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需要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调查数据,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调研报告撰写有所帮助。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一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建议、意见和要求,根据威环境办发[20xx]18号文件要求,深入企业了解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开展以来企业对环境建设工作是否知晓;对职能部门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是否满意;有何建议、意见及要求。我局组织企业开展了座谈会,并请企业填写了相关的调查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2组织召开由5家矿山企业和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参加座谈会,发放《威宁县国土资源局走访企业调查表》10份,参加的企业分别是:炉山镇大山煤矿、炉山镇连昌煤矿、炉山镇振华煤矿、结里孔家沟煤矿、威宁县西洋焦化有限公司、贵州大明医药公司、威宁县亿科房地产开发公司、贵州飞龙房地产开发公司、贵州奥力房产、威宁伊卓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各家企业对当前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制约发展的机制和体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连昌煤矿认为:当前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对煤矿而言,主要是政策因素变化太快。
大山煤矿认为:煤矿的建设跟不上政策的发展,停建影响建设工期,增加了巷道维修工程量。
贵州大明医药公司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贵州奥力房产认为:拆迁征地工作相对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回族区的拆迁工作无行之有效的方法;行政审批环节过于复杂,时效性不强。
威宁县亿科房地产开发公司认为:影响当前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交通不便。
威宁伊卓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认为:对于房地产开发,征地、拆迁是关键,只有加快征地、拆迁的速度才能加快投资建设的力度。
(二)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县职能部门不准煤矿出关的规定影响了企业资金的运转。
2、煤矿安监压力大,随时都有可能叫停产,联合生产不能按时完成,工程量增加,时间紧迫而政府给的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
3、九万吨煤矿在兼并重组集团化后的处境困难。
4、以飞龙地产为代表的房开公司一致反映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征地、拆迁问题,拆迁不到位,资金投入很大而工程却没有进展,企业如坐针毡。
5、企业还提出在房地产开发中拆迁不力的一个问题是在于政府朝令夕改,前任领导出台的`政策后任领导不认可,项目推进办公室成立的多,落到实处的少。
(三)各家企业对国土局工作表示满意。
沟通交谈中,对企业提出的一些问题,县国土局能给予答复的当场给予答复。如非法转让和越界越层问题,非法转让按照相关要求清查是否有非法转让行为,以及是否在省厅办理转让手续,把相关证明资料补件入省厅窗口。越界越层的县国土局是否处罚过,如处罚过,把处罚决定书和罚款收据补件入省厅窗口。不能给予答复的请企业把建议和问题写在调查表上以便上报县相关部门领导。施工单位调研报告4法律事务室赴云贵四公司企业法制工作调研及现场法律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法律事务室洪晓珊主任走访了黔西南州发展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安龙公司)、云南壮乡水泥有限公司、文山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宏熙水泥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通过实地查看、开展座谈等形式认真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和存在困难,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
8月14日下午,洪主任到安龙公司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现场就企业提出的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予以解答,现把座谈提出的问题梳理如下:
第一,水泥质量控制方面,该公司质量处相关管理人员反映,目前企业通过发放水泥使用手册给客户,会不会被客户抓到把柄,造成客户不认可海螺的水泥质量要求,从而产生质量投诉的法律风险。
第二,合同签订管理方面,该公司合同管理人员反映,在合同招标过程中,需以合同总价确定中标单位,但按照公司制度,可能涉及到要以每一合同下各子项的确定,这样不仅很难操作,而且容易产生合同风险。
15议问题,但后续需要继续完善合同文本,通过签订补充合同的形式,从合同内容上划清责任,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第四,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生产安全处人员反映,企业环保验收、安全验收尚未通过,卫生职业健康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尚未办理,办理了试生产许可证,但已经是第三次延期了,在20xx年8月底到期,再申请延期将不会被批准。另外,矿山的采矿权证、安全许可证都有,没有越界开采,但矿山林地证没有办理。
第五,大协议执行方面,公司所属土地马上开展土地稽查,土地用地指标已经上报,但需要交钱,目前政府讲没钱,需要向企业借钱,这一块比较麻烦。
第六,采购合同执行方面,公司财务人员反映,在当地采购物资,经常碰到供货方随便冒用别人资质,变更经营范围,虽然当地工商局予以变更,但仍存在违反法律的风险。
第七,销售开票方面,如果普通客户来公司开户,我们开具发票,客户拿增值税发票抵扣,这样操作有没有法律风险,关键客户来开户,公司没有理由不予开具,但这样是否会涉及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第八,设备买卖合同方面,公司有部分设备买卖合同到期,供方到货比较晚,能否解除合同,并扣除违约金,同时由于设备合同主要依靠部室合同文本签订,公司本身对合同文本的修改无法具体操作,对合同的履行存在较大的制约。
第九,劳动人事方面,公司办公室人员反映,有员工离职后不打招呼就走人了,公司按照员工劳动合同中留的地址把离职手续材料寄出去了,但有时候碰到被邮局退回的情况,这样一个风险怎么回避。
第十,供应保全方面,按照公司制度与周边供应商商谈好后,形成谈判记录,要求供应商必须先交保证金再供货,但由于供应商不配合,我们采取在首批货款中扣除相应的保证金,这样操作与公司财务要求不符,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第十一,关于质量异议处理,公司在合同履行中对于供应商供货质量有异议,发短信、书面传真请求对方盖章反馈,对方往往久拖不决,会产生法律风险。
第十二,关于合同数量条款的签订,如辅材合同,合同预测购买的量比较大,但实际可能购买的数量比较少,虽然合同写的是暂定数量,具体以实际数量为准,这样是否存在风险?8月15日下午,到壮乡公司开展调研,据了解公司属于收购项目,产能比较小,但因位于云南省第二大镇八宝镇,地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所受外界竞争压力相对其他区域比较小,从20xx年11月份以来,盈利已经超过1500万元,由于该公司前身在刚建成投产一年后就被海螺收购,在股权收购协议履行上还比较顺利,尚未发现难以处理的遗留问题。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权证比较齐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跟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调难度比较大,跟当地银行打交道也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8月16日下午,到文山海螺公司开展调研,通过走访、现场实地查看,了解到文山海螺公司是文山州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公司位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平远镇阿三龙村324国道旁,距昆明220公里。公司于20xx年4月9日正式注册成立,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建设两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年产22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配建9mw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建成后可年产优质熟料300万吨,优质水泥45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云南省的水泥生产公司。
20xx年8月18日上午,到昆明宏熙公司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现场就企业提出的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予以解答,现把座谈提出的问题梳理如下:
第一,关于矿山销售合同的解除,原合同无可操作性,对方在交接前已投入较大的设施并提出索赔,存在合同纠纷,需马上解除合同,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第二,石灰石矿山开采、运输外包合同,转让方在管理权移交后6个月过渡期内完成合同解除手续,原公司的石灰石矿山开采、运输外包是与两个自然人签订合同,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第三,公司于6月10日成立了清欠组,至7月10日已和欠款单位全部核对清楚,全部取得书面对账单,已收回账款44万元,但截至8月6日承接债权清单款项仍有1844.73万元未及时收回,需要如何规避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第四,公司有7名员工与原公司劳动合同未终止,且与新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现要求公司协调解除劳动合同及经济补偿问题,目前公司等于在给他们放假,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另有一部分人不来上班主动提出辞职,但老股东方不同意他们辞职,能否直接接触劳动合同。
第五,公司矿山征地补偿、附近道路征地补偿及环保污染赔偿等问题。
第六,昆明洪熙公司外供电线路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石林供电有限公司供电,线路从石林变电站水泥线至公司总降全长为1.8千米,加盟海螺前存在公司内部对外供电情况,按照南方电网管理制度,属于违章供电行为,如何规避风险。
第七,供应部门相关人员反映,在新老股东交接期间有一批煤炭,原股东方签订的价格比较高,质量考核条款基本上没有,海螺接手后验收质量不合格,要求退货,但对方一直不协助解决,如果直接扣除煤款,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第八,水泥质量控制方面,该公司相关管理人员反映,公司质量纠纷小的争议比较多,还未产生较大的诉讼纠纷,对出现的问题应该怎样操作才能避免产生法律风险。
第九,公司以前采取用水泥充抵煤等材料货款的情形,有财务人员受煤老板委托去销售一部分水泥,也有没受到委托就把部分水泥进行销售的情形,对公司财务人员的这种行为到底是代表公司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会产生哪些法律风险。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二
印后指印刷后期的工作,一般指印刷品的后加工包括裁切、覆膜、模切、糊袋、装裱、uv上光等。具体产品的要求不一样,所需要的工序是不一样。因此流程上也会有所不同。概况的说:越简单的东西,流程越小,所有时间就也短。工序更为简单,流程也相对较少,因此交货时间也更短。
按印刷版所用之版材不同,有木版,石版,锌版(亚铅版),铝版,版,镍版,钢版,玻璃版,石金版,美版,电镀多层版,纸版,尼龙版,塑胶版,橡皮版等。
木版,百版、玻璃版等,因不能弯曲,只能用於平床机印刷。
钢版,钢版多用於凹版印刷。其馀则为平版或轮转印刷机所用。合金版类有铅、锑、锡合金溶液浇铸之纸型铅版或铸为活字之排版。有镁,铝合金米拉可版(miracolplate),及、镍合金之蒙尼金属版(monelmetal)等。多层金属版有丁面底之双层金属版(bimetalplate)及丁面层钢底(甚至有用不钢材者)之三层金属版(trimetalplate)。
因版材不同,所用印刷机,印刷墨、印刷技术、及印刷效果亦互异。被印材料按被印材料的不同,有纸张印刷,白铁印刷、塑胶印刷,纺织品印刷,木板印刷,玻璃印刷等。纸张印刷为印刷品之最大宗,约占95%,无论凸版、平版、凹版、孔版均可适用,故称普通印刷。用纸张以外之被印材料,多属特殊印刷。印刷品用途因印刷业务之种类不同,用途亦异。如书刊印刷、新闻印刷、广告印刷、钞券印刷、地图印刷、文具印刷、特殊印刷等是。
书籍杂志之印刷,以往采用凸版印刷。近年多改用平版印刷。
新闻印刷,以往尽用凸版轮转机印刷,因其快速而印量大也。近为适应彩色需要,改用平版或照相凹版轮转机印刷。
广告印刷,含彩色图片、画报、海报等在内,大部份采用平版印刷,间或亦有用凸版,凹版或孔版印刷者。
钞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印刷,以凹版印刷为主,亦须以凸版及平版辅佐,而尽其全功。
地图印刷则以照相平版为适宜。因其幅员大、精度高、套色多、印量少、而原稿又多为单色也。
文具印刷,如信封、信纸、请帖、名片、帐册、作业簿本等,必须成本低廉、大量印刷,因而品质较次,故多以凸版印刷为优先考虑。
包装印刷,小如各类碱甜菜蔬食品,糖果、饼乾、蜜饯、大如各型包装用之瓦楞纸箱以及室装潢布置用之壁纸等,均多以照相凹版印刷。
特殊印刷,如瓶罐、烫金、浮凸、软管、电子、电路、标贴、车票、箔片。
1、确认文档中有全部必需的文件,确认图片文件一定已包含在文档中,有时图象虽然可以显示,但实际上缺图或分辨率较低,所以请确认必需的图象并提供足够精度的图象文件在文档中。(图片分辨率不低于300像素/英寸)。
2、别忘记拷入必需的字体。
3、把所链接图片从rgb转为cmyk,否则出片后的菲林会出现色彩混乱现象。
4、当pantone专色转成cmyk后,请确认是否会达到同样的效果。pantone专色转成cmyk后,二者一般会产生一定的差异,部分pantone专色转成cmyk后,按照输出经验可达到同样效果,但那些processpantonecolor肯定是cmyk不能达到的,那么就只能用增加专色的方法来解决了。
5、图片双倍扫描,单倍输出,可以提高图片的扫描质量。
6、是否设好3mm出血?色彩是否按色标值设定好?
