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实践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报告范文的内容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无论你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研究人员,相信都能从中找到对应自己需要的范文。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一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的今天,养老问题成为我们日趋关注的问题之一。推动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对于改善中老年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继农村低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的第三大农村社保制度,将使农民也能够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此次调查,我们通过对农村相关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分析,展现了当前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实施成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阐述了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政府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一些见解及建议。
为了了解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xx省xx县进行了个别访问调查,以获得与调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并对相关调查数据结果进行了分析,以便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建设与推广尽一份力。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农村养老保险是目前较热门的话题之一。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基本情况,此次调查,我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度,合理性,利益性,存在问题,发展前景以及人们的期望值进行了调查访问。在对调查数据及资料的汇总分析后得到如下的基本情况:
1、年龄段分布:据统计,此次调查对象中有11.1%处于35-40年龄段,有60.7%处于40-50年龄段,有10.2%处于50-60年龄段,另有12.8%年龄在60岁以上。参与养老保险的人中以45-55年龄段最多。
2、调查发现有2\5的人对养老保险制度比较清楚,而35%的人对其不太了解。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度与普及度仍待提高。
3、据问卷及访问结果显示,目前不买养老保险的原因中,村民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这一项占了很大比例,达到了总人数的51.1%。而有30%的人是因为不太了解农保的政策和制度不敢贸然参与,有13.3%的人认为以后每月拿到的养老金过少,还有5.6%的人是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已经买了养老保险的人中,有42.2%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有35.6%是为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有13.2%是为了其他原因,其中有77.8%的人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要缴纳的保险金额比较合理。
4、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利益性,被调查人员中有55.6%认为政府实行的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措施对于农民的切身利益比较有利,另有33.3%的人认为利益效果不明显。
5、虽然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但仍有41.1%的人认为养老保险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46.7%认为养老保险在农村还会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预期值很高。
(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优点与不足是此次调查的重点。目前,我国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提高农村生活保障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全统一与完善,因而在实施建设中难免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及旧农保中原有问题的遗留,如制度不完善,政府官员行为阻滞,基金保值增值困难,覆盖面小等。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又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使农民也能够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在解决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的基本生存得到安全预期,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减轻中青年养老负担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调查显示,在参保人员中,有42.2%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有35.6%是为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有13.2%是为了其他原因。这一结果正是显示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减轻子女负担,保障农民老年生活方面的重大利益性。
增值困难;覆盖面小。
有30%的村民认为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有18.9%的人认为是制度不稳定,有12.2%的人认为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而有38.9%认为保险覆盖面小。而且,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延续了家庭养老的现状,只有少数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五保供养、优抚安置和商业保险等某一种或几种养老保险待遇。所以说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并不理想,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亟待改善。
3、原因分析。
在了解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调查所得结果及相关资料对于其原因进行了探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大部分农村居民养老观念落后,投保积极性不高。
调查对象中,有13.3%的村民认为养老养老保险能完全保障老年生活而70%认为需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还有16.7%的认为家庭养老更为可靠。在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思想根深蒂固的前提下,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信赖不高,认识不深,投保的兴趣与意愿不高。在此情况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农民在较短的时间里抛弃“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改为通过投保而养老,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农民的投保观念与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就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的推广与普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养老资金筹集困难,筹资能力弱。这是农村养老保险建设实施的核心难点。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农民自身收入,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更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难度。
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民总收入不高,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这直接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狭隘的筹资渠道难以良好的改善和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益性和福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与完善。
(3)养老金无法起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我们知道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数量完全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累计时间的长短,只有缴费越多,投保时间越长,收益才越多。但是原有养老保险保费的标准低,参保效益低,难以真正实现养老的功能。
(4)缺乏合格的管理运营人才,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困难,隐藏着潜在的支付危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操作难度,又有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由于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的组成,以及缺乏合格的管理运营人才等多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营运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地方,不仅增值困难,甚至连保值都成问题,潜藏着巨大的兑付危机。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信心及积极性受到打击。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无可挑剔,虽然,新农保在很多方面做了许多政策上的修改与完善,但仍然还有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我觉得还应该制定一系列辅助政策来为新农保保驾护航,使新农保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农民收入偏低,城乡之间有一定差距。政府在制定相关措施时应适度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养老保险的推广与完善提高政策与财政方面的帮助。真正为农民的养老保障负起引导带领责任。
