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的撰写不仅需要细心和耐心,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改进,以确保最终的演讲效果更加出色。在写作发言稿时,要注重语言的精准性和凝练性,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晦涩的词语,以便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演讲者的发言稿范例。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一
河南博物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是一座集展览、科研、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河南博物馆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两天的培训,深受启发,现在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培训主题和内容。
培训的主题是“博物馆常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承和更新”。在两天的培训中,我们掌握了许多和博物馆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博物馆的分类和功能、文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等。同时,我们还深入了解了河南博物馆的展馆和文物收藏,学习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和管理,了解了展览主题的策划及实施流程以及博物馆的故事讲解技巧等等。
第三段:学习收获。
通过这次培训,首先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博物馆馆藏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的意义。其次,我们加深了对博物馆展览的知识和技巧的了解。如在展览设计方面,我们学到了如何根据展陈主题,结合文物特色为展陈修建框架等。在故事讲解方面,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更加生动的讲解手法来吸引参观者的兴趣,并为他们徐徐道来文物故事背后的历史、民俗、传说等等。这些知识和技巧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博物馆的了解和热爱,而且能够提高我们博物馆工作者对来馆参观的参观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
第四段:培训的影响。
这次培训给我们博物馆的工作者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它加强了我们对博物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我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培训中大家互相交流、研讨,增加了我们的交流和合作的经验,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意识。这些思想与经验都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运用。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文化底蕴的深度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优质和专业的服务有了更高的标准。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为期两天的河南博物馆培训,我们了解了博物馆馆藏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的意义。同时学习了博物馆展览、故事讲解的知识和技巧。最后,这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以让我们与其他相关领域交流合作,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会牢记文物保护的重任与责任,不断学习与进步,更好地为文物保护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二
博物馆的外面有一片很大的场地,场地里有只很大的模型恐龙。
博物馆的内部很丰富,我们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只非常大的模型恐龙站在很高的台子上,体内好像发出一种声音。再往里面走一点,便能看到模型火山,火山几乎马上喷发出来了一样,“仿真还挺像的呢!”我不由地啧啧赞叹。再往里在走一点就更有趣了:有一块块宝石和玉石,其中,我和爸爸妈妈看见了一块很奇特的石头:海蓝宝。海蓝宝外面是似透明,而非透明的白色石块,白色石块里面好像裹着一块蓝色石块,非常漂亮。博物馆里不仅有博物、文物,还掺杂着部分科技。比如我们在最顶层看见的三个模型恐龙,我们去的时候就看见了最右边的一只恐龙在弹吉他。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恐龙的脚下有一个播音器,所以才唱出这动听的歌曲来。
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时间去地质博物馆看一看,相信每次的收获肯定都不一样的。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三
周五下午,又到了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坐着校车来到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刚走进地质博物馆的大门,就看见两只墨绿色的巨大的恐龙模型。它们翘首以待,好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同学们纷纷站在这两只恐龙身边合影留念。
博物馆一共有四层。我们首先来到负一层――恐龙厅。这里面的一切都和恐龙有关:在河南出土的亚洲最高、最重、体积最大的汝阳黄河恐龙骨架,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蛋化石……各种各样的恐龙模型栩栩如生,人们仿佛回到了侏罗纪时代。
在古象厅,我们看到了四棱齿象骨架化石、猛犸象化石、剑齿象牙化石……河南省之所以简称豫,就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大象活动的天地。看到这些化石,我仿佛看到一头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地在中原大地上奔跑。
在地球厅,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结构、形成和八大行星;在矿物和矿产资源厅,我们看到了各种金属、岩石、水晶,它们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在地质环境厅,我们知道了地质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物演化厅,我们了解了从远古到现在动植物的进化过程。
参观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地走出展厅。我想:我们的世界多么美好,我们的地球多么美丽,我一定要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四
今天,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我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馆。
远远望去,博物馆就像是一座金字塔,气势恢弘、古朴凝重。走进正门,一幅巨大的浮雕扑入眼帘:一左一右,两只巨大的大象向浮雕的中央伸出长长的鼻子,而在中央,是一个比我们正常人高出两倍多的一个赤祼的人,这个人用两只大手尽力地推开大象。“儿子,你能猜到这个字吗?”妈妈轻轻地对我说。想了好久,我对妈妈摇了摇头。“这个应该是我们河南的简称,也就是‘豫’字,也是一个图腾,象征着我们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厅左手边是一号展厅,展厅里全是些残破的陶器,我急急地从旁边走过。“站住。”爸爸冲我做了个stop的手势,我只好乖乖地站下。“儿子,别小看这些残破的陶碗、陶盆,他们可是先祖留下的遗物,是中原文化开端的见证,是我们先民生产、生活的见证。”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着阿姨的讲解,第一次知道了仰韶文化、第一次读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第一次看到了祖先们使用过的石斧、石针、第一次感受到了河南厚重的文化气息。从一号展厅向里便是二号展厅。一块巨大的土砖映吸引了我。“出土于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原来它就来自我们新密呀!上面刻着一辆马车,一个头戴王冠的人端坐在马车里,车后还有手执着旗幡、枪戟的随从,这应该是一幅春游图吧;另一块土砖上刻着一着茅草房,一个人好像正在织补衣、右下角,一个人正在用石磨盘压碎粮食、正中央有三个人正在撒网捕鱼,我想这应该是一幅反映先民生活的渔耕图了吧。打虎亭就在我们新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上了二楼,就到了宋元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占了展厅一面墙的、按照《清明上河图》做成的模型了。
气势宏大的宋朝都城开封,站在依据历史资料建起的模型前,我被它恢弘的气势,庞大的`规模所震撼。“在现在的开封城下,还有几座规模不一的古城,人们常说开封是城摞城。”“为什么?”“开封地处黄河故道,每一次河道迁移就将一座开封古城淹埋进厚厚的黄沙里,但后人又会在上面重建家园,形成新的城市。据考古证明,现在的开封城下确实压着不同时期的几座古城。是六层不是七层我记不太准确了。”我不屈的先民啊,我为你们不屈的精神鼓掌;为你们的勤劳、勇敢喝彩!
