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一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二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我认为这个定义非常难理解并且很拗口,在书本的内容中是分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定义的,第一,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二,经验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学习的内涵不包括先天的反应倾向或成熟导致的行为变化;第三,学习的结果是能力或者倾向;第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
按照庞老师的说法呢,以上这些情景要看情况,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可以发生学习也可以不发生学习。就以散步的例子而言,出去转了一圈,行为没有发生变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知识量没有增加,那就不算学习,但是,如果在散步的过程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新事物和新变化,而这些都会存在大脑之中,这就算是学习。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属于学习的第一个方面,个体在环境中获得各种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形成个体的直接经验。
对记忆的记忆,大脑中还存在了一些信息,所以这也算学习。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把学习的概念狭隘化,其实学习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效果。
从学习动机的分类上来看,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和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引发的动机,它是由学习者自身产生的,就像是爱因斯坦对于自然科学的狂热,这是源于他的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是指由某种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比如说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得到表扬或者避免惩罚等等,就像是季羡林老先生说的那样,他努力学习是因为他的校长的嘉奖以及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
由此看来,每个人的学习动机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因人而异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因此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时,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在激发学生的外部归因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奖惩,还要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根据学习动机的影响范围和作用时间长短,可以把学习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一般来说,对于幼儿老师家长都会给孩子树立远景性动机,给他们描述了一个蓝图,这会形成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更可以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对大一些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近景性动机,比如一次考试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的成效快而明显。倘若把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结合起来,这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就像在我高三的一开始,我的班主任就让我们填下自己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并写出与之相应的投档分数线,然后在每一次的月考中,我们不仅仅要比较月考中的排名,还要比较和理想大学和专业的投档分数线的差距,这些每天对我们的学习都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指人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引发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被叫做生长需要,它包括认知和理解、审美、创造三中需要。学习即是为了低级需要得到更大的满足,更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所以教师既不能忽视学生的缺失需要,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谈到归因理论的时候,我想到了庞维国老师举得一个例子,高中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成绩会下降,实际上是因为初中的一套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合高中了,但是学生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然后加倍努力,最后又没有获得很好的结果。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归纳的主要的四个原因,通常把失败归于自己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个学生长时间把成绩不提高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这种消极的归因心态,可能会让他造成对未来丧失信心,悲观失望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积极的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一是“努力归因”,引导学生将学习成败归结于努力程度的结果,是他们不要对未来失去希望,加倍努力;二是“现实归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学生本身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等其他原因导致成绩上不去就要是他们考虑如何去努力,不是蛮干而是巧学。
自我效能感简单地说就是涉及了自信的问题,一个人的成就是与他的自我效能感成正比还是实际能力成正比?回答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进取心强。甘做鸡头不做凤尾,一个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如果在一个成绩很好的班级中,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和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学习最重要的两个动力系统,如果这个学生到一个成绩一般的班级里,那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就会增强。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设置明确具体可以达到的目标,强调学生从自身的进步中体验成功。还要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成功行为,树立榜样作用,假设让倒数第一名的同学以倒数第二三名的同学为榜样,那如果倒数二三名的同学进步了,他会觉得他们都进步了我也可以进步,从而建立自我效能感。
