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梦想的引子,它将我们引向一个梦幻般的世界。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差距,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人士的理想实现故事。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幼:摇篮。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身体摇摆的动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摇篮里舒服的感觉。)。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的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评析:一开始出示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中漂亮的场景,没有加上配音,让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猜测生活中的一些摇篮,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诵,让幼儿欣赏画面的同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熟悉诗歌的内容,为学习、朗诵诗歌作铺垫。)。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析:请幼儿试着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并看着图完整地复述句子。)。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都有摇篮。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幼:小宝宝都睡在摇篮里。
(评析:让幼儿看着图片来进行句式分析,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便于幼儿去分析整理句式,发现四句诗歌的共同之处。)。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白云摇着它,它就睡着了。
幼:到了晚上星星就睡着了。
(2)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评析:动用作表现白云、浪花、风和歌声的轻柔,去体验这些摇篮的特点。)。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看着图把这首诗歌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幼:轻轻的声音。
幼:不能太吵的声音。
幼:好听的声音来朗诵。
(4)引导幼儿用轻轻的声音来朗诵诗歌。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好听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4.表演诗歌: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看谁做得最美。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朗诵这首诗歌所要注意的声音,用轻轻地声音进行朗诵,意境很美,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轻柔的热点。)。
(三)发展想象,仿编诗歌。
1.蓝天里出了有星宝宝以外,还会有谁?
幼:蓝天里还有太阳。
师:那我们试试,把太阳编到好听的诗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来诗歌中的白云图片替换为太阳,连贯地看图朗诵整句话)。
2.大海中除了鱼宝宝,还会有谁?
3.花园里出了花宝宝外,还会住着谁?
4.把创编的内容看着图完整滴朗诵,提醒幼儿用轻轻地,好听的声音进行朗诵。
(评析:用插卡的`形式让幼儿进行创编故事,幼儿能看着图片完整地进行创编,既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也使得幼儿朗诵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进行完整地句子创编。)。
(四)感谢妈妈。
1.妈妈很辛苦,把小朋友照顾地很好,妈妈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呢?
幼: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要喂我吃饭。
幼:妈妈生宝宝的时候,要去医院动手术,很痛的。
幼:妈妈要给我洗衣服,做饭给我吃。
幼:妈妈每天都送我上幼儿园。
2.妈妈这么辛苦,你想怎么感谢妈妈呢?(和旁边的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感谢方法)。
幼:上课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妈妈就会很高兴。
幼:我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幼:妈妈回家的时候我给妈妈拿拖鞋。
幼:我帮妈妈扫地。
幼:我给妈妈唱首好听的歌曲。
3.幼儿讲述感谢妈妈的方法,教师进行小结:感谢妈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送给妈妈一句好听的话,亲手做礼物送给妈妈,帮妈妈干家务等。
4.布置感恩小任务: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自己的妈妈。
(评析:回忆妈妈平时做的时候,很多的小朋友都能说出妈妈的辛苦,有的幼儿还想到了妈妈生宝宝时的辛苦,都说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来报答妈妈对自己的爱。报答妈妈的方法很多,没有局限在送妈妈礼物这个方面,思维很活跃,能说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延伸:
1.将图片放在语言区供幼儿自己练习朗诵诗歌。
2.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妈妈。
附内容: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二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好习惯。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故事。
2、出示课题,认读生字,读题;说说“宝”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它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
1、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同句子。
3、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双手”就是左右两只手,举起你的小手,轻轻的拍拍你的小脑袋!
认读。举起双手,拍拍脑袋。
(4)指导朗读第一句。重读“双手”和“大脑”。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
看笔顺,记忆字形、笔顺,并分别给它们找个朋友。
交流。
3、指导写字。
“人”:撇从竖中线起笔,撇和捺都要舒展,撇脚要平。
“个”:“人”偏上,竖在竖中线。
“大”:撇从竖中线起笔,捺从交点起笔。
“手”:第一笔是平撇,竖钩在竖中线。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三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本篇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明白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四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明确: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明确: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明确: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3、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朗读第19小节)。
明确: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五、练习。
1、延伸思考一: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明确: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明确: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八、家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五
教师谈话。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点名读,相机正音。
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指名3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冰花是谁看见的?是在什么时候看见的?它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相机板书:晶亮。
(3)冰花多不多?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突出“一朵朵”和“晶亮”。
(5)过渡。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点名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他惊奇地喊:“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
小童为什么觉得惊奇?