(二)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为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基础上,以不同的养老保险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与实施,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相适应,真正为农民谋利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三)改革基金管理模式,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而不是如同现在将全部基金缴入银行。同时,加强民众及法律的监督力量,以保证参保农民的合法权益,明确投入资金的动向。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参保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站等,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及其效益,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的保障,从而自觉、积极参保。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二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现。另外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饭盐味过重,这长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压,危害身体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村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个别能哟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较累,二是无事可做。在体育锻炼方面,有70%的村民能进行体育活动(多为年轻人),而剩下的30%多为老人,他们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农田——住宅的生活路线,于外界交流仅限于本组内部,邻居之间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现在饮食不卫生和在饮酒、吸烟上。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有限,蝇虫较多,很难保证饮食卫生。在走访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烟,且烟龄较长,抽烟量较大,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方面不太严重,约60%的人不饮酒,在量上把握适当。这些习惯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健康观念等的制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积极的引导。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三
为了解改革对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我开展了对农村养老情况的调研。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11年8月7日到2011年9月28日之间,我回到我的家乡,对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几个村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见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像我们这种将要踏入社会的人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2、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诉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一边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3、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农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外出务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农村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他们倍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4、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5、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6、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
较大,社会保险发展很慢。
7、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三、思考与建议。
养老问题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医保范围,提高低保、医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低保、医保待遇。同时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高龄老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
2、加快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善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要新、扩建一批乡镇养老院,接纳更多的老人进来养老。对于不能进养老院的老人应由政府出资建设困难老人集中居住点,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政府要根据情况部分和全部负担农村老人的生活、医疗费用。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全社会都要注重加强对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宣传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村民公约的全面推行、落实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由村组织、老年协会督促子女赡养老人,按时付给生活费,对尊老敬老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4、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老年组织建设。要将老龄组织机构延伸到村、组,同时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护老维权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互助互爱等多种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
5、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予以安慰,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的生活。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四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二)健康状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现。另外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饭盐味过重,这长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压,危害身体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村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个别能哟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较累,二是无事可做。在体育锻炼方面,有70%的村民能进行体育活动(多为年轻人),而剩下的30%多为老人,他们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农田——住宅的生活路线,于外界交流仅限于本组内部,邻居之间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现在饮食不卫生和在饮酒、吸烟上。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有限,蝇虫较多,很难保证饮食卫生。在走访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烟,且烟龄较长,抽烟量较大,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方面不太严重,约60%的人不饮酒,在量上把握适当。这些习惯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健康观念等的制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积极的引导。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五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索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己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己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己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己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六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桑树占地多,而且容易破坏本来的土地结构,种植也难,这也是养蚕业又盛到衰的一个原因。桑树载种之前要先嫁接,然后要育苗,最后才能栽种,桑树虽然生长快,但是它的根生长太旺盛严重破坏土地结构。而且桑树培育太难了,种植桑树的土地土质肥沃,土层要厚,集中成片,排灌条件要好,而且要避免有环境污染的土地,成品苗以冬前栽植为宜,且可合理密植,这些条件对于污染较轻的农村来说是不难办到的,待桑苗长成后,浇水松土,除草,剪伐,病虫害防治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骤。而且,蚕吃桑多了才能产蚕茧好而且大,所以必须栽种足够多的桑树,比如我们家的天地基本上全是桑树了。所以说,桑树占地多,养殖难。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是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供给水平,即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问题。要在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首先完善已有的“五保户”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设,逐步建立以集中供养为主、辅之以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新模式,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和保障质量;其次,要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口生活补助的享受范围,降低年龄限制条件,使没有享受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都能领取适当的补助金来保障生活;再次,要通过与计划生育政策相结合的计生养老等形式,弥补起步阶段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偏低、保障内容单一的局限。另外,在生活上,要特别关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进程是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运营情况、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各地可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七
