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为一种个人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展示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最后,别忘了审阅和校对你的征文,确保没有漏字和错别字。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征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一
【第一篇】青蛙的启示
这几天,我每天都在瓜沥的文化管理学游泳,可无论我怎么快速地蹬水,就是游不快。今天,我在田野里遇上一只小青蛙,它给了我一个启发。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人类生活在这样一个大自然中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蜗牛的启示
今天,天刚下了一场蒙蒙细雨。我从菜园里找了一只很大的蜗牛来回家细细观察。
蜗牛的启示科学老师告诉我们,蜗牛大约有二千六百颗牙齿,吃东西一般都在夜深后吃的,吃东西时,先用牙齿把咬来的食物磨碎,再吃下去。
通过这次的观察,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更多发现。
【第三篇】蚂蚁的启示
今天中午,我来到广场上,看到几只蚂蚁,想起老师让我们观察东西,那我想:就来观察这些蚂蚁吧。
蚂蚁的启示蚂蚁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慢慢地向前走着,一边走一边左右嗅着,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突然一只西瓜虫从它们身边慢慢走过。一只最前边的蚂蚁忽地停住了,它转过身碰了一下第二只蚂蚁的触角,好像在说什么似的。第二只又碰了第三只,依次来,不过传的很快。不一会儿,所有的蚂蚁好像都领会了对方给它的信息。只见第一只赶紧转了一个圈,到了最后一只的后面,这时所有的蚂蚁团团包围住了西瓜虫。我想:西瓜虫虽小,但跟蚂蚁比起来,那不成了庞然大物了吗?蚂蚁pk西瓜虫能赢吗?我决定继续看个究竟。蚂蚁们蜂拥而上,一个给一个搭梯子、叠罗汉,爬上它的壳。又是踢,又是打,又是咬,痛的西瓜虫不停地来回打滚,拼命的挣扎着,不过,这都无济于事,蚂蚁们并没有停止对它的攻击。过了一会,西瓜虫没有了力气,两只蚂蚁从它的脖子上一咬,它便四脚朝天、一命呜呼了。它们团结一致打倒了这只“庞然大物”把它齐心协力拉到了洞里。
我想:这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二
今天,我从《山海经》里面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野兽叫猩猩,它们非常贪心,十分好酒和摆弄草鞋。土人们于是常常在路边摆酒,旁边还放上几十双连在一起的草鞋。猩猩经过时,总是对土人们大骂:“又来诱惑我,没安好心。”然后走开,不久又返回来,又骂。如此来回几次,终于忍不住诱惑,便走过去,心想:酒,喝一口不怕的;鞋,穿一下也不怕的。就这样它们喝了一口又一口。土人们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都醉醺醺的,连着的草鞋让他们跑不动,成了土人的盘中餐。
毒品是万万不能沾的,那是一条不归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有些人禁不住损友的花言巧语,禁不住毒品给自己带来的暂时的快乐,偏偏沾上毒品,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带来危害。
所以我们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意志,要抵受得住生活中的各种诱惑。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三
第十二学时: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学习在口语交际中利用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学会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掌握他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学习:搜集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劝说的经验全班交流
第十三学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四
角部测量本课程基于对角度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个操作类。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这部分数据中有很多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所以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度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度的一侧重合,度是取决于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新课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两个地方:一个是量角器的放置,另一个是如何看内外圆的刻度并正确读出角度。
为了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首先,我展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供学生观察。一方面,我复习了角的知识,为这门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角度的大小与角度的长度无关,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我还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形和学生的三角尺来比较相同的角度。让学生触摸并比较这两个角度的大小。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让他们印象更深刻。