7、与菲林对应的印刷打样是印刷厂最省心的参照物。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打样,请提供至少义愤打印件(彩色最好,实在没有,黑白的也好),印刷厂必须上述的二者之一来核对菲林。
1、如果显示器未能正确进行较色,那么电脑显示效果也会与已正确较色的电脑显示器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请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调整显示效果也是很有必要的。
2、印刷材料的不同也会使印刷效果呈现差别。通常来讲:铜版纸比胶版纸的印刷效果色彩鲜亮的多。
3、菲林所对应的打样最接近印刷成品。电脑屏幕显示的印品效果比实际的印品明亮许多,不能作为同等的参照物,所以要以印刷打样为准。
封面烫银,扉页运用特种纸。
护封运用铜版纸。
封面使用有纹理的特种纸,烫金,字体采用uv。
封面采用白板纸,图形使用uv工艺。
封面运用烫银,图形字体等运用uv工艺,扉页为硫酸纸。
护封为胶版纸,封面运用硬纸板,环衬灰色胶版纸。
护封采用压纹纸,模切工艺,字体烫金。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三
实习期间,我实习的方向是新闻采编,以新闻采访为主,主要参与各级内参的写作。
由于是实习记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记者的工作时间更加烦琐,但是实习期间总体感觉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并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报社的时政专题部,任务主要是围绕时事新闻开展,而我涉及的面几乎都是外界所说的负面新闻。刚开始并不是太明白新闻正面和负面到底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区分?怎么样使负面新闻产生的反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编辑排版。
参与写作内参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听投诉电话,核实新闻准确性,提交编委会审议决定要不要做,怎么样做。在实习过程中,部门主任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在采编这份工作上,在为人处事方面和接人带物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实习,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计调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工作事项,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也对新闻业务有了进一步认识。
最后,记者不仅要具有正常作业的采访手段,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动态,以提高作业水平,以求更快,更准,如要掌握门户网站的主要新闻,从中寻找线索等。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四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是对事业单位法人主体资格的确认,是《民法通则》规定的三种法人登记之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证”,也是其开展有关业务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行证”。提高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形成用证、验证的氛围,对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一段时间,笔者对xx县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二十个相关部门一一进行了调查走访,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座谈,查询了他们的一些工作细节和资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提高证书的使用效用,是摆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法人证书查验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二十个相关部门中,只有人民银行、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三个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查验工作。人民银行在给事业单位开立银行基本帐户、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给事业单位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时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前置条件,把关较严,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给少数事业单位核发《营业执照》前严格查验了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业务范围和经费来源情况。其余十七个部门在相关业务工作中均不够重视法人证书查验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的认识不高,认为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一样,都是国家的(国有),从‘生’(设立)到‘死’(撤销)都是国家包办,行政机关不需要注册登记,事业单位也一样,因而查验事业单位的法人证书没有多大意义。二是少数部门没有明确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的目的和要求,未开展此项工作,他们不熟悉中央编办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精神,只按照各自线上的规定要求办事。三是少数部门在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中有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的要求,但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列入日程工作的安排,没有把法人证书作为一项重要的材料要求提交并存档,因而形成了“查不查验一个样,有证无证一样办”的局面。
二、法人证书查验工作操作上很不规范。开展了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工作的相关部门在操作上也很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作风,明知道有查验法人证书的要求,但把要求置之脑后,凭经验和印象给人办事,常说的一句话“自已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那些单位是不是法人心里很清楚”。二是查验程序形同虚设,有的部门是要求提供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复印件,有的部门是要求在相关的表格中填写法人证书的号码和有关内容,但实际上提不提供、填不填写都无所谓。问及他们,他们认为对他们要开展的工作没有多大影响。三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提交的材料不准确,有几个部门要求提交的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都是组织机构代码证,他们认为有代码证就应是法人机构,但我们认为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前置条件是法人证书,但它不能证明一个机构的法人资格和相关内容。还有些部门查验事业单位的身份主要是看有没有县编委的批文,有批文就认可。提交的材料比较随意,个别部门要求提交事业单位的身份材料就是由本单位出具的证明。
三、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缺乏监督和管理。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部门有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国税局、地税局等中央军,有工商、技术监督、国土资源等省、市管部门,还有一系列县管部门,他们各自以线上的政策规定和要求为准。在法人证书查验工作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操作的随意性很强,离中央编办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要求甚远。目前,没有一个机构就此项工作对这些部门实施有效监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由于人员少、地位低,对其监管泛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搞高社会共识。
“我们办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好象没有什么作用?”,“事业单位是编委批文设立的,查验证书有什么意义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这样的责问和质疑,觉得有必要就事业单位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其要义,才能使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变成为一项自觉的行为。首先,要明确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对事业单位进行依法治理的需要;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是防止政府“越位”,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是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发动,搞高社会共识。一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深度宣传,让《条例》精神贯穿到基层、深入到人心。二是建立并落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定期培训制度”和“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开展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学习,是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使法定代表人由了解法规政策条款转变为主动申报登记和年检的自觉行为。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十分必要,相互学习和监督,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法动,提高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
二、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建立监督制约管理机制。
首先,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养成查证用证的习惯,不能“有证无证一样办”。要认真落实中央15部委《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精神,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并履行好自已的职责。如银行、质监部门要在办理事业单位开立银行帐户和办理机构代码证时把事业法人证书作为前置条件;国土、房地产部门要在事业单位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和申请减免有关土地使用规费、办理房屋产权证时要查验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条件;公安、司法机关在办理事业单位公章和办理诉讼事宜时要查验事业单位的法人身份和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工商部门在给有关事业单位办理“营业执照”和物价部门在给事业单位办理“收费许可证”时要查验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等等。建议中央各相关部委结合各线的工作实际出台具体的规范的查证用证的管理办法,使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形成跟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一样的使用效用,“无证”就办不成事。其次,加强监督,建立并实施考核评估管理办法。由编委会协调和监督相关部门的查证用证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双文明考核工作中去,由编委会制定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并组织考核工作,将考核成绩纳入年度双文明考核总成绩中,在年度评选优秀单位和优秀行政负责人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在考核中,对不查验证书的予以通报,对因未查验证书而出现不良的社会影响的应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查证用证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一是要积极推行政事、事企分开,明晰产权,赋予事业单位法人真正的自主权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大都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基本没有赋予其自主权。因而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法人资格,进而影响到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成效。要通过政事、事企分开,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将经营性职能转为企业,凸显公益性和服务性职能,明晰产权。二是要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立法和制度建设上相对于企业法人登记还有许多不完善不严密的地方,也是造成事业单位法人实效性不大的原因之一。要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参与法人登记的资格和条件,要将真正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事业单位登记起来,将不具备法人资格条件的事业单位拒之门外,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严格落实事业单位法人年审制度,提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严肃性和法规性。通过法人登记工作自身将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彰显出来。三是落实事业单位法人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事业单位自我发展事业单位所具有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区别于企业和社团的显著标志,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法人在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应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以支撑其发挥公益和服务的作用,让事业单位认识到办证是有用的,真正发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五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不断加重,原有的人员编制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部门的高效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开始临时聘用人员,从而满足实际工作开展需求。下面通过对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工作现状,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现阶段,xx县包括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儿童福利院、一包中心、民政局干休所、城管局、公安局、交通局以及城市规划局等在内的xx家机关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工作开展需求,临时聘用人员数量一共达到了xxx名。从总体来看,所聘用的临时人员主要分布在司机、门卫、水电工、管护人员、保安、炊事员、打字员、交通协管员以及城管监督员等一系类辅助性岗位上。当前,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主要来源于社会底层人员,他们在工作上肯吃苦,能够服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大局,为xx县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部分单位临聘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这些单位为了简化人员招聘程序,降低人工成本,仍然采用了直接招聘的形式。另外,临聘人员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有着许多个人实际问题,迫切要求改变低收入、无保障的局面,这些问题都为临聘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无法很好解决,甚至会影响到单位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来看,当前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一共有xx人,其中男性临聘人员为xx人,占比达到xx%,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比达到了xx%;临聘人员主要以高中以下学历为主,占比达到了xx%,其次为大专,占比为xx%,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聘人员较少,占比仅为xx%;从收入方面来看,有超过xx%的临聘人员,月收入在1000~20xx元之间,有xx%的临聘人员月收入在20xx~3000元之间,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临聘人员占比为xx%,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临聘人员占比为xx%。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xx县事业机关单位临聘人员整体年龄较大,整体学历偏低,整体收入水平也较低,并且大部分临聘人员并未签订合同,也没有获得社会保险保障。
(一)现有编制严重不足,只能招聘临聘人员推动工作。
从现阶段的总体情况来看,随着xx县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xx县机关事业单位现有人员编制已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各单位工作开展的需求,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对此,由于编制的限制,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临时员工,主要满足一些辅助性岗位的工作需求,从而缓解当前编制不足对工作开展的影响。
(二)临聘人员大多数承担大量工作。
总体来看,当前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工作强度较大,用人单位对于他们的工作岗位并无明确要求,甚至成为了单位中的万金油,哪个岗位有需求就直接顶上,加班非常普遍。比如有某个单位技术岗位的临聘人员反映其工作量超过了编制员工的2倍以上,面临极高的工作强度,不仅对临聘人员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同时导致很多部门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
(三)临聘人员工资待遇比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0~20xx元之间,而xx县的最低工资标准为xxxx元,可以看出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工资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有很多临聘人员并未购买社会保险,这主要是由于临聘人员收入过低,不愿购买社保或者是由于单位不愿意为临聘人员购买社保。
(四)全县临聘人员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xx县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时,把关不严,无相应上岗证书而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临聘人员数量较多,很多单位对临聘人员的管理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只看到短期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还可能出现违规泄密的现象。
(五)临聘人员队伍不稳定。
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由于主要来源于社会底层,其中很多人的生活较为困难,迫于无赖才会选择到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岗位工作,而机关事业单位待遇收入较低,也不愿意为临聘人员购买社保,导致很多人员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因此会选择离岗。而部分年轻临聘人员,由于找到更好的工作,也会选择离岗,这就导致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流动性较大,临聘人员队伍整体稳定性较差。
(一)政府落实单位,严格控制临聘人员职数。
临聘人员由于大部分素质偏低,在参与政府事务过程中,其主体合法性以及工作能力会受到公众质疑,而一旦出现违规问题,临聘人员往往容易成为替罪羊。对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引入竞争机制,对临聘人员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提高临聘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把好入口关,规范人才入口,明确由某个单位审查批准招聘。
当前,xx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的招聘较为混乱,各自为政,为了进一步规范临聘人员招聘工作,建议由县编委办、人社局以及财政局根据用人单位的正式编制数量、工作职能以及实际工作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核定各单位的临聘人员招聘计划,并划拨专线资金,统一进行管理,规范临聘人员招聘管理工作。
(三)广而发布信息,吸引更多人为政府服务。
当前,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推荐的方式进行临时工的招聘,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报纸等进行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需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原则,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招聘工作,从而为单位吸引更多的人才。
(四)想方设法出台待遇,提高水平。
机关事业单位应该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物价水平来确定临聘人员的工资待遇,从而使临聘人员的收入能够维持生活需求。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应该通过横向对比,缩小临聘人员与正式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为临聘人员购买社会保险,如果条件允许,还能够为临聘人员提供更多的福利,更好地发挥激励效果。
