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行动,大大改变。写一篇引人入胜的环保宣传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环保宣传语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灵感。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一
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是基于vb语言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通过bbs和其他渠道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部分学生觉得课程较闷、内容不吸引人、教师讲解不够生动、内容太难听不懂、讲解较多,应多给一些练习时间等。
以下是我的对以上问题的反思及措施:
vb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所有讲程序的老师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对编程感兴趣,才会对课堂感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并不参加高考会考,学生对这个学科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有些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vb,对我到底有什么作用?我能用vb做什么?这些问题我还真不好回答他们。vb是一种编程语言,可以使用vb编制程序解决各类实际的问题;还可以通过vb体验程序解决问题和人工解决问题的不同;vb就像是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撬开同学们对软件制作认识的大门,让学生基本了解网络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原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将来还会更快,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生活,最少要知道推动这个社会前进的东西——软硬件是如何发展的?我国在软硬件的制作方面的高级人才紧缺,或许将来你就会成为其中一员!
以后我会在内容上加以改善,也作为一种德育渗透,融入一些国内外编程界的新闻,以及一些实用的、有意思的vb程序。
本身我就不是一个很生动的人,如果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像个小孩子一样开玩笑,可能我很难做到,课堂就是课堂,可以开放点,可以不用那么拘谨,但是绝不能“放羊”一样,讲完了就让学生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以后我会微笑上课,多和学生交流,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这个老师太“严肃”,也方便上课时大家更好的沟通。
以前控制的上课时间大概是20-25分钟,学生练习15-20分钟,信息技术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练,但是教材上的内容太难,也会导致教师多讲,甚至多讲也讲不清楚。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在这短短的20分钟就能解决的。
以后我会,尽量精简课本知识,挑一些简单又容易理解的例子进行演示,少说废话,直达主题。学生练习也要从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分层练习。主要采取引导的形式,将知识贯彻到实际的操作中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我总结,理解。预计【引入+知识引导+学法指导】的时间和不超过15分钟,将25分钟以上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协作、反馈、评价。
多练,多实践,是学习vb的唯一途径。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二
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电脑基础好,掌握快的同学先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xx-20xx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结合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我针对自己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写出如下反思报告,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用笔书写,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网上书写,通过网络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最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算”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内涵和外延极大的扩展。很好的把握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调动学生,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开发,这就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
1、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几年来,计算机组在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习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
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整合型课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计算机组在计算机课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在课堂上不仅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习看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解软件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求excel中的内容。
这类课型其优势在于:首先,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所熟悉的或喜欢的知识有关联时,那么在他面前的知识就立即变得开阔起来,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形成突破口,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整合课型促进了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五一劳动节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自己父母节日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以及设计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学校要召开辩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讲等等。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是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环境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和交流,完成对某个主题的了解、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主题,还要设计符合学生情况和学习环境的任务。而且主题和任务要有实际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例如,“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以下不同的任务: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环保专刊”或有关环保的演示文稿,介绍和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环保建议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网站等。
四、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但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知道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吗?”、“用flash这个软件又如何制作动画效果呢?”,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外活动小组中学生做得一些flash动画,通过观看,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如果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本学期主要讲授了flash动画的使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臵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臵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八、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各学科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加深学习效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在论坛中与网友讨论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如各学科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某知识点内容的参考网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学习这些网站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各种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拓展了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渠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一方面这学期我做的还很不够,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功能。
九、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务,就去指导学生操作,而没能及时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四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埃尼阿克”(eniac)与1946年在美国诞生。
2、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组成。
3、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4、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5、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发展阶段。
1、我认为“导入和小结”是课堂的点晴之笔,即使准备的时间紧张,但在“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费了不少的时间。由“计算机能做什么”——一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回答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没有难度,感觉轻松。老师就着学生的回答,比如,有的同学说“用计算机听音乐”,与人类比,人是用嗓子唱歌,那计算机用什么部件就能发出声音呢?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计算机怎样计算的及工作原理。引入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自然的思维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2、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有序。由学生看到的自己面前的计算机,说到外部设备;由神秘的主机箱说到主机的组成,又由设备说到设备是怎样工作的,这种“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的循序渐时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易于接受。
3、重、难点突破有“法”。计算机是怎样计算的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任务完成法让学生完成任务,讲解学生完成计算的过程,来完成计算机工作计算的过程。