100元如今在城市也许只够打两次车,但在河南武陟县农村,却可以买到一整月的超值养老套餐,包括:三餐不重样的“生活菜单”、丰富多彩的“精神菜单”、专业的“医疗菜单”。
“这边浴室保健房,定期体检保安康;那边餐厅和食堂,一周饭菜不重样;老人入住幸福院,不带米来不带面;吃过饭来多清闲,娱乐室内聊聊天……”大官庄村慈善幸福院里,74岁的胡长印老人用欢快的快板儿唱出了自己目前享受的美好生活。
这100元的神奇“购买力”又是如何实现的?记者为此采访了当地慈善幸福院和有关部门。
农村老人100元/月买来超值养老套餐。
武陟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构建起一种“低成本、广覆盖、就地入住”的农村养老体系。而这一平台正是武陟农村100元“购买力”的基础。
自以来,武陟县建设一批以“政府扶持、慈善助力、村级主办”、个人低价入住为特点的'“四合一”农村慈善幸福院。武陟县民政局局长张荣举告诉记者,农村独居、空巢、特困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农村老人每月只需缴付100元就能买到三大服务“菜单”:
第一道是三餐不重样的“生活菜单”。小董乡大陶村的赵秀琴今年80多岁,3个孩子都在外地。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拾柴火做饭,常常是做一顿吃一天”,住进幸福院后,一天三顿吃的不重样,吃完抹嘴就走,不用刷锅洗碗。此外,院里会根据老人身体情况合理安排饮食,还经常有义工来给他们理发、护理。
第二道是丰富多彩的“精神菜单”。走进大封镇老催庄村慈善幸福院,唱戏的老人并没有影响摔鞭老人的热情,而院子里的热闹也没有打扰屋里人下棋打牌,还有围在一起拉家常的、学剪纸的,其乐融融。在武陟,每个幸福院都配有棋牌室、书画室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大陶村78岁的老支书孙树乐自愿担任矛盾调解员,他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最后一道是专业的“医疗菜单”。“史凤英,84岁,体检结果:高血压、高脂血症;健康指导:改善膳食,低盐低脂饮食……”
在西陶镇北东陶村的慈善幸福院里,每一个老人的午休床都挂着一张健康卡。这个县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与慈善幸福院建立联系合作关系、应急机制,定期对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保证入院老人出现紧急情况能及时得到医治。
截至目前,武陟县共建成村级慈善幸福院103所,入院老人3000余名,惠及群众3.2万人。
“众筹”出来的养老。
提供低价高质的养老服务,关键问题是资金从哪儿来?武陟县正是通过“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村级拿一点、个人出一点”这种“众筹”的方式解决了政府唱“独角戏”、资金严重匮乏等难题。
武陟县政府给予每所慈善幸福院2万元启动扶持金,为幸福院配备冰箱、空调、电视机等。“别小看这2万元钱,慈善养老院从无到有,财政资金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武陟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张金太说。
幸福院日常运转则靠社会力量担负起主力军作用。武陟县有三级慈善平台——村级慈善工作站、乡级慈善分会、县级慈善协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
四年多来,武陟以慈善幸福院为纽带,累计募集资金3590万元,相当于每个慈善幸福院获得近35万元社会捐赠资金。捐款人有一次大手笔捐几十万元的县乡村各级企业、在外成功人士,也包括普通市民、村民。小董乡一家养鸡场长年为幸福院老人送鸡蛋。
而对经济发展落后、相对贫困的村,武陟县又创造性探索“以土地养院”“以店补院”“以种养院”等模式。记者采访获悉,北郭乡赵马蓬村每户无偿流转几厘土地到村集体,形成30亩集体“慈善田”。它的流转收益全部用于幸福院的日常运营费用补贴。而老催庄村开设爱心花店,从每月收益中支出500块钱用于幸福院。
“众筹养老”的多重社会正效应。
武陟的“众筹养老”既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也让孝亲敬老、温情和谐在农村蔚然成风。各村依托慈善幸福院,定期举办“孝亲敬老饺子宴”,利用农村大锅饭的形式,凝聚村民,宣传孝亲文化。
“包饺子是集体劳动,你剁馅,她擀皮,我包饺,村民有说有笑。”北东陶村支部书记朱存玲乐呵呵地说,这样的聚会化解了很多婆媳和邻里矛盾。
慈善幸福院这个平台也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心,志愿者、义工团队不断涌现。目前武陟县每80人中就有一个为注册义工,他们定期进幸福院开展医疗卫生、文艺演出、理发等服务。记者在南孟迁村慈善幸福院看到,82岁的邱凤莲老人正坐在树下示范绣鞋垫,身旁围了一圈村里的年轻人,个个学得有模有样。老人说,要将眼下的幸福生活“一针一线绣进鞋垫”。
武陟县县委书记闫小杏说:“社会从来都不缺乏爱心,但缺少引领和平台。这个时候就需要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将农村老人的需求与社会爱心慈善资源相结合,形成一种畅通的机制,让社会力量源源不断进来。”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八
20xx年**月**日,**县委选派我院一名干警作为第一书记进驻到**镇**村,我院作为该村的后援单位,驻村以来,带着县委的重托,我们利用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调查的机会,进屯入户、调查摸底,找问题、查根源、想办法、寻路子,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村概况。
**村距**镇政府所在地47公里,离**县城近80公里。别看这不到百公里路程,驱车超过两个半小时。而从村委会到各村民小组,大部分仅是泥路,还有一个屯只通人行路,条件极其艰苦。**村作为贫困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共399户1916人。村委驻地**屯,村两委干部4人,另有12个小组长,全村辖5个屯级党支部,共有党员42名。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以杉木、板栗、油茶种植等为主。
**村作为**镇最偏远的村之一,靠山吃山,河对岸便是**省,这里很多村民与外省通婚,相互隔河相望。全村面积不大,总面积3349.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5公顷(水田面积45公顷,旱地面积190公顷),各村民小组大多数可以相互远望所在地,一条蜿蜒道路正在修建,连通各村屯。
二、**村现状。
1、村子与人员空心。走进村里看到村口的几个小卖店、学校门口人气还较多,但越往各村民小组中走人就慢慢地少了起来,有房没人的现象也存在。据统计,**村12个村民小组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占全村人数的40%以上。以**屯、**屯为代表,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整屯人数的60%以上。在个别屯,行走在路上除了狗发出对陌生人的叫声外,白天与晚上一样宁静。
2、道路普遍很差。目前,通往**村委所在地的道路是屯级路,路面凹凸不平还伴有深坑,路况非常差。而由村部通往各村民小组的道路几乎都是机耕路和泥路,晴天四轮的车子勉强可以通行,下雨天连两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
3、田地与山林有丢荒现象。在下村的路途中,一眼望去一排排梯田映入眼帘,从山腰延伸到山脚。但走进田里虽有庄稼但周边杂草丛生,已看不到田梗、道路和沟渠;甚至有些耕田已经有丢荒现象,明显看出多年不耕种的痕迹。经走访群众,了解到丢荒田地的主人,很多都是过年回来而已,更别说是种田。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空巢老人和妇女坚守农村艰难。全村50岁以上老人和留守妇女约占全村总人数的34%。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身上有三个任务:一是守护家;二是照顾小孩;三是农田耕种和日常管理的主力军。他们身上担子重,责任大,为自己及下一代艰难的坚守乡村。他们当中大部分靠简单的务农来养活自己,有的还要帮助抚养子女的子女,一旦身体不行做不动,那剩下的日子也就不多了。很多家庭反映都是成年男方外出务工(部分是成年男女外出),一年到头回来一两次。而一些没有成家的青年外出务工,没找到钱,回来过年还要啃老。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妇女平日里相依为命,做简单的农务,照顾上学的小孩,不是农忙时节便到家周边做点事情填补家用。还有一些问题是老年人的身体大小毛病多,但他们一般是简单化处理,痛就拿点止痛药应付,有些因为高昂医药费甚至放弃医疗。其中的艰辛和苦衷,只有他们才能感知。
2、留守儿童教育兼管缺失。**村里有一所小学(含幼儿园),全校近280名学生,教室7名,绝大部分是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正确的引导方式,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的性格就显得格外孤僻,不爱学习。有教师反映,**村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很多家庭生育2个小孩以上,所以尽管是乡村小学,学生人数在整个镇来说算是前列的。走访中,发现在**屯一对双双残疾夫妇竟然育有三个小孩,因为家庭贫困,11岁的小女孩目前只能辍学在家,重男轻女的意识仍然存在。
3、土地资源难以发挥优势。土地资源及衍生的资源作为村民赖以生存的优势,但目前看到的景象却是:农田里的路、沟、渠等本是农业耕作之本,以前都会开展冬修,但现在由于大家的主要精力是外出务工,农业耕作只当副业,所以以前的精耕细作、冬修冬藏等活动都组织不了,也无法管理。林地分到各家各户大部分是荒在那儿,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管理更困难。而有些群众在利用仅有的几亩土地种上经济林后,因为缺乏护理,收效甚微。如果遇上天旱或洪灾,造成自然灾害,等、靠、要思想严重,大多数群众往往都依赖于政府帮助,难以发家致富。
4、砖房背后的贫困突出。整个**村,近几年在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后,95%的村民都建起了砖房,但大多数没有装修。12个村民小组中,坚实的砖房后面其实还很贫困,有的楼房外面虽然坚固但里面还很简陋,有的一幢房子分几年才能完工,没有装修,只有简单设计,家里面物体摆放混乱,生活节奏无序。大部分人都是花了整个家庭的大多数收入来建房,主体结构建成就入住,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艰辛。同时还有一部分楼房旁边散落的破旧平房,居住的都是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他们生活更是艰苦。
5、创业难度大。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外出务工人员其实也想回家,但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他们心理清楚,回来种田有可能生活都没有保障,不回来还是有机会可以找到工作挣钱。同时,回乡创业中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帮扶还不突显,加上缺乏足够技术支持,所以他们想利用仅有的几亩地走上致富路,是难上加难。
四、贫困原因分析。
1、贫困客观原因: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穷是事实,有些既便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但背后一定也是艰辛的。在**村,存在贫困原因有几点:一是重大、慢性疾病的拖累。农民本身家庭收入甚微,可支配的积蓄不多。如果家庭主要劳动力患上疾病,生病了不能做事就断了经济来源,这样就会把家庭拖入贫穷。**屯一户群众,因为疾病胃被割掉了三分之二,目前天天在家,没有办法做体力活,只能依靠妻子做简单务工赚钱养家,可见生活多困难。而村里像这样的因病贫困的农户不少,每个村民小组不少于3家;二是务工能力有限,收入甚微。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少技术和经验,一般是干些粗、累及高危作业的活,虽收入还算稳定,但都在拿生命和汗水作抵押。另外,如出现伤亡事故,主要劳力缺少了收入来源,在农村的家就散了和穷了;三是婚恋关系复杂。**村与**省隔河相望,这里很多群众和对岸的村通婚。同处于边远山区,群众婚恋意识淡化,还出现父母决定婚姻现象,很多青年结婚后不是同外出打工,就是死守家里几分田地。而随着时代进步,外出务工流动大,结识广,网络发达,有些村民与外地群众结婚。如**屯一27岁青年从**带了个老婆回来,婚后生育了三个小孩,由于家里穷,在双胞胎一岁多就跑了,这种现象都见怪不怪。
