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期结束之际,总结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这些学习总结范文通篇流畅、条理清晰,可以作为我们写作学习总结的参考样本。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一
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我们今天的编制不同。春秋时期,许多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晋国、吴国甚至还扩大到五军、六军。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以五人为一伍,十五为一戎,十戎为一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以后各个朝代沿用“军”为作战单位,但人数多少不同。“冠军”的说法最早是在军队里使用的。一般把战功显赫、英勇善战的人封为“冠军将军”。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时候,军队行军,被派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叫殿军。殿军往往走在军队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军”。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出征前祭天祭地,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出征前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古代的战争非常频繁。除了击、攻、战等表示一般的进攻和作战外,其他一些表示战争的词大都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义,指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战争;伐是中性的,它强调“师出有名”,是一种正式的战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侵含贬义,是不宣而战的入侵,如《六国论》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战争,指挥者通过旗和金鼓来指挥,军队中的各种旗帜很多,其中帅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词,义同“部下”,如《垓下之战》“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战旗不倒,表明指挥者仍在指挥,如果战旗倒了,则表明彻底失败了,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望其旗靡”,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擂鼓是进攻与冲锋的信号,并能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子鱼论战》中捉“金鼓以声气也”,《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金是钲之类的响器,古代鸣金收兵。
古代的战斗要列战阵,古人对阵法极为重视,《子鱼论战》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军列成了战阵。
从殷商直到战国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比如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中记录的就是这次战斗),就是一次车战,所以齐军失败后,曹刿“视其辙乱”,因为溃不成军,所以车辙才乱成一片。古代大败“败绩”,据认为就是“败迹”,也就是“辙乱”,由此来指称惨败。古代天子有兵车万乘,诸侯有兵车千乘,所以《过秦论》中称秦始皇统一天下登帝位为“致万乘之势”。
先秦时期,大国有上、中、下三支部队,称为“三军”,如《子鱼论战》上说“三军以利用也”。
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剑、戟、箭等,火药发明后,才逐渐出现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史记 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诚,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也”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即受此刑)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07)大辟:砍头。如“惟大辟无所要,然犹质其首”
(08)炮烙:将人烧烤的一种酷刑。如:“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如“秦惠王车裂商君”
(10)汤镬:将人煮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11)腰斩:从腰部斩簖。如《史记 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三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四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五
在我们很多人的意识中,中国文化常识可能更直接地和我们从小所上的语言课、历只课相关联吧,自从离开学校后,学生时代学到的很多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拿到了这本《中国文化学识》,让我有了重新回到学校还要做作业的感觉。
首先翻看了目录,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全。目录一共包含二十个大类,大到世界、天文,小到音乐、美食,可以说无所不包,更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身为华夏儿女,心中总有一种自豪感。
就如序言中所说,中华文化并不是最悠久的,但却是最连续的,而且是古文明中目前还存于世的,也许这与我们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无论如何,我们终归是幸运的。
通常我们接触到的文化常识的书,更多的都是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等,对于一些我们学习中用较少的`建筑、美容服饰、工商赋税等等,基本都一笔带过,而且我们所学习历史的时候,都是将中国和世界人为地分割开来讲述,但在这本书里,对于我们平常接触较少的方面,都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阐述和说明,而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是放在了第一章。这样的处理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更容易引起我们深入书中的兴趣。
历史好写却也难写,写太细节了,内容太多,让人感觉啰嗦,写太笼统了又会被人误解对历史没有研究,更难写出新意。这本书既然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详尽方面定有所不足。确实,每个章节中的每个题目都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并没有详细展开,因为这只是一个常识性的定位,而不一定要精细,也符合书名中的标准。
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是全面、精练但并不难,所以非常适合作为一本文化常识的启蒙或初级教育使用。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六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城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七
尽管现在如百度这样的万能搜索引擎已经让我们对于不懂的问题很容易就找到答案,但是你要知道,你随便一搜出来的答案不一定就是真正正确的答案,也并不是你的知识,这样接受到的知识除非你能过目不忘否则是并不属于你的,因为它只是解决了你某一个问题,并不能解决你的知识系统,也就是你如果不下苦功去学习整个知识脉络,你依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在你的脑海中,会感觉很混乱。
这本书其实内容并没有多么深奥,甚至很多知识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太细致的去说,但是厉害在于脉络,清晰的一塌糊涂,人物、思想、文学、艺术、神话、建筑、天文、法律、教育、美容、工艺、语言、中医、帝王、饮食等等,不仅全面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更是按照时间的走向在每一项里都有简单介绍具体事物或是具体缘由,基本看完你会对历史的各大出名的典故或者来源了如指掌,哪里归到哪里也了然于胸。
本书其实不合适高中生读,因为在高中真的是你一生之中知识储备最多的四年,这本书中的内容在高中生看来或许有点小儿科了。因此这本书恰恰适合初中生来看,一来里面的故事简单易懂,没有太复杂的学术性知识,都是一些中国文化常识,很有吸引力;二来会对初中生的框架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作为启蒙书籍再合适不过,等到高中去学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本书中的各个小知识点都是由不同的人整合到一起的,所以每个小点之间你有时候会感觉到过度的不是很自然,或者我干脆点说就是有的人在按照史实说话,一板一眼,而有的人则稍微加了些自己的理解。个人认为像是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书还是需要摒除个人观点的,不然很容易给看书的人造成误解,还有就是你自己的理解并不能说明什么,这样的强加进去说严重点其实很影响对于文化的传承。
还有一点要说一下,本书的插图在我看来还是有点敷衍了,像是随手看到哪段故事就找张图配上了,并没有什么新意,也感受不到多么用心,看书的过程中也便很难留意这些插图,并没有起到点缀的作用,相反有点画蛇添足了。
不过整体来讲,本书的脉络确实值得学习,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们取长补短就是,也不用一味的苛责,看书的我们始终要牢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好,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有所取,有所舍,这样的看书破万卷才有神,不然不过是读死书罢了。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八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之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之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之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之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之《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之《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之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之沈括之《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之徐宏祖之《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九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圣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号亚圣。
司马迁,字子长,官太史令。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
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关汉卿,号己斋叟。
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1,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蒲松龄)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七录斋集》(张溥)
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卒谥“文忠”)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
4,以名号命名
《诚斋集》(杨万里,别号诚斋)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十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十一
·“三曹”、“三苏”:曹操、曹丕、曹植、曹丕;苏洵、苏轼、苏辙。
·冯梦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清朝散文大派“桐城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刘大櫆。
·三坟五典: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为“五典”。
·三代:夏、商、周。
·三王:伏羲、遂人、神农。
·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中军为三军统帅。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分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照此类推)。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用鸡、鱼、猪)。
·三甲:科举名。始于宋代,殿试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时期相沿,一甲限三人,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三从四德: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幼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女容、妇功。
·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唐朝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最著名的四部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明吴承恩《西游记》。
清曹雪芹《红楼梦》。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四时:春、夏、秋、冬。
·文房四宝:笔、墨、砚、纸。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十二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十三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大全(14篇)篇十四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拜。
(2)升官:迁擢。
(3)降官:谪左迁。
(4)免官:罢黜。
(5)招聘: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