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是撰写一篇文章或报告时的基本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思路。要写一篇完美的提纲,我们应该注重思路的创新和观点的独特性,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小编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提纲示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二
教材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它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认真理解和总结教材的内容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教材解读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段:理解教材的概念和内容。
教材解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解读教材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教材的概念和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包含了驱动学生理解课程的各种知识点,同时也提供丰富的例子和案例来支撑知识点。所以,在我们开始阅读教材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段:目标导向的读书策略。
教材解读需要我们寻找和识别目标,以实现更好的学习目标。为此,我们可以采用目标导向的读书策略。这个策略鼓励我们在阅读教材之前先制定学习目标,然后有选择地查找与目标相关的信息。在目标导向的读书中,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估来获得更有机会的成功,因为我们更有可能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因此,目标导向的读书策略是在阅读教材上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
第三段:总结和笔记。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们需要总结和记录关键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笔记集中在最主要的观点、重点、定义和例子等关键内容上。这不仅可以加强记忆,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理解教材。同时,我们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来记录和总结教材,如画图、图表或框架等等,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第四段:思考和分析。
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思考和分析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思路,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还可以鼓励我们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知识。
第五段:实践和应用。
除了理解教材内容,我们还需要通过实践和应用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增强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实习和课程项目等方式来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总之,教材解读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任务。我们需要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理解和总结,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加强思考和分析,借助实践和应用等方法来加深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在该学习领域中迅速取得突破。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三
本学期吴忠市教育局提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达标考试,我校也响应教委的号召,掀起了学习课标,学习教材和教法的热潮。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学习教材,让我们对教材的编排及构成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帮助很大。学习教法,使我们学到了大量的教学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摸着石头过河”“前进中摸索,摸索中前进”,通过这几天的集中学习,我觉得,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
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热情去备战,我们经常看到“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的创新。”是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提出的问题更是千奇百怪的,因而教师的行业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一定要以学无止境的心态去面对,活到老学到老。总之,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的关键。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教材,如何正确地解读和理解教材内容成为了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材的重要性。通过对教材的认真解读,我不仅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二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解读教材的第一步是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材时,我们要注重文字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每一句话的理解和分析,建立起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要注意分析问题的关键信息和必要信息,强化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理清思维中的主次关系,以此提高阅读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我在阅读教材时的速度和效果都得到了改善。
第三段:丰富知识储备。
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广泛且丰富,我们要通过解读教材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我自己为例,通过阅读科技类教材,我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阅读社会类教材则使我对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全面。在学习上,我意识到要不断地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及深度,并且将多学科的知识形成体系。
第四段:提升写作能力。
解读教材还可以提升写作能力。在读懂教材内容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总结和归纳,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语文不仅是用于考试的,更是用于生活和工作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第五段:合理运用。
解读教材不仅重要,还需要合理的运用。学习并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了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应用。我们应该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导引和自我学习的总结,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在这方面,我意识到解读教材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于在实际生活中默默发挥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解读教材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通过阅读、深入思考、总结和归纳,我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更好地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相信,只有通过认真湖解读教材,才能真正开启知识的大门,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新课程的点滴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鼓励学生想象,展开创造的翅膀。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形式,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想象力帮助人类探索新路、预示未来,补偿各个思维环节上的不足。科学家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才可能提出新的设想、从事发明和创造。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两个盘子,有5只小鸡,想象一下,小鸡来吃米可能有几种情况。教师做了实物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得出了这样几种结论:5=2+3,5=3+2,5=4+1,5=1+4,5-2=3,5-3=2,5-1=4,5-4=1。结论得出后,又有学生举手说:可能这5只小鸡都到一个盘子吃米,另一个盘子里没有鸡吃米,所以还可以写成5=0+5或5=5+0,5-0=5,5-5=0。学生回答的太精彩了。在教学中,只要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回答的有道理,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意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主张学生大胆实践,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敢于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向伙伴交流。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间、班级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帮助,增加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学生在合作中,懂得了尊重别人,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没。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兴趣及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就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把学习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学会比较、学会分析、善于创新。如在学习“6、7的加减法”一课中,教材就建议同桌两人共同完成“试一试”。在“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新教材建议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探索9+3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使新课程的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课堂成了“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天地。