(五)解决特殊群体就业工作。
机关事业单位对临时工的招聘可以优先面向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辅员退伍军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这部分人生活压力较大,通过向这些人员提供临时工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同时还能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六
**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启动于1997年4月。截止20xx年底,全县参保机关事业单位共有234个,其中:党政机关46个,事业单位188个(乡镇转制事业单位74个),现有参保人员2335人(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人员442人),退休人员425人,供养遗属20人。在职参保人员与供养退休人员比例5.5:1。历年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5014万元,历年累计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2868万元,历年累计结余养老保险基金2146万元。
(一)管理体制与州局及部分县(市)不统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能、资源整合、“五险合一,一票征收”等改革目标至今尚未实现。经办机构尚未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
(二)业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控制机制、反馈机制、导向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基础不牢,管理手段不新。
(三)至今没有统一政策和法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与事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四)乡镇转制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现行政策不完善,特别是计发养老金待遇的有关规定不尽合理,如缴费满15年的人员,缴费每增加一年,计发比例提高1%,致使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人员的退休待遇与企业养老保险的退休待遇差距越来越大,今年退休人员按上述办法计发的待遇已高于人事部门核定的退休费标准。
(一)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单位为管理主体,表现在社会保险管理上,主要是通过单位管理“单位人”;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管理的是“社会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从而减轻参保单位的事务性负担。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果不创新管理体制,管理就会遇到体制性障碍,而且难以提升。要遵循“机构职责明确、权限分配适度、制约配合平衡、控制调度及时”的原则。形成“服务、管理、监督”三级管理模式框架,将纵向分工的管理体制调整为横向分工的管理体制。原来纵向分工的管理体制,明显存在工作协调难和业务经办权限过于集中两个弊端,这对提高服务质量和职工综合素质不利。而横向分工的管理体制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也能提高办事效率。因此,建议将县(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尽快进行整合,通过“五险合一”使机构设置上下统一,同时加强服务大厅建设,形成“一站式”办理业务的服务网络,实现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统一化、标准化、高效化。
(二)强化管理手段,改善管理环境。依托计算机系统规范业务管理,健全三大机制,一是控制机制。主要是控制业务经办人员的具体操作情况;控制社保基金的资金流量。二是反馈机制。对一线操作和基层现场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全面反馈的方法快捷处理,形成经办业务网上运行,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三是导向机制。努力提高数据库质量,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对工作计划、规范管理进行及时高效引导。
(三)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政策。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一直沿用的是**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鹤政发[1996]12号)。从现行的情况来看,有部分条款已不符合工作实际和新的政策规定,建议县人民政府对12号文件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四)切实加强能力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尽快将社保经办机构的参公管理落实到位,同时在队伍建设和素质建设上下功夫。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七
印刷可分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四大类。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平版印刷。
在调研中所看到的用于印刷工艺的机器大致如下:
四色印刷机就是分别把黄、蓝、红、黑这四种颜色精确的分别印在纸上,图片就被还原出来。印刷过程中通过调节pqc来调整油墨颜色密度。ps版是印刷用的铝版,具体的说就是在ps版上晒菲林。把菲林和ps版紧密贴合,再用紫外光曝光,这就是晒板机。印刷出来的纸张可用覆膜机覆膜,印刷、包装、书刊装订等生产从开料到印刷的成品及装订后毛本的裁切都需要切纸机进行裁切接着用切纸机切割。之后的工艺可以由三面切书机,折页机或配页机来达到我们需要的印刷产品的效果。如果是书籍印刷则需要配页机、锁线机、胶装机来制作书籍的毛本。而书籍的封皮则需要皮壳机等一系列的机器设备达到需求。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书籍装帧的一些具体内容,常用的书籍装订的方法有平装、精装。平装装又称“简装”。它是总结了包背装和线装的优点后进行改革的一种常用书籍装帧形式。主要工艺包括折页、配页、订本、包封面和切光书边。一般采用纸质封面,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篇幅少,印数大的书籍。精装书籍与平装相对。一般用硬纸、皮革、织物、塑料等做封面,有的书脊上包布,工艺要求较高。通常用于页数较多、经常使用、需长期保存、要求美观和比较重要的图书,它的封面和封底要求用硬质或半硬质的材料。
通过此次的调研我大致了解到印刷工艺的大致流程与后期的加工,这对于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八
社保部门作为政府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个窗口单位,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对他的认可和接受。单位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单位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其功能发挥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整体公众形象。
当前,我们充分认识到单位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起了单位文化建设的鲜明旗帜,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发展和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积极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窗口,帼国文明岗等活动,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爱岗敬业,服务奉献。同时开展新春团拜活动和送温暖活动、读书活动、登山、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并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文体活动培育了单位的文体骨干力量,既达到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又很好地展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由于单位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不断探索的时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尚未形成品牌。
有的单位还没有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认识和重视,没有把单位文化看作是促进单位发展的文化支撑和持久动力,仅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普通工作任务加以完成,缺乏单位文化品牌建设的观念和意识。有的单位搞文化建设热热闹闹,文化标语牌板和专栏画廊随处可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注重表面和形式,脱离单位实际,单位文化建设没有入脑入心,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二)实践过程中文化建设规划性不够。
表现在:一是单位领导对文化品牌的建设缺乏宏观设计,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根据单位和工作实际对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二是很多单位没有形成基于品牌的工作和服务理念,单位各部门、层次的员工都不关心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本单位品牌建设有什么影响,品牌文化价值观没有深入职工头脑;三是由于习惯于过去的做法,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设的责任轻率地下放到基层单位,上级单位对对下级单位的文化建设全局缺乏力度。
(三)文化建设缺乏有效运作机制,无具体的统一行动口号。
各地区社保文化运作机制不一样,有的单位成立单位文化部具体操办有关事宜,有的则由党群工作部(宣传群工部)具体负责,有的则由各职能部门自主执行,所以文化建设形式百花齐放,千秋各异。由于文化建设涉及社保部门的各个层面以及各条各块,缺乏统一的运作机制和具体行动口号导致协调不力,整体推进的部署难以实现,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急功近利,文化建设投入少。
有的单位领导在重视单位文化建设的同时,以急切的心态对待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以图在自己的任期内出现明显的文化建设的效果。我们知道,单位文化建设是有一个长期积淀的漫长过程,没有持久的耐心、专心、细心,没有细致的推动工作,是不可能实现良好效果的。
(一)健康和谐的单位文化有利于整体形象的全面提升。
社保部门的职工,既有大量的社保机构的相关工作需要管理、监督,更要面对本地区数十万的参保职工。特别是在一线的筹资人员和社保费用报销结算人员,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常常要在严格执行政策和各方人情招呼的夹击中作出取舍。在繁杂琐碎中日复一日地机械操性工作,这些因素的叠加,就会给人员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发挥单位文化建设的功效,将单位文化建设作为管理者的一种追求贯穿于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但要总结适合自己单位的服务宗旨、管理理念、职工精神面貌的特质,及时上升为全体员工行为准则和一致要求,而且要由此发扬光大,在管理者和职工以及单位之间形成相互理解、共存共荣的良性关系,才能全面提升单位的社会形象。
(二)成熟的单位文化有利于与服务监管对象的沟通。
社保部门面对的是参保单位和职工个体,各项政策执行的主动权常常在社保职工的手中,相对于明显处于弱势的参保职工而言,行为规范、服务至上的理念就显得尤其突出。良好的单位文化建设及业已形成的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约束每一个职工的行为,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高尚的单位文化有利于增加职工队伍的认同感。
单位文化是社保部门宝贵的、潜在的无形资产,每一个职工都希望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是个健康、和谐、高尚的环境,只有通过良性氛围的营让职工产生一种对单位的依存和认同感,增强员工社保事业的忠诚程度,愿意为单位的一切正确行为作出自己的努力,才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四)社保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先进的单位文化是单位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和单位是人的集合体,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先进、健康向上的单位文化对单位的经营管理、生产方式以及员工的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社保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加强社保队伍建设,提高社保队伍整体素质,树立社保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利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保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引导社保人继续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坚守社保职业道德规范,提高社保服务水平。从而讴歌社保人精神,展示社保人的精神,使社会各界了解社保、关注社保、支持社保和正确应用社保;才能使社保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社保文化的建设。
(二)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提供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
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工作制度不仅在组织内外传递社保组织文化信息,而且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保组织文化,形成与时俱进的社保文化。从基础做起,建立健全基层社保机构和部门社保机构,使社保文化得以延伸,建立健全社保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实施办法及操作流程,使社保文化建设得到保障。同时改善和提高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基层社保工作者在良好的组织环境中高效地完成社保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使得社保品牌能真正名副其实。
(三)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作为社保主体的社保人,不仅是社保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保精神文化塑造者。只有最大限度发挥社保人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工作优质高效开展,推动社保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社保文化建设活动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个体除了按照国家政策给予经济上的关照外,还应从精神上给予关照。重视保障对象的思想动态及内心真实的需求,及时给予辅导及满足。只有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促进社保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社保人真正做到“奉献社保”,真正把社保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把社保的品牌打响。
(四)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要加强宣传。
加强对社保品牌的宣传,首先,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当地的主流报刊、杂志、电视作为传播社保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加强社保文化的宣传;其次,利用社保信息、分析报告、内部刊物,进步加强社保文化宣传;再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社保文化和社保知识的平台:最后,通过各种培训或会议,进一步向单位、基层传达什么是社保组织,使社保的价值深入人心,并由此指导和规范社保人的行为。
(五)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不断开拓创新。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新是社保文化建设的源泉;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保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社保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保品牌战略必须不断创新社保方法制度。通过社保管理体制改革,构筑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障社保信息的客观采集和高效运行,满足政府、公众和社会需要的社保行政管理机制,使社保工作朝着上级认可、领导认可、群众认可的目标前进。
总之,社保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观念的灌输,需要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才能达到观念文化建设的效果。随着社保事业的发展,社保文化建设还必须沿着社保部门长远发展的目标方向不断进行修正,以确保所建设的社保文化能很好地支持和促进社保向着理想目标发展。社保文化品牌建设贯穿于社保文化建设的始终,不是一个一句话、一个口号的提出就可以了,她需要社保人长期的坚持不懈——诚信服务、爱岗奉献,才能使社会各界了解社保、关心社保、支持社保和正确应用社保,才能促进社保文化不断前进。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九
按照重庆市农业局的安排,我局就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思路进行了较为祥实的调研,共抽取了单位样本11份,个人样本24份,其中县级单位3份,个人12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份,个人12份,同时还查阅了县人事部门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准确反映出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状况及广大职工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基本情况。
县级机构现状。县农业局现有科室站13个(其中行政科室3个,事业站司场10个),编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机关后勤4人,事业全额29人,事业差额52人,自收自支9人)。
现有在岗人员87人(缺编18人),在岗人员中行政人员10人,机关后勤3人,事业全额23人,事业差额26人,自收自支24人;现有人员中局领导7人,中层干部13人,行政人员2人,科技人员31人,工人33人。在岗人员中的学历,本科6人,大专28人,中专35人,技校2人;已聘专业技术职务,高级2人,中级16人,初级20人。
农业局机关职工45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56.8万元,人均应年收入1.26万元,由于我县财政拮据,差额拨款单位(植保站、经作站)8人40%的工资、1993年工改时保留的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烤火费和54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66.3万元,全年财政拨款45.4万元,资金缺口20.9万元,由于无经营收入及收费收入来解决资金缺口,职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仅10079元,占应得收入的80%。
县种子公司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24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32.1万元,人均应得年收入1.34万元,加上3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养老保险单位统筹(含在职人员)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40.86万元,但由于近两年种子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状况逐年下降,年经营收入解决职工工资18.6万元,缺口22.2万元,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750元,占应得收入的57.8%。
县良种场属差额拨款,职工18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23.6万元,人均应年收入1.31万元,加上40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养老保险单位统筹(含在职人员)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44.79万元,财政每年定额拨9.8万元,但由于新城区开发占用土地、农业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经营收入解决12.4万元,资金缺口22.59万元,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800元,占应收入的59.5%。
乡镇机构现状。二00一年,我县机构改革将全县原56个乡镇精简为32个乡镇,将原每个乡镇分设的农技、农经站等农业服务机构撤销,由农技、农经、农机、水利合并组成一个机构,名称为“农业服务培训中心”(简称“农培中心”),人事、工资、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乡镇政府。
全县32个农培中心,编制208人,其中农技、农经编制122人;现在岗农技、农经人员112人,其中农技人员62人,农经人员49人,工人1人。学历结构:本科3人,大专41人,中专65人,高中2人,初中1人;专业技术职务:高级1人,初级81人,末评26人,管理人员4人。
乡镇农培中心属事业全额拨款,工资、津补贴总额119.44万元,人均年应收入10664元,财政拨款99.86万元,1993年工改时保留的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烤火费均由乡镇政府自筹解决,因无资金来源,缺口19.58万元,人均实际年收入8916元,占应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来各项工资、津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1993年工改以来,我县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尽力筹措资金保证了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无拖欠工资的现象。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两年正常增加职务工资、调整工资标准、晋升职务工资等政策都按时得到兑现;二是大部分津补贴政策得到执行,如“民族地区补贴、艰苦地区补贴、农林水一线工资浮转固、技术津贴”等;三是部分津补贴、福利政策未得到执行,如“保留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费、烤火费、有毒有害保健津贴”等未纳入财政预算,“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未执行。四是我县将植保站、经作站定为差额拨款单位、将种子公司定为自收自支单位、将良种场定为定额拨款单位,不符合中央和重庆市有关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各级财政给予保障的规定;五是乡镇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未享受到“劳保”。
