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情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尽量避免使用夸张的词语,在感恩的总结中,要真实而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下面是一些感恩的名言和格言,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一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会使用圆规画圆。
难点:会使用圆规画圆。
一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今天,老师就再次带领大家走入我们的平面图形世界,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圆。
(二)板书课题
圆的认识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
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20xx年8月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三
(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a.认识圆心
a.(将剪好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圆心的概念
b.认识直径
a.(用彩色笔将其中一条折痕描出来)
让学生观察所描出来的线段,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直径的概念
c.认识半径
(在圆上任取一点,并与圆心连接)
教师介绍半径,并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一条半径。
(2)认识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小组讨论:在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a.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反馈交流结果,并归纳总结。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四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并发展数感。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重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2、认识小数的学习过程。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
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小数》整体感受课及尝试研究课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小数知识的首次课,因此安排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入手,创设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小数,并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的过程
1、学会认识小数。
2、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1、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会合作交流的学习经历。
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
一、炫我两分钟:
讲小数的故事:
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数学王国,在这个国度中,四处都是数字、数学符号,其中小数点也生活在这里。
小数点十分活泼可爱,成天的跑来跳去,并且时不时地还闯下祸来。这不!今天又偷偷的跑出去玩了,他漫步在数学大街上,十分无聊。对了!他想:我不如去小音乐剧院听歌吧!但音乐剧院里的门票需要不少钱呢,小数点犯难了,因为他并没带多少钱,他十分懊恼,突然,他发现0也来了。而0也没带够钱,正站在门前叹气。这时3也摇摇晃晃的来到了剧院前,他同样也面临没钱的烦恼。怎么办,他们凑在一起商量对策,突然小数点灵机一动,大喊一声:“有了!”他让3站在前边,自己在中间,0跟在后边,形成了3.0,而他们把所有的钱掏出来买了一张票。他们三个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剧院门口。检票员“x”大声地说:“请出示一下门票!”小数点递上了一张票,“x”纠正说:“对不起,请出示三张票。”小数点连忙分辩道:“根据小数的性质,一个数加上小数点后,后面就可以有无数个0,所以,我们是一个数,只需要付一张票!”“x”号哑口无言,只好放他们进去了。
怎么样啊,小数点够聪明吧!说不定他们现在还在剧院里享受优美的音乐呢!哈哈!
【设计意
图】:激发学生认识小数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研究
尝试研究一(课前)
1.说出上面各种物品的价钱。
7、25
尝试研究二(课前)
1、我们以前学过的12、35、15等数字属于整数,商品标签中的表示物品价钱的数,如:7.25元、8.80元、11.30元等都叫做。我会自己写出一个小数:(),我会试着读一读它。
2、小数和整数有什么不同?
3、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部分。
尝试研究三(课上)
1、试着读出下面的小数
0.63.09
我是这样读小数的:
先读()部分,再读(),最后读()部分。
我们在读小数时应注意:
2、试着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八三点二零四点五九
我是这样写小数的:
先写()部分,再写(),最后写()部分。
我们在写小数时应注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引向深入,总结概括。
尝试研究一、二:教师点拨:什么叫小数。
尝试研究二:讨论:怎样读写小数?读写小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互相纠错。
同桌或者同组内的同学检查一下,尝试小研究中的题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五、挑战自我。
51页练一练1、2、3题
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连线并试读,然后进行交流,重点关注0.55元、3.60元和2.05元分别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怎样想的、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六、梳理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知识的?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拓展延伸。
试着读出超市海报上商品的价格,选择其中一种商品,在身边的超市对其价格进行调查并比较,哪个更便宜些。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五
1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 第三课《正确认识自己》 2教材分析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对如何认识自己还是很迷茫。学生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生活中却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有些同学常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所以,正确认识自我也是一种本领、一种技能,需要学习和讨论。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懂得什么是正确认识自我,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及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故事、感悟名人名言,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采用材料及学生身边的事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
(3)讲述名人故事,让学生学会在多重比较重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4学情分析
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正是“自我”概念形成时期,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但由于自我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自我认识中容易出现偏差。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的依附性高,以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有时因为一件成功的事而无限扩大自己的能力,有时又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自卑。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自己的技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或骄傲。
活动1【活动】课前情景
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小的我》。
《逞强的青蛙》(请班上擅长说故事的学生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表述出来。)教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你觉的青蛙可怜吗?为什么可怜?(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与之前欣赏的歌曲作比较。)
