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撰写各类报告范文。在写辞职报告时,可以从这些范文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一
由于未来经济情况在短期内不明朗,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确定性较大。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准自己家庭20xx年的预期消费将如何变化,21%受访者预期其20xx年的消费将比20xx年增加,21%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不变;18%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将减少。
在影响预期消费的诸多原因中,物价较高,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压力大,以及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是最主要的三类因素。此外,预期收入降低、购房压力大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家庭预期消费的重要原因。
缩减开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首当其冲。
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危机下也发生变动。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缩减开支,首先会减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也成为许多受访者首先缩减开支的项目。
住房政策性调整力度加大,购房需求仍有待释放。
针对当前经济现状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措施,例如对房贷利率和相关交易税费进行调整,北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力度增大,一方面意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另一方面希望能刺激购房需求,引导房地产市场步入的良性的发展轨道。对于政策调整是否会刺激购房需求,大部分受访者持较为保守的观点。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认为上述房地产政策和房价的调整不会刺激购房需求;39%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是否会刺激购房需求;仅有27%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会刺激购房需求。(看别人的哈)。
至于解决办法,这就难说了,至少目前国际上的许多办法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中国最近推出的四万亿x市计划应该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办法吧。金融危机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出口业,现在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已经不大,最迫切的就是解决内需问题了。至于具体措施你就看看四万亿x市用在哪些方面吧。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二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xx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一、数字经济已经成为xx发展主路径、主引擎、主抓手。
近年来,xx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为全国、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探路试点。全市数字经济呈现“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的发展特征。
(一)主要成效。
20xx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加值379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24.7%,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61%;数字经济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同比增长14.8%。自20xx年以来,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经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目前,xx已形成以x、x为核心,x、x新区、x等多节点、各有特色的区域布局;形成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动力,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为两翼,特色小镇、众创空间为支撑的平台体系;形成了以x、x、x三等为龙头,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为中坚,“双创”为支撑的雁形企业群。近年来,中国软件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全国电子百强,xx都有6-8家上榜,上榜数居全国前列;20xx年全市新增23家上市公司,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占半数以上。
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20xx城市数字发展指数报告》,xx、xx总指数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名;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xx研究院共同发布20xx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xx与xx以83分和74分共同组成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在省经信厅、省统计局发布的《20xxxx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xx以141.9分继续高居榜首,高出第二名54分,全省区、县(市)得分100分以上(第一梯队)共六个,xxx区、x区、xx区、下城区、江干区分居前五位。
(二)主要工作。
xx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主要工作有:
1.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发展新体制。一是完善数字经济领导机构。成立由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xx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推进“三化融合”行动指挥部,由xx书记亲任指挥长。二是开展专项考核。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考核;连续三年开展“三化融合”“双引擎”比学赶超活动,实施“红黄黑”榜制,进行“挂榜问效”。三是完善统计体系。在先行先试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全省数字经济统计要求,建立完善具有xx特色的分行业监测体系。四是优化产业政策。先后出台了软件名城、集成电路、5g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在市本级工信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5亿元,在科技、文创每年共安排10多亿资金,加大对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扶持。
2.聚焦核心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一是扬优势,部省市共建国际级软件名城。持续做大做强信息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核心产业。20xx年以来,xx软件业务收入居全国中心城市第五位,总量占全省的八成以上。二是补短板,紧盯集成电路产业。推进xx晶圆、xx海康、xx恒越等一批“芯”项目落地。三是攻难题,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抢抓国产替代机遇,加快数字安防、通信网络设备两大主导产业链提升,精准服务海康、大华破解产业链“断供”难题,在关键核心芯片部件替代方案的研发及适配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协调,稳定企业发展。四是抓龙头,深化大企业战略合作。市政府与xx巴巴、xx、xx股份等建立战略合作,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具体项目。
3.紧盯融合应用,推动数字化发展变革。加快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融合应用,打造高质量转型发展标杆。一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的智能制造之路。20xx年起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组织实施攻关项目139个,推广项目1067个,企业上云数累计达8.9万家;23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占全省总数的20%。二是打造新型数字贸易金融标杆。全球数字金融中心落户xx,金融科技体验方面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跨境电商综试区工作得到李克强总理肯定,xx经验向全国推广;ewtp秘书处开工建设;x路“双街示范”全面推广,xx市被确定为xx省新零售标杆创建城市。三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数字技术应用示范建设,全市益农信息已覆盖99.25%的行政村。四是全面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完善城市大脑顶层架构体系,拓展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接入全市部门和区县市的148个数字驾驶舱,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政府决策能力。
4.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打响“数字xx、双创天堂”城市品牌。一是成功举办全国“双创”周,李克强总理亲临活动视察指导。二是打造创新平台,全力服务xx大学、xx大学、xx实验室、xxx院等创新大平台建设;xx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xx云“城市大脑”和xx“视频感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xx小镇、xx小镇等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集聚地和向往地,xx大会、xxxx大会等已成为行业风向标。三是强化企业创新,20xx年列入创建的省级制造创新中心3家;认定国高企2581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613家;全市累计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省级206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四是落地创新成果,20xx年xx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省会城市第一;xx云发布了面向万物智能的新一代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2.0和polardbbox高性能一体机;蚂蚁金服baas区块链平台对外开放;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驾驶测试仿真实验室落户余杭。五是聚集创新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达254.5万名,互联网人才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居全国城市首位。20xx年,xx云创始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xx首个自主培养的民营企业院士。
5.围绕5g产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加大5g商用和产业化,推进国家(xx)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至20xx年,全市已建成5g基站1.21万个,5g网络规模、数量均居国内城市前列;共有数据中心58个,投产运营机柜45494个,在建、拟建数据中心16个;ipv6设备覆盖率100%;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9.3t;supet入选工信部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数字经济迭代发展下的xx挑战。
xx要聚焦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下,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高增长下的挑战。全市数字经济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xx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幅,虽然保持两位数,但增幅已从原来20%以上,下降到15.1%。从总体看,传统的电子商务、视频安防产业虽然仍处于较高增长,但已经过了产业增长爆发期,增速总体放缓。几个龙头企业的增速从40%-50%的增幅,降至10%-20%之间,新的产业尚未形成明显增量。