(三)现行工资福利政策对农技推广事业的作用或影响。
自1993年工资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行了科学分类管理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倾斜政策等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推广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大幅度调整工资标准,拉开工资差距,农业行业特有津补贴等政策,巩固了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激发了科技人员学电脑、学英语、学专业知识、争职称的热情,使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安心农业事业,服务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
现行的工资、福利分配政策对基层农技推广科技术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与其他行业比较收入太低,未达到当地平均水平,仍不利于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去年全县事业单位平均工资为10844元,农林牧渔行业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卫生、体育、社会福利行业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会服务行业的7393元多1103元,在统计的九个大行业中居倒数第二位。
二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乡镇偏少,在基层做实事干事业的待遇低。由于各种原因我县乡镇高中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少,在32个乡镇农培中心的112名农技干部中仅有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无人,初级职务就占了81人,分配与职务挂勾,职务工资差距拉大,形成了乡镇农技人员工作最艰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状况,无形中鼓励了一部分人为了职称而争职称,出现了高职务低水平、业绩平庸的现象。
三是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单位的职工收入低下。我县在1991年将种子公司定为自收自支,将良种场、植保站、经作站(果品公司)定为差额拨款,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种子公司、良种场经营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经作站(果品公司)根本无经营收入,仅能以微薄的经营收入或财政60%的工资拨款维持着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部分科技人员只能得到应得工资的60%以下,自收自支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50元,差额拨款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35元,比全县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别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单位人心思迁,相关工作无人搞。由于工资无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类单位工作的人员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无人搞。如县植保站、经作站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原有职工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目前两站仅有人员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特别是在20xx年植保站无人成为空壳,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里才在内部调配了3人从事植保工作。
现行的工资分配政策与专业技术职务密切相关,个人收入与职务成正比,职务越高工资差距越大,个人收入越高,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员是身体力行地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一项实用技术普及发挥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业绩,当然也写不出有高深学术的论文。但目前的专业技术评聘存在着重论文轻实绩,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足。建议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全国统考,单位在编制内自行聘任,对基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适当倾斜照顾的政策,较好地体现艰苦地区艰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农业行业津补贴在目前的政策还少,仅有“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贴”三项,而且只有农业一线浮动或浮转固纳入了财政预算,其他两项未纳入,加之收费项目的取消、财政管理改革无资金来源,完全未享受。农业是艰苦行业但津补贴比较其它行业少,农业事业人员的比较收入就少(倒数第二)。为此建议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加农业行业的津补贴,设立农技推广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对农业事业人员的劳保标准予以重新行文明确,以便基层有据可查。
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要积极地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把职务工资津贴部分活起来,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定奖惩,竞争聘任上岗,可实行高职称低聘,低职称高聘,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合同制,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
____市现有402个事业单位,其中,正科级事业单位37个,副科级事业单位53个,股级事业单位312个;从经费拨付情况分,全市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282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26个,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94个;具备法人资格应登记的事业单位有376个,已登记的事业单位314个,未登记的事业单位62个(其中农村小学未登记的有57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有26个。
(一)存在的问题。
1、经营性事业单位法人年检流于形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应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及其《细则》情况的年度报告。但在实际操作中,登记管理机关只能凭事业单位自己送来的年度分析报告进行审核,特别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自己做帐,所以对报告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情况的真实性、事实的客观性,难以把握。往往是要求事业单位填个表,盖个章,贴个花,就算年检了。年检工作只是走个过场,流于形式。
2、部分事业单位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不及时变更。在年检中发现一些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地址、开办资金等登记事项发生了变化,不及时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有的单位干脆就隐瞒不报,有的不在规定时间办理变更登记,只有通过年检才发现有的单位相关事项发生了变化,甚至超过了半年以上,才到登记管理机关与年检一并进行。从而造成了登记事项失真,时效性差,不准确。
3、重资料,轻监督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年检的时间是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这个法定时间一过,也就标志年检结束,其他时间,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实施登记和变更登记等业务,很少有时间去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督。而年检在一个季度完成,又时值春节放假,对登记管理部门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对每个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监督,事实上不大可能。往往是年检变成了审查资料,忽视了深入单位监督管理。
4、年检工作是一厢情愿。在年检工作中,登记管理机关往往感到头痛的是法定年检时间结束了,仍然有少数单位是迎检无准备,送检不积极。少数单位是千呼万唤不送检,甚至认为年检是“多余”的,不接受年检,20__年度,__市7个行业协会,就有4个没有接受年检。
5、个别单位不按时年检。个别单位寻找种种理由,不在规定时间接受年检,有的甚至不来年检。
6、开办资金递减严重。单位管理不善,或者单位盖房、购车等原因造成资产递减严重。从资产负债表反映,一部分单位资金结余为零,一部分单位资金为负债。仅对事业单位20__年度年检中发现,全市应检255家,就有40余家事业单位资金结余为负数,有的高达1500万元左右,少的也有5000元左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有资金外流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具体办事人员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事业单位法人知识读物》学习不够,对年检、变更、注销登记缺乏正确理解,导致一些人对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认识不清,对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不及时变更,不按时接受年检,事业单位解散或撤销后无人注销等问题。部分法定代表人认为年检、变更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从思想高度认识年检、变更、注销工作目的、作用、意义,有的认为变更登记麻烦、又要交变更登记费公告费,只好隐瞒不报,只有在发生法律纠纷、银行开户、办理车牌照等,才对证书的内容,有效期引起重视。
2、协调力度不足,配合上存在错位。20__年7月,中央编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国家人事部等1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后,各相关部门都表示要积极配合。但从实际工作的效果看,部分工作部门配合意识不够强,继续沿袭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实施以前的工作程序,将查验《证书》视为额外负担。有的甚至还有人情化的倾向,使查验《证书》在某些职能部门流于形式,给不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开了绿灯。
3、制约力度不足,监管手段疲软。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监管虽有一些明文规定,如:对没有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可以停办其一切机构编制事项,吊销其法人证书,没收其法人证书及其印章,冻结其银行帐户,甚至罚款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大部分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无法也不可能停止其业务活动;二是缺少规范的法律文本对违反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规范合法处理;三是相当部分事业单位法人根本就不具备法人条件,无独立的帐户,经费开支与主管部门在一起,有的事业单位无人员、无办公地点,早已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开展业务活动等,因此,目前对事业单位的制约力度,监管手段就显得苍白无力。
不愿接受年检;有的是时间一长便遗忘了有的是资不抵债害怕追究责任;有的是原单位名称与上级管理部门名称有变化要求与上级管理部门单位名称一致后才来办年检;有的是长期没有开展业务活动名存实亡已停业多年;有的是接不到通知等原因造成了不能按时年检。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措施才能确保年检工作稳步开展。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首先从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事业单位法人知识读物》的理论宣传入手,使宣传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二是着力抓好对法定代表人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事业单位法人知识读物》作为必修课目的主要内容,以提高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具体办事人员对年检工作的认识,使年检工作人人皆知,为年检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
2、加大监督管理,完善监督内容。
为了有效履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所赋予登记管理机关的各项法定职权,从目前实际运作情况看,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监督检查对象,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要求将所有事业单位均纳入监管视野,对已登记的要监督其日常活动,纠正长期以来只登记疏于管理的作法;二是要全面履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赋予登记管理机关通过年检及日常监管等手段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对未登记的或已停业的更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登记的坚决要求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三是要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严格抓落实。如对开办资金递增或递减超过20%以上的,坚决要求进行开办资金变更登记;尤其是开办资金递减严重的,要责令整改;违法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四是要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
3、加大改革力度,规范事业单位行为。
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相配合机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在事业单位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通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也要根据新形势与新任务的变化情况,依据监督管理机构掌握提供的情况,对哪些长期以来,未开展业务活动且无资金、无人员、无办公场所即空壳单位、资不抵债、名存实亡的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实行转制、撤销、划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对规模过小、职能萎缩,重叠的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改革进行必要的资源重组。
4、加大配合力度,落实《证书》使用制度。
登记管理人员要做到精通《民法通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编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的要求,主动及时与各职能部门协商,请他们在开展业务活动中,要求各事业单位法人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变一家监管为大家共管,真正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变成事业单位合法存在的“身份证”,成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通行证”,实现由管理性年检向自愿性年检转变。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一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职责。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要求,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部分事业单位将面临着撤并,人员编制核销、核减和安置。对应该撤销或整合的事业单位,很少有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自己主动提出进行撤销整合,而是以上级部门批资金、上项目等为理由,要求保持现有事业单位,或者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反对撤销整合所属事业单位,加大了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工作难度。
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养老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转企改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根据县级事业单位不同的类型、性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按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清理整合。一是坚决撤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的职能萎缩甚至消失,已经无所作为;有的运转艰难,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有的依靠财政拨款养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名存实亡,长期无人员、无资产、不运作。对这此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其人员按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二是合理合并。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有的职能相近或交叉。对这类单位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予以合并。三是调整布局。对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应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布局,裁长补短,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通过清理整合,逐步界定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机构名称、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保值增值。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企转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不得以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虽然得以全面推进,但其他配套政策法规滞后,事业单位仍处于主管部门的附属地位,与市场接轨的“准入证”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进程。许多事业单位习惯于按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办事,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主动参与的少,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缺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三者虽然都主张进行事业单位的改革,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尽量控制或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则往往是站在事业发展,同时也站在维护本位利益的立场上尽量保留和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常常充当事业单位的代言人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协调者等角色。事业单位自身则希望通过改革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又能获得自主权。这三者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只有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决策,才能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形成合力。
改革必须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尤其不能象以往改革那样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因此,需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解决好改革前后新老退休人员待遇的平稳过渡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员身份转换以及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保障问题;四是要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认真研究以单位、行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员安置政策,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工作年限的职工,研究较为宽松的提前退休政策。
