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积极的情感和行动。如何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标语的表现力?标语是一种简短而有力的口号或广告宣传语,它常常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要想创作一条好的标语,首先要明确宣传的目的和受众群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标语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一
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着实从以读为本、自悟语感、揣摩品味、迁移表达、生活体验等方面入手。
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感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读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漩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三、在揣摩中品味语感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本文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二
一、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我就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接着再揭示课题: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整节课的目标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由表及里,突破难点
由于本节课抽象性较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教案设计时采取的解决措施如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自主探究环节,学生猜测、说理后,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猜测、简单说理、计算验证后,通过观察并得到结论。接着,可以进一步进行反面验证。即:用原来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减少的两个面的面积,看看是不是和新长方体的表面积结果一样。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三
一、在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列举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或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数据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数据的分析能够帮助和指导我们对生活中事件进行决策。学生理解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而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任务来完成。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的体验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精心设计问题要做到抓住教学重点,以问题为线索突破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找出问题的本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多元性,关注学习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关统计的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取有用信息来帮助解决问题。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改革基础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得到大大加强的内容,但对于这一内容的研究我们做得很不够,还是因为“国培计划”这次远程培训学习,才使得我进行了一个有效的学习。下面只是把我从中学习体会到的一些肤浅的东西和老师一起交流。
一、为什么要让孩子亲近数据?
1、为什么要让孩子亲近数据?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统计?统计学又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的定义是这样的: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那么数据跟我们代数中的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小学阶段,有一个非常大的部分就是关于数和数的运算,它研究的对象是数,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数与数据一字之差,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数据是有实际背景的,我们知道,对于数的学习可以没有实际背景,可以单纯地讨论三加二等于二加三,但统计它所处理的数都是有实际背景的。第二、数据是对一堆数的提取信息,所以它往往关注是一堆数,因此有人开玩笑说:代数的学习或者说算术的学习强调是对数的感觉,而统计的学习强调是对一堆数的感觉。
统计是研究数据的,怎样研究数据呢?从定义中看,就是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知道统计处理数据的一般过程是:首先要有个问题,有了问题后就要收集数据,收集数据完了以后就要整理它,最终要去分析它。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分析数据非常重要。
定义中还提到统计是科学和艺术。说统计学是一门科学,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那么为什么说它是一门艺术呢?艺术与科学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里引用东北师范大学史宁长的话,他说:科学如果我们承认了同样的前提,承认了同样的规则,我们的结论一定是一样的。比如,如果我们承认1加1等于2,承认了假发一定的规律,无论什么人都能导出3加2等于5。但艺术不一样,对于同一首歌,由于大家的背景不一样,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可能同一首歌你听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统计也是如此,同样一堆数据,由于你的目的不同,你对实际背景的感悟不同,你的结论不一定完全一样的。
2、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它是用来收集、分析数据的,它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词就是:数据分析观念。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从上面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数据分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四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但两者密不可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从奇点爆炸之后,宇宙的状态由初始的“一”分裂开来,从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运动状态等差异,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之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则由“时间”度量。空间由。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许多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遇到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知识十分复杂,而且有着很强的逻辑性。为此,教师便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自主展开学习,进而满足其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往往也会对员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学生当前正处在个人成长的重要使其,思维反应极为迅速,对图形的感知非常强,但却很难保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锻炼,让其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准确把握定理和背后的规律,从而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问题处理。总体来说,通过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锻炼,可以使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够上升一个档次,并逐步树立学习自信,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
(二)改善师生的关系。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除了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之外,同时还扮演者课堂的引导者以及学生们的朋友。由此能够看出,促进师生的关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早期教学时,教师虽然会尝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但多数会以提问的方式为主,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让一些学生感到畏惧。而如果依靠引导学生们展开自主学习,可以让其自主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处理。
(一)在预习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预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新知识讲解之前都会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以此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一环节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引导,一些学生单纯认为预习不过是粗略浏览以下课本而已,导致预习的作用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为了促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首要工作便是对其阅读能力展开培养。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时,很多学生认为其概念过于抽象,很难进行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预习任务布置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们对以前学习的四则运算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之后再展开课本也读。同时也要对总复习的内容进行通读,以此保证知识点能够完全理顺,从宏观角度上完成方程的含义理解,并标出自己暂时无法理解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们便会逐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进而提升预习效率。