教师:青蛙的可怜在于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可见,认识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换句话说,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同学们,你们认识自己吗,也许很多同学会说,世上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我当然认识自己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文学家苏轼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认识自己有时比认识别人可能更加困难。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认识自我为话题,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好不好。
认识自己(板书)活动一:《我是谁?》
注意:对提问中表现出对自己评价不当或自卑的学生予以鼓励,让他们说说成功的事情。学生活动后教师总结。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自己绝不能完全依靠想像和感觉。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自己适合或擅长的是什么,不擅长的是什么,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要全面地看待自己。
〖设计意图〗:在学生眼里,“成功”就是成绩好,得第一,“失败”则反之。此活动让学生领悟一位哲人所说:“在各种排列中,任何人都想得第一。其实,得第一并不难,只要愿意另起一行,每个人都是第一。”每个班排排看,学习成绩排第一的只有一位同学,可是,“只要愿意另起一行”,有的同学单科成绩排第一;有的同学绘画好,班里的每期板报都少不了他;有的同学擅长短跑,100米冠军非他莫属;唱歌、跳舞、讲故事、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众多的第一在“另起一行”中都能找到合适的人选。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准确认识自我。
活动三:学习小组自主探究 教师指点释疑
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题目: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求胜心强,易冲动,心中容不下事,好“放炮”,事后常后悔;(8)工作、学习任劳任怨,有“黄牛”精神,有时显得“窝囊”;(9)沉默寡言、谨慎、孤独 思考:
1、如何对待他人评价?
(1)、要独立思考,具体分析,正确对待(2)、要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关系? (1)不能完全受他人评价的支配。(2)重视他人的评价。
师:人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自信的、积极进取的心。自己可能和别人
相比暂时有 一定差距,但只要努力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2、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的故事: 问: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是否有优势?
师: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时的劣势是相对的,而这些劣势如果应用得当的话,恰恰会变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成为自己的优势。
3、《羊与长颈鹿》 问:如何与他人进行比较?
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所以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日新月新我常新,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丰收园 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当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分散,变得心不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认正确认识
识方法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意义 自己、把 自握自己,己在多重比较重中认识自己才能掌好 人生之舵。
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小试牛刀:用多媒体出示习题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训练学生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活动7【活动】结束语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暂,但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大的收获是我的快乐。同时也使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确实,太阳每天升起,开始崭新的一天。同学们,明天的你又将是一个全新的你。我由衷地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用自己的双手去设计自我,超越自我,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里老师想与同学共勉:“在这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生下来你是什么,这是世界给你的礼物;你将成为什么,这是你给世界的礼物。”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本节课围绕“小明的一天”展开教学,“小明的一天”主要是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题材,这一内容在设计上有3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第二,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三,适时地渗透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等。本内容的选取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够认识钟表的结构,正确读出整时和半时,会用两种方法记录整时和半时。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及交流等活动,树立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3、能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学会表示整时,会用两种表达方式写出整时和半时。教学用具:
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 小朋友,老师想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你们想猜吗? 出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好朋友是谁呀?(钟表)引入: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对呀,这个好朋友就是钟表。那你们见过钟表吗?老师这也有一些钟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表好看吗?喜欢这些钟表吗?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钟表,需要看钟表来了解时间。那这节课就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小朋友,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1)数字
你会从小到大读一读吗?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
钟面上最上面的是几?最下面的是几?最左面的呢?最右面的呢?记住这几个特殊的位置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记住其他数字的位置。
(2)针
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你能指出你的钟面上的时针吗?你能指出分针吗?
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吗?
2、认识时间
刚才小朋友们认识了钟面,那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你认识吗?老师这里有6个钟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6个钟面,观察这6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你能给这6个钟面分一分类吗?你能给它们分成2类吗?现在同桌讨论,你会怎么分呢?(同桌思考讨论)
请学生上台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一类:分针都指着12 另一类:分针都指着6 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认认钟面上的时间。第一类:
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第二类:
总结: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半。
小朋友们,现在你能认时间了吗?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请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火眼金睛看老师。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12,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3,问:这是几时?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12,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10,问:这是几时?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6,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1,问:这是几时?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6,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4,问:这是几时?
