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主题思考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我想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吧。通过阅读以下的教学反思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一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学设计中都力图创设最能打动学生的体验活动。
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
第一个是在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这个环节,让学生用杯子装一杯水代表地球上的水,再用汤匙舀一汤匙的水代表淡水的总量,用筷子蘸一滴水放在手心中代表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总量。这样的活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平时到处可见的淡水,怎么就这一点呢?这一点水放在手心中“一会儿就不见了”。(学生的话)。
第二个体验活动是在课堂上“用饮料瓶接20秒水流”的实验。这个实验来源于“人们洗手往往开着水龙头,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浪费”。可是在课堂中的这个体验活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约600毫升!学生震惊了,当老师连续的追问:一次洗手浪费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个学校?……这样联想式的思考,把学生的思维深化,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入,学生的心确实被打动了,他们强烈地意识到浪费水是可怕的,这种浪费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于是学生自发地产生了制止浪费的想法,从而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课后学生帮教师整理器材的时候,学生问:“老师,杯子里的水怎么办?”当时我随口说了句:“倒掉吧。”“哪不是浪费水了吗?”多好的学生呀,学到的知识立马就能用上。“去浇花吧。”学生们高兴的端着杯子去浇花坛里的花去了。看来这节课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学生有了比较强的节水意识。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亲历式体验必须在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师虚设。
2、要抓住儿童常见却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注生活,()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
3、体验活动中教师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要起到点睛之用。
4、联想式体验要适时适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体验基础之上。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了解了水的分布,认识了淡水资源的珍贵,知道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宣传爱水、护水的重要性。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二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二、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三、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二、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三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这一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例如,在“全球变暖”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不可怕,因为原始大气中充斥着二氧化碳。可是照样诞生了生命,并演化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四
一、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本堂课中,课文的读贯穿了整堂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从科利亚的心情入手,抓住“真没意思”,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孤单,难过的心情。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如果你是科里亚,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与科利亚融为一体。这样使学生入境生情,真正进入科利亚的内心世界,集中全部的心智与文本对话,去感受体验科利亚的无奈,然后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到科利亚孤单、寂寞的心情。然后再体会他看到红气球后的心情,一喜一忧,这前后进行比较,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领悟。这些心得和领悟溶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二、课堂创设情境理解词语,说话练习,富有情趣。
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请学生表演放气球的场景。学生都很兴奋,一个个指手画脚议论纷纷,于是我将科利亚的心情和学生的心情联系起来,指出科利亚也很高兴。这样的做法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课一下子生动起来,二来让学生也感受到了科利亚同样兴奋的心情,第三,理解了议论纷纷指手画脚的意思。
还有一个场景是,让学生想象商量这个招儿的情景,这个环节既拓展了的学生的思维,又在情境中让学生有话可说,一举两得。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还有在朗读课文时,音乐引入非常恰当,让人进入到一种真情的氛围,在配乐朗读时,学生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整堂课的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充满艺术感。
三、在文本的学习中巧妙地渗透思想教育。
最后通过讨论红气球代表什么和想象科里亚回到同学之中,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同学等方式,有针对性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这样的设计非常的完美。理解了文本,体会情感后,又走出文本,来到了现实生活,进一步体现了现实中的友情,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完善,然后,在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的同时又不脱离文本。整堂课激活了学生的对友情的感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反复读文,体验真情,学生在感动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
执教这一课时,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的角色,教学中能站在学主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以学定教。课堂中创设了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设计了富有情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议、思、评、写,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评价等手段,让学习活动成为多方向的信息交流过程。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五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狼和鹿),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读懂。生字词也不难,容易掌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大概知道这是生物链的故事,但是,让学生去说清生物之间的关系却很难。因此,教学设计时,我和白老师紧扣两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并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文后再来说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间的关系。课文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1、精读比较,引发思考森林前后变化的原因。
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二十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伴乐朗读。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二十年间森林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再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的距离,如果单是老师的讲解,学生较难理解凯巴伯森林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景象。通过媒体课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二十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和赞美,还有对二十多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读课文,深入探研森林发生变化的原因。
进行第一组对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段话,此时此刻,你们最想问的是什么?”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森林前后的图文对照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学生对寻求着森林改变的根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适时的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会给森林带来怎样的严重灾难?