2、贫困主观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技能和投入不足。大部分村民没有什么技术,只是掌握了一些传统的手工活,而掌握种养加等农业技术的人少。村里399户中种有经济林在50亩以上的大户不到50家,在河边搞养鱼的不超过30家且没有规模。同时农业的投入也是比较大,从买种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要靠自己去实现;二是农业产品效益较低。**村目前主要经济来源是茶果种植,每家多少都种植有。但因缺乏技术支持,管护不到位,产品收益较差。另外在销售环节,都是初次产品销售,没有任何附加值,严重影响到种植户的收益;三是农村的生活成本变高。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村的生活水平与县城不相上下。比如一碗米粉的价钱和县城一样都是五元一碗,猪肉价格还略比县城的稍高一点。农村平日里生产生活所需购买的诸如复合肥、种子、苗木等支出,加上学生生活费用支出等,一年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需最低支出超过万元,这对于收入较低的大多数群众来说,生活水平提高难上加难。
3、扶贫工作开展艰难:都说农村工作难开展,而贫困村的工作更难做。在进村日子里,与村干部交谈中,乡村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大,但村民又不领情,对基层干部随意辱骂、威胁成常态。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须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的高低在农村工作不一定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上,更体现在胸襟和视野开阔上。这里,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及村两委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据走访了解到,个别村干部因做工作不懂变通,不愿得罪人、服务质量较低等现象,造成群众之间和干部之间有误解,工作被动应付。另外,派驻进村工作队员往往年轻,农村工作经验缺乏,与人沟通和打交道能力须提升;二是政策落地与村民的意念有差距。随着土地确权、林权改革、粮食直补、危房改造、经济林扶持等政策落地生根,滋长了农民的个体意识,淡化了集体和国家意识。很多群众为争取自家利益而不惜撕破脸。典型例子是在争取扶持指标失败后,往往对于公益事业如道路建设方面如若碰到个人一点点利益,都会有阻力,拦截施工等现象发生。在本次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过程中,个别群众本来家境较好,为争取戴上贫困户帽子,不惜想方设法弄虚作假,还出现因为分数高而大闹会议现场情况,严重损害了全村群众的利益。三是群众观念意识淡薄。当前村民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后,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家家争取低保,个个说是贫困户。在工作队耐心讲解政策过程中,他们不关心国家如何扶持产业,只关心每月会发多少钱。大多数人不是想通过自己努力创造财富,而是等国家扶持。这些观念严重影响到整个**村的发展。
五、未来发展方向。
1、因户施策开展精准扶贫。利用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契机,认真摸清群众具体贫困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方向。一是争取项目进行道路硬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扶贫项目,协助开展从**村至**村的水泥路建设工程,帮助**屯向移民局提出道路修复资金报告,协助**村进行居间道路硬化;每月投入资金聘请保洁员改善村里的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让群众出行方便,共建清洁乡村;二是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户做到有干部帮扶关注。利用红卡惠民行动契机,让后援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共谋发展,增加收入;三是大力发展油茶、核桃和三特水果产业以及养鱼、养羊产业。利用全县推广发展核桃和三特水果补助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产业。另外,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油茶产业的有利优势,继续引导群众扩大种植发展,再组织技术员到当地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示范点种植建设,以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
2、做好村里村外联动工作。一是做好销售联动工作。据目前了解所知,今年**村油茶出果在几万斤,但大部分群众在销售环节非常烦恼,在村里卖不得好价钱,自己拉出去成本高。因此做好销售对接工作有利于群众增加收入。下一步可通过联系老板直接到村部收购,减少中间商利润差价。二是建立**村各户信息统计工作。每次进村入户,找人是重要事情,往往出现找不到人和对象的尴尬局面,致使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一步将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利用qq、微信以及建立全村户主通讯录等手段,使沟通无时间、无界限。
3、发挥村干战斗保垒作用。**村两委已经按照上级规定配备,目前村委班子三男一女,每位村干按照地理优势分管三个村民小组。他们在当地均有一定影响力,也熟知各户具体情况,为下步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村里42名党员分布在各村民小组,虽然部分年龄都偏大,但党性原则、模范带头等意识在他们心中应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做好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工作,让他们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具有有利优势。
4、认真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一是针对**村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今后工作人员开展帮扶工作时工作方法要细、工作态度要有耐心,否则一个细小的动作或一句话都会把人得罪。二是引导群众扩大知识面。利用村级图书文化室规范建设的有利优势,积极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和青年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丰富和扩大他们的视野。三是帮扶**小学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积极协调村委与学校、家长的联系互动,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及安全。四是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向群众宣传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涉法问题,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九
调查内容: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2、村里的党政建设;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4、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范围:该村15岁以上村民。
调查途径: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调查时间: 2007/12/20---2007/12/27
问卷填写及回收情
一、 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 。全村国土面积 ,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 亩,其中玉米面积面 亩,2007年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 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 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 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生猪出栏 头。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 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 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 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 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 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4 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政策的了解和“三农”的认识,政府、给予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支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势,为农村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做出贡献。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十
对农村货币政策实施效应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地区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结合xx实际,对近年来农村货币政策效应进行调查分析。
(一)农村地区存贷款总量迅速膨胀,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结构的规模愈来愈大,“三农”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资金成为农业的稀缺资源。几年来,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灵活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给予支持。据统计,20xx-20xx年6月末,农村信用社、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86564万元增加到315616万元、贷款余额由121669万元增加到210809万元,分别是原来的1.69倍和1.73倍。涉农金融机构在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发放农户贷款与支持农业产业化基础建设、专业化生产结合起来,着力培植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了一批带动力较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自1999年我县实施百万农户贷款工程以来,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2亿元,止20xx年6月末,全县农户贷款余额近6亿元,其中90%以上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目前已培植起烤烟、蚕茧、果品、瓜菜、畜牧等支柱产业,带动起了“十二大基地”建设。支持全县形成了15个基地乡镇,800多个专业村,15万个专业户。