除了以上的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动机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庞维国老师在课上问了他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分数最低的一门课考的差的原因是什么?回答的同学都没有把原因归到自己的身上,都是归因到老师讲的不好等外在原因,这就是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的,人的内部动机与自我抉择意向密切相关的。在任何一个学习过程中,人都是关注自我价值的,所以老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心,允许和鼓励学生坐车选择,帮助学生管理自己的课堂行为或者采用非控制性的、积极的反馈。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成就需要,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并受到尊重时,他们才会渴望学习并且力图获得成功。
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非常复杂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的是为了让家长老师高兴,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身的价值,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也有的是为了自己学业的成功,这些作为教师都是需要关注的。
徐佳婧。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三
有幸参加了朱彩方博士题为《我在哈佛念心理学》的讲座,总结了两点感悟。
第一点是关于如何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方向。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学府,向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这一点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其中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两点,其一是“有偿实验”。哈佛心理学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偿实验。作为一个被试,学生可以在参加实验的过程中学到许多。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其二是“咨客体验”,朱博士在这个部分讲述了自己参加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经验。在欧美校园,学生向自己的咨询师寻求帮助是很寻常的事,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普遍。传统的东方文化提倡一种含蓄、内秀的行为模式,许多人在遇到压力时倾向于自行排解,或者向亲近的朋友倾诉,而不是寻求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是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将更多的心理能量投向外部,要更加善于平衡客体关系。因此,多参加一些团体辅导,或者个体咨询不仅有利于自身健康,从长远来看,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着眼当下,这也是一种实践,可以从咨询师身上学习到一些咨询的方法和技巧。
说了这么多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收获,我再说说第二点感悟,这是关于自身内心成长的感悟。
朱博士的一句话十分发人深省,他说:“要倾听自己内在真实的声音。”
朱博士的禅修整合心理疗法将禅修引入到心理治疗中,讲求使人“有意识地静下来”,通过深入自己的内心来获得一些潜意识的信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其实是一句很朴实的话,在我看来,它应该跟吃饭睡觉一样根本。可惜的是繁华世界有诸多诱惑,使人目眩;众多假象使心灵蒙上尘埃,让人难以看清真相。许多人窥视着别人,亦步亦趋;羡慕他人,贪图他人拥有的,却忘记这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许多人急功近利,过于浮躁,只是望着前方,却忘了自己,忘了注视自己,忘了问自己:“嘿!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就是朱博士那句话,时常停下来,静下来,闭上眼,抛却一个喧嚣世界,走进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当然,你得足够静,足够用心,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听他对你娓娓道来,他希望你是一个怎样的你。
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学会了聆听别人,也学会了迎合别人,却对自己内心的呼唤充耳不闻。
我想我应该时不时停下来想想自己希望走的路是什么,真正的心愿是什么,这样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轨迹,走出一个不后悔的人生。
以上便是关于这节课的两点思考。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四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五
抛去大学里的浮土,我静下来去思考,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是的,我渴望爱情,但我对爱情是慎重的,徐志摩说“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我不逃避爱情,如若有幸能够在大学里牵手一位我爱的和爱我的,这将会是我人生中幸福的一件事情,我们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去奋斗去努力,将爱情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这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爱情的真谛是什么,理解、信任、责任、奉献。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案例:一个男同学禁止他的女朋友与其他的任何异性有近距离的接触,当他发现他们有接触时竟然让他女朋友在他们两之间做出提个选择,女孩很痛苦,因为无论是爱情还是自由她都需要。她们是相爱的,但爱情却让她们两个人受到了伤害,因此,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要相互理解信任,彼此间对对方有了一个责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这样两人的感情才能长久。
关于恋爱过程中性行为,不少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不能把握好性与爱的区别,做出越轨的行为,有人说如果你爱我那你就用行动证明给我看,其实性不能证明任何问题也不能挽留任何人,不良的性行为也许会对女孩的一生造成无法抹灭的伤害,所以应慎重考虑。
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正在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我那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学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恋爱心理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大学里面过得精彩,让我们的学习与爱情双丰收。
我们宿舍一共四个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位舍友总认为有人在她不在的时候翻她东西,当有一天用犀利的眼神对着我说的时候,我觉得很苦闷,觉得回宿舍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每天早上出去后,晚上下了晚自习才回来,直到那天老师在课上说了这件类似的事情,才引起我对我这一行为的反思,想一想真没必要,其实大家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宿友间的友谊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呢?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很重要!