四、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向全班汇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创设了“购物”的问题情境。小刚先买了9瓶牛奶,后来又买来5瓶牛奶,现在一共有多少瓶牛奶?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列出算式“9+5”,然后让学生两人合作,用小棒代替牛奶,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同学们各抒已见,踊跃发言。有的说:“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加上4等于14。”有的说:“把9分成5和4,5和5凑成10,10加4等于14。”还有的说:“只要将一个加数分成两个数,有一个数与另一个数能凑成10,再进行计算。”虽说得不太清楚,但孩子们通过独立操作,动手实践,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算法策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本课还设计了“8+6,7+4,6+5,5+7,4+8”等习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凑十法自己“创造”出8加几,7加几,6加几,5加几,4加几的算法,这样使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观念、功能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对教师教学的"双促进"导向功能的作用,依据新标准的评价建议,讲究评价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总之,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评价"这根指挥棒,使数学教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使评价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我也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所沿用的只重视分数的单一性评价。评价,应该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让学生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自己,获得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这样能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评价方式有多种多样,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总之,新课程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
新课程新感受一文由搜集整理,,请注明出处!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六
我在听了欧梦莲老师的培训讲座之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会听课,还要学会评课。在听课过程中,学会把别人的优点汲取融合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自己上的课要学会反思和总结,做到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做一名认真负责的好教师。
在评课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1)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2)评教学流程是否清晰;(3)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4)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5)分析教师基本功。做到这几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评课,吸收他人的长处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这样才能在教学能力中有所提升。
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与课题分析中,我们要走进教材,深入教材,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在教材的.深入理解中,我们应该要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中,增长见识,长足经验,更好地让学生收获知识,更深入地了解文本。
总之,通过此次培训讲座,我学到很多,收获很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走进文本,领悟课文。我会带着满腔的热血去学语文,爱语文,也通过自己的带动和引导下,让学生热爱语文,走进文本的世界里,惊叹于语文的奇妙与神奇,感受着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幸福。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繁琐的备课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材的解读和准备。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正确解读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打好准备工作,梳理课堂知识点。
在解读教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只是草草地翻了一下教材内容就开始上课,很难在授课中做到精准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因此,在备课时,我通常会认真梳理课堂知识点,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深入理解。
二、注重细节,抓住教材亮点。
在教材中,有很多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点。但这些细节点往往也是教学中的亮点,抓住它们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对于一些典型案例,我通常会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的本质,并将其活用到实践中。
三、理解教材,启发思维。
教材只是知识的来源,我们需要从中理解其所携带的深层次道理。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通常会带着疑问来阅读,并尝试从中找到答案。借助教材,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启发下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拓展教材,增强课堂趣味。
教材有时只提供了基础的知识,而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供更多的课堂趣味。比如,我通常会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掌握教材,不断总结反思。
教材是经过大量筛选和整理的知识宝库,我们需要不断掌握其中的深入内容,并加以总结和反思。在课堂上,以及课后,我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对授课效果进行评估和检验,来挖掘潜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总之,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局限于纸面文字,更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分析和引导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学会如何正确解读教材,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授课的水平,同时也能切实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八
我个人喜欢人教版的教材,当拿到部编版语文教材时尤为喜爱。
作为,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特别是作为一名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上学期我和孩子们一样都是第一次和这本语文书见面。还记得当时拿到教材时,自己诚惶诚恐的样子,不知道该怎样用这本教材,不知道该如何知道学生学习。所以,上学期的语文教材,除备课外,几乎就是我的课外必读书目了。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的确是付出了很多了精力,但终究是自己的摸索。虽然中间也有学校业务领导的指导,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但终觉得少了些什么。带领学生前进的方向,感觉还不是很清晰。
我一向认为自己情商不高,智商也不咋地。唯一一点还能说的过去的是肯下功夫。为了尽可能减少不熟悉教材引起不良后果,在上学期期末就让家属帮我打印了惠济论语的“培训教材用书”,前后用了约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六下语文课本,并留下痕迹,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发现。当我读完全册书,回味自己读懂了什么时,我发现,其实除了知道教材的基本框架,对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外,更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什么。
当2月10日看到语文学习群内有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消息时,很是让我兴奋。这正是我需要的,所以我非常珍惜!
