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是指就某个话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交流,借助多方意见来寻求答案或解决方案。有时候,我们需要探讨一些复杂的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请示上级呢?下面给出了一些请示上级的技巧。在写请示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和模板,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以使请示更具个性和针对性。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学会用“连线”、“字母表示”等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增强符号感;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在交流中,体验到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倾听与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纸制衣服、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小要到少年宫去玩,小小打开自己的小衣柜,找出了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2件上衣,2件下装,小小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法呢?边说边板书:搭配。
二.展开。
1、衣服的搭配。
师:这里有一张练习纸,你可以把结果写在上边;这里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纸做的衣服,同学们需要的话可以用。想想怎样汇报,别人才听得明白。有困难的话,老师和你一起研究。(学生活动)
交流。(适时引导并板书连线)
(让学生评价,你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好在什么地方?师概括:“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把“有条理、有序”写在黑板上。)
师:妈妈送给小小的节日礼物是一件白色的短袖衫,现在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想一想,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直接写算式或者连线表示都可以),如果需要摆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再领取一件上衣。
(板书连线)
小结:在刚才的几次搭配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思考,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搭配中的学到的学问了。(补充板书)
师:能干的孩子们动了手、动了脑,配出了这么多的穿法,小小选了其中的一套,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一起去少年宫了。
2、路线中的搭配。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活动,展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最清楚呢?)你对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什么评价?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游戏中的搭配。
好,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思考问题很有条理。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小小他们小队一共有3位男生,3位女生。他们决定在少年宫进行打乒乓球比赛。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打一盘乒乓球赛,你猜一猜,他们一共玩了几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但是要把思考过程记下来。一会儿我们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表示的方法最清楚。
猜测、验证、如果猜错了还要反思
4、数字搭配。
打完了乒乓球,他们来到一个数学游戏教室。其中有个数字组合游戏,我们也一起来玩吧!
请听题:用三个数字1、2、3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停顿几秒后抢答。)
1、2、3、4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想一想,写一写。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你知道搭配中有什么学问呢?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二
我县是全市最后一批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县市之一,但是我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早就以思考者、探索者、实践者的姿态进入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期“课改前沿”刊登上学期在金华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三节课:实验小学朱柏烽的语文课,浦阳三小杨玉珍的数学课,浦阳二小费黎珍的品德与生活课。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能精彩?只要努力,其实我们人人都可以精彩!
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和执笔:浦阳第三小学杨玉珍
指导和点评:浦江县研培中心项元乃
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课标》安排了四个学习内容,而“实践和综合运用”是这四个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本节课的实践应用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呈现方式上动静结合,适度开放,拓展延伸。既有直接求两类事物搭配方法的口答题,又有进行优化选择的拓展题,还有开拓思维的开放题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趣味题。力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验知识的作用,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1、握手导入,引导有序。
讲述: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会想、会说、又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想与每位小朋友每人握一次手!大家愿意吗!
(进行无序重复地握手,学生有意见)
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生:一组组,一排排…这样握就很有序,不重复也不会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
2、了解起点。揭示课题
师:这堂课我们就用有序、不重复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
提问:搭配你是怎么理解的?(词语搭配,男女主角搭配,数字搭配,衣服搭配…….)
任务:这是小朋友心目中的搭配,今天我们要研究两类事物的搭配。
二、主动探究,获得方法。
1、动手操作,感悟有序。
讲述:六一节到了,樱桃小丸子的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衣,3条裙子。(课件出示)
提问:从上衣和裙子中各选一种穿,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生:5种、6种……)
到底有几种?你们能有序地来搭一搭吗?(学生搭配)
展示搭配:(学生边说边摆出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搭出6种。板书23 6)
2、选择方法,体验有序。
(1)改变条件:把裤子增加到4条。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连一连吗?(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搭配)
教师收集材料,展示结果。学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结果。
板书:2 48
4、测验证、发现规律。
(1)再次改变条件:上衣增加到3件,裙子4条时,请猜想一下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呢?(生:有12种)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23 6, 2 48 中可以推测到求两种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用乘法算……)
(2)求证猜想。
任务:请随意选择两类事物,搭一搭、数一数有几种?再把这两类数据乘起来,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验证)
(3)反馈:
师:你一类选几,另一类选几,数出来是几?乘起来呢?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略)
(4)师生共同小结
两类事物的搭配,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来计算。
(祝贺猜想正确。)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讲述:刚才小朋友们自己探究出一个规律:求两类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现在我们就来用一用这条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问:(口答题)
(2)运动员搭配:有男运动员五名、女运动员八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早餐搭配:点心5种,饮料5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优化搭配方法)
自选挑战题:(笔答)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讲述: 古时候,齐国的齐威王和他的大将田忌,都非常喜欢赛马。有一天他们约定要进行一次赛马比赛。于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比赛的第一场:齐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比,结果田忌输了。第二场齐王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比,结果田忌又输了。第三场齐王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比,田忌还是输了。田忌非常伤心。这时,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田忌的好朋友孙膑帮助田忌反败为胜!
