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些大班教案范文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学习主体性,通过让幼儿亲身参与和实践,促进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一
识记: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理解: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培养:经历对语言的品质、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熟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所用媒体作用。
1、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南非”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遥远,与南非人民与中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形成对比,从而导入本课。
2、课件出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3、课件出示游戏,巩固字词与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11个认读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回顾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显示:非洲与中国的距离。
2、我们看到非洲与中国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大家和我就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去感受这种友谊。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二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三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的不同是文言文xxxx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xxxx。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xxxx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预设方法二:看注释;。
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
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孔君平诣其父。
此()是君家果。
()为()设果。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xxxx”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xxxx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xxxx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xxxx“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xxxx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xxxx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xxxx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xxxx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幻灯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xxxx(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用了“未闻”这样xxxx(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xxxx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xxxx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3、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六、课外作业。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五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
3、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
2、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3、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描写五彩池的?
四、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
(1)第一句为什么用“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来形容五彩池?
(2)第二句为什么说水池像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3)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4)第四句为什么说水池像葫芦,像镰刀,像盘子,像莲花?
2、五彩池中的水都有什么颜色?是什么“令我惊奇”?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五彩池中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
1、默读,把讲原因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课文有几句话说明原因的?(4句话)这四句话是怎么把原因说清楚的?(第一句说池中长着不同形状的石笋;第二句说石笋表面附着石粉;第三句讲阳光折射;第四句讲池边树木花草的倒影。)。
三、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因为课文开头说奶奶讲过天上神仙住的地方叫瑶池,而我却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四、练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划分段落并说明道理。
五、指名读“读读写写”中所列词语,并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六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3.了解散文看起来内容零散,但是表达的中心却是一致的特点。
4.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了解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
冰心的资料,《和小鸟最相亲爱》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积累,直接导课:
2.板书《和小鸟最相亲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会读吗?
出示词语:玲珑娇小倚枕倾听心魂俱静幕天席地偷卵捉雏。
(1)学生自由小声练习读词语,然后指名或开火车读一遍。
(2)注意几个字的字音:偷卵捉雏。
(3)重点理解一下“幕天席地“的意思: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冰心在国外求学,在山中养病,在大自然中流连的经历。
2.预习课文之后,你对这篇课文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可以从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两方面谈自己的初步认识,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抓住重点强调。)。
交流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冰心23岁留美期间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这篇是第十篇。养病期间的冰心,远离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在绿树环绕的青山中放飞自己的童心,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尽情的拥抱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赐予她的发现与感悟。
交流文章内容:
1.《和小鸟最相亲爱》中作者记录了自己对小鸟和昆虫的观察和了解。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并写提纲。1-5自然段写小鸟,6自然段写昆虫。
3.虽然写了这么多动物,可是作者却各有侧重,详细介绍的是小鸟,昆虫更是寥寥几笔。这样安排文章材料就做到了有详有略。
三、整体感知,品读细节。
1.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动物的可爱……作者对动物的关爱……)。
2.作者是怎样爱这些动物的?她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这节课让我们先来细细品读课文详写小鸟的部分。
3.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看看作者都介绍了哪些鸟?按照叙述顺序是(青鸟、知更雀、蜂雀、小鸟家庭)。
4.青鸟就是翠鸟,我们在《翠鸟》一文中欣赏过它鲜艳的羽毛,可是作者爱青鸟是因为它美丽吗?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从“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地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的报着春的消息。”这两句话中体会青鸟报春早,带给作者许多欣喜和希望。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5.作者对这些早早来报春的小鸟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当张着红胸脯的知更雀出现时,想象作者会做什么?(观察它的动作,欣赏它的鲜艳的颜色……学生充分想象)。
6.当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蜂雀出现的时候,作者是怎样做的?指名读“我在山亭中有时瞥见,只屏息静止,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