3、小明的一天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他是小明,我们来看看小明的一天都在干什么吧,(出示主题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小明的一天,你能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学生看图说一说)
那你们一天都会干些什么呢?边拨边说一说。
4、认识电子表
课件显示: 11:00 这是几时?
这是时间的另外一种表示法——时刻表示法,你能说说时刻表示法是怎么表示时间的吗?
那7时怎么表示呢?
那这个时间呢?7:30 这是几时? 那9时半你会表示吗?
三、巩固练习
1、我说你拨: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时间,你们觉得累了吗?那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拨好时间答:你的朋友在这里!
继续找朋友:3时 5时 10时半 1:00 6:30
2、完成93页练习,第一题用两种方法写出时刻。第2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亲爱的小朋友们: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因此,我们要学习小明,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布置作业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下节课用口头表达出来。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七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经历自己读小数,认识小数的过程。
2、知道整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说出具体事物中小数表示的意思。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小数。
认识小数的各个组成部分,说出具体事物中小数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中ppt辅助教学。各个组成部分,说出具体事物中小数表示的意思。
第一环节:
游戏引入(师提出猜数游戏:)
1、师给一定的范围,让学生猜数,调动课堂气氛。
(老师在游戏中一定要反应快,既要引导学生猜数,又不要左右学生的思路。预设:学生猜不出符合要求的整数,在缩小范围中,遇到整数有时不能表示一些数据,从而想到小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从而引出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第二环节:
(一)认识“鸟中之最”
1.课件显示几种鸟的图文,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小数。
2、让学生观察描述几种鸟的数据,并且分组讨论,对这些数据的理解,感知小数在具体事物中表示的意思。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注意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数据交流,给学生以主动权。
(二)认识小数
1.举出跳绳长度,买饮料和面包花的钱数的例子。
利用三年级所学知识把复名数改成单名数。(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什么是“整数”和“小数”
学生观察黑板中自己猜想的数,进行比较。和师一起找出小数的特别之处。
3.介绍小数的组成部分,师一边介绍,一边板书。
(三)试一试
引导学生读出小数,并说出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分别是多少。
(四)说一说
师提出书中69页“说一说”问题。
让学生同桌互说,然后再全班交流
(五)练一练
课件显示:
练习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表示的实际意思。
同桌互说,然后再交流
2、书中练习
3、抽奖游戏(抽奖小游戏,抽奖看商品,根据商品说出所学数学信息。说对了奖品归学生,看谁说得好,到自选商店选奖品。这里预设是一个小高潮。)
第三环节:本课小结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八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济渎路小学部
翟彩艳
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只是粗浅的,感性的.教材安排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学情分析: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钟面及整时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学生学具钟面、课件。教学策略:
动手拨一拨、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知识改变命运
师说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嘀嗒嘀嗒走,催人早早起。
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
生可能说:钟表(板书:钟表)
(二)、同学们见过钟表吗,你在哪见过钟表?
钟表的兄弟姐妹可多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课件出示:闹钟、挂在墙上机械钟表、手表中的机械表、电子表、构成了形形色色不同的钟表。)
这些钟表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
要想与这些钟表交朋友,了解钟表的秘密,首先要学会认识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请大家齐读课题。(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结构。
1、拿出自己的钟表学具,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
【课件演示】学生汇报:(1)仔细观察两根指针: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对比有什么不同。(2)有12个数字,一起按顺序数一数这些数字朋友。分针、时针也是按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旋转的,把它称为顺时针转动。
2、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请指着自己的钟表学具和同桌说说: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有什么区别? 师板书:时针、分针。
(二)。教学整时
生说:这是早上7点,妈妈在叫孩子起床
板书7时,是几时直接在几的后面加上汉字“时”就可以, 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叫中文表示法。
师:谁能说一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生说: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
知识改变命运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
师说明: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是7时。谁能像老师这样说。
2、请同学们再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下面3个钟面上的时间。
30秒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说时间,师引导说:8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3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6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师:再仔细观察 3个钟面,通过观察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可能说1)这几个都是整时
(2)分针都指向12
生试说:略
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这就是认识钟面整时的方法。这些钟面表示的都是整时。
指两生说方法,再男生说,女生说,最后集体说方法。
3、时间表示法
生说:略
师小结:时间有2种表示法:第一种是中文表示法,即“数字”加上“时”字,几时就写几;第二种是电子表示法.1个数字加上冒号再写两0(通常电子表和电视屏幕上会使这种表示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你们通过多次观察,发现了整时时针和分针的特点,认识了整时,我们光会认整时,写时间还不够,生活中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安排时间,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
1、(课件出示85页情景图)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小明,你们欢迎他吗?让我们走进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一天什么时间都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帮他完成他的作息时间表。打开书85页,请你快速写出来。
2、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1)汇报出示:小明在几时做什么。(先出示电子表表示法,再出示中文表示法。两种方法都可以)
(2)特殊钟面12时、6时。
知识改变命运
提问:12时为什么只有1根指针,是表坏了吗?(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只能看到一根指针)。
6时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两根指针在一条直线上)
(原来一天时针要转2圈,有上午的9时,经过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9时。因此,有时为了准确表达时刻前面还会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词语。)
(4)你觉得周末小明的一天安排得比较合理吗?(较为合理,有学习有休息有运动)
过渡:我们要像小明一样,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师:那就鼓励一下自己吧!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朋友小明的作息时间,现在你想了解老师的一天吗?
