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的决断,可以引发无尽的连锁反应。在一分钟内,如何用言语和行动感染他人?一分钟,是品味美食的时间,也是感受艺术的瞬间。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一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二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至于[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5)或;或者[or]。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6)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与,和[and]。
旅王若公。——《书·召诰》。
(8)而[but]。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三
原文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清《聊斋志异》)。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去:相距。
少顷:一会儿。
故:特意。
彼:另一个。
致:让,令。
顾:张望。
趋:快速跑。
绝:没。
仓皇:惊慌的样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状:样子。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四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五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六
(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七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1)畏(2)昭奚恤,果诚(3)何如(4)?”群臣莫(5)对。
江一对曰:“虎求(6)百兽而(7)食之,得狐。狐曰:‘子(8)无敢食我也!天帝使(9)我长(10)百兽,今子食我,是(11)逆(12)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13)不信(14),吾为(15)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16)然(17),故遂(18)与(19)之(20)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21)五千里,带甲(22)百万,而专(23)属(24)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25)如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之:取独。
畏:害怕。
果诚:果真。
何如:像这样。
莫:没有人。
求:寻找。
而:承接。
子:你。
使:派。
长:做首领。
是:这。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信:诚实。
为:相当于“于”,在。
以为:认为。
然:对。
遂:就。
与:跟随。
之:代词,代指狐狸。
方:方圆。
甲:士兵。
专:单独。
属:交付。
犹:好像。
走:逃跑。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八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九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十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十一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你[们];你[们]的[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其;他的[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这个,这样——用于近指[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这么;那么。用同“偌”[like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十二
宋濂《燕书。
原文。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翻译。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盎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于是越国人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浮盖水面。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又呼唤同伙一个接着一个地跳入盎里,结果全都被淹死了。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
二、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
实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范文(13篇)篇十三
原文:
苏东坡曰:予昔在歧,闻河阳猪肉甚美,使人往市之。使者醉,猪夜逸去。不得已,贸他猪以偿。后煮之,客皆大说,以为非他产所能及也。既而事败,客皆大惭。
译文:
苏东坡喜欢结交朋友,时常邀集朋友到他家宴饮。
有一年,他住在岐山,听说河南的河阳猪非常有名,别具风味,他想用它做一道”东坡肉“请朋友品尝,于是就派人去河阳采买。
临行前,嘱咐差人要快去快回,路上多加小心。不成想,这个差人是个酒鬼,去的时候怕误事,忍着一口酒也没喝。到了河阳,选好两口上好的活肥猪即刻就往回赶。快到家的时候,他有些忍不住了,便在岐山附近的一座村镇上饮了酒,不多时就醉成了一摊泥。等他醒来看看猪,却早不见了。这可把他吓坏了,喝的酒都顺着汗淌了出来。急忙四处寻找,竟连个影子都没有。急得他没抓没挠了,想再返回河阳去买,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在附近买了两口当地猪,权且回去交差。
苏东坡见他回来得快,满心欢喜,赏他鞋袜,让他好好休息。一面让人把猪赶到厨下宰杀置办,一面散发请贴,邀集友人前来赴宴。
宴会上,大家听说是河阳猪肉,一齐下筷品尝。
一人偿着滋味说:”呢,果然不差呢!先前我在河阳吃过,多少年没尝这种味道了!“。
”到底是河阳猪,名不虚传,要是本地猪,再好也做不出这种风味!“另一人边嚼边说。
”是呢,苏公盛意,我等口福不浅!“。
众人一听,都呆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好没趣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