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什么比奋斗更重要的事情,它能让我们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奋斗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要从中学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一些关于奋斗和成功的名人名言,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坚持奋斗的热情。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一
故居门口的展板上介绍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著作有《围城》、《写在人生边上》等等。
故居里有许多小房间,分别介绍了钱钟书小时候刻苦学习,长大后努力研究文学。在故居中,我还了解到在钱氏家族有很多有名的人:科学家钱钟韩、纺织家钱钟纬等等。
钱钟书的《围城》中有一句有名的`话:"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二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98年12也19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从门外看,故居大门、屋顶都挺古老的,墙下的青砖整齐的排放着。"外面那么洁净,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样呢?"我边想边往里走,跨过门栏,就看到了钱钟书的头像,钱钟书爷爷头高高仰起,面带微笑,好像在向每一个进来的人说:"欢迎参观我的家!"呢。我又走到了一个院子里,那儿有两棵大树,长得很茂盛。小院旁是钱钟书的卧室,那儿的床也很古老,床后有一张书桌,钱钟书就是在那学习的。小院前就是绳武堂了,一张又一张以前的'桌椅,好好的摆放着。故居里还有好几间小屋,记录着钱钟书爷爷的故事。有他撰写的著作,也有他学习生活所用物品,这些东西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钱钟书的了解。
钱钟书爷爷本也是个平凡的人,可他却有不平凡的一生。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像他一样努力、刻苦,都会很伟大。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三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无锡籍的文化名人,钱钟书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我们兰亭小学三(4)中队在班主任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参观钱钟书故居。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他精通多种语言,记忆力超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代表作有《围城》《谈艺录》《毛泽东诗词》英译版等。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白墙高院,青砖青瓦,处处透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和优雅。我们排着队走进大门,门厅中间一道屏风前立着钱钟书半身像,他戴着一副眼镜,嘴角略带微笑,显出智慧又不失幽默的形象。半身像头顶上挂着一块匾额,写着"钱钟书纪念馆"六个大字。经过门厅是个狭长的`天井,两棵大树遮挡住骄阳,清静安宁,西面第一间是先生的卧室,一张雕花的旧床和简单桌椅让我们仿佛看见他少年时的生活景象。
天井向里,跨过一排木格门,一眼就看到大堂上方又是一块匾,上书"绳武堂"三字苍劲有力,下面是一副《古松清泉图》,堂上摆着一些老式的椅子和茶几,一切都像回到了过去。长辈们喝着茶,听着隔间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谈天说地。这里肯定记录了不少先生年轻时的点点滴滴。
故居内其他房间里,陈列了许多钱钟书爷爷的生平事迹介绍和一些他的日常用品,像怀表、毛笔、钢笔、印章等。一边走,周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述:因为家里办过私塾,所以钱钟书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还是会把书读几遍并做好笔记。19岁钱钟书就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25岁以第一名的成绩出国留学,在国外经常日夜埋头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珍贵书籍。他的这种时时刻刻勤奋学习的精神令我震撼!
最后,在这个装满钱钟书爷爷旧时回忆的空间里,我们拉开了假日小队的横幅,签下各自的名字,合影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这次参观活动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不被世人遗忘的成绩。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四
在乌镇,我们参观了茅盾的故居,还有茅盾的学堂——立志书院。
茅盾被称为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名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刚一进门,就是一个茅盾的上半身像,手中还握着一根金笔,听导游说,这是茅盾生前用的笔,由于用的时间很长,笔尖磨秃了,有一个说法就是:人们上前摸一摸茅盾手中握的金笔,就会沾上一点名人的才气,我好奇的上前摸了摸,就算沾上了一些才气吧!