4、注重细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5、有待改进的几个方面。完善每个硬件的讲述内容,规范语言;演示工作原理中的实例时,将程序编写过程加入进去效果会更好;现场拆机箱,发硬件,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五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随着宽带的普及上网也不再是一件难事,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网络熟悉、着迷。吸引他们的究竟是什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原来是那些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网页、精美新颖的图片和惟妙惟肖的动画。知道这些后,我尝试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现教材中选修的photoshop图像处理和安排在后面的网页制作两部分内容进行扩充、提前讲解。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一个flash动画兴趣制作小组,为学生讲解动画制作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巧。这样同学们综合运用课上课下所学知识,用photoshop制作图片、用flash制作动画,在将其用于自己的网页中,做出的网页作品十分精彩。学生在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兴致浓厚都很积极认真。他们十分感慨没想到做网页也挺容易的。通过这次尝试性的实践,学生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创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教师的天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word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对艺术字、文本框和图片的基本编辑方法后,要求能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文档。书中给出的例子是“笑话”这个文档,实例很简单,也很呆板。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话,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但如果教师将这个例子变一变,在综合运用绘图工具将其改变形状、背景颜色,就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他们会想老师用的菱形,我可不可以用三角形、圆形,换一种颜色一定比老师做得好。此时,教师只要适当的予以引导与鼓励,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构思、创意表现出来。这样完成的练习才真正达到了练习的目的,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综合应用编辑方法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挥,看到自己作品后的成就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
四、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毕竟有限,这些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不能过于细化,不能将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才能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但是,任何一个应用软件的功能都是强大的,也总会有学生对其产生特别的兴趣,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进一步学习。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问题切忌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应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软件进行自学从而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未若授之以渔”吗?教师不必担心学生会中途放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就一定会主动研究学习的,所以教师只要适时的加以指导就足够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学习的真谛,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它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这对于一名教苑新兵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将不断探索、刻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的平台上做出新的贡献。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指导学生检验信息,获得信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紧张,也不仅仅是自然地运用语言来组织教学,通过视觉交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赞许地点头、恰当的表扬、肯定的眼光、得体的手势等都有会给学生以愉快的鼓励。教师爱学生并充分信任他们、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也就会信赖老师,就会积极地参加到学习当中。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教学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及各章节知识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作用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通过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生活在信息时代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奇感转发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七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宣科“讲解”教材,那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放手教学,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完成了既定任务的情况下,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接触各种“游戏”自主“娱乐”以及鼓励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教师适时指导或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即可。这样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得到发挥,个性和创造系性得到发展,并且还弥补了教学内容的不足。知识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甚至“闯荡”,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可以说,只有信息技术才能够给人们提供这样的自由学习环境。通过长期实践使我们感觉到,与其说计算机技能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意义建构的效果,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寻找教学“零”起点的困难。“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使更多的人获得意义建构的机会,不应该死守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控制课堂局面。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八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xx-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结合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我针对自己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写出如下反思报告,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用笔书写,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网上书写,通过网络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最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算”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内涵和外延极大的扩展。很好的把握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调动学生,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开发,这就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
1、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几年来,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习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
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整合型课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讲信息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习看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解软件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求excel中的内容。
这类课型其优势在于:首先,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所熟悉的或喜欢的知识有关联时,那么在他面前的知识就立即变得开阔起来,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形成突破口,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整合课型促进了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五一劳动节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自己父母节日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以及设计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学校要召开辩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讲等等。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环境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和交流,完成对某个主题的了解、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主题,还要设计符合学生情况和学习环境的任务。而且主题和任务要有实际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例如,“环境保护”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以下不同的任务: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环保专刊”或有关环保的演示文稿,介绍和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环保建议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网站等。
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但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知道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吗?”、“用flash这个软件又如何制作动画效果呢?”,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外活动小组中学生做得一些flash动画,通过观看,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如果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本学期主要讲授了flash动画的使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臵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臵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各学科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加深学习效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在论坛中与网友讨论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如各学科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某知识点内容的参考网站,在信息技术课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学习这些网站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各种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拓展了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渠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一方面这学期我做的还很不够,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功能。
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务,就去指导学生操作,而没能及时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十