二是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挑战。在产业布局方面,xx区、xx区、x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的70%以上,和其它区县市差距拉大,不平衡现象突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产业增加值占总量70%以上,电子制造业“硬”支撑相对不足。
三是区域竞争的挑战。从x、x院发布的报告看,xx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上深广并驱成为全国数字经济五强城市,但在经济总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离“第一城”的目标还有差距。深圳、广州、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争先加快发展新兴产业,xx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正在面临挑战。
四是产业深度融合的挑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提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在消费端和技术端发展较快,但与制造业流程的结合应用不够紧密,同时深耕于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服务商偏少,对制造业精准化、智能化改造能力需要提升。
五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影响的挑战。线上线下双渠道供给不足、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制约将成为影响xx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们基础软件除“飞天”操作系统、oceanbase数据库外几乎是空白,核心芯片、芯片设计平台、高端零部件等仍受制于人,一些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关键零部件、核心原材料断链风险。
三、坚定信心,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谋篇之年。我们将在全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勇挑重任,围绕“六个聚焦、六个进一步”,实施14项工作任务,力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7%,实现营业收入1.25万亿元以上。
(一)聚焦数字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一是打造新名片。擦亮、打造国际级软件名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云计算之城等十大数字经济“国字号”品牌。二是突破新技术。积极参与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程,支持xx实验室、xx大学、xxx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扶持2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做强新产业。梳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做好强链补链工作,壮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信息软件、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等基础“硬”产业,加快发展量子通信、区块链、航天航空等未来产业。四是推进新基建。加快推进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7000个以上。五是引育新项目。力争新引进超亿元数字经济相关项目50个以上。
(二)聚焦产业数字化,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一是赋能新制造。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90%。二是赋能新商业。创新实施新零售示范工程,加快x、x等商业圈数字化、商业街区智能化改造,培育网红经济,发展新电商,提升消费体验;加快推进ewtp示范区建设。三是赋能新农村。推进省级“数字乡村”示范试点工作,持续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新增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数字工厂建设项目5个。
(三)聚焦城市数字化,进一步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领跑新治理。继续以xx“城市大脑”为核心平台,全面优化数字驾驶舱、推进城市数字化和政府数字化,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强化能力和模式输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新应用。优化健康码、“亲清在线”等平台,在后疫情阶段探索在新健康、新管理、新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推进5g+车路协同、空地协同等无人系统。全方位创新服务智能亚运筹备工作。
(四)聚焦领军支撑,进一步强化主体培育。一是培育新企业。通过“雄鹰计划”“鲲鹏计划”“雏鹰计划”以及“国高企”培育,构建xx特色的数字经济企业梯队,全年新增数字经济领域单项冠军1家以上、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二是汇聚新人才。全年引育数字经济领军人才20名,创新创业团队10个,数字工匠2500名。
(五)聚焦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构建新平台。加强对重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资源要素的集聚,指导各区县(市)、xx新区,打造十大特色鲜明、首位度高的特色园区、特色小镇等数字经济新平台。二是开展新合作。深化与xxx、xx、xx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扩大合作成果,支持创新项目在杭先行先试。
(六)聚焦争优创先,进一步压实目标责任。根据省市数字经济重点工作部署,已制订《20xx年xx市数字经济工作要点》,并通过数字经济“三化融合”专项考核,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的21个相关指标量化分解至各区、县(市),将经济发展指标、“金名片”标杆项目、省市工作要点、城市大脑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和项目打造等六方面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17个市直相关部门。考核的阶段进展将在城市大脑“经信驾驶舱”平台,通过一图、一码(指标红黄绿码)进行实时展示,进一步压实责任,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全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继续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三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孝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xx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xx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四
下基层访群众听民声,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xx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将xx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提请各位委员审议。
一、数字经济已经成为xx发展主路径、主引擎、主抓手。
近年来,xx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为全国、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探路试点。全市数字经济呈现“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的发展特征。
(一)主要成效。
20xx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加值379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24.7%,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61%;数字经济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同比增长14.8%。自20xx年以来,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经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目前,xx已形成以x、x为核心,x、x新区、x等多节点、各有特色的区域布局;形成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动力,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为两翼,特色小镇、众创空间为支撑的平台体系;形成了以x、x、x三等为龙头,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为中坚,“双创”为支撑的雁形企业群。近年来,中国软件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全国电子百强,xx都有6-8家上榜,上榜数居全国前列;20xx年全市新增23家上市公司,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占半数以上。
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20xx城市数字发展指数报告》,xx、xx总指数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名;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xx研究院共同发布20xx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xx与xx以83分和74分共同组成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在省经信厅、省统计局发布的《20xxxx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xx以141.9分继续高居榜首,高出第二名54分,全省区、县(市)得分100分以上(第一梯队)共六个,xxx区、x区、xx区、下城区、江干区分居前五位。
(二)主要工作。
xx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主要工作有:
1.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发展新体制。一是完善数字经济领导机构。成立由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xx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推进“三化融合”行动指挥部,由xx书记亲任指挥长。二是开展专项考核。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考核;连续三年开展“三化融合”“双引擎”比学赶超活动,实施“红黄黑”榜制,进行“挂榜问效”。三是完善统计体系。在先行先试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全省数字经济统计要求,建立完善具有xx特色的分行业监测体系。四是优化产业政策。先后出台了软件名城、集成电路、5g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在市本级工信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5亿元,在科技、文创每年共安排10多亿资金,加大对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扶持。
2.聚焦核心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一是扬优势,部省市共建国际级软件名城。持续做大做强信息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核心产业。20xx年以来,xx软件业务收入居全国中心城市第五位,总量占全省的八成以上。二是补短板,紧盯集成电路产业。推进xx晶圆、xx海康、xx恒越等一批“芯”项目落地。三是攻难题,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抢抓国产替代机遇,加快数字安防、通信网络设备两大主导产业链提升,精准服务海康、大华破解产业链“断供”难题,在关键核心芯片部件替代方案的研发及适配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协调,稳定企业发展。四是抓龙头,深化大企业战略合作。市政府与xx巴巴、xx、xx股份等建立战略合作,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具体项目。
3.紧盯融合应用,推动数字化发展变革。加快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融合应用,打造高质量转型发展标杆。一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的智能制造之路。20xx年起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组织实施攻关项目139个,推广项目1067个,企业上云数累计达8.9万家;23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占全省总数的20%。二是打造新型数字贸易金融标杆。全球数字金融中心落户xx,金融科技体验方面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跨境电商综试区工作得到李克强总理肯定,xx经验向全国推广;ewtp秘书处开工建设;x路“双街示范”全面推广,xx市被确定为xx省新零售标杆创建城市。三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数字技术应用示范建设,全市益农信息已覆盖99.25%的行政村。四是全面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完善城市大脑顶层架构体系,拓展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接入全市部门和区县市的148个数字驾驶舱,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政府决策能力。
