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提升自我实力的不二法门。在奋斗的道路上,关键是要明确目标和制定合理的计划,将梦想转化为现实。以下是一些关于奋斗的电影和书籍推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一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至1952年10月20日,原名黄继光[,来自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135团第二营通讯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
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
……。
师:“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发现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有什么现象?”
生:“来回运动”
师:“对,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
片段二。
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几个发生物体,来验证一下物体发出声音时是否都在振动。刚才敲打小鼓发出声音,可能看不清楚鼓是不是在动,那么我现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绿豆,请同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生:体验小实验,观察现象。
生:“我发现我们在敲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绿豆神奇地跳动了。”
师:“我们没有敲击绿豆,为什么它会跳动呢?”
生:“因为鼓面在动,使得绿豆也跳动了。”
师:“这就证明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
师:“接下来的小实验,请每小组在用正确的方法敲击音叉,并且快速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生:体验实验,观察现象。
生:“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快速地将音叉放进水中,水面有波纹,甚至还会有水溅起。”
师:“水面为什么会有波纹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是音叉动使得水有波纹,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动。”
片段三。
师:“原来物体发出声音真的都必须要在振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人也能说话发出声音,请问这个发声器官在哪儿呢?”
生:(指着自己的喉咙)“在我们的喉咙里。”
师:“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就叫声带。用手轻轻触碰声带,在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它在振动。”
师:“还有我们有时候能发现周围有苍蝇在飞动,是因为我们听到了“嗡嗡嗡”的声音,请问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是苍蝇的翅膀在振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能对观察事实进行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乐于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每组都有一面鼓和锣,还有橡皮筋和钢尺。怎样使这些物体发生声音呢,你有什么办法,试一试。组长要把组内想的办法记下来,一会汇报。大家注意:老师想知道的不是哪组里的声音响,而是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各种方法试验,并试着完成表格(附表一)。
生:组长汇报各组用过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假设性解释。
生:物体自己不会发声,可能是我们对它们用力做了一个动作,它才发出声音的。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的结论总结一下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师:那么现在,我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严密。大家注意看,老师用力按压刚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体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产生疑惑,想把问题弄个明白,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仔细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生:发现水面起了波纹。
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
师:为了启发学生,再将没有击打过的音叉放进水槽,让学生观察。
生: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生: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用力击打,音叉发声在动,才能使水面起的波纹;没有受力击打的音叉,没有动,所以水面没有变化。
师:也就是可以说,发声的物体在动,对吗?
2、揭示声音产生的科学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发现太有价值了。但是科学概念是严密的,我们再做一个试验,会让我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生:用刚才的橡皮筋,和同学合作,让一根发出声音,另一根保持不动,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皮筋的不同。
生:发现一个在不停地做来回的往返运动发出声音,另一个静止不动没有任何声音。
师:一个物体重复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能不能再重新组织一下我们的语言,更准确一些。
生:物体振动就可以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
生:完成表格(附表二)。
附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物体名称。
方法。
结果。
我们推测物体的发声和()有关。
附表二:观察发声物体。
物体名称。
发声时现象。
不发声时现象。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师准备: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学生准备: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2.对于声音我们并不陌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板书课题。
倾听。
1.同学们,对于你的猜测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
出示钢尺、皮筋,你能想个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讨论。
(1)对比发声前和发声后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4.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5.下面我们继续做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8.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演示锣、皮筋、钢尺)。
做实验。
阅读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并交流想法。
小组汇报交流。
鼓发声时,观察上面的米粒。
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声时候的不可见,意在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来造成学生们的认识冲突。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声音发声时是在振动。在交流中分享各组的观察、互补经验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突出科学的本质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进行概括整理,突显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1.演示: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
3.小结:同学们,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演示钢尺发音时在振动、皮筋发声时在振动)。
4.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物体都是有形状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固体,(师板书:固体)你瞧,老师这里的水槽里面有一些水,你能想办法使水发出声音来吗?为什么会有声音了呢?(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液体)。
其实发声的物体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说刮大风的天气我们都能听得到呼呼的响声,下面你能把矿泉水瓶吹响吗?(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气体)。