(二)在课程阶段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帮助其逐步养成优良的个人习惯,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便需要按照规定要求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效果的题目,促使学生们可以认真投入到学习之中,增强自身综合水平。
例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具有发散性效果的问题:“如果圆柱和圆锥处在不同的面上,二者会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一些学生或许无法制剂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是通过和他人交流之后,便会有了自己的看法。经过多次讨论,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会变得更为全面,从而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学生们自身的思维水平,并使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课后阶段对学生的复习能力进行培养。
每当学生们完成新知识学习之后,都需要及时展开复习,以此可以有效起到巩固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便有着很强的连贯性特点,各个知识点之间均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保证学生们的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自主展开总结工作。
例如,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内容学习完之后,教师应当预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完成本堂课程的复习工作。不同学生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有些学生选择阅读笔记,有些学生选择绘制思维导图,而有些学生则是做一些题目训练。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将复习总结的工作和学生们的成绩进行挂钩,设置一定的占比。长此以往,学生们便会逐步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对于复习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学生们在未来可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给学生们授课的过程中,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自身理念,并尽可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此一来,学生们便会提高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同时能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自己的水平。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在逐步地培养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等空间意识。对小学生来说,培养空间观念的重任,主要落在数学教学上,尤其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上。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对于空间图形的理解,学生总感觉十分抽象而兴趣不高,但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首先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引出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接着让学生说一说那什么是角?红领巾上面有几个角?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又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儿也见过角?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校园中的角。教学中教师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联系生活能尽快接触到教学内容,而且一下子就接触到了教学内容的实质,使学生对角的形状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分享着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成果,从而构建新知识,空间观念由此不断地发生并逐步形成了。
而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途径。因为实物、模型能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日积月累,学生逐步做到离开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了。
例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空间”、“空间大小”的实际意义,然后理解体积的意义。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实物的作用,将装得满满的书包塞在课桌里后,用手摸摸课桌里剩余的部分,发现课桌里很难放其他东西了,说明书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然后比较书包与文具盒在课桌中所占空间的大小,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这就是物体的体积。这样借助实物进行感性体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空间知觉,为发展空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思维性质的学科,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接触现实世界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同一张桌子,并互相说一说观察到的桌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生1:我站在桌子前面看,只看到桌子的前面和上面。
生2:我站在桌子侧面看,只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右面。
生3:我站在桌角看,能看到桌子的前面、上面和左面。
……。
我让学生不停地交换位置观察,并讨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且能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我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的阶段,具体几何形体的形式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图案的欣赏和设计”等等是否具有表现力,是否对学生的感官具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几何形体本质特性的把握。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动手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在实践中对几何形体亲自去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或摆一摆等操作活动,以逐步形成几何体的空间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长方体。全班学生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废烟盒等材料,仿照长方体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上课时非常投入,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原本感到很难理解的知识,学生却对答如流,还向老师提出许多超出本节内容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做数学中学会数学。
再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首先采用红蚂蚁和黑蚂蚁分别沿着长方形草地和不规则草地的边框爬行一圈,引进周长的概念;接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指出数学书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指出周围物体的周长(文具盒、课桌、椅子、树叶、硬币、黑板……);接着让学生描出下列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周长;最后辨析是否有周长。这样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辩一辩等数学活动,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周长的正确表象,为发展空间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嘴巴,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才能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数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现实空间和图形问题过程中学生总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大脑中有意识地反映已有的空间图形的表象,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实际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总面积?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油筒要用多少铁皮时,则应求六个面的总面积;计算粉刷长方体蓄水池要多少水泥时,则应求五个面的总面积;计算长方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或烟囱的面积时,则只需求侧面积就行了。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际测量与计算。这样,学生的大脑经过了“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在这一次次想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再如,教学“东南西北”后,让学生解决“设计动物园”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剪下书后附页中的图片,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各部分粘贴在相应的位置。这一过程可谓简单而有趣。接着我又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动物园。