收藏的知识载体中所包含的丰富知识,从横的方面来看,几乎包括所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从纵的方面来看,包括各种水平,各种深度的读物。图书馆能满足各种程度的读者的需要。而且,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更迎合了中学生活泼的个性,读者不受束缚,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求进行阅读。
例如我们的图书馆通过举办讲座,开设信息检索课,实行图书室、阅览室全开放和师生每人一本借书证,坚持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选择图书,为学生学习利用图书馆创造了条件。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主动的状态,他们身上洋溢着积极愉快的学习热情。有些同学,为了参加奥数比赛,他们认真找学习材料;有些同学,为了撰写小论文,他们涉猎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尝试获取信息的乐趣;有些同学,为了参加演讲比赛,阅读了大量的书刊,有些同学,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词语,一口气查了几种词典;如果有谁发现了有趣的书,就积极推荐给其他同学,他们学会了离开老师学习。同学们走进图书馆,就如走进了知识源泉的喷发地,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课外知识和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这里没有优、差生之分,人人的阅读权利都受到尊重;这里最体现个性,学生们在这里得到了长足发展,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让学生学会做人,陶冶高远的精神情操
图书馆具有满足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馆藏,同时又具有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空间,我们图书馆组织了各类活动,如首先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亲切交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可以锻炼出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利用伟人传记、英雄故事、革命战争题材小说、诗歌等进行理想、情操教育;利用中华文明史,革命烈士,英模人物和近代史及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办好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故事演讲、书评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既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艺术修养,又陶冶了性情。
三、根据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有针对性地丰富馆藏
我们面对的读者多是高中生,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念型发展,用理论作指导进一步扩展其知识领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他们渴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常常有一些新设想、新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反复思考,力求论据充足,他们热衷于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努力形成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的阅读兴趣除文艺作品外以逐渐对理论性阅读材料,对需要动脑筋积极思考的读物产生兴趣。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对作品设计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价,善于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课外阅读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且对文艺作品具有普遍兴趣。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丰富馆藏。又如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同学们对航空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社会竞争的激烈,同学们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也成了必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对电脑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等等。为此,我们及时采购新书,满足师生阅读需求。
四、加强图书馆的宣传,增强图书馆的活力
加强图书馆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图书馆进而利用图书馆。我们图书馆通过宣传栏进行定期的图书馆知识的介绍,并在每学期初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授课,让他们了解如何去利用图书馆,教会他们查找资料的手段。对新书进行大力的宣传。有些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时,他们会寻求图书馆有没有自己喜欢看的书;或者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应看哪类型的书。对此,我们图书管理员热情主动地为读者服务,和读者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不但做到读者有其书,更要做到书有其人。
五、展示学生阅读成果,促进更多学生加入阅读行列
我们图书馆牵头开展了一些集体活动,根据形势开展读书活动、图书展览、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如为配合学校宣传雷峰精神,我们联系学生会开展活动,把有关雷锋的书都从书库里挑出作书展,这样既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又是图书馆吸引学生的一种宣传手段。同时举办读者会,邀请一些资深的老师作读书报告,向学生推荐好书有深度的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阅读行列中来。
素质教育是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育人工程,应该说,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挖掘潜力,拓宽服务途径,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忙中偷闲,健康阅读,快乐阅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与时俱进,让我们的图书馆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四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而是那些与“根本性任务”密切相关的素质要首先和重点发展,从而牵连并引起其他素质同时、相继、相同或不同程度的依次发展。所以,发展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循环往复一致无穷,从而形成整个人生发展的链条。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时段艰苦磨练的历程之后,其原有的心志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完成发展过程。再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全面发展同时发展平均发展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总之,不论在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之时,还是在实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这样的主题: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决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得以更新,所以要历史的和发展的对待“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五
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传统教育;和谐生存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理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新的思想理念行为无时无刻地不在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方式。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一生的学习方式,它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