学生反复的读课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惨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与狼的关系,学生难于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联系课外常识,说说人们大量捕杀狼后,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间接的保护鹿群。
4、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罪魁祸首”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结合板书,讲清楚生物链之间的关系。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伴乐朗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学生通过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思维,构建知识,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而又体验深刻的活动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尽管如此,在这一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引导理解鹿为什么是“祸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祸首时,引得过度,使学生情感发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责人。狼吃鹿是一种生活习性。这并不是功臣,只不过,它制约了鹿的大量繁殖,间接地保护了森林。而鹿吃树木是为了生存,本身并没错。而人在狼时并不知道会带来这样的后果。所以要客观去分析他们之间的生物链关系。警示后人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另外,上课时总是担心时间不足,很多学生举手,我却没有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没有做到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我对学生不了解,没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反馈学习情况。叫到的学生对事物之间的生物链之间的关系说得很清楚,那么较差的学生会怎样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六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上的水》一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下面我主要从科学课中体验活动的创设与实施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学设计中都力图创设最能打动学生的体验活动。
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
一是在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这个环节,让学生用杯子装一杯水代表地球上的水,再用汤匙舀一汤匙的水代表淡水的总量,用筷子蘸一滴水放在手心中代表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总量。这样的活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平时到处可见的淡水,怎么就这一点呢?这一点水放在手心中“一会儿就不见了”(学生的话)这样联想式的思考,把学生的思维深化,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入,学生的心确实被打动了,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第二个体验活动是处理污水,让学生在课堂上“过滤水”的实验。这个体验活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让浑浊的水变得如此干净,学生震惊了,小小的滤纸竟可以起这么大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处理污水的好办法。课上整理器材的时候,我问:“过滤后的水怎么办?”学生说:“浇花吧,这样就不会浪费水。”还有的说:“可以倒桶里,留着拖地用?”多好的学生呀,学到的知识立马就能用上。课下,学生们高兴的端着杯子去浇花盆里的花去了。看来这节课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学生有了较强的节水意识。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七
1、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摸索、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我的看法,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方法更基本、更重要。
3、理解守键。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而关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要理解。学习地理跟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要多问为什么。有了起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地理学得不好的同学,他秘于地理的为什么应该是很多的--只是问题太多、怕麻烦、怕思考、怕问老师、羞于问同学,而没有深究下去。
4、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好地理的保证。有些成绩差的同学也许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发面比其他同学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弥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难而进和畏难而退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以中学阶段的知识基础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疑问,迎难而进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这可以通过请教老师来判断。
5、克服自卑的心理。别人能行的,我也行。这句话,应该当做一个无条件的信念而深藏在自己心里。天才和弱智都是极少数的。其实自卑并不可怕,适度的自卑感更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差,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自卑,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从前的我--也许有的同学跟我一样,不喜欢以别人为目标为追赶对象,那么就以自己为目标--超越自我。顺便提一下,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是由于喜欢刨根问底而又经常得不到令他们满意的答案,影响了学习。我自己就是这样,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些成绩比我好的同学看到我有那么多的问题而感到奇怪。如果是属于这种情况,就更用不着自卑了。
6、平时勤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对著名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岛屿、海峡、城市、矿藏资源、交通线(铁路、航道等)、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熟悉,形成所谓的心理地图。这主要靠平时的逐渐积累。
7、遵循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规律。正如楼主所说的那样,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必要的练习,这些是起码的环节。此外,循序渐进原则、遗忘曲线规律等也是必须遵循的。
8、养成计划做事和学习的习惯。学习必须靠平时心平气和地坚持,不能靠一时冲动而虎头蛇尾、断断续续,否则前功尽弃。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八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1、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课前去观察,收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好。比如,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如果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饮用水情况,也许就会有学生发现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识到要保护水,让孩子亲身体验,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九
《地球上大气》一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的热状况,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气候的成因。此章内容多,知识量大,教学难点也多。特别是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在不同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的特点等问题,学生不仅不易理解,而且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突破本章的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录像、投影、黑板略图等多种媒体教学法,对“热带雨林”、“萨瓦纳”、“地中海”、“热带沙漠”等气候的景观及分布,大气环境对气候的影响,三种季风气候的成因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热带雨林”、“萨瓦纳”、“地中海”、“热带沙。