在理解量角器环节,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独立探索量角器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个刻度圈和两条0刻度线,那么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思想,多巡视指导,发现问题,与学生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反复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本课程教学结束后,我认为我取得成功的地方有:
首先,在介绍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自己操作。
第三,在总结量角器的使用步骤时,我总结了学生容易阅读和记忆的短句子(点对点、线到边,然后再看另一面),这样学生就可以阅读,记住它,并为以后的角画打下基础。然而,也存在许多不足:
1、少数学生不了解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因此给测量角度带来了致命的漏洞。
2、由于角度图的转换和量角器放置的不确定性,一些学生阅读错误的数字。
3、讲解时间过长,实际操作训练时间不足,学生对测角过程不完全熟悉。
4、学生对情况的掌握不全面。基础差的学生要个别指导。
5、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自主学习的使用导致后期知识的教学时间不足,部分拓展训练练习未完成。
最后,针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实事求是地对待它,并在不断的自己反思中重新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在不断的自己反省中成长,在不断的自己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己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五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第二组
72-6-472-(6+4)
85-8-285-(8+2)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位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检查(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扮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框出下面部分。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式算式:376+284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师: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教师板书)
归纳:在加法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1、2题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七
今天,我看见了我的小甲鱼吃东西的样子,有趣的很。
奶奶放了一点儿小虾末到饲养盒里,我就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
我看见甲鱼先警惕地抬起头,伸长脖子,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我赶快蹲下去,继续耐心地、仔细的观察。
小甲鱼见四周没有人,就把小虾末滚成一个球,嘴里吐出一连串气泡,好像在说:“我做了一个‘足球’”。一会儿,它又开始“踢足球”,就是用头顶着“足球”。它还一边踢,一边吃,嘴还一张一合,好像在说:“我做的,足球真好吃啊”。
小甲鱼吃东西真是与众不同啊!
二、小甲鱼,你真可爱
w w小甲鱼,你可真惹人喜爱啊!
你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小?小得像芝麻粒一般。不过,我知道你的眼神是很机警的,你一遇到危险,眼睛就立刻瞪的圆圆的。
你的鼻子和嘴挨得好紧,不仔细看还看不出哪个是鼻子,哪个是嘴巴。你的嘴细细的,尖尖的,往外突出。咋一看,会让人觉得这是你的鼻子,其实,你的鼻子小巧玲珑!我一直盯着你看了好久,才发现你的鼻子原来是两个小气孔啊!
你的脖子有时伸得很长,有时又缩的很短很短,我说啊,你的脖子犹如一个微型弹簧,让你伸缩自如。
你的背上驮着椭圆形的“护身罩”,一遇到危险,头和脚就闪电般的缩进“护身罩”里。
有了你以后,我们家又多了一个可爱的小成员。
三、 小甲鱼,好调皮
今天我见到你在盒子里一个劲儿的向上爬,似乎想逃出这个“家”。我抖了一下盒子,你摔了个四脚朝天。我哈哈大笑:“看你还怎么爬?”听见这话,你又瞪了我一眼,然后,一边的两只脚蹬了一下地面,居然敏捷的翻了过来。我傻眼了,说:“没想到你还是一个体操高手啊!”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八
教学目标:
1、 学会书写五个生字。
2、 朗读诗歌,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去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诗歌中孩子的心情,并通过文中孩子和自己生活的对照,思考父母做法的用意、出发点,尝试使用恰当的方式和父母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教学具使用:
电脑查阅的毛泽东、高尔基、竺可桢的生平简历,“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意思。
教学思路: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读熟,有谁做到了?
