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据书信可以是正式的、商务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友好的,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那么我们如何写一份出色的条据书信呢?接下来是一些条据书信的写作要领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一、走进生活,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分为两个层次:唤醒――展现。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从中寻找圆的同时感受圆的美。
美仑美奂的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数学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实际操作,掌握画法。
学生初次创造圆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基本特征――曲线图形。这时,引入画圆工具――圆规,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不标准的圆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成功的圆?使学生从简单的动手操作上升到方法的归纳。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迅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运用基本方法第二次画圆。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出了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补充“练一练”,让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出示“试一试”第三次画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方法的同时还感知了圆的概念,引出了圆心及半径的作用――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这一理解难在鼠标点动之间轻松解决。
三、小组合作,探究特征。
这一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后,安排拓展练习,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
四、拓展与应用,尽显圆的魅力。
通过介绍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在此之后,我又点拨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既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又注意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动画情境的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为突破教学难点做了有力的铺垫。对圆的再次欣赏人,给了学生想象空间。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课后反思: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使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评委,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听了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点是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本节课的授课教师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线索,以启发诱导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课前调查,积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该教师上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启发诱导为活动方法,较好突出了数学课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教学,课前让学生调查一些有关于正负数的资料,在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并讲出所搜集数据所表示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课题,并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学习,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得到动手动脑参与的情景。但这样教法对好的班较容易作到,对我们乡村小学就很难作到。
二、在教学行为上,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老师不但创造性地把握教材,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三、本堂课的教学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提供材料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数学,两个探究活动都围绕问题一一交流解答,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启发下,探究获得信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体现了新课程中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原则。
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到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只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创造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和方法就会得到了不同程度培养和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三
1、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和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节课老师一上课就抛出了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请同学生帮助记录售草莓赚钱的情况,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低于成本价格的情况,根据学生多种记录方法的展示,引出要认识的负数;在新知识出现后,教师没有急于展开对新知的学习,而是提出“关于负数,你想学习有关它的那些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以往对整数、小数、分数的研究的经验,提出了想学习负数的意义,读写法,比数大小,从而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感下开始了对新知的探究。
2、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理解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教师通过对零上温度零下温度以及零度的表示方法的对比和区分,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清楚、简便地表示并区分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请学生讲讲自己找到负数表示的意义。相互学习,自我感悟,丰富了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有了深刻的体验。
3、回归“生活实践”,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教师通过基础性练习,形成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到处处都要用到负数,而且揭示出负数具有相反意义。
4、联系生活,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负数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负数的历史,从古代我国是最早认识负数的国家、到古代中国正数、负数的运用,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问到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为国家感到骄傲!老师也为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认识负数的精彩表现而感到骄傲。这样的学习多么有意义啊!原来数学上的好多知识都是为了我们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四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
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
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学生讨论、交流。(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学生装车轴。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五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六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
(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
(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
(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
1、剪出来比较;
2、量半径、量直径;
3、量周长;
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
(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
(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
2、发展性练习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七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
(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
(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
(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
1、剪出来比较;
2、量半径、量直径;
3、量周长;
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
(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
(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
2、发展性练习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篇八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