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幸福。在每一个进步和成就之后,让我们学会感恩,感谢那些曾经对我们付出过的人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传递感恩的力量。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一
本站:本文通过略写苏东坡的一生来映衬出苏东坡一生的浮沉,反映了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我眼中的苏东坡》。
你屹立于历史的河岸,赤壁之上是你高大的背影。任狂风吹动你的衣襟,沙沙作响,你不为所动,看身前江水惊涛澎湃,凝神伫足,思绪万千。
面容沧桑的你,是否回忆起当年的年少轻狂?少时的你,一考成名,从此便开始了你的仕途之旅。你与子由,在去任官的路上,赏尽祖国大好风光。你有感而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那时的你,怎么会想到“雪泥鸿爪”四个字,成了你一生宿命般的照映,即使到了中年,四十几岁的年龄仍豪迈的吟咏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你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即便人已中年,仍年少轻狂。可乌台诗案正在遥远的未来等你,你却浑然不知。
你是否在感叹时光易老?本该施展雄才大略的你,转眼就成了阶下囚。你是否在回忆,牢狱中的日日夜夜?那些黯淡无光的日子,暗无天日的牢房磨平了你的棱角,使你身上,有了岁月的痕迹,脸上有了时光的沟壑。你也渐渐明了“东坡何罪,唯有名太高”。于是,你决定低调,骨子里那份高傲与张狂不得已被埋藏了起来,自此,那个恣意张扬的东坡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剩乐观豁达的你。
经历了乌台诗案,牢狱之灾后,你被贬官黄州,谪居于此,你无奈,心中的苦闷无处宣泄,便只得寄情山水,对山放歌,对水吟唱。渐渐的,你走出了悲伤,放下了无法报效祖国的无奈,将心绪寄托于那轻轻濡湿纸面的墨色上,重新创造出属于你的新的辉煌。你告别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人生状态,你明白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世变迁。细雨迷蒙,沿山而行,雨水夹香湿人衣。你放声高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你站在赤壁之山,不兴的水风徐徐扑来,你低声轻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风,吹动了你的衣襟,东逝的江水从未停歇,你多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啊,可是那样就不是你了。你永远只会是那乐观豁达,随意洒脱的东坡,永远只是“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的千古奇才。
历史的画卷,有一颗星,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追溯千年历史,自千年以来,你的乐观豁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点评:一代豪杰苏东坡,用他的。
诗词。
书写着人生的辉煌,用他的笑容诠释着人生的达观。铭记着历史记忆的苏东坡,用他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五(2)班的张煜翔,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墨笔铸就永垂不朽——我眼中的苏东坡。
公元11,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静静的卧在床上,眺望远方,回想着他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一生。他就是写出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
请让我用几个词语来刻画你传奇的一生。
你天资异禀,自幼聪颖,十三岁就可以将《汉书》倒背如流,一字不错。一年四季不论寒暑,一直都挑灯夜读、勤奋学习。就这样寒窗苦读了十年,你一举考中进士,少年成名,为长大后的地位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步入仕途后,你被卷入了一场变法风暴。你高举反对旗帜,大肆抨击新法,结果遭到了新党人物的针锋相对。“乌台诗案”因此爆发,你被打入大牢,经过多方的援救才死里逃生。
被贬黄州后,经济和住房等问题纷纷向你袭来,你却一一潇洒应对,并在困境中发明了东坡肉和蜜酒等美食。而在思想方面,你闭门自省,总结在“乌台诗案”中自己的缺点和经验,并加以改善。同时,你也在黄州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高度,从《定**》等词作中可以看出你超然旷达的心境和对现实的`超脱。你面对生活,潇洒。面对世事,旷达。
黄州是你创作的巅峰期,在这里你咏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作品。使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著名诗句家喻户晓,广为传唱。你的词作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在你的作品中,时而大气磅礴,时而细腻婉约,使人回味无穷。其中有许多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并且从你的词作中,还能感受到超凡的心境和思想。