短短几个小时的参观,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我了解了河南,了解了我的家乡,我为我是河南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五
想要了解河南的历史,就一定要去河南省博物院。今天我就来到了这里,带大家去了解一下河南的历史。
由于主展厅在维修,我们参观了东西配楼,西配楼是中原瑰宝展,一进入展厅,我就看到那件著名的贾湖骨笛,原来它就是距今4000多年的在贾湖出土,以鹤类尺骨制成的七孔音阶,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管乐器,古人的智慧可真大啊!紧接着我又看到一尊大鼎,我走进一看是兽面乳钉纹方鼎,方鼎的.四面饰有乳钉纹,纹路中间有两个凸起的,就好像一双大大的眼睛,在展品旁边,有一个电子显示屏,屏幕上演示了鼎的制作过程,先制作好方鼎的一面模具,向里面注入滚烫的青铜水,等它冷却了,将模具敲开,四个棱角也需要单独制作,最后把八面拼接到一起,方鼎就做好了。我看过《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知道云纹铜禁入选故宫博物院九件国宝特展。这件云纹铜禁精美至极,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四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下面蹲伏着12条虎形异兽,形成了巧妙的镂空,据说这是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制作的器物。“失蜡法”就是先用蜡做出器物,镂空件,用石膏把它糊起来,把蜡融化后,将青铜液倒入里面,敲开石膏,器物就完成了。我还了解到,云纹铜禁的“禁”就是古代盛放酒器的案子,也是禁酒的意思,是警示我们后人不要饮酒。
这次的省博之旅,让我见识到了中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看到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六
今天,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我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馆。
远远望去,博物馆就像是一座金字塔,气势恢弘、古朴凝重。走进正门,一幅巨大的浮雕扑入眼帘:一左一右,两只巨大的大象向浮雕的中央伸出长长的鼻子,而在中央,是一个比我们正常人高出两倍多的一个赤祼的人,这个人用两只大手尽力地推开大象。“儿子,你能猜到这个字吗?”妈妈轻轻地对我说。想了好久,我对妈妈摇了摇头。“这个应该是我们河南的简称,也就是‘豫’字,也是一个图腾,象征着我们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厅左手边是一号展厅,展厅里全是些残破的陶器,我急急地从旁边走过。“站住。”爸爸冲我做了个stop的.手势,我只好乖乖地站下。“儿子,别小看这些残破的陶碗、陶盆,他们可是先祖留下的遗物,是中原文化开端的见证,是我们先民生产、生活的见证。”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着阿姨的讲解,第一次知道了仰韶文化、第一次读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第一次看到了祖先们使用过的石斧、石针、第一次感受到了河南厚重的文化气息。从一号展厅向里便是二号展厅。一块巨大的土砖映吸引了我。“出土于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原来它就来自我们新密呀!上面刻着一辆马车,一个头戴王冠的人端坐在马车里,车后还有手执着旗幡、枪戟的随从,这应该是一幅春游图吧;另一块土砖上刻着一着茅草房,一个人好像正在织补衣、右下角,一个人正在用石磨盘压碎粮食、正中央有三个人正在撒网捕鱼,我想这应该是一幅反映先民生活的渔耕图了吧。打虎亭就在我们新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上了二楼,就到了宋元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占了展厅一面墙的、按照《清明上河图》做成的模型了。气势宏大的宋朝都城开封,站在依据历史资料建起的模型前,我被它恢弘的气势,庞大的规模所震撼。“在现在的开封城下,还有几座规模不一的古城,人们常说开封是城摞城。”“为什么?”“开封地处黄河故道,每一次河道迁移就将一座开封古城淹埋进厚厚的黄沙里,但后人又会在上面重建家园,形成新的城市。据考古证明,现在的开封城下确实压着不同时期的几座古城。是六层不是七层我记不太准确了。”我不屈的先民啊,我为你们不屈的精神鼓掌;为你们的勤劳、勇敢喝彩!
短短几个小时的参观,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我了解了河南,了解了我的家乡,我为我是河南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七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文物遗址。
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
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该基址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区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但由于受当时发掘技术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架清出。1953年在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搞清了车子的大体结构及部分构件的尺寸。殷墟发现并清理的多座车马坑以及道路遗存,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妇好墓。
著名的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yh127甲骨窖穴。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该馆严格按照科学、环保、安全、符合遗址保护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尽可能地与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国宝级文物共500多件,展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乙二十仿殷大殿。
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宫殿宗庙区主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正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乙七基址。
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殷墟发现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遗迹,为商代晚期大规模的人祭、人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基址为商代宗庙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1)、奠基: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这是奠基仪式;(2)、置础:在夯实的地基上放柱础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烂的作用,这是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实。这是置础仪式;(3)、安门: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置看门的侍卫1——3人,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目的异常明显,这是安门仪式;(4)、落成:整个建筑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的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发现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车马坑遗迹,有北、中、南三组,仅在中组80座祭祀坑中,就发现人牲390余人。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与“人殉”的野蛮残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时期达到了极致。
历史价值。
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日益深入,殷墟的范围和内涵仍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近年来,殷墟考古仍不断有惊世发现,1990年的郭家庄、1991年的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1999年的洹北商城、2001年的花园庄东地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震惊中外学术界,从而更加证明殷墟的价值与潜力。根据目前殷墟发掘的情况和现有地域判断,殷墟范围内必然还有大量的文化遗存未被发现,这些遗存也必然会给人们以新的知识和宝藏,殷墟的范围还会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而得到扩展,而殷墟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八
河南博物馆是我国的一座重要博物馆,其馆藏丰富,涉及许多学科。在这里,我参加了一次博物馆文化与服务专题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在参加培训期间的心得体会。
二、知识盲点的补充。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对博物馆服务并不了解,对于博物馆工作流程也没有深刻地认识。但是通过培训,我补充了许多我的知识盲点。对于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文历史、文献资料和陈列展示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了解这些知识使我更加熟练地为参观者提供服务,并更好地宣传博物馆文化。
三、服务能力的提高。
博物馆服务体验至关重要。在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与游客接触的技能和技巧,包括推广博物馆文化、礼仪礼貌、解决问题和回答参观者的问题。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博物馆的信息和资源,而将其转化为顾客可以提供的丰富、有用和有趣的材料,争取维持顾客对我们的良好印象。
四、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团队协作是一个提升团队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参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经常和不同背景和技能的人一起工作,但只有所有人都拥有共同的目标并团结协作才能实现优秀的团队工作。通过培训,我学会了与同事一起工作、协调、合作和沟通的技巧与实践。
