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心和同理心,让我们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在写公益总结时,要注意客观真实地反映公益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小编整理了一些公益活动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一
答案:女儿和父亲当时正行走在盲道上,当她知道盲道是用来帮助盲人行走的时候,她觉得父亲不应该带着自己走在盲道上,这样会阻碍盲人走路会让盲人变得没有安全感,我们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走盲道的。
2、女儿为什么上前去问其他走在盲道上的人是否知道这是盲道?
答案:因为单纯的女儿十分担心盲道被占了后会影响盲人出行,她希望那些走在盲道上的人们能够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所以才多次上前问那些人从而提醒他们不要和盲人抢道。
3、你是否占过盲道?结合实际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我曾经也占过盲道,那时候我觉得街上反正也没有盲人在行走,应该没关系,现在明白了如果每个人都那样想那样做,路上自然不会有盲人的身影了,因为我们严重影响到了盲人的出行,他们可能会逐渐不愿意出行甚至不出行。我决定要从我做起不占盲道并且监督身边的人。
4、父亲为什么和女儿对话后感到羞愧?
答案:因为父亲本来想安慰女儿现在没有盲人所以没关系,可是女儿反问他如果突然出现一位盲人呢?这岂不是让他们无路可走?所以父亲突然对之前心安理得的走在盲道上感到羞愧,他觉得自己不如女儿甚至做了一个坏榜样。如果人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即使路上有一千条盲道也等于形同虚设,我们应该自觉遵守不占盲道的规定。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二
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它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麻雀的巢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空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栖息在乡村和公园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蠢。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滥成灾。十九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麻雀多了,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题目:
19、麻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20、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些?(2分)。
21、为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虫”“是人们对它的误解”?(2分)。
22、文中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9.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与人类为伴。
20.打比方、举例子等。
21.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
22.不能。“几乎”说明并非每一处,到处;“常”表示程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被人们认为是害鸟。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三
(1)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2)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3)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15.本文第(1)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说明了核能_______________,
第(3)段则说明了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先介绍裂变能,后介绍聚变能,这是根据两种能源释放的能量,按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4分)。
16.第(2)段画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3)段中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它是“未来的”,文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第(3)段画线句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分类的巨大威力利用前景小大。
16、列数字作比较核能有巨大的威力。
17、储量大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
18、不能去掉。,“几乎”表示程度,并不排除个别情况.,它表明核聚变反应中还是会产生少量放射性污染的,若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四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简单的纺坠和腰机。早期的纺坠多用兽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状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纺车》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简单的纺坠和腰机。早期的纺坠多用兽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状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其工作原理为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将各种纤维纺捻成线,以增长其长度和增大其强度。腰机为一种原始织机,又称“踞织机”,腰束一带,席地而织,右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将纺线编织成布匹。因纺坠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故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但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被沿用了几千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些少数民族仍在用纺坠捻线、腰机织布。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织机等相继出现。纺车初为手摇,即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后发展为脚踏,即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这样将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比原始纺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纺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纺车自发明后,至汉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仍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早期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为二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宋元之际,逐渐产生了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并有数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还有利用畜力驱动者,使其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纺织效率(以纺麻为例)从一般纺车日纺纱三斤发展为一昼夜纺纱一百多斤。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技术领先于西方(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制作的水车纺机)四个多世纪。
古代纺织技术的领先使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便举世闻名,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文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一时名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绢、绮、罗等大量丝织品为后世留下观瞻前人杰作的实物,尤其是被誉为国宝的“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实乃巧夺天工。
1.以下不能作为“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这种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鱼网”等纺织用品。
2.以下关于纺坠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
a.纺坠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出现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b.早期的纺坠大多是用兽骨制成的,但也有用石、陶、玉等材料制作的。
c.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这就是早期纺坠纺线的工作原理。
d.纺坠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是因为纺坠的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沿用了几千年的纺坠纺纱,主要是因为这种纺纱工具操作简便。
b.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是纺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初为手摇,后为脚踏。
c.宋元之际出现的水力大纺车已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这种纺车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d.“齐阴之缣”“亢父之缣”和“素纱禅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纺织品文物,织造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
1.a。
2.d。
3.c。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五
1、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2、c。
3、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4、空间顺序外到内逻辑顺序概括到具体。
5、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6、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
7、例: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或第1自然段)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六
【小题1】①写冬景是为了把莺置于具体季节的背景之下,像舞台人物的出场一样,先有一个造声势的过程。(意思对即可)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冬景。
【小题2】喜爱唱歌活泼好动生性胆小无忧无虑。
【小题3】划线的词语非常准确地写出了莺的活动区域、谨慎小心的神情,将莺的胆小也写得十分有情趣。
【小题4】这一结语是作者无限感慨的自然流露。汲汲奔忙于这个俗世,为争名逐利而苦费心计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幸福鸟的歌唱,面对这样美妙的文字,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七
古藤饱经1300年的风霜雨雪,并且失去了赖以依附的大树,但仍能顽强的活着,有“气”;古藤6月依然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有“色”。由此可见,古藤“乃真气色”。小编整理了《古藤》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时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燥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根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身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以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坐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岁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14.文章首段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15.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4分)。
16.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17.根据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6分)。
14.比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后文写对古藤的敬慕之情做铺垫,而老态女子与古藤的相互映衬,突出了古藤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
15.惊奇,敬慕,担心,敬仰。
16.叙述“何吕传说”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老态女子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7.古藤饱经1300年的风霜雨雪,并且失去了赖以依附的大树,但仍能顽强的活着,有“气”;古藤6月依然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有“色”。由此可见,古藤“乃真气色”。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八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注音:(2分)。
捕捉()斑斓()厄运()精辟()。
2.作者由“一群孩子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而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这种思维过程叫,请也用这种方式写一段话。(2分)。
3.第一段中,有一句话:“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请问:(2分)。
“那件事”是指。
“这种兴致”是指。
4.阅读二、三自然段,“我”为什么要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笼子里?请你评价一下这种做法。现在依然有人捕鸟,请你对他们说几句话。(2分)。