在听金水区李伟锋主任的分享时,我是认真的。有些重要的地方点击暂停键认真做了笔记,有时还随手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像极了疫情当前上网课的小学生。历时3个小时的视频讲座,我认认真真地看了3个小时,尽管中间被填写学生报表,上报各种数据打断了n多次,但每次重新打卡听讲,都是满怀新鲜感,充满了期待。
纯粹三个小时的讲座,收获很多。梳理一下思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李伟锋主任的讲座很特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场讲座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思考、追问,进而引发跟多语文老师的思考。我想三个小时下来,会有更多的语文老师对“语文”这件事有了跟多深入的思考。
我曾经常常反问自己,会不会因为我的教学或是因为我的某种行为让教室多一个厌恶语文的孩子,如果这样,那罪过就大了。也正因此如此,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完善自我教学行为。但仅因为不让教室多一个不厌恶语文的孩子,显然是不够的的,我们还应该想如何能让教室多一个甚至更多个喜欢语文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
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所以我和大家一样,在学期初甚至是上学期的学期末就会告诉学生本学期的`必读书目是什么,大致的学期阅读计划是什么。甚至有时还会因为给学生制定了进度计划,指导了某本书有的目的地阅读,组织一次自认为比较成功的阅读交流会而沾沾自喜。但听过这场讲座,才发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字词教学不是高年级教学中的重点,但并不代表着这不是教学点。越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是发现自己这块教学欠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听完本次讲座,我觉得在今后的字词教学中,我可以这样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一课时,指导书写有价值的一两个字词,比如,易错的,比如在书写上有特点,指导后让学生动笔写。第二课时就听写字词,后续当然还有点评订正复习。当然,自己还要继续加强粉笔字、钢笔字的练习,发挥示范的作用。
除此之外,本次学习,让我在小练笔、古诗词教学等内容的操作层面也很有收获,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尝试运用。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九
99年秋季,在市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院初教室的组织指导下,我区教研室积极参与了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分别在集美二小、集美小学确立了实验班,实验教材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的实验,教师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下面谈谈实验的做法和体会。
一、实验的做法。
1、组建班子。我们确立集美二小三个班和集美小学二个班为实验班级,由区教研室教研员和三位实验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的实验原则、形式和方法,采用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依据教材内容,以发展、创新的观点展开全面研究。
2、加强培训。实施课程改革,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是关键。实验初始,市教院初教室就请来了省里的专家王永老师,给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转变。实验教师为自己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都深深地感到了课程改革所赋予自己的艰巨的历史使命。教研员和实验教师还分别到福州、吉林、深圳参加北师大课程中心举办的教材培训,与刘兼等专家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想法以及认为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来,与专家们共同研究、分析,加强了对实验教材的认识,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
[1][2][3][4]。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
今天线上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解读《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培训,我收获非常多,吴教授从“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五个方面对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细致的讲解,我从主要变化的内容中发现了语文教学的很多新趋势,比如,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要关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通过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方面发展有效落实等等。
众多的变化,留给我印象的就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六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与原来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目标,不同了,有了这个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老师在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更好把握了,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回顾之前我的教学,基本上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而且还是用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上课流程就是首先是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效果单一、低效。吴教授举的学生学习演讲的案例给了我我很启发,让我明白了如何去落实学习任务群,应该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让学生通过调派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使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变成了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他可能会以阅读与鉴赏为起点,通过阅读与鉴赏来实现自己梳理探究后达到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目的。
学生可以在这四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以任意一个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也可以以任意一个活动为中心,通过这个活动来有机的.组织其他的三类活动。今后的语文课我要尝试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设计合理科学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不再用原来的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了。
新课程标准是引领我专业成长的指南,我会继续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带着自己的思考、收获,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运用,上课做到“心中有方向,行动有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3分小组交流讨论。
4教师适当点拨。
四美读古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3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4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六写字。
1出示生字 霜 径。
2师范写。
3描习字册。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三
《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而应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教师的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让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科融合将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教师范读时进行音乐的渲染,创设了静谧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夜晚大海的美景外,在课外延伸时还布置了画一幅“大海醒了”的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把诗、画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
另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一、教材简析。
《大海睡了》是一首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
二、学生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并涉及到一些自然常识。一年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读课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展开想象,还可以根据一定的目标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尝试围绕一定的主题收集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表述。
四、课标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创设了夜晚大海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议、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
五、教学方式:
1、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2、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
六、教学辅助手段:
2、充分发挥电脑课件在构字方面的优势,规范学生的书写,体验汉字的美。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大海的录像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的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大海的图片及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砚、痕”这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鄙薄流俗的情怀和他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鄙薄流俗的情怀和他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考你们的课外知识,怎么样?