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综合利用了学过的有关方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方向位置的观念,并懂得运用不同方式来表达物体的空间形象,加深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建立表象,进而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我们所说的空间,主要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几何属性与变换,而空间观念则是人们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大脑表象,它包括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等,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它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标》重点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空间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能力方面看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学阶段如何促使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一定要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空间知识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物体,因此,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是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的,然后学习近平面图形,最后再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较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深化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图形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当学生通过观察、摸一摸、数一数,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后,及时变换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供学生观察判断,有效巩固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使学生能准确的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另外,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中,还可以改变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区别图形,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如果把其中本质属性进行不同的变式,就会出现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果使其中一组对边不平行,就变成了“梯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就变成了长方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同时四条边相等,就变成了“正方形”。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图之间相互联系,就可使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丰富和逻辑综合。
2.在画图中形成空间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然后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因此,教学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时,首先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在他们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渐渐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通过实际画图,引导他们理解并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在帮助学生形成垂直的概念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以用两条颜色不同的直线来演示它们相交过程的再现,把一条线呈水平方向固定在黑板上,转动另一条垂线,当一个角成为直角时,让学生观察其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引出垂直概念后,让学生明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健是看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它与两条直线的方向无关。在教学垂线的画法时,课本上用三幅图来分别详细说明了画垂线的方法,包括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此外还设计了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在画图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形成了表象,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观察、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长方体的教学中,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得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概念。先引导学生观察粉笔盒、三角柜、篮球等,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平面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初步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已准备的长方体,让学生先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规律地边摸边数(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同时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有几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操作的同时,再结合进行演示,出示涂有三种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将三组相对的面一一揭示下来,贴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同样在认识“棱”的特征时,也让学生摸一摸,有顺序数一数,量一量棱的长度,再看一看哪些是相等的?出示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相对棱的长度,使他们明白相对棱的关系。同时通过量一量,再来算一算每个面的面积的大小。通过这些操作,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了实物与相应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发生并渐渐形成。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空间图形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的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在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好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距离就是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的“角的认识”时,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出示:主题图、剪子、水龙头、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从中抽出角的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并用红色标识出来。为学生初步认识角建立表象。当学生对角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的物体表面上有角,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中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培养空间观念。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1.联系实践,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几何形体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初步知识的成功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形体特征,形成正确概念,而且要在理解相应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部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顶部的面积则要用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明确不管长方体的位置如何,它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长、宽、高的积,因此,求油箱里油的体积,游泳池里水的体积都是长、宽、高的积。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2.用儿童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
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教师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重新建构教学过程,达到有效培养空间观念目的。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玩具去观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辨认简单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常常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间与图形”。
3.创造机会让儿童自己去捕捉。
重视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对他们进行空间观念的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经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在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盎然,找出很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
4.给学生呈现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拓展的“空间与图形”素材。
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际观察实践操作等途径,注重多媒体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再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教活几何初步知识,有助于空间观念的深化。