你能像小童一样惊奇地喊一喊吗?
指名读,评价。
再指名读。
指导边说边做动作。
齐读。
(3)用“因为……所以……”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注意区分同音字“他”和“它”。
3、范写“见”、“丰”、“这”,提醒注意。
4、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六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2课时。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
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识3个生字。
2、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1、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步步设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五、教师指导。
1、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2、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六、带头饰表演。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八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认读6个字,认识1个多音字。能够给指定的句子填空。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第2———5自然段。
教学难点:写字,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7个生字。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自然特征。培养朗读、写字的正确姿势。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读准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画下来)。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扩词练习。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6、体会着读一读,小组一起学习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习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1、大家把这些生字朋友都记住了,那么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工整的写下来呢?试一试。
2、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3、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和想象力。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第2———5自然段。
教学难点:在朗读时能够边读边想象。
教学过程:
1、课文中是怎么写秋天的呢?自己读书。指名读。
2、树叶是怎么一片一片地落下来,谁来读读?
思考:树叶都落在了哪里,又有哪些小动物把树叶当作了什么?
1、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屋子。
小虫怎么躲呀?
谁愿意做个动作?
落叶就像小虫子的家。
你就是小虫子,你来读一读。
2、蚂蚁把落叶当做船。你要是小蚂蚁,坐在树叶船里,你怎样想?
3、小鱼游过来藏在落叶下面把落叶当做伞。
小鱼怎么藏呀?
你能做个动作吗?
4、燕子把落叶当做信,你猜他会说些什么?
你们都是小燕子,小燕子们说一说。
这只小燕子说说,小燕子们一起说说。
为什么说催我到南方去呢?一个“崔”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1、讨论:树叶还会落在哪,还有那些小动物把落叶当做什么。
2、三道题,任选一个,也可以三个都做:
落叶落在(),()把它当作()。
如果我是一片落叶,()。
3、请你写一句和落叶有关的句子。
教学反思: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大写字母,背诵汉语拼音表。
2、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汉字的能力,能按笔画顺序规范的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区别形近字的能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背汉语拼音字母表。
1、出示小写字母,指名读。
2、试一试能不能读出韵律来,教师在字母表中划出停顿符号和标点,。
3、试试背下来。
4、汉语拼音字母表可以用两种字母表示,请看大写字母表。
出示大写字母表。
5、试一试,你能背下来吗?
6、找一找,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的有哪些?
7、稍有区别的字母有哪些?
8、其余的13的字母大小区别较大,要重点记忆。不光会按顺序读,打乱顺序也会背。
9、练习。
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面字母。
jmhlnisqtorp。
二、照样子连一连。
1、同学们有时候喜欢把音节读错,在这方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
(1)、读准声母。
(2)、带调读准韵母,拼出字音。
(3)、把一个词连起来读,想以想是什么意思?
2、读音节词。
3、在书上做“照样子连一连”。
4、读一读连线的内容,先读音节,再读字词。
三、作业。
1、按顺序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小写字母。
2、抄写大写字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汉字的能力,能按笔画顺序规范的'书写汉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区别形近字的能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些汉字的字形非常接近,但字音和字义却完全不同。仔细研究一下,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1、出示书上“有趣的汉字”中的字,请同学们给这些字加上一笔,变成另外的字。
从-()乌-()日-()-()。
问-()目-()大-()-()。
2、给上面的字分别组词。
二、写字板。
1、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在写汉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1)、注意笔画的先后顺序。
(2)、注意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写在格的中间。
2、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下面两个字的笔顺。
片:长:
3、请同学们观察书上写字板中的字,并说说应注意什么。
4、描一描田字格中的字,自己在写一个。
5、大家评议。
三、课后作业。
1、你能给这些字稍加变形,变成另外一个字吗?
工上王刀牙午由。
2、你能给下面的字架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给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说话、写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说话、写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阅读欣赏。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春水》这首儿歌。想一想儿歌中的“它”指的是谁?
