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有条理地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制作提纲时,我们需要关注文章的主题、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欢迎大家下载或者分享这些提纲范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一
课堂教学设计如果按时间分为长期与短期的两种,也可分为学期、单元、课时设计三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一节课内的教学设计。如果按课堂教学的对象来分,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设计、班级小组授课设计、个别化教学设计等几种。若按场地分,可分为教室授课设计、图书馆教学设计、室外考察的教学设计等等。当然还可以按教学的知识目标来区分,如陈述性知识的设计、程序性知识的设计、策略性知识的设计等。不论哪种教学设计,都应当服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如何解决班级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矛盾。如果教学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个体学习的差异相对比较大时,这一矛盾就会更加突出。面对这一矛盾,我们传统的做法是设计时以整体目标为依据,适当弥补个体学习困难的学生,如在提问时设计相对浅显的问题,或者留出适当的时间对他们进行个别点拨。然而,可以预见的事实是,浅显的问题既会使学生们产生“回答这类问题的学生无能”的暗示,又会使他们很难有面对困难的机会与勇气;而留出的时间常因教学内容较多而无法兑现。因此,这两个方法虽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对某一段知识的学习不太适应的学生,常常上课时因为遇到一处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而影响了后面知识的学习,使学习进度落后于大多数学生,长此以往,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了。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设计的个别化要求,这一要求并不是说教学方式的个别化,而是强调在集体授课时,应当将帮助个体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因为,并不只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课堂学习的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会遇到,不过,他们的困难可能是教师教的内容他已经掌握了,或者他的某一个想法与众不同,可又遇到了困难,不能当众向老师提问。个别化要求正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由于教学过程是多因素构成,因此在进行设计时,有时可能为了考虑某几个因素,而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如在设计高中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一课的主要知识,可以将其内容(资本主义部分)分解设计为三个中心问题:第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的状况如何?(如:时间、地点范围、企业规模、特点等等)第三,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然而,教师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学生在初次阅读教材与接触这一内容时,还可能出现哪些令他们想不通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就会对“什么是资本主义?”产生疑问;有的学生则可能会想了解当时的工厂是什么样?也有的同学一看到学习的内容是经济史就厌恶等等),这几个问题就反映了不同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的考虑越周到,设计的教学过程越会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但是,教师在大量考虑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时,必须对这些问题及可能在教学时发生的现象认真分析研究,筛选最值得与学生讨论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现象,准备好方法与对策,尤其重要的时要明确每一个问题与方法的直接目标,在教学时通过及时反馈来了解个别学习的情况,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还要将每一个直接目标与长远计划相对比,以形成连贯性的教学设计,为实现长期设计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人际互动要求。
班级集体授课方式在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方面应当注意形成积极而协调的关系。首先在师生间,相互关系有这样几种方式:(1)主从型。即教师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处于被支配或服从的地位;(2)合作型。教师与学生有共同的目标,为达到目标,双方能够互相配合、相互让步、忍耐;(3)主从—合作型。这是师生间一种互补、对称的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如果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4)竞争型。这是一种既使人兴奋、紧张,又使人不安、消耗精力的人际关系;(5)主从—竞争型。这种关系常常包含主从型与竞争型中的缺点,关系变化不定,既让人紧张又让人不安。前四种方式都有其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客观因素给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定位,关键在于将相互关系变成互动关系。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许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敢想敢干、认真严谨的研究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宽容的人生态度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个性品质方面目标在教学设计时不会考虑,人们地考虑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师生互动的要求则提醒教师们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某些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等等)都应当考虑在不同的情境中的作用。师生互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作出分析,了解用何种方法可以使他们处于积极的状态。
其次,学生之间的互动有两种方式:一是竞争方式。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是相互排斥的,学生在竞争的气氛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每一个学生都想超过别人,在紧张的气氛中,学生更会产生疲劳,而厌倦学习,尤其是大多数竞争的失败者。此外,自私、狭隘的不良个性倾向也会滋生。二是合作方式。个人之间的目标、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目标共同点比较多,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对班级、学科及教师都能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互间的气氛活跃而融洽,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学生也更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并形成更熟练的社会技能。
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主从—合作方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的系统性要求。