5.第五自然段中,小画眉鸟“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这是因为,那么画眉妈妈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孩子呢?(2分)。
6.作者为什么“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在笼子里”?(2分)。
7.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认为,自由是最可贵的,为追求自由可以抛弃生命和爱情。本文中什么地方与此意思相近?(3分)。
8.读过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3分)。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答案。
1.略。
2.联想。写一段话略。
3.被“我”捕捉来关在笼子里的画眉鸟死去了,根本原因是“我”使它丧失了自由;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
4.让它为我一人歌唱。这种做法是自私的,既是对鸟儿的摧残,也是对自然平衡的破坏。
5.画眉妈妈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6.因为他明白了: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值得肯定的。
7.画眉妈妈宁可毒死孩子也不愿让孩子过失去自由的囚徒生活。
8.略。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九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些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就是在水上飘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就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这就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就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就是殿前的全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十朴优美,做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入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5、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1分)。
答:。
26、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2分)。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d、平行式。
27、本文就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3分)。
答:描写:
议论:
抒情:
28、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是由到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是由到说明的。(2分)。
29、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答:
30、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做简要的分析。(2分)。
答:
31、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2分)。
答: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十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值得www。人们去深思。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14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却只用了3oo多万年,依此类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二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其根本原因是出土化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b.《圣经》上所说的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现在我们一致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d.“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猿类都没有进化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6.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的。
b.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其他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c.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在这控制过程当中所产生日益发达的文化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d.由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他们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b.如果动物不能通过遗传系统将许多生存的本领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话,那么它们的后代就不可能像人那样依靠后天学习而生存。
c.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d.人类进化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力量。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的影响越来越小。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启示人应该知恩图报。
5.c(a选项所谓“根本原因”实是单方面的原因,不成立b“一致认为”非文章本意,属强加d“凡是”,太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www。
6.b(原文是说“绝大部分本领”)。
7.a(“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原文是“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
8.d(“不忘记别人帮助”并不等同于“知恩图报”)。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十一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1.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3.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5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1.c。
3.(1)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
(2)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
(3)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解析】。
1.根据题意,我们先找到选项信息所对应的原文相关信息。原文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可以支撑ab两个选项的内容。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这句的信息可以支撑d选项。而原文中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这一信息,是在分析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的特性,没有联系翅膀,也就是c项的信息,它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
2.a项,依据原文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这一信息,理解恰当。b项依据原文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这一信息,很明显选项中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表述不当。c项,依据原文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这一信息,理解恰当。
d项,依据原文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这一信息,选项表述为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很显然原文不包括碳水化合物,选项表述不合原文意思。e项,依据原文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的信息,金斑蝶作为代表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选项表述能体现原文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
3.本题着重考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在文中筛选并归纳苍蝇飞行的特点信息并不难,但是要找好比较点,也就是苍蝇和鹏鸟的不同点,这样才能做到要点全面而准确。对比鹏鸟的翱翔,文中涉及苍蝇飞行的特点,应该从速度、升力、推力几个方面去筛选归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十二
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些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是在水上飘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全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十朴优美,做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入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用文中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
2.写圣母殿的一段采用了-----------的说明顺序,是由-----------到-----------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一段说明顺序是-----------,是由-----------到-----------说明的。
3.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作者是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作简要的分析。
5.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举出一例,说说这个说明方法的好处。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十三
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方言》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1)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2)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3)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他还曾说:“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一致。
(4)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5)以上海方言为例。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上海还汇集了江浙皖出身的大批作家,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大量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土海鲜明的本土特色。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6)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7)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8)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年龄、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9)英国有一个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经费,用以调查研究正在趋于消亡的语言。可惜的是,这种义举在我们国内并不多见。希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断送我们文化遗产中这一弥足珍贵的部分。
1、第二段中的“胎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胡适认为,方言文学的“可贵”在于(1)_____;(2)______。
3、作者认为,普通话“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这种“抵消”体现在4、第七段中“活的化石”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
5、第八段中“语言的生态平衡”是指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言是人的母语,它能唤起人的乡情和亲情。
b、方言能表现人的神理,文学作品应该用方言进行创作。
c、上海文化生态的繁荣是同吴方言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d、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7、为什么要保护方言?请纵观全文,有条理地加以概述。
1、从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给人留下的印记(2分)。
2、(1)传神(生动/鲜活)(2)自然(2分)。
3、许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都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言能够体现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特点。(2分)。
5、各种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能自然地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双轨同行。(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发展。(3)保护方言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4)方言是汉语研究的绝好素材,保护方言有利于语言学的研究。(5分)。
优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文(14篇)篇十四
8.《从微博到微信陆高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