通过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
1、应争取多沟通多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2、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放在心上,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或是业余活动上。
3、真诚地对待他人。
其实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大学四年中难免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有需要舍友帮助的地方,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我现在可以发自内心的说我很喜欢我的舍友,其实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很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转眼间大一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其实大一上学期过的很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想做什么,没什么目标,但经过一年的摸索后,我找到了我人生的新的目标,我有了新的规划,顿时生活又开始忙碌起来,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但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处理内心烦恼和压力,觉得累的时候,就去打打球,跑跑步,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我第二天的学习,但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就会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
对于以后的工作,我充满着期待,我希望用我的热情与爱心去减轻病人的痛苦,给病人及其家属带去快乐。对于病人我不希望是同情,我要做到带移情,作为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每天用微笑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多一句问候,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关爱,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也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发展。我想这是我在此课上学到的学到的很有用的交流技巧之一。
总结: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后的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心理学对我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因为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对我有用的东西,虽然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作为医护工作者,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有很大的联系,我想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六
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种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人以“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好的发展办法,当然也就只有跟着别人走。看着哪利润高,就想一头扎进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著名企业是一直跟着别人发展起来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要想长久地保持稳定的发展,没有对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没有对自己体制的不断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等关系到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没有研究必然就没有发言权,又正如上一点所说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员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的决策几乎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的对话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些比喻和经验。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七
学习的时候,有感觉和没感觉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了感觉可以事半功倍,而没感觉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我个人认为,有感觉和没感觉,学习的效率要相差10倍以上。
从自己开始的第三层含义是,你的判断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有些理论被奉为权威,但你就是没感觉,甚至认为是谬误,那没关系,接受你的这种判断。
这样做有多种结果。或许,你最后推翻了自己的判断,又接受这一理论了。或许,你终其一生都没有接受这一理论。也或许,你最后有了折衷。
这些结果都不错。并且,因为这些结果有你的感觉在,你对于一切理论或知识是有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于是你就不只是在学习而已,你还进行了创造。
第一点建议是,多去读原著,适当少读教科书。教科书,尤其是国内的教科书,经常是拼凑出来的,不知道是对原著的第几手的翻译或抄袭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这样一个过程,原著的意思甚至都被误解了。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原著的意思都更容易懂。即便如弗洛伊德,据说其原著都是非常清晰易懂的,是后来的译者将精神分析弄得晦涩难懂。不过,即便是译著,也远胜于教科书,读教科书的话,可能读上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原作者的意思。第二点建议是,不要局限于学院派,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这几个字。
为了考试,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为了真想学心理学,而将自己局限于学院派,这就会有巨大的局限性。现在很多流派,传统心理学可能难以接受,例如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完形、nlp乃至中国由来已久的道家的方法等,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体系都有排外性,每一个体系都无意中会使用“我正确,别人错误”的逻辑,精神分析一开始产生时,被世人视为荒谬,而精神分析确立了地位后,就视别人为荒谬了。作为一个学习者,不要被这种分别心给限制住。
更不要局限于心理学三个字,要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电影乃至新闻事件等各方面内容保持着好奇心。仅对我而言,心理学对我的影响远不如哲学和文学,例如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中,列第一位的便是以色列神学家马丁·布伯的著作《我与你》。我是人性乃至宇宙的奥秘好奇,而不是对什么心理学好奇,所以不要被心理学三个字限制住。
甚至,即便学心理学,也不必非得选择进入大学读心理学系。我现在认识很多朋友,他们以前是大公司的高管、ceo或老板,但被心理学的魅力吸引后,放弃了以前的高收入的工作,而成为了一个治疗师。因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在某些方面更为开阔的心胸和见识,他们在心理学上某方面的造诣会更好,至少在这一方面,是那些一路从本科、硕士乃至博士而学心理学的人难以比拟的。
总之,要尊重自己,而不要被任何来自于外界的成见限制住,这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原则。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八