五、关于博物馆的思考。
在参加博物馆培训的过程中,我对博物馆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珍宝库,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通过博物馆文化服务,人们可以更好地接近文化,领略历史和美术杰作的奥妙,从而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结语。
通过持续学习和参与,我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本次河南博物馆培训中,我提高了知识水平,锤炼了专业技能,加深了对博物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服务意识,激发了学习的激情。我相信,在以后的博物馆文化服务中,我可以更好的为参观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可以更好的宣传和传播博物馆文化,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九
湿地博物馆是一个宝藏般的地方,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和文化。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所在城市的湿地博物馆,这次体验让我对湿地这一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下面从整体感受、生态保护意识、文化研究价值、启发与反思以及展示方式等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湿地博物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湿地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整体感受。博物馆的设计很别致,仿佛湿地中的一片绿洲。展示馆中张贴了大量鲜活有趣的图片和资料,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湿地当中。展厅内还有很多富有创意的互动展品,通过触摸、听觉等方式,使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了解湿地生态和文化。整个馆内的布置温馨而舒适,让我沉浸在湿地的美丽和神秘之中。
其次,湿地博物馆加强了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馆内,我看到了湿地的宝贵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湿地是很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博物馆详细介绍了湿地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让我更加理解湿地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平衡。我下定决心要从现在做起,为湿地保护尽一份力量。
第三,湿地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研究价值。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湿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湿地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拥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博物馆展示了湿地的文化遗产,例如传统渔民的生活方式、湿地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化瑰宝唤起了我对湿地文化深入了解和挖掘的热情,也让我意识到湿地在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湿地博物馆给予我许多启发和反思。我认识到湿地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珍视。我们应该为自然生态的恶化负责任,积极参与湿地保护行动。同时,湿地博物馆也让我深刻思考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与湿地和谐共生,并为后人留下绿色的家园。湿地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反思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最后,湿地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值得称赞。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多媒体展示,博物馆将湿地的奥秘展现得淋漓尽致。融入了互动元素的展品和沉浸式的体验,让参观者更容易理解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同时,博物馆也设有专业解说员,给予参观者详细而实用的解说,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湿地的情况。这种全方位的展示方式让我在参观过程中获益良多。
综上所述,湿地博物馆的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加强了我的生态保护意识,还展示了湿地的文化研究价值,启发了我的思考,并通过其独特的展示方式给予我丰富的知识和体验。相信在未来,湿地博物馆会继续成为人们更好了解湿地、保护湿地的重要场所,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
今天,妈妈带我去了湖北省博物馆。我们先去了楚文化展。我看到了越王勾践剑。导游说,越王勾践的名称是这样由来的,大家都听过“卧薪尝胆”吧,卧薪尝胆里的勾践就是拿这把剑打败吴王夫差的。越王勾践剑上还有古代的文字呢!
然后,我们去看了“尊盘”。它是用模具中间注入石蜡,浇铸而成。古人把石蜡叫做“范”,模范一词也因此而来。
我们一路前行,看见了“彩漆森雕鸳鸯形盒”。在发现曾侯乙墓时,那里大水一片,工作人员一边吸水,一边担心的说:“这一般是十墓九空,这会不会是个空的呀?”。这里,“鸳鸯”浮出水面,考古学家赶紧拾起来看了看,咦,这个小鸭子怎么没头?原来,它是个报信员,走的时候急得连头都忘记了呢!它两侧都有图案,上面画着人敲钟。人们继续抽水,出土了许多文物。
最后,我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编钟”!编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乐器。我们的钢琴是一键一音,而编钟却是一钟两音。在古代,编钟是和124种乐器一起演奏的,等于一个交响乐团。
省博不仅有趣,还有许多知识,我下次还要到省博来,学习历史文化,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一
星期六,爸爸带我去参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我带着无比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这里。它坐落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在大门口迎接我们的是栩栩如生不用伸手就能吃到树叶的一个巨型恐龙模型,爸爸拿着身份证取了两张门票,我就急不可待地跑了进去。
展厅里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等。我和爸爸先来到了地球厅,在地球厅里我知道了奥妙无垠的`宇宙和地球许多知识。宇宙大约形成于150亿年前,在经历了亿万年的时间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天体——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等,他们和宇宙空间共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空世界。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宇宙的尽头在哪里。
恐龙厅是我最喜欢的展厅。这里展示的是大家都非常喜爱的史前恐龙,它们地霸主恐龙、空中霸主翼龙、海洋霸主鱼龙等,我还看到了世界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亚洲体腔最大、最重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之后又参观了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等。
虽然这次参观的时间很短,可是我的收获却很多,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学们,有时间你们也可以来看看,我保证你也会喜欢的。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二
到了大门口,我拿着妈妈的身份证。和我的学生证领了票,就向大厅走。还没走进大厅,就看见两只庞大的恐龙,好像是母子俩似的,站在省地质博物馆的门口,那造型,那肉感真像是真恐龙呢。我们刚一进门把票给那个收票的叔叔。然后他问我带水。如果没,那就进去。如果有,还得试喝一口,我拧开盖儿,喝了一口水,那个叔叔才让我们进去。妈妈说,那可能是怕坏人破坏那些贵重东西吧,里面还有人检查身体是否携带危险物品。足见博物馆中的物品很是珍贵。
我们接着向里走,这儿的建筑风格与别处的不一样。别的都是一层一层的,这儿的却都是螺旋状的`,像一条长龙似的上升着,我们一路爬坡,一面欣赏着美丽的展览品。
大厅里有庞大的恐龙化石,海洋类化石,还有矿物质,玉石,煤,各种类型的都有。最吸引我的要数恐龙化石了,那庞大的骨架有三层楼那么高,看着这恐龙化石,我仿佛走进了三叠纪,侏罗纪世纪。人站在它们面前彷佛是只小蚂蚁似的,光一个恐龙蛋就有我一半大了呀!
这个地方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我好像走进了一座知识的宫殿似的。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三
7月4日,我去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在博物馆门前矗立着两只巨大的恐龙,它们是“汝阳黄河巨龙”,是一对“母子”!
然后我进到博物馆里面,在海洋隧道里,仿佛自己就是一条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在这里我发现了从鱼变成的动物:总鳍鱼变成鱼石螈变成林蜥变成异齿龙。我还了解到人是从鱼进化来的。呵呵,原来人的祖先并不是猴子而是鱼啊!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微”生物:微网虫和奇虾等等。
走出“海洋隧道”来到了“恐龙世界”。我看到了一只梁龙,估计它高25米左右。在这里好像是在“侏罗纪”一般。在恐龙游戏厅里,我先玩了和恐龙比体重。我是和准葛尔翼龙比,没想到我比它重15倍,我的体重是62斤,准葛尔翼龙才重5斤。我又玩了与恐龙比赛骑自行车,我是和剑龙比,我一上自行车就开始疯骑,快到终点了,我一看连恐龙的影子都没有,我就开始慢悠悠的骑,没想到它很快就追上了,我就冲刺。啊!到终点了!我赢了!
