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简短明了的语言,环保标语能够快速传递环保信息,引发人们的共鸣。与其哭泣,不如行动,保护自然,从我做起。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环保标语,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一
故居门口的展板上介绍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著作有《围城》、《写在人生边上》等等。
故居里有许多小房间,分别介绍了钱钟书小时候刻苦学习,长大后努力研究文学。在故居中,我还了解到在钱氏家族有很多有名的人:科学家钱钟韩、纺织家钱钟纬等等。
钱钟书的《围城》中有一句有名的`话:"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二
在乌镇,我们参观了茅盾的故居,还有茅盾的学堂——立志书院。
茅盾被称为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名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刚一进门,就是一个茅盾的上半身像,手中还握着一根金笔,听导游说,这是茅盾生前用的笔,由于用的时间很长,笔尖磨秃了,有一个说法就是:人们上前摸一摸茅盾手中握的金笔,就会沾上一点名人的才气,我好奇的上前摸了摸,就算沾上了一些才气吧!
茅盾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鞠躬尽瘁,为社会文化主义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那纯粹利人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之后,虽然与党失去了联系,但仍然对党矢志不渝。虽然共产党员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些遥远,但是,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要像矛盾那样做一个爱国,对祖国忠心耿耿的好公民。
今天参观茅盾故居,不仅仅看到了文学巨匠茅盾的作品,还看到了茅盾先生对祖国的一颗火热的心,还体会到了茅盾先生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们要向茅盾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品质,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人。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三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98年12也19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从门外看,故居大门、屋顶都挺古老的,墙下的青砖整齐的排放着。"外面那么洁净,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样呢?"我边想边往里走,跨过门栏,就看到了钱钟书的头像,钱钟书爷爷头高高仰起,面带微笑,好像在向每一个进来的人说:"欢迎参观我的家!"呢。我又走到了一个院子里,那儿有两棵大树,长得很茂盛。小院旁是钱钟书的卧室,那儿的床也很古老,床后有一张书桌,钱钟书就是在那学习的。小院前就是绳武堂了,一张又一张以前的'桌椅,好好的摆放着。故居里还有好几间小屋,记录着钱钟书爷爷的故事。有他撰写的著作,也有他学习生活所用物品,这些东西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钱钟书的了解。
钱钟书爷爷本也是个平凡的人,可他却有不平凡的一生。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像他一样努力、刻苦,都会很伟大。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四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他也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者,他儿女九个,一家出了仨院士,九个儿女在各自领域上成就显著,他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去分享。
他认为,子女是独立的自我,个性、才情自有其特色,不可能是父母的再现,包办代替不可能行通。最重要的应该是为他们提供发挥自我、展示才华的客观条件,并尽最大的能力为孩子争取学习的客观条件。
同样,给予孩子科学的人生理念也非常重要,梁启超给予子女的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养、如何面对社会和面对自己等许多方面,可总结为:尽兴、理智、随缘。
一是尽兴,梁启超引导孩子把兴趣作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个"趣味主义者"。他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面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同时,他主张的趣味教育要适度,"教育儿童纯用趣味引诱,则不能扩张其可能性",这样才能够避免过于趣味而趋向浅薄,既能够使孩子们掌握知识,同时又能使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梁启超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总是告诉子女们,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心满意足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梁启超认为,人的能力各异,只要尽情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快活与满足。
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梁启超的情感极其丰富,他的家书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但也同时渗透着理智,他教育子女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多认识一些朋友,性质格外活泼些,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
三是随缘,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利害得失,要学会泰然处之,积极应对,因此,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条是:"大抵凡关于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如今已年近九旬的梁思礼还常常想起父亲:"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孩子们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父亲均能逐个给以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励。除了以上谈及之外,他更关注对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他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循循善诱。"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好父亲。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五