抛去大学里的浮土,我静下来去思考,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是的,我渴望爱情,但我对爱情是慎重的,徐志摩说“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我不逃避爱情,如若有幸能够在大学里牵手一位我爱的和爱我的,这将会是我人生中幸福的一件事情,我们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去奋斗去努力,将爱情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这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爱情的真谛是什么,理解、信任、责任、奉献。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案例:一个男同学禁止他的女朋友与其他的任何异性有近距离的接触,当他发现他们有接触时竟然让他女朋友在他们两之间做出提个选择,女孩很痛苦,因为无论是爱情还是自由她都需要。她们是相爱的,但爱情却让她们两个人受到了伤害,因此,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要相互理解信任,彼此间对对方有了一个责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这样两人的感情才能长久。
关于恋爱过程中性行为,不少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不能把握好性与爱的区别,做出越轨的行为,有人说如果你爱我那你就用行动证明给我看,其实性不能证明任何问题也不能挽留任何人,不良的性行为也许会对女孩的一生造成无法抹灭的伤害,所以应慎重考虑。
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正在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我那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学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恋爱心理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大学里面过得精彩,让我们的学习与爱情双丰收。
我们宿舍一共四个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位舍友总认为有人在她不在的时候翻她东西,当有一天用犀利的眼神对着我说的时候,我觉得很苦闷,觉得回宿舍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每天早上出去后,晚上下了晚自习才回来,直到那天老师在课上说了这件类似的事情,才引起我对我这一行为的反思,想一想真没必要,其实大家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宿友间的友谊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呢?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很重要!
通过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
1、应争取多沟通多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2、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放在心上,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或是业余活动上。
3、真诚地对待他人。
其实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大学四年中难免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有需要舍友帮助的地方,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我现在可以发自内心的说我很喜欢我的舍友,其实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很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转眼间大一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其实大一上学期过的很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想做什么,没什么目标,但经过一年的摸索后,我找到了我人生的新的目标,我有了新的规划,顿时生活又开始忙碌起来,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但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处理内心烦恼和压力,觉得累的时候,就去打打球,跑跑步,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我第二天的学习,但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就会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
对于以后的工作,我充满着期待,我希望用我的热情与爱心去减轻病人的痛苦,给病人及其家属带去快乐。对于病人我不希望是同情,我要做到带移情,作为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每天用微笑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多一句问候,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关爱,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也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发展。我想这是我在此课上学到的学到的很有用的交流技巧之一。
总结: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后的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心理学对我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因为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对我有用的东西,虽然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作为医护工作者,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有很大的联系,我想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九
抛去大学里的浮土,我静下来去思考,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情?是的,我渴望爱情,但我对爱情是慎重的,徐志摩说“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我不逃避爱情,如若有幸能够在大学里牵手一位我爱的和爱我的,这将会是我人生中幸福的一件事情,我们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去奋斗去努力,将爱情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这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爱情的真谛是什么,理解、信任、责任、奉献。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案例:一个男同学禁止他的女朋友与其他的任何异性有近距离的接触,当他发现他们有接触时竟然让他女朋友在他们两之间做出提个选择,女孩很痛苦,因为无论是爱情还是自由她都需要。她们是相爱的,但爱情却让她们两个人受到了伤害,因此,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要相互理解信任,彼此间对对方有了一个责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这样两人的感情才能长久。
关于恋爱过程中性行为,不少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不能把握好性与爱的区别,做出越轨的行为,有人说如果你爱我那你就用行动证明给我看,其实性不能证明任何问题也不能挽留任何人,不良的性行为也许会对女孩的一生造成无法抹灭的伤害,所以应慎重考虑。
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正在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我那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学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恋爱心理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大学里面过得精彩,让我们的学习与爱情双丰收。
二、生活(宿舍生活)。
我们宿舍一共四个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位舍友总认为有人在她不在的时候翻她东西,当有一天用犀利的眼神对着我说的时候,我觉得很苦闷,觉得回宿舍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每天早上出去后,晚上下了晚自习才回来,直到那天老师在课上说了这件类似的事情,才引起我对我这一行为的反思,想一想真没必要,其实大家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宿友间的友谊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呢?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很重要!