在外任期间,你辗转四州,徐州抗击黄河水患,密州治理蝗灾,杭州疏浚西湖,扬州停办花会,并在各地推广农业和教育。不仅如此,你还在朝廷上大力推行对百姓有利的法规,百姓交口称赞。
你还是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苏东坡。
皇帝的政治主张不断变化,朝中的重臣也在反复更换。但是唯有你,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提出了很多“不合时宜”的政策。你明知只要趋炎附势,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但是你为了百姓,放弃了政治前途,被一贬再贬。
透过千年的红尘,眺望你远去的背影。风雨一生,坎坷一生,豁达一生。穿过时空,我看出了你心中的那份自信,那份执着,那种大爱。你用手中的墨笔和忠贞的心灵铸就了永垂不朽的——苏东坡。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三
经典之魅力在于超越时间的阻隔,永远可以与当下对话。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文人骚客,以情寄诗。
他的诗表达自己的态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欧公逝世,官场坎坷,抚今追昔,好像一场空。像在白色的世界,掺杂着星星点点的颜色。当去追逐时,却发现又变成了白色,几次追逐,他就将矛盾影藏了起来。是入世的高人,也是出世的儒士。
他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人生到处何处似,应似飞燕踏雪泥。”他像旅途中自由自在的鸟儿,飞不回笼中,认为路途中的遭遇既为自然,又为偶然。不知接下来该往哪儿飞,哪里又能当做屋檐,留下他的痕迹。
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化无常。“也无风雨也无晴”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他的人格境界,像大山一样,高不见顶。
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房梁的屋檐把生活压的很低,他就在这低低的屋子里生活,有这高高的思想。我在高高的屋子里生活,我却触碰得到屋子的高点。他在山顶俯视着我,我抬头仰望着他。他追着我,我追着他。
诗相通着时间的年轮,他在历史的年轮里傲然绽放。
看待的人虽不同,但,经典永在。
我眼中的苏东坡也无需言语。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四
说起鲁迅先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像诗中所说,鲁迅先生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心中的鲁迅先生,还远不止这些。
当我第一次在书中看到先生那双清澈而炯炯有神的眼睛时,我就觉得他是个极其理智,对世事分析透彻的人。事实证明我并没有看错。有一次,先生和内山老板聊天,他说内山老板的杂谈可不能光写中国好的一面,这样做不仅会助长国人的自满情绪,也不利于民族革命事业的推进。这短短一句话,在我眼中是极难能可贵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纷纷战火之中,许多爱国青年都变得盲目爱国,认为祖国的一切都是无可挑剔的,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用来责骂侵略者,而忘了审视自身。鲁迅先生与他们不同,他清楚国人精神上的愚弱,麻木和不足,所以他弃医从文,拿起手中的笔,用自己的文字来点醒那些沉睡在梦中的国民。
如果你认为先生的爱只给了国家和人民,那就错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全天下的父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
鲁迅先生一直很讨厌留声机,认为这东西很烦,可日记上又记载:买留声机一具,二十二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婴很喜欢留声机,得知儿子希望拥有一台留声机,先生便还是给儿子买了一台。我认为这台留声机虽只有二十二元,但其中包含着先生的舐犊之情,这比什么都珍贵。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鲁迅先生在我心中,永垂不朽!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五
苏子瞻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没有翻山倒海之为,更没有秦皇统一天下的大业,和宋代普通文人的经历相同,但他成为了全世界的偶像。在我眼中,苏东坡就像那一碗东坡肉,“肥而不腻”,粗放又温婉,平淡且奇美。
他就是一个奇葩,在宋坛中闪着奇异的光。早年,年轻气盛,才华外露,如白雪中一点惊鸿;中年,备受打击,神莹内敛,若翠石中的一块宝玉;晚年,返璞归真,深藏不露,似深林中的一片潭湖。他是多么与众不同。
有人说苏东坡在学庄子。老庄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不问世间俗事,远离官场喧嚣,避世,不求共鸣。苏轼也顺自然,但他爱民爱众,知官如虎,却义无反顾;知世事俗,却费心管理,入世,知世,理世。苏东坡比庄子境界更高,虽不若庄子洒脱,但有庄子的心怀。
苏东坡很可爱。被贬黄州,不摆架,不自傲,学农民,种大麦;道途遇雨,去雨具,不狼狈,长吟啸,缓徐行;深夜欲睡,月色美,忘困意,寻知己,表真情。妾说东坡一肚皮不合时宜,我想苏轼满脑子新奇事物。嘿!好一个可爱的苏东坡!