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组织教学,就为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铺平道路,真正起到发展思维,促进技能提高目的的作用。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由于学生以前对角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材是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如果教师不注意用活教材,只是照本宣科地生搬硬套,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就形成一个角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进入中学阶级学习任意角造成了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学具,找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个硬纸条,让学生观察它们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角。由此,还可以得出,角还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而成的,同时教师还可用“教具钟”进行演示,把钟的时针作为角的一条边,教师拨动分针反复进行演示,使学生意识到,两条射线沿着共同的端点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在此基础上很快认识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又如在圆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教学,用一条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拉紧绕固定端点旋转一周所有点的集合就成了圆。这样圆的一些性质就很容易得到了,如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半径的性质等。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抛物线,双曲线等奠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优势,有效增强空间观念的形成。
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应用传统教学手段虽能体现教学目标,但收效甚微,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课标》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段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形成的标准,即“识别”和“再现”,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识别、再现,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具有深刻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出示遮去两个角,出现一个角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对于只显示直角与钝角的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判别,但对于只显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争议纷纷,通过电脑动态显示,再连上第三条线段学生发现是个锐角三角形,继续延长角的一边,再连上第三条线段,发现是个钝角三角形,从而肯定两种可能性存在,并深刻理解: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锐角,并且至少有两个。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空间观念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实,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内容、情景和教学方式也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五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皮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部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顶部的面积则要用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六
学习,是人类的的基本活动,是完善自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当下生活的重心。初中生应该培养勤奋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等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工程中不仅应引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将学习与个人成长、学习与社区建设、学习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
就是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发原理。内在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学生自觉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内在成就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为自己确立一个争取的目标,无须别人的监督、鼓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种内在的成就动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成就动机,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综合利用两种成就动机激发原理,既要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是苦乐相伴的过程,寻找学习中的乐趣,总结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经验,唤醒学习的内在自觉性,更要树立多元智能观,激励与欣赏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美妙,不断在内外两方面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七
本专题主要内容:对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总结了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和方法,专题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帮助我们理解空间观念及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此专题将对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通过观看视频和论文,自己感触颇深,现结合教学实践和学习专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收获。
1、通过学习,了解空间观念的科学含义,更深地理解和掌握了课程标准中与空间观念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2.通过学习,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在教学中加强空间观念培养的基本策略。
4、专题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具体实例,这些实例所体现的教学策略,对我们结合与空间观念相关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策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八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模仿性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形象,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模仿是存在一定规律和程序的。比如:他们先模仿身边最经常接触的人,随后进入模仿社会人。然而,教师和父母应该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了。例如:他们如果是生活在打渔的家庭中,多少也会懂得打渔的经验的技术;如果是生活在音乐世家中,多少也会有音乐细胞或弹钢琴,正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教师也如此,也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
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教师应根据错误的轻重不同,用委婉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错误所在,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
(一)鼓励学生要孝敬父母。
教师要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
(二)要诚实、诚信。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长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长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学生的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你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运用全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
(四)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五)会体谅别人。
为把小学生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和教师都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小学生。同时,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努力从小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中生长出来之后,就会渐渐地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
三、运用生动活泼说服力,进行品德的培养。
说服就是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所谓以理服人,对于低年级、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更容易发生影响。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爱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施以理论上的影响,可以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和发育阶段,他们无法辨别是非,也没有主见。因此,教师要用易于接受的说服内容为他们树立坚定的观点和立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四、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品德培养。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以后再给予意义。从行为习惯入手,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家教也是一个家风的体现,它是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别人要做到宽容、和善、认真地对待;在生活上,做到细心,对每件事都坚持认真地去处理。
