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次冒险,我们要敢于探索未知,才能收获成长与智慧。如何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人生总结案例,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一
使命感来源于强烈的内心意识,它不是经人硬塞所能具备的感情。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季羡林曾被学生这样问道,“请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季羡林想了想,笑着回答,“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顿时,全场鸦雀无声,过了2秒钟,她接着说,“但是,生命的意义是可以寻找的。”
我们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活着的意义何在?这些看似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一直摆在所有人的面前。很多人会在“为什么而活着”和“不活又能怎样”的两种观念之间徘徊,尤其是现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很多人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不知道生命有什么意义,故而有了一位学生对作家季羡林那句提问。
为了追逐这个答案,我们从哲学高度上来认识。在哲学里,通常会有这些提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为什么活着?”等等。“我是谁?”,我的名字吗?不是。这是指我的思想,我的自我意识;“我来自何方?”,是指的家乡吗?不是。这是指我“灵魂”
的来处,因为有人认为人的大脑构造皆大同小异,为何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多种性格和自我意识。要想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就必须找到自我,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答案。也许说起来比较玄,但只有找到自我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活而无憾。
由于他的内心而产生出的“让梨典故”,便是他从自我意识中提炼出使命感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因此,答案便呼之欲出,困扰无数人的问题,其答案竟如此。我们并不是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背负使命的义务,因为我们从未申请出生。正如季羡林的回答中,“生命的意义是可以寻找的”,然而,并非“是可以寻找的”,而是“应该是被寻找出来的”。我们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认识自己,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并着手去实施计划和行动,这样贯穿一个人生命全部的过程便成为了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独特的追求,为了完成这些理想而去计划和行动,不论是为了国家的荣誉或是个人的需求,真实的内心赋予自己的使命感造就有意义的人生!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二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随笔,欢迎参阅!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
日记。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
成语。
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作文。
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
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三
初为人师仅三年的我,带领着一群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高三孩子,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首一年来的高三教学和迎考,我觉得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重视基础。纵观三次诊断性考试,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与本市其他中学包括重点中学在内的学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说,谁在i卷上取得了优势,就在语文科上获得了先机。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i卷的重视,同时对学生进行反复敲打、试探,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基础的复习和强化,尽可能地扎实学生的基础。
强化能力。这主要针对ii卷,特别是在诗歌、现代文的阅读上,要教给学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重视整体阅读,重视文本基础;同时,又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和规范答题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势思维,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在诗歌鉴赏方面,就要求学生在鉴赏时养成这样的步骤:一看标题、作者和注释,因为,标题是诗眼,点明写什么。作者和注释,却可以给你解读提供必要的背景等东西。二看有无选择题。如有,可带入诗歌,帮助理解,这样,会给你降低阅读的难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读诗歌,抓住动词、形容词等,抓住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回忆所学过的诗词,形成联系,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分析作者表现这种情感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认真审题,把握题干所含的信息,明确答题的要点并规范答题。语言表达及运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师必须研读高考考纲、教纲和近五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仔细研究教材,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同时,在专题复习阶段,在进行每一专题的复习中,不仅要广泛涉猎、研读并筛选各种高考资料,同时对每一专题进行了从考纲分析--高考试题特点及典型例题分类集锦--审题、分析及答题规范指导的研究,而且还要备学生,并根据高考考点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一专题还配备了专门的练习来巩固。在本专题复习之后,学生脑海中应具备本考点的框架。我的目标是,在专题复习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关于语文高考知识点及题型特点及例题的总体框架。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根据补锅原理,通过练习和个别调查的方式,针对工作面学生的弱点和前一轮复习的遗漏以及高考新要求,进行了有重点地针对性极强的.复习,尽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专题复习时形成的框架,同时提高其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复习有序。无论是基础还是能力,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段篇每一个高考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必须统筹安排,合理进行。否则,不知本阶段复习目标复习复习任务,则必然导致复习教学无序,教学效益低下。
调整得当。知识学得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四
语文贵在提高人文素质。那么语文教学随笔都怎么写?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语文教学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
作文。
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我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了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它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只是无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逻修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以考的内容为标准学为考服务。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学生便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份”、“句子主干”、“复句类型”,这不但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神。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面对这样的“独特感悟”,乐耶?忧耶?怕只能无言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遵循“陈陈相因”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三颗枸杞豆》这样描写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果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新课标”还主张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认为应缓提“首席”,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学生的生活平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如果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彰。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五
如果当初不那么倔强,现在是不是就不会那么遗憾。如果当初多做对几道题,也许现在的我会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群中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中考的魔力所在吧。
如果把初中一年级比作春季的话,那么那时的我们就是那新生的嫩芽儿,充满生机、充满好奇。以此类推,初中二年级就是夏季,而我们便是那苍翠欲滴的叶子。自然,初三年级便是硕果累累的秋天了,我们也会收获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春夏秋都有了,那么中考成绩出来的那天便是冬季了,那个冬季心寒,令人心寒呐!