a“岁寒三友”是哪“三友”?b、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预设《青松》、《竹石》、《梅花》。
师:在岁寒三友中,松是坚贞不屈的典范;竹是一个顽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而梅呢,傲霜斗雪,芳香高雅。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岁寒三友: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读课题。
释题:墨梅,就是王冕用墨画的一株梅花树。
简介诗人:王冕是元朝的诗人和画家,多才多艺。他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读准“砚、痕”这两个字的读音。
4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a.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2)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2)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3)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
师小结:
四、品诗。
1、品“淡墨”。
(1)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出示: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2)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4)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2)正如诗中所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2)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师将古诗编成一个简短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等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作者借墨梅到底想表明自己怎样的心迹呢?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出示:王冕资料。
师:王冕虽然学得满腹经纶,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仅贵,一次次伤尽失意之后,他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沂东九里山,以作画换米为生。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2、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五、拓展。
1、师:同学们,通过品词品句,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等方法,我们走进了王冕的内心,看到了一个不向世俗低头的高洁之士。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赞美过梅花:
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指导学生了解大意,练习诵读。
3、课后进一步搜集、积累咏梅颂梅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花色淡。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同凡俗。
不要人夸好颜色,气清香。
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五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有关登鹳雀楼的解读,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成名之作。他虽然只有存下来六首诗,但是王之涣这六首诗中间,有两首诗都非常有名。《登鹳雀楼》就是他传世的六篇作品中间最有名的两首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五绝,只有二十个字。我们先看下诗题——“登鹳雀楼”,如果把“鹳雀”抽掉,它就是“登楼”,其实这个诗的原名就叫《登楼》,“鹳雀”两个字是宋人后来把它加上去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鹳雀”这个“雀”是鸟雀的“雀”,其实还有一种版本他这个鹊是喜鹊的“鹊”——“登鹳鹊楼”。鹳雀楼在什么地方呢?鹳雀楼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这个楼已经没有了——元代初年毁于战火了。其实这个楼的修建哪,是修建于北周时期,南北朝的北周时期修建的。当时修建它的时候,是一个军事戍楼,历经隋唐与宋,到元代初年在战火中间被毁掉了,一共存在了大概有七百多年的时间。鹳雀楼虽然是一个军事戍楼,但是后来它的军事功能淡化了,却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人写“登鹳雀楼”的诗,其中写得最好的就是王之涣的这一首。
下边我们先看看这一首的四句,二十个字,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会这么有名?
我们先看首句——“白日依山尽”。这个首句啊,它写了两个意象:一个是“白日”,白日是落日;“依山尽”是说这个一轮落日傍着远处的山冉冉下沉,一直到最后全部沉落在地平线下面,这是写落日的晚景,这是首句。王之涣写诗、写景有一个特点,王之涣所写的景都是大手笔的景,换句话说,王之涣写的这个景色是非常开阔的,他不是写那个局部的小景,写一个虾,写一个花,写一个草,所以王之涣的景色描写非常好。这种写法也非常适合他作为一个边塞诗人,写那个边塞景色的时候所用的那种习惯,这是首句。
次句“黄河入海流”,因为这个鹳雀楼有一个特点,鹳雀楼了话呢,它的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它的下面是滚滚而过去的黄河水。所以可以看到黄河,但是至于入海那肯定是看不到的。在山西,咱们且不说永济了,太行山以西的山西,你怎么能看到黄河入海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句跟次句这两句的写景啊,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了。首句的“白日依山尽”是实景,次句的“黄河入海流”是虚景,它这个景色的描写是虚实结合着来写的。因为“入海”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而“白日依山”是所见之景,一实一虚、虚实结合,但是虚实结合仅仅是它的局部特色。并不是全诗的特色,就是就写景来说这两句是很有特色的,一实一虚。