观察:把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小球有什么变化?(敲击音叉放到学生分组准备水槽内)。
击打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动。这组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体、气体振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物体概念。
1.在实验当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
2.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去了解,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
交流。
在结尾处让学生谈谈在实验当中还有哪些发现,并进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识,意在延伸,为后面的几课打好基础。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二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教材安排学生先通过分享了解到的太阳系信息,认识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然后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在建模、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太阳系空间之大,行星在这个空间内之小。考虑到线上教学的限制,学生隔着屏幕较难独立处理数值如此大的比例尺计算。同时很多学生居家学习,较难外出采购材料,不一定每个学生家中都备有橡皮泥,也难以在直播课堂中短时间内自己一人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基于此,授课教师对本课内容作了一些调整。首先通过课前发布建模任务,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太阳系资料,利用家中易得、合适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课中,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分享交流自己建造的太阳系模型,其他同学以天文爱好者对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交流,引发学生对于建模的认知冲突,认识到建立模型需要考虑材料是否合适?模型中各天体顺序是否准确?天体之间的距离、天体的大小如何?与真实情况是否相符,如何处理数据等。再通过观看正确比例下的太阳系建模视频,感受到太阳系之大,行星之小。最后经过总结完善对太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神秘的太阳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道太阳系里有太阳和部分天体,但较少能完整地说出太阳系的构成。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能够基于对太阳系的了解,尝试寻找身边材料来建造太阳系模型。但很多学生会忽视建模的科学性,较少能关注到数据的处理。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比例尺,面对太阳系如此庞大的数据,学生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知道太阳系很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学生对此没有深刻的体验,所以本课最后学生将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建立正确比例的太阳系模型需要非常大的空间,而此时所有的行星都难以用肉眼观测到,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太阳系之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叫作太阳系。
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根据查阅的资料,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
3.乐于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建造的'模型。
1.对宇宙的探索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够利用不同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建模。
3.能够基于他人的建议和学习,对自己的模型进行反思和调整。
stse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庞大的太阳系。
难点:通过建模、数据处理感受太阳系之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课前收集的学生作品图并制作成视频、模型评价表、介绍模板。
学生准备:课前制作的太阳系模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作品展示,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前收集的学生作品图所制作的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都花费一定的心思,基于自己的认识,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并希望自己的模型能够展示在其他同学面前,得到他人的肯定。由此,教师应该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之间也能够有所交流和发现他人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分享与交流,引发建模冲突。
教师提供介绍模型的模板:
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连麦借助模板分享自己建模所用的材料、方法及模型里的天体情况。其他同学在倾听过程中有疑问可以用文字提问,教师将转达给分享者。
设计意图:不同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会和发现,通过分享和交流,丰富学生对科学建模的认识、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模型,会有一种身临其境和使命心,更有代入感。教师提供介绍模型的基本句式,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脚手架,介绍自己如何设计,选择怎样的材料,有思维的参与。学生分享过程中会收获喜悦感和成就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师展示评价标准,所有同学通过钉钉答题卡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型,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借助平台功能,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也促使学生倾听、思考他人的分享。能够大胆质疑他人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作品,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处理数据,科学建模。
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寻找学生对太阳系中行星大小,它们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关注。顺势提出如何科学建模。播放处理数据的方法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数据处理方法。
教师播放国外天文爱好者建造正确比例的太阳系模型。
学生观看视频并关注建造真实的太阳系模型需要多大的空间,感受太阳系之大。
设计意图:由于建造太阳系模型是学生首次根据数据进行建模,而课前建模中少有学生关注真实的数据情况,也较少有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建模。同时,太阳系数据项目多,数值量大,学生独立处理会有所困难。而本课主要是希望借助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太阳系之大,因此教师在此做了减法,弱化数据处理,通过视频介绍方法,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方法,引导学生课下再根据自己模型比例处理数据,体会同时考虑两组数据建模的困难,认识到实际生活中人们只处理一组数据以便观察。
(四)提炼概念,总结延伸。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太阳系吗?
学生根据今天的课堂学习,总结什么是太阳系。
教师展示宇宙图片,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广袤无垠宇宙的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对太阳系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太阳系模型的认识。
【课前任务通知单】。
请你查找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根据你所搜集到的信息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要求标出模型中各天体的名字、天体模型的大小、模型中天体离太阳的距离等)。
温馨提示:
1.注意模型是否合理,比如天体之间的顺序?天体离太阳的距离?天体的大小?
