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宣传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们对环保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环保宣传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这是一些环保宣传展览,希望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环保主题。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1.宋(北宋)。
2.(1)倾泻(倾注或快速地流)(2)离开。
3.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4.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醉翁”这个号的来历。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
c.第二段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
d.“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
9.宋欧阳修(2分)。
10.有座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四角翘起、紧靠泉边的亭子,就是醉翁亭。(3分,关键词“临”“于”)。
11.b(3分)。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洌:______________。
蔌:______________。
陈:______________。
乎:______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者休于树其一犬坐于前。
b、酿泉为酒故人之为虎食者。
c、溪深而鱼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杂然而前陈者满座寂然。
3、作者写太守宴时,不直入宴席,却宕开一笔写捕鱼酿酒,有何用意?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请简要评价欧阳修的所作所为。
1、洌:清醇蔌:野菜陈:摆设乎:在。
2、b。
3、夸耀滁州的富足,同时表明野餐的简朴。
4、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意对即可)。
5、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名:命名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秀:繁茂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之景不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行者休于树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温故而知新d.醉能同其乐安陵君其许寡人。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答:
成都市20xx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含初三毕业会考)语文试题。
1.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2.b(均译为“在”。a项中的前“之”译为“的”,后“之”译为“这”;c项的前“而”表转接,译为“却”,后“而”表顺接,译为“就”;d项的前“其”译为“他们”,后“其”表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3.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4.像那(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五
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图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离开)c.饮少辄醉辄:就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b.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a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d.第3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六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把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
4.本段描写景物,先写,再写,最后写。
这样写景的顺序是。
5.在文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6、概括滁州城地理特征的一句是。
7、作者自号醉翁是因为。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加点词。
霏归开暝芳秀渔蔌陈酣觥筹弈苍颜颓然。
2.译句。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写出第1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语句。
春夏。
秋冬。
4.写出第1段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
5.第2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句子。
6、写滁人游山时踊跃而热闹的语句是:
7、最能表现众人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的语句是。
9、最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文中宴会特点的一项是()。
a、酒香菜美b、奢侈热闹c、简朴欢乐d、饮玩兼备。
10、第二段描写的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加点词语。
已而翳上下谓。
2、翻译下面语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
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之乐衬托之乐,再用之乐衬托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
原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答案。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的一样高踞在泉水上面的,这就是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把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描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醉翁亭的由来及命名之意。
4.本段描写景物,先写琅琊山,再写酿泉,最后写醉翁亭,这样写景的顺序是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
5.在文段中找出两个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6、概括滁州城地理特征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7、作者自号醉翁是因为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加点词。
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2.译句。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出游的情景。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水底的石头露出水面。
3.写出第1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语句。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4.写出第1段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第2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句子。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7、最能表现众人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的语句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最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文中宴会特点的一项是(c)。
a、酒香菜美b、奢侈热闹c、简朴欢乐d、饮玩兼备。
10、第二段描写的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加点词语。
已而不久翳阴暗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谓是。
2、翻译下面语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但是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再用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七
文言文阅读。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名之者谁()。
(2)野芳发而幽香()。
(3)朝而往,暮而归()。
(4)弈者胜()。
2、下列加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取名(命名、题名、起名)。
(2)香花(花)。
(3)傍晚(黄昏、晚上)。
(4)下棋。
2、c。
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意对即可)。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八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渔: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陈:
1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5、选段结尾说太守醉也,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联系选段文意,请你说说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请你写出这句话。(1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賦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解释词中加点的词语。(2分)。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13、渔:捕(钓)鱼。
陈:摆放(陈列)。
14、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5、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乐出游),太守宴(品尝到丰盛的山野盛宴),众宾欢(感受到随行宾客的尽情欢乐)。(或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亦可。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计满分)。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指收复中原(或统一山河)。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九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1:文中醉翁是指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作家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小题3:对选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3分)。
a.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
b.介绍了“醉翁”名的由来。
c.由介绍醉翁亭,点出全文的主旨。
d.开篇引“乐”,点出醉翁之意全部在山水之乐。
参考答案:
小题1:北宋,欧阳修。
小题2: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靠近在泉边的,那是醉翁亭。
(关键词:临于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3分)。
小题3:c。
小题1:试题分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临”(靠近)、“于”(在)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选文分别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命名者,通过这些介绍,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一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2)四时之景不同()。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小题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
【小题1】(1)命名,取名(2)助词,的。
【小题2】(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小题3】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积极意义: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之,结构助词-的。
【小题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乐”“寓”“负”“行”,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乐趣”“寄托”“背着”“行走”。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首先要理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是写与民同乐的。联想《岳阳楼记》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文中的乐为怀济安民的,因此,两者的乐均具有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同时这种情怀也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二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1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5.选段结尾说“太守醉也”,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联系选段文意,请你说说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请你写出这句话。(1分)。
答案参考:
13.渔:捕(钓)鱼。陈:摆放(陈列)。
14.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5.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乐出游),太守宴(品尝到丰盛的山野盛宴),众宾欢(感受到随行宾客的尽情欢乐)。(或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亦可。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计满分)。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言文译文一】。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来约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嬴了,酒杯和酒等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是宾客们欢乐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渔: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陈:
1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5、选段结尾说太守醉也,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联系选段文意,请你说说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请你写出这句话。(1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賦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解释词中加点的词语。(2分)。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参考答案]。
13、渔:捕(钓)鱼。
陈:摆放(陈列)。
14、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5、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乐出游),太守宴(品尝到丰盛的山野盛宴),众宾欢(感受到随行宾客的尽情欢乐)。(或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亦可。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计满分)。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指收复中原(或统一山河)。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四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本文作者欧阳修是(朝代)文学家。(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
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
1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
1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3分)。
答案:
10、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
11、(1)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2)命名或取名。
12、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1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五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9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暮而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1.选文描绘的景色有和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和滁州百姓在这样美景中的欢快生活。(4分)。
9.回,返回。
10.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玩。
11.早晚四季(时)。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名之者谁名:__________。
(2)云归而岩穴暝归:__________。
(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__________。
(4)杂然而前陈者陈: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选出对选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第1自然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自然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自然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4.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参考答案:
1.(1)命名(2)聚拢(3)背(4)摆开。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意对即可)。
3.d。
4.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优秀《醉翁亭记》题及答案范文(17篇)篇十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小题2】把“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小题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并交代亭名的由来。
b.第二段描写了琅琊山朝暮、四时之景的变幻无穷,写出了太守的欣赏山水之乐。
c.第三段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表现太守与民同乐。
d.第四段写了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表现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
【小题1】(3分)a。
【小题2】(4分)山势回环,道路弯转(跟着拐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似的亭子,坐落(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小题3】(3分)d。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项中“辄”皆为“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翼然、回、转、临”,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本文为所学名篇,结合所学所记,阅读各段,根据各项表述的要点一一比较判断。d句表述错误,第四段表现了太守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