一、通过流行词语的变化透视出我国人民生存方式的变化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直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像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一样——快速、平稳、有序地增长。从“大哥大”“bp机”“万元户”“彩电”“下海”到“黄金周”“出境游”“博客”“炒股”。从这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流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想都不敢想到没什么不能做,特别是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从“今天您吃了吗?”到“今天您买房买车了吗?”直到“今天您网购了吗?”人们逐渐从过去的吃、穿、用到现在的车、网、游;从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信息的更新速度与信息的存储量正在以秒的速度逐渐向前递增。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足足用了120多年的时间,然而到了1955年太阳电池的问世却只用了2年的时间。可见,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到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两者之间的间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正如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就生活在昨天了。”我想这句话正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好的写照。也许未来的人们见面会说:“今天您学习了吗?”因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和理念。
二、快速的变革呼唤终身学习
(一)压缩式的快速增长带来潜在的危机
从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以计算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而就在这短短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从“原始”走向了“现代化”;在这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赖以交往的他人甚至是赖以存在的自己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而就是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是我们地球母亲遭受严重摧残的几百年,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几十年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啸、飓风等各种灾难性天气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物种都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标本。如果以上的情况再发展下去,我们的家园将会变成荒漠、我们的社会将会分崩离析、人类的文明历史将会毁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好像我们常吃的方便面一样,在短时间内可以让人们有饱胀感,但长此以往,其副作用会使人类变得营养不良。人类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不像自我的自我,渐渐地物化成了机器的奴隶;人类渐渐丧失了自己的信仰、追求,只能在不加节制地追求物欲享受时满足于自身感性机能的空虚、膨胀。这些问题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种族歧视犹在,恐怖袭击猖獗,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盛行。人类彼此之间互不信任,甚至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一点点遗产便弄得面红耳赤,儿女为了索要年迈父母的一点点退休金甚至不惜拳脚相加。由于社会和文化变化有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崩溃”,因此他们所带来的后果具有潜在的灾难性。如果人们不能与他人建立新型关系或接受社会角色的改变,那么上述变化将对其精神幸福构成威胁。在人们无法适应之处,这些变化就带来了精神危险与情景困难。终身学习可以被视作有助于避免这些危险的建设性措施,帮助人们即使面对进化迅速的社会,也能够找到满足自身社会、美学和情感需求的新的生活方式。
(二)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
1.终身学习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内涵
终身学习的理论源头是终身教育思想。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保尔·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的代表作,对国际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指出:“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它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们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进行深化,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认为“终身学习应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即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这是终身学习于人的生活实践与空间的整合”。美国早在1976年修订高等教育法的时候,就在其中以专门的部分规定了终身学习的内容,随着颁布了《终身学习法》(learningact)。日本在1990年也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国也在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
2.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呼唤终身学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老龄化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人口比例逐渐由“金字塔形”向“矩形”转变。青年人源源不断地满足各行各业新生劳动力需要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传统上学校最初进行3r(即读写算)之类的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伴随着学制的延伸以及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变得越来越狭窄,并且为了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生活,学习内容越来越专门化。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专门化的程度已非常高。因此,校内学习与时间的关系类似一个三角形,初期底宽,后期顶尖。但不争的事实是,专门化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独占话语权地位。正如《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的:“社会正在拒绝学校的毕业生。”因此,从学校毕业不等于教育的结束,而这恰恰是另一段重要学习的开始,一种持续一生的,一种参与者成为善于自我引导,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个人创造力的广博教育模式。
3.终身学习的使命——为和谐生存而学习
终身学习不仅是以维持性与适应性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掘墓人,而且是人类和谐生存的重要纽带。他是迷失的人类找到了向往已久的伊甸园。通过学习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存。我们顿悟,我们懵懂,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创建和谐共存的社会关系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公正、善良、正义;以实现人的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健康发展。为了与这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四个基本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联系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即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学会共同生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徐辉,等译.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保罗·朗格朗.周南照,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5.
[3]康宇.试论终身学习观的确立[j].继续教育研究,2007(02).