漠”的景观和分布的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直观、形象和真实性,使学生从形象真实的气候景观中区分并掌握各种气候带景观的不同特征,进而掌握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但只凭口头讲述或看景物图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手段。如我在教学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时,用录像放映了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景观,学生真切地看到了那茂密和高低分层的树林,那一部分落叶而另一部分正在开花的'景象以及那大树上缠绕的藤条使人寸步难行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热带雨林的植被特征。在教学中,我把平时从中央电视台录下的《动物世界》进行剪辑合成,在播放各类气候的景观录像时再配上相应地区动物的录像,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其它三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和分布的教学也采用了上述方法。教师将形象真实的电视教学与生动的语言讲述相结合,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二、“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由于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因此,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同是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转移,引起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了夏热冬温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在讲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时,我设计了抽拉式投影片进行演示和讲解。先用一张基片,画上亚欧大陆西岸30°n-40°n地区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轮廓图,并标出30°n-40°n纬线。用另一张作抽拉复片,复片上画出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当副热带高气压带移至到30°n-40°n之间时,地中海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降气流,气候炎热干燥(夏季)。然后,将抽拉复片向南移动,让西风带进入30°n-40°n之间,这时地中海地区已处于西风带控制之下,由于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丰沛的水汽,使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冬季)。这样就突破了这部分的知识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1][2]。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十
《地球上大气》一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的热状况,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气候的成因。此章内容多,知识量大,教学难点也多。特别是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在不同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的特点等问题,学生不仅不易理解,而且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突破本章的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录像、投影、黑板略图等多种媒体教学法,对“热带雨林”、“萨瓦纳”、“地中海”、“热带沙漠”等气候的景观及分布,大气环境对气候的影响,三种季风气候的成因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漠”的景观和分布的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直观、形象和真实性,使学生从形象真实的气候景观中区分并掌握各种气候带景观的不同特征,进而掌握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但只凭口头讲述或看景物图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手段。如我在教学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时,用录像放映了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景观,学生真切地看到了那茂密和高低分层的树林,那一部分落叶而另一部分正在开花的景象以及那大树上缠绕的藤条使人寸步难行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热带雨林的植被特征。在教学中,我把平时从中央电视台录下的《动物世界》进行剪辑合成,在播放各类气候的景观录像时再配上相应地区动物的录像,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其它三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和分布的教学也采用了上述方法。教师将形象真实的电视教学与生动的语言讲述相结合,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二、“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由于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因此,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同是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转移,引起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了夏热冬温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在讲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时,我设计了抽拉式投影片进行演示和讲解。先用一张基片,画上亚欧大陆西岸30°n-40°n地区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轮廓图,并标出30°n-40°n纬线。用另一张作抽拉复片,复片上画出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当副热带高气压带移至到30°n-40°n之间时,地中海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降气流,气候炎热干燥(夏季)。然后,将抽拉复片向南移动,让西风带进入30°n-40°n之间,这时地中海地区已处于西风带控制之下,由于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丰沛的水汽,使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冬季)。这样就突破了这部分的知识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为了让学生区别地中海气候和萨瓦纳气候的成因(因为它们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引起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我又设计了抽拉复片。以非洲北部萨瓦纳地区为底图,在另一张抽拉复合片上画出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把抽拉复片上的赤道低气压带移至非洲北部的.萨瓦纳带,此时,该地区处于上升气流的控制之下,高温多雨,形成了湿季;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抽拉片上的东北信风带移到该地,东北信风是从高纬吹向低纬的,随着信风的吹拂气温上升,水汽蒸发,变得干燥,再加上东北信风是从大陆来的,更加深了干旱的程度,形成了干季。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萨瓦纳”和“地中海”气候的不同特点(学生总结内容略)。这两种气候的成因和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以往用传统教学法讲述这两个难点时,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讲解,说破了嗓子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使用了投影片就迎刃而解了,其原因是受惠于电教。
三、三种季风气候的教学设计。
在亚洲大陆东岸有三种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难点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采用了在黑板上画略图的方法。即先勾画出中国轮廓图、南亚和东南亚轮廓图,然后教师指图向学生讲解说明,我国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海陆热力差异最大,季风气候最显著。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太平洋低压之间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在我国大陆图上标出西北风的方向)。在亚洲高压与印度低压之间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刮东北风(在南亚和东南亚的黑板图上标出东北风的方向)。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这就是东南季风(在图上标出风向)。以上季风都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在我国西南及印度一带(在图上标出赤道和南回归线的位置),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以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为西南季风。所以,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还有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转移的原因。教师在指图向学生讲明三种季风气候的成因后,再让学生总结归纳三种季风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日本、朝鲜北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为温带季风气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夏热冬温,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的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边画图边讲解,使“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语言和图示的顺序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十一