梁启超故居坐落在意大利风情街,一栋白色西洋式两层小楼。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一位清朝的名人,因其投身于"百日维新"活动而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书中。在参观其故居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中国历史上的革命活动。而这次的参观学习,使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一下子具体起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也不由得多了几分。踏入梁启超故居后,看了一段介绍梁启超生前事迹。在一片宁静之中,我细细品味着这一位旷世奇才的心路历程、一个书香世家的百年沧桑和几代辉煌。
首先,梁启超是一位爱国者,如非爱国,出身不错的他怎么会投身于当时为统治者所不容的,十分艰巨有危险的变革维新活动中。
其次,梁启超是一位很伟大的学者。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其中,《饮冰室文集》数量之多,所涵括内容的丰富,至今也是少有的;《新民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等,也是大家之笔。
第三,梁启超是中国家教第一人,梁氏一门三院士。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梁启超的9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尤以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3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最为著名。这在中国是堪称绝无仅有的的家族传奇,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参观已经结束了,我们仿佛仍然被这份极深的恬静所染而不忍离去,于是我们在屋子里慢慢地穿行,尽力地感受着这一份难得的宁静。我们深深感悟梁任公对外能治国平天下,对内能立身齐家,对子女既严且爱,使梁氏世家英才辈出。也激励我们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要学会做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不断地提高。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六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无锡籍的文化名人,钱钟书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我们兰亭小学三(4)中队在班主任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参观钱钟书故居。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他精通多种语言,记忆力超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代表作有《围城》《谈艺录》《毛泽东诗词》英译版等。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白墙高院,青砖青瓦,处处透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和优雅。我们排着队走进大门,门厅中间一道屏风前立着钱钟书半身像,他戴着一副眼镜,嘴角略带微笑,显出智慧又不失幽默的形象。半身像头顶上挂着一块匾额,写着"钱钟书纪念馆"六个大字。经过门厅是个狭长的`天井,两棵大树遮挡住骄阳,清静安宁,西面第一间是先生的卧室,一张雕花的旧床和简单桌椅让我们仿佛看见他少年时的生活景象。
天井向里,跨过一排木格门,一眼就看到大堂上方又是一块匾,上书"绳武堂"三字苍劲有力,下面是一副《古松清泉图》,堂上摆着一些老式的椅子和茶几,一切都像回到了过去。长辈们喝着茶,听着隔间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谈天说地。这里肯定记录了不少先生年轻时的点点滴滴。
故居内其他房间里,陈列了许多钱钟书爷爷的生平事迹介绍和一些他的日常用品,像怀表、毛笔、钢笔、印章等。一边走,周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述:因为家里办过私塾,所以钱钟书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还是会把书读几遍并做好笔记。19岁钱钟书就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25岁以第一名的成绩出国留学,在国外经常日夜埋头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珍贵书籍。他的这种时时刻刻勤奋学习的精神令我震撼!
最后,在这个装满钱钟书爷爷旧时回忆的空间里,我们拉开了假日小队的横幅,签下各自的名字,合影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这次参观活动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不被世人遗忘的成绩。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七
黄浦江畔,细雨蒙蒙的。枫叶飘飞,秋色渐浓。为探寻领袖成长足迹,传承前辈优良传统,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一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上海浦东川沙镇的“内史第”---民建先贤黄炎培故居参观学习。那些泛黄的、带着战火硝烟气息的生平事迹图片、书信、实物,静静地述说着一个清代举人成长为新中国领导人的光辉一生。幕幕场景波澜壮阔,篇篇字句激荡心灵。
黄炎培先生非常注重人格培养。1925年8月30日在《日记》中写道,“大量容人,严格律己;先公后私,少言多行。”1931年8月2日《日记》中说,“但愿成功何必我,大家努力莫求名。”他在《吾年七十了》的自寿命诗中说:“早读陈篇梦大同,不期寰宇两传烽。官从谢后言尤激,身纵潜行时用岂穷。老我舟车勤史笔,即今民物绕吟筇。心心求矩知何在,善化小私成大公。”终其一生,黄炎培为“公”不为“私”,面对人世沧桑和事业起伏,淡定从容,不为毁誉和成败所动,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对家庭教育也极为上心,写给儿子大能的训导-----“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於钱,外圆内方。”其言词中透露出的诚信友善公正和谐等境界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是值得遵从和提倡的。作为我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作为民盟与民建两个民主党派的创始人、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黄炎培先生,穷其一身,寻求真道,追求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都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时至今日,窑洞对那充满着睿智的警句,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历史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执政实践中大胆探索、奋勇前行。