最后来到了“时光隧道”,这里有人的头骨、海洋化石等等。在“时光隧道”的上面有个象馆,里面有约长1米5的`象牙,还有象头。我出门是,发现一副用黄色的石头嵌在墙上的画: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我对妈妈说:“这个代表:‘豫’!”妈妈看了许久:“哦,就是这个意思。”
博物馆实在太好玩了,还又让我懂得许多知识,同学们,我建议你们也去看看吧!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四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间设假山水池,堪称公园式博物馆,1987年建成开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南古墓博物馆。
导游词。
大家好!用完午餐当前,咱们就乘车前往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的邙山冢头村,乘车大概须要30分钟。现在我就应用这段时光向大家先容一下有关洛阳地区古墓葬及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一些情形。
洛阳在中国古代号称“天下之中”,它地势平坦,四处群山围绕,西据崤山函谷关,东扼虎牢关,北依太行、黄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涧四条河流,纵横其间,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优胜的地舆地位,既是洛阳成为“天下名都”的主要因素,也是储藏无数文物瑰宝的有利前提。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先后建都洛阳。恰是洛阳存在千年古都的文化积淀,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滨成为蕴育华夏文物瑰宝的风水宝地。
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货色连绵100多公里。山势宏伟,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流洛阳。墓葬于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习俗。因此邙山被视为宜于殡葬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将相、王侯将相多以邙山作为他们安身长眠的乐土。就连唐朝时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义慈王及其后辈客死洛阳后,也遵守这种习俗埋葬于邙山。唐代诗人王建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洛阳民间则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洛阳先后考察、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历代墓葬。众多的考古挖掘材料证实,这些不同时期墓葬带有以下显明的特点:
一、时期蝉联,自成系统。自龙山文化早期开始,纵横五千余年的墓葬文化,发展序列清楚,连接有序,在中国墓葬制度研究中,拥有断代明显的标尺作用。
二、数目众多,品种丰硕,墓主人身份等级差别较大。不仅有大批帝王之陵、将相勋臣之冢,而且还有布衣庶民甚至奴隶刑徒的宅兆。
三、散布普遍,历代墓葬大都以洛阳都城为核心而绝对集中,尤以邙山最为集中。
为了让众人懂得洛阳地域的墓葬文明特点,研讨我国古代的墓葬轨制、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时尚风俗,洛阳古墓博物馆于1985年开端兴修,并于1987年对外开放。全部博物馆占地44亩,建造面积7600平方米,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门。地上修建群体从南往北有汉白玉石门阙一对,馆表一座,馆表上的表额“洛阳古墓博物馆”题字由著名考古学家夏先生书写,进而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两侧设有复制的汉代天禄、辟邪兽一对。殿后为高低墓区厅,两侧为配殿。后边还有四角楼和望景亭。地下局部设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各厅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两侧是还原的历代古墓群。首批搬迁恢复的有上自两汉下至北宋的历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含有名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新莽时代壁画墓、东汉车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晋关内侯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长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玮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另外还有宋代五座仿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奥宏大,或构造灵活,或布局谨严,或性质殊别;尤其是目不暇接的壁画,或表示打鬼典礼、或反应仙人思维、或刻画天体星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再现车骑出行及家庭生涯的场景。墓中均随葬有丰盛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称的上是国之珍宝和艺术杰作。记录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志,堪称是补正史书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内还摆设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典范墓葬模型以及历代葬具跟丧葬典礼,以展现洛阳历代墓葬的演化和时俗风气。
说到古墓葬,就要首先从“丧葬”二字开始讲起。
死,作为人生的一种做作归宿或终结,是人类无法躲避、无法说明、无奈超出的现实问题。这个另人胆怯、焦急的事实问题,对史前时期的原始人类来说,天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迷。他们害怕死亡的来临,认为死亡不外是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因此丧葬便成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构成种种具备神秘颜色、肃穆而盛大的丧葬礼俗,对后代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点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丧葬”二字并不是一开始就联合在一起的,而是经由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丧”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为采桑,后来才被人们借作“丧亡”的“丧”,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尸体,即死者的遗体,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礼节。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为掩埋逝世者尸体的象形字,其意是将死者的遗体掩埋在草丛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椁装殓起来加以掩埋。后人以“葬”字指埋葬死者尸体,当渊源于此。
大约到了秦汉以后,“丧”“葬”二字才开始合称,其最基础的含意就是指人死后的尸体处置及其有关的礼仪习俗。从程序上看,“丧葬”能够划分为殡葬礼仪、掩埋礼仪和祭奠服丧礼仪三个部分。
丧葬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亲密接洽在一起,并由出产关联的性质所决议,为其它上层修筑所制约,并跟着经济基本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更而变化。因而,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中,丧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职能和情势。
曹魏正始八年墓:该墓于1956年被发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后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组成。因该墓曾被盗扰,墓内器物已乱,只有两耳室内器物保存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盘、灯、俑、井、磨、灶、碗、鸡、猪、猪圈等48件,铜器有锅、博山炉等5件,铁器有帷帐架、灯等共10件,另外还有玉杯1个。玉杯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见的古代艺术品。帷帐架是以圆铁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状,三柱形的有四个,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个有四柱,其间以木柱连接,即成为长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维之,就成一个完整的帷帐。这为考证汉魏时的帷帐形制和制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件管状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铭文,又为该墓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依据。
散文。