4.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打响“数字xx、双创天堂”城市品牌。一是成功举办全国“双创”周,李克强总理亲临活动视察指导。二是打造创新平台,全力服务xx大学、xx大学、xx实验室、xxx院等创新大平台建设;xx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xx云“城市大脑”和xx“视频感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xx小镇、xx小镇等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集聚地和向往地,xx大会、xxxx大会等已成为行业风向标。三是强化企业创新,20xx年列入创建的省级制造创新中心3家;认定国高企2581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613家;全市累计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省级206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四是落地创新成果,20xx年xx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省会城市第一;xx云发布了面向万物智能的新一代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2.0和polardbbox高性能一体机;蚂蚁金服baas区块链平台对外开放;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驾驶测试仿真实验室落户余杭。五是聚集创新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达254.5万名,互联网人才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居全国城市首位。20xx年,xx云创始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xx首个自主培养的民营企业院士。
5.围绕5g产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加大5g商用和产业化,推进国家(xx)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至20xx年,全市已建成5g基站1.21万个,5g网络规模、数量均居国内城市前列;共有数据中心58个,投产运营机柜45494个,在建、拟建数据中心16个;ipv6设备覆盖率100%;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9.3t;supet入选工信部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数字经济迭代发展下的xx挑战。
xx要聚焦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下,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高增长下的挑战。全市数字经济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xx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幅,虽然保持两位数,但增幅已从原来20%以上,下降到15.1%。从总体看,传统的电子商务、视频安防产业虽然仍处于较高增长,但已经过了产业增长爆发期,增速总体放缓。几个龙头企业的增速从40%-50%的增幅,降至10%-20%之间,新的产业尚未形成明显增量。
二是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挑战。在产业布局方面,xx区、xx区、x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的70%以上,和其它区县市差距拉大,不平衡现象突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产业增加值占总量70%以上,电子制造业“硬”支撑相对不足。
三是区域竞争的挑战。从x、x院发布的报告看,xx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上深广并驱成为全国数字经济五强城市,但在经济总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离“第一城”的目标还有差距。深圳、广州、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争先加快发展新兴产业,xx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正在面临挑战。
四是产业深度融合的挑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提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在消费端和技术端发展较快,但与制造业流程的结合应用不够紧密,同时深耕于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服务商偏少,对制造业精准化、智能化改造能力需要提升。
五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影响的挑战。线上线下双渠道供给不足、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制约将成为影响xx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们基础软件除“飞天”操作系统、oceanbase数据库外几乎是空白,核心芯片、芯片设计平台、高端零部件等仍受制于人,一些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关键零部件、核心原材料断链风险。
三、坚定信心,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谋篇之年。我们将在全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勇挑重任,围绕“六个聚焦、六个进一步”,实施14项工作任务,力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7%,实现营业收入1.25万亿元以上。
(一)聚焦数字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一是打造新名片。擦亮、打造国际级软件名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云计算之城等十大数字经济“国字号”品牌。二是突破新技术。积极参与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程,支持xx实验室、xx大学、xxx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扶持2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做强新产业。梳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做好强链补链工作,壮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信息软件、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等基础“硬”产业,加快发展量子通信、区块链、航天航空等未来产业。四是推进新基建。加快推进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7000个以上。五是引育新项目。力争新引进超亿元数字经济相关项目50个以上。
(二)聚焦产业数字化,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一是赋能新制造。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90%。二是赋能新商业。创新实施新零售示范工程,加快x、x等商业圈数字化、商业街区智能化改造,培育网红经济,发展新电商,提升消费体验;加快推进ewtp示范区建设。三是赋能新农村。推进省级“数字乡村”示范试点工作,持续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新增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数字工厂建设项目5个。
(三)聚焦城市数字化,进一步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领跑新治理。继续以xx“城市大脑”为核心平台,全面优化数字驾驶舱、推进城市数字化和政府数字化,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强化能力和模式输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新应用。优化健康码、“亲清在线”等平台,在后疫情阶段探索在新健康、新管理、新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推进5g+车路协同、空地协同等无人系统。全方位创新服务智能亚运筹备工作。
(四)聚焦领军支撑,进一步强化主体培育。一是培育新企业。通过“雄鹰计划”“鲲鹏计划”“雏鹰计划”以及“国高企”培育,构建xx特色的数字经济企业梯队,全年新增数字经济领域单项冠军1家以上、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二是汇聚新人才。全年引育数字经济领军人才20名,创新创业团队10个,数字工匠2500名。
(五)聚焦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构建新平台。加强对重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资源要素的集聚,指导各区县(市)、xx新区,打造十大特色鲜明、首位度高的特色园区、特色小镇等数字经济新平台。二是开展新合作。深化与xxx、xx、xx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扩大合作成果,支持创新项目在杭先行先试。
(六)聚焦争优创先,进一步压实目标责任。根据省市数字经济重点工作部署,已制订《20xx年xx市数字经济工作要点》,并通过数字经济“三化融合”专项考核,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的21个相关指标量化分解至各区、县(市),将经济发展指标、“金名片”标杆项目、省市工作要点、城市大脑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和项目打造等六方面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17个市直相关部门。考核的阶段进展将在城市大脑“经信驾驶舱”平台,通过一图、一码(指标红黄绿码)进行实时展示,进一步压实责任,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全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继续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五
20xx年,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域经济发展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竭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产业培育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创新创业驱动示范区,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7.75亿元、增长8.7%;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8.80亿元、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76亿元、增长13.01%,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6.17亿元、增长11.1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5亿元、增长2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3亿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0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50.2元、增长7%。
(一)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创业驱动示范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定不移地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新增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5.47万亩、累计达到23.72万亩。红枣、枸杞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坚持“抓创新、引项目、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液体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开发及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全面推进红砂岗加氢暨电石精细化工智慧产业园和工业园区东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06亿元。洁源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杰达20xx吨氯甲基吡啶项目投入试运行,东顺化工30000吨硫化碱、鑫达6000吨二甲基二硫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贷款等四项工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入推进重点项目互保共建和工业企业互为市场工作,年内新增规上企业12户。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新增网店200家,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150%。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新建乡镇邮政所8个,建成村级“三农”服务站248个。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增外贸出口企业4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63万元。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占比达到34.55%。