我讨厌七张考卷就决定我们命运的考试,更讨厌那时候一意孤行的自己。那时的我,因看不惯中学老师的一些做法便自我沉沦:逃课、打架、不爱学习……唉,年少轻狂的我呀,终究还是后悔了。初二年级的我正值青春期,总会有些冲动、叛逆,不谙人事,初二年也是知识需要积累巩固的一年,别的同学都在抓紧时间学习,准备冲刺中考,而我却把时间荒废,抛弃时间的人自然也被时间抛弃,结果我的中考失败了,这个后果怪不了别人,只能怪我自己!而我这时也真正领悟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庆幸的是上帝是公平的,他关闭了一扇窗户时,也同时为你开启了另一扇窗户。这扇窗户就是我现在入读的财贸学校。透过这扇窗户,我不再迷茫,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希望。我爱这里,就像我爱我的父母一样;财贸学校教会我做人、教会我自强、教会我上进!在这所学校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初中学不到的东西。
回想往事,偶尔还会为当初的自己刚到懊悔、遗憾。但我知道那些都已成为过去,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我要把握自己,我不能让将来的自己再次为现在的自己感到遗憾!我喜欢这么一句话:我们一生中会走过许多路,有阡陌小道,有羊肠小路,也有罗马大道。这些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领略沿途的风光。没有靠自己努力过而得到成功是残缺的。所以,我在努力,为自己努力。
让遗憾化作动力助我在人生的长河中顺利航行。未来,我来了!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职责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就应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状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靠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老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老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务必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老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务必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资料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我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七
初为人师仅三年的我,带领着一群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高三孩子,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首一年来的高三教学和迎考,我觉得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重视基础。纵观三次诊断性考试,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与本市其他中学包括重点中学在内的学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说,谁在i卷上取得了优势,就在语文科上获得了先机。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i卷的重视,同时对学生进行反复敲打、试探,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基础的复习和强化,尽可能地扎实学生的基础。
强化能力。这主要针对ii卷,特别是在诗歌、现代文的阅读上,要教给学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重视整体阅读,重视文本基础;同时,又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和规范答题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势思维,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在诗歌鉴赏方面,就要求学生在鉴赏时养成这样的步骤:一看标题、作者和注释,因为,标题是诗眼,点明写什么。作者和注释,却可以给你解读提供必要的背景等东西。二看有无选择题。如有,可带入诗歌,帮助理解,这样,会给你降低阅读的难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读诗歌,抓住动词、形容词等,抓住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回忆所学过的诗词,形成联系,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分析作者表现这种情感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认真审题,把握题干所含的信息,明确答题的要点并规范答题。