1、师说时间,生自己动手拔一拔。
师:请同学们按我说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1)我们每天早上8时上课,请同学们拨4时。
(2)老师每天下午6时到家,请拨6时。
(同桌之间和小组之间可以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
师:你们可真棒!拨的都很准确
2、连线,找朋友、出示课件。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老师为你们自豪.在老师心中你们永远是最棒的!现在请你帮助钟表找找朋友吧!
3、改错
4、快乐的周末 5过1小时
四、总结梳理,知识升华。
知识改变命运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分针 又细又长 时针 又粗又短 7时 7:00 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知识改变命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克
知识改变命运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九
外国语学校 陶芬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课本人认识图形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物体,计算机软件、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新朋友,瞧,是谁来了,你们喜欢机器人吗?(机器人导入)机器人皮皮觉得同学们都非常棒,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他们是什么呢?开火车分别说出是什么物体,那这些物体又分别是哪些形状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揭示课题。
二、操作感知 : 1.分一分,揭示概念。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滚一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三、形成表象,体验特征 1.视频展现立体图形
(1)动画播放立体图形的自我介绍 2.游戏“看谁摸得准”,感知物体形状特征
(2)学生闭眼摸出四种图形。(教师说图形,学生摸。)3.看谁举的对
(1)教师说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物体;教师举物体,学生说名称。
四、闯关练习
第一关:做一做1题。
第二关: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
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认识新的朋友(机器人由哪些形状物体组成)
五、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
1、师:小朋友们,今天喜洋洋来到了我们班,给大家表演精彩的魔术,你们想看吗?
课件出示:喜洋洋和全班的小朋友打招呼,然后表演有关各种图形的魔术。
3﹑师:下面我们也来变魔术,老师带来了一些积木你能用这些积木画出不同的图形吗?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在交流中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4、师:小朋友们画得这帮,今天这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我们刚刚画出来的新朋友。
板书:认识图形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的实物(饮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纸的圆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张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数学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大家看,有几个同学参观完“神州五号”的图片展之后,赶紧就自己动手制作数学的模型,请看大屏幕,你从图片上发现了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2、以前,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还要陆续研究一些新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重点来认识一下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像圆柱这样的物体?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柱。
(3)把圆柱放好,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告诉我。
同时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一个侧面(曲面)
(4)认识圆柱的高
你们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吗?
(5)练习
课件出示几个图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
2、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5)小组合作,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思考: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3、练习
(1)课件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练习2
如果不告诉底面的周长,告诉的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可不可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判断
4、思维拓展,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内容:一张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 20厘米,短的一边为 15厘米。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动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汇报。)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认识了吗?有哪些认识?
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
圆柱的认识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二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都搭过积木吗?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儿有几个小朋友用特殊的积木拼搭的作品,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整、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师:他们搭的好不好啊? 你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物体也来拼一拼、搭一搭?但是,在拼搭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听清楚要求了吗?请小组4个人开始动手吧!(学生交流、拼搭)小朋友们拼的都非常好的棒,老师选了两件最漂亮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现在请作品的小设计师来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你作品的名字叫什么?你们是怎么拼搭的?有什么发现?)