后两句名气更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穷”这个字啊,我们理解这首诗,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字。这里边要区分“穷”的古义和今义:“穷”的今义就是没钱,这叫穷,但是“穷”的古义不是没钱的意思,“穷”的古义是尽。古人,我们今天说的“穷”,古人不用“穷”用“贫”,古人的“贫”相当于今天的“穷”,古人的'“穷”相当于今天的“尽”。所以“欲穷千里目”,就是想让我们的眼看得更远,看到多远哪?能够看到千里之遥的地方。那需要怎么样呢?在鹳雀楼上再登一层。鹳雀楼一共三层,我们根据最后一句来看,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所处的大概原来是比较低的那个楼层。他觉得要想看得更远,那么就需要登得更高,你才能够看得更远。所以才有了后两句——非常有名的哲理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把这首诗全诗的格调给大大提升了。这首诗之所以有名,其实并不在前两句的写景,这首诗的名气,完全在于后两句的说理。所以当我们去,今天去欣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时候,我们其实最重要的应当看到这首诗它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
从《诗经》开始就有了哲理诗,但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并不是很发达。我们在哲学思辨方面和西方的有些民族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虽然我们的先秦诸子中间,有一些思想家,他这个思辨能力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就诗歌的哲理诗来说,整个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中间哲理诗的成就不高,但这首诗应当是中国古代哲理诗中间非常有名的一首。但是不是中国哲理诗的最高的境界呢?以我个人而言,仍然不是。
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大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篇不是讲哲理的,但是它其中有那么一句两句讲的是哲理,这样的诗也叫哲理诗。比如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很有名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整个这首诗并不是讲哲理的,但后两句讲了哲理,这是中国哲理诗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就是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这个诗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哲理诗了。它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说理,写景是为说理服务,全诗的重心不在写景,重在说理,这是中国哲理诗的第二个境界。最高的一个境界、最好的一个境界不是这种形式,那就是通篇看起来没有说理,实际上是在说理。比如说王昌龄的《闺怨》诗,我们在这里没有详细功夫去讲它了,王昌龄的《闺怨》诗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一个闺中少妇的怨情,但实际上是一首非常高明的哲理诗,讲的是目标和过程的关系问题。这首诗还直接把哲理说出来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但是你要去读王昌龄的《闺怨》,全诗没有一句说理,但是全诗就把过程跟目标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那才叫真正的、最高层次的哲理诗。所以讲到这里,实际上我们应从诗的内容分析讲到了这首诗的它的特点。
我觉得这首诗它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写景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它前面的两句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大手笔、大写意的手法写了一个阔大的边塞景、写了一个非常辽阔的一个画面,如果这个镜头如果今天用摄影来拍的话,它一定要用广角镜头才能把这么一个阔大的、宏大的一个画面收入自己的镜头之中。但这两句并不是诗人的主旨所在、并不是诗人落笔的重心所在,诗人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呢?在后两句的说理。他讲出来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是这首诗要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
这是作者王之涣他在坎坷的人生中间悟出来的一个人生道理,他写到了诗中,成就了这一首边塞诗。因为边塞诗写景的、抒情的比比皆是,用边塞诗来说理,而且把景色和哲理能够融合得这么巧妙、能够融合得这么没有缝隙——完全是无缝对接,这是非常罕见的,这就是王之涣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但是我们在理解上,还应当再加深一步,从表面上看他讲登高方能望远,但是他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只有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这层意思我们要简单说两句,实际上第一层是为第二层做铺垫的,第一层说你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远,第二层说你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那么这个更高是什么呢?这个更高就是一个平台。如果你站在全局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国家层面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世界格局的层面上,如果你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的层面上去看问题,那么你会看得更远、你会看得更深。那你处理眼前的问题的时候,你才会处理得更符合全局,所以这首诗的价值恰恰就在它的说理部分。
