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一
初次听闻《傅雷家书》时,内心是十分抗拒的,因为一听“家书”二字就觉得是无味。但一经阅读后,感受过书中之情后,就发现这本家书饶有趣味且意义丰富。
满目的思念跃然于纸上,夹杂着“蕉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盼望,以及对孩子成就的自豪之意,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家中之情。
书中所提及的——“你走后的第二天,奶奶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自昨天起我们开始等你的信了,算起日子来,也该有你的来信了。”短短几句道出了“家书抵万金”所含之意。同时,为什么道出“悲喜交集呢?”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便是喜,因为孩子是天赋异凛的,喜是自豪的流露;对于悲呢,当然是莫过于骨肉分离的难舍之悲了。
读到这儿,便有了几分触动,因为我也曾感同身受过——每个住校的学生,总是只有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以至于每次周日下午返校之前,总是要在家里磨蹭个半天,迟迟不愿意离去,说到底是孩子的恋家。临行前呢,父母总是嘘寒问暖,甚至有时是泪眼朦胧,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受,那感觉就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父母总是对孩子们十分关心,对于在外的孩子的这份感情就愈加地强烈了!“刚朦胧阖眼,却又是心惊肉跳地醒了。“看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便觉得是伤心乐事!
在外的游子们啊!短短几分封的家信难寄托这相思,我们应该多去探望家中的长辈们,回报一点亲情是一点。
父母们总是怀着“踏在我们的身上面前吧,愿我们更伟大,更幸福“的无私。
多陪陪亲人!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二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三
《傅雷家书》中写了从19xx年到19xx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我认为傅雷夫妇是最好的中国教育的典范,他们呕心沥血的`去教育他们的孩子们,可以说是各个方面都教育得非常全面,且教育十分到位,什么感情啊,音乐啊,政治啊没有一处是没有教育到的。
尤其是感情方面,也教育的十分到位,这是我唯一觉得,它不像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十分传统,所以中国家长很少有和孩子们讲爱情,这仿佛对我们这个年代来说就是一种禁封的东西,家长们要求我们不要早恋,这只是一种要求,却没有给我们讲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为什么这个年代不要去碰爱情?中国家长们压根连提都不提,只是一味的告诉我们不要早恋,而傅雷就不一样,他告诉儿子爱情是什么?告诉儿子要奉行“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的准则,不要把恋爱放在第一位,切勿恋爱至上,这样会耽误了工作,他们会很认真的告诉孩子爱情是什么?而中国家长只会一味地责骂,不会理性的去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呢,也只是辨认不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可能是青春期对异性产生的朦胧情感,所以,家长应该正视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骂。
所以我认为傅雷的教学之道虽然艰难,但是是成功的!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四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子女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此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青年励志读物,更是一本充满了父母对子女的挚爱和期望的书。读后既得益于傅雷夫妇的至理名言,又感动着他们的至深亲情。
傅聪远在海外求学,傅雷夫妇不顾工作上的辛苦,身体上的疲惫,依然坚持给孩子写信。谆谆教诲,可见其望子成龙之心;深深关怀,可知其眷眷爱子之意。他们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得到成功的喜悦。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也做了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夫妇因此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的家书更是成为教育子女的经典之作。
信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傅雷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教训教育子女(主要是儿子)如何做人、做事、对待生活及艺术等问题,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在为人坦荡、禀性刚毅的父亲的教育下,傅聪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并最终成为钢琴大师。
从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亲情。傅雷夫妇平实的语言道出的是一片浓浓亲情,读后让人感动不已。“你的信我们看得多宝贵,我们虽然分离了,可是心永远在一起,这是你给我们的唯一的安慰。”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胜过一切。“只有你的一切真能使我们的心开放,想到你我就觉得幸福了,没什么抱怨的了。”儿女是那么容易让父母满足和幸福。“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辛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联接在一起。”更让我折服的是,傅雷夫妇对子女的爱不是固执己见的,而是互相尊重的。“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他们与儿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并没有要求儿子必须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儿子提起,让儿子容易接受。“年纪大的人总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的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学习也是互相的。傅聪学习父亲的为人处事,傅雷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父亲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如同涓涓溪流,纯真质朴,令人动容。母亲的爱犹如她圣洁而慈爱的眼泪,清澈无私。
其次,信中亲情背后的教子之道让我受益匪浅,深得启发。傅雷在信中告诉儿子,一个年轻人在做人和对待生活问题上要尤为重视。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例子,教育儿子注意自己的穿衣着装、姿态举动和礼仪态度,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教育儿子待人要谦虚,“才气越高,越要提放”;做事要严谨,“大小事要对人家有个交代”;遇困境不气不馁,获大奖不骄不傲,“你别把‘比赛’太放在心上,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要热爱国家和人民,牢记国家的荣辱和人民的安危,“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持续不断地检查自己”,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生活上,注意劳逸结合,还要正确理财。这些,对今天的莘莘学子也是受益无穷的。