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从“眼珠都不敢动、弱不禁风、小仙子等词语感受作者对蜂鸟的怜爱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7.当许多毛羽鲜丽的小鸟唱着轻美的歌飞来的时候,作者在做什么?(体会作者倚枕倾听,领略以鸟鸣春境界的欣赏之意)。
引导学生从破壳而出、学走路、学唱歌、离家筑巢等方面体会小鸟成长过程的有趣。同时体会,作者能写出这样的语句,必定是观察良久,经常观察的结果,从而感悟作者对小鸟的关注之情。
9.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小鸟的爱的语句,读一读“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指导学生朗诵。
10.这句话是直接表达对小鸟一家的爱,还有间接表达的语句,找一找。通过“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小鸟的保护之情。
11.比较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爱鸟,感情比较强烈。通过自己的做法间接表现自己对小鸟的爱也比较具体,两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充分,更准确,更有感染力。
12.在这么多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详细介绍小鸟呢?再读句子“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谈谈学生自己的理解。联系上文中“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冰心爱家人,也爱动物,能将心比心,拥有一种博爱的胸怀。
13.小结:在外求学的的冰心思念自己的父母家人,她在呼喊爱雏鸟,爱雏鸟的双亲的同时,也是在呼喊“想父母,爱父母”心声。写物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作者从小鸟身上寻找的乐趣,品读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关爱之情。感悟了作者的博爱。下节课,我们再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体会另一部分课文的内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七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一、导入新课。
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板书:斜、掠过、唧)。
5、我们从“唧”
师:“晕”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四、朗读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
(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3、学习第三句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4)什么叫“赶集”?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4、学习第四句。
(2)“增添”“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三、总结,朗读全文。
作业:课文的语言真美,请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板书。
1燕子。
外形特点:活泼机灵。
观察细致飞行:掠一转眼沾(动态美)。
休息:五线谱上的音符谱成春天的赞歌(静态美)。
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教学时数:2课时。
二、检查预习。
123.小老师教写生字。易错音:妆、滨、裁。
4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八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能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了解生词的意思。
3.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4.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
《红楼梦》相关资料;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1课时。
1.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文章?作者是谁?
2.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3.今天我们又要采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文章《黛玉初进荣国府》。读课题。
1.说说这篇文章改编自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这部小说有多少了解?
2.教师补充《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红楼梦》中写到的人物有四百多个,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足见作家的功力。
1、出示思考题:王熙凤都说过些什么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
2、学生自学,在书上作记号。
3、小组范围内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5、出示思考题: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小组内探究、讨论,并做记录。教师巡视。
7、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揣摩人物性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再谈课文,想想从文中你了解到黛玉是个怎样的人。
1.交流,你从这四段中又读出了什么?
2.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封建贵族的奢华,了解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冰雪聪明和王熙凤泼辣爽快、圆滑的性格。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九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课件。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十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 怨 填 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十一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较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描摹汉字“台、友”。
2、初步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荷叶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3、看图展开想像,练习把话说完整、说规范。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出示谜语:
“圆圆大玉盘,浮在水面上,水珠拿它当摇篮,小鱼拿它当凉伞。”(荷叶)
2、老师带大家到荷花池去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媒体。
交流。
3、师:是呀,的,绿绿的,可真美呀!今天,我们学习49课。
齐读课题
教学生字:“荷”(拼读,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老师请同学们来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荷叶有哪些好伙伴?
交流,贴图(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
学说话:“……是……”
师1: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说话?师:小水珠是荷叶的好伙伴。(交流)
师2:谁能两个、三个、四个朋友一起说?(交流)
2、荷叶有好多好伙伴,它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你赶快来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这些生字宝宝的字音。
出示媒体,巡视。
3、教学生字,练习。
出示媒体,老师觉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读音要特别注意,你知道为什么?
(后鼻音)
谁会拼?(多种形式拼读,学习生字。)
这些生字宝宝真顽皮,一下子都躲到词语里去了。媒体出示,谁会读?
师:像亮晶晶、笑嘻嘻这样的词,我们叫它们是abb形式的.重叠词,课文中还有两个,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齐读)
你能自己说说吗?
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你能试着来读一读吗?(个别,男、女合作读)
三、进一步学习课文,知道朗读,学习生字。
1、刚刚老师请小朋友自己读了课文,荷叶的四个好伙伴你喜欢吗?请你喜欢它的哪个伙伴就读读哪一小节,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完后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生自己读,师巡视。
交流读。
2、小组讨论:四个好朋友为什么那么喜欢荷叶?
生讨论,师巡视。
交流,贴板书:摇篮躺
机场停
歌台蹲
凉帽戴
分析字形:“摇”,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做做动作)
“篮”,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
“台、友”的田字格位置书写指导。(师示范,生书空。)
师:关于“蓝”和“篮”,老师找了两句俗语,
媒体出示:“竹篮打水一场空。”
“青出于蓝胜于蓝。”
师简单讲解,生齐读。
3、指导朗读:角色的语言。
师:请你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小时侯你睡在摇篮里,妈妈摇着你,你有什么感觉?(舒服、高兴、开心)那谁来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小蜻蜓呢?(高兴)谁来读?
小青蛙蹲在圆圆的、美丽的歌台上,心情怎么样?(光荣、自豪)谁来读?