一是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推行职员制;二是探索实行公共财政“购买服务”新模式,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三是改变财政供给方式,告别单纯“以人定费”的形式,从“养人”转变为“养事”;四是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办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前提下,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和单位的人员编制。尽量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民生保障方面倾斜,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向关乎全局工作方面倾斜。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二
在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人员聘用制“入轨”任务后,如何尽快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和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单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是当前各级人事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新疆##回族自治州的实践和探索给人以启迪。
理清改革工作思路。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人员聘用,二是岗位管理。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州在20xx至20xx年第一轮改革实现聘用制入轨、推行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将改革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岗位设置和管理上来。20xx年出台了《关于推进自治州单位改革的意见》,将“健全以岗位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制度”作为20xx-2007年第二轮单位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结合自治州实际,20xx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自治州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程序,以及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在制定新一轮人员聘用(任)实施方案前必须先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同时强化制约措施,对没有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的单位,相关部门暂不办理职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及工人等级晋升等手续,确保了岗位设置和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为实施岗位分类管理提供操作“平台”。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三大类,针对单位三类岗位及人员如何具体管理,20xx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州单位职员管理暂行办法》、《##州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管理实施办法》和《##州单位工人岗位(等级)聘任制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各类岗位的界定、工作性质、设置原则、条件、监督管理,以及本类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职务等级、职务晋升、聘任程序、考核培训、工资福利等做出统一、详细的要求,为顺利实施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操作“平台”和政策依据。
岗位设置必须在核定的编制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进行。
“以编定岗”是岗位设置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测。把编制管理与岗位设置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单位科学合理配置在职人员,不断规范用人行为;有利于实现“因人设岗,盲目用人”向“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的转变,同时还可有效控制超编进人,减轻财政供养负担,岗位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现有岗位及人员状况,并妥善分流安置超编待岗人员。
在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时,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发扬民主的原则,应以原岗位设置情况和三类人员岗位现状为基础,通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对重新设置各类岗位的性质、工作量、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
运作中,既要保证岗位的相对连续性,充分体现人岗相宜,又要避免岗位设置中的“盲目性”和混岗现象,为今后顺利实施方案,产生岗位效能奠定基础。对因机构合并、精简等原因造成的单位超编待岗人员,在岗位设置和管理中,应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可实行过渡岗管理办法,通过“只出不进”、“自然减员”、“内部退养”等方式逐步削减,平稳过渡。
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后必须实行“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
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是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和“落脚点”,只有竞聘上岗,才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才能有效调动聘用人员的积极性,以此达到因岗择人、按岗聘用的改革初衷和目的,否则,将事与愿违。
单位岗位因聘用人员退休、终止或解除合同等原因出现人员空缺时,除在单位或本系统内部通过竞聘上岗和轮岗交流的方式调剂解决外,应按照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实现岗位与人员最合理、最优化的组合,形成岗位管理与队伍建设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三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457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390个;差额事业单位26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2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9个,包含乡镇事业单位41个,全额事业单位40个,自收自支单位1个。教育系统事业单位203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126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5986名;差额事业编制69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88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159名,包含乡镇事业编制461名,全额事业编制461名,自收自支8名。实有在职人员10480人,其中,全额拨款8270人;差额拨款1205人;自收自支705人;企业化管理300人,包含乡镇实有在职人数431人,全额在职人数423人,自收自支在职人数8人。乡镇事业编制出现空编现象。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2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10%,编外聘用人员有228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1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水务局下属的防汛抗旱办、城建局下属的招标办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20__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法人代表、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218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47%。)。
2、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
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事业单位早日要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岗位,规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占用编制的比例。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对事业单位实行按编定岗、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总量控制的模式。逐步转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式,严格按照单位需要和岗位进人,有效遏制人员膨胀。
许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外行的多,内行的少,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比例严重失调。
实行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既是管编与管人的有效结合点,又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有力突破口,它的实行,有利于形成机构编制、人员、财政预算相互配套相互约束的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从而充分尊重和落实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木垒县为落实编制实名制,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门的在职人员、财政部门的人员经费核拨情况“三相符”,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实名建立“双证”。继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称为单位证)。《管理证》实行双证管理,单位一本,编制部门一本,在《管理证》中规范完整地对在职人员及其所在岗位、占用编制类别逐一登记,并形成完善的办理程序,对领证、增人上编、减人下编、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实现动态管理人员编制。
3、适时对外公示。建立单位证和个人证工作完成后,在编制部门的监督下,由所在单位进行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施,促进了机构编制宏观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和群众监督,使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套约束更加有效,防止了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吃空饷”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现象的发生,为实行“阳光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四
为促进和推动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了解掌握试点工作情况,根据局党组的安排,6月1日—6月10日,局领导带领政策法规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工资处工作人员,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州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工作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所调研的十个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普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践,有的改革是单项的,有的改革是多项的;有的进行了岗位竞聘的改革,有的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探索,有的进行聘用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的进展较快,有的进展较慢。改革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伊宁卫校,主要表现在改革的意识强、气氛浓、内容项目多、步子大、进展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已制定,七月中旬以后将在全校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度。
各试点单位领导重视,认识明确,态度积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健全。所调研的八个试点事业单位均成立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识比较明确,思想比较统一,思路比较清晰,认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对改革充满信心,态度比较积极。
1、积极推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度。伊宁卫校20__年首先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进行了轮岗,20__年对校中层干部进行竞聘上岗,实行下聘一级,由科(室)负责人优化组合科室工作人员,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伊犁州中医院、伊犁州新华医院对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一年一聘,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低者即可解聘。伊犁日报社对中层本文来自本站,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缺岗实行竞争上岗,伊犁晚报社、伊犁电视台对全部中层岗位全部实行了竞聘上岗,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的用人氛围。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公开制和择优聘任制。除教育系统外,各单位普遍实行了评聘分开,对取得资格人员进行认真考核,选择优秀者予以聘用。伊宁卫校、伊犁中医院对一些业务能力强,但专业技术职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对专业技术职务高而业务能力弱或敬业精神不强者实行高职低聘。伊宁卫校还破格给校内个别学科带头人给予内部“正高”待遇,较好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积极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伊宁卫校制定了《岗位津贴管理办法》和《课时津贴管理办法》;伊犁州新华医院把职工工资的30%提出来进行二次分配,把分配的权限下放到各科室,建立了“岗位工资制”;伊犁电视台加强岗位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推行部门内部成本核算,费用下达到各部门;伊犁日报社把40%的活工资,组版费、创收提成捆绑起来进行再分配,实行绩效挂钩;伊犁广播电视大学提出了“工资管生活、岗位管福利、效益管奖励”的内部分配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提高,形成了个个想法干好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的局面。
4、伊犁州中医院、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引进急缺人才。伊犁州中医院近几年先后招聘了护士28名,引进人才16人,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也都结合本行业特点,以办好报,办好电视节目,出精品的宗旨,实行优化组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节目主持人等急缺人才,对引进人才实行聘用制管理,和本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单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1、由于目前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大气候处于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形成一个改革的大环境、大气候,一些事业单位怕过于冒进,遭到一些误解,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敢大胆推进改革。
2、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而现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执行的'工资统发制度,活工资部分直接进入了每个人工资卡中,事业单位缺乏分配的自主权,无法进行调配,活工资实际上成了死工资,没有体现优劳优酬、绩效优先的原则,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3、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完成定编工作,致使这些单位无法进行定岗、按岗聘任和竞聘上岗工作,进而制约了全员聘用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进程。
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性较高,但其业务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支持关心的力度不大,认为那是人事部门的事,投入组织领导下属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精力很少,没有发挥好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作用,致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动进度较慢。
5、由于在未聘人员如何安置方面没有很好的办法和疏通渠道,一些事业单位有顾虑、有畏难情绪,不敢大胆进行改革。
6、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到位,加上现行的用人制度的制约,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无法得以实现,造成事业单位急缺人才无法正常补充,引进的人才手续难以顺利办理。
7、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与职工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明确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而劳动部门却要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全部签订劳动合同,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无所适从。另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应由人事部门负责鉴定和审批,但劳动部门对人事部门的伤残鉴定和退休批复不予认可,将会直接影响新党办[20__]14号文件的执行。
1、借助自治区的《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出台,认真组织好文件的学习,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对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内部动力。
2、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改革领导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改革工作,人事部门要本文来自本站,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协调工作,及时帮助,指导改革。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领导、组织好本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调动改革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必然要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各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也不能裹足不前,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安排,周密部署做好工作。
4、严格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津贴总额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要求,由财政将“活工资”部分全部打入单位帐户,由事业单位按绩效自主进行分配,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还事业单位分配的自主权。
5、鉴于事业单位定编问题已制约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各县(市)一定要争取编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尽快将各事业单位的编制核定,以保证事业单位按需设岗、以岗定责、按岗聘任、以岗管理。
6、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签订明确职工与单位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并进一步和劳动部门协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由人事部门审批,保证新党办[20__]14号文件中关于文件中未聘人员提前退休精神得以执行。
7、疏通未聘人员安置渠道,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应想方设法疏通出口,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采用依托技术、行业优势,通过兴办发展新的产业,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新党办[20__]14号文件关于内部解聘、提前退休、病退、辞职等办法。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五