语言表达及运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师必须研读高考考纲、教纲和近五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仔细研究教材,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同时,在专题复习阶段,在进行每一专题的复习中,不仅要广泛涉猎、研读并筛选各种高考资料,同时对每一专题进行了从考纲分析--高考试题特点及典型例题分类集锦--审题、分析及答题规范指导的研究,而且还要备学生,并根据高考考点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一专题还配备了专门的练习来巩固。在本专题复习之后,学生脑海中应具备本考点的框架。我的目标是,在专题复习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关于语文高考知识点及题型特点及例题的总体框架。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根据补锅原理,通过练习和个别调查的方式,针对工作面学生的弱点和前一轮复习的遗漏以及高考新要求,进行了有重点地针对性极强的复习,尽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专题复习时形成的框架,同时提高其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复习有序。无论是基础还是能力,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段篇每一个高考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必须统筹安排,合理进行。否则,不知本阶段复习目标复习复习任务,则必然导致复习教学无序,教学效益低下。
调整得当。知识学得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八
怀念,有的仅是怀念,却只能默默一个人承受,缩在黑夜的角落,谁也不告诉,算是对这个圈子的无声的反抗。我是不是非常傻?试着闭上眼,再也不见这死寂的夜晚,静静睡去,幻想走入另一个世界,摆脱现实中一切的,所谓的,不乐意的画面。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认清这个环境,最重要的是咱们的心,不至于在混沌的前路迷失了方向。
错误,二十年来,你数的清吗?也许,是不记得吧。有的人犯了非常多的错误,却照样可以肆无忌惮的笑。有的人马不停蹄的追逐,却总是一副苦瓜脸。这世界是怎么了?该笑的哭了,该哭的笑了。而我的环境,亦然如此。校园,原本是多么单纯的天堂,应该是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焕发着青春的力量。在这并不算短暂的时光里,我的感受却没那么简单,或喜或悲。那些透露着的花一般的笑容,其实藏着别人不为所知的秘密,你无法窃取,因为那是他的秘密,谁都无法进入谁的心里。我非常好奇,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堕落中还是那么快乐,当然那是他们的,独有的,我学不会,我也不想学。尽管我活在面笑心哭的世界,但我愿意做个这样的人。至少别人不会知道我的心,原来可以这么假,的确,就是这样,所以懂我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生几何,青春的漫漫长路,有几个知心的,不留余地的,没有界限的朋友,那就够了。我的错误,也在萌生,没有逃脱这个大染缸,谁都是有颜色的人。
希望,一直都有一个希望,可是我将它亲手埋葬,青春的路上,总会有所遗憾,后悔,怎么我会这样,会那样。我只能安慰自己,算了吧,时间会让一切过去的,于是,我就顺利地逃离了。呵呵,这就是我?不,不该是这样的,我的人生怎么会如此不济。我不想随风飘荡,没有方向。做自己,才是真的我。所以,咱们总会这样:时间在流淌,一个执着的灵魂,却仍旧在逝去的岁月里寻找什么?因为都在后悔,现在的生活还不如曾经的回忆。咱们总是在经历之后,才珍惜和爱上过去的那些,那些咱们抛弃的东西。因为感到无尽的寂寞,一切的一切,只能以回忆来对抗,那么无力的呻吟。因为,这就是青春。你,我,他,都必须踏过,而不能跳跃。
但凡看到这,你们一定以为,作者该是对这个世界,有多么的失望和绝望,多么的想逃离这个空间。然而,我的想法正好相反,只有对这个环境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改变自己。是的,青春里岁月的随笔,没有规矩的一篇散文,你有体会到什么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你想过改变此时的生活吗?你希望成为青春的主宰者,还是青春的埋葬者?你还是活在回忆里吗?你的追求离你还有多远······?青春,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青春,是读完还想再读的书;青春,是你读完还愿珍藏的书。
插了一段话后,再回到主题?其实,也没有什么主题,青春,只要你活着,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的事,遇到的人,那就是青春的符号。继续为咱们的混沌续写,让彼此更明白。一个人的夜晚,夜,太黑,太冷,你有落过泪吗?我有。我只能祈祷,嘈杂的'吵闹声,能够压住这死寂的坟墓,我的心能稍微平静点。我不敢保证,看透了这个世界,只能说认清了一个我熟悉的角落,我生活的环境。青春的咱们,特别是别人眼中的90后,总是那么忧郁,像有不断的愁丝,缠绕着自我。其实,不只是90后的咱们,每个人的青春,哪个不都是磕磕碰碰的过来的,到后来换取的才是享受,与美丽的回忆。这就是青春。正处于获取知识阶段的咱们,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雄鹰,必须不断的练习,才能飞的更高更远。青春的咱们,在校园,在家里,在社会,会有疼痛,会有泪水,会有放弃。可是,我想说,每个人都会体会到这个,你不必压抑。就算你的青春现在非常美,总有一天,也会失去。这就是青春。咱们,在懵懂的年纪,往往拥有的比失去的多得多,但就是这样,一开始,无法改变,原因有点可笑,咱们还小,不够大,还不足以撑起一片天。等到桃花盛开,咱们回忆,在那些消逝的日子里,所有的所有都值得回忆,哪怕,是两个人,分离,再也不见。因为,这就是青春。