宋代文坛流行写词,苏东坡自然会“凑凑热闹”。我最爱《念奴娇·赤壁怀古》,每读此词,好像自己站在高山之巅,望江水滔滔远去,身边有一痴狂书生,在天地间吟诵诗词,、冲天宣誓,向地敬酒。东坡的词可放可收,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婉约。我有时会幻想:我是一名宋人,我愿意做苏东坡身边的小童生,和他成为朋友,同他一起经历风雨。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位智者,是一个顽童,是一名文人;他可爱、特别、令人敬佩;我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文采,喜欢他的心思,喜欢他的人品。
嘿!子瞻,可否赏脸共饮?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六
苏轼是中国诗人中仕途最为坎坷之一,他的正直、刚正不阿、乐天,全集中在他的诗中。“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此时的他已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退去,又变回了那个乐天的人,他早已忘却了“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时那种孤独与寂寞。可即使是这样,他也“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惊起回头的是孤鸿,也是他。
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可正是这样的人在政治舞台中却落了个不讨好的下场。新党被他惹到,旧党也被他惹到,他自知不对主动离开了皇都。但最终还是落了个不断被掉职的下场,最远甚至流落到了海南那种荒芜之地。
“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即使在那种地区,可他还是没有放弃,他那乐天性格使他将此地做为了自己第二个故乡。这就是苏轼,一个没有在正确时间作官的人。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七
梦回北宋。道中遇雨,但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觉风雨,谈笑自若。诧异间,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
在我眼中,苏轼是天资聪颖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欧阳修称赞。继而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想想看,刚过弱冠的他能一举成名,这是何等的聪慧啊!
我眼中,苏轼是文采飞扬,豪放不羁的。初入仕途,年轻气盛的苏轼锋芒毕露,因为与当时主张变法的朝廷重臣王安石政见不同,先后被迫流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知州。当时苏轼虽遭贬,但也不忘远大抱负,每到一处,就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可是拥有济世之才的苏轼怎甘于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之后,挥毫宣泄,却因此卷入“乌台诗案”。虽然死里逃生,但又一次被贬到黄州。这时的苏轼开始反思了,他抛开官场,抛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从而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篇章,而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从容潇洒更是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生沉浮却有坦然从之的。元祐元年,久经坎坷的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刚直的他却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辞官,请求外放。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也能潇洒的吟唱“大江东去”。
只可惜天妒英才,新党又重新执政,对早已不问政事的苏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无辜的文人知道数年之后才得以昭雪,却不幸病逝在回朝途中,这个旷世奇才永远闭上了眼睛,不必再理会世俗的纷争。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一世坎坷,在情感路途中也不尽人意。
苏轼的一生可谓曲折多难,但他本人却并不消极。即使官场乌烟瘴气,也掩不住苏轼的光芒万丈;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污染不了苏轼的白衣胜雪;即使人生再坎坷艰难,也打不垮苏轼挺直的脊梁;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苏轼情深似海。
我喜欢苏轼的词,更喜欢他融于词中的气度品格。他既有柳永的柔情委婉,也有辛弃疾的豪迈直爽;他既有李白的豁达潇洒,也有杜甫的济世情怀;他既有陶渊明的冲淡自然,也有范仲淹的远大抱负。
我想,苏轼这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八
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这,便是苏东坡。
古往今来,在一众文人墨客中,我独爱苏东坡,他是个天生的快乐者,生性洒脱,要让他不快乐,除非阻断他的呼吸。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东坡先生,也许快乐二字,并不足以勾勒出他的全貌。
苏东坡身上的独特魄力,依我愚见,无人能与其相提并论,要不你看,集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稳、白居易的勤恳、范仲淹的正直以及李商隐的朦胧、柳永的多情、纳兰容容的唯美于一身的他,多少有志趣的青年人以他为偶像,以他为人生导师。就连死对头王安石,也常常面对东坡的言论与文章自叹不如。
“恨人乃不如人也”是苏东坡的一大箴言,容我在此妄加评判一番这句话,恐怕受到了不少人的曲解,本是,苏东坡在一场宫宴中面对咄咄逼人的政党,所发出的一句慨叹之词罢了,他从不恨人,即使遭受到多大的委屈,他也从不怨人,他向来对事不对人,所以从不恨人,他认为恨人对自己又有多大作用呢?不过是平白在眉间多添一道纹罢了。他从不在乎自己“如人”与否,我就是我为何要与他人相比,换句话说,他从不把恨人当做一件事来看待,这,也便是他的魅力所在。