乐舞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相互辉映,和谐地构成了一座宏丽的百花园。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历史空前的高峰。唐朝国威的强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使当时的中国处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同时对外施行比较开放的政策,也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就呈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局面。唐三彩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与其它艺术并存的一朵华贵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现,同唐代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贵宝物也是分不开的。那些官僚贵族活着穷奢极欲,死后连妻妾奴婢马牛骆驼飞禽走兽以及瓶盘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来陪葬。厚葬风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种上等白色粘土,素称高岭土。这种土颜色皎洁,颗粒细微,具有坚柔粘韧的特性,洛阳附近的巩县孟津新安龙门均有出产。制作三彩的矿土,要经过挑选舂捣淘洗过滤沉淀浸润陈腐揉搓捏练方可使用。这样精选加工把一切杂质排除干净,才能保证胎色洁白,使制品有良好的稳定性。否则,器物的表面就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会起泡或使胎体爆裂。入窑焙烧是一道关键工序。炉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直烟窑,其结构有火道窑箪炉堂,窑顶有烟道,烟火直接从窑顶喷出。二是倒烟窑,这种窑烟火流动的路径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经过火道炉堂烟道,最后从烟囱中喷出。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成型坯胎晾干后,入窑用氧化火焰经过1100℃或接近1100℃的高温素烧,即成白色胎体。冷却后,挂上配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窑作第二次焙烧,烧至900℃,使彩釉熔融开化,胎体表面就会呈现出各种鲜艳的光泽。从出土的唐三彩观察,唐代焙烧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适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窑内火焰辐射均衡,坯体破裂现象很少。在挂釉焙烧过程中,由于火候控制得当,釉汁与胎体地膨胀系数均衡,冷却时收缩一致,釉质与胎体密合非常贴切,很少有脱釉剥落现象。这充分证明了唐代工匠们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烧制技术。唐三彩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釉色的独到风格。经过化验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为硅酸铅。唐代工匠,经过千百次地实践,成功地配制出白色浅黄棕红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赭黑等色彩,而且还配出一种罕见的银白色釉,烧制后器物表面仿佛镶上一层锃亮的银片。熟练的工艺技巧和化学知识的增长,使工匠们掌握了矿物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机理。他们认识到褐红为铁浅黄为铁或锑赭黄为铁各种青绿色为铜或铬蓝色为铜和钴紫黑为锰等。釉药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铅粉及各种金属氧化物,用以辅助釉质的熔解和增加色泽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呈色的特别效果,就将各种釉料及色剂的比例灵活增减适度调配,这样把各种釉汁同时交错施于胎体表面,入窑焙烧,使之溶解流化,产生混合或化合“窑变”现象,就会出现变幻无穷的色彩。这里需要说明,“窑变”原来是釉色在窑内加热偶然产生的一种自然色变,但三彩工匠们加以总结摸索出规律,能动地控制和利用了“窑变”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三彩工匠们的杰出贡献。釉质的色变与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增强塑造人物形象的质感,还要增加一道对人俑的“开相”工艺。三彩人物的头部不施釉,仅涂以,在唇和面颊上加朱红,在眼眸眉睫髭须和巾帽等处都用墨描画;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样用墨涂画,以示为黑色皮靴。这样增强了写实效果,但并不使人感到有特别的与釉色失调的做作。三彩器物的装饰,主要采用雕塑与釉色相结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贴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宝相花蔓草纹荷叶莲花杏叶灵芝流苏鱼子铺首人物动物等装饰;而用釉汁点描斑描涂绘泼洒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种生动活泼的动物禽鸟及织锦珍珠地斑点纹条带纹木纹等,这种用釉药和色剂混合绘制焙烧而成的图案花纹,称为釉花。这种釉花的出现,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却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躯。釉花中的蓝彩,又是后来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现青釉瓷以来,直至隋朝,其间数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组成纹样,唯唐代开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饰于模印制成的器型。而贴花多饰于轮制的圆形器物上,因为采用印花就会被快轮的削刀刮掉。贴花是先将纹样雕塑成型,然后贴在器壁的适当部位,有的是泥胎未干前贴上的,有的是在釉烧以后才贴上,再上釉重新焙烧的。划花多与釉色相结合,并多饰于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线条划出动植物的轮廓,然后用各种色釉分色平涂后烧制。所以要施在器物的平面上,是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画面模糊。绞胎釉,是一层胎泥,一层釉色,迭次相压,卷成圆柱,然后取其断面,制成器型焙烧而成的,呈现出树木年轮似的纹样,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种为贴面绞胎。这两种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层铅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烧成。斑点纹除用釉汁斑描而外,还可以在坯体内嵌进晶体矿石,烧成后器壁上就呈现出晶莹的白斑。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们独辟蹊径的创造。工艺美术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陈设品两大类。唐三彩的品种之多,内容的丰富程度却是当时任何一种工艺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种形状的壶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饮食用具有盘豆碗盂钵盆杯等;化妆用具有装油或盛药膏的各种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砚滴;寝室用具有唾盂香炉油灯枕头等;各种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仓库假山水池。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视,因它既实用,又可供观赏。它与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色彩绚烂,花纹美观。第二,唐三彩继承了我国古器物奇特别致制作精巧的造型特点。第三,仿效其它工艺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点。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银器铜器木漆器藤编和少数民族甚至外国生活用具的优秀造型及装饰艺术,创造了自己别开生面的风格,也为它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动物禽鸟数量最多,工匠们对这些形象的塑造,的确达到了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高峰。唐三彩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特征,它反映了唐代国家的统一和在艺术上熔铸北方浑厚雄健与南方清新柔润的特点。首先从三彩俑来看,工匠们不仅能表现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态不同装束不同民族的特征,还能塑造出不同等级不同地位和他们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阳出土的三彩女俑颇多,有的悠闲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带生风;有的虔恭典娴,广袖扬逸;有的头束丫髻,窈窕多娇。1965年洛阳北窑出土的女坐俑,红唇粉面,丰颊腴腮,头梳环头,身穿袒胸绛色窄袖襦衫,胸束长裙,双手置于胸前,端坐在墩座上,神气十足,显然是达官贵妇的形象。属于这种身份的还有1970年洛阳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庞俊俏,眉目清秀,发髻梳成鹦鹉欲飞之形,上穿浅绿圆领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黄裙,长袖飘飘如溪泉倾流,很有点超然不群的样子。这种形象恰似《新唐书·五行志》记载的那样:“天宝初年,杨贵妃常以假发为首饰,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义发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这件女俑的装扮就是工匠们特地为她设计的。