在道德方面,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做任何破坏、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我会尽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待它们。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巩固其祖国的最深切感受。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但在第一次教育和第一次研究的影响下,我们经常忽略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了解一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真正把自己视为祖国的未来,有远大的理想,并发挥主人的作用。
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在这个混乱的社会中,让学生区分是非,知道什么是守法,什么是非法,教育学生有关法律知识,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许多学生都是法律知识的宣传者,他们通过法律等活动进入课堂,使学生从小就能树立法律意识,成为守法的好学生。
百年规划,教育导向,作为教育者,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导和混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祖国的支柱。
5、加强人情教育。
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在“朋友之间”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解释朋友之间的良好帮助外,学生还会背诵朋友的诗,加深他们对朋友的了解,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家庭,老师,学生,友谊。
6、家庭、社会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社会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多方努力,创造环境,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家长认为孩子一口.进入了学校,就是进入了“深险柜”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往往漠不关心,放任白流,认为学生交给了老师,就是教师学校的事了。殊不知学生接触和生活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迹环境等。这些环境冈素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学生作为社会性的人,他不仅要接触家庭、学校,还是接触社会。而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对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诱感相当大,稍不加以重视,他们就极有可能走上歧路,堕落为犯罪分子,甚至成为千古罪人。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人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首先接触到的教育利一生中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教育就是家教,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家k法定的义务,义是家长的社会责任利道德责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必须贯穿丁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自觉地克服或改变自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九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渠道多种多样,本文从学生制作网页的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使人们能漫游科学的太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保护和发展学生天真、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页的制作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受传统教育的标准化、分数化的限制和约束,它是一个充分表现自我、表现个人(或集体)创造力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完善、美化的过程,怎样体现画面结构的合理化、文字内容的健康向上、色彩配搭的协调、动态与静态的互补性,怎样表现个人(或集体)的思想、个性、特征都是小小网页要表现的内容,都需要发挥其各种想象力去完成,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力提供了源泉。
二、促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石,创造力不能单一的凭空想象产生,灵活的思维基于扎实的知识基础,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造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网页制作需要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涉及到思想水平、文学、编辑、审美、作图、动画、编程等等方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需要学生的判断、选择、分析、采集基本知识,文字的组织需要文学的应用、表达的基础知识,图形的制作需要观察、审美、处理制作的知识,音乐制作需要懂得鉴别、欣赏、处理的知识,同时网页的制作过程需要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系统软件操作的知识,所以网页制作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产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渴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互学与自学能力,因此,网页的制作过程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条件。
传统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单一从教师传授中获取,不必要过多的思考与证明,这样不仅没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学者、专家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基本知识扎实,善于考试,但动手能力低、自主性差。这样形成了我国中学生可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我国的科学家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当务之急。
计算机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学习,从中掌握知识、得到信息、发掘知识,网页制作同样使学生通过自己大量的实践操作获得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创造要在美的基础上,否则不是创造,而是毁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相对于学生),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规范文化,是学生文化来源的主渠道文化,而学生是被塑造的对象,学生文化是受抑文化、局限文化,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播,而教师的知识来自社会各方面后通过了教师的接受、消化、吸收、过滤,再传授给学生,相对来讲,学生从教师得到的知识一般是正确、规范的知识,学生不再需要再过多地鉴别、思考、分析、判断,只一味接受即可。但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网络技术的大量涌入,使学生很轻易地、自主地得到资源,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真与伪,好与丑,善与恶,各种信息需要学生自身的鉴别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也就是必须具备各种的审美能力,不懂得真、善、美,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网页制作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导航和同学的合作下,通过学生自身知识的过滤,使知识和信息得到净化。学生学会了在网络上选择、分析、判别、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各种审美能力,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我们必须借助集体力量、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战胜困难,未来社会需要有合作精神的人,而我们的教育往往疏忽了这一点,使中国人有着“一个人时是一条龙,三个人时是一条虫”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育的缺陷。
网页的制作过程强调了一个合作精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都有个体的兴趣和爱好,而网页制作需要比较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位中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困难,但如果有几位学生合作,那么制作明显简单、容易,并大大缩短制作时间,提前出成果,确保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所以制作过程中应强调合作精神、互助关系,利用个人的特长,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使每个人在协作中体现各自的特点及创造力。协作能力会使创造力更上一个台阶。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操纵者,教师起着引导、指导、辅导、教导的导学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师;学生是研究、创作者,教师是协作者;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创作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分析、思考、判别、创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十
1、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噶性材料。
2、要注重实践活动,突出探究过程。
3、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4、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5、教学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又要注意排除某些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干扰。
6、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
7、教学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9、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10、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11、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2、一定要渗透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13、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学习对象的差异性。