苏东坡也是个不为人知的“情种”,王弗、王朝云、王润之都是与他不可分离的三个名字,在此,只谈王弗。千古悼亡词之首《江城子》便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结发妻子王弗,年轻貌美、聪明智慧、知书达理,他们的婚姻虽是由父母一手包办,但两人依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幸的是,王弗于二十六岁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王弗过世十年后,苏轼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挥毫写下了这首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面对妻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只有“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的重情重义可见一斑。曾与母亲交流过我深爱苏东坡一事,她先是惊讶我为何会喜欢已经离去的一位古人。而后我将此词拿给她看,她竟也默然许久,感慨万千。
最近常常会想到,如果苏东坡进了《红楼梦》的贾府,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也许是《红楼梦》读多了吧,类似于此种奇怪的问题想法常常会有。不知苏轼是否会用他那独特的魄力,拯救贾府。
几程山水,笑看东坡,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他,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闪亮在每个人的影子中。
笑看历史风云起落,无与伦比唯有东坡。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九
人人心中会有两种心态,一种叫“乐观”,一种叫“悲观”,但我坚信,我们能让乐观打败悲观。换言之,每个人都能培养出乐观的心态。
这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先生留给我的启示。
坦白地说,我对东坡先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豪无兴趣。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对他的不敬,至少我心里是这么想的:我如何学习与他无关,我学习到多少知识也与他无关,我无需“成为”或“模仿”他。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心态,目前,全球十分之一的人所具备的心态—乐观。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东坡先生在四十二年的为官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下放中度过的,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一腔热血与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像东坡先生这种豪放主义的词人,就是悲伤注满身体之后,让灵感与之一起爆发。
东坡先生在流放生活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并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培养出耕地、烹调等爱好。在劳动中,他心情也变好了。于是,他很快便成功地把“致君尧舜上”的入世心态,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最典型的是,东坡先生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二十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东坡先生最后一次被下放到儋州时,已是六十二岁高龄。据史书记载,东坡先生当时是抬着棺材去的,因为怕自己在当地呆得太久,不能活着回来。但他的乐观造就了顽强的生命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挺了过来。
其实问题不在压力本身,而在于对待压力的态度,也就是说,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就会让头脑变得更灵活。更重要的是,一条路走不通,乐观的人不会“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而会转向其他路径,他们希望获得成功。一件事没做好,会激发出从事另一项工作的创造力。
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由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出来的。那就让我们随时播撒乐观的种子吧!当我们失意的时候,这些乐观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重新点燃我们的人生。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十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题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的诗句从千年之前穿越过来,在我耳边久久回荡,不知你眼前是否浮现出大浪涛涛,白烟苍苍,一位高冠长鬓的老者,在岸边低头轻吟,那是苏东坡,是我眼中的苏东坡。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风。”不知苏轼是何等的境地,写出的诗句。那是他的人生态度吧。在乌台诗案之后,先是被贬黄州,接着又是惠州,又是杭州,一路被贬,一路逍遥。无论在那个地方,都乐观面对,无论是再困难的地方,也都一直积极向上。那是人生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感悟,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才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故事,也有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古代三妻四妾的年代,一个人的故去,时隔十年,亦是记得如此清晰,还如此的怀念,我想苏轼应该是一个长情的人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在十年的孤寂之余,苏轼早已看淡人生,将自己的心事诉于山和大海,森林与小鸟。也许苏轼的年少轻狂早就随着那一叶扁舟埋葬于山海之间,从此寄情于山海,浪迹江湖,随心所欲,只是年少的遗憾仍是心中的不平,可那又能怎样呢?只能安于现状,从此不问年少理想,直至死亡吧。