(二)贷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1、从贷款对象结构上看,各层次贷款对象对贷款的满足程度不同。可从三个层次加以分析,一是农户小额贷款基本得到满足。近几年,农村信用社逐步扩大了小额贷款的范围,由过去较单纯地为农民发放生产方面的贷款,扩大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养殖、加工、运输、经商、助学等方面的贷款需求,同时制定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改进了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全县贷款农户9.5万户,农户贷款面达到33%,农民有效贷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二是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满足程度高。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着力培植龙头企业群体,实施“龙头”带动,积极支持有市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有规模、实力强、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不论国有、集体、个人,还是私营、合资、外资,只要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诚实守信、能带动千家万户在发展经济中致富,都可谓之龙头,这样的龙头企业就是金融机构支持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县已建成了食品、烤烟等农字号龙头企业280多家,其中80%以上的企业与银行有信贷关系,年完成产值29亿元。逐步形成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三是小额农户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以外的贷款满足程度低。主要是大额农户贷款、一般农业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资金、水利建设资金和助学贷款业务开拓不够,小城镇建设目前只靠民营资本投入,信贷投入力度不大,由于农村地区民营资本总量有限,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同时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河、库、塘、渠年久失修,治理资金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从贷款地域分布上看,贷款供求旱涝不均。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xx西部山区驻地农村信用社放贷困难,个别信用社存贷比例不足30%;而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北部平原区驻地农村信用社贷款远远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有的信用社存贷比例超过100%。究其原因,是西部山区农民世代以农耕为主,满足于土里刨食,靠种几亩薄地维持生计,没有新上项目的冲动,贷款需求较小;而东部、北部平原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在温饱之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热衷于经商办实业,产生了较大的贷款需求。
3、从贷款金融机构分布上看,金融机构单一,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据统计,xx在原31个乡镇基础上,形成了31个经济自然带。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机构纷纷被撤消,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经济自然带内,农村信用社、农行机构并存,但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经济自然带内,只有农村信用社能提供贷款。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一农支三农”,难以承担支农重任。据统计,xx县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存贷款比例一直徘徊在80%左右,达到了规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的最高警戒线。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信贷授权授信制,贷款审批权限纷纷上收,对县以下机构的授信权控得过死,且为防范信贷风险实行贷款发放终身责任追究制,致使部分信贷人员因惧怕承担风险和责任,推荐上报贷款项目慎之又慎,产生“能不贷则不贷”的思想,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滞和限制了农村地区货币政策作用的充分发挥。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十一
我国已经实施了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普法教育。农村法律知识极大普及,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变,法制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一是认识难统一,一些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农民听话。当看到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而觉得农民学了法后不好管,认为农民还是不学法才好管;还有的基层干部善于断章取义,把普法当成“实用教育”,只普及与农民履行义务有关的法律条文,而对于群众参与村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方面的法律知识却视而不见;有的农民则认为学法是司法部门的事,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无所谓。
二是人员难集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大部分时间里忙于耕种,农闲时外出务工,因而人员难于集中,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
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抽象的法律条文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使普法效果难以保证。
四是经费难保障,农村普法经费严重不足,缺乏起码的宣传器材和阵地,有的连基本的法律教材都无经费印制和购买,致使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造成农村普法工作“四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是权大于法的特权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个别村干部中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种不良倾向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许多农村干部群众仍然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二是执法不公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普法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目前在部分乡村中司法、执法环境仍然较差,严重存在着执法混乱,效率不高等问题。使一些农民群众对法律的权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进而失去了学法的信心,已取得学法成果也难以巩固。其三是枯燥单调的方式方法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一些地方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延包、税费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新情况采取新的普法形式,而依然沿用传统的上大课、放广播、搞宣传栏、照本宣科等普法模式,这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式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其四是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也降低了普法效果。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比例,增加了学法和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难度,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效率的提高。
针对上述农村普法“四难”的现象,笔者对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是学用结合,在普法过程中,要强调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二是普法与服务相结合,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普法工作与解决群众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寓学法于用法之中,逐步使群众树立起“遇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
要加大与土地承包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市场经济法规的宣传,解决农民群众与市场经济大潮搏击中出现的有关新情况;加大与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者权益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击制假售假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掌握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和方法。
三、增强普法的灵活性。
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特点,普法工作要尽量避开农忙季度,努力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在形式上要把电影普法、文艺普法、法律咨询、法律集市、普法一条街,送政务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综合在一起,通过以案说法、图片解法、旁听审判、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墙头诗”“快板书”“顺口溜”从而真正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的懂、学的进、记得牢。
各级普法组织要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使农村普法工作由“软”变“硬”;要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精通法律、热爱业务的普法骨干;要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要认真抓好年度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充分发挥县镇人大的监督作用,每年要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拥有先进精良的普法装备和必须的经费保障,是加大普法力度的重要条件。因此乡镇级财政要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入正常的保障范围,严格按照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镇村两级普法经费紧张的困难,以保障普法教育的顺利进行。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十二
20xx年xx月xx日,xx县委选派我院一名干警作为第一书记进驻到xx镇xx村,我院作为该村的后援单位,驻村以来,带着县委的重托,我们利用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调查的机会,进屯入户、调查摸底,找问题、查根源、想办法、寻路子,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xx村概况。
xx村距xx镇政府所在地47公里,离xx县城近80公里。别看这不到百公里路程,驱车超过两个半小时。而从村委会到各村民小组,大部分仅是泥路,还有一个屯只通人行路,条件极其艰苦。xx村作为贫困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共399户1916人。村委驻地xx屯,村两委干部4人,另有12个小组长,全村辖5个屯级党支部,共有党员42名。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以杉木、板栗、油茶种植等为主。
xx村作为xx镇最偏远的村之一,靠山吃山,河对岸便是xx省,这里很多村民与外省通婚,相互隔河相望。全村面积不大,总面积3349.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5公顷(水田面积45公顷,旱地面积190公顷),各村民小组大多数可以相互远望所在地,一条蜿蜒道路正在修建,连通各村屯。
