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公益活动如何与社会各方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和整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益活动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一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二
原文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清《聊斋志异》)。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去:相距。
少顷:一会儿。
故:特意。
彼:另一个。
致:让,令。
顾:张望。
趋:快速跑。
绝:没。
仓皇:惊慌的样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状:样子。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三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1)畏(2)昭奚恤,果诚(3)何如(4)?”群臣莫(5)对。
江一对曰:“虎求(6)百兽而(7)食之,得狐。狐曰:‘子(8)无敢食我也!天帝使(9)我长(10)百兽,今子食我,是(11)逆(12)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13)不信(14),吾为(15)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16)然(17),故遂(18)与(19)之(20)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21)五千里,带甲(22)百万,而专(23)属(24)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25)如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之:取独。
畏:害怕。
果诚:果真。
何如:像这样。
莫:没有人。
求:寻找。
而:承接。
子:你。
使:派。
长:做首领。
是:这。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信:诚实。
为:相当于“于”,在。
以为:认为。
然:对。
遂:就。
与:跟随。
之:代词,代指狐狸。
方:方圆。
甲:士兵。
专:单独。
属:交付。
犹:好像。
走:逃跑。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四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至于[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5)或;或者[or]。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6)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与,和[and]。
旅王若公。——《书·召诰》。
(8)而[but]。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五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六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七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八
乃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他的[his]。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3)此,这个[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4)这样,如此[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1)是,就是[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可是,然而[but;however]。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只,仅仅[only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4)却[atthesame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
(5)于是;就[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北史.傅永列传》。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九
宋濂《燕书。
原文。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翻译。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盎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于是越国人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浮盖水面。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又呼唤同伙一个接着一个地跳入盎里,结果全都被淹死了。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
二、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十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4)介宾结构后置。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十一
“何…之有”
“何…之有”表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
如:
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
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
如:
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十二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优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大全(13篇)篇十三
原文:
苏东坡曰:予昔在歧,闻河阳猪肉甚美,使人往市之。使者醉,猪夜逸去。不得已,贸他猪以偿。后煮之,客皆大说,以为非他产所能及也。既而事败,客皆大惭。
译文:
苏东坡喜欢结交朋友,时常邀集朋友到他家宴饮。
有一年,他住在岐山,听说河南的河阳猪非常有名,别具风味,他想用它做一道”东坡肉“请朋友品尝,于是就派人去河阳采买。
临行前,嘱咐差人要快去快回,路上多加小心。不成想,这个差人是个酒鬼,去的时候怕误事,忍着一口酒也没喝。到了河阳,选好两口上好的活肥猪即刻就往回赶。快到家的时候,他有些忍不住了,便在岐山附近的一座村镇上饮了酒,不多时就醉成了一摊泥。等他醒来看看猪,却早不见了。这可把他吓坏了,喝的酒都顺着汗淌了出来。急忙四处寻找,竟连个影子都没有。急得他没抓没挠了,想再返回河阳去买,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在附近买了两口当地猪,权且回去交差。
苏东坡见他回来得快,满心欢喜,赏他鞋袜,让他好好休息。一面让人把猪赶到厨下宰杀置办,一面散发请贴,邀集友人前来赴宴。
宴会上,大家听说是河阳猪肉,一齐下筷品尝。
一人偿着滋味说:”呢,果然不差呢!先前我在河阳吃过,多少年没尝这种味道了!“。
”到底是河阳猪,名不虚传,要是本地猪,再好也做不出这种风味!“另一人边嚼边说。
”是呢,苏公盛意,我等口福不浅!“。
众人一听,都呆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好没趣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