(二)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深入推进“3341”项目建设工程,全年谋划项目120个,储备重大项目80个,争取到位国家及省市各类项目资金25亿元。累计实施500万元及以上项目256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76亿元、增长13.01%。民红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中医院整体搬迁及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等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千里沙漠大林带治沙道路、北仙高速公路段、大滩至公路等项目快速推进。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编制完成《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xx-2030)》,县城市政道路和居民巷道实现路灯全覆盖,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35%。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供热二期管网敷设、清泉湖公园、新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及道路建设、东湖景观大道等项目快速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23个,完成主体工程8368户。积极推行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撤乡改镇工作,城镇化率达到33.38%。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积极争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经省市县验收和省第三方评估,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贫困退出的要求标准。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省级评估,蔡旗断面过站总径流达3.37亿方,盆地地下水开采量8536万方,占全年控制目标的99.26%。红崖山水库向青土湖下泄水量3358万方,形成水面25.2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升至2.99米。以千里沙漠大林带、万亩胡杨林试验培育基地、梭梭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为重点,完成治沙造林11.53万亩,营造胡杨林0.3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10.5万亩,工程压沙4万亩。县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并开展试点。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环境保护常态化巡查。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五禁”决定,突出加强千里沙漠大林带禁牧工作和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土湖、黄案滩等湿地保护建设,全力巩固扩大生态治理成果。
(四)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创新创业驱动示范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年共完成各类民生性投入23.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省、市、县列为民实事全部办结。20xx年“全面改薄”项目全面完成,县长教育基金救助贫困师生1373人,发放贫困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446万元。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全部落实。新增城镇就业3880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01万人、创劳务收入11.02亿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农村低保标准实现与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完成精准脱贫恶性肿瘤防控及妇女病普查16027人。46个社区和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及30个村级体育场建成投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格管理体系,全力防范治安、金融、生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各类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扩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补短板、稳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生态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加大治沙造林,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恢复、绿色发展的目标尚有差距。
(三)驱动发展动力依然不足,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加快开放外向,扩大消费总量,扩投资、保增长的工作还需加强。
(四)产业规模效益仍需提升,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工业水平,扩大三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的措施还需强化。
(五)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提高城乡收入,保障社会民生,巩固脱贫成果,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收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一)建议加大对县防沙治沙支持力度。近年来,县全力实施“生态屏障行动”,探索巩固“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行动,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工程压沙51.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20xx年的11.52%提高到17.7%。20xx年,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构建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县计划围绕荒漠、湿地、林地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以甘蒙省界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为重点,实施工程治沙造林100万亩,封沙育林草50万亩。建议省上加大对县防沙治沙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建议尽早启动实施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在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石羊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批复实施,但水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为此,市规划在“十三五”时期争取实施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这对于巩固提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确保绿洲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省上尽早启动实施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议对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和项目倾斜支持。县经济增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经济欠发达,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增长仍依赖投资拉动,ppp模式建设项目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微刺激政策拉动投资效应短期内难以显现,无法实现拉动投资较快增长。特别是新农村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因资金短缺,进展相对缓慢。建议对县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给予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四)建议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特色林果业+设施农牧业”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全县农业节水措施配套面积6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9.16万亩、大田滴灌面积38.03万亩、日光温室滴灌面积2.81万亩。建议省上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对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垄膜沟灌技术、垄作沟灌、地膜再利用免耕等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给予资金扶持,保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
(五)建议对县风光资源开发和输出电网建设给予支持。县属风资源丰富区和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规划风电装机容量89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460万千瓦。目前,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在建、拟建风光电项目装机容量2340.5兆瓦,其中风电项目装机容量1297.5兆瓦,光电项目装机容量1043兆瓦。已建成并网风电项目1148.5兆瓦;已建成光电项目640.5兆瓦,并网472兆瓦,尚有168.5兆瓦无备案规模指标,为使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发挥应有效益,避免资源闲置浪费,恳请省上新增我县光伏发电项目备案规模指标,争取实施金武张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建设,在红砂岗布局建设新的330千伏变电站和特高压直流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增加外送通道和输出能力。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六
般海村位于亚热带山区地区,海拔812米,总人口4320人,其中男2103人,女2217人,共902户,汉族3230人,占74.7%,哈尼议长1090人,占25.2%,劳动力(18岁至60岁)2530人,半劳动力(16—40岁以上)1630人,在家务农3520人,苍老男2680人,占76.1%,女1826人51.9%。20xx年外出务工1082人,全村总面积54085亩,林地5200亩,荒地2152亩。全村总收入129257元,人均收入1418.8元。
二、发展现状。
般海村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牛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玉米、小麦为主的种植业,以林业为辅,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产业结构情况。
1、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稻谷、小麦”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畜牧业以养猪、牛和鸡为主。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20xx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道路1条,硬化乡村道路一条,约1.5千米,其它的道路全部是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5个,小水池10个,沼气池100个。