忽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闭上眼睛,再次回放黄炎培先生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一行大字在脑海闪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中华民族智慧灯塔之光芒吗!这时恍然明白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的一段话的真正深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果然不虚此行啊。
天空放晴,彩虹飞天。收回思维,焕然冰释。作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民建会员,一定要谨记并践行黄炎培先生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克难攻坚,锐意创新。诚信为本,双岗建功。以民建革命先贤为榜样,以身边优秀会员为楷模,为民建的事业蓬勃尽职尽责,为武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副主委)。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八
永葆党的先进性,高举党旗胜利前进!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温党史;缅怀党创建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我于2011年6月3日再次参观李大钊在北京的故居。首先,简介故居地理位置、概况,地址在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故居分为南北两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李大钊租住北院,北方是李大钊、赵纽兰夫妇卧室和堂屋,两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卧室和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卧室。
其次,简介李大钊在此居住、生活工作情况:他在北京工作活动十年其中在此住了3年多(1920年春至1924年1月),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直接参与创建中共的活动,中共成立后,李大钊代表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领导发动北方工农运动,参与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通过参观学习,我的体会如下:一是党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中国共产党由李大钊、毛泽东、陈潭秋、等马克思主义先驱创建和领导的,由先进的`工、农,知识分子组成的先锋队。党从小到大,从在野党到执政62年,党员人数从一大53人到十七大7800多万名党员。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过33年改革开放和实施一至十一五规划,目前我国经济(gdp)排在世界第二位,强国强军富民目标逐步实现。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产力之间存在矛盾,国内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为了长治久安,实现党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发扬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要加强党的建设工程,要从严依法治党治国,对于腐败、分配不公、高房价,等群众的热点、焦点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党内腐败,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多渠道监督、揭发检举,出台严厉的法律法规,从源头根治腐败,让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九
名人故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遗产。它们承载着名人的记忆和精神,向人们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名人的生活轨迹。探访名人故居不仅能够领略历史的风采,还能够深入了解名人的思想与精神世界。
二、亲身感受名人故居的特殊氛围。
探访名人故居给人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感觉。步入故居,仿佛穿越时空,与名人的灵魂产生了交流。墙上悬挂的名人遗物和照片,展示了他们辛勤工作过的场景;桌上留下的书稿和信件,传达出他们的智慧和情感。这些事物都以一个特殊的方式,陪伴着每个来访者,使我们更加亲近名人。
三、名人故居中守护的珍贵文物。
探访名人故居不仅能够感受名人的存在,还能够领略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名人的实物遗迹,也是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家具、书籍、字画,还是名人的用品、服饰,都蕴含着文化的底蕴。探访名人故居,观赏这些珍贵文物,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传承。
除了欣赏名人的实物遗迹和文化底蕴,探访名人故居还能深入了解名人的精神追求。通过阅读名人的著作、书信以及参观他们的创作场所,我们能够感受到名人对理想和人生坚定执着的追求。名人故居不仅是他们的住所,更是他们思考与创作的场所,这些蕴含着名人智慧的空间,让人倍感鼓舞和启迪。
五、名人故居给予的思考与反思。
探访名人故居不仅能够感受名人的生活,还能够给予我们思考与反思。名人的故居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偶然,它背后都是名人长时间努力下的回报;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即使再辛苦,也要坚持下去;名人故居也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能够更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总结:
探访名人故居是一次深入了解名人的机会,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名人故居不仅是名人的生活空间,更是他们成就的见证和思想的延续。通过探访名人故居,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名人的思想与精神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启迪和智慧,与名人心灵相通,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十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这么多年来,我都津津乐道于老舍先生独特的“老舍式幽默”。今天有幸来到了老舍先生的故居,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老舍先生的故居真是很难找,费了半天劲才找到了那个丰富胡同。那是个绝对安静的小院,跨过门槛,一打眼的就是一个很娟秀的“福”字,然后便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微笑着迎了上来。