提问:小朋友你们也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搭配知识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
小组讨论为田忌选择最有利的搭配方法如下图:
齐王田忌
第一场 上 ———— 下(输)
第二场 中————上(赢)
第三场 下————中(赢)
(结果田忌以2比1取胜)
延伸:师:1、为什么同样的马,同样的赛场,结果会截然不同呢?
2、你能找到取胜的规律吗?(课后去玩一玩,找一找)
(学生感悟、体验到搭配中有科学,合理,巧妙地搭配。)
[点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动态的方式呈现赛马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反思:
1、 有效的情景还须有效的引导。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方法,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创设了一系列的教学情景,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寻找规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握手”是新老朋友见面常用的友好表达方式之一,学生有一定的经验,而无序握手的情景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冲突,这时教师立即引导“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怎么样握才不会重复?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想出“有序”握手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导到有序思考来探究新知。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角色得以体现。
2、有了交流模式才能有序表达。
如何让学生有序地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我们很多老师感到烦恼的,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又不是自己的学生,就更加难以把握,在本节课的几次试教中发现,一到让学生自己表达思维过程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就沉闷,后来教给了学生一些交流的方法。如:学生展示搭配结果时,学生说用这件上衣和这件裙子;那件上衣和那件裙子搭,总是辞不达意。这时经我引导:你的意思用(1)号上衣与每一条裙子搭配,(2号)上衣和每一条……是这样吗?又如:当学生验证猜想后,要他们有序地表述验证过程又有困难,我又引导他们说,这一类选几,另一类选几,数出来是几,乘起来呢?我发现了……有了这样的说话模式,学生就能用数学语言有序地表达思维的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孩子进行数学交流的环境和方法,才能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而且在一个交流策略被确认后,学生会认真地倾听、努力地尝试用明确、简洁、完整数学语言来表达,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多一份预设才能多一份生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也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课堂的生成。因此课堂教学倡导少一分预设,多一分生成,逐步实现变预设为生成,这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为注重动态生成,就无须课前预设了。在本节课的多次试教中我体会到,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中的有效生成与精彩。如:在教学“2件上衣与3条裙子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方法”时,有的班级学生会说:“有3、4、5、6种” 那么我就引导,到底有几种?小朋友们摆一摆。可是有的班级基础较好,学生都说有6种,我就傻了,都知道了,还要摆吗?怎么办呢?(当时就是想不出抓住知识的重点引导有序,你是怎么想的?能有序地摆一摆吗?)又如:在无序握手以后,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握才不会重复?生说:“一排排、一行行地握”,我说:“如果这样握……”我原想学生会说不重复,很有序,可是学生却说很公正,我又傻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是等待,还是直接说。于是课堂又形成了尴尬的局面,无法动态生成。我的体会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当我们在课前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出多层次,多板块的预案的前提下,在课堂中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应对自如,才有可能在开放的、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有效生成,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为了生成,为了精彩,在课前必须多一分预设。
4、开放的问题才有探索的空间
在《新课标》中特别倡导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虽然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例如:在“2件上衣,4条裙子”这一环节,我设计用孩子们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连一连的探究活动,有的把衣服的实物图画下来;有的孩子就用序号1、2、3、的数字来表示;还有的是用字母a、b、c等来表示,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想,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给别人带来启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现在刚刚开学,假期中谁出去旅游了,到了哪些地方?
生:我和妈妈到北戴河去了。
生:我参加了阳光旅行社的大连三日游。
师:旅游都带了哪些物品?
生:衣服、裤子还有牙具。
师:具体说说带了几件上衣?几条裤子?
生:1件上衣,1条裤子。
师:呦,轻装上阵,有没有比他带得多的?
生:5件上衣,4条裤子。
2。理解情境,获取数学信息。
师:能根据这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上衣和裤子一共有多少件?
生:上衣比裤子多几件?
生: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师: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会解决吗?
生:会。5+4=9,上衣和裤子一共有9件。5—4=1,上衣比裤子多1件。
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在一年级时就学过了,今天重点研究第三个问题“5件上衣、4条裤子能搭配多少套?”。
生:5套。
生:10套。
生:20套。
生:9套。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究竟能搭配成几套呢?看来,在衣服的搭配中还大有学问呢。
(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1。整理数学问题,体会由浅入深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生:1套。
师:1件上衣搭配2条裤子是几套?
生:2套。
师:1件上衣搭配3条裤子是几套?
生:3套。
师:问题再复杂一些,上衣增加一件,怎样提问题?