与贵妇身份不同的女俑,还有头梳丫髻上罩短袄腰束长裙的金雀丫环,她体态婀娜,年仅十五六岁,望去很有俏皮灵俐活泼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们对女俑的塑造,从生活到艺术确实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带,长袍阔袂,端严直立,神情拘谨,温顺虔诚。有的双目迷离,抿嘴微笑;有的两手捧物,举在胸前;还有两手相交,置于腹下。他们或在深思熟虑,准备为上司献策,或在唯命是从地聆听吩咐。工匠们虽然用简约的手法着意塑造这类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们矜持尊严的内心世界也刻画得淋漓尽致。对于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镇墓兽的塑造,工匠们是采取夸张手法,着重从外形上突出表现。天王俑头戴盔冠,身穿铠甲,背生双翼,脚踏卧牛或鬼魔。武士俑或持剑抚盾或拉弓射箭,无一不是肌肉发达,蹙眉怒目,剑拔弩张,看去颇有一种凶神恶煞气势逼人之感。镇墓兽是工匠们巧妙地综合多种动物形象想象出来的一种怪兽,放在墓门内作为辟邪用。形象多为人面兽身或兽面兽身,更有的头长独角,身生双翼,背披火焰,竖耳怒目,异常凶猛,好像准备随时跃起捉拿妖魔。有人说它是《周礼》中记载的“黄金四目”头戴铜制面具“持戈扬盾”率众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变,看来颇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穿翻领袍脚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称为“胡俑”或“昆仑俑”。洛阳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几件胡俑,多是眉发苍郁络腮胡须颧骨高隆体格彪悍。有人认为他们是中亚西亚人的形象。另一件传世的牵驼男俑,极像维吾尔族的相貌。他头戴小帽,身穿褐绿长袍,袒胸伫立,侧头嘻笑,连浓重的眉须也带着耐人寻味的乐观性格。他牵着一头腿短头小身躯庞大的骆驼,据说是波斯或大秦国的品种。驼背上满载着各种货物,大概因为买卖兴隆才使他那样神采飞扬吧。洛阳出土的乐舞俑也很有风采,其中骑马乐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别为四男四女。男的击鼓或手举仪仗器;女的发髻奇异,长袖飘举。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有五个伎乐人在欢快地歌舞。他们无不姿态姗姗,感情奔放,简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乐舞的再现。唐三彩中的动物也很引人入胜,各种动物的个性特征都塑的比较典型,如骆驼牛驴猪羊等,都塑造得生动逼真活泼轻健,观之不禁使人有惊奇之感。骆驼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为它适宜长途跋涉,被人们喻为“沙漠之舟”。当时往来在长安和洛阳的商旅驼群纷至沓来。这两地出土的三彩骆驼,多是形体高大茸毛蓬松两峰间驮着巨大的虎头纹行囊及丝卷绸布水壶鱼兔肉食等物,它们或在稳步行进,或在昂首嘶鸣。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驼背上还骑一人,完全是汉人的装束。他一手控制缰绳,另一手扬鞭催驼,俨然是中国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写照。马匹劲健有力,能役善战,又较易驯养,在古代军事农业交通礼仪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唐朝官府和民间很重视养马。唐玄宗曾选择西域大宛献来的良马和中原骏马,令画师临摹。他还让人在他的御厩里畜养良马多达四十三万匹。他赴泰山祭祀,布置数万匹牧马跟从,“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尚马之风可见一斑。所以马也成为唐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人们对塑造描绘马的形象要求甚高。韩干是当时善于画马的名家,然而杜甫却给以“画肉不画骨”的讥评。不过,从出土的唐三彩马来看,倒是会使诗人满意的。三彩艺人们,以熟练的技术,灵巧的刀法,流畅的线型,生动地塑造出比例匀称彪健有力神气完备的各种骏马形象。洛阳关林出土两件形体高大的三彩马,可以说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一件通体施白釉,昂首挺立,两耳竖起,高达76厘米,与黑马相配,显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马,膘肥雄浑,剪鬃挽尾,双耳后抿,颈若弯弓,四蹄抓地,依稀倔犟地将要飞奔启程。。这种黑釉马除近来在洛阳龙门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还藏一件,并且均为一黑一白,与上述的两件作风一致,宛如出自一人之手。这都是我国艺术史上难以寻觅的珍品。如前所讲,唐三彩以鲜艳夺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动的雕塑为特点,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情趣。它同洛阳龙门石窟的唐人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异曲同工,都是盛唐时期丰富社会生活的美丽画卷,与唐代绘画互相辉映,都闪烁着灿烂的光彩。现在大家再来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加深一下对唐三彩的认识和了解。
5、宋四郎墓:该墓于1983年被发现。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砖柱,柱顶系砖雕斗拱,八角之间除一面为砖砌仿木结构门楼外,七面墙壁皆有壁画和假窗。迎门的一面,彩绘墓主夫妇宴乐图。在下垂启开的红色帷幕下,夫妇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乳白色长袍;女墓主梳高发髻,身穿红色衣裙,夫妇二人脸形圆胖,相对微笑。中间桌上放满了壶杯碗盘和菜肴食品,另外还有一名男仆和两名女仆,三侍者身躯矮小,以示身份低微。这种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侧,是突出、夸张主题的艺术手法,世界各地都经常采用。而在我国汉魏至宋代的壁画上也突出主题,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视觉上更和谐、舒服,并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墓门甬道两壁,各有两幅砖雕孝子故事。进门左侧靠内一幅,画面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笋破土而出,当为孟宗“哭竹成笋”。其它画面简单,难以确认。
6、二号宋墓:该墓墓葬形制与宋四郎墓基本一样。但其墓门外墓道右侧有一侧室。该墓平面作八角形,顶部用叠涩构成八角形藻井。壁间有壁画七幅。迎墓门第一幅绘门扉半掩,每扇门上有乳钉四行,每行四枚,还有衔环铺首。一侍女似欲开门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后站女侍,背置屏风,前侧立二人,年长者躬身作禀告状;年轻者肩扛扁担,扁担上系绳索。此画面颇似父子二人交租后向地主告辞。第四、五、七幅皆为砖雕假窗,第六幅砖雕圆茶几一件,几乎进一半凸出于墙面,成为镂空透雕。该墓还有许多砖雕牡丹图案作为装饰。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中一共复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采用砖砌仿木结构,雕梁画栋。不过,墓室无前后之分,都是前堂后寝合成一体。墓室周壁或雕饰孝子故事、奇花异草,或彩绘墓主夫妇宴乐的风俗壁画,是宋代西京洛阳一般商人与官吏、地主生前生活的再现。这些砖雕画面的突出特点是背景简单,而人物形象皆为高浮雕,有些近乎圆雕。洛阳宋代仿木结构砖雕墓葬,是洛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内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采用“彻上露明造”,加之雕饰的门窗隔扇,将墓室建筑绚丽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结构砖雕的建筑形式和“朝着柔和绚丽的方向发展”的建筑风格,是宋朝这一时代十分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宋代建筑已开简化之端,斗拱负荷的机能与汉唐时期相比已开始减弱。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梁架结构的变更,斗拱比例更为减小,补间铺作的朵数大为增多,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品。
结束语:以上说讲的六个墓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今天所参观的墓葬陈列中,我们对洛阳乃至中原地区的古墓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归纳起来简单的说就是:
1、不同时期的墓葬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强烈的宗法伦理观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则经久不衰;。
3、“堪舆学说”影响巨大。这几点可以从墓室的大小、结构、葬具、随葬品清楚的表现出来。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面对生离死别,古人是无奈和幼稚的,但他们对丧葬活动的热情和重视,使短暂的生命在“死”后获得永生。而千百年风雨过后,丧葬制度的体现及其产物——陵与墓,使祖先们生时的荣耀和辉煌不再仅仅存在于卷帖浩繁而描写枯燥的文献里,更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中的高冢深穴里。这些陵墓、坟丘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墓葬文化,更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了,对古墓博物馆的讲解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
谢谢大家!半个小时以后,我们车上集合。