三、形成表象,建立观念。
师:小朋友们真是爱动脑、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我们的作品中用到的物体的形状相同吗?刚才我们的发现就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
现在请同位两个人把你们的物体放在一起,按形状把他们分分类吧!开始动手。(学生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已经分完了,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你们分成了几类?你们是怎样分的?找小组上前展示)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都可以成为小数学家了,按形状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让我们认识一下每一类形状的名字吧!师:(手拿模型)像这样的形状我们叫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像这4种不同的形状,画出来就是4种不同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4种立体图形吧!(板书:认识图形)
四、游戏活动,体验特征。
师:在小朋友们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成为小数学家呢?要想成为小数学家得先认识每种图形长的什么样子才可以。要想知道每种图形的特点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仔细看、动脑想、认真说,咱们比一比谁发现的特点最多、谁说的最好。1.认识长方体: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长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长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长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平平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长长方方的。
师:现在请把手中长方体的物体放到一边,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长方体)2.认识正方体:
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的好,离小数学家更进一步了,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吧!现在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正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正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正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平平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正正方方的。
师:迅速把你手中的物体放到一边,看谁的坐姿最美丽。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正方体)3.认识特殊长方体:
师:老师这有一个积木请你仔细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分别让两种说法的孩子,说一说为什么?)
师拿特殊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找不同。
小结:你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啊? 4.认识圆柱和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再过最后一关就要成为小数学家了,现在请你拿出圆柱再拿出球,看看你都拿对了吗?请你轻轻地、慢慢地把它们放到桌子上,请同位两个人一起摸一摸、看一看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球长的什么样子?看谁发现的又多,说的又好。
师:谁能来说一说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圆柱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滑滑的,立起来像个柱子,躺倒会滚动。
师:谁能来说一说球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球的特点)球是圆圆的,可以来回滚动。
师:既然圆柱和球那么好玩,可以滚动,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球)
五、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这节课啊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吧!(课件展示机器人)谁呀?这个机器人是用我们刚刚学的立体图形拼成的,现在请你数一数他们分别用了几个?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同位讨论)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几个?
(小朋友们你们的眼睛真是太亮了。)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三
药家湾小学
冯小花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涉新知
二、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谈一谈,初识周长
认识了周长,老师考考大家你们到底有没有理解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把学习知识的好伙伴(数学课本)拿出来,指出它的边线,看看老师指的,指出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小组讨论:指边线时应注意什么?(1)、从这点出发最后还要回到这一点,这才是整整一周。(2)、要紧贴数学课本的边。
2、找一找,摸一摸
3、描一描、说一说
4、量一量、算一算
(2)测量树叶的周长
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规则图形的周长,那如果让你测量一个不规则图形呢?比如说课前我们看到的树叶,谁来说一说怎么测量,你有什么好方法。拿一根细线沿着树叶的周边绕一圈,再用刻度尺量这根细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智慧小屋:
1、2题
四、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四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师生谈话,通过“玩”的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兴趣吗?谁给大家说说,你去那些地方玩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图片。(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学生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 在“玩”的谈话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定义。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引导,这边几道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一个一个算式的说如:3+3=6种加数都是3„„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
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算式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习惯和简单归纳的能力。也是认识乘法的必要过程。
2、教师说加法算式,学生写,有意识地说一个长一点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出学习乘法的需要。如:100个3相加,归纳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
3、学生自己写算式,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写算式,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相同加数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为后面改写算式创造素材,重要的是引出学习乘法的意义。激发学习乘法的兴趣。
4、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5、通过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三、揭示课题,体验生活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如我们每只手上有5个手指头,我们的双手就有2个5可以有2×5=10或5×2=10来计算。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举那些这样的例子吗? 生交流
四、简单应用,形成能力
1、教师提出摆花片的要求,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交流摆的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写算式的情况,使下面的交流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3、交流计算方法。对直接写出来乘法算式的同学给予激励性、导向性评价,并让学生读一读写出的乘法算式。
4、乘法的简单应用,考查学生能否会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出示:同学们看小花猫也来为我们喝彩,谁会算一算来了多少只小花猫。
5、拓展练习,呈现算式并讨论。
师:3+3+3+3+2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五、反思回顾,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快乐重要,但学习知识更重要。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乘法,今后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学习呢。学会了知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就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五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课件、小棒。
一、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一)情境创设:在绿绿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课件呈现)
1、数羊:课件一只只的呈现,让学生数出1—20只之后,一起将百羊图呈现出来。
2、估羊:估计一下,这里来了多少只羊?
