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奔跑吧,我们的运动会正在呼唤你的参与!运动会宣传需要注意什么,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运动会是体验快乐和竞争的舞台,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宣传语,希望能够激发您的参与欲望。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一
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二
中国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欢吃的鳝鱼,刚巧这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亲自动手,厨艺,想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喝,。
周豫把鳝鱼放进锅里,让它们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锅下用小火缓缓地加热,水温一点点增高,鳝鱼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慢慢就会被煮熟。据说这样煮出来的鳝鱼没有经过被宰杀的挣扎,肉质不会紧绷,味道最好了。
汤煮开了,周豫掀开锅盖一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锅里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和尾巴在煮开的。汤水里。这条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这个姿势而不倒下。
看到这种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赶快把这条鳝鱼捞出来,用刀剖开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弯起来。剖开之后,周豫惊奇地发现,鳝鱼肚子里藏着满满的鱼卵,数量多得难以计算,原来它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三
【传统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有一年,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返回家,跟妻子说他太想家,不想求学了。妻子听后,什么都没说,而是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成了两半。
然后才语重心长地说:“织布机上的这些布看起来很美丽,但他们都是由一根根丝线慢慢累积起来的,现在我一刀就把他们剪断了,等于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你这样半途而废,怎能学有所成?”乐羊子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继续求学了。
【人生感悟】乐羊子因想家欲终止学业,遭到他妻子的反对。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要靠勤奋与坚持才能精进。在学习中,青少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被一些表面的困难所吓倒,更不能为自己找一个看似充足的理由而停止。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四
【传统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
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人生感悟】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五
晚上,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坐在院子里,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奶奶笑着说:“傻孩子,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你能数得清吗?”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你看,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离得那么远。”爷爷走过来,指着北边的天空,告诉孩子哪些星组成北斗星,哪颗星叫北极星,还说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在转。为了验证爷爷的话,这个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后,成为了伟大的天文学家。
【感悟】但凡做学问或专门从事一门职业的人,都是通过认真学习和小心的求证之后,才能有所建树。正因为小张衡具有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所以才成为了伟大的天文学家。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六
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
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
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感悟】这个故事源于《庄子》,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保持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七
【传统故事】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
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所写的诗句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一首《观沧海》便展现了他宽阔的胸襟和卓越的.气度。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应当学习曹操对前途的乐观心态,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消极颓废。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八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九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十
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十一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后人称这里问圣贤之乡,“儒家五圣”均在济宁。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思想创始人,列为“儒家五圣”之首,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其与孔府、孔庙并称“三孔”,于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亚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子,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复圣颜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宗圣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
述圣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运河文化。
陶下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济宁也被称为“运河之都”。
济宁位于京航大运河的中点,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又是整条运河海拔最高处,故有“河脊”之称。堪与都江堰工程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济宁之所以被誉为“运河之都”的重要砝码。早在元代,仅济宁一个码头就转运30万担皇粮,占全国北调南粮的三分之一。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济宁由此成为鲁西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江北小苏州”。当时总管运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河道总督衙门”就设在济宁。
今天,漕运当然早已废止,济宁以北也常常断航,不过盛产煤炭的济宁仍靠这条运河北煤南运,其中的60%运往苏州、浙江、上海。
实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12篇)篇十二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