二、xx村现状。
1、村子与人员空心。走进村里看到村口的几个小卖店、学校门口人气还较多,但越往各村民小组中走人就慢慢地少了起来,有房没人的现象也存在。据统计,xx村12个村民小组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占全村人数的40%以上。以xx屯、xx屯为代表,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整屯人数的60%以上。在个别屯,行走在路上除了狗发出对陌生人的叫声外,白天与晚上一样宁静。
2、道路普遍很差。目前,通往xx村委所在地的道路是屯级路,路面凹凸不平还伴有深坑,路况非常差。而由村部通往各村民小组的道路几乎都是机耕路和泥路,晴天四轮的车子勉强可以通行,下雨天连两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
3、田地与山林有丢荒现象。在下村的路途中,一眼望去一排排梯田映入眼帘,从山腰延伸到山脚。但走进田里虽有庄稼但周边杂草丛生,已看不到田梗、道路和沟渠;甚至有些耕田已经有丢荒现象,明显看出多年不耕种的痕迹。经走访群众,了解到丢荒田地的主人,很多都是过年回来而已,更别说是种田。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空巢老人和妇女坚守农村艰难。全村50岁以上老人和留守妇女约占全村总人数的34%。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身上有三个任务:一是守护家;二是照顾小孩;三是农田耕种和日常管理的主力军。他们身上担子重,责任大,为自己及下一代艰难的坚守乡村。他们当中大部分靠简单的务农来养活自己,有的还要帮助抚养子女的子女,一旦身体不行做不动,那剩下的日子也就不多了。很多家庭反映都是成年男方外出务工(部分是成年男女外出),一年到头回来一两次。而一些没有成家的青年外出务工,没找到钱,回来过年还要啃老。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妇女平日里相依为命,做简单的农务,照顾上学的小孩,不是农忙时节便到家周边做点事情填补家用。还有一些问题是老年人的身体大小毛病多,但他们一般是简单化处理,痛就拿点止痛药应付,有些因为高昂医药费甚至放弃医疗。其中的艰辛和苦衷,只有他们才能感知。
2、留守儿童教育兼管缺失。xx村里有一所小学(含幼儿园),全校近280名学生,教室7名,绝大部分是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正确的引导方式,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的性格就显得格外孤僻,不爱学习。有教师反映,xx村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很多家庭生育2个小孩以上,所以尽管是乡村小学,学生人数在整个镇来说算是前列的。走访中,发现在xx屯一对双双残疾夫妇竟然育有三个小孩,因为家庭贫困,11岁的小女孩目前只能辍学在家,重男轻女的意识仍然存在。
3、土地资源难以发挥优势。土地资源及衍生的资源作为村民赖以生存的优势,但目前看到的景象却是:农田里的路、沟、渠等本是农业耕作之本,以前都会开展冬修,但现在由于大家的主要精力是外出务工,农业耕作只当副业,所以以前的精耕细作、冬修冬藏等活动都组织不了,也无法管理。林地分到各家各户大部分是荒在那儿,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管理更困难。而有些群众在利用仅有的几亩土地种上经济林后,因为缺乏护理,收效甚微。如果遇上天旱或洪灾,造成自然灾害,等、靠、要思想严重,大多数群众往往都依赖于政府帮助,难以发家致富。
4、砖房背后的贫困突出。整个xx村,近几年在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后,95%的村民都建起了砖房,但大多数没有装修。12个村民小组中,坚实的砖房后面其实还很贫困,有的楼房外面虽然坚固但里面还很简陋,有的一幢房子分几年才能完工,没有装修,只有简单设计,家里面物体摆放混乱,生活节奏无序。大部分人都是花了整个家庭的大多数收入来建房,主体结构建成就入住,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艰辛。同时还有一部分楼房旁边散落的破旧平房,居住的都是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他们生活更是艰苦。
5、创业难度大。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外出务工人员其实也想回家,但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他们心理清楚,回来种田有可能生活都没有保障,不回来还是有机会可以找到工作挣钱。同时,回乡创业中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帮扶还不突显,加上缺乏足够技术支持,所以他们想利用仅有的几亩地走上致富路,是难上加难。
四、贫困原因分析。
1、贫困客观原因: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穷是事实,有些既便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但背后一定也是艰辛的。在xx村,存在贫困原因有几点:一是重大、慢性疾病的拖累。农民本身家庭收入甚微,可支配的积蓄不多。如果家庭主要劳动力患上疾病,生病了不能做事就断了经济来源,这样就会把家庭拖入贫穷。xx屯一户群众,因为疾病胃被割掉了三分之二,目前天天在家,没有办法做体力活,只能依靠妻子做简单务工赚钱养家,可见生活多困难。而村里像这样的因病贫困的农户不少,每个村民小组不少于3家;二是务工能力有限,收入甚微。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少技术和经验,一般是干些粗、累及高危作业的活,虽收入还算稳定,但都在拿生命和汗水作抵押。另外,如出现伤亡事故,主要劳力缺少了收入来源,在农村的家就散了和穷了;三是婚恋关系复杂。xx村与xx省隔河相望,这里很多群众和对岸的村通婚。同处于边远山区,群众婚恋意识淡化,还出现父母决定婚姻现象,很多青年结婚后不是同外出打工,就是死守家里几分田地。而随着时代进步,外出务工流动大,结识广,网络发达,有些村民与外地群众结婚。如xx屯一27岁青年从xx带了个老婆回来,婚后生育了三个小孩,由于家里穷,在双胞胎一岁多就跑了,这种现象都见怪不怪。
2、贫困主观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技能和投入不足。大部分村民没有什么技术,只是掌握了一些传统的手工活,而掌握种养加等农业技术的人少。村里399户中种有经济林在50亩以上的大户不到50家,在河边搞养鱼的不超过30家且没有规模。同时农业的投入也是比较大,从买种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要靠自己去实现;二是农业产品效益较低。xx村目前主要经济来源是茶果种植,每家多少都种植有。但因缺乏技术支持,管护不到位,产品收益较差。另外在销售环节,都是初次产品销售,没有任何附加值,严重影响到种植户的收益;三是农村的生活成本变高。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xx村的生活水平与县城不相上下。比如一碗米粉的价钱和县城一样都是五元一碗,猪肉价格还略比县城的稍高一点。农村平日里生产生活所需购买的诸如复合肥、种子、苗木等支出,加上学生生活费用支出等,一年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需最低支出超过万元,这对于收入较低的大多数群众来说,生活水平提高难上加难。
3、扶贫工作开展艰难:都说农村工作难开展,而贫困村的工作更难做。在进村日子里,与村干部交谈中,乡村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大,但村民又不领情,对基层干部随意辱骂、威胁成常态。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须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的高低在农村工作不一定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上,更体现在胸襟和视野开阔上。这里,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及村两委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据走访了解到,个别村干部因做工作不懂变通,不愿得罪人、服务质量较低等现象,造成群众之间和干部之间有误解,工作被动应付。另外,派驻进村工作队员往往年轻,农村工作经验缺乏,与人沟通和打交道能力须提升;二是政策落地与村民的意念有差距。随着土地确权、林权改革、粮食直补、危房改造、经济林扶持等政策落地生根,滋长了农民的个体意识,淡化了集体和国家意识。很多群众为争取自家利益而不惜撕破脸。典型例子是在争取扶持指标失败后,往往对于公益事业如道路建设方面如若碰到个人一点点利益,都会有阻力,拦截施工等现象发生。在本次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过程中,个别群众本来家境较好,为争取戴上贫困户帽子,不惜想方设法弄虚作假,还出现因为分数高而大闹会议现场情况,严重损害了全村群众的利益。三是群众观念意识淡薄。当前村民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后,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家家争取低保,个个说是贫困户。在工作队耐心讲解政策过程中,他们不关心国家如何扶持产业,只关心每月会发多少钱。大多数人不是想通过自己努力创造财富,而是等国家扶持。这些观念严重影响到整个xx村的发展。
五、未来发展方向。
1、因户施策开展精准扶贫。利用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契机,认真摸清群众具体贫困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方向。一是争取项目进行道路硬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扶贫项目,协助开展从xx村至xx村的水泥路建设工程,帮助xx屯向移民局提出道路修复资金报告,协助xx村进行居间道路硬化;每月投入资金聘请保洁员改善村里的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让群众出行方便,共建清洁乡村;二是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户做到有干部帮扶关注。利用红卡惠民行动契机,让后援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共谋发展,增加收入;三是大力发展油茶、核桃和三特水果产业以及养鱼、养羊产业。利用全县推广发展核桃和三特水果补助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产业。另外,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油茶产业的有利优势,继续引导群众扩大种植发展,再组织技术员到当地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示范点种植建设,以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
2、做好村里村外联动工作。一是做好销售联动工作。据目前了解所知,今年xx村油茶出果在几万斤,但大部分群众在销售环节非常烦恼,在村里卖不得好价钱,自己拉出去成本高。因此做好销售对接工作有利于群众增加收入。下一步可通过联系老板直接到村部收购,减少中间商利润差价。二是建立xx村各户信息统计工作。每次进村入户,找人是重要事情,往往出现找不到人和对象的尴尬局面,致使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一步将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利用qq、微信以及建立全村户主通讯录等手段,使沟通无时间、无界限。
3、发挥村干战斗保垒作用。xx村两委已经按照上级规定配备,目前村委班子三男一女,每位村干按照地理优势分管三个村民小组。他们在当地均有一定影响力,也熟知各户具体情况,为下步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村里42名党员分布在各村民小组,虽然部分年龄都偏大,但党性原则、模范带头等意识在他们心中应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做好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工作,让他们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具有有利优势。