3、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般海村建有1个文化活动室,1个医疗卫生室。全村有100多户享受农村低保,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全村有10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还在全力进行,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到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般海村委会到县城的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坑渣不平,石头露出路面,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没有一个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分散,多数是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劳动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人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全村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领导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领导班子成员中文化程度不高,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中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不够强。
三、今后应加大科技培训,加强班子建设。
1、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国家对农民实施素质提升之惠民工程。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历史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结合项目,按照重要农产品有现供给和粮食高产创建要求以“围绕之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为原则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培训,着重抓好养殖业、茶业、咖啡业培训重点培训。重点抓好无种子茶叶育苗技术,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茶叶产品加工技术,养殖业发展,家禽病防控的技术培训,提高受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市场经营管理能力和科技致富能力。通过培训核心联系户,更好地带动主要从事当地主导产业生产和经营,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强势推进主导产业,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2、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策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加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领导要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能干实事,乐于奉献,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建设好每一个新农村项目。
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村民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思路。在今年推广烤烟和烟后玉米种植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核桃、茶叶种植,养殖业方面,加大扶持种猪的养殖力度,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了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趋势更为迅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这一阶段克服分散农户和市场之间不相协调的矛盾,解决农产品产、供、销问题,实现农业经营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科技的吸纳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南通市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得比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农民自发组织了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如海安隆政蛋鸡研究会,已有了专业合作经济的雏形;到了20世纪90年代,成千上万的农民为了应对市场,自愿联合,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合伙组织,不少成长成了联结农户和市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20xx年成为全国六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市之一。
根据市委农工办的统计,目前,南通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58个,其中:专业合作社346个,入社人数达10多万人,专业协会312个,入会会员6.33万人,涉及蔬菜、稻米、花卉、瓜果、禽蛋、山羊、生猪、奶牛、桑蚕、食用菌、水产等诸多领域。20xx年交易额达38.34亿元。
纵观南通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多层次,既有南通市紫菜协会等市级农产品行业协会,也有如皋花木协会、启东市小辣椒协会等县域行业或专业协会,更多的是涌现出的通州新联出口蔬菜合作社、海门培育草莓协会、通州进鲜港芹菜协会、启东大兴优质梨协会等乡镇级或村级专业合作协会。二是多门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的品种有粮、棉、油、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猪、牛、羊、鸡、鱼、蟹等20个门类120多个品种。三是多成分。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如通州市进鲜港芹菜生产经营合作社;有社会团体、有集体经济、有股份制,如启东市民主永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更多的是合伙经营方式或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四是多形式。按发起对象分,有龙头企业发起的,如京海肉鸡合作社等,有能人发起的,也有村干部发起的,如海门市培育草莓协会,还有农技人员发起的,也有外来企业发起的。按产业经营方式分,有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员模式,有批发市场+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员模式,有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社(会)员模式。从联合程度上看,有松散型,有半紧密型,有紧密型。
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克服了农村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后农业服务体系不适应、产销脱节、农民市场地位低的问题,直接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开发工作中,我们加大了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促进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开发效益,先后扶持了40多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仅20xx年就安排了项目经费2846.1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9xx.5万元,扶持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个。
一是直接项目扶持。在开发工作中,我们有意识地对一些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起人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立项的办法或在项目建设中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地发展。对海安茧丝绸经济合作社的发起单位——海安茧丝绸集团连续4年进行了项目投入扶持,海安茧丝绸集团再通过科技推广、技术培训、二次返利的形式让社员受益;20xx年我们为作为如皋市花木协会成员的如皋市花木大世界申报了市场建设项目,共投入开发资金1243.1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00万元,建设花木市场,通过市场建设,推动如皋市花木协会更好地发展。我们还在海门市常乐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中投入近500万元为海门京海肉鸡协会的京海肉鸡集团建设了种鸡场和30万羽的肉鸡养殖场以及年产3000吨的有机肥加工厂,使海门京海肉鸡协会抵御住了禽流感而经受的市场风险,保证了肉鸡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通州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中,我们既把通州市进鲜港芹菜协会的基地建设列为项目建设内容,同时,还投入92.12万元,建设了水芹菜批发市场,为协会提供了经营场所。
二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我们从四期开发开始,就加大了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基地的工作力度。20xx年投入110万元为启东市“东疆乐”梨业协会建设了1万亩“三水一高”优质梨基地;20xx年在高沙土开发中,又为如皋市草莓协会在石庄建设了1500亩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全部采取会员制,会员收入显著提高,最多的一户年收入达57万元;20xx、20xx年在通州兴联镇共投入200多万元为通州市新联出口蔬菜合作社建设了5000亩的优质蔬菜基地;在海门常乐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建设中,扶持海门培育草莓协会建设了600亩高标准设施栽培基地;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中,我们还为启东市民主永丰蔬菜合作社建设了1000亩榨菜基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基地,改善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条件和组织化程度,保证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料供应,为更好地拓展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是资金补助。为了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地发展,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千方百计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办公设备上的扶持。如在海门市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中投入了14万元,为海门培育草莓生产合作社、海门常乐西甜瓜合作社、海门常乐蔬菜合作社添置了办公设施、配备了电脑等设备;如皋市采取以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内容的实施主体,加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组织力度,在品种引进上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订单形式,为农民解决销售市场。20xx年他们分别在石庄项目区为石庄果蔬合作社投入资金9.93万元,由合作经济组织引进西兰花、秋刀豆、草莓等新品种进行推广,再由协会 组织、收购、加工和销售,160多个进入协会的农民,仅秋刀豆一茬亩收入就达20xx元,他们还由九鼎鲜切花协会进行菊花苗种引进和推广,10多个进入协会的农户,种植菊花亩收入达2万元以上。另外,我们还通过为协会提供申请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申报补助的形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我们规定,凡项目区内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的,从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费中安排1万元的申报费,以解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经费的困难。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农民既要承受自然风险,又要承受市场风险,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明显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通过市场经济规则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订单生产,坚持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民连接起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乃至避免了市场风险。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海门培育草莓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市场销售,农民生产的产品无后顾之忧,今年一季度农民每棚(0.5亩)草莓销售收入达4500元。