我写的,说的,听的,读的,看的,虽然是苦涩的。随着时间从指缝间溜走,反而爱上了这些,咱们就是如此矛盾。咱们骚动的灵魂,这不就是青春的化身,所以咱们有着快乐和悲伤。在追逐咱们心里所谓的青春时,咱们迷茫过,失落过,甚至悲痛到想要放弃一切。当踏入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时,我是带着这些憧憬的:天是蓝的,海是咸的,人心是善良的。咱们就像是草原的野马,任草原广阔,我驰骋天涯,不惧任何困难,依旧向着梦的地方奔去。我期望,大学的风景能够成为文章里的精灵;我期望,能够成为大家眼里的学霸;我期望,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可以去非常多地方旅游,吃遍所有爱吃的东西,学到真正的知识,交几个知心的好朋友······咱们的向往非常多,但似乎到了大学,做到的却非常少,时间多的让咱们的青春犯傻,让咱们颓废。你的活法连你自己都受不了,但你不会去改变,因为伙伴们一样如此。所以,环境真能影响一个人,几个人,甚至是非常多非常多人。漫步人生,你就这样迷失了方向。所以,朋友们,请不要麻木,请不要等待,这些只会让咱们的青春逝去的更快,而且是那么的不美丽。以至于,到头来,一场空,一场梦,一味的遗憾与后悔。
相信青春,不会亏待你;相信青春,现在的失落只是为了更好的飞扬。咱们不是孩子了,不能再幼稚了,也不能放纵自我了,咱们有家,有爸爸,有妈妈,该是咱们守护他们的时候了,他们老了,咱们该崛起了,该干点什么了。请相信青春,请相信未来。
在这随笔结束时,突然想到席慕容的《青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你想,青春不凋落,青春不干涸,青春随你飞舞,请你找到最初的梦想,让青春,如初见时美丽,动人。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九
昨夜梦见老屋深深的落花,我亦白发如梨花,醒来说不出的难过。岁月忽老,相逢有几,时光无寻,几处生动,故人故事,零落深处。身旁相识不相识的苍老,颓然,使人心酸,更使人战战兢兢的是只等着年轮淹没发梢。回首来路,可曾有一片落叶为我不舍,可曾有一片月色一路同行,可曾有自发光亮点亮自已一寸心。抬头前路,生命手可摘斜阳。可我总有些不安,总觉得两手空落落,总觉得内心时刻在呼唤,趁晚霞尚红,趁霞光未散,趁心存愿望,找一处生命的出口,不可阻挡的奔向生命的热爱,能跑多远跑多远,哪怕折一枝晚花温热夕阳,摘一颗红果慰衰草。只要自己可以,宁愿水满而溢,宁愿花盛而谢,宁愿月盈而亏,虽然可能只是大海里的一小碎片,但也与浪花站到同一片海里;虽然盛不到百媚折腰,但也与春天里的百花一同呼吸;虽然可能只是角落里的一隅光亮,但也与美丽的月光一同照在大地上。可能梦想依然很遥远的浅笑嫣然,至少愿望如青春时光澎湃过,至少生命向着春天奔跑过。不敢说对生命有多高深的思考,有多宽阔的认知,只是不想再愧疚生命,不想再轻遣时光。
我们以生命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来看和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与哀愁,还要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丝美丽,一些韵味涟漪。这样光芒的时光何时开始都为时不晚,这样深情的岁月何处而来都怦然心动。
我愿乘着美丽的晚霞归去。
随笔高中军训。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十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因它的极具思想性,艺术性而名扬中外。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内含浓厚的精神财富。
曹雪芹,他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早年间过着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时代受康熙帝的青睐。然,伴君如伴虎。至雍正六年,曹家便因亏空活罪抄家,后曹家几经辗转,一蹶不振,日渐衰败。
当年受惯了的奉承与吹捧,一夜之间,都堕落成了嘲讽。看惯了落井下石的嘴脸。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于是他远离官场,鄙夷权贵,过着一贫如洗的艰苦生活。此时的曹雪芹无拘无束,便放开了自己的性格,广泛的交友,充实自己。还研究了金石、书画、工艺、园林等种种。曹雪芹以坚韧的毅力,折合多年来的经历与经验,创作出了《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
晚年的曹雪芹再次移居,更加的贫困。即有“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诗句。后幼子夭折,他悲痛的卧床不起,因贫病无医而逝。
回忆《红楼梦》,此书何尝不是他一生的缩影呢?
书中的痴情男女是他对封建礼教的批评;书中大院的兴衰,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叙述;书中的形形色色,是他平生的涉足;书中的一切,便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抨击。
曹雪芹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把人世间的事都能看透,这就会成为你自己的学识。把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写出来,就成了一篇好文章。
倘若他不是看透了那个社会,怎么会对现实如此冷漠,怎么会将自己的私情写尽《红楼梦》呢?倘若他不是亲身经历世间沧桑变化,又怎么会感叹如此之深!