4、认真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一是针对xx村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今后工作人员开展帮扶工作时工作方法要细、工作态度要有耐心,否则一个细小的动作或一句话都会把人得罪。二是引导群众扩大知识面。利用村级图书文化室规范建设的有利优势,积极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和青年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丰富和扩大他们的视野。三是帮扶xx小学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积极协调村委与学校、家长的联系互动,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及安全。四是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向群众宣传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涉法问题,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十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到20xx年底农业总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7元,比上年增长11.2%;粮食总产值达到12.65亿斤,比上年增长10%。
(二)、农村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41%;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2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新增劳务输出7,400人,新增劳务收入1.1亿元;特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农民与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联合,引进高科技农业技术,发展全绿色农业,如**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与部分**镇**村和**镇**村农民联合创办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这个绿莹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村农民***、***等人发起,由**镇**村、**镇**村、**乡**村等70户农民(20,000亩水田)共同组建的集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实体型合作组织,合作实行“六个统一”的规划管理,即:统一加工、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态供应、统一销售。合作社投资50万元(占总股资金30%),农民投资35万元(占总股资金70%)。通过调查了解,在**镇**村,全村有130多户,共560多人口,外出打工人员200多人,人均土地150亩,全年依靠土地总收入7--8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村村长***将外出打工户承包田集中起来,依托专业合作社,引进韩国的水稻“二段育秧”技术,集约整合闲臵的土地,统一水稻购种、统一水稻栽培技术、统一管理、按股份统一分配收入,充分利用太阳能,在投资兴建的大棚进行育苗,两段式育苗,苗秧质量好,分蘖进程快,光和能力强,与普通育苗方式相比,提高了水稻苗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水稻品质好,稳产高产,亩纯增收120元以上。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有***乡和***乡分别依托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造了**农家游示范区,还有***乡***村和***村养殖户己达到500多户。
(三)、农村环境有很大改善。为了全面营造农村新环境,投入资金**亿元建设通村公路***公里,有15个乡镇、54个行政村、174个自然屯受益。
***乡通村公路66.5公里,实现了***乡路村村通。积极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对村镇2300公里的砂石路面全面进行了修整,清理了村边沟16万米,清运垃圾4万平方米,标准化厕所达到70%,开展了绿化,栽植绿化树20万株,多种花卉160万株,种草坪4200平方米。还积极组织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资金276万元,新打机井10眼。农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3%,积极组织实施了康居工程,新农村新建住宅576栋,4.6万平方米,其中样板房80栋,砖瓦化率可达70%。
(四)、民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农村目前己全面推进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市共有3.9万户,12.2万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面达40%。同时,全面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投入资金,2,788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5万平方米,农村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全市农民有线电视入户新增5,000多户,入户率达76%,农村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投入资金400万元,新铺设光缆300多公理,宽带己通达100个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93个。
(五)、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建全。积极开展了村级党组织“五个好”标准评选活动,村委会的群众率达85%以上,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土地绿色、计划生育、民政救济等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杜绝了村级新增债务,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六)、农村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己达到20%以上,建立建全了农村治安联防组织,实行了群防群治,防火防盗措施,实现了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一)、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影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截至20xx年底,我市己有14个村完全摆脱了村级债务而且有了一定的存款,但是,仍有140个村负债,债务涉及范围广、额度大、结构复杂,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来源匮乏,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加上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虽然“三补贴一减免”给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大幅涨价,影响了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民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不足,“一事一议”活动开展难。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兴建农村公益事业中,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等、靠、要”思想浓厚,按照要求收取的每人12元活动经费更是难上加难。有的行政村领导缺乏凝聚力、号召力,“一事一议”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搞不起来。形成了事难议、钱难筹、事难办等现象。
(四)、村风民风亟待改善。一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二是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淡薄,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在农闲季节农民赌博;部分子女不行孝道,不赡养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
(五)、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有的乡村求建新村而忽视老村改造,重新房建设而不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垃圾、粪便和废弃的农药瓶,乱堆、乱放,在改造猪圈、牛栏、厕所、柴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六)、农村土地纠纷问题有时还比较突出。由于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地积极性,加上一、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较多,由此引发了一些农村土地纠纷,造成农民因为土地问题上访的数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七)、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市级帮扶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接不积极主动,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一)抓好农村经济建设,增加村级资金积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的战略升级,全力推进兴畜富民战略,加快养殖业基础规模扩张;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扩大务工收入;全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彻底清理村级债权债务,运用法律手段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二)、抓好农村基础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和家机化建设,以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为重点,积极引进大中型农机具,提高机械化综合水平;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实现宽带村村通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三)、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农村环境建设。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坚持以房为基,以路为纲,以水为本,以新兴能源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农民自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五)、着力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补肋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推广裴德镇德兴村“水稻两段育苗”技术,二是继续培育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场乡共建生态示范基地,如华香肉联深加厂、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三合公司等,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中央和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专项资金,继续实施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加强设施建设。在大力争取中央和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回强支持农田和水利,农村安全用水和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