其实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大学四年中难免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有需要舍友帮助的地方,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我现在可以发自内心的说我很喜欢我的舍友,其实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很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三、学习。
转眼间大一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其实大一上学期过的很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想做什么,没什么目标,但经过一年的摸索后,我找到了我人生的新的目标,我有了新的规划,顿时生活又开始忙碌起来,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但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处理内心烦恼和压力,觉得累的时候,就去打打球,跑跑步,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我第二天的学习,但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就会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
四、工作。
对于以后的工作,我充满着期待,我希望用我的热情与爱心去减轻病人的痛苦,给病人及其家属带去快乐。对于病人我不希望是同情,我要做到带移情,作为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每天用微笑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多一句问候,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关爱,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也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发展。我想这是我在此课上学到的学到的很有用的交流技巧之一。
总结: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后的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心理学对我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因为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对我有用的东西,虽然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作为医护工作者,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有很大的联系,我想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十
指在自然状态下或加以控制的条件下对人的可观察到的行为进行的观察和记录。观察法是所有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手段,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可获得许多基本的、真实的资料;但不足处是对人内心处的认知和情感有时很难把握,推断时易带有偶然性和主观性,有时观察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十一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十二
实验法是实验者在对条件进行控制的状态下,观察、测量并记录个体行为的改变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是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实验室而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的实验既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临床中展开。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十三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相信多数人一定会说:“健康就是没有病呗!”的确,长期以来,人们健康的观念局限在“生理疾病”方面。其实,一个健康的人既是“生理健康”的人,更应是心理健康的人。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共同构成我们优良的心理素质。
在美国,一个成功者身边总有两个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学家。这充分说明美国人是很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叫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带4块糖果回家,分给张毅两块,要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部都要,并大发脾气,还踢了姐姐,然后自己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房间里。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来自于知识和专业技术,而85%要靠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只有我们拥有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人格,我们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祝愿同学们能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成功的人生。
谢谢大家!
优秀医学心理学的感悟(汇总14篇)篇十四
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和现代医学构成了医学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全力以赴的解决患者生理病状,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种繁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医患矛盾便得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各级医院不仅具有治病救人的功能,还应具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医患矛盾的能力;医生不仅仅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工匠”还应该成为具备深厚人文医学素养的导师。本文从人文医学的角度来探求医患关系,找到解决医患矛盾的一条途径。
1.人文医学概述。
1.1人文(humanism):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1.2医学(medicine):在专业技术层面,医学是指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在专业等技术层面以外,医学更多地涉及了医生的气质里不经意流落出的气魄和言语。医学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哲学层面、智慧层面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总而言之,医学是技术和道德的一个共同体,它除了关乎人的生命,更关乎人本身的价值。
1.3人文医学(humanisticmedicine):目前在国内,对于人文医学通常流行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即人文医学看作“医学人文学”(ze)的同义词。并认为现代医学可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技术医学和人文医学四大部分。第二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理解为“humanistimedieine”即与“生物医学”(biomedioine)相对应的一种医学体系。第三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理解为一种医学模式(model)1。
笔者比较赞同将人文医学理解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人文医学崇尚“以人为本”为其医学理念,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强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推崇的一种医学使命感及个人价值观。随着精神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仅仅拥有专业素养已远远达不到人们对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如今随着人文理念的深化,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人在医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人文医学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等学科,是对医学中的人文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群。人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群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2。