北魏帝王陵墓展区位于馆西部,占地约70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系仿北魏建筑风格。该展区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为主体,搬迁复原清河文献王元悻和江阳王元叉墓组成的。景陵封土呈圆形,夯土堆直径110米,现高24米,气势壮观,结构完整,墓室内风格朴实,色调雅素,可使人们系统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对北魏时期的葬俗及陵寝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元悻墓墓室顶部绘有一幅天象图,画中有300多颗星辰,亮星之间有线相连,银河纵贯全图南北。这幅图比《敦煌星图》早约420xx年,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壁画馆。
洛阳作为一座全国闻名的文物大市,文物工作者多年来对大量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许多珍贵的墓葬壁画。这些壁画涉及西汉、东汉、魏晋、唐宋和金元等多个朝代,壁画墓的墓主人上自皇帝、嫔妃、达官贵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这些壁画形象清晰、细腻,题材内容宽广,涵盖天文、地理、人事、神灵,堪称一部用图像写就的中国历史,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典籍资料无法比拟更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王爱文介绍,河南古代壁画馆的展出内容将有“七彩华章——河南墓葬壁画展”“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史”。
欢迎到郑王陵遗址博物馆参观。我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东城郑王陵遗址而建立起来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郑王陵遗址博物馆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处文物旅游景点。
郑王陵遗址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贵族墓地北侧。整个郑国贵族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新郑市文物管理局对整个墓地进行了钻探普查,发现墓葬分布极为密集,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墓地中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特别是规格多样的车马坑群的发现,在春秋墓地中尚无先例。如果将车马坑大面积的发掘,其盛况将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以来又一处现场展示我国古代光辉文明的盛大舞台。
第一展厅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
在我国古代,由于认识上的局恨性,人们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级的生活,死后也按这个等级进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xx年8月开始发掘,是目前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大墓。南墓道总长20.85米,北墓道长10米,葬具形式巨大,为三椁一棺或重棺。在全国已发掘的春秋诸侯墓中,三层椁极为少见。《庄子.天下》及《荀子.礼论》均云:“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此墓三椁二棺,正与记载相符,从而印证了这是一座郑国国君墓。
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实用葬车。而且车辆形制多样,装饰各异,均为拆车葬。目前在南墓道内已发现多种车40辆,在北墓道5辆。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有棕红色的漆。
综观中字大墓不计陪葬坑3号车马坑中的葬车,墓道中车辆总数45辆,车辆之多在我国目前已发掘墓葬中为最多。是难得一见的春秋车辆奇观。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车辆中发现了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象牙饰车、楼车、漆绘花纹车等珍贵车辆,多属全国首次发现,完全与《周礼.春官.巾车》中所记载“王之五路”相对应。这些车辆是目前发掘中所发现的最高级别、最为考究的郑国车辆。
郑国国君为伯爵,按周代礼制,其国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这座墓葬既有宽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车中又有宽大的车辆,与郑国诸候国的地位不相对应,反映的是这位国君已经“僭越”不服周礼的客观现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号与2号车马坑内的葬车数量加在一起,其车辆总数可能超过百辆,这对于当时号称“千乘之国”的郑国来说,无疑是太奢侈了。但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此国君在位时可能也是郑国比较强盛时期。在此墓东侧约7米的地方最近发现1座总长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发现的郑国墓中第二座带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国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发现这里是韩国的铸铁遗址,韩灭郑后在都城内兴建的大型官营作坊,在此大挖大烧郑主墓破其风水的历史场景,刻意体现了改朝换代后韩人惧怕郑人复国。在此墓的南边,有一些韩国残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厅五号车马坑及中型大夫级贵族墓。
5号车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东南约10米,坑中葬4马车1辆,2马车2辆,马8匹,犬1条。马骨被压在车体之下,马匹侧躺放置,头向西,1号车为仪仗类的大车,放在坑的中间,2号车与3号车都是小型游猎车。另外,犬骨斜爬在3号车厢上,有明显的挣扎痕迹,形象十分生动可怜。
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级贵族墓葬,作为葬具的木质棺椁均已腐朽,依其遗迹可知葬具为一椁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铜器片。从故城中已发掘的10余座中小型车马坑的情况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级别才能殉葬1辆车,个别殉葬4辆车,这种级别的车辆都没有发现任何装饰品,这和国君所陪葬的车辆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它们的级别和地位是明显不同的。
整个郑国陵区从1999年发现至今,共探明不同规模的车马坑达23座,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长宽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侧的3号车马坑长13.5米,宽11.5米,深7.5米,面积几乎是1号车马坑的2倍。20xx年3月开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时发现车辆非常密集,现暂停清理,开始挖砌坑底防渗过洞和四周防渗墙,目前防渗工程已竣工。该坑葬车数量可能在30辆以上。20xx年发掘的1号车马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新郑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和中大夫级贵族墓展示厅,并对陵区进行了绿化和建设,以车马坑群的展示为主要特色,车马坑群数量众多,葬车多样,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区域内有如此多的车马集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观。它构成了我国截止目前春秋时期葬车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成为以军阵形式随葬的渊源,比闻名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早400多年。
第三展厅一号车马坑。
1号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口长10.4米,宽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两道供古人上下的脚窝,内葬多种豪华、实用、形式多样的车辆22辆和许多马骨。春秋战国时期,一坑多车制似乎已成为一种更新颖、更时髦的追求。郑国1号车马坑葬车众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规律一般为车轮摘掉后侧靠在坑的四壁,马匹杀死后平铺坑底,车体则放在马匹之上,摘下的车饰、马鞍、马蹬、马衔等活动车马具放在主墓内,这与其它列国车轮不摘,马匹放在车辕下的葬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可能与郑人的观念有关,推测应是墓主人对珍贵的车马占有权的充分体现。
车行前方就是古墓博物馆了现在我向大家讲一下参观时的注意事项:
结束语:以上说讲的六个墓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今天所参观的墓葬陈列中,我们对洛阳乃至中原地区的古墓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归纳起来简单的说就是:
1不同时期的墓葬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强烈的宗法伦理观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则经久不衰。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五
2010年2月21日,大年初八,我和姑姑、姑父一起乘坐916快线,来到了郑东新区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一进博物院大门,我就看见一小黑板上面写着4d电影。姑父买了票,我们进了电影院,在电影院的箱子里拿了一副很特别的塑料眼睛就坐了下来等电影开始了。
没一会儿电影就开始了,这是一部有好玩又恐怖的电影,说的是小恐龙在地球上一段奇遇,不过那时还没有我们人类呢!