(找四名学生分别读诗歌的四个小节)
2、生读后师生共同评出谁读得听。
3、师:读诗歌是有讲究的。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才能读好诗歌。那就让我们从 了解诗中“我”的想法入手吧。
二、理解诗歌内容,感情朗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1、出示课后第二题的四个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文本。
(1)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人家说,世界也是一本书哇”,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这件事应该怎样解决呢?请你替他们出个好主意吧。
一学生读一遍问题内容后,学生再进一步充分读书,边读边寻找答案,然后与伙伴进行交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感情真挚、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诗歌中描写的孩子的生活、心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此发挥主导作用,做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
2、反馈交流。
(一)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自己的看法:
懂事的、活泼的、贪玩的、富有想象力的、热爱大自然,渴望自由的……只要学生依据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以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次,教师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三)随机体会诗中两处省略号的用法。体会出妈妈虽然锁住了孩子的身体,却锁不住孩子渴望到大自然去获取知识的心。
(四)指导朗读。
前三小节的重复语句读出孩子对妈妈行为的“反抗”与不满,而在房间中游戏的语句,则要读出喜悦、快乐的语气。读最后一小节时,读出与妈妈倾心交谈、真诚的语气。
(五)谈谈对诗句“世界也是一本书”的理解。
a、学生结合实际谈体会。
b、回顾以前学过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走进大自然》。
c、利用电脑给学生介绍“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意思。
d、利用所查资料简单介绍毛泽东、高尔基、竺可桢的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的必要。
(六)推测一下妈妈的想法。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和理解。推测部分课上完成,课下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观察他们的反应。
(七) 这件事应该怎样解决呢?大家谈一谈。
三、课下作业:
以《锁不住的心》、《爸爸妈妈,我想说……》、《我渴望》等为题,给父母写封信,写写心里话,写首小诗。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学科,语文学科性质的落实,课堂教学阵地为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化知识为能力,学语文为用语文。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文的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来于生活,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锁不住的心
贪玩、好学
热爱大自然
渴望自由……
世界也是一本书哇
四年级第三单元观察日记植物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学会书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联想,体会诗歌中孩子的苦恼。
2.引用名家名言或名人事例来帮助学生说明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的必要。
3.交流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朗读诗歌,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突破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与文中孩子产生共鸣,并引导学生像文中的孩子一样给父母写信,交流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钢琴曲磁带,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每个同学都有和父母沟通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是如何向自己的妈妈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教师板书课题:锁不住的心
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出示词语卡片:
锁不住 枕巾 绒鸟 桌椅 拴紧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三)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相机的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回忆诗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歌谈理由说体会。
师:同学们,现在自己读读诗歌,找出喜欢的小节或词语谈谈体会。
全班交流。
预设一:
第一小节
“妈妈,您以为……吐出好听的声音。”
生1:我从中体会出孩子对妈妈行为的“反抗”和“不满”。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反抗”和“不满”的语气。
生2:小作者把绿纸片想象成青蛙,池塘想象成脸盆,可以看出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的心是锁不住的。
师:带着你自己的体会朗读。
生3:从“老老实实地捧起课本”可以看出妈妈这样做的理由和用意是希望我好好学习。
师:真棒,你还能站在妈妈的角度分析,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
(注明:因为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结构、句式同第一小节一样,课堂上学生只要谈出“不满”和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即可。)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句式的特点。
师:同学们观察前三个小节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相同,句式相同。
师:同一种句式为什么多次出现?
生:从中表现了孩子对妈妈行为的强烈不满。
预设二:
第四小节
“妈妈,该读书时……您为什么不让我去读?”
生1:从“让我去……让我去……”可以看出,孩子对妈妈的请求与保证。
师:带着体会读,读出请求的语气。
生2:从这一小节中还可以看出孩子对妈妈的劝说。
生3:从“世界也是一本书”这句话体会到大自然中也有知识。
师:是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课内外结合的绝好说明。
我们以前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走进大自然》等文章,都可以作为向大自然学习的范例。
达尔文、竺可桢等伟人或名人的人生经历也很好地证明了向生活学习、自然学习的必要。
师:想一想:妈妈原来是怎样想的?假如妈妈了解了“我”的想法,他又会怎样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一)师:让我们自己来扮演文中那个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吧!注意要读出感情呀!
(学生练习朗读,形式多样,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分小节读,也可以小组合作朗读。)
(二)师:哪位同学或是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配乐朗读)
(指名或是一小组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评议。)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不多,可引导学生自学。
重点指导:“绒”的右边注意不要写成“戒”。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小练笔:给父母写封信,说明自己的想法。题目可以是《锁不住的心》《爸爸妈妈,我想说……》《我渴望》等,也可以仿照课文写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