2.医患关系及其现状。
2.1医患关系:从狭义上讲,医患关系是指特定医务人员与特定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医治关系。从广义上讲,医患关系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之间发生的一种特定关系。
2.2医患关系现状:根据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服务管理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医患信任与控制机制探索”调查小组于进行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患者就医的医院中,认为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占7.1%,认为和谐占48.8%,认为一般占34.5%,认为有点紧张占7.2%,认为非常紧张占1.2%,认为说不清占1.2%。从调查数据上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医患关系是和谐的,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和非常紧张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4%。但是最近几年来,恶性医疗纠纷案件的不断发生,职业医闹的出现,甚至黑恶势力的加入,媒体的宣传报道,把本该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甚至国家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来打击医闹及黑恶势力。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的医患关系,找出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
3.人文医学调节医患关系的探究及对策。
3.1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滞后及对策:目前,各个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着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方法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放在科学教育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学生对患者人文关怀的培养。虽然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人文医学相关的部分课程,但师生都缺乏重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地带。这样,培养出的部分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大多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不能换位思考。而较多地考虑各自的经济利益。随之而来的便是过度医疗,过度检查,态度生硬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加剧了目前已经紧张的医患关系。因此,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克服上述弊端,大力推进并强化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功能,提高教师的人文教育水平,使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明白,培养医学生的医疗知识、医疗技能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样重要。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医学专业教育之中,把医学生教育成既具有精湛医术的医生,同时又是拥有丰富人文知识和高尚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5。
3.2将中医整体观统筹于人文医学理念,提高医者素养:祖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它强调形神的相一性、阴阳的气血平衡、五脏六腑的整体思维,而人的精神活动建立在身体的完整统一之上。将中医学的观点运用于人文医学的教育中,便是要求医务工作者要以一种全局的观点,统筹兼顾的视角来看待所学的零散医学知识。所谓全局观,就是指从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疾病状况和精神状态等诸多因素通盘考虑;所谓统筹,不是单纯的知识整合,还应该将整体中加入情感的成分,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对理性的知识加入感性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素养。
3.3“人机化”的诊疗技术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随着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自动化设备层出不穷,大量的高新技术及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医生通常通过仪器和设备获得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为诊治疾病提供重要依据,但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检查和检验费用,造成患者的不理解。另外,这种以机代人的趋向,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忽视了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使医患关系变成了“人机关系”缺少了人文关怀。因此,利用语言、文字等载体,加强医患交流,缓解目前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人文医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3.4人文医学在对待生死问题的策略:虽然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法则,但部分患者死亡之后,由于患者家属不同的生死观,对于亲友的离去,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继而引发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在对待生、老、病、死的问题上,医院和社会都要责任和义务让每一个人明白:医生只能医“病”而不能医“命”当人的身体会出现各种病状时,医务工作者经过努力,可以治愈许多的.“病”;但在“命”快终结时,我们的医生却显得无能为力,医务工作者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让人不死。
就生死问题站在医学生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将人文医学的理念引入医学教育中可以有效避免重蹈“玩尸门”的悲剧,认识到每一个即使是已经离开的人也会有“灵魂”的存在,而人文医学便是让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在医学入门时就将一种使命感放入心底,时刻感受到一种信念力量的督促,让初学者感受到那些大体不是玩具,更不是取乐嬉笑的工具,它们是为教育献身的英雄。当医务工作者触及他们的骨肉之躯,虽然没有言语的交流,但是相信那些千言万语早已通过指尖连通,或许幻化而出的也就是两个字一“责任”所以笔者认为人文医学的根基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责任,只有当医务工作者懂得了责任之重,生命之贵的时候,才能真正走进患者的心理,去体察他们内心的那些感受,才能更好地学会懂得。一个人如果知道了生命终会有一个结局--死亡等待着我们,便会对生命的价值、宝贵生命的珍惜坚定很多。
对一个濒临死亡的患者来说,医务工作者要格外注重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同时利用人文医学的知识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生死观的教育。对于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或许也可以说是行走在生死之间的使者,对于死亡或许没有了那青涩的眼泪,不是麻木,而是选择用默然冷静给生命多一份默然和敬畏,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必须明白掩盖的悲伤是因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书写着生命的无限可能,如此才能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