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怎么少的了朋友呢?“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这是苏轼对朋友怕妻子的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这是苏轼对一个耄耋之年娶一个锦瑟年华的少女的评价,亦是在下一句“鸳鸯被里成双对,一树梨花压海棠。”进行了深深的嘲讽。这也许是苏轼孤寂的一生中,莫大的乐趣吧。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愤恨,和那种无法解脱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也许苏轼有一天真的忘却的了功名利禄,他应该也是如陶潜般“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肆意自在,也会真正的做到“诗酒趁年华”的潇洒自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是道出了苏轼的超凡脱俗的姿态。苏轼他没有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潇洒狂放,也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更是没有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志向。他有的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的感伤,有的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的感慨,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薄和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坦然。
我想如果说李白是一个在红尘中游玩的仙,玩世不恭,走时孑然一身,留下的是他的诗与剑,那么苏轼就是在人间历练的仙,比李白更接地气,他一生在贬与被贬中,在人民中游走,寻常人很难和李白见上一面,可苏轼不一样,他始终有被贬到身边的可能,苏轼是一个好官,名声更多是在受他恩惠的民众中流传,苏轼一走,苏堤长留,苏轼一走,赤壁仍在,这可能是“李白从不属于人间,而苏轼从未离开人间”,他代表的不仅是豁达多情,更是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宝藏,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十一
苏东坡是一个人,但也不是一个人。
因乌台诗案被贬后应付中庸好友劝诫信时的他,是一个人,处于世俗无法挣脱,但转眼间逍遥于山水,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他又不是一个人,因为没有一个人为可以在事业上升期面临如此大的挫折还能如此快活,来到黄州后借地种田的他,是一个人,苦于生计;但在享尽荣华富贵后仍乐于躬耕山野间的他,又不是一个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面对从钟鼎玉食到粗茶淡饭的转变后如此从容,甚至乐在其中。
叶嘉莹先生曾在《说初盛唐诗》中将苏轼称为“人而仙者”我想这再恰当不过了。身为人而能够以仙的气度淡化身为人处于俗世中的烦恼,这无疑是对苏轼性格的高度概括。尽管他的“仙气”让人着迷,但他的“人气”也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表现。
他有携女子入佛门的仙,也有认真学习佛理的人;他有泛舟赤壁,醉心艺术的仙,也有勤政爱民的人;他有遍寻美食的仙,也有思念亲人,吟诵水调歌头的人。
对于学习的认真,有如“读《阿房宫赋》至二鼓”而洒然不倦,勤政爱民,有去除杀婴陋习,修苏堤的丰功伟绩这些都是他“人气”的体现。
为人时勤奋、仁厚,为仙时从容,洒脱。
为人当如苏东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为仙当如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十二
他,令北宋的文坛不再陈词滥调;他,令古今众多文人墨客顶礼膜拜;林语堂先生曾评价:“像他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子——苏东坡。
若谈苏子此生,那真是多才多艺,散文,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但为后人所最称道的,是他的诗词。如果将诗词比作世界,那苏子诗词便是浩瀚无边的大海,宽广而开阔。他本人也极为开阔,豁达。“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不屑与市井之人争夺凡夫俗子所看重的官位,只愿一叶小舟驶至江海,纵酒放歌过诗意人生。这充分表现出苏子的开阔。“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借门前西去的流水表现自己虽已不复年轻气盛,依旧有志有抱负,将他的豁达开朗表现地淋漓尽致。
若谈苏子此生,几番遭贬,仕途不顺,黄州、岭南、海南都留下过他的脚印。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从没有因跌落低谷而绝望,沮丧。面对政治和生活的不快,只淡然一笑,潇潇洒洒挥手而过。佳作中也颇有几首可以表现这个特点的诗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遭贬岭南,他的政敌章惇本是想让他遭受迫害,平淡庸俗了此一生,不想他由荒谷中开出花朵,从风浪中活出精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热爱生活,放纵自己,坚信一切都不能阻碍自己走出绚烂人生。
若谈苏子此生,豪迈中透着细腻,不羁中流露多情。那一首“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景中透着静谧和谐,比“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多了份素洁与美好。“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表现出活泼与俏皮。而《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里行间表现作者对亡妻逝世的痛苦和悲伤。“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往昔时光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尘满面,鬓如霜的苏子与亡妻也只能相见不相识,在自己的世界里怀念对方了。
苏子的品格与他对生活的态度,正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品质与态度。我欣赏苏子,喜爱苏子。
很多人惋惜他这一生只短短六十四年,而且他带着对于他衷心的朝廷、热爱的人民、记挂的亲友的一腔不舍逝于他乡。也有人说苏轼的死对北宋文坛的影响太大,他自己也不愿死去。但我却认为,他走了,正是他心灵安宁的归宿。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他对世界最美好的“告白”。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十三
当,一声声清脆的“滴答”声从石巷那头传来,愈来愈响,“滴答、滴答、滴答……”又逐渐消失。我好像看到了什么!