再看《红楼梦》,你是否能体会到书中淡漠凉情。他把家道中落的兴衰枯荣填进红楼梦,他把愤怒埋进到红楼梦,他把思想融入红楼梦,他把情怀投入到红楼梦。一部红楼梦满腹的兴亡感叹。梦中人解人间梦,这何等的虚幻悲哀。并非是“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
然而曹雪芹并未写尽《红楼梦》,他还未道尽世间冷暖,说透封建社会的冷淡。便与世长辞了。一本八十回的书,未写满,人早去。枉留了几分遗憾,几分感慨。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十一
不知道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能否一起托盘而出?写在这儿似乎就变的透明,所以在顾虑重重下就无法字随心愿了!但换种思维考虑又觉的网络本就虚假和真实参半,何必那么在意,想写就写,自己痛快就好。
好久没有去诉说,第一,因为近年随着年龄增长,头脑跟随贫乏,心中也无点墨,写出的东西可想而知,第二,在这个大闹市朋友寥寥无几,能给予和唤醒倾诉的那个人也难寻!所以就憋着了,谁让大家都忙,见面也更多的是寒暄和不在纯真的友情,所以只好加入“面具族”谁的伪装更贴切谁就更受青睐,一不留神忘带“面具”出来也只能导致不欢而散,权衡许多只好迎合大家的需求吧!累了就想想家乡的天,有蓝又高,漂浮的云也那么纯洁,在这样的天地下有童年的无数回忆和憧憬;也无数次想起姐姐坐在山上描述她未来的蓝图,那种神往的眼神也感染了我纯真的心灵,哎,可是时世难料,姐姐为了家庭和哪个为她守侯的男人最终留在家乡,我走出家乡,如今在这个地方却充满了流浪感,我不够坚强,也许成不了姐姐口中的“钢铁战士”吧!
不知道岁月是不是一种能够沉淀的时光?一切只是人内心的美好愿望而已,人的一生有很多主观的愿望和不能成就的客观理由,自己想套什么样的光环,它或许就该是什么样的色彩吧?!既然是光环,单色就难免逊色,所以来世一趟,谁也逃不开“五彩斑斓”的生活,幸或不幸,美丽或丑陋,快乐或悲哀,完美或残缺,贫穷或富有……都是不可缺少的点缀,所以别奢望太多,能够想所想,做所做,不要成为别人负累的同时也能够创造些许财富{能够给于别人东西才是一种有价的财富,个人这么认为}所以为他人多创造些有价财富吧。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十二
奶奶家有个美丽而丰富的小院,四面有围墙,一扇大铁门被爷爷用油漆涂的油光锃亮。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春天的小院一片春意盎然。原本光秃秃的葡萄架上冒出了新芽。奶奶在墙角边的花坛上撒的葱籽也偷偷地从土里探出了脑袋。这时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拿着老式的喷水壶一遍又一遍的给它们浇水。看着它们一点点长高我不禁喜上眉梢。
夏天的小院已是绿树成荫。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了架子,馋得我口水直流,便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伸手去扯葡萄,结果扯散了,葡萄洒落一地。这时奶奶看我狼狈的样子笑了,并给我送了一把剪刀和梯子,这样我干起活来就轻松多了,一转眼满满的一篮葡萄呈现我的眼前,看着丰收的葡萄,我不由得笑了。透过铁门远远望去,爷爷正捧着一个大西瓜从地里回来。看他那高兴劲儿,嘴角都快碰到耳根了。回到家里,爷爷便用网袋把西瓜套住,挂在井下。等到傍晚爷爷就会把西瓜捞上来,分我一半。这时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捧着西瓜躺在葡萄架下,用勺子挖着西瓜,这味道比在冰箱里冰过的更甜更脆。
秋天的小院被秋风一扫而尽,就像给小院子的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只有那棵挺拔的香樟树依然坚守着小院。树下的秋千在风中微微荡漾,地上的落叶在沙沙作响。傍晚时分,夕日欲颓,小院里留下一抹淡淡的胭脂色,纺织娘亮出了它美妙的歌声,蝈蝈、蟋蟀都来凑热闹,一首秋天的奏鸣曲给小院增添了无限生趣。这时,我最兴奋的就是坐上秋千,蹬上一脚,高了高了,我仿佛冲上了云霄拥抱彩霞,低了低了,我仿佛感到小草在亲吻我的脚丫,闭上眼睛感觉像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翔,把所有的不快乐都抛到了脑后。
冬天的小院是四季中最朴素典雅的。坐在小院葡萄架下,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抬起头仰望天空,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九宫格呈现在我的眼前,每一个小方格都是一副精美的画。这时我最欢心的事,就是指着画,给奶奶看,那幅是银色的战马凯旋而归、这幅是大鹏展翅……你瞧,就这样,我还当上了小小解说师。
这就是我的乐园,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永远留着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十三
风,洒脱自如,来去匆匆。风也有它们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感受不到,但若你变成一缕风,随着清风夹着豆麦的气息,放飞一朵朵蒲公英,或许你也能像风一样生活。
风不仅是自由的,它的到来也会抚慰人的心灵。那天,我静坐在窗口边,看着孤零零的试卷,它面色苍白,但却残留着一斑斑血迹。当我找不回自信时,灰心空洞地望着那鲜红的分数时,是风轻轻地来到了我身边,轻轻地吹干了我脸庞的泪痕,我仿佛听见了风的絮语:“小姑娘,别灰心啊,要加油呀!”我乖乖地点了点头。它这才安心地走了,谁都没有想到,挽回我自信的居然是风儿。从此,我对风就有了特殊的见解,我找回了自信,露出了久违的笑。看着远去的风,我想它们定是又去更多的地方安慰其他人,我从它们的身上看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风更是给人以希望。调皮可爱的`小男孩睁大双眼,将自己亲手折的纸飞机用力地甩向空中,男孩或是用力过猛,纸飞机将要载着男孩的梦想即将破灭。善解人意的风儿恰好路过这里,助上一臂之力,可仅仅举手之劳,却让男孩手舞足蹈,露出童真的笑,挽救了男孩的梦想。
随笔二:我也是一束阳光。
