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安全教案,我们能够了解并掌握常见事故的原因、预防方法和处理措施。下面是一些四年级教案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篇一
一、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已经有很多研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谈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普遍化、特殊化、类比、猜想和检验、画一张图、建立方程、倒着干等。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德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尝试和检验、画图、操作、找规律、制表、从简单的情况人手、整理数据、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列方程、逻辑推理、改变观点等11种。加拿大的某套数学教材中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为10种,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如下:
我国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教材,不再以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内容为线索,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以所学运算体现的数量关系为线索,以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线索。人教版教材编排了图示、列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入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从四年级起集中编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学生学习摘录与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明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
二、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三个阶段
教师不但要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还要思考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是基于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首先是作为学生感受、体会、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手段,其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仅仅是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即基于解题的经历,形成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进而通过反思和提炼,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要经历潜意识阶段、明朗化阶段、深刻化阶段。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1.走出潜意识阶段
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回顾性陈述交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隐为显。在回顾性陈述时,学生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
2.步入明朗化阶段
动、综合、灵活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3.走向深刻化阶段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感知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要安排一定的练习,对相关策略进行集中强化,以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更深刻,逐步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师的眼中,学生采用的策略可能有优劣之分,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没有好坏之别,都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的努力。因此,即使到了巩固、深化策略的阶段,教师仍不应急于对学生的策略作出评价,而应给学生阐明和讨论策略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比较不同的策略,优化自我的策略。为了深化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教师可在学生采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特点,适用哪些情况?还可采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不同策略之间有无一定的本质联系?学生不断地经历这样的思考,就能对策略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就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策略,有助子在解决问题时走出无从下手的沼泽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策略的认识、理解与掌握。教师要充分认识策略的意义,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学生形成策略的规律,将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时学习的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例题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发展解题策略。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合肥市区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目标:
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选择相应的解题策略。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一、复习
引新。1、提问: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画图、列举还原)、
2、揭示课题
二、探究
新知
(一)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问题
1、出示例题(图文结合)
2、理解题意
(1)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回答完成板书:
小杯6个
小杯的容量720ml
是大杯的1/3,
大杯1个
你认为哪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现在根据已知的条件能直接求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不能!
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可以:
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或是
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
3、自主探索,研究替换策略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下面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
(1)先画出换杯子示意图。
(2)然后根据图再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
请个别学生回答解题的方法
生a、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13=3(个)
6+3=9(个)
7209=80(毫升)
803=240(毫升)
生b、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63=2(个)
2+1=3(个)
7203=240(毫升)
2401/3=80(毫升)
5、检验结果
怎样知道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我们要来检验一下。
这题怎样检验?
生:806=480(毫升)
240+480=720(毫升)
符合果汁有720毫升这条件就行了吗?
生:80240=1/3或是
24080=3
还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重要的条件才行。
都符合了题目中的条件才说明我们做对。
请大家写上答语。
6、比较方法,提升策略
完成板书:
小杯6个6+3=9
1/3720毫升
大杯1个2+1=3
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把两种不同容量的杯子换成同一种容量的杯子,来计算的。
7、小结方法,揭示课题
也就是把两种不同的量换成同一种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策略。
(二)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关系问题
1、理解题意
出示变式题(图文结合)
还是刚才那道题吗?
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
关键句是什么?
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还可以怎么说?
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
你会解答吗?
2、自主尝试
请自己试一试,用我们学习解答例题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画图列式计算
2、交流方法
生c、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
7007=100(毫升)
100+20=120(毫升)
多20ml
大杯1个
生d、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
206=120(毫升)
720+120=840(毫升)
8407=120(毫升)
多20ml
大杯1个6+1=7720+120
4、检验结果
互相检验结果.
生:1006=600(毫升)
600+120=720(毫升)
符合已知信息我们就做对了。
4、小结变式题思路
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也是把两种不同的量通过替换变成同一种量,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组织学生画图、列式解答、研究方法,使学生充分感知替换策略
引导学生利用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再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
组织学生自己尝试根据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继续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替换中,总量变化的疑惑点。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替换策略能解决的两种不同情况的问题的特征。充分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通过自主研究,汇报交流,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发展,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感知替换策略。
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尝试算法,汇报交流,进一步理解替换策略,体验它的实用性。
通过比较集体研讨发现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特征。
画图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相互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策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充分体验策略的真正的价值。
引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比较例题与变式题
例题与变式题都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它们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这两道题目我们都是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
倍数关系,杯子个数变化,但总量没有变。
相差关系,杯子的个数没有变,而总量却变化了。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纸盒问题
(1)先画出替换示意图
(2)再交流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
2、门票问题
3、练习十七的第1题
钢笔和铅笔的问题
4、机动练习
5、生活实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分析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新知,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小杯6个6+3=9(个)720ml
小杯是大杯的1/3变了没变
大杯1个2+1=3(个)720ml
大杯比小杯多20ml没变变了
大杯1个6+1=7(个)720+120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篇三
1、知识与能力: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
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2、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3、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4、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5、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积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设计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介绍黄山的景色,回忆从前学过的写黄山风景的课文。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第一题,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3?给三个段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黄山松为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画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交流感受,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板书: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强大团结力黄山松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篇五
1、使学生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灵活运用学过的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
课时安排
7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