多种形式朗读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总结
圆圆的荷叶不仅给伙伴们带来了快乐,也给我们带来了笑声,你们喜欢它吗?你们觉得荷叶快乐吗?是呀,“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希望我们能将这份开心、快乐带给每个人,带到每个角落,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笑声。
五、复习、游戏。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1、接龙读生字。
2、我们来展开小竞赛,看谁的反映快。(读词语)
3、说一说,想像一下,荷叶还可以是我的什么,可以补充说明一下理由。
“荷叶是我的。”
六、拓展。
1、荷花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老师找了一些资料。(介绍)
2、了解了荷花,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荷花的优美小诗。
自己读。
交流读。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读课后词语。
2、在学习词语,积累词汇的同时,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3、在掌握词语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发现两幅图中的乐器的不同,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
教学重点:
认识乐器,积累词语。
教学准备:
乐器表演的录像、课件、乐器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备注。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门,请大家欣赏一段乐器表演。他们表演的精彩吗?你们认识他们使用的乐器吗?
二、学习词语:结合乐器记忆响应的词语。
1、认读词语卡片:通过认读一、二类字,将认识事物与认识字词联系起来。
2、分类学习生字。
唢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看插图联想为什么都要是口字旁?
锣钢:出示实物,让他们摸一摸。敲一敲,感受他们都是金属制品。扩词明义。
架子鼓:组词明意。
提扬:老师做小提琴和敲扬琴的动作,让学生猜一猜演奏的是什么乐器?提和扬与手部有什么关系,所以是提手旁。
琵琶:连绵词。
三、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引导分类。
1、我们的小乐队有什么乐器?
2、在这些乐器中,你知道哪些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拿写是西洋乐器呢?
3、你觉得这些乐器怎么分类?
二、课外延伸,语文实践。
1、你还知道哪些乐器?它属于哪一类?
2、听一段音乐,说说你的感受。
3、和班里的同学组成一个乐队,排练曲子。
三、弹性作业:
1、你能说出课文中乐器的名字吗?
2、你还知道哪些乐器?把它的名字记下来,配上图画就更好了。
3、你最喜欢那种乐器?试着去演奏。
四、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乐队。
乐器图片、对应的词语。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十四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案例15篇)篇十五
【教学重点】体会水的重要性和小姑娘的孝心。
【教学难点】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音乐)一些学生常见的经典童话故事画面,如:《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让学生一起说说故事的题目)。
师:这些都是什么呀?(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
(一)出示课题,了解钻石: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题目叫――《七颗钻石》。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钻石,你了解它吗?
师:是啊,钻石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七颗钻石》。
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字词,随机正音:(关注“唾沫”)。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说。
(2)出示填空: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小姑娘,水罐发生了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涌出。七颗钻石变成了。
(自由说――齐说)。
(过渡语)师:多么神奇的故事啊,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受旱灾:
师:读读这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1、自由读。
2、师: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大旱灾。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3、体会“干涸――干枯”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了?
师: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场面吧――(出示图片,背景音乐)。
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师:再来读读这一段,还从哪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4、理解“焦渴”。
师:你有过口渴的经历吗?(体育课下来、有时半天没喝水等)。
这是“焦渴”吗?那么,什么是“焦渴”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嗓子眼里有火烧火燎的感觉,就像要冒出烟来的样子。)。
5、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
(配乐朗读)。
(四)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爱心:
(过渡语)师:地球上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大旱灾,有一个小姑娘却要给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发生了什么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划出最感动你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找水。
1、自由读,教师随机地进行指导。
2、交流:
(出示一):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哪里感动了你?
(1)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抓住“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生病的母亲”)。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你能想像当时小姑娘都找了哪些地方?或“你看到她到哪儿去找水?(想象说话)。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板书:空。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师:找遍了那么多的地方,她都没找到水。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生:沮丧、伤心、难过、绝望……。
师:就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当她醒来时,拿起罐子一看――。
(3)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高兴呀?
师: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啊,难怪小姑娘如此的――喜出望外。
谁也来喜出望外地读一读?
你读得这么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板书:满。
师:空罐变成了满罐,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神奇。(指板书)。
(过渡语)师:还有哪里也感动了你?
3、(出示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1)“喜出望外”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2)“真想喝个够”说明小姑娘自己也是又渴又累,但想到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充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3)“赶紧跑回家去”……。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里也读出了她的急切?
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4)体会“抱着”(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五)设疑存疑,课堂小结:
师: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按照你的经验,掉在地上的水罐会怎样呢?
生:(自由说)水都洒了出来。
师:那小姑娘的水罐呢?
生:还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摆着……。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1、学生自由做。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