再次,傅雷夫妇直言不讳地提出对于年轻人恋爱、婚姻与做学问的关系的看法,让我深思不已。他说:“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青年时期,正是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的时候。但傅雷以他个人自身经验告诉儿子,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学问。“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尽量控制你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这些傅雷当初在心中说过的话,相信傅聪学有所成之后一定深有感触。
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是深沉的,是长远的,是伟大的。
天下爱自己儿女的父母处处都是,爱子之情更是人之常情,为什么说傅雷夫妇的爱是深沉的呢?因为傅雷的爱已不是普通的父爱了,他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这份爱是深沉的,在傅雷心中,儿子先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其次才是一个好儿子。
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也是长远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傅雷对儿女的教育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大多父母都能做到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但真正能合乎孩子的口味并且走向成功的是少之又少。或者,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美好未来而忽略了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傅雷夫妇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亲身经历,既帮助了儿女的成人成才,又让子女感受到深切的父母之爱。可谓是用心良苦。
傅雷夫妇的爱更是伟大的,“我对你的希望和前途是乐观的,就是有这么一点母子之情割舍不得”。但为了儿子的希望和前途,他们情愿割舍这份情意。傅雷不止是他们的儿子,还是祖国人民的儿子。“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起同胞”。他们希望儿子能够为了祖国人民更加努力,而不仅是为了他们。正所谓大爱无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已上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层次,这是一般父母所不及的。
《傅雷家书》一书自问世以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不仅对青年人,广大的父母亲更是受益良多,从中学到了很多教子之道。我想,这正是这本书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吧。作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五
经典的作品,最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它们就像一位博学的知者,一位细心教导的老师,而《傅雷家书》也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近日我一直在看这本经典的名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新知”。
这本书讲了傅雷写给傅聪的一系列的信,有着凝聚傅聪对祖国和对儿子深厚而有热烈的爱。信中也强调年轻人该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父母对儿子的生活进行有益的指导和诉说,还有关于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教导,以及技巧上的详细解释和说明。
我深深地记得在傅聪走后,傅雷给儿子发的第一封书信,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细致入微的关爱,什么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是无私而又伟大的父爱。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语中,充分反映出了这不是老师的教导,而是不是长者的叮嘱,也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和一种不同的教诲。不同于其他父母的关爱,但又有着不失细心呵护这儿女的感觉。
其实,《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写给傅聪一个人的,也是写给中华父母的一部教子篇,不仅让我们体会傅雷对傅聪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傅雷教导儿子如何立身行事,爱国成才。
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什么是父爱。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深沉的父爱,但他写下了那埋藏在每个父亲心底的那份真情实感的爱。
同时也让人们明白了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难题,傅雷在傅聪出国留学的日子里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的,不是以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以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去做正确的事情。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特殊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在最后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好朋友。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六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古今上下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寒假期间,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懂得了如何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我始终认为手的紧张和整个身心有关系,不能机械的把手孤立起来。”傅雷不仅仅想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优秀、出色的艺术家,并且也教他做人的道理。这些在家书中出现的句子都触动我们的心灵,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
距离、时间都不是阻碍父母爱子的绊脚石,纵使相距再远,爱也永远不会变。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七
《傅雷家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教育好教材。傅雷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一个人遭到了不幸本身是不幸的,但挫折又是一部活教材,可以磨练你的毅志,从而使你坚强起来。所以,不幸就成了幸事。”看到这段话以后我不明白,就问爸爸。爸爸说,这是说事物有两方面,告诉你要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才能成长为一个坚误的人。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明白了。
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是在它们面前退缩吗?不是!傅雷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知难而进。