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处于分割脱节和无序状态,难以形成社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区域经济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种、养、加、销,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效益为核心,科技为支撑,利益为纽带,服务为保证的产业化经营的崭新格局,促进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明显增强。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如皋市草莓协会,拥有会员达5000余人,建设草莓等农产品生产基地2万余亩,坚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实行产业化经营,产品远销日本等国际市场,较好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该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列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
三是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生产,坚持从良种、良苗引进,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产品订单收购的一条龙服务,凸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四是加快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动力,但是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问题的症结在于推广科学技术的工作机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导致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很低,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产品收购的指标,就必须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指导,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控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共同的利益追求使得广大会员有着推广运用科学技术的迫切愿望和内在要求。
五是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以及市场经济法则的无形作用,使其能把服务渗透到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千家万户干不了的事情,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昭示着农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如海安茧丝绸合作社,不仅有种养技术指导服务站、蚕种站、还建立了70多个蚕茧收购站,为3万多个会员提供全程服务,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六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向商品化、集约化经济的转变,无序生产向有计划订单生产的转变,粗放型经营向科技型集约型经营的转变,高市场风险向低市场风险的转变,带来了经济效益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的必然结果。海安茧丝绸合作社通过二次返利的形式每年向农民返利达1000万元,平均每个会员多增收300多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是组织较为松散,利益联结机制有待更好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由农民合伙组织发展而来,除一些由龙头企业或集体组织发起的合作经济组织外,绝大多数都是松散型的,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边承担市场风险,积累薄弱,难以发展壮大。
二是组织群体小。除个别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海安蚕茧合作社,年销售达3亿多元,以及海门京海肉鸡协会等,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几个镇或一个镇、或几个村,有的甚至一个村,区域范围狭窄,导致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从南通市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来看,个数不少,种类很多,但销售额不大,平均每个组织只有580多万元,而一些农民合伙组织销售收入则更少,平均每个组织仅100多万元。因而相应缺乏市场竞争力,生命力脆弱。
三是组织运转困难。即使是建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面对的是松散的农户,从事的多为无偿服务,其组织机构除个别依托于龙头企业的以外,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和经费,运转比较困难。
四是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作为一种社团组织,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往往是附属于某个企业,或是某类组织参与经济活动,因而导致自身实力难以壮大。
五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政策没有明确。从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来看,没有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规定,目前的扶持,仅局限在现有项目建设框架内,有些补贴、补助的内容也只好在专项示范项目和地方开发项目中落实,随着专项示范项目的取消,这些扶持政策也将难以实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变的前提下,把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环节、各要素联结起来,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直接项目扶持的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龙头企业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基地优先列入土地治理项目。在项目申报时,除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由企业进行申报外,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可以由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以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二是落实完善相应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采取项目直接扶持外,还要在政策上给予落实完善,可以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主体注册,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使其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并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部分无偿资金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以解决组织机构经费的短缺;还可以在政策中制定补贴、补助的办法,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办公设施、检测仪器及其他设备方面的困难,以及在品牌申报上的资金短缺。
三是在实施主体上给予明确。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中,如果不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人,可以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部分建设内容的实施主体,如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等,使产品更贴近市场。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八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2010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3、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
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
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以后的发展,有必要把旅游业作为重要项目,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的包装与营销、重点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发展的区域合作,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腾飞。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九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xx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xx—3000这个范围内。对那些人口多的家庭这点钱如果人均下来就真的没多少了。调查发现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来源加在一起才占总家庭的10%。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热潮高涨,我们农民们也意识到了守着那“一亩三分的”是多么的没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挣钱的最佳途径,也成了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当前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这就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又加上农民现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们对农作物没有很好的养护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这样农业方面的收入就没剩下多少了。其实无论怎样,单纯的种植这种作物是无法获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这主要是些年轻的家庭。对于那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他们主要用来维持生活,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为他们子女的事差不多都办完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牵挂了,现在只要慢慢地赚着钱花着撑到自己么有能力时候有子女赡养了。他们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以后养老,在这里人有能力的时候都全都是为了孩子到老的时候就依靠孩子了。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办喜事方面的,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刚成年的孩子。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房价是那么的高,即使在农村可能没有那么的贵,但对于仅有定点收入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一笔超大的开销了。虽然现在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是有66%的家庭感觉经济有点紧张,这些多为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还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毕竟医保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实行起来。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仅有2%的家庭认为生活富足了,毕竟离小康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的。对于比较担心的问题93%的家庭都选择了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处在失业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没保障有时候不要把身体搭进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而近年来的气候异常的很难有风调雨顺了。其他选的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顺”,“治安状况不好”,关于农业方面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或许他们真的感觉种地没什么前途了吧!