相信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惯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学生当时成绩很好,但到期中期末考试就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中考了。所以我就想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方设法让他们对重大事件产生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尝试情境体验式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处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当时的事,开展模拟表演、讨论、辩论等一系列历史活动。这样,课本枯燥的文字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生动的体验,学生自然喜欢上历史课,也加深了对重大事件的印象。
相信学生:一开始老担心开展历史活动,学生会不配合,或者他们无话可说,那样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情境,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加上他们固有的敏锐的思想,善辩的言辞,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十二
只教学不反思和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反思和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反思和科研是空洞的。
《地球上的水》一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下面我主要从科学课中体验活动的创设与实施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学设计中都力图创设最能打动学生的体验活动。
上。课下,学生们高兴的端着杯子去浇花盆里的花去了。看来这节课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学生有了较强的节水意识。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十三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三、认识地图。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中国),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中国),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平面为参考面,与自转平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陆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十四
现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带来的后果也日益明显,保护环境是最为迫切的事情。保护环境首先是要培养意识,每个人都是由学生过来的,所以能够在学生时代让大家形成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是最理想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的地理课是最理想的环保教材。比如:在“地球上的水”这一单元,从自然界的水循环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整个过程都渗透了“爱护水”的意念。
在第一节的“自然界的水循环”中,从各种水体的构成,水的循环中可以知道:水的污染不是局部的事情,水资源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是有限的,而不是源源不尽的。而黄河断流的案例更是说明了人类不仅直接影响了水资源,而通过其途径的影响也能影响水资源;例如:人类对大气的破坏导致了气候的异常,气候的异常又影响了降水,从而影响了水的分布。
在第二节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海水的运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污染:现在海上污染尤其是石油污染越来越严重,海上污染一旦产生,污染就会随着水流扩散,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从而造成大范围的危害。例:阿拉斯加海域的石油污染,导致了,原因就是油污随着扩散,使沿途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生的鸟类及其它动物都遭到严重的损害,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计,也不可弥补的。再比如,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都是人类破坏环境的结果。
在第三节的“合理利用水资源”中设置的几个案例也都是非常好的环保素材,尤其是咸海的缩小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诫的。我们国家的大部分湖泊都面临着程度不一的同种命运,而咸海的后果也就是它们未来的后果。而以色列的案例,则是告诉了我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的结果。
在三节的教学中,我们其实不需要专门用大道理大谈特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相关的内容时带出即可,这样既不影响正常教学,也渗透了环保意识。不过,环保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的长期坚持与用心施教。
不要低估学生给学生自由。
因为近年来学生生源越来越差,对学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低,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出现大包大揽的情况,因为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不会想,所以每个问题都是自己在讲,而且讲得非常透彻,然后放心了:这下学生都懂了。但事实上,课后一问,大部分同学是似懂非懂。这样一来,自己都觉得沮,后来,听了一个数学老师的课后,我也试着去“放松”自己。结果却比平时“不辞辛苦”的效果好得多。
专业在地球上看月球教学反思(汇总15篇)篇十五
地球上有什么课,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比较困惑的一节课。这节按照一般套路进行讲授,也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怎样把这节课讲好,怎样使这节课学生有兴趣,那就比较的难了。
我想现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掌握相关知识,又要学生感兴趣。这两个方面似乎有矛盾,因为学生都知道了,就不感兴趣了。如果学生不知道,似乎没有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这里需要找到一个平衡。因为如果组织每个小组进行搜集汇报,似乎不是合理,因为一节课都让学生进行汇报。怎样在教学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又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教学中我们能够更好从容的有时间进行组织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一个班级分为10个小组,就是每个小组3分钟,那至少需要30分钟。这样整个过程时间有些太长,而且学生对于单一的活动形式非常有可能出现疲倦的情况,进而出现了懈怠的状态。因此在教学的中,怎样让学生进行探究,又能够指导学生敢兴趣的进行学习。我想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汇报特别是ppt的形式进行汇报,一定在上课之前的一周前进行准备。而现在学生的家庭住相对比较远,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汇编整理资料,这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都是比较难的问题。
现在想来,我想学生能够在一周之前,进行初步导入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然后分任务,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汇报。同时各个小组建立一个小组分享和学习的群,这样学生可以在群中,分享和了解各自的想法,便于制作ppt。同时学生讲自己制作的ppt要及时的发给老师进行审核,然后修改。这样对于学生进行汇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还有每次汇报的小组不要太多。学生的形式可以搞成多种多样的。
总而言之,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即掌握知识,有能够充满兴趣,这样是我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