2、指名读。大家评议。
3、再读儿歌,提出不理解的内容,大家讨论。
1、导语。
2、学生读书中的要求,划出重点词语。
3、想一想,说一说:寒假中你做了什么事?参加了哪些活动?
4、把你想到的最有趣最难忘的是讲给同学们听。
提示:
(1)、什么时间?和谁?到什么地方?
(2)、抓住最有趣的和最难忘的内容讲清楚。
(3)、你还想到些什么?
5、请同学们记录下刚才的内容。由两种记录的方法,同学们自选。
(1)、用笔画下来自己的经历,可画一幅画,也可画几幅画。
(2)、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能写几句是几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6、全班交流。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十
1、通过学生课前查询资料了解宇宙特点,相互交流启发想象,通过欣赏一些科幻片,开拓学生思路。
2、指导学生用刮蜡的绘制技法和表现形式。创作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星空图。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2、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能运用好新的技法作画。
3、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相关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研究。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提供学生欣赏的科幻片作品,示范用的材料。
学生准备学具:绘画工具材料。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分成甲与乙两组,相互交流自己对星空的理解与想象,比一比甲乙两方谁了解的知识多?谁的想象力丰富?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星空的理解与想象,交流表现它的设想。
让学生欣赏科幻片作品,进一步了解星空的特点,揭示它的秘密。
2、发展阶段。
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学生设计一张刮蜡纸,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创作。
通过大胆的想象与构思,用点,线,面表现形式创作一幅较有新意的画面。
在作业过程中,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构思,描述自己在星空在的形象与动态,肯定学生的自由的作品设计,和创意的表现。
展出学生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与构思进行交流。
3、收拾和整理。
要求学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三、课后拓展。
积极指导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运用科技知识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
科幻片,儿童科技书籍。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十一
1、指导学生观察风雨中的景象,在观察、体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使学生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
教学准备。
预习,搜集例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下我们走进风雨的世界,去聆听风雨的声音,去感受风雨的魅力。!
二、述说风雨。
(一)引导学生述说观察到的景象与感受。要求如下:
1、抓住特点。
2、有序表达。
3、大胆想象。
4、语言生动形象。
(二)拓宽思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风雨现象。
三、拟写初稿。
师:让我们把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四、确定内容,编写提纲。
1、想一想,你想写什么景象,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自拟习作提纲,围绕“抓特点、有顺序”进行指导。
五、动笔习作。
1、想一想写风雨景象的要求。
2、学生自读文章,然后自主修改。
3、同桌互改习作。
六、欣赏习作,师生评议。
出示例文互读互评。
例文:春天的`雨。
听,那淅沥淅沥的响声,听那噼噼啪啪的撞击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春雨所演奏的交响乐.春雨,给予了我们勃勃朝气,它给予了世界以活力.
春雨,滋润着大地,大地吮吸着春雨.
在春雨的淋浴下,小草冲出大地的束缚,探出脑袋,来迎接着又一个花季.
在着牛毛般的细雨中,柳树小姐也禁不住春雨的诱惑,也婆娑而来,为大地增添许多生机;它挥动着舞裙,让人们来评比春姑娘与他的舞姿.
在着晶莹剔透“珍珠”下,花儿更是少不了自己独有的一份魅力,这针细般的春雨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滚动着,不禁让人们端目详观.
松衫这些四季长青得树木,也在春雨沐浴下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他们换上了新的绿装,严肃的面对着前面,自己监守着自己的岗位。
春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粉色给了桃树,粉色的桃花像一个个女孩的脸,在那微笑。它把白色给了梨树,白色的梨花像一个个很小的白手绢挂在那里。迎春花姑娘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金黄的、淡黄的、橘黄的......漂亮的迎春花姑娘在春雨里频频点头。
第二课时。
一、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回顾习作要求。
2.小组评改。
3.班级交流。
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4.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
6.学生互改作文。
二、抄写到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一、赏析习作。
1、选几篇好的习作赏析。
2、指名读习作。
3、欣赏好的写法、词句、片段。
二、点评。
三、不满意自己作文的学生可再修改。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课件(模板12篇)篇十二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风雨场景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和风雨有关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交流预习。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偌大()蜷曲()贾平凹()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栅栏()。
三.整体感知。
第1段:树林全貌第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是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