(六)、抓好农村体制与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充分调动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依托农机作业合作社,全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七)、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陈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陈地,建立建全农村乡风文化陈地,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律知识讲座,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十四
县位于省的东南部,市的南部,面积192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下辖5乡7镇1场,人口近30万,其中县城人口约10万,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科技含量偏低。多年来,县科协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抓实干,在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诸多的原因,县的农村科普工作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少数部门和干部对农村科普工作认识不足,致使宣传科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工作还做得不够;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经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科普培训的师资队伍年纪偏大,农村科普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突出;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速度依然缓慢,学习和应用实用技术致富能力仍显不足;各农技协和专业技术协会之间开展科普工作情况不平衡,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不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流动引起的结构变化,从整体上拉低了农村人口的科技素质;县科协的科普经费亦显不足等等。因此,当前县农村科普工作的现状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要将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赣东南又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xx”规划的宏伟蓝图所承担的光荣的、艰巨的科普任务不相适应,针对农村科普工作存在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科普工作要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科协组织要积极把握县委、县政府积极策应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不等不靠,迎难而上,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普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唤起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支持,着力改善科协的工作条件,各级党政领导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精神文明建设。要把科普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加大财政对科普经费的投入,确保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普工作,认真清理影视、书刊中的迷信、愚昧内容,把无神论宣传作为各种传播媒介的导向,用科学的理论全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加大与科普工作相适应的科普场馆设施(如科技馆、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的建设,拓展科普网络,按照科普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要求,健全各级科协组织,科普重点在农村一线,乡镇应建立基层科协组织,配备专兼职科协干部,使科普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争取全社会的公众、企业、学校、其他群众团体等参与科普。
是农业县,农村的科教文化事业相对落后,要加速当地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及科协组织必须在原有的报刊、书籍、展教、培训、报告会、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基础上,再发展科普远程教育、互动式科普展示、参与式科普展教、互联网络、vcd、dvd等多种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同时,着力构建以市山镇耀里等29个省、市、县三级“科普示范村”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农技协和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管理工作,发挥他们辐射、影响、带动周边县(区)乡的农民科技致富的巨大潜能和作用,创建新平台、传播新技术、示范新品种、突出新成果、彰显新理念,极大地拓宽和巩固农村科普渠道,改善科普阵地的条件。但在各乡镇中普遍存在着:农村科普面广,量大,差异大等问题,因此,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继续坚持利用有效的、传统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应用高科技的农村科普手段:如要加强应用农村互联网络开展农村科普的意识,逐步建立能够通达全县各村组的农村科普信息网络;要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建设农村常设性的科普宣传教育设施,如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
由于科协组织是群众团体,受到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短缺等制约。农村科普机构和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相对于其他的工作人员来说,科普人才普遍存在社会和经济地位低、开展活动困难、人员知识老化、人员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不灵等问题,因此,党委、政府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对农村基层科普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更新知识,强化科技工作者树立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心系三农的职责意识,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授课、传播科技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学会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将充实和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队伍力量形成机制化、常态化,并切实解决科普工作者面临的工作条件、待遇、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解决其工作的后顾之忧。使之用自己聪明才智,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将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赣东南又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做出贡献。
专业农村养老调查报告(汇总15篇)篇十五
xx村地处xx县西部,距xx乡政府7公里,属丘陵山区,辖7个自然村,864人,218户,23名党员。设一个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全村可用耕地约3000亩,以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及豆薯类为主。村内近几年先后施建机井两眼,蓄水池三处,用于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人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改造中低产田800余亩,完成了村主街道水泥硬化建设。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的共同不懈努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健康运行轨道,全村经济不断有新的增强,把农村经济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转变村民观念,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发展本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本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我组织建设,有利于改善村委会、村支委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能够为村民提供比较丰富农村公共物品,才能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资产积累上的职能作用。
2、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以“一村一品”带动全村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条件适宜的村民组推广以“小米”为主导,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多种产业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实现土地流转,用以大面积生产无公害绿色小米、蔬菜。采取“村民自筹、上级争取”的方式,同时按照“村干部带头,引进优质品种,组建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事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提高市场竞争力。
3、对在外务工的村民,要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大兴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按照“减少农民,增长技术,致富农民”的原则,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实行评选优秀在外务工人员活动,按照优秀务工人员的传帮带模式,力争达到“一人富裕,带动一片”的效果。
1、村庄建设。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通过对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娱活动和业余生活,使村民更能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两委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0万元将屯绛干渠两岸改造并建成一个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村级文体综合活动广场。新建房实行统一规划,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道路规划。竭力完成自然村与人行便道的硬化工程,同时尊重道路原有脉络,满足区域内通达性要求。
3.群众饮水工程。人畜饮水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采用集体筹资,个人投工的方式继续把各个自然村的饮水完全解决,为今后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