小院不大,安安静静的气候,三棵柿子树的树冠已经漫到了屋檐上,树上拳头大的柿子就那么挂着。一簇簇的花中间围着一尊人物的塑像,干瘦干瘦的,带着眼镜,面色安详坚毅,那就是老舍先生啊。
我在里面跟家人一起细细的看了每一处地方,一字一句,每一个图画和视频都仔细的看完,最后来到了老舍先生生前的房间。里面布局很简单,然而谁又能想到那其实是总理和齐白石大师、郭沫若先生等一位位名人饮茶赏文的地方呢。里面有老舍先生的大幅遗像,那位在馆内工作的老人跟我详细的说了很多老舍先生的故事:“……我啊,这每天早上穿上工作服,我就开始把着院里每一处地方好好拾掇拾掇,先跟老舍先生说说话,也免得他寂寞……这玻璃啊,我都擦出感情了你说是不是?”那时候,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人们对老舍先生的留念。
已经下午三点了,我足足在这个不大的小院里呆了三个小时,走出来的时候,再回望那柿子树,那老舍先生和他夫人热爱的丹柿小院,看着他们一起斗鱼的鱼缸,看着老舍先生去世后他夫人每年回来写的由“多”“福”组成的“福”字,看着那拿起抹布细细擦拭木门灰尘的老人,和那位湿了眼眶讲述老舍先生一生的老人,我也默默地,转过身,对那宁静的一切深深地鞠了一躬。
门口写着免费开放的四个字,迎着匆匆过往的游人,不论蓝眼睛的黑眼睛的还是什么别的,都只是想起来老舍先生勤俭爱国的一生,和家人们的那种温和。
那是文革时期陨落的巨人,他就是那一位尽心尽力为了文学奋斗一生的小卒——长眠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受人爱戴!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十一
说到南通,大家都会想起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清代状元张謇,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而张謇故居,则是我们了解张謇爷爷的第一步。
张謇故居坐落在城区南濠河畔的“濠南别业”,新建成于2017年11月,建筑面积2017多平方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红瓦、灰墙、明窗,十分美丽。大楼的北门面街,对着清河。大门两边分别栽着广玉兰、黄檞树,另外还有罗汉松等。大楼的西边院内栽有枇杷、碧桃、月季等各种花木。楼的南面院内,有草坪、花圃。大楼朝南也有门,门前为一平台,阶梯从两边上修缮时所种植。只有门前平台两边各有一根紫藤,据说已有百年历史,为当年所移植。每到春天,藤纠缠,花烂漫,一红一白,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张謇爷爷曾有诗赞叹:“花时朝霞晚霞舒,百年靺鞨垂流苏。”如今老干苍苍,粗如巨臂,枝枝游龙,一直长到三楼阳台顶棚上,惹人惊赞呢。理所当然,和很多古老的房子一样,底楼的光线比较暗。踩着楼梯,“噔、噔、噔”一声声清脆的回响,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当年。上了二楼,正对大门的房间是厅堂,当年主人的用具一如既往地陈设在那里。和厅堂相连的还有一个中西合璧的游廊,经过游廊的各内室分别是介绍张謇先生兴办实业的所有事迹展示厅。看了二楼,三楼是什么样子的呢?三楼最最显眼的是大厅中间的一块张謇当年所书之家训碑,那是张謇当年翻遍典籍,罗列名家之家训经典名句组织而成。三楼还有张謇生平的图片展览,几百幅旧照片,几乎成了近代南通的全部景观,好像一碗浓缩的汤汁,味道醇厚。
据说,张謇爷爷之所以选择这片坐落在旧城外的僻地造屋,除了东边靠近濠南别业,西边临近五公园,环境幽静之外,还颇有怀念的寓意呢。早年张謇有位叔叔就在这里购屋谋生。幼年张謇来能常在这一带游戏。他爬过叔叔门前高大粗壮的柳树,在河边钓鱼;跑到西邻的药王庙里,看皂夹树挂果,在神龛背后涂写……这里留有张謇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在,有关部门将濠南别业修葺整理一新,供人们参观、学习,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领略慈善的真谛。
这篇有关于游张謇故居有感作文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十二
今天,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绍兴,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我们乘车来到了鲁迅故居景区,景区的墙上刻了“鲁迅故居”四个大字,还有鲁迅的浮雕,他显得那么的和蔼可亲。我们首先去了他家,鲁迅的家很大很大,分为客厅、书房、饭厅、卧室……。总共有八十多间,好几个院落。屋里都是按照原样布置的,显得古色古香的。我们来到了“百草园”,是鲁讯先生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地方。看到了他所说的: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长着何首乌的泥墙……一切都没变化。我们坐在石凳上,认真地听讲解阿姨讲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我们一个个都听得入了迷。
我们来到三味书屋,刚走进就仿佛听到了他们的朗朗书声,看到鲁讯先生小时候上学时用过的桌椅,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听导游阿姨说,因为鲁讯小时候,爸爸病了,为了给爸爸买药,他上学就迟到了,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所以他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迟到。三味书屋门口是一条小河,绿色的河面上停着几只乌篷船,很有些江南水乡的风味。
天气太热了,毒辣辣的太阳就像下火一样照得我们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在又热又渴又累的时候突然听到爸爸兴奋地喊:“看,咸亨酒店,孔乙己喝酒的地方。”我一看酒店前还有孔乙己的铜像呢!我们冲进酒店,点了著名的茴香豆、豆腐干等菜,爸爸还和魏叔叔喝了些绍兴黄酒,边喝边给我讲了孔乙己的故事。
绍兴多美丽啊,我爱绍兴,大家快来绍兴看看吧!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十三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什刹海旁边的宋庆龄故居。在参观中,从她办公居住的小楼,到介绍她生平的纪念馆,一路走一路看,让我对宋庆龄奶奶奋斗的一生有了大概了解。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让我感动!她的事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宋庆龄故居在美丽的什刹海旁边,院子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时有象征和平的白鸽飞过,一切都让人感觉生机勃勃。故居主体建筑是宋庆龄奶奶工作生活的小楼,楼旁有她的塑像。塑像雕刻逼真传神,慈祥的面容、微微上扬的嘴角,好像在对我微笑。
小楼旁边是宋奶奶的纪念馆,展出了许多实物和照片,通过点点滴滴记录了她的工作、生活画面。有她求学时的照片、书信,有她工作留下的文件,还有生活中穿的衣物,这些珍贵的记录将宋奶奶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我面前,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偶像。她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求学时,也和我们一样,朝气蓬勃;在抗日斗争中,她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在新中国建设中,她日夜操劳,呕心沥血。