教学设计虽然不能看成是刻板的计划,但是,在设计中还是应当按照系统性的要求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因为,影响教学的因素实在太多,教师在课堂上也很容易被其它因素影响,如在地理课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时,谈及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有的学生会想“太阳光线的能量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怎样将热能传递的呢?”这一问题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提及,但是,设计时应当有所准备。可是有的学生则会想到与太阳能有关的其它问题,有的会想到太阳能热水器等等,这时候教师要首先考虑到教学的系统性要求,不宜在这些问题上用太多的时间,当然也不能训斥学生乱想,而应当很好地引导。在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教学评价,前后彼此若干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的设计都要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同时,每一步骤的完成应当有助于下一步的实施。当然,专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的课程不必这么严格。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二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本课感悟。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四、本课小结。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
第9课秦统一中国。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三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四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在活动课准备过程中和活动课上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人都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学习潜力,增强自信。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借鉴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促进学生为国家,民族强大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活动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学素养、美学素养极其各学科的整合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了解历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节活动课的内容属于艺术系列,活动形式是欣赏活动课。
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活动课的要求,说明本次活动课分为搜集、整理和视听、表演两个阶段。
2,在学生搜集、整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对资料进行分类(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改革开放后等)进行筛选(所选的歌曲必须是与历史有关,能够反映时代的主题,具有明显历史特征的歌曲)。
3,根据全班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性格特点,性别比例等把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使各小组确定自己的主持人,选定表演的歌曲、演员,写好歌曲的串词。(历史活动课不是历史兴趣小组,因此一般来说应是全员参与)。
4,教师在掌握6个小组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选定活动课的主持人,准备好与歌曲内容相一致的音像资料,从各方面给学生活动创造一个身临其近的活动氛围。
全员性——力争使全班学生全员参与。
兴趣性——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时代性——歌曲要反映历史的时代主题。
自主性——发挥学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倡导者。
1,各小组演出时,注意把背景音乐,词曲介绍,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种表演手段调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动效果。
2,各个小组在表演时要针对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表演完毕后请同学回答,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整个活动历史味要足,要歌唱历史、展现历史、感受历史、回归历史。
3,各个小组之间的节目衔接要自然、紧凑。
[教师激趣导入]你还记得幼年时学唱的歌谣吗?你知道长辈们为之动情的歌曲吗?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和着岁月的的旋律,去学唱,去欣赏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历史活动课的主题是——《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历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词]岁月流失,歌声难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我国人民都创造了大量动人心旋的歌曲,重唱这些歌曲,心中涌动的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以歌编史,以情咏史更是我们今天活动课的追求。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带领大家在歌声中去回顾“五四”运动那壮烈的一幕。
[第一组学生活动]合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视屏准备——通过大屏幕播放“五四”运动的资料片段作为背景,屏幕上展示歌词““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雄鸡一鸣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
穿插问题——1、你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吗?
2、歌词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3、“五四”运动的结果怎样?
4、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五四青年的什么精神?
全班活动——略。
[小组串词]五四青年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激励着,鼓舞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富强、独立而奋斗,1924年,国共两党携起手来,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国民革命歌在北伐时响彻大江南北,表达了革命者满怀信心,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请欣赏歌曲“国民革命歌”。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五
【知识与能力】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情景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本课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导入新课。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课文讲授。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概念、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安排学生可以表演的小剧目:
第一幕: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第二幕: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六
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血染卢沟桥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新授课
多媒体
(出示图片)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终目标是整个中国、亚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1、知道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
2、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4、铭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1、迅速默读课文p74——78页内容,了解本课所学的两事件。
2、完成“导学案”中“自求新知”的内容,可以求助于同学和老师。
3、思考、讨论、回答:
1)日军为什么首先进攻卢沟桥?