(1)先让学生估计,大概多少只,并说出自己的估的结果;
(2)老师在课件上圈出10只,再让学生估,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估的。
3、验证:老师在课件上10只10只地圈,学生10个10个的数。一直数到100。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来学习数数与数的组成。(板书)
(三)认识比较:
谁来说一说:我们把1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在操作中体会:
1、数一数,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数数,一边一根一根地拿出小棒。
(1)数到21根时停下来。当学生手里拿着一大把小棒时,老师提出要求:谁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知道你手里有多少根小棒呢?引导学生用10(也就是成捆的小棒)来帮忙,因为我们以前学过10个一是十;将20摆成两捆加一根。
(2)提问:21是由几捆加几根?也就是说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捆一捆:
(2)动手将十根捆成一捆,再让学生看看:一共有三捆,也是就三个十,即30。
(3)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39、49、59、69、79、89后面分别是多少。每满十根,就让学生捆成一捆,并让学生说一说:那个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4)数到99时,再次停下来。问:99添上一是多少?那100根小棒一共有几捆呢?
(5)十个十个地数,也就是一捆一捆地数,10个十是一百。再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反过来强调: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二)在活动中内化:
1、数小棒:师生一起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七十二。
2、数泡泡: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泡泡。
(1)讨论: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数清所有的泡泡呢?小组讨论后,再请各组代表发言,说说每组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独立数。
(3)学生汇报数的方法: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4)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数泡泡时,我们最好都应将数过的泡泡做上记号。如果是10个10个地数,我们就将泡泡10个10个的圈起来。这样就不会有遗漏,也不会有重复了。
(三)理解整十数的组成:
2、想一想:如果想一眼就看出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我们得请谁来帮忙?引导学生请出“十”来帮忙。课件演示:将杂乱摆放的70根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刚好可以捆成7捆。
3、说一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说:70是由7个十组成的。那30呢?40呢?90呢?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的组成,突出计数单位“十”。】
(四)理解非整十数的组成:
1、猜一猜:课件先出现4捆小棒,再出现6根。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捆表示4个十,6根表示6个一,合在一起组成了46。
2、说一说:4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引导学生说出:46是由4个十与6个一组成的。
3、摆一摆:
(1)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64根呢?它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提醒学生不要与46弄混淆了。
(2)请你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那35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数数接力:按座位顺序,从1数到100。
2、比一比:数一数黄夹子、蓝夹子各有多少个?(练习八的第1题)让男生数黄夹子,女生数蓝夹子,赛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3、估一估:练习八的第2题,先让学生圈出10颗,再估一估有多少颗。
4、数一数:练习八的第3题。让学生脱离小棒数出来。
5、填一填:练习八的第4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二)归纳延伸:
1、师将本课内容简单小结。
2、课件呈现:数量为100的物品图片。
3、最后课件演示:
(1)用10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组成1个十。得出:10个一是1个十。
(2)再将一排一排的小正方体排成一层,组成一百。得出:10个十是一百。
(3)再将小正方体一层一层叠加,组成一千。让学生说一说:10个一百是多少?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六
教学目的: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1、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只兔。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2、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3)教学除法算式。
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的平均分,要坐3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12个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12÷3 = 4 12表示12个苹果; 3表示分给3只小熊; 4表示每只分到4个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干嘛? 1、教学例题。
(1)出示:6个小朋友植树情景图(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
6叫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完成“试一试”
8代表8支铅笔; 2代表2位小朋友; 4代表没人分到4支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七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看老师展板上是什么?
生:玉米粒
师:那你们可以估一下大概有多少吗?你是怎么估的
生:......
现在大家看大屏幕上的玉米粒比刚才的玉米粒怎么样?(多得多),那比100粒怎么样?(多得多)那用我们以前学的100以内的数还能表示有多少吗?所以今天我们就学习比100更大的数。(锻炼学生的估数意识)
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同学们刚才做的那么棒,小方块也来了,我们一起数数吧!
看课件一起数: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数小正方体,感悟到数数方式的多样性: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建立“千”的直观模型。)
(二)拿出计数器,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身体验在计数器上拨出数,更深刻地感受10个一,要向十位进一,10个十,向百位进一,10个一百,向千位进一。
师:小组长拿出计数器
现在小组之间先探讨一个,计数器上的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什么数位。
师板书:百 十 个
生:因为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师:同样的道理,如果十位满十了,怎么办?