2.可以利用橡皮泥、轻黏土、面粉、红豆、绿豆、米、橘子、气球、葡萄、牙签、白纸、笔等物品来帮助你建造模型。
【评价量表】。
太阳系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完整性。
模型中有太阳,八大行星等天体。
1~20分。
创新性。
能够利用家里易重,多种材料制作。
1~30分。
科学性。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实际相同。
1~20分。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并按缩小的距离摆放。
1~10分。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各行星的直径大小并按缩小后的直径大小建模。
1~10分。
美观性。
模型与实际太阳系外观相近。
1~10分。
我的自评总得分(满分100)。
-----分。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三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
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
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
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
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
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
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
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
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
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
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
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
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
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
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作者:包洪水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二小学。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四
镜子是学生熟悉的普通的日常用品,学生在课下很容易收集到实物,并且从镜子的把玩中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样子。所以我在教这一课时,以指导学生探究“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为重点,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用万花筒的奇妙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在玩中猜想、在玩中设计、在玩中实验、在玩中应用。活动环环紧扣,在快乐的游戏中使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镜子,知道不同种类的镜子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了解各种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1、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感官和设计实验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善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镜子都可成像,镜子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4、课下学生搜集镜子的图片和资料。
5、搜集各种各样的镜子。(凸面镜、凹面镜教师适当准备)。
6、教师准备好课件、万花筒、演示温度计、制作万花筒的有关材料。
7、按学生的喜好合理分组。
(一)创设情境,导出课题。
教师展示万花筒的神奇,引起学生的好奇,当众揭开谜底,“原来里面是几面普通的镜子!”
老师:同学们喜欢玩具吗?
学生:喜欢!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玩具,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分发万花筒,引导学生玩万花筒。(尽量多准备万花筒)。
“看到了什么?漂亮吗?”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你有哪些猜想?”
学生1:我想知道这些奇妙的花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2:我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
老师:你想怎样研究呢?
学生:课下我想问家长和老师,也可以查资料。但现在我想拆开看看!
老师:那就拆开看看吧!
学生(喊):原来里面只有一些碎花纸和几面镜子!
老师:是纸在起作用吗?
学生:不,是镜子!
老师:看来,镜子还真奇妙!
(二)展示镜子:“同学们在课下搜集资料的时候,都是在哪里找到镜子呢?”
学生1:家里的梳妆台上有镜子。
学生2:楼房的客厅里有镜子,它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
学生3:汽车上有镜子,开车时不用回头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情况。
学生4:公路的拐弯处也有镜子。
学生5:厨房里光滑的汤匙可以算是一面镜子。
……。
(三)玩镜子:
老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与平时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真让老师高兴!把我们带来的镜子展示给大家好吗?让我们玩一玩镜子,看看镜子里有什么秘密!看谁发现的最多!
教师和学生一起玩镜子,教师巡回并做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
老师引导:谁来说一说,你从刚才的游戏中了解到哪些关于镜子的知识?
学生1:镜子有圆的有方的,样子多种多样。
学生2:镜子有玻璃的有铁的,我还知道古时候的镜子是铜的。
老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2:我是通过查资料知道的。
老师:你真行,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3:镜子的表面有的是平的、有的是凸出来的、有的是凹进去的。
老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请你帮它起个名字好吗?
学生3:平的叫平面镜、凸出来的叫凸面镜、凹进去的叫凹面镜。
老师:你起的名字真好。我们还把一面凸一面凹的镜子叫凹凸镜呢!(教师展示)。
学生4:镜子可以照出人的样子,还可以照出其他物体的样子。
老师:(怀疑的)是吗?
学生6:平面镜照出来是正立的、凸面镜照出来也是正立的、凹面镜照出来却是倒立的。
老师:你观察的非常仔细!
学生7:老师,我还发现从镜子里看到的物体的数量不一样呢?相同条件下,从凹面镜里看到的比平面镜看到的东西少,并且不清晰,从凸面镜里看到的比平面镜里多。
学生:汽车上用上镜子用来反光。
学生:公路的拐弯处用上凸面镜可以看到后面的更多的物体。
老师:大家知道的真多!你有什么启发吗?
学生:在我的自行车上安上一个凸面镜,我就不用回头了,这样安全。
……。
老师: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课下试一试好吗?
学生8:我还发现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可以反射光线。
老师:你是怎么做的?演示给大家好吗?
学生在教室里调整好镜子的角度,把阳光照到黑板上,一片光亮。
老师:用它可以做什么呢?
学生:我可以做一个潜望镜、还可以……。
(四)用镜子做游戏(设置疑问,启发探究)。
学生:温度升高。
老师:科学是不能凭空想象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来验证呀?