本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下册word学习中的一课。在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word的基础知识,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方法从而达到美化文章的效果。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了解美化文章的方式多样,需要灵活运用,并从中体验“美”的感受。
首先,我通过圣诞老人写给大家的信来导入,并且让学生挑选漂亮的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要自己做一份漂亮的信件,从而引出课题。接着我选择先讲解自选图形,从而与上一节课《插入图片》相呼应,使学生能较容易联想到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和插入图片的方法类似。并且通过圣诞老人给大家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插入方法,同时我要求和学生一起比一比,但是我故意做的不太好,使学生能够尽快地发现问题,从而想要去修改。接着我让一学生帮助我来修改,并且自己做相应的补充,使其他有相同问题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演示了解修改方法。
其次,通过让学生看一开始挑选的漂亮信的标题,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艺术字,并且告诉学生这也是图片的`一种,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操作方法,之后选择会做的学生向全班演示操作,让学生教学生,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学生会仔细注意演示学生的操作,寻找错误。当学生操作完毕后,我进行了一定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插入自选图形一样,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光插入艺术字还不够,还需要修改艺术字的位置、大小、颜色等,才能使其达到一个美化的作用。经过学生的尝试修改和教师的补充说明,让学生学会修改艺术字的方法。
虽然一节课上下来,已经比之前要好一些,但是问题还是很多的。
首先,我讲解的话说得太多,有些可以通过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让学生来说明自己的操作过程,要比老师讲来的更让学生记住。并且讲解要清晰,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来得及消化所学知识。
其次,课前预设不到位,很多情况我还无法掌握,也无法预料到,所以致使到后面就被学生打断了思路,跟着学生的思路跑了。
接着,美化文章突出重点在美上,在我导入部分展示的信件,做得不够美观,太过朴素,激起学生兴趣的能力有限。
然后,在教授艺术字部分,在告知学生艺术字也是图片一种时,可以直接通过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来说明,而非仅仅靠口头语言说明,这样学生容易忘记。
最后,美化文章并非仅仅靠艺术字、自选图形、图片就能完成,word中的这些功能,要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才能使文章变美观。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十一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十二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十三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接下来的就是面临着中考的九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毕业会考的科目,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的。毕竟在明年,如果没有通过会考,学生就直接缺少了报考普通高中的资格,也会对后期的中考复习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这个学期,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和复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掌握不到位,不少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去理解、记忆,提不起兴趣,从而直接导致了这个学期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操作的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现结合个人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学生漠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情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听不懂的课后没有消化,甚至有部分不想听就不听;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有兴趣就做,没兴趣的就慢慢做,甚至不想做就不做。在整个初中三个年级,在课堂上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一些初一初二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不踏实的学生,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可学可不学,就经常躲着老师在下面玩游戏,哪怕是简单的打字游戏。更有甚者,对电脑操作都不感兴趣,那怕给他玩游戏,给他上网,他都没有丝毫的兴趣,宁愿爬在下面睡觉。除此以为,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基本功相对踏实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信息技术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不能学好,也不是不知道会考的重要性,而是学得再认真,也只是一门会考的科目,只要能通过会考就行了,考多高的分数也是一样的,不用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副科上,过关就万岁了。课堂上他们认为老师最好给他们玩玩游戏、听听歌、上上网浏览看新闻、上网聊天,释放学习主科所带来的压力,这样他们就会感恩不尽了。不少学生迫于中考和老师的压力,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抱着应付而努力挣扎的心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对老师复习的内容一知半解,经常跟不上复习的进度,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往往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二就没有时间了,课后由于中考的各科作业很多,又没有电脑给他操作和复习,从而导致了他们缺乏信心,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很多考题在考前已经操作过了,但改一点格式或用另一个问法他就不会操作了。对于他们来说,会考的复习就是一个苦差,是一个累活。
1、认识的偏差。由于是会考科目,并且不计入总分,只要达到60分就可以通过了,再说,班主任、主科老师也在有意无意中说信息技术是一门很容易通过考试的科目,只要会玩电脑的都容易及格。在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的不重视,学生根本就不花心思在该学科上。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初三,尤其是副科。本来,初三阶段的学习压力就很大,各科目不单单要赶进度,还得抓紧时间复习。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主科都很难应付过来,信息技术等副科的课堂上能接受多少就多少,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也只能抛到九霄云外了。
3、复习阶段的教学针对性、目标性过强。由于初三课程、课时相对紧张,根据会考的考试大纲,教师都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类型的`试题、操作题的有目的性较强的练习。在课堂上大多数都是任务驱动的学习。学生长期对着目标性、针对性较强的练习,会感觉信息技术课堂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任务,这样的直接影响就是逐渐对信息技术课堂失去该有的兴趣。学生的表现是缺少学习的动机,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完成的课堂效果不够理想。
学生布置不同深度的练习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任务驱动当中。在这一次期末考试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大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中等偏上的人数过少。在下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对于基础比较踏实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布置的复习内容和任务在普及的基础上,增添“高手”级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主动寻找学习的动机,并让他们充当学科的带头人,让他们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帮扶工作;对于中等活中等偏下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的概念和基本的操作,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一些提高型的任务,让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外,不断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针对基础相对薄弱,基本操作不够熟练的学生,主要针对会考的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针对性较大的基础知识复习和基本操作的复习,让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争取会考顺利过关。
2、班级中成立帮扶小组,在共同学习中不断巩固知识和进步。
在会考课堂复习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之辅导,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班级中建立帮扶小组。把一些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结对学习,由2各或4各、6个人成立一个小组,并确定每个组员的分工。在复习基础知识点时,可以让组长定期检查,教师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在复习操作题时,强调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要对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进行帮扶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会考中最基本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加强监督和个别辅导,并定期检查学生复习的进度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讲析。
3、把会考考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并把任务目标细化,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初三的学生,尤其是后期阶段,不少学生由于以前的种种原因,导致各科成绩不理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这不单单是对于主科的一个或几个科目,信息技术课也一样。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整天打瞌睡,无精打采和缺少学习的动机。在上机时,思想开小差,玩游戏,布置的作业练习不做或少做,完成效果非常不理想。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这时,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不好而鄙视或忽略他们。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可以通过做小任务驱动,使他们排除学习畏惧心理,对于他们能取得进步,无论是多少,都应该给与鼓励,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这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和积极配合。这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差生,对于广大的学生都是有用的,我们都应该把大任务大目标细化为有阶梯的小目标小任务来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和收获感,学有所得。
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不感兴趣,也没有认真把握好,那么我们在会考复习中,应怎样让学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在课堂中,又该如何避免针对性、目标性过强过多的练习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反思,并希望得到各位同仁、同行的宝贵意见。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十四
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本学期的反思。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比如: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实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5篇)篇十五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