有一段时间,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总觉得不如别人,就不爱学习了。老师和家长对我寄以厚望,自己却认为不是学习的材料。现在想想,是自已没有正确对待学习。学习成绩不好更要努力才对,谁生下来就会呀?我们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的,因为成绩不好就打退堂鼓是没有出息的。
通过《傅雷家书》的学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八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傅雷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没有分离,也没有书信,但仍有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爱的关怀。父母对我们的帮助,也是无私的,他们教会了我感恩,细致,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家书记录的,不仅仅是傅雷他们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它教会了我懂得珍惜,珍惜父母给予我的那份爱,因为它只有一份。有时候父母无法给予我们什么,可他们却把什么都给了我。
天下的父母都是无私的。我诞生在一个与傅雷完全不同的时代,一直以来的幸福团聚让我们缺少了书信的交流,但那份来自父母的细致关怀,那些点滴的爱仍然熟悉在我的脑海里。感谢《傅雷家书》,感谢它使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对我的关怀,也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教导,我们要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九
书是人汲取知识的源泉,一本好书可能就因此改变你的一生!从书中我们会发现那作者浓浓的情感!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感受到他对儿子的那分关心与关爱。
《傅雷家书》共记载傅雷写给在国外学习的傅聪十一通信。对于儿子的发展甚为关心,想方设法的指导着他。因此,关于儿子的音乐专业也是尤为关注。哪一乐曲,哪一乐章,哪一字节都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怪不得有人说;这样的教育,不成材都难。
让我们认真的想一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身影:因为我们生病,而彻夜未眠的身影;因为学习不佳工作不努力,而大发怒火的人……对就是他们,这些为了我们而呕心沥血的父母。傅聪傅敏理解了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成为国内国外知名的钢琴家,一个也成为我国杰出的英语导师。而我们又做了什么?不,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因为年龄的差异发生的.磨擦,而大发脾气。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不顾父母的辛劳,大手大脚花着他们的血汗钱,而不感到愧疚……不,我们应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一个人,如果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长大后又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他会把这种爱延续下去,继续传给其他人,那么世界上将会处处有爱。
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应该关心别人,体谅别人吗?好好想想你伤害了多少人去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初中生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十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我们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但仿佛道德在教育中所占的分量要远低于知识的传授,我们在道德上的陶冶和认识还远远不够。曾经看过一篇故事,一位外国孩子看见乞丐坐在街边,他卖了两个面包坐在乞丐旁边和他一起吃,脸上毫无厌恶之色,而中国孩子虽然同样也会感到怜悯之情,但真正付出行动的却很少,大多都是将身上的零钱投进乞丐的碗中。也许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也足以让我们引起或多或少的触动:我们懂得用自己的道德观去衡量、评论,但却惧怕于实践。每当看到那些电视中那些作出错误选择并为之付出代价的人们,我都会惋惜地设想,如果他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他们的教育中能含有更多做人和道德的成分,如果他们或多或少的知识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也许他们的人生路能走得更顺畅,也更能作出不违心的选择。人们说“知识决定命运”,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汲取的那些对于人生的正确认识和道德上的陶冶,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正确的方向指引,这样的教育至少能保证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是走在正道上的。
这次去台湾旅游,更深深体会到了教育中道德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乐于助人、热爱国家、热情好客、认真负责这些美好的品质一旦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他就一定会被人尊重,就一定是可爱的。相反,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公共道德都做不到,连最自然的关怀和友善都无法传递给他人,无论我们的身份和属性如何,都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当我看到,即使是台湾街边最平常的路人或者销售员,当任何人需要帮助时,他们都会热心地帮忙;当我听到,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在服务完的时候,双方总会真诚地道谢和祝福;当我参与到这种友善之中,和台湾的同胞们在温泉池中畅谈,在任何场合中都习惯了对他人说谢谢,在旅行的最后一天和难忘的司机师傅强忍着泪水分别,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舒心,也许这就是道德和教育为每一个收益其中的人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将教育无限地延续了下去。这样的教育,是无尽头的,是受益终生的。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心中的疑惑,就在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的时候。一位农民工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入火海救出被困的老太太。当记者问他当时有什么感受的时候,他诧异地说:“当时一心想着救人,哪有什么感受。”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出伟大的人和有杰出成就的人,至少现在还不是。当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我们尽到了自己作为各种角色应尽的责任,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人生也一定是美好的。当需要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胆怯而退缩,不会因为自私而放弃,这时心中唯一的标准就是良知。这时教育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教人必须先教做人。我想,傅雷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教育绝非数日便能完成,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懈追求、不断地超越和实践。今天,我终于读懂了《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