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县各类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有效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县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工商、税务、经济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按照条条管理、块块分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同时,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加大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基本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用人单位367户,涉及职工26472人(在职19686人,退休6711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283户,涉及职工15957人(在职11654人,退休4303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84户,涉及职工10515人(在职8032人,退休2408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15957人,欠缴保费468万元;参加失业保险7327人,欠缴保费506.8万元;参加医疗保险15957人;参加工伤保险946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6690人,欠缴保费437.5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2323人,欠缴保费47.71万元;参加医疗保险3476人,欠缴保费264.4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3257人,欠缴保费18.27万元;参加生育保险2301人,欠缴保费15.25万元.
(一)部分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个别企业未参加社会保险.一是个别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在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员工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意识,由此减弱了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这一点在我县的外来企业中较为突出.
(二)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县的企业一般都是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企业,产品成本高、利润低,有些初始运行的企业都在负债经营.为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部分企业存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三)存在选择性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失业、工伤风险较低,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积极性较高,而不愿参加失业、工伤保险.我县大多数企业员工是本地农民,就近务工,半工半农较多,因此多以土地为保障,所以参保缴费意识淡莫,只求多挣点钱,从而存在尽量少参保甚至不参保现象.
(四)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企业为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保证利润的最大化,想方设法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
(五)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参保管理困难.目前,我县相当部分企业的员工大多属于临时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现象,人员极不稳定.社保经办部门很难准确掌握企业职工人数,多数老板都会以此为借口不参加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各地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在务工当地参保几年,一旦回乡又是一件麻烦事,因此务工人员不愿参保.
(六)企业改制进程缓慢导致部分人员参保困难.由于我县企业改革的进程较慢,而且原来单位欠费时间较长,企业长期处于关闭、停产阶段,间断缴费情况存在,而这些单位的人员又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到私企去打工,他们与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而又与新单位形成了实际劳动关系,在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时非常棘手.
(七)社会保险政策的盲点导致部分人员参保较困难.在实行社会保险前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原三社企业(铁器社、缝纫社、补鞋社)人员,未能参加社会保险,在企业关闭破产后,失去了退休费来源.现在年老体弱多病,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相当艰难.去年,省政府虽出台了川办发185号文件,解决原国有、集体企业超龄未参保人员老有所养问题,一次性参保缴费额近4万元,因这部分人员无力支付所交的巨额保险费,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第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保缴费较困难,反应出制度、体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扩面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征缴,搞好宣传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引导,工商、税务部门应搞好监督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对参保缴费的执法检查、监督等工作都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维权意识.用人单位员工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对社会保险在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是目前阻碍社会保险缴费进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动新闻媒体、社区组织、厂矿企业、社保主管部门和其他宣传机构,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在社区、村开设社会保险咨询站点,开展咨询服务;同时要抓好正、反典型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意识,牢固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
第三、以灵活的政策引导参保.我们应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针对地方经济、企业劳动用工的实际特点,采取灵活适用的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参保,例如对农民工数量多,经济效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采取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新农保政策引导其参保.同时要加大改制力度,尽快让那些停产破产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及时做好重新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工作.
第四、求真务实,常抓不懈,着力做好民营企业参保扩面工作.民营企业保险扩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一方面,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分部分批推进这项工作,从少到多,从局部逐步扩展,最终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如果不顾企业的实际问题全员参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增加失业、加重企业负担.另一方面,民营制企业扩面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使新增企业员工和老企业新增的员工及时分批参加社会保险,争取做到不漏新企业、不漏新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实现最终全覆盖的目标.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六
(一)消防设施不齐全。
消防设施不齐全,常见于无室内消火栓,不具备灭火系统等,处于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火灾,无异于没有武器的士兵,任由宰割;部分地方情况稍好,却也存在着重大隐患,不定期检查的消防设施,时间久了,也只是摆设品,在面对真正的危险时毫无作用。要把消防工作的灭火救援能力建设做好的前提,该从各单位自身防范作为基础,做到基本的“小火能灭,大火能跑”,而不应该撒手不管,自身不重视,直到火焰苗头燃烧,才来亡羊补牢,求救119。我们该树立正确意识,从自身懂得消防,合理的配备各种消防设施,维护各种消防设施,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二)面对名镇等较大对象时责任难以落实、地况复杂,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高。
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的问题仍然突出。像对名镇名城等较大对象进行管理时,情况较为复杂。不仅存在火源电源管理不到位、整片区域消防通道不畅通、内部消防安全管理不规范、人员职责不清等问题,安全发展的红线意识尚未牢固树立起来,一些地方消防投入不足,公共消防设施欠账大;少数部门对行业消防安全重视不够,不愿管不想管,隐患问题由消防部门大包大揽,但往往由于责任主体缺位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单位尤其是生产经营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甚至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的问题十分普遍。消防工作的法治化建设还不理想,由于区划变更等问题,造成一些领域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真空断档,留下大量隐患;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缺乏明晰的政策措施和实用管用的手段方法,未出台规范性,指导性意见,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部分地区难以改造,消防监督力量不足。
少数地区文化信仰根深蒂固,甚至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人员对消防工作不够重视,不愿配合工作,或者多为形势主义,左耳进右耳出,无法从人员的思想上从根本来解决问题。为了消防工作的持续建设,面对这种情况,这往往需要消防工作人员的及时监督,但任务多,责任杂,难以落实,此项工作仍任重道远。少数监督干部要承担多家社会单位的监管指导任务,完全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消防安全监管的面大盲点多,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与消防安全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且由于目前我区消防大队人员均为派驻形式,在监督执法及火灾调查中受到执法身份未明确等问题制约,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
三、加强文山市“四名一文一传”单位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的总结建议。
(一)不断提升指战员灭火救援能力。
加强指战员业务能力,提高熟练度,能更快、更准确、更有力的完成任务,锻炼强大队伍是一条无止境的明路。不仅提升业务能力,更要规范、有纪律的开展相关训练。要立足实战需求和辖区实际状况,考虑到偏远村寨道路条件差、消防基础设施弱等因素,对各单位周边道路、消防水源、建筑结构、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的分布和重点区域进行了熟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及时修订完善灭火救援预案。并且进一步严肃队伍纪律,开展队伍作风整顿,严格执勤值班制度,确保人员在岗在位、履职尽责,定期组织联合拉动演练,充分用好周边消火栓、器材箱等固定消防设施,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快速反应、立即处置。
(二)制定合理方案,实施有效,加强管理。
合理的方案,是前进的方针;有效的管理,是落实的前提。拥有过硬队伍实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方向的选择和精确的管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灭火救援演练、安全隐患排查等多种措施,完善基础消防设施,提升了“四名一文一传”抵御火灾风险的能力,坚决遏制群死群伤、火烧连营等事故发生。但仍需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部门职责要求,强化落实行业部门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重点督促文物古建筑、传统村落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推动文物古建筑单位完善消防基础设施,一是明确责任,强化部门联合监管。文旅、住建、古管局、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细分行业部门共同责任和行业领域监管责任,主动作为,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统筹安排,集中开展专项检查。结合火灾防控重点和“四名一文一传”消防安全工作,紧盯古城古镇、文物建筑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检查,严防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三是紧盯重点,加强人防物防技防。通过建设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及微型消防站等多种形式的消防力量,形成自防自救、区域联防体系,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强化群防群治措施,切实有效提升战斗力。四是压实责任,加大整治惩处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尽快明确整改方案、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对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彻底整治风险隐患,该关的关、该停的停,力争隐患“清零”。防火责任人员名单、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消防设施器材等情况逐一排查登记造册,并规范日常消防安全及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管理。并针对“四名一文一传”单位场所火灾扑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技战术研究,开展部门联合实战演练,提升队伍实战处置能力。
(三)提高消防意识,提前预防,抓好隐患。
做好防火,就是把火焰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对相关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扑救初起火灾业务训练,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因地制宜设置消防宣传栏、橱窗,张贴警示案例、逃生自救知识海报,在出入口等醒目位置放置宣传知识手册,并在重点部位、重要场所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引导群众关注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文物建筑、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要加强消防检查和管理,因为年代久远,古建筑绝大部分未经过消防审核验收,因此一定要安排专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一旦发现消防设施损坏或者电器线路故障,要及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建筑内要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设备,并保持设备完整有效;要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一但发生火灾时,可以顺利逃生;要谨慎用火用电,首先,不要在严禁用火的地方生火做饭,灶房选址一定要远离古建筑或文物集中地地方,炉灶不能靠近易燃、可燃物,使用时必须有专人照管,使用后应立即清除。可以将在店内焚香、点蜡烛、点油灯改为在殿堂之外的安全地带设置焚香炉,清专人看管,做到人走火灭,并将每天清理的残余蜡烛、香头挖坑掩埋防止死灰复燃。我们只有立足于预防和控制,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火灾因素,防止火灾发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古建筑远离火灾,才能让这些民族遗产永远地流传下去。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七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抓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一是20xx年中央批准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同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聘用制。20xx年8月31日又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20xx年底人事部召开了全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座谈会,要求各地加快进度,尽快入轨运行。20xx年7月,省里召开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对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二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是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事业单位实行岗位总量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换。三是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对于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中的政策和原则。
(1)实施范围: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所规定的范围是一致的。从单位看,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均纳入实施范围,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参照执行。从岗位和人员看,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及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正式工作人员,都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岗位类别:根据国家确定的事业单位通用岗位类别,事业单位岗位包括三类,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
(3)岗位等级:
a、管理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到十级职员岗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职员岗位设置,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规格确定。
b、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一到七级,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到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到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八到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十一到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c、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4)岗位结构比例:
a、主体岗位占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实施意见》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管理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b、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的控制目标为1:3:6。省、市、县三级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的控制目标为:省属事业单位3:3.4:3.6,市属事业单位2:3.7:4.3,县(市、区)及以下事业单位0.6:3.4:6.全省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5级、6级、7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8级、9级、10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11级、12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岗位结构成宝塔形上小下大。
c、工勤技能岗位的结构比例。工勤技能岗位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控制在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控制在5﹪左右。
(5)岗位条件:
岗位的条件由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构成,其中基本条件由国家制定,任何人员上岗都必须符合岗位基本条件的要求,具体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同一等级的岗位在不同的单位其具体条件可以不同。
(6)岗位聘用:
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应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基本条件。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的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竞聘上岗后应签订聘用合同书,然后部分人员即可按规定相应调整个人工资。
目前我市有事业单位 268个,编制总数16973个,实有人数2408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7749人(高级926人,中级4407人,初级8629人,未聘3787人),管理人员 1735 人,工勤人员4604人。