14、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做法: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似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象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1、以学生为依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这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听过,说过,见过,玩过,做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且它们的表面是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物体的经历作为重要的`数学资源。但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比如“直线”这个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又如严格的几何意义上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非但不能起促进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更为贴切的学习素材。
2、以发展为主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拓展,提升了教学内在的价值。如巧用闭眼思想“整捆书”、“恐龙”、“汽车”“茶杯”等实物的样子,遵循了由“实物观察—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使方法在观察中形成,知识在引导中增值。教师把准了学生的脉搏(认知规律),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目标产生共振、供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十一
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联系,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能知道如何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从教育现状来看来社会环境对小学生有“三色污染”:一是文化宣传中的黄色污染,擦边球书刊。影视剧的渲染的危害就是例子;二是治安秩序中的黑色污染,一些犯罪分子的黑手伸进学校,拉学生下水;二是少数家长的灰色污染,某些家里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例:一些家长的扑克风,麻将风、电视瘾。使学生玩物丧忠,产生厌学情绪,另外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形成了“见利就想,见钱就图”,“有钱就有一切”等错误观点。所有这一切对学生都不无影响。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思想活跃,社交面广,信息最量大,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易受到这些污染和观点的影响.要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必须摒弃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做法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重视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充实,哲理的启迪,做人的道理。
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道德规范,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白己参与,亲身投入,内心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才能启发他们向高一级道德水准时发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克服那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脱节的弊端,为此,我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在班上建起了“四栏”(时事政策宣传栏,学雷锋,学英模专栏,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专栏及书报栏)并开展“五无”(地面无纸屑,地上无痰迹,桌上无划痕,墙上无漆抹,花术无采摘)和“十要”(升旗仪式、集合列队、课堂秩序、上下楼梯、做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仪表着装等十方面的规范化要求)活动。开展的所有活动中,都指定专人记录,并在每周星期五卜午的班队活动中进行公布,然后加以评比,对表现优良者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表扬。
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德育实效从高尚的的师德中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品德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能够起到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试想,一个没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怎能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者如不尊重被教育者,又如何谈被受教育者尊重?教师没有文明礼貌和良好的卫生习生习惯谈什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从心底没有环保意识行为?谈什么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求学生做环保小卫士?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止为范。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当教师要求学生时,学生也在刚要求衡量教师,孩子们常以身边的老师作为道德榜样的,一个教师若在生活中,教育教学中的道德问题一旦败露给学生,他就丧火部分教育学生的道德力量。所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一旦为人师表,就要求教师要以“德”服人,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学校、班级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就不可能有真止意义上的发展,教师平时的知识传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孩子们遗忘,但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使他们终身难忘.
三、激发兴趣,帮助后进生树立远大理想。
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对于那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成为思想落后。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低下,不思进取的人。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不是更多地想办法克服战胜,而是想法避开。对此,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只要功大深,铁棒磨成针”的信念,同时,还需帮助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远人理想,把学习知识利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外因和内因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刚。冈此,只有后进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在生活中有了止确的奋斗目标,才能积极地上进,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晶德时,应该时刻谨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逐步转化后进生的变态心理,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四、家庭、社会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社会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多方努力,创造环境,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家长认为孩子一口.进入了学校,就是进入了“深险柜”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往往漠不关心,放任白流,认为学生交给了老师,就是教师学校的事了。殊不知学生接触和生活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迹环境等。这些环境冈素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学生作为社会性的人,他不仅要接触家庭、学校,还是接触社会。而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对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诱感相当大,稍不加以重视,他们就极有可能走上歧路,堕落为犯罪分子,甚至成为千古罪人。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人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首先接触到的教育利一生中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教育就是家教,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家k法定的义务,义是家长的社会责任利道德责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必须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自觉地克服或改变自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教师-家长的示范做起,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面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以适应新时期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为建设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十二
你看,这个画的是什么呀?有没有见过这个动物?”在陕西省平利县特殊学生小贤的家里,“送教上门”的教师正耐心引导。
在平利县,按照“送教上门”要求,承担任务的学校和教师要按照“一人一案”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以“家庭自愿、免费教育”的方式,每月至少送教两次,每次至少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辅导任务。同时,学校还把“送教上门”工作纳入教师个人工作量,确保“送教上门”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在中央扶贫攻坚战全面开展过程中,陕西坚持以多种方式密织控辍保学之网,确保适龄学生“全资助”“零辍学”,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就是一线教师。
参加工作5年来,泾阳县云阳镇中学教师熊倩一直兼任班主任,“绝不让学生辍学”是她的承诺,也是她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
每学期初,熊倩都会建立学生家庭联系卡,详细记录学生的家庭住址、通信方式。在她所带的班级中,坚持每天一考勤,执行严格的学生请假制度,“这样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逃课问题,一旦发现异常状况立即和家长沟通,避免了学生因厌学误课过多而辍学”。