学生齐答:实验!
老师:让我们各小组展开讨论,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先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再开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某些材料和仪器都可以到前面来拿,如果需要到外面去,你可以去,但要注意安全。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做适当的指导。各小组陆续展开实验。教师限定时间十分钟。
交流汇报:
老师:现在每个小组都回到了教室,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好吗?让我们共同分享。看哪个组的方案和实验更精彩!
一组:我们的方案很简单,就是用多面镜子反射光线照在少量的水上,想知道水有什么变化。
老师:结果怎样呢?
一组:水很快就干了,这说明水的温度升高了,加速了水的蒸发。
老师:你们组的实验很有特点,值得表扬!
二组:我们组用多面镜子照到同学的脸上,看看同学的脸有什么变化。
老师:怎样了呢?
二组:一会儿同学就受不了了,脸通红通红的。
三组:我们的方案是用镜子反射光线照在草叶上,看看草叶有什么变化。
老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三组:经过一段时间后,草叶不象原先那样鲜嫩了,有些枯萎。说明温度生高了。
老师:你们组的实验也不错!
四组:我们是把光照到雪糕上上,看看雪糕化的快慢。
老师:经过一段时间后,怎么样了呢?
四组:镜子少的时候,雪糕的变化看不出来,但我们增加了镜子之后,发现被反射的阳光照到的那块雪糕化的很快。
老师:你们组的想法真有创意!
五组:我们组和其他各组比起来实验有点复杂。
老师:那是怎样做的呢?
五组:我们用三面镜子、七面镜子、八面镜子反射光线照在温度计上,结果发现镜子越多,温度计的读数就越大,说明温度变化越大。
老师:你们组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可真好!
六组:我们组用多面镜子照在火柴上,想知道火柴有怎样的变化。
老师:怎样了呢?
六组:经过一段时间后,火柴发热了。但没有燃烧。!
(五)用镜子:
老师小结:看来镜子的作用还真大!万花筒是用镜子制成的,让我们做一个万花筒好吗?看哪个组做的好做的快!
教师分发材料,各小组合作,教师参与指导。
作品完成后展示,评价,学生分享快乐。
(六)小结、拓展:
这节课同学们对镜子进行了悉心的探究,真不简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咱们班哪些同学表现最好?(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对同学和小组评价)。
关于镜子,你还想继续研究什么呢?带着我们的问题,让我们课下研究吧!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我展示万花筒,既利于组织教学,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当众揭穿谜底,“原来里面是几面普通的镜子!”把学生从对镜子的好奇心引导到镜子的探究上,帮助学生确定了探究的主题,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个万花筒),作了精心的铺垫。
2.摆正了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我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如:在探究“多面镜子反射阳光照在物体上,物体的温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时,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教案,我预想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很单一,只会用教材上提示的方案去分组实施。实际却大出我的预料,学生各组设计的方案都不相同。我放手不管,尊重了学生的猜想和实际,并把实施的探究过程带到了大自然,达成了科学和人文的有机融合,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3.小组合作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动手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每一组的方案的实施没有全组的通力合作是完不成的。在合作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感,分享到了合作的快乐。
4.评价注重了多元化。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整体和个体的评价,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5.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向课外、校外延伸,使知识得到扩展。本节课之所以顺利完成,这与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下的探究是分不开的。另外教室并非探究科学的唯一阵地,让探究深入生活、探究生活中的秘密,从而改善生活才是我们科学人的真正目的。
5、这节课活动多,教师巧妙的安排了教材,调整了教材。学生看似在玩,其实在玩中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展示了“猜想——设计——方案——探究——交流——应用”这一完美的过程,也使这节课上得更有活性。
1、教师引导学生的语言不够精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些欠缺。
2、学生讨论流于形式,很多小组讨论基本上是一个人在说,缺乏争辩。
3、“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引导的不够,要更多的引导学生用镜子造福社会和为社会服务。
4、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做万花筒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下的一个实践作业。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五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
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
……。
师:“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发现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有什么现象?”
生:“来回运动”
师:“对,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
片段二。
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几个发生物体,来验证一下物体发出声音时是否都在振动。刚才敲打小鼓发出声音,可能看不清楚鼓是不是在动,那么我现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绿豆,请同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生:体验小实验,观察现象。
生:“我发现我们在敲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绿豆神奇地跳动了。”
师:“我们没有敲击绿豆,为什么它会跳动呢?”