走出宋庆龄故居,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学习宋庆龄奶奶,做一个爱国、奉献、知性、独立的女生,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尽最大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把宋奶奶的'精神发扬光大!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十四
“名人”故居,准确地说是旧式里弄,正在拆迁。我是个未来的“名人”,虽然不能肯定,但希望如此吧!
这天,“名人”若有所思。我的思绪在心头萦绕,留恋在狭窄的弄堂里学会了骑有扶轮的自行车,留恋与爱哭爱闹、唧唧喳喳的小伙伴们钻阁楼捉迷藏。还留恋什么?留恋一下雨就满地积水的情景,那晴朗的日子里天井中晾满衣服的场面,以及那游荡在弄堂里煤烟与菜香交杂、让人难受的滋味……其实,还不止这些。
不过有一种想法倒是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名人”和上一代的'上一代人一起挤在这里,共同感受着阴暗、潮湿、狭小、简陋,同时想象明亮、温暖、幽雅。真的很留恋在离开这条弄堂前所拥有的这样的“欲望”,我们曾快乐地生活在这条小弄堂里。我知道,我和我的上一代的上一代人的欲望,两室两厅、三室两厅或再加上两卫。
欲望终于成了现实,三室两厅的钥匙紧紧地攥在我们三代人的手中。“名人”留恋的不是故居,而是一天比一天膨胀的“欲望”。希望很久以后人们考证的不是“名人”的故居,而是那曾明明白白出现在人们心中的“欲望”是如何实现的。
指导老师邹文灏。
实用游名人故居有感(案例15篇)篇十五
作为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我有幸参观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故居。这些故居见证了伟人的时代,承载着他们的足迹和思想。通过参观这些故居,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伟人的伟大。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参观历史名人故居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故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历史名人的故居是历史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每次踏入这些故居,我都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伟人生活的年代。故居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都保持了原汁原味,让我能够亲身体验历史的氛围。此外,故居内部陈设着伟人的生活用品、手稿、信件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近距离接触了解到了伟人的生活和思想。故居中的展品和陈列方式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伟人的成就和个人特点,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伟人故居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承。
历史名人的故居不仅是个人的住所,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遗址。这些故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伟人的光辉时刻,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参观故居,我了解到了伟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故居中的建筑和布置风格也反映了伟人的水平和品味,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故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常重要,它们不仅让后人了解历史,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第三段:参观故居的学习和启迪。
参观历史名人的故居是一个学习和启迪的过程。通过与伟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交流,我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示。伟人们的坚定意志、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品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一生是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深深地吸引着我。通过参观故居,我汲取了伟人的智慧养分,激励着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卓越和成长。
第四段:参观故居的反思和启发。
参观历史名人的故居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和启发。看着他们留下的书法和字画,我体会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伟人们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优秀的文化艺术家。他们的学识渊博和审美高度给我以启示,让我明白了自己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是多么重要。同时,参观故居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伟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第五段:参观故居后的思考和行动。
通过参观历史名人的故居,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伟人的伟大。我决心继续学习历史,更加理解伟人的思想和成就。同时,我也要将参观故居的体验传达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我相信,通过了解历史和学习伟人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历史名人故居是一次难得的历史体验,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和文化,更让我从中汲取了教育和启示。通过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历史名人的故居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看到了历史的辉煌和伟人的伟大。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份历史遗产,让历史名人的故居永远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