为了切实搞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各单位一要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各单位要确定领导和专人负责,要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平稳进行。二要加强宣传与学习,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政策规定,步骤和要求讲深讲透,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了解这次岗位设置管理的深刻意义、基本内容和工作步骤。三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因为这支队伍是公务员队伍的7.5倍,而且,编制情况、职称结构、领导职数,行业归属和层级分布等情况较为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八
今年上旬,参加了立白集团,安踏体育,以及戴尔公司的招聘会,对以下单位的用人要求做出如下总结。
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相关院校的毕业生。
1、个人品质方面在所调查的用人单位中,以上的单位对。遵纪守法。道德修养,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这三方面均能达到。对“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参加集体等活。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很高,很多单位对我校学生在工作中的朴实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
2、专业素质方面立白集团和安踏体育的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知识面很好和。其原因是我校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科交叉,增设不同学科选修课。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了知识面。
3、基础知识方面立白集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好,但是戴尔公司认为学生的外语水平一般。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课程学习。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不成问题。虽毕业生能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欠缺,在听、说、写。译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在外语教学上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利用好专业外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实践及毕业研究锻炼学生的外文文献查阅、翻译和消化利用能力。
4、个人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为较好。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领导、应变、公关、交际、口头表达、写作等各方面能力,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以上的方面和结果如下:工作负责踏实、敬也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意识与勇气均为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应变能力各,竞争意识与挑战意识,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经历和语言表达能力各生源户籍所在地。由此可看出,学校声望和户籍等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加强素质教育现代社会需要邪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干不败之地。学校要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话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傲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建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2、继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的教育。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实际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十九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人民银行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党校第28期春季干部进修班组成调研组,对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银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拆借中心(下称外汇中心)、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造币)和昆山钞票纸业有限公司(昆钞公司)等人民银行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
在所调查的四家单位中,各单位党委能够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及人民银行总行的各项部署,切实履行党委的主体责任,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组织工作优势和联系群众优势,围绕中心工作,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等各方面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发挥了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系统和单位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强化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从系统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和部署党的建设工作。
1、明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为分管工作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中国银联党委注重落实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具体责任。一方面抓责任分解,把党建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班子成员。另一方面,为保证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明确分子公司党组织书记党建责任目标,将基层党建工作纳入“一把手”的综合考核范围。要求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思想意识。通过压实责任、及时督导、定期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完善党建工作机制。
2、建立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制度,完善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抓党建的工作机制。外汇中心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业务对口支部,参加支部活动,与党群众保持沟通交流,加强对支部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基层党员思想的了解。20xx年,党委书记先后参加8个支部12次党建活动。
3、加强考核监督,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昆钞公司以党支部达标活动为载体,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坚持对支部工作季度检查、严格考核。同时积极引导各党支部深入开展更符合部门实际,能够切实解决部门工作的难点和突出问题、更具针对性的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内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4、扎实推进民主管理,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营造健全、和谐的党内组织生活氛围。
一是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各单位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式,明晰职责权限,确定议事规则,科学进行决策。昆钞公司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及总公司总体部署,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创新发展思路,在与时俱进中完善工作措施,在实事求是中提升工作境界,与行政一道,深入研讨企业定位,发展模式等深层次问题,认真研究企业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并根据企业发展要求积极引导公司内涵式发展,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实行党务公开。各单位党委结合单位实际,相继制定了党务公开有关规定,对纳入公开目录的文件、简报和党务材料主动予以公开,确保党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建立领导接待日工作制度,定期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5、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班子协调高效运转。中国银联制定了《中国银联党委会议事规则》、《中国银联总裁办公会议事规则》,并一步优化授权管理。在《中国银联“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对公司各项授权进行全面梳理,并优化各项权限分配,明晰重大决策事项的关键审批程序和权限。通过授权管理,加大授权力度,明确了公司各级干部应有的授权和应负的责任,实现了权责匹配,有效提高了决策效率。
(二)强化理论武装,从思想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各单位党委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着重从思想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法纪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贯彻落实单位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单位的各项改革与发展。
一是坚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各单位党委认真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年度学习计划以保证学习制度的落实,及时组织学习党的重大理论成果、重大战略思想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总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吃透精神,把握实质,明确方向。昆钞公司在坚持落实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求中心组成员把理论学习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专家辅导和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中国银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两到三个分子公司,以问题为导向,直接到一线抓党建、解难题,注重找员工单独沟通,同服务对象直接交谈,以更好地了解情况,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在坚持日常理论学习和集中教育活动的同时,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实际,采取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昆钞公司通过自行编写学习材料,经常性地举办形势报告会、研讨会、党员轮训、道德讲堂、故事会、演讲等方式组织学习,每次学习后,党员均在《党员学习笔记》上进行记录,并要求撰写学习体会或感悟文章,每季度由党委职能部门进行集中检查,确保学习落实到位。外汇交易中心通过制定“党支部和党员年度学习计划”,组织开展读书、荐书活动,要求党员按季度确定学习专题、内容,为支部提供教材、资料、讲座视频等学习支持,利用“交易中心党建网”、“cfets悦读”微信平台和宣传板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岗位核心价值理念,提高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中国银联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利用网络学院“党政学习”平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严三实”活动开展以来,中国银联各基层党组织纷纷开展了“金点子”建言、微信读书会、读书日、主题征文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
三是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养。针对党务干部大部分年轻、“两肩挑”、缺乏党务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各单位党委把党员干部的培养放在重中之中,建立和完善干部培训和锻炼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养力度。一是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努力培养一批了解单位发展战略、市场意识强、复合型的干部。中国银联20xx年以来共交流干部12名。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各级党务干部理论素养。20xx年以来,中国银联通过集中轮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引导各级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不断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的同时,哪里有机构,就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哪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单位党委的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面对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各单位党委把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措施。中国银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分子公司党组织建设工作方案》等党建工作制度,按照党章和新时期中央的对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要求,制定了系统内部党组织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二是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各单位党委为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及时明确各基层党组织的目标任务,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把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在服务中心工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三是选好配好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如何,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能否发挥作用。各单位党委把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点。中国银联长期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能上能下的原则优化干部队伍,搭建团结、互补、有战斗力的党组织班子,并在每个党组织中明确纪检干部,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监督。
(四)强化制度建设,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保障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普遍制定和完善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和党领导干部民主生活、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外汇中心还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施办法》、《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和《党支部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党建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强化了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促进了制度效力和功能作用的发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强化了内部监督,增强了党员制度意识,形成了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党员是党的基本细胞,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是正确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单位党委重大决策落实的主力军。因此,各单位党委着眼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高度重视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加强对入学积极分子的培养。昆钞公司在党员发展中坚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从公司青年职工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把党员培养成生产骨干,把生产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方针以及“一线、一流,青年、骨干”的发展重点,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认真做好党发展工作,切实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中国银联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把“四关”:一把程序关。在申请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中,认真执行“一培养、两票决、两预审、两公示”程序。一培养:既接收预备党员必须经过理论培训并考试合格;两票决,即对发展对象转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由全体党员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两预审,既对发展对象实行党支部、基层党委从下至上,逐级审查;两公示,即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党员的监督。二把入口关。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将近两年至少有一次考核为优秀作为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必要条件。三把培养关。规范相关制度,强化各党支部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小组、联系人、党员和群众的培养督促作用。注重日常培训和熏陶,实行“n+1”结对帮扶制度,确定2名正式党员包抓培养1名积极分子,从思想、业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培养。定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支部会议和列席组织生活会,切实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教育。四把结构关。在落实好年度发展党员调控计划基础上,重点发展高层次人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注重在生产一线优秀青年中发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五把督查关。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纪律,坚持谁培养、谁发展、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党委、党支部、培养考察人的责任,把从严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确保发展的党员都是先进分子,不断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
(六)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干部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
各单位党委严格落实党中央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狠抓任务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参与监督的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监督责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单位党委把反腐败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日常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监督、同检查、同考核。及时签订《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书》,强化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突出“管理好班子、带好队伍”重要职责。中国银联在20xx年通过“五个一”的工作思路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即一个信息系统、一支纪检监察队伍、一套考核机制、一套制度办法。通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确定全年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任务,明确42项具体任务的责任内容和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工作目标。