生:“因为鼓面在动,使得绿豆也跳动了。”
师:“这就证明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
师:“接下来的小实验,请每小组在用正确的方法敲击音叉,并且快速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生:体验实验,观察现象。
生:“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快速地将音叉放进水中,水面有波纹,甚至还会有水溅起。”
师:“水面为什么会有波纹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是音叉动使得水有波纹,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动。”
片段三。
师:“原来物体发出声音真的都必须要在振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人也能说话发出声音,请问这个发声器官在哪儿呢?”
生:(指着自己的喉咙)“在我们的喉咙里。”
师:“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就叫声带。用手轻轻触碰声带,在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它在振动。”
师:“还有我们有时候能发现周围有苍蝇在飞动,是因为我们听到了“嗡嗡嗡”的声音,请问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是苍蝇的翅膀在振动。”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六
知识目标: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能对观察事实进行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乐于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每组都有一面鼓和锣,还有橡皮筋和钢尺。怎样使这些物体发生声音呢,你有什么办法,试一试。组长要把组内想的办法记下来,一会汇报。大家注意:老师想知道的不是哪组里的声音响,而是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各种方法试验,并试着完成表格(附表一)。
生:组长汇报各组用过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假设性解释。
生:物体自己不会发声,可能是我们对它们用力做了一个动作,它才发出声音的。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的结论总结一下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师:那么现在,我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严密。大家注意看,老师用力按压刚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体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产生疑惑,想把问题弄个明白,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仔细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生:发现水面起了波纹。
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
师:为了启发学生,再将没有击打过的音叉放进水槽,让学生观察。
生: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生: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用力击打,音叉发声在动,才能使水面起的波纹;没有受力击打的音叉,没有动,所以水面没有变化。
师:也就是可以说,发声的物体在动,对吗?
2、揭示声音产生的科学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发现太有价值了。但是科学概念是严密的,我们再做一个试验,会让我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生:用刚才的橡皮筋,和同学合作,让一根发出声音,另一根保持不动,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皮筋的不同。
生:发现一个在不停地做来回的往返运动发出声音,另一个静止不动没有任何声音。
师:一个物体重复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能不能再重新组织一下我们的语言,更准确一些。
生:物体振动就可以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
生:完成表格(附表二)。
附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物体名称。
方法。
结果。
我们推测物体的发声和()有关。
附表二:观察发声物体。
物体名称。
发声时现象。
不发声时现象。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七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技时代。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教育,也已经从传统教育,迈向了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中的“双基”要求,已经演变成了“四基”要求。
1、基础知识;
2、基本技能;
3、基本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为完成这一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一节科学课堂上的一幕:五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人体的消化器官后,已经能够准确地说出各器官在自己身体中的部位,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刚才同学们每人都吃过了一小块馒头,那么,馒头在消化器官里是怎样被消化的呢?消化器官都各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答:“口腔里的牙齿咀嚼食物,然后食物通过食道来到胃……”又有学生补充:“小肠在吸收营养的同时,还吸收水分……”而此时的多媒体上,人体模型在随着学生的讲述,食物同样在不同的消化器官里运动,既形象又有趣,仿佛你真的在和画面了的人一起消化食物,而对消化器官的名称、形状及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这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能有几幅挂图,再加上人体器官的模型,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至于食物在人体内具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那也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来完成了。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的氛围下,知识、技能,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提高着。这全是依靠科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
传统教学有传统教学的优势,现代教育有现代教育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学会在扎实掌握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有相当帮助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应该加快速度掌握,因为我们培养的已经是新时代的骄子,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了。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八
一个学期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将要结束,在教学中我感到新课程下的教材,大多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富有童趣,给学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和许多创造的空间。在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值得我们教师探讨。我们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的改编、拓展、深造教材,使教材更能充分、有效的为教师服务。
1、用好教材。
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一幅生动的图画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动物园。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准备好的数学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多少?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老师适时地指导观察的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非常认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5”所表示的物体,如“一头大象”“一位老师”“一个太阳”。经引导又说出“一幅画”“一个动物园”等多种答案,使观察更深入。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再如,“10以内的连减”教材例题图是4只小鸡站在一位小朋友面前,另外4只两批离开,一年级的同学不容易看出总数。教学时就可以把静态的小鸡做成动态的,这样学生就能自然的说出连减的算式和步骤了。
2、改编教材。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虽然是经过专家精心打造,编者们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与情境。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背景的不同,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常规,改编出合适自己班级学生的的例子与情境,使其更加的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中小明的一天。这里的作息时间未必符合教师所在班级的作息时间,所以我根据自己学校的作息来重新安排这里的时间点,并把学生在校各个关键时间点的照片放于多媒体中给学生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无形的渗透时间观念。能让学生明白什么12时等,到底是一天的什么时候。
再如,“1—6的认识”,教材中认识3、4、5、6数后,分别出示用小棒摆的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教学时我改为让学生用指定数量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也可以模范课本摆。由于答案多样化并且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操作中就表现的趣味黯然,有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创性。
又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我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纸鹤的情景图,而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创设这样的情景,不仅因为这两种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几次“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把两部分物品合起来要用加法,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教材。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伸。如教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6=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我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新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但是,不是说是每一位教师可以随心所欲的改编教材。教材凝结了大多权威专家的智慧,我们应该是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教材,开发教材。
文档为doc格式。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九
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五角星》活动一(寻找不同质感的物体,如麻绳,纺织品,硬币,树叶等,用蜡笔或铅笔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进行剪贴拼组)意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并通过操作,经历和体验拓印的过程,掌握拓印的方法,体会拓印带来的乐趣和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五角星》这一课活动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形式拓印,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
学生活跃了起来,相互说着魔术的神奇。
师:那老师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好吗?