此次调查的分析,总体而言,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状态,过着艰苦的日子。这次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平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调查人:xx。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十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xx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xx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xx多人,收入近20xx万元。20xx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xx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xx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xx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在十月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宁城渔业、绿林牧野养貂公司及建筑企业多方联系,转移劳动力60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资1000元——2200元,仅此一项年可增纯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430元。高安村发挥亲缘优势,主攻对韩劳务输出,村委会为出国农民统一办理各种手续,全村500名劳动力已赴韩350多人,年纯收入高达400多万元。制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方案及考核办法,放宽户籍管理,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办理城镇户口;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小额贷款,三岔口镇20xx年落实农贷资金20xx万元,其中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达320万元,占总额16%。
1、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20xx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5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7%,占全年人均纯收入30%以上,劳务收入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三岔口镇4个朝鲜族村60%的劳动力长期在俄、韩、日从事跨国劳务,今年该镇又通过边贸公司向俄输出劳动力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依托能人带动向韩国输出劳动力400多人、向日本输出1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5——15万元。高安村农民权仁培在俄罗斯承包了120亩菜田和5000平方米棚室,带动本村80余名农民到境外出劳务,年收入达130万元;当地农民金吉男承包了赴俄务农村民留下的200亩土地,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年收入近10万元,实现了境外土地开发和村域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今年该村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成为依靠境外输出致富的新亮点。
2、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县4.3万亩耕地流转,有效盘活了农村人力资源,推动了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地产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一批专业村、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带动发展黑木耳、烤烟、果菜、优质米、特色养殖等生产基地30.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13.5万亩;木耳专业村发展到98个,占行政村总数96%,辐射农户1.5万户,吸纳农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绥阳镇绥西、三道河子和大肚川镇石门子村黑木耳示范区摆放规模分别达到1200、1500、1600万袋,纯收入实现1162、1329和20xx万元。三岔口镇幸福村农民王会仁,通过合理流转土地,从45户外出农户手中承包了330亩土地种植圆葱,总产达1300吨,纯收入超过50万元。
3、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并购房落户,去年以来已有1900名农民变“市民”,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入城安家置业。部分外出打工者致富不忘家乡,纷纷返乡回城投资创业,又反哺了“打工经济”发展。进城、返乡农民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主体,助推了城镇第三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三岔口镇农民金圣范赴韩务工多年,回乡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一流的韩式餐馆,雇工20多人,带动全镇发展餐饮服务业170余家。绥阳镇红旗村农民董玉臣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厂,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6人、下岗职工15人,吸纳周边县(市)民工31人。xx镇大城子村民毕希铭打工致富后不忘乡亲,多方筹措资金48万元修建长642米的便民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一是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旧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农民不会转移、不懂转移和不想转移现象仍普遍存在;受域内黑木耳等特色、高效产业快速崛起的吸引,一些农民产生小富即安、看家守业等狭隘思想,不考虑潜在的发展,不愿离土创业,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甚至回流,给资源合理利用、调精做强产业增添了压力。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还占少数,近90%的农村劳动力均为初中以下文化,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也较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后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更难向新兴产业转移,制约了就业结构调整,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劣势。
三是除对外输出劳务趋于有序外,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大多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限于“亲靠亲”、“邻帮邻”,制约了劳务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一些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准、管理不细,重利益、轻服务,影响农民合法权益等现象。
四是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民工的.容纳能力没能有效提升,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具体操作部门受职能、权限等掣肘,仍限于抓引导、拢情况、报数字,综合管理、协调力度不够。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着眼创建全省重要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吸纳基地,牢固树立“抓调整就是促增收”理念,坚持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不动摇,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打造外埠农民吸纳平台。稳定、有序扩张黑木耳生产,力争20xx年发展袋栽木耳3.5亿袋,建成国家级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创建全国黑木耳菌种生产管理规范化示范县为契机,组建世界上首个黑木耳dna标准指纹图谱和数据库,强化菌种研发和系列食品精深加工,争取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将建成黑木耳生产、加工、销售、效益的全国第一县,仅此一项产业年承载埠内外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精准化,统筹发展烤烟、果菜、特色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国家级苹果梨示范区、万头优质马鹿核心群基地建设,合理扩张发展规模,兴建绿林牧野裘皮加工厂、对俄出口果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加工、储运龙头,壮大龙型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强势载体。
2、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打造劳务经济强品牌。深度发掘口岸中转功能和现实潜力,突出境外市场信息与地产农产品、域外资本与地利条件、国外丰富土地资源与县内富余劳动力三项整合,迅速将向境外输出劳务这块“蛋糕”做大,促进农民成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建成全省最大的劳务中转基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模式,推进对俄劳务输出产业化,发挥外贸企业对俄市场开拓的先发优势,吸引联合香港、江浙名企、名牌,共赴俄建企兴业,创办境外实体群、创业园,带动埠内外农村劳动力批量输出;扩大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夯实农业种植、养殖,拓展轻工产品加工、家电装配、建筑承包、矿产开发等优势及新兴领域,为农村劳动力境外就业构筑适宜平台。广借跨国企业、驻外机构、海外亲属等媒介联络接洽,对口输出高素质“产业工人”,树立国际信誉,叫响劳务输出品牌,促使更多农民走出国门。
3、着力发展非农产业,开辟转移吸纳新渠道。将培植壮大非农产业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效转移的重要抓手,活商兴工强企,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支撑。倾力推进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建设,运营中方一侧商品交易中心,鼓励吸引两国企业相对投资,促成中俄对应建设、对等开放,建成以加工为主的特色互贸区,形成巨大的跨国商流、人流、物流,带动周边运输、餐饮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最大限度扩展农村劳动力的承载空间。着眼创建沿边重要的轻工产品、进口木材、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推进“工业兴县”,整合在建“一区五园”,规划建设带状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型跨国连锁加工园区,促进项目集聚、企业簇群,形成特色块状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容量。发挥民营化程度高、原始积累雄厚的优势,引导全民创业,壮大民本经济,扶强做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结合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与区域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商贸、饮食服务、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可靠的职业转移。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十一
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围绕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课题,我厅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盟市,通过实地考察、组织企业家座谈和委托盟市外经贸主管部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认真调查了各地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述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xx]1号),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1999年1月,国家外经贸部颁布《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至今,私营企业积极进军外经贸领域,成为我区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止20xx年底,我区私营企业达34706户;注册资金277.93亿元,从业人员420570人;其中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有561户;20xx年全区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89.73亿元;入库税金3.7亿元。全区私营企业中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有608家(其中288家为边贸企业),占全区私营企业总数的1.75%;从业人员42731人;注册资金24.2亿元;20xx年进出口额10.6亿美元,占同期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2.9%,其中进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117家,进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40家。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法制环境明显得到改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十五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论述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20xx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按照wto规则,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实际出发,相继清理了有关政策、法规,大幅度削减政府审批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继在199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之后,1998年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通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20xx年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自治区各部门、各盟市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鼓励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和改革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私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我区外向型个体私营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外向型私营企业在进出口配额、出口退税、经贸洽谈活动、参展摊位的分配上享受着与国有外贸企业同等待遇,并且同样获得国家、自治区扶持外贸发展各项资金的支持。到20xx年底,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获得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支持的企业39家,支持金额2365万元,占全区可使用额度的30%;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的企业共134家,支持金额910万元,占全区可使用额度的40%。
