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理想可以代表其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实现理想需要我们与他人合作,携手共进,共同实现更大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关于理想的成功故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一
1、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重点】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利用内能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请学生与同桌交流分析,尝试说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补充。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其能量来自于哪里。进而引出课题《物体的内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体的内能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通过回顾之前的知识后可以快速给出结果。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提示学生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进而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的知识,得出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教师总结得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通电前后的灯丝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且如果体积变化不大,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燃烧原因。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反复弯折一根铁丝数十次后感受弯折处的温度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事例思考还有没有其它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教师展示一些事例帮助学生分析。例如烧菜时锅热的烫手、棉被被晒热及暖风机使室温升高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并重新理解课前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自己来总结。
布置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二
a.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b.知道可以用做功来度量内能的变化
c.能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关系解释摩擦生热等与内能有关的常见物理现象
d.知道内能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材分析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法建议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学设计示例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教学重点
知道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
教具
压缩空气点火装置、广口瓶、两用抽气打气筒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实验:压缩空气点燃棉花
做实验2
甲对乙做功,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
在只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条件下,内能改变量等于做功多少。
内能和做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三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后记《串联和并联》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学本节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串联电路和一个并联电路,让学生来辨认它们分别是什么电路,并要求说出判断的依据,达到自学检测的目的。接着给学生一个开关,两个灯泡和电源,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让两个小灯泡都发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讨论有几种连接方法,分别是什么电路?并让学生到台前将自己的设计图展示给大家看,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设计有问题的电路提出改正一件。加深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连接出一个串联电路,并进行试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作用,用电器之间是否相互影响。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串联和并联电路。并通过学生实际动手实验学会了串联电路的连接,探究出了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作用,以及串联电路中的用电器相互影响,教学生利用这个特点判断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达到预期目的。当然通过这节课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现学生上实验课时,学生的动手欲望很强,老师讲多了学生不愿意听。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少讲,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今后我上这一节内容时我就会把前面的`自学检测部分溶入到学生设计电路中去,先让学生设计电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说说它是个什么电路,并说出依据。加深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二是发现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较差,导致花的时间长。今后一定要多让学生多做实验。对差点的学生多辅导。
三是实验室的仪器老化,不能满足学生实验要求,达不到实验探究目的。如:让学生接一个串联电路,学生接的是对的,但合上开关大多数都不亮,有的只有一个灯亮。主要原因是电源输出电压过低,调高了又把灯泡烧了。还有的是元件焊接处松动等问题。因此,老师要通过演示来引导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探究。并希望学校即时解决实验仪器老化等问题。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四
在引入时引导学生回忆奥斯特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那么,可不可以反过来思考:利用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在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手摇发电机演示,说明磁能生电。刚上课提问时学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而我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些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可以的,但看到学生的表现,我不但没有认识到我教学设计上的.问题,反而对学生发脾气。课后想一想,自己太着急了,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消化,在引入时应慢些,让学生思路清晰。教师用手摇发电机演示效果明显,如果用教材上的小风扇会更好,但可惜未找到。
实验探究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应结合一套演示器材(应由学生设计,教师组装)来讲。这样的话,学生会很清楚实验器材及如何组装,教师可示范学生猜想导体的可能的运动。另外,导体与磁场的位置关系,本身可以是磁场动,也可以是导体动,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楚是怎么回事或示范规定,否则有的学生随意动,分析不出来条件。对于探究实验,为了使学生条理清晰,目的性更强,可以让学生说,而后在黑板上简要写实验步骤或说完后出示有相关表格的小黑板也许效果会更好。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五
充分体现“学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贯穿于课堂始末;教师始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者、指导着、点拨者,不包办代替,把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学生。利用学生身边的情景入手引入新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过程与方法的落实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内容,又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规律,对于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点尤为重要。科学探究的方法、思想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都是在探究过程中潜隐默化的形成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来说是一种隐性的目标,它是学生在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后的情感升华,是一种内心体验,只有学生在真正的参与学习和探究之后,再反思总结才能形成的,如果前面的两维度的目标没有落实,那么,情感态度这一维度的目标则成空谈。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六
王翠玲
2011.10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孜孜关心下本学期用上了多媒体教学,在班主任及有关老师的协助下,通过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三〈1〉、三〈2〉、三〈3〉班物理教学工作顺利过了一个月。回顾此期的物理教学,主要表现如下:
1、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发学案课上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结合媒体学习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学习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选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这一阶段,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大胆、稳妥探求教学改革
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结合愉快教学法、陶治情感法、强化训练法,和谐地展开双边活动,此法不仅能赐其以鱼,还赐其以网,授之以渔。教学实践表明,此教学模式较常规教学更易增强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该教法的特点是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七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若改为v电压输电,则输电导线上损失电功率又为多少?
用2000v输电时,所使用的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为多少?
p=u1i1i1=a=50a
p线=i12r=25005w=12500w
p=u2i2i2=a=10ap线=i22r2=1005w=500w
教师讲解时要求学生必须画出输电示意图如下
分析u输、u线、u用、p输、p线、p用、i输、i线、i用的关系
i输=i线=i用u输=u线+u用p输=p线+p用
从本题的解答中你发现什么?
电压提高了5倍,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降为原来的五分之一,电线上的损失功率降为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
结论: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电的电能损失。
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4.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高压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2.输送4.0106w的电能,若发电机输出电压为2000v,先用变压器升压后应用截面积为4.25㎝2的铜导线,把电能送到400km远处,线路损失的功率为5.0105w。(铜的电阻率为1.710-8m)
(1)应选用匝数比为多少的升压变压器?
(2)在用电区使用降压变压器,其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多少?
(四)课堂小结::
1.输电导线的功率损失分析
(1)减小电阻(受条件制约)
(2)高电压输电(应用广泛)
(3)p损=p2r线/u2送
2.简单输送电路的计算和步骤
(1)画出供电图
(2)以变压器铁心为界线分各个回路,各回路可独立运用欧姆定律分析.
各回路间通过线圈匝数比与电压比贺电流比的关系,总共率不变等联系.
初三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八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