生: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那拨完计数器,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让学生自主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一)、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一个同学数数,另一同学在计数器上拨数)
1、一个一个地拨,从一百起到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拨,数到二百零三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以上是学生运用计数器数数,接着让学生抽象地数,锻炼空间思考能力。
(一)、同学们,刚才我们正着数了数,现在我们来倒着数,看同学们表现怎么样? 1、从十,一个一个地倒着数,数到一 2、从三百零二,一个一个地倒着数到二百九十七 3、从一千,一个一个地倒着数到九百九十六 4、从四百二十,一十一十地倒着数,数到三百六十 (二)、我们玩报数游戏,老师指定一位同学从,开始,一排的同学接着数。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一个数字,让后边的同学接着数。
课后作业:
作业:第7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
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八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3页例3。【学情分析】
问题:中高段小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很容易混淆两者计算。
根源:可能同周长教学的起始课有关,即在第一课时过早地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概念化、形式化、公式化。学生在尚未充分感知情况下,一味去记住周长的计算公式,而不是真正理解、感悟周长的含义。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周长,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一)熟悉的一圈(一周)(指、说周长)1.五中操场跑道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五中的操场。钟老师喜欢跑步,每天至少会跑一圈。你们猜猜钟老师跑一圈是哪里到哪里?谁来指一指?(师现场在黑板上画个操场后,请3个学生指)
师:哇!一圈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呀!它们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2.路线图
师:有时,我也喜欢到我们家旁边的小公园走上一圈。
大家再猜猜,这一圈可能是哪里到哪里?(请2个学生指)师:哦!原来这一圈可能是大圈,也可能是小圈。也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
师:瞧,像这个镜框,它的一周在哪里?拿出你的小手试着指一指?
这一周的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个镜框的周长。2.树叶的周长
师:聪明的你能找到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生: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点。
这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沿着边线描,师当场把黑板上的树叶描出周长)3.扑克牌的周长
师:这张扑克牌它的一周又在哪里?请你用红色水彩笔,快速把它描下来,4.反馈学生描的作品:
师:这条绿色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这条红色边线的长度就是这张扑克牌的周长。
师:看着大家描得这么好,调皮的周长跑出来了。我们看看去。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如果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三)封闭图形的周长
师:看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蚂蚁和瓢虫也来了。赶快看,它们在干么?
哦,原来它们在比赛谁爬得更远?
师:怎么量?(三角形树叶、一般树叶形让生说一说)【温馨提示】
a.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如果测量遇到困难,欢迎找老师帮忙)b.量一量:具体分工,合作完成。
c.记一记:测量的数据记录在卡片上。(取整厘米)d.算一算,比一比:一周有多长? 2.同桌动手测量后反馈:
师:你用什么工具,测量树叶形卡片的周长?(1)曲线图形的周长 生1:用卷尺绕着量
生2:用毛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能了。生3:滚动方法
操作演示,用一条毛线绕树叶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同。师:用一条毛线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这条线段测得长度大约是18什么?(厘米)
(弯边:绳绕再拉直测量,直边:直接测量再可相加)(二)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1.口算下面图形的周长(1)正五边形(乘法)
生:五条边的长度和就是这个五边形的周长。(2)一般的四边形(加法)
师:更多边的图形,会算吗?要知道什么?怎么算?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师:还有没有更快的比较方法?(平移法)课件演示。a引出只需要比较不一样长的两条小边。b把缺角的正方形也平移成一个正方形。c得出结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课后作业】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录微课的旁白:
生活中周长,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如果要给这幅风景画镶上边框,就需要知道这幅画的周长。瞧,这是我们常玩的沙坑,如果要在它的四周铺上木板,也要算出它一周的长度。
姐姐要买新裤子了,就要测量一下她的腰围。农民伯伯要给菜地围上篱笆,就要知道这块地的周长。李叔叔想知道这个南瓜的大小,也要测量它最大圈的长度。人造卫生绕地球转,也是运用到有关周长的知识。
同学们,希望你也能运用周长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认识秒教学设计苏教版篇十九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我们把线段画下来: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出示上海市博会的部分展馆)
3.折线段。
谈话:看来线段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你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小组内交流,请左面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
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
提问:谁来给大家数数看,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总结: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6.连结两点三点四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自由地在纸上画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