2)你对“南京大屠杀”有何认识?请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老师相信你能行!时间6分钟。
先学:
1)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教师指导并初步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2)小组长进行详细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3)并检测自学情况。
后教:
1)观看图片,回答两道思考题;
2)学生质疑,学生解答。
3)总结板书
4)教师总结: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本质,而今日本极力掩盖、歪曲这一史实,让我们中国人时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它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我们青年学生更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为强大中国而奋斗。
当堂训练:
1)先做多媒体设计的习题;
2)再做导学案中的训练题。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七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八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探索史的开始,是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开始,是学习的第一层面器物层面。在近代化探索过程划时代的一步。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能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2.过程与方法:
首先通过感知文本及图片了解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概括得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及经过,力求论从史出。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学习,认识这是一场自救运动,侧重肯定其开启近代化闸门。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难点:如何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小组探讨——引导互动——-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本校是一所全市重点中学,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多于课本。对洋务运动过程掌握较好,需要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1本课主要是理解重点洋务内容,突破难点洋务评价。内容大多学生能掌握,处理评价时许多教师往往直接以课本最后一段讲解为主,其实‘近代化’完全可以从课文前面的内容(军事工业近代化,民用工业近代化,文化科技近代化)学生自己得出,论从史出。
2,围绕新课标,结合学情,多激起兴趣,多小组探讨,多使用启发,避免枯燥。过程: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准备:学案,课件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意图:章节导入,点明重点。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意图:自主学习。
极性,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问,自主解决。)。
第二环节:组织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意图:激发兴趣,增加直观。
观看洋务运动视频,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从整体上对洋务运动有个了解。
提出问题:
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什么叫洋务洋务派有哪些代表。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1。【多媒体图片展示】。
2.【多媒体材料展示】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
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小组,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主要发言人。
第一小组:军事爱好组:
(1)组员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简表。
(2)观察课文图片和小字内容,以课文小字资料突出对安庆内军械所等军工企业的介绍,如涉及企业规模、生产产品、特点、作用影响类的知识。教师ppt图片展示:
【安庆内军械所图,江南制造总局制造速射炮,等】(3)展示简表ppt。第二小组:企业家组:
(1)组员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2)观察图片及阅读课文小字,以课文小字资料突出对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的介绍。根据图片进行讲解。
第三小组:科教文化组:(1)组长发言说出成就。
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的亲身体验,搜集有效信息来有效解决。
可适当点拨:从涉及内容看,外洋大机器;从涉及范围看,由工业技术到文化教育。都采用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都雇佣了工人。概而言之,近代化。
第四环节评价提升:洋务运动评价——-开启近代化。意图:讨论启发,水到渠成。
1,教师展示什么是近代化ppt[政治。经济,文化]教师展示工业革命大机器。
学生组长总结:洋务运动的作用来看。
引进了与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必然会起到客观的积极作用:
1、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这些企业的生产,可以积累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3、它也可以诱导一些企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它创立的三支海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
力。
5、创办京师同文馆,派人出国留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所以说,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教师展示视频:甲午海战。
3,思考为何中国败日本胜利[教师:只学技术,不改制度。
第六环节:作业(见课件)。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九
本课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组成。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上承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下接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反映的明朝对外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个是反侵略的斗争。通过此课,可以反映出明朝时的经济、政治及外交状况,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责任心,所以本课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有很强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引导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生归纳基本史实,培养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让生分析郑和下西洋影响和戚继光胜利的原因,培养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指导学生看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地理知识,要求学生讲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记忆知识点。比较中西方航海,让生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
如何全面的、辩证的看待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讲述、比较、讨论、讲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课时: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图片等。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一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文明冲撞与文化成就,介绍了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和平交流,另种是暴力冲撞。通过观看相关影片和图片、列举有关史实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白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和平交流和暴力冲撞分别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通过展示图片,学生能了解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国家的文字、文学及艺术成就,知道这些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及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各小组探讨如何中国文化的发展,最后教师总结: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尊重、理解、学习并加以吸收,从而促进中国文明继续健康地发展。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二
了解俄国的来历;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及改革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彼得大帝具有的优秀品质及关键历史人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理解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图导学法、分析推理法、微视频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学习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微视频等
老师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从俄国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课题《俄国的改革》。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学俄国的来历完成自学提纲。
2、利用俄国疆域的扩张图,简单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3、观看 “有关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学习。
4、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直观认识俄国落后的具体表现。
(2) 教师出示历史材料: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农奴制不断的强化下,俄国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引导学生初步明确俄国出现落后面貌的原因——农奴制盛行。
5、学生大声朗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教师对改革内容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的简单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内容。
6、学习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1)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的弊端。
(1)解说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2)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3、学习改革的内容。让学生朗读。
5、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学习方法。
6、从图片和史料中,体会农奴制残余的存在,认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合作讨论:比较两次改革的异同
(1)一、二小组讨论改革的相同点,老师提供两个角度。
(2)三、四小组讨论改革的不同点,老师提供四个角度。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师引导归纳。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及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深化认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检测】知识抢答
1.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是?
5、这两场改革最本质的不同是?