那是谁?一身青衣,一根细长的长棍,他好像在享受着什么,又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他离我越来越近,我的答案也愈发清晰。
他是苏东坡!
我走上前去,感受着一代文豪如今的样子,虽然落魄,但依旧不减他对生活的乐观。我好像懂得了什么,人或许贫穷,又或许富裕,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导致了每一个人理念的不同,心境的不同。贫穷的人或许是一时落魄而想不开,又或许心灵富有,但乐观向上而富裕的人呢,不是把钱挥霍如土,要么就是各地游玩。
我跟着他继续走着,他始终面带着微笑。他拄着他的竹杖继续“滴答滴答”的走着,看到美景不禁吟上几句抒发他内心的愉悦与乐观。
他慢慢走回了他的方寸小屋,拿起锄头,又是一阵欢悦。
最新我眼中的苏东坡(模板14篇)篇十四
说来惭愧,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必备诗词外的进一步了解竟然是在语文考试的一篇阅读上。虽然考试中心情紧张,但是苏东坡在我的脑海中有了鲜活的形象,而不再是简单的文字介绍。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此大气磅礴,在当时也许只有苏轼才能写出这样的词。这也是我对苏轼的第一个了解。苏东坡的确是一个天才,他的诗文不是一闪即逝的流星,而是流传千百年的经典。“苏东坡的文章能带给读者快乐。”这句话曾经使我感到十分疑惑。欧阳修说他每收到一篇苏东坡新写的文章便会欢乐终日,神宗皇帝在苏轼被贬时仍大加赞美,是什么使他们阅读苏轼文章时那样激动?也许是因为他的诗文风格和其中的情感吧。他的作品都是发自肺腑的,作文如行云流水,“常止于不可止”。他诗文的杰出在于他敏捷的思维、深厚的文学功底、自然的韵律和真挚的情感,正如真金不怕火炼一般让历代文人称赞,而不只局限于那个时代。而其中最使人动容的便是他文字中透露出的满腔爱国之志和豁达的胸襟。
苏东坡对改革提出异议,与改革过于激进的王安石的冲突使他卷入了政治旋涡之中,也因为他的直言,使他一贬再贬,但是他内心不后悔,即使他从家中被绑去牢狱期间,的确害怕了。他虽然被贬到偏远荒凉之地,但他仍在忧国忧民。苏东坡兴办水利,只手全力从事于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他一生一波多折,对老百姓的关爱却从没变过。
能支撑苏东坡在黄州、海南等地生活下去的,还有他的乐观,豁达。他为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与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来往,诗人、公卿、隐士、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的幽默豁达表现在他的“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更在于从高位掉到贫民之中仍内心坦荡。他并没有因为忧患而变得尖酸刻薄,而是更加温和厚道。
苏东坡“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和敦厚”,既能上书慷慨直言指出朝廷的不妥,也能与渔夫、乞丐对坐畅谈。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明星,是在最落魄时仍独行其道的文忠公,是一位真实的、使人感到亲切的不摆架子的智者。
书写工整、卷面干净,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