熊倩班里的学生王明(化名)经常上网,成绩退步很大。一次,他连续两天请假,后来又半天无故旷课。熊倩给家长打电话也无人接听。几经周折,熊老师终于在镇上的网吧找到了他。熊倩找到王明父母沟通,说服他们共同做工作。不久,王明的成绩有所进步。这样的家校桥梁缩短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距离,为控辍保学扫清了许多障碍。
在陕西,特殊学生群体一直是控辍保学的重点对象。在对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门”的过程中,宁强县不仅要求教师必须有详实的教案,还要经教导处审核才能实施。每次送教,还要培训学生家长学习教学、康复技巧,以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学有所进,康复有成效。
截至目前,陕西各市(县、区)学校都已成立“送教小分队”,各地也都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十三
孩子在模仿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认为扮演的巨大的怪兽是可以被制服的,这样怪兽就不显得那么邪恶以及庞大,这样孩子的面对一些恐惧和担忧的时候,就会应付自如。
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在模仿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也在学习人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交往的,从中学会很多之前不曾接触到的事情,这样就慢慢地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练习语言能力。
孩子的语言是慢慢地在生活中学会的,孩子们可以想象与伙伴们扮演的角色,需要用到很多的词汇,一起模仿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各种各样的沟通交流,这样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育。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发挥想象力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比如在沙滩上堆起国王城堡等一些想法就是孩子在学习形象思维的过程。
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潜能。
毕竟孩子的生存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跟每一个大人一样,孩子也需要拥有一份属于自己自豪感,孩子可以想象自己是摩天大厦的建造者,这样就会赋予孩子强大的力量,对于激发孩子自信心以及潜能都是非常有利的。
p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十四
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
二、为人师表,树立榜样。
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从生活点滴做起。
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家长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生活上有依赖,学习上则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
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平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捕捉学生思想中的不良火花,使这些不良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
(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交流、沟通。
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思想灌输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就这样,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三)及时排除消极情绪。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有不少不良因素也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把粗暴的批评斥责,化作中肯的话语,让学生感到家长的苦心与厚爱,信任与期待。我们还可以用名言名人的事迹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有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又如:我国的大画家徐悲鸿常说:“任何天才都需要勤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执着追求,顽强进取,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画家。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悲观泄气,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需要专心努力,持之以恒。这些道理,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五、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工作,容不得我们来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学科的实际应用,不断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人行为活动的一种固定化倾向。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习,能产生创新;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妨碍学习的进步,阻碍创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勤奋好学、充满自信、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知识,逐步掌握这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从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养成科学态度,敢于克服困难,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等良好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书写整洁,字迹清楚,计算过程完整,发现错误自己改正,找出原因,不懂的题目弄懂后才动手去做,不抄袭别人或别人代做,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待任何事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于正视错误,自觉查找原因,积极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钻研课本的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练习遇到困难,带着问题,再去钻研课本,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育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其次,教育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并想方设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并热情地帮助别人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形成任何事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端正思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大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用15篇)篇十五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数学的眼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数据观念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数据分析活动。
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选择合适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是以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作为引入的。老师问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同学们的可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老师让学生初略统计出最喜欢看的几部,然后做一个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或者调查班级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等,这些素材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修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我们还可以出示一幅“某商场一年四季衬衫和羽绒服销售情况统计图”统计图上分别罗列了衣服的销售情况和月份,只是没有表明具体是哪种衣服,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根据销售情况说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两种衣服的销售情况有何变化,那种衣服在什么季节销售最为火爆,很多学生会冒然答题,不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时需要学生积极动脑,联系实际得出,衬衫的销售夏季是旺季,冬是淡季;而羽绒服则正好相反!从而轻松判断出事那种衣服!
三、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得标准或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组成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从而获得结构性知识,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的知识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华”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四、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两个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计算”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每个数的分解和组成;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们把知识细化分成“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并在逐一分析分析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合成知识体系,找出异同点,概括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也必须使用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广泛应用题的结构,对应用题进行归类,有条理,有依据,渐进式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