茅盾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鞠躬尽瘁,为社会文化主义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那纯粹利人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之后,虽然与党失去了联系,但仍然对党矢志不渝。虽然共产党员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些遥远,但是,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要像矛盾那样做一个爱国,对祖国忠心耿耿的好公民。
今天参观茅盾故居,不仅仅看到了文学巨匠茅盾的作品,还看到了茅盾先生对祖国的一颗火热的心,还体会到了茅盾先生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们要向茅盾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品质,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人。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五
黄浦江畔,细雨蒙蒙的。枫叶飘飞,秋色渐浓。为探寻领袖成长足迹,传承前辈优良传统,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一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上海浦东川沙镇的“内史第”---民建先贤黄炎培故居参观学习。那些泛黄的、带着战火硝烟气息的生平事迹图片、书信、实物,静静地述说着一个清代举人成长为新中国领导人的光辉一生。幕幕场景波澜壮阔,篇篇字句激荡心灵。
黄炎培先生非常注重人格培养。1925年8月30日在《日记》中写道,“大量容人,严格律己;先公后私,少言多行。”1931年8月2日《日记》中说,“但愿成功何必我,大家努力莫求名。”他在《吾年七十了》的自寿命诗中说:“早读陈篇梦大同,不期寰宇两传烽。官从谢后言尤激,身纵潜行时用岂穷。老我舟车勤史笔,即今民物绕吟筇。心心求矩知何在,善化小私成大公。”终其一生,黄炎培为“公”不为“私”,面对人世沧桑和事业起伏,淡定从容,不为毁誉和成败所动,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对家庭教育也极为上心,写给儿子大能的训导-----“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於钱,外圆内方。”其言词中透露出的诚信友善公正和谐等境界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是值得遵从和提倡的。作为我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作为民盟与民建两个民主党派的创始人、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黄炎培先生,穷其一身,寻求真道,追求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都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时至今日,窑洞对那充满着睿智的警句,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历史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执政实践中大胆探索、奋勇前行。
忽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闭上眼睛,再次回放黄炎培先生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一行大字在脑海闪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中华民族智慧灯塔之光芒吗!这时恍然明白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的一段话的真正深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果然不虚此行啊。
天空放晴,彩虹飞天。收回思维,焕然冰释。作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民建会员,一定要谨记并践行黄炎培先生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克难攻坚,锐意创新。诚信为本,双岗建功。以民建革命先贤为榜样,以身边优秀会员为楷模,为民建的事业蓬勃尽职尽责,为武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副主委)。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六
冒着蒙蒙细雨,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我们撑着伞游览了鲁迅故居。
我从书上知道了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从爸爸口中了解到鲁迅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思想家,今天又在鲁迅故居看到了这个有着“浓黑眉毛”、“浓黑胡子”的伟大作家的雕像,并了解了他光辉的一生。
走进“三味书屋”,我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那里,我看到了鲁迅生活的“四角的天空”,还坐在鲁迅坐过的课桌前,想象着鲁迅小时候求学时的样子。在他那个大大的书房里,所有摆设都很简朴,只有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我在鲁迅博物馆里看到了,鲁迅原名叫周樟寿,后来改名叫周树人,爷爷是做官的,而从他爸爸这一辈开始,家里就变穷了。而鲁迅却很感谢爸爸,因为那段时间的磨练,让鲁迅知道了自己小时候想做医生的理想只能救死扶伤,而拥有知识,做一个用“笔”战斗的人却可以拯救一个民族。我还在这里认识了鲁迅在日本的恩师“藤野先生”,看到了鲁迅翻译的许多外国进步著作。看着照片上的旧中国和那个时代的人,我不禁感叹:鲁迅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中国人。
也许,在绍兴的鲁迅故居里,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多。但我想,这是一颗种在我心里的种子,以后我还想到上海的“鲁迅故居”,去了解鲁迅更多的更伟大的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七
第一段:引言(开篇点题)。
每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名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成就,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亲身走进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探访名人故居,是一次心灵和智慧的朝圣之旅。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探访名人故居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历史陈迹的重现。