学生安静下来,注意力集中了。
生1:红色的。
生2:树叶变黄了,我想让它还是绿色。
生3:我想让树叶上有各种颜色。
师:哪儿有彩色的树叶,当然,只要想到一定能做到,我相信我们一定行。
教师拿出大部分同学选择的绿色,并悄悄地拿出另一片树叶放在纸下,用蜡笔拓印。
师:瞧,一片新的绿叶变出来了。
师:大家想知道怎样变吗?
生:想。
教师将纸挪开,呈现纸下的树叶。
生:原来老师是印的,我也会了。
师:大家可以试一试。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拓印。(教室伴随音乐)。
结果:有的同学拓印成功,纹理清晰,有的却没有出现纹理。
师: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2.请拓印好的学生演示拓印过程。
生:把树叶反面向上放好,盖上纸,用手按好后,再用蜡笔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学,并找自己失败的原因。
生1:我的树叶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树叶、纸动了。
……。
3.质疑,体验纹理。
师:树叶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纹理呢?大家摸一摸树叶的两面,有什么感觉?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师:大家真聪明,树叶反面有许多纹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们在拓印时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而正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拓印不出花纹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有美丽的纹理,都可以拓印出来。
电脑课件展示,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将物品(麻布,纺织品,硬币,各种树叶)按小组分发,让学生摸,体验纹理,找出能拓印的物品。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你想拓印的物品,开始拓印吧。
4.鼓励创造,体现个性。
师:在刚上课时,有同学想要彩色树叶,现在动手试试,看看谁能作业变得更漂亮.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表扬,感染全体学生不断创新.
师:大家除了用蜡笔拓印还可以用什么拓印也能让花纹展现出来呢?
生1:我今天没有带蜡笔,用铅笔侧着涂也可以印出花纹.
生2: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把东西直接盖在橡皮泥上,也能印出花纹.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做法.
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进行剪贴拼组。
三.总结。
展现拼组图,进行评比。
师:这节课玩得高兴吗?
生:高兴.
师:今天我们的方法叫拓印.(板书课题:拓印)。
师:你们觉得拓印有趣吗?
生:有趣.
师:大家下课后还可以去找更多有漂亮纹理的物品,把它变成美丽的画.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并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课堂成为了同学们的乐园.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让师生共同受益.
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八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形成,只有激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在本课活动之初,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引起学生兴趣,再进一步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变魔术”,有效的把学生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通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带着兴趣去发现了秘密——拓印,就能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拓印的喜悦,让学生在趣的引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去创造,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十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反思。总体看来,我热爱并能认真干好本职工作,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积极转变思想,探索、改进课堂教学。在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又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把这一学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感悟人生的价值。课前精心备课,把握重难点,认真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过程的切身体会和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或困惑。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要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提高,学中有收获。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感受音乐的强弱。
2、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歌曲的乐趣,培养幼儿尝试打击歌曲的强弱节奏。
教学难点:
能够使幼儿准确的演奏歌曲中的强弱拍。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
律动,幼儿已经认识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鼓励语:
淅沥沥,哗啦啦,小朋友表现顶呱呱。
物质准备:
录音机,大雨和小雨图两幅,各种乐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律动导入。
小朋友们让我们放松一下自己的身体,做个律动吧!