[4]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研究——基于生存论的教育哲学视角[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六
摘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关键部分之一。高校国防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训练、知识培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高校国防教育具有素质教育功能,在进行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探讨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关键词:
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功能
一、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
现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基于法律法规,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形态教育是其重点。其中军队技能是其关键,实现在各个领域的有效融合,创建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强化高校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和培养国家需求的预备役后备人才,培养高校学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政治抱负;涵养高校学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报国情怀;滋养高校学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的浩然正气;恒养高校学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
1.基础内容:以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增强法律法规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进而做到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做到依法行事。除此之外,能够强化高校学生服兵役的责任意识,宣扬尚武精神,推崇入伍荣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尊严,这是高校学生最神圣的职责。
2.核心内容
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维护祖国悠久的历史、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新时期下要遵从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拥护党的领导,关爱各民族同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以及统一。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本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分为三种:显性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拓展第二、三课堂。显性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两课”主渠道的影响,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世情、国情以及省市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理念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统一。隐性教育课程教学主要特点是有效地发掘教学课程知识中的爱国元素,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和强化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的报国意识。拓展第二、三课堂的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将思想教育有效地融入活动当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让学生不仅热爱自己,还要用心感知别人之仁。学校包含着爱意,国家包含着暖意,爱国是社会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1.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培养和强化其他素养的前提。政治思想对国防教育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社会主义“四有”特质,进而向国防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国防教育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修养,国防教学内容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兵家文化知识,其是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之一。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
2.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的开展影响是很大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养。根据实践验证发现,当人接受过专业的锻炼后,在完成任务和进行活动时展现出充沛的精力、注意力比较集中、反应能力比较强、行动速度比较快等特点。高校学生在接受国防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专业的军事技能训练,能够增强他们的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以及坚忍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质。
3.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作风素养
部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悟到军队的优良品质,自觉地增强自身的作风素养。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军事队列训练能够树立学生整齐划一的意识。进行军事法制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纪律性。国防教育中的班、排、连的集体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协作能力。
4.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甚至是增强新时期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历程、现阶段国防知识;内容涉及兵器与兵种方面的教育、国防科技信息教育、军事法律法规的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知识结构的构架。优秀的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思维的扩展,高校国防教育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能够丰富和扩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参考文献:
[3]陈基才.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对策研究[d].大理学院,2013
[4]刘志民.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与功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七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尚未将“全面发展”真正到位,教育教学模式依旧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方式。尽管有一些教改实验,但对整体的教学方式的冲击和震荡仍然微乎其微,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陈旧的传统教育的种种表现:
1.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有相当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看成了唯一的形式。学生整天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室转、围着作业转。
2.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本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问学生的学。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考虑如何备课、写教案、讲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考试和阅卷等。至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则很少顾及。
3.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有的老师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任务,由此而产生僵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口袋,硬灌硬塞。诸如“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都属于此。
4.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由于人的秉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缺陷,对这些人,有些教师只用一个腔调,一个尺码去要求学生,如有悖老师观点、要求的则斥之为“庸才”、“歪才”,甚至被打入“冷宫”,视为“废才”,这样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埋没了“才干”。
凡此种种,都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违背,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变和落实.
一、首先将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化,并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新时期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求教育观念的优化。因为教育行为受制于相应的教育思想,当教育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其他的改革措施都很难真正产生效果。
二、转变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须废除,只须转变改进。如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对待每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上,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几个“优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说就不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而是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和了解,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状况,注重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更要坚持这一原则。如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批改作业时,对部分同学可放手让其互批,对部分同学还可以面批,这样,可以鼓励每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有些知识的发展快更新也快,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学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只管如何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能协调统一,课堂效率始终不高。现在的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读书,更主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觉地学、科学地学、高效率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从强调记忆的学习向注重思维的学习转变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现代生产已进入自动化时代。面对这种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必须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性劳动和研究,这就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能力,因此现代教育不应以传授传统文化为唯一功能,而应将学生引向科学文化的发展前沿,引向未来,使学生具有吸取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和把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融为一体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多向选择的条件。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已有的结论,还要学习结论的形成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必须扬弃,要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要着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智慧的潜力。
五、改进质量评估细则
教育质量评估在素质教育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不搞好教育评估细则,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难以突破,而且可能会导致以高分论英雄的危险。因此,我认为要从“多元化、全方位”的角度,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估细则,对教师的工作,应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要求,根据巩固率、合格率、达标率、优生率、学困生转化率等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包含音、体、美、劳、心理健康等科目)。不能仅看看教师的教案写得怎样,学生的作业做得怎样,而要着眼于这个教师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总之,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只有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创设素质教育环境,完善素质教育方法,才能使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走向希望的轨道。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八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母语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发展的契机,又面临诸多窘境。大学语文应转变以教育方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而应以受教育方的需求出发,淡化大学语文工具性特点,强化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
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
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注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3]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
[4]史灿方.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n].光明日报,20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