当我走进名人故居时,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通过故居内部的陈设、布局,以及有关名人的史料和照片,我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名人的思想境界。比如,探访杜甫故居,我看到了他墙壁上那些栩栩如生的诗句,悟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洞察力。这种历史陈迹的重现,不仅是对名人生平和创作的一种纪念,更是对历史的见证。
第三段:名人的故事和感悟。
在探访名人故居时,重要的是了解名人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成长、奋斗和所作所为。例如,参观雷锋故居,我被他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深感动。他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的真谛,使我深思自己如何为社会尽力而为,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帮助。探访名人故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段:对名人的崇敬和追思。
在名人故居中,我们不仅是静静地感受,更是向名人致敬和纪念。探访故居,也可以是一场对名人的追思之旅。在参观曹雪芹故居时,我对《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曹雪芹以独特的思想和巨大的创造力创作出了这部世界文学经典。面对名人故居,我们不仅是对他们的崇敬,更是对他们精神的继承和传承。
第五段:感悟与收获。
探访名人故居,我不仅看到了名人生平故事的一部分,更是感受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自强不息的品质。这些名人的故居是他们一生努力和奋斗的见证,同时也是对他们思想和成就的最好诠释。在探访名人故居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名人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也受到了他们的激励。回望这次探访之旅,我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追寻自己的梦想,并勇敢迈出下一步。
总结:名人故居的探访,不仅是对名人的敬仰和纪念,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对人生的反思和启示。通过探访名人故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名人的成就和品质,以及他们留下的智慧和力量。此外,探访名人故居,也是一次对自己人生的回望和思索。只有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勇敢迈出下一步,我们才能将这次探访的感悟变成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指南,不断成长和进步。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八
今天,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绍兴,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我们乘车来到了鲁迅故居景区,景区的墙上刻了“鲁迅故居”四个大字,还有鲁迅的浮雕,他显得那么的和蔼可亲。我们首先去了他家,鲁迅的家很大很大,分为客厅、书房、饭厅、卧室……。总共有八十多间,好几个院落。屋里都是按照原样布置的,显得古色古香的。我们来到了“百草园”,是鲁讯先生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地方。看到了他所说的: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长着何首乌的泥墙……一切都没变化。我们坐在石凳上,认真地听讲解阿姨讲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我们一个个都听得入了迷。
我们来到三味书屋,刚走进就仿佛听到了他们的朗朗书声,看到鲁讯先生小时候上学时用过的桌椅,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听导游阿姨说,因为鲁讯小时候,爸爸病了,为了给爸爸买药,他上学就迟到了,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所以他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迟到。三味书屋门口是一条小河,绿色的河面上停着几只乌篷船,很有些江南水乡的风味。
天气太热了,毒辣辣的太阳就像下火一样照得我们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在又热又渴又累的时候突然听到爸爸兴奋地喊:“看,咸亨酒店,孔乙己喝酒的地方。”我一看酒店前还有孔乙己的铜像呢!我们冲进酒店,点了著名的茴香豆、豆腐干等菜,爸爸还和魏叔叔喝了些绍兴黄酒,边喝边给我讲了孔乙己的故事。
绍兴多美丽啊,我爱绍兴,大家快来绍兴看看吧!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九
这次蓝天活动我们来到了著名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曲艺作家——老舍的故居。
老舍住在一个古朴、安静、舒适的三合院里。院里有两棵高大挺拔的柿子树和一个巨大的鱼缸。
这里分为三个展厅,它们向我们讲述老舍的精彩人生: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新街口小羊圈胡同5号院。因为出生的第二天是农历立春,所以取名为舒庆春。
1950年,老舍被推选为首任北京文联主席,连任16年直到去世。他因著作《龙须沟》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著作非常多,像《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二马》、《猫城记》,人们都朗朗上口。其中著名的《骆驼祥子》曾被译为成各种语言,深受人们喜爱。
他涉足艺术门类广泛。写京剧、唱京剧、说相声、演双簧、唱大鼓、写曲剧——身体力行是老舍艺术创作的风格。
老舍一生共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分别是:舒济、舒雨、舒立。儿子是舒乙。
院里那两棵柿子树是1953年春天,老舍亲自种下的。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他的'妻子胡絜青美其名为“丹柿小院”。
老舍离去40多年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他的作品及人格魅力,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十
“名人”故居,准确地说是旧式里弄,正在拆迁。我是个未来的“名人”,虽然不能肯定,但希望如此吧!
这天,“名人”若有所思。我的思绪在心头萦绕,留恋在狭窄的弄堂里学会了骑有扶轮的自行车,留恋与爱哭爱闹、唧唧喳喳的小伙伴们钻阁楼捉迷藏。还留恋什么?留恋一下雨就满地积水的情景,那晴朗的日子里天井中晾满衣服的场面,以及那游荡在弄堂里煤烟与菜香交杂、让人难受的滋味……其实,还不止这些。