(二)企业数量增加,实力增强。
1998年以前,我区从事外经贸个体私营企业为零。从1998年为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个体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1998-20xx年五年间共有414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年均递增23.3%。在私营进出口企业大量增加的同时,私营外贸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20xx年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21家,进出口总额4.98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20%。
(三)外贸进出口额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区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规模有所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许多私营企业通过努力增加资本投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xx年私营企业完成进出口额8.35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31.9%;20xx年完成8.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42.3%;20xx年完成10.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额的42.9%;3年出口额年均递增13.4%,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四)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私营经济的日益扩大,企业经营领域明显拓宽,产业分布渐趋合理。目前,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8家,占1.3%;从事第二产业的232家,占38.2%;从事第三产业的368家,占60.5%。国家放宽进入外贸领域的所有制性质限制后,流通性私营企业比重有所扩大,改变了以往外经贸领域私营企业主要为生产性企业的单一格局。一些盟市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外向型私营经济规模,在鄂尔多斯、乌海、包头地区的硅铁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95万吨,占国内硅铁生产总量的19%。因近年国际市场硅铁价格上涨较快,利润较高,新三维、鄂尔多斯等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开工建设新的硅铁生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规模扩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市场硅铁的价格走向。此外,呼伦贝尔、满洲里一带的对俄森林采伐和蔬菜出口;通辽、赤峰的杂粮杂豆出口;包头的稀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盟的绒毛及其制品出口等也均形成了一定规模,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xx年,xx市私营企业进出口额9.96亿美元,实现税收6800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1.3%,外贸依存度为491%;xx市私营企业进出口额1.66亿美元,入库税金3034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6.9%,外贸依存度为895.8%;xx市xx旗私营企业进出口额3280万美元,入库税金2100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9%,外贸依存度为165%。全区私营企业通过购买、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在吸纳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为xx市、xx市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经济树立了成功的典范,而xx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无疑会给我们更大的启迪。
(六)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截止20xx年底,我区境外投资项目11个,占全区境外投资项目的33.3%,投资额336.3万美元,占全区境外投资额10.6%。鹿王集团分别在蒙古、马达加斯加、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5个,投资额累计1543万美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分别在马达加斯加、蒙古、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7个,投资额累计196万美元。
最新林下经济调查报告(通用12篇)篇十二
20xx年至20xx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约11万亩,需要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出让和维护费约3000万元(不含社会化造林)。目前,全市资金到位约4.7亿元,缺口约4亿元。另外,20xx-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资金缺口约3000万元。其他的资金,比如森林预报,防火,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的巨大短缺,给我国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现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拖欠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出让金不能及时支付,农民反应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经营困难,承担的土地出让金无法支付,难以保证社会稳定。三是养护、护林、防火经费没有保障,缺少必要的植保机械、防火器材和农药。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经济政策制约。
近年来,××建设得到实施,林业发展得到大力推进,导致我县林业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岛外很多企业都被吸引来投资。很多投资者违背城市原有的林业发展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投资造林。)和××林业规划目标。目前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林地开发房地产基本无望;20xx年以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以林养林的原计划也失败了;受管理空间的限制,林地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游客对食物、住房和娱乐的需求,对游客没有吸引力,难以维护。由于缺乏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连续性,许多投资者没有投资回报,难以继续经营,有退出的想法。
3.异地挖苗没有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经批准实施。规划中的林业建设目标明确,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规划目标。但按照全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使得已建成的生态公益林面临严重的内挖压力。如何解决间挖苗问题,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安置无地农民。
由于我县大量农民土地被出租用于植树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必须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他们的生计。但我县就业机会少,仅靠“万人就业工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是杯水车薪。大多数失地农民仍然难以安排,无法完全解决他们的担忧。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土地出让金的补偿标准,但随着价格的上涨,目前564元/亩的土地出让金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出让金的上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政府应立即制定相应的对策,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全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县林业发展今后应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规模土地租赁造林向经济林、周边植树、庭院经济转变;二是实现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性向经济性的转变。
四条出路:。
首先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路径。今后经济林建设要改变过去盲目发展、种植面积广、分布分散的局面。要有一定的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寻找发展已建生态林的途径。目前,我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投资大,维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重。为了充分利用和振兴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
三是寻找未来发展生态林的途径。今后生态林建设要改变过去那里的土地流转和建设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结合××生态工程建设,进行绿化建设,使其不与开发项目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冲突,真正种下一片绿地。同时,抓住市级林业补贴政策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周边树木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和绿化家园。
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应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探索我县提高林业效益、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三.要实施的四项措施。
(1)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流转管理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公益林的流转和管理政策逐步放开。建议在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董罡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的社会化造林区)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和无偿维护林地。比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周边农村闲置房屋,企业和农民联手,采取松散的组织形式开展“农场游”工程。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可以给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改善整顿,国家可以加税。
2.生产管理住房政策。
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县有关部门出台了林业生产经营场所的地方性法规。经营者在开展“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设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建设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仅在无产权的承包经营期内使用。运营期到了,可以无条件移除。
3.社会职业维护政策。
按照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模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开展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专业的有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减少财务压力,为以后的大规模管理和保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支持政策。
除了对经济林建设给予补贴外,建议政府加大对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建设的果林基地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道路、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排灌、运营等问题;二是加大水果深加工建设,建立水果加工厂,加大对打蜡、选果、包装、冷藏等设备的投入,解决水果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水果商品化道路;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果销售网络,有效解决农民销售困难问题。
(二)、解决和筹集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地出让金和维护费纳入市级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本投资林业建设。
(3)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种植上,林地2-3年后基本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但林业与其他作物在用药和施肥上存在冲突,难以保证作物的食品安全。在水产养殖方面,由于禽流感的影响,林地养殖风险大,发展缓慢。因此,林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目前可以尝试以下四个方面。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项目资金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解决技术问题,再逐步向大众推广。第一,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中草药,主要是杭白菊;第三种是蔬菜,主要是紫花苜蓿和中晚熟花椰菜;第四是水产养殖,以鹅为主。
(4)部门间的协调和联合推广。
林业产业的发展涉及政策法规、规划、旅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协调小组,解决政策、规划、资金、土地利用等问题,有效促进林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