教师:图片美不美啊?那小朋友们在图片里都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知不知道花草树木都需要什么才能长大呀?(水)水从哪里来?(天上)是啊,看,外面现在就在下雨。小朋友们知不知道大雨是什么声音?(声音大)小雨是什么声音?(声音小)。
总结:恩,这些花草树木都需要雨水才能长大。大雨的声音是哗啦啦的,小雨的声音是淅沥沥的。现在老师为大雨的小雨配上音乐。
二、基本部分。
(一)、听歌曲感受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力度。
(二)、试唱歌曲。
1、提问:这首歌唱到大雨声音怎么样?(声音很响很大)小雨的声音怎么样?(声音很轻很小)。
2、导语:小朋友们回答的真好,那想不想学这首儿歌吗?现在我们先请王老师先唱一遍,再带小朋友们唱。
3、教师:小朋友们学会了吗?我们现在跟上音乐一起唱。
(三)、自由选择动作、乐器来表示歌曲中的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变化。
小朋友们唱的真好听,我们来鼓励一下自己吧!
1、导语:现在啊,小朋友们要用相应的动作把大雨和小雨表现出来。老师先来做一个示范,老师用拍手表示大雨,用拍腿表示小雨。(因为拍手的声音大拍腿的声音小)现在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大雨和小雨的?(个别幼儿回答)。
2、教师:现在我们跟上音乐来表示一下吧!(播放音乐演奏)。
3、导语: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听,我们的乐器宝宝都等不及要和大家一起唱了,小朋友们看这里有许多的乐器宝宝,我们要用哪种乐器宝宝表示大雨,哪种乐器宝宝表示小雨呢?为什么?(让幼儿摇一摇,再选择乐器。演奏1遍,交换乐器,演奏中注意突出强弱)。
要求:当唱到“哗啦啦”时,拿大雨乐器的小朋友演奏;当唱到“淅沥沥”时,拿小雨乐器的小朋友演奏。
(四)、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大雨和小雨的乐器宝宝,还学会唱“大雨和小雨”的歌曲,今天回家后把这首儿歌交给邻居的小朋友们好不好啊?(下课上厕所洗手)。
附儿歌:
《大雨和小雨》。
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哗啦啦,淅沥沥,大雨小雨快快下。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哗啦啦,淅沥沥,大雨小雨快快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认识新偏旁。
2.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1.同学们,你们见过刮台风、下雷雨的景象吗?想看看吗?(或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
2.播放台风的录象资料,说说台风、雷雨和春风、春雨有什么不同,什么季节会有这样的景象。
1.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四人小组读。
3.教师出示词卡,检查正音。
4.用夏、台、桃、瓜口头扩词。
1.教师范读韵文。
老师读得怎样?你们也能这样读吗?
2.四人小组读。
3.指名读。
4.注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实物的样子,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要避免唱读、顿读。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2.请说说夏、梅的笔顺。
3.说说你是怎样记注生字的。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夏、瓜。
5.学生描红,完成《习字册》。
1、春天到了,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从南方飞回来了。
2、夏天到了,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忙着捉蚊子。
3、秋天到了,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熟了,__________在唱着动听的歌。
4、冬天到了,_________、_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冬眠。
学生对夏天的了解颇多,喜欢夏天。
1、认识7个生字,其中5个只识不写,学会多音字了的两种读音,认识1个偏旁。
2、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认识常见的动植物。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归类背韵文。
夏天的天气特征。
夏天的水果。
2、口头扩词。
夏()()()瓜()()()。
2、学习新偏旁。
认识虫字旁和雨字头,找出带有虫和雨这两个偏旁的字,读一读。
3、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3、重点反馈桃、蛙、荷的笔顺。
4、学生描红书空生字,播放轻音乐。
1.学会了本课生字,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认识了新偏旁。
2.通过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学习完后了解了夏季的特点,积累了词语。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夏季的特点;认识事物和学习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师语言描述。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春天多美呀!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春天吧?谁来向大家介绍春天呢?指名说。
1、过渡:
春姑娘忙了一个春天,夏姐姐来接班了。我们一起去红红家的小院看一看吧!(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你喜欢夏姐姐吗?那就先来认识一下和夏姐姐有关的词语朋友吧!