【板书设计】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崛起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伟大转折
三、比较两场改革 性质不同
结合俄国两场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要求多角度思维)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中的最大的亮点是学习指导:在讲解两场改革的影响是都有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课的末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去学习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三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四
(1)知识目标:知道文明孕育的主要区域及各区域的文明成果,知道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1.重点: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早期文明孕育的区域和自然环境特征。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图册,编写学习任务单。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探究一的1、2小题,探究二表格中的前半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活动一: 猜谜游戏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猜出国家的名称
承接: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早期文明就是孕育在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历史真的像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揭开人类文明孕育的奥秘。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猜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再从现今学生比较熟悉的国家由今推古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教学
(30分钟)
请学生打开课本103页,看前言部分,解读本课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要求)
活动二: 鸟瞰大河流域
呈现图(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1、请学生在课本中圈出四大文明发祥地
2、观察课本图8-17,说说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在自然环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3、在学习任务单对应的图中填注河流的名称
承接: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交流:
材料: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位于尼罗河谷地势低平,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外界的骚扰。温暖而又安定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沃的耕地,带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这样古埃及文明持续了3000年,光辉灿烂,从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1)从图一中能看到哪些事物?图中人物在从事什么生产?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分解前言部分的目标描述
阅读课本完成任务单上的探究任务一,个别同学上讲台板演,填注各流域的名称。
学生读史料并思考交流问题。
知晓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把握知识的脉络。
通过读图、填图比较直观的掌握大河流域的位置,分析自然环境的共同特点。
以分析古埃及的相关图文资料为例,由此及彼,概括归纳,理解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农耕文明出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呈现历史学家分析让学生了解判断文明的起源的依据(标志性事物)
人类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态要素为标准和以社会形态要素为标准两种。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隐含着社会形态因素,特别是城市。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
让学生比较直接知晓文明的标志有哪些,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活动三: 文明迹象大搜索
小结提升
活动四: 感悟文明
承接:这些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而源远的文化,但它们是否都一样的流长呢?现在让我们将目光停留在文明发展的今天。
承接: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最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感受?
小结: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人类利用依赖和利用自然,创造和发展了缠烂的文明,但由于人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和破坏,又会导致文明的衰竭。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的前半部分,然后组内交流有疑惑或有争议的话题。交流合作成果。
学生畅谈感受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表格的前半部分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但合作探究涉及的问题较难,学生靠个人力量可能较难完成,所以安排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
通过畅谈文明发展的感受,让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课堂小结
(5分钟)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形成完整板书
学生小结
整理思路,理清脉络
把握内在联系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五
本文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楚,学生不难看懂。因此本课教学定位于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1、例举学过的其他说明文,说明其说明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2、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3、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因课堂时间有限,可以一个至两个部分为例)。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主要信息,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主要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主要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主要信息。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2、以《语文读本4》p103毛泽东的《两种宇宙观》(注:即《矛盾论》)中部分段落对照阅读,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的特点。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六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被挑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打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教学设训一策略,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初步勾勒了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以供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参考。
教学改革已有数十年,在这些年里,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师的配备、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这些创造性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降低了其在成长阶段的读书压力。在中学要学习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一门文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下,学好历史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背多看,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更像是在帮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只会增加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和压力,而且学习效率极低。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这些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要逐一被改进,设训一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通过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更深地理解历史知识,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与教学方法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缺乏个人见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大部分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2.2讲课内容不够系统。
历史这门学科很特殊,没有规律或者定律可循,只是记载了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学习起来会有些抽象。中学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难度,对各朝代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会更详尽,对知识重点的掌握程度也会要求更高。如果历史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清晰地讲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模式普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没有系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很难理清各事件对应的朝代和各朝代的`先后顺序。但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能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普遍会立即忘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历史。
2.3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中学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中学历史是一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中学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中学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1教师应重视基本历史知识巩固复习策略的设计。
掌握并理解历史基础知识信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图标、数字、视频等一些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形式进行复习和巩固。关于这一点,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运用时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3教师应重视对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设计。
历史课程的创新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历史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虽是一个老话题,但时至今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在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努力尝试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七
1、识记与理解: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
新课。
1课时。
教师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学生了解、收集有关孙中山和武昌起义的故事(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启发式讲课、读书指导、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电脑及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用电脑屏幕显示孙中山像。师问)请看,他是谁?(生答孙中山。师又问)知道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吗?(生答辛亥革命。师引导)这场革命是怎样组织发动的?结果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显示或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师讲)“酝酿”是一个组织和准备的过程,包含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组织的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展等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革命团体的建立。
(师讲)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清军惨败。在此严重危机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抗争。(课件显示。同时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1、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建立人、宗旨、性质。
(师指出)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团体,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联合的革命团体、领导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意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本节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解读)在这里,“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总之,因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这个纲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过渡)在《民报。
2023年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八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教学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动力是。
6、思考:“动脑筋”(第26页)。
7、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状况。
2、解决思考题;动脑筋。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青铜器:出现时间,灿烂时期;特点是品种多、水平高、分布广。
手工业: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业发达: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齐全;知道、、技术,使用一定量的青铜工具。
畜牧业:现在的主要家禽品种时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专门牧场。
认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之上的。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有兴趣同学,优先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