生:2件上衣和3条裤子,能搭配多少套?
师:有困难吗?遇到问题别忘了请学具来帮忙呀,赶快动手摆一摆,和同学研究研究。
2。实际操作两件上衣、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理解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
师:哪些小组做完了?先请左边的这组派一个代表把他作品摆到投影上。
生1:我和同学借了几件衣服,共摆出了6种搭配。
师:你是一个很会合作学习的学生。解决了学具不够的难题,一一对应,一目了然。
师:其他同学对他的方法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你是怎样做的?
生2:我的方法和她有点像,比他的方法省一些学具。
师:这种方法确实更加简洁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3:这两种方法好是好,但如果借不来那么多学具呢?我的方法是:先用这件上衣和短裤、长裤搭配,再用第2件上衣搭配短裤、长裤、再用两件上衣搭配八分裤,一共是6种。(学生边说边摆)
生:先用第1件上衣和3条裤子搭配,是3种;再用第2件上衣和3条裤子搭配,也是3种。
师:对,这样按顺序就不乱了。一共是几种?
生:一共是6种。
师:这次就清楚多了,看来按顺序思考问题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谁再来说一说?
……
师:其他同学都听懂了吗?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
生:把他说的话都写下来。
师:文字太多,有些麻烦。
(学生陷入沉思之中,教师继续启发)
师:想个办法,能一目了然,一眼看出来?
生:画线。
师:你出了个好主意,就请你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说一说这些线都表示什么意思?其他同学听听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有,就提出来。
生:第一件上衣搭配第一条裤子是第一套,第一件上衣搭配第二条裤子是第二套,第一件上衣搭配第三条裤子是第三套,第二件上衣搭配第一条裤子是第四套,第二件上衣搭配第二条裤子是第五套,第二件上衣搭配第三条裤子是第六套。(学生边指边说)
师:刚才你用了6句话,用2句话能不能说清?
生:第一件上衣分别搭配三条裤子有三套,第二件上衣分别搭配三条裤子,又有三套,一共是6套。
(教师板书:3+3=6和3×2=6)
师:怎么能看出是先从上衣的角度想,再搭配裤子的?(教师作了一个从上衣到裤子的手势)
生:用箭头。
(教师指导学生添上箭头。)
师:他的方法你看懂了吗,谁能再说一说?
……
师:这是用上衣搭配裤子的图,如果用裤子搭配上衣呢?
生:1条裤子搭配2件上衣,是2套,3条裤子搭配2件上衣,是3个2套。用2+2+2=6,也可以用3×2=6。
(教师出示另一张图,并画出相应的线条和箭头,并板书:2+2+2=6和3×2=6)
师:3+3=6和2+2+2=6这两组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的算式表示衣服搭配裤子,后面的算式表示裤子搭配衣服。
师:刚才的问题研究得不错,看来,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这两种方法虽然列式不同、意义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探究三件衣服、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符号替代思想。
生:有。
(一名学生犹犹豫豫的举手)
师: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你没给我们组发第三件衣服的卡片。
师:对不起,我的衣服卡片不够了。也许你要问,没有卡片怎么解决?小组研究一下,看谁有好主意,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师:请这些作品的作者把自己的做法介绍给同学。
方法1:
生:我先画出了衣服和裤子图再进行搭配,第一件衣服分别搭配三条裤子,有三套;第二件衣服分别搭配三条裤子,又有三套;第三件衣服分别搭配三条裤子,又有三套,一共是9套。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四
主备教师 | 张婷 | 科目 | 数学 | 年级 | 三年级 |
推送资 源内容 | 《搭配中的学问》 | 授课时间 | 9.1 | ||
学习目标 | 1.结合“搭配服装”的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自己搭配的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问题。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
学习重点 | 联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 | ||||
学习难点 | 能运用有序搭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
资源来源 | 学习强国 | ||||
学习 过程 | 一、情境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的朋友,他是马戏团的奇奇,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不知道如何搭配,同学们可以去帮帮他吗?(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二、新知探索 1.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的规律和表示方法。 (1)课件出示图片,说一说有几顶帽子和几条裤子? (4)如何把想的过程记录下来?师生共同总结:用图形代替;用字母代替。 2.多次体验,逐步加深对规律和方法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并指名回答,大家集体讨论。 (4)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并集体交流讨论。 (5)搭配服装和去动物园的路线这两个问题所画出的图有什么联系?(两类事物,搭配在一起)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搭配中的学问,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问题能用今天学到的有关搭配的知识。 | ||||
作业布置 |
搭配中学问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搭配学问教学设计
三年级《搭配中学问》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学会用“连线”、“字母表示”等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增强符号感;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在交流中,体验到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倾听与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纸制衣服、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小要到少年宫去玩,小小打开自己的小衣柜,找出了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2件上衣,2件下装,小小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法呢?边说边板书:搭配。
二.展开。
1、衣服的搭配。
师:这里有一张练习纸,你可以把结果写在上边;这里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纸做的衣服,同学们需要的话可以用。想想怎样汇报,别人才听得明白。有困难的话,老师和你一起研究。(学生活动)
交流。(适时引导并板书连线)
(让学生评价,你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好在什么地方?师概括:“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把“有条理、有序”写在黑板上。)
师:妈妈送给小小的节日礼物是一件白色的短袖衫,现在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想一想,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直接写算式或者连线表示都可以),如果需要摆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再领取一件上衣。
(板书连线)
小结:在刚才的几次搭配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思考,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搭配中的学到的学问了。(补充板书)
师:能干的孩子们动了手、动了脑,配出了这么多的穿法,小小选了其中的一套,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一起去少年宫了。
2、路线中的搭配。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活动,展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最清楚呢?)你对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什么评价?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游戏中的搭配。
好,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思考问题很有条理。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小小他们小队一共有3位男生,3位女生。他们决定在少年宫进行打乒乓球比赛。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打一盘乒乓球赛,你猜一猜,他们一共玩了几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但是要把思考过程记下来。一会儿我们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表示的方法最清楚。
猜测、验证、如果猜错了还要反思
4、数字搭配。
打完了乒乓球,他们来到一个数学游戏教室。其中有个数字组合游戏,我们也一起来玩吧!