小恐龙出来了,它一蹦一跳的向我们走来,伸着长长的脖子慢慢的向我们靠近,舌头一伸就好像要舔着大家一样,大家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一阵阵惊叫。随着小恐龙的活动,我们就好像走进了大森林:有鲜花开放、有蝴蝶在飞、有蜜蜂在采花蜜、有眼镜蛇嘴里吐着舌头向我们扑来,我感觉头上真的有一股凉风;当电影上刮沙尘暴的时候,电影院的两角刮起了凉风;……啊!就像是真的一样。太刺激了!
一会儿,天空中下了一阵陨石雨朝着地球砸来,也向着我们砸来,我连忙躲闪,害怕砸着自己,觉得脚底下真的有很多的石头一样。好恐怖,大家都在叫喊,真是太神奇了!
后来我们又去了别的展厅,参观了恐龙的化石,恐龙蛋、乌龟蛋……看到了侏罗纪时期的恐龙,白垩纪时期的恐龙以及中生代时期的恐龙——翼龙的样子。可是他们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真的是一个谜!
地质博物馆很好,也希望我的同学和老师们一起去看看,尤其是体验一下4d电影的魅力!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六
湿地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科普教育、保护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次湿地博物馆,并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展览和讲解,我对湿地的生态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人类对湿地环境的健康与发展关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段:展览印象。
湿地博物馆展览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我特别留意了湿地生物群落展区,其中展示了近千种具有湿地生态特色的植物、昆虫、鱼类和鸟类。充满了色彩斑斓和生机勃勃的展览,不仅美不胜收,更增加了人们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重视。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只展览中模仿鸣叫的金丝猴所吸引,猴子的模拟叫声非常逼真,仿佛就身临其境一般。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湿地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三段:科普教育。
湿地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活动丰富多样,旨在向公众普及湿地知识并增强保护意识。我特别参加了一次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变、湿地生态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湿地保护的策略和措施。通过专家的生动讲解,我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湿地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保护研究。
湿地博物馆还设有保护研究中心,致力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在保护研究中心,我了解到湿地的种类繁多,包括盐湖、沼泽、河口湿地等。而这些湿地不仅是各种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也是调控气候、防洪抗灾的重要自然屏障。通过研究中心的展示,我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保护研究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并感到自己有责任为湿地保护做出贡献。
第五段:感悟与展望。
参观湿地博物馆,让我深感湿地的生态保护十分重要。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它们不仅提供了优质的生态服务,也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延续。而湿地的保护问题正呼唤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希望未来湿地博物馆能继续致力于科普教育和保护研究,不断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保护行动的积极性。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湿地的珍贵,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做起,为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通过参观湿地博物馆,我对湿地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览丰富多样,科普教育活动生动有趣,保护研究中心展示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参观湿地博物馆,让我深感湿地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为湿地保护做出贡献的决心。希望通过湿地博物馆的努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湿地保护的关注,以共同努力保护湿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实用河南博物馆感悟(通用17篇)篇十七
放暑假第二天,我和姥姥一块儿参观了河南省博物馆,这是我第二次参观此馆。第一次是前三年的暑假,因年龄小知识少,参观后印象不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博物馆求知欲望越来越强烈,非常期待这次参观。
来到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的河南省博物馆,它占地约10余万平方米,面积7。8万平方米,主体展馆呈金字塔型与大门相对,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
河南省博物馆在民国时期1927年建立。当时政局动荡不定,加之日寇外来入侵践踏中原,馆中文物随着战乱颠沛流离,使不少文物散落丢失。xxx逃到台湾,又携走了大量的文物,使中原文物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文物,又对出土文物采取了大量的保护措施,让博物馆重振雄风,跻身国家级博物馆的地位。
走进了展厅,犹如穿越了历史时空,拉近了了解厚重中原历史和文化的距离。
首先看到了迄今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的牙齿化石,这与北京猿人是同一时代,说明河南开拓了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先河。其次,河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0多处。距今9000至4000年,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些文物和遗址都证明了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文字源在甲骨,出自殷墟;中国哲学源于周易成于老子;中国姓氏源于炎黄,根在中原;中国国家源在夏代,都于偃师,还有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九朝古都开封等等,都说明了中原文化十分厚重。
馆内珍藏者17万余件奇珍异宝。展馆里摆满了远古至今的各种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雕刻、字画等。青铜器中有各种图案的圆鼎,方鼎,特别是12条龙的长方形盛酒的器具,上面刻着各种兽纹和精美图案,叫人拍案叫绝,大的如水缸,小的像酒杯,是古代人用来盛水盛酒装食品的器具。最著名的是九大镇馆之宝,如:贾湖骨笛,他是我国止2014年前发现最早的能吹的乐器。妇好鸮尊、蓬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玉柄铁剑、杜岭方鼎及武曌汝窑蓝釉刻花鹅颈瓶,件件价值连成,精美绝伦。
汉代以后陶器别品大量涌现。动物、人物、用具,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特别是陶制院落,将陶制工艺推向高峰。三层深宅大院,大门外有看守,有马匹,两边全是厢房,有水有树,有仓储房,最后是二层望楼,家人随从几十口。从陶瓷院落看到古代贵族生活起居十分讲究,居住条件也很舒适,人与自然十分和谐。
我们还看到了汉唐以后文化的繁华,音乐、歌舞、戏曲、书法、雕刻,甚至连枕头上也雕刻着戏曲情节。市井文化也是一大亮点,市民划船、打渔、劳作、购物、休闲等等。都呈现在书画雕刻之中。
参观了河南博物馆,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我被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被我们祖先聪明才智所折服。数万件稀世珍宝,证明了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的颗颗明珠,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放射着璀璨的光华。我爱中国,我爱中原,为祖国和家乡而骄傲和自豪,我们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要学历史,保护古物,让文明古国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