一缕暖阳,将我拥入怀中。
我被挤于狭隘的缝隙中,扭扭已经僵硬的身体,头顶曾引以为傲的白色小茸毛已经破烂不堪。丝缕阳光蹦泻进来,在这极其狭小的空间里,愣是投下一片暖暖的金光。
我乃一棵无人采摘的种子,随着那不定的风沦落至此。我仍记得我兴奋的与风共舞在天际,周围的兄弟们对我的忠告:“莫去那窄缝中,会吃很多……”他们尖锐的叫声隐于软实的云朵之中,消失的了无踪迹。
而最终,我落在了他们千叮咛万嘱咐不要落根的石缝中。我落于此地时,愕然于那些或已死亡或奄奄一息的种子,他们初见我时,未曾惊讶,只用虚弱的声音讽我:“又来一个送死的……”我听后,只觉怒,斥骂到:“落进世风便无生路了吗?你们如此懈怠,可曾坚持过破石而出的那个梦!”我愈想愈怒,定要干成一番事业!
我只能把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线石缝里,我庆幸,这里虽然窄小,却也能从阳光中分到温暖,从雨水中得到湿润。只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慢慢地,我发现周围堕落的灵魂,开始被救赎之光青睐。或许,为我的内心里的那一份坚持,不毛的石缝中终于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这般奋斗,却耗去了几载的时间,当我屹立于岩石之上,却生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那坚硬的岩石缝隙中,竟生出了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他们的存在使一切生命在他们面前都显得苍白逊色。他们就这样顽强的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着,旋转着,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他们的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我恍然大悟,他们是生命的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看着他们历经几度寒暑,几度春秋长成的坚实如铁的身躯,我潸然泪下,我头上紧抱着一团小家伙,我对他们说:“不要嫌弃那些穷山恶水,因为你们就是从这儿走出去的!”我看着他们的离开,我闭上了眼,融化在这“穷山恶水”中。
原来,我也是一束阳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汇总14篇)篇十四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
第二,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
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备的问题。既是人文性,那么在设计的内容上应该很宽泛,举凡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在探讨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或有助于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宽泛。有学科层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层面的知识,还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过程或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这些知识显性或隐性的支持,思考探究会偏离科学轨道,事倍功半。作为语文课,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得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这里头有大量的文章要做。还有提问的角度、难度,提问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而且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第二,探究能力的培养拒绝教学的功利倾向。功利性倾向是基础教育的痼疾。据上海学生学习价值观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为了升学或“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15.4%的学生认为是“期望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学生功利性学习观占主导(20xx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只要略作反思,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从事的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过程即目标,过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目标。探讨问题中,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爱护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主要表现在流行的学习价值观上:对考试有直接作用的称之为“有用”,否则被斥之为无用。可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一些与“有用”无关的东西。众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难看出来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见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并不少见。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