最后一点,我想讲讲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作者其实是个大问题。因为这首诗的作者问题,并不是我们的教材出了问题,而是记录这首诗的许多文献在记录中出了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我们一开始就讲了,我们今天欣赏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明确地说明它的作者是王之涣,实际上这个作者王之涣是很有问题的一个事情。我举出来一部书,这部书现在还传下来有——这部书叫《国秀集》。这个《国秀集》中间收录了这首诗,但是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本子有两点不同:第一,它的末句不是“更上一层楼”,而是“更上一重楼”,“一层”和“一重”这是一个区别。第二,它的作者不是王之涣,是朱斌。唐玄宗天宝三年大学士芮挺章编《国秀集》的时候,明确地记载它的作者是朱斌,那就带来一个问题啊,到底它的作者是朱斌呢、还是王之涣呢?这个芮挺章编的《国秀集》是唐人编的唐诗集,也就是说当代人编的当代诗歌集,所以按照一般的常理来说,可靠性比较强。
宋人呢,我们知道宋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面我们举两条文献来说一下。一个是宋代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叫司马光,司马光写了一部书叫《温公续诗话》。他记录了我们今天“白日依山尽”这首诗,而且说明它的作者是王之美,这出现了第三个作者。第二个我们需要知道的,宋代一个著名的文人科学家沈括,他写的一部书叫《梦溪笔谈》。他在《梦溪笔谈》中间,他提到这首诗,他说这首诗的作者叫王文涣。这个王文涣跟王之涣就有点意思了,这个我估计我们用毛笔去写这个“文”跟“之”的时候,可能由于写作和传抄过程中间,可能会出现一点错误,这个王文涣和王之涣还比较接近。
另外,宋人另一个出问题的地方,就是宋太宗时期编的三大书:第一部是《文苑英华》,第二部就是《太平广记》,还有第三部书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跟《太平御览》我们都不说了,和这篇作品无关。和这篇作品有关的是《文苑英华》,在《文苑英华》记录这首诗的时候,明确地记录“白日依山尽”这首诗它的作者是王之涣。可见,把这首诗的作者定为王之涣的始作俑者是谁呀?是宋人编的《文苑英华》。《国秀集》的编纂是天宝三年,到《文苑英华》的编纂年限中间相差多少年呢?相差了四百多年。对于我们来说,是相信当代的唐人呢,还是相信四百六十年后的宋人呢?那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相信《国秀集》的唐人。
造成我们今天认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其实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清人沈德潜编那个《唐诗别裁集》,《唐诗别裁集》就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它的作者是王之涣,这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书。另一个是流传更广的一个清人叫孙洙,他编了一部书叫《唐诗三百首》,这部书流传更广,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把它的作者定为王之涣。所以由于有《唐诗别裁集》、又有《唐诗三百首》都说是唐代的王之涣,所以这首诗就名正言顺地跑到了王之涣的名下了。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六
地球表面大部分发地区被海洋覆盖着。海洋里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人们从海洋里捕捞海洋动物和海洋植物,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海洋里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宝藏,像石油、天然气、各种各样的金属矿物等,它们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你问我答。
1、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太阳光照到海洋上时,只有蓝色的光线被反射回来,而其它几种颜色的光线都被海水吸收了,这样我们看到的海水就是蓝色的了。
2、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大大小小的河流经陆地时,从岩石和泥土中吸取了大量的盐,并把这些盐带入海中。所以海水就是咸的。我们在海岸边设置盐田,使海水慢慢蒸发,就可以得到海盐,全世界每年生产海盐约1亿吨。
3、海里为什么有波浪?
海水本身并不会产生波浪。波浪是受风力、海底地震或月亮与太阳的吸引力的影响而产生的。在这些因素当中,风力对海的波浪影响最大。
4、海洋有多大?
如果把地球表面分为四份,那么有三份都被海水覆盖着,只有一份是陆地。地球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的星球。
你为什么这么蓝? 养了好多海龟、海豹、海马, 小小船儿当摇篮。
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浪是一个雕塑家, 白帆带我到处玩。
海水海水我问你, 岸边的礁石上,
你为什么这么咸? 刻满了一幅幅奇妙的画。
海水笑着来回答: 海滩是个玩具商场,
因为渔人流了汗。 每天都摆上漂亮的贝壳。
让小娃娃把它拾回家。
四、小观察家。
1、浪花。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它才哗哗地笑着跑回家。
一会儿,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这次它给我捧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
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2、海浪。
大海就像顽皮的娃娃,伸出许多手往沙滩上爬,可它一边爬一往下滑,我走过去,想拉它一把,它“哗”的一下,打湿了我的头发。
2023年教材解读感受(汇总17篇)篇十七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