不过有一种想法倒是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名人”和上一代的'上一代人一起挤在这里,共同感受着阴暗、潮湿、狭小、简陋,同时想象明亮、温暖、幽雅。真的很留恋在离开这条弄堂前所拥有的这样的“欲望”,我们曾快乐地生活在这条小弄堂里。我知道,我和我的上一代的上一代人的欲望,两室两厅、三室两厅或再加上两卫。
欲望终于成了现实,三室两厅的钥匙紧紧地攥在我们三代人的手中。“名人”留恋的不是故居,而是一天比一天膨胀的“欲望”。希望很久以后人们考证的不是“名人”的故居,而是那曾明明白白出现在人们心中的“欲望”是如何实现的。
指导老师邹文灏。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十一
钱钟书故居坐落在闹市区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房子还是老式的木结构,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走进纪念馆,就可以看到钱钟书的生平事迹介绍。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作家。他一生写过许多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围城》、《管锥编》,还有一些散文、小说,如《写在人生边上》、《宋诗选注》、《槐聚诗存》也是非常的经典的`文学读物。
钱钟书小时候很顽皮,经常受到父亲的责罚,可到了十六岁,他就发奋读书,成绩优异,十九岁,他以特优秀的语文、英语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在清华大学,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大家誉为“人中之龙”。二十五岁考取牛津大学英语系。二十八岁回国后,研究学问60多年,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
我和姐姐一边欣赏着故居的建筑,一边感叹着钱钟书一生的伟大成就。
参观完钱钟书的生平事迹展,我心里油然升起了对钱钟书的敬佩之情。我想:钱钟书是无锡人,我也是无锡人,我也要向钱钟书学习,学习他发奋图强、励志奋进的精神,也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023年游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篇十二
每次和妈妈徒步出行,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今天毫不例外。出游的内容丰富而又精彩,要感谢的,自然是一场接着一场的——雨。
雨水敲打心灵,唤醒久睡的心扉;雨水敲打心绪,舒展缠绵的心情。八月的风雨混合着泥土的清香,送走夏的焦灼,带来秋的凉爽。踏进梦溪园不久,雨从天降,霏霏细雨滋润着古园的一草一木,打湿了我的面颊,洗涤着我的心灵,“梦中的山明水秀,登小山,花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悦目”,故园多少烟雨中,不经意已过千年。沈括,这位曾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年轻少年,如今已是一位垂暮老者,在苍茫烟雨中,慈祥和蔼的面容若隐若现,他笔走龙蛇,尽情挥洒书写着严谨睿智和浓妆淡抹的诗情画意。一本科技史上坐标式的《梦溪笔谈》诞生在镇江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之上。如今,他虽然已年逾古稀,却仍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他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的对我说:“审问之,慎思之,篇行之,不知则命也。
八月的天娃娃的脸,刚才还是绵绵细雨,不一会儿,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下,我们穿梭在镇江西区一条条大街小巷,轰轰的雷声,急速的雨水,化成了时间漩涡,我们仿佛穿越着时空隧道,一分一秒在我们脚下哗哗流淌,光阴似箭,走过康熙年间的唐老一正斋药店,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穿越来到了陆小波先生家里,准备探访一番,想必实业救国,泽惠桑梓的您,对我们的到来,应是喜出望外吧,果不其然。畅想在旁,抬望眼,一张张奖状奖杯铺天盖地,“镇江市第一家自来水厂”、“镇扬长途客运站”成功建设、连我梦寐以求的.“镇江市第一中学”,都在您的建设蓝图之下,您的丰功伟绩无边无际,您的光辉影响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创业的年轻人们,是您,一手创造了镇江自来水厂,让饱经风霜的工人、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人们以及广大群众在工作闲暇之时品味到健康、清甜可口、有质量保证的饮水;是您,一手创建了镇扬客运站,让来来往往的两岸老百姓交通方便快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奔向小康社会的希望指标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是您,一手打造了镇江中学,为那些贫困家庭里的孩子提供了知识的养分,教育兴国,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之前,您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这一套教育模式与方案,教育主义方针。您却严肃谦虚地对我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您唯一的人生遗憾,恐怕就是唐老一正斋这样的中华老字号药店没能发扬光大吧。国泰民安,愿这淋漓尽致的冲天雨水冲刷一切的灰尘,让这个橘井留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日吐露新颜。
位于大西路上的福音堂,是一座拥有1历史的基督教堂,也是中国最具悠久历史的基督教堂之一,静静的坐在长凳上翻看《圣经》,圣经浅显易懂,教堂里的装潢风格充满着西方风味与浪漫风情,赛兆祥是西方忠实的基督教徒,也被称作传教士,他带着赛珍珠走遍中国、三番五次搬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广泛的传播西方基督文明,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位父亲啊,充满好奇和敬仰,翻越雨中的宝盖山,沿着静谧的林荫小路穿行,徒步四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著名的赛珍珠故居,面对这位把中国作为第一故乡的和蔼老人,我肃然起敬,“当我生活在中国人民当中的时候,是中国人民给了我最大的愉快和兴趣。当人们问我他们是何种人的时候,我回答不出。他们不是这或者那。我无法给他们下定义,正如我无法给我自己的亲戚朋友下定义一样。”雨中,一阵清风吹来了《大地》的芬芳,隐隐约约,我仿佛看到和蔼可亲的赛珍珠老人正向我走来。。。。。。
雨还在下着,一次又一次跨越时空对话,一日越千年。
亲近自然,热爱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生活一定会给我们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