请听题:用三个数字1、2、3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停顿几秒后抢答。)
1、2、3、4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想一想,写一写。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你知道搭配中有什么学问呢?
[]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六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的朋友,他是马戏团的奇奇,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不知道如何搭配,同学们可以去帮帮他吗?(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1、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的规律和表示方法。
(1)课件出示图片,说一说有几顶帽子和几条裤子?
(4)如何把想的过程记录下来?师生共同总结:用图形代替;用字母代替。
2、多次体验,逐步加深对规律和方法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并指名回答,大家集体讨论。
(4)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并集体交流讨论。
(5)搭配服装和去动物园的'路线这两个问题所画出的图有什么联系?(两类事物,搭配在一起)
今天学习搭配中的学问,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问题能用今天学到的有关搭配的知识。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七
1、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菜名小卡片。
引:国庆长假小朋友们过得高兴吗?必定品尝了许多美食,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问:排骨、鱼这些都是什么菜?土豆、冬瓜又是什么菜?
(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不明白教师启发学生分清荤菜和素菜。)
问:这么多的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
师:对了!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搭配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吧!请小朋友把书翻开26页。
(出示课件:课题并板书课题)
自由回答
生: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
使学生明确:荤菜与素菜之间的区别,为“配菜”做好铺垫。
了解在饮食中要注意合理的搭配。
(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1) 问:学校餐厅开餐了,星期一的菜谱是怎样的?
问:厨师对配菜有什么要求?
(点击课件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问: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边点课件边问)
2) 学生尝试解决
3) 反馈交流
a、你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有不同意见吗?
b、你是怎样搭配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4) 板书(用不同颜色区分荤菜和素菜)
白菜 白菜
肉丸子 或
冬瓜 冬瓜
(使学生明确无论是荤菜配素菜还是素菜配荤菜都只有两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引:小朋友们搭配得真好!星期三有几种荤菜?几种素菜?
师:仍然按照一份荤菜和一份素菜的搭配,又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1) 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
2) 四人小组共同讨论交流,选出最好的一份记录。
3) 反馈交流
问:哪个小组先说?
(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
请小组代表带上记录用投影的方式边看记录边发言。
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 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必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脱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必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脱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情况: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观察菜谱后回答。
个别说一说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个别说一说自己的搭配方法。
生:2中荤菜,2种素菜。
自主探究,记录自己的配菜方法。
组内交流,合作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
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搭配的方法:按必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脱漏。及两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探究中,初步感知搭配的方法。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搭配的规律和方法:按必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脱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并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引:小朋友们找到了搭配的小窍门,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师: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师: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a、口述配菜方法b、用乘法和加法:“你是怎样想的?”2x3是用荤菜来配素菜。3x2是用素菜来配荤菜。3+3用一个用荤菜来配素菜,再用另一个荤菜来配素菜。
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个别回答。
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自主探索,大胆猜想,发现并找到较好较快的获得搭配结果的规律,能应用乘法原理来解决搭配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应多样化并且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引:刚才同学们都很动脑筋!你能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其它搭配问题吗?请翻书27页,看一看联系第一题。
问: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反馈交流: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
仔细观察主题图,独立思考解决,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
配菜中你学到了什么?
自己总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
星期一:
白菜 白菜
肉丸子 或
冬瓜 冬瓜
一共有 种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实录与评析篇八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 学生独立解决。
(3)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