2、出示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再读,要求把词语读连贯。
4、检查:
(1)你能读准哪些词语了,能领大家读一读吗?指名领读。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去拼音,开火车读。
(4)齐读。
5、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夏天,更好地认识夏姐姐,和夏姐姐交朋友吧!
6、听音乐(播放台风、雷雨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指名说。
7、交流:你见过台风、雷雨吗?能向大家说说吗?
看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多厉害的台风、雷雨呀!谁来读一读?齐读。
9、根据学生的回答打开瓶子出示词语学习。(三组词语的顺序由学生的回答而定)。
(1)学习桃子梅子西瓜。
(出示图画、词语)你看到了什么呢?回答后出示词语、认读。谁能来给它们和图画配配对呢?指名学生上台连线,评议。
你最喜欢谁?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读,师评议,再请学生评议。齐读。
小结:这是一份什么礼物呢?引导学生说出水果。
(2)学习蝈蝈青蛙知了。
听音乐,说说你听到了谁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画、文字。
青蛙: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知道的青蛙吗?谁来夸夸青蛙?指名读。
蝈蝈:你见过蝈蝈吗?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知了:你知道什么?谁能和它打招呼?开火车读。
齐读一行词。
小结:这份礼物是--动物。
(3)学习葵花茉莉荷花。
出示图: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你认识谁呀?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花。
齐读一行词。
小结:归纳出--花。
10、出示全文。
夏姐姐可真好,给我们小朋友送来这么多礼物。谁已经和夏姐姐交上了朋友呢?能读好这些词语了吗?先自己读、同桌读、推荐读、看书齐读。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你最先记住了哪个生字?指名说。
3、范写、学生练写。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十三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试着读课文,初步认识“谚语”这种文体。
2.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解决遇到的字词,能够读准字音。
1.读课文,说说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边读,边用笔画上本课的生字,不理解的可以小组讨论。然后说说自己想知道哪些问题。)。
2.各小组提出问题,师生整理,达成共识。
(1)什么时候是圆月,什么时候是娥眉月?
(2)怎样看北斗辨方向?
(3)什么是江湖畔?
(4)大雁排着队南飞,说明天气怎样?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共商学习策略:可以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来学习,再不懂的问题问一问老师。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利用多媒体出示圆月和娥眉月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认识生字“初、眉”。
(2)结合实际生活了解:早晨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
北斗星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利用北斗辨方向?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北斗星,告诉学生:北斗星在北边,相反的方向是南边。最后指导朗读。认识生字:辨、斗。
(3)学生汇报第三句谚语时,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理解“江湖畔”一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明白在自然界中处处都有科学。”指导朗读,读出韵文的韵味)。认识生字:湖、即。
(4)在理解第四句谚语时,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大雁的相关资料读给大家听,开阔视野,有图片的可以展示。懂得大雁南飞说明天气转寒。(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大雁和燕子这两种候鸟,说明它们的共同点)。认识生字:雁、归、转、寒。
1.出示本课生字,去掉拼音,指名认读。
2.游戏“我是小老师,我要考考你”,巩固生字。
3.指导书写。(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1.向大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谚语。
2.课后作业:把这些谚语读给家长听,讲给小朋友听。
(阜新市实验小学赵淑君)。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十四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由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
师:想看看荷花吗?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我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在座的老师及其他同学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a.“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c.“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谈到的其实是荷花的不同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师: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师:你能学学吗?
师: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通过朗读来表现)。
师:同学们,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也在现场的话,他也一定会你们而骄傲的!
师: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生齐读第二段)。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在学生结束读书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小黑板出示第四自然段)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
师:你真勇敢!我为你配上音乐吧!其他同学,你可以和她一起舞蹈、飞翔、游动。
(生读,学生跟随着进行即兴表演,有的学蜻蜓飞,有的学小鱼游,有的翩翩起舞!)。
师:第二朵、第三朵在哪里?
师:哇!这么多荷花!好吧,你们就都做荷花吧!
站着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读书!坐着的同学也跟着表演!
师:还有更多的荷花吗?
师:这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荷花的世界吧!
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想象,教室里显得很安静!直到音乐结束!(师画外音: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埃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资的荷花亭亭玉立,他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
师:你真会想!听到什么呢?
师:练习一下,等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背得好!
生练习背诵!
师:谁先背?
(生背诵)。
师: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背得这么好!表扬表扬自己!
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这么愉快!下课!
专业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例大全(15篇)篇十五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异常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头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头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头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