二是强化日常管理,认真落实任职谈话、诫勉谈话、函询、谈心交心等经常性管理制度,对党员干部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为了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各单位党委严格落实政策,通过考核评价、内部审计、重要情况报告、问责等措施,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全方位监督。同时各单位党委还能通过电话、邮箱、访谈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20xx年,中国银联进行任职谈话7人、函询2人,对个别违反组织原则、损害公司利益的党干部,及时免去领导职务,真正把干部监督的规定落到了实处。
三是修订廉洁风险防控指南,将各单位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的领导责任明确列入职权目录,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力列为风险点。
(七)强化文化载体,围绕核心理念,营造和谐、高尚的文化氛围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单位的管理中,利用各种形式和载体,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是选树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标杆。各单位党委注重从基层党员和重大任务、特殊岗位及关键岗位中发现、选树先进典型,并积极进行宣传报道,总结提炼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类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中国银联严格把控优秀党员评选程序和标准,坚持把政治素质高、党性观念强,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促进党组织团结,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较高专业工作水平,勇于开拓创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上一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保证优秀共产党员真正发挥先锋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先进典型的感染力和引领力。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单位党委结合各单位党员和工作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凝聚了人心,为党员干事创业提供了平台。昆钞公司党委根据单位年轻人多的特点,组织各党支部开展了“一岗一区、党员双责”,“攻坚克难、党员争先”,“党员突击队”,“党员奉献日”等活动,拓宽了党支部发挥作用的渠道,起到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达到了信息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沟通,能力在一线培养,作风在一线转变的要求。
三是重塑企业精神,强化企业理念。把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是各单位强化经营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了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和品牌功能。昆钞公司在职工中积极倡导“成事之胸怀、成功之愿望、成人之美德、成就之能力”和“合心谋事、合力共事、合作共赢、合和发展”的“四成四合”精神,并以此来指导公司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为青年职工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弱化现象。在所调查的四家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已经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化,面对新形势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一切工作重心都要围绕实现经济效益来开展,对党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在各单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对待学习上,被动学的多,主动学的少,满足于上级的部署和安排,上上辅导课、听听报告、看看录像片或电影,更热衷于外出参观考察,把集中学习代替了自学,把自学变成了不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对党建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党建工作占时间、费人力、耗钱财,企业只要搞好生产就行了,党群部门可有可无,造成党务工作滞后于业务工作,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政治保障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党务干部得不到合理使用。大部分党务人员为兼职人员,由于在使用干部时主要倾向于业务素质和能力,业务强的干部有前途,因而兼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业务技术的钻研上,而对党务工作则敷衍应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中存在底气不足、做事不硬等问题。因而各单位中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党务人员以兼职人员为主,缺乏必要的党务工作经验和党建工作知识。在所调查的四家单位中,从人员构成来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党务部门的党务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为兼职人员。由于实行“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也解决了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实现了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监督、同考核的有机结合,但在实际工作中,既懂业务又懂党务的“多面手”并不普遍。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大部分都是业务干部出身,在选配提拔干部时,虽然能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但在操作上和选拔对象上主要还是注重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在各单位中,热爱党务工作、事业心强的专职党务干部普遍缺乏。在职能部门及其党务人员中,由于受上级核定的编制限制,加上各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虽然也都设立了党务部门,配备了党务人员,但党务部门基本都是与其他业务部门合署办公,党务人员自然也就由业务干部兼职了。
从基层党组织设置来看,由于坚持了基层党支部按单位和部门设置或跨部门设置,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延伸,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了党建工作服务于业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和其他党务干部,基本上也是由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兼任,真正既懂业务又懂党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更是一个突出问题。
(三)党建工作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过于传统,缺乏吸引力和创新。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多数单位的党建工作仍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一是以会议形式和转发文件布置工作,以看材料和听取汇报来检查落实情况,工作是否真正落实,落实效果怎么样,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二是工作方式上以说教为主,内容和形式上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三是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要求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只讲奉献和大局,不讲索取和利益,忽视了人的客观需求,特别是对表达正当诉求的回应不及时,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因而在人们心中产生抵触情绪。
(四)党员思想意识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网络的普及,党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因而党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状况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中,各级党组织虽然能够严把程序关和入口关,但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入党积极分子真正能够端正入党动机,确保他们不仅形式上入党,更能够从思想上入党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单调、创新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员队伍的思想实际,特别是青年党员尤为严重,党员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拓宽领域、创新方式和增强效果等方面加以探索,寻求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
(一)加强理论灌输和教育,提高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目前党建的政策要求上来看,党建工作要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考核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的也能够坚持业务工作部署到那里,党建工作就服务延伸到哪里,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交汇在业务工作最薄弱环节,实现有机的结合、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业务工作有实有虚,党建工作从虚到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或多或少对业务工作实的、存在的问题,很少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行能力等方面去找原因,谈客观的多,讲主观的少;谈外部的多,讲内部的少,党建工作在业务问题外面打转。因此,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项长期教育和灌输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一系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破解实与虚的问题,使党建真正融入到业务工作中。
(二)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提高党建工作技术含量。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重大决策的前沿阵地,既要结合业务发展“抓班子、带队伍、促业务”,更要聚焦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以此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折射出党员在思想、作风和能力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因此,必须结合业务工作,创新工作载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认真思考和谋划,提高党建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水平,在推动业务工作上展现党建工作的价值和成效。
(三)加强对党建工作的研究,保持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仅需要思想认识正确到位,更需要面对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创造性地搭建工作平台,寻求有力抓手,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创新,改变“应景式”的工作方法和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工作套路,因此,加强对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实现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是当前做好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
(四)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能力。党务工作者不仅是党的骨干力量,也是业务工作的骨干力量。正确的目标战略、合适的方法路径和能干的党务工作队伍“三位一体”,才能有效地贯彻好党的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重大部署,使任务得到落实、问题得到解决、成效得以显现、经验得以总结。党建工作如何支持和保障业务工作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方略和顶层设计,需要战略思想、规则部署、方案措施、视野思路,更要有一支规模稳定、忠诚尽责的党务工作队伍,需要一支既懂业务技术,又懂党务工作政策的党务工作队伍。特别是以业务为主、以效益为先的基层党组织,面临着的挑战和问题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加强对党务工作队伍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提高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二十
在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人员聘用制“入轨”任务后,如何尽快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和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单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是当前各级人事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新疆##回族自治州的实践和探索给人以启迪。
理清改革工作思路。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人员聘用,二是岗位管理。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州在20xx至20xx年第一轮改革实现聘用制入轨、推行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将改革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岗位设置和管理上来。20xx年出台了《关于推进自治州单位改革的意见》,将“健全以岗位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制度”作为20xx-2007年第二轮单位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结合自治州实际,20xx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自治州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程序,以及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在制定新一轮人员聘用(任)实施方案前必须先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同时强化制约措施,对没有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的单位,相关部门暂不办理职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及工人等级晋升等手续,确保了岗位设置和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为实施岗位分类管理提供操作“平台”。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三大类,针对单位三类岗位及人员如何具体管理,20xx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州单位职员管理暂行办法》、《##州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管理实施办法》和《##州单位工人岗位(等级)聘任制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各类岗位的界定、工作性质、设置原则、条件、监督管理,以及本类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职务等级、职务晋升、聘任程序、考核培训、工资福利等做出统一、详细的要求,为顺利实施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操作“平台”和政策依据。
岗位设置必须在核定的编制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进行。
“以编定岗”是岗位设置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测。把编制管理与岗位设置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单位科学合理配置在职人员,不断规范用人行为;有利于实现“因人设岗,盲目用人”向“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的转变,同时还可有效控制超编进人,减轻财政供养负担,岗位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现有岗位及人员状况,并妥善分流安置超编待岗人员。
在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时,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发扬民主的原则,应以原岗位设置情况和三类人员岗位现状为基础,通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对重新设置各类岗位的性质、工作量、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
运作中,既要保证岗位的相对连续性,充分体现人岗相宜,又要避免岗位设置中的.“盲目性”和混岗现象,为今后顺利实施方案,产生岗位效能奠定基础。对因机构合并、精简等原因造成的单位超编待岗人员,在岗位设置和管理中,应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可实行过渡岗管理办法,通过“只出不进”、“自然减员”、“内部退养”等方式逐步削减,平稳过渡。
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后必须实行“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
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是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和“落脚点”,只有竞聘上岗,才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才能有效调动聘用人员的积极性,以此达到因岗择人、按岗聘用的改革初衷和目的,否则,将事与愿违。
单位岗位因聘用人员退休、终止或解除合同等原因出现人员空缺时,除在单位或本系统内部通过竞聘上岗和轮岗交流的方式调剂解决外,应按照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实现岗位与人员最合理、最优化的组合,形成岗位管理与队伍建设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优秀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通用21篇)篇二十一
近年来,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规定和上级登记管理机关的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提高登记管理效率的方式方法,逐步加大对登记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现就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探讨以下:
一是收费与交费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日趋完善,对登记申报材料的审查也日益严格。《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申请事业单位登记必须提交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20__年,省、市登记管理局明确提出“申请登记的事业单位提交的材料必须符合《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今后,凡未提交《事业单位章程》及验资报告的,一律不予受理”。山西省物价局、财政厅晋价服字[20__]261号文件要求,事业单位验资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收费1000元;在50万―100万元的,收费1500元。以这个标准计算,事业单位办理验资报告最少交纳1000元,加上初始登记费、网上登记光盘费、公告费等,办理登记至少花费1500元。就__县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单位认为办理登记费用太高。为此,多数单位持等待、观望态度,个别单位产生为难或抵触情绪,甚至有的找领导说情,要求减免费用。收费与交费的矛盾成为影响和制约登记管理工作进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主动与消极的矛盾。为了创建服务型机关,切实维护事业单位知情权和监督权,登记管理机关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公开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和责任人,时刻关注事业单位的发展动态,随时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发布相关通知,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前来办理各类登记手续的单位要热情接待,免费提供服务。即使这样,能够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在法定时间内办结手续的不足30%,60%的单位还是要做大量工作,多次督促才能办理;10%的单位甚至超过法定时间也不采取任何动作,一拖再拖。尤其办理年检手续,如果登记管理机关废止了未按时办理年检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这些单位按规定必须实行重新登记,又会引发收费和交费的矛盾。事业单位消极支应态度和登记管理机关缺乏直接有效的处罚措施是造成事业单位登记难的主要瓶颈。
登记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为了创建和谐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采取财政部门扣留经费的方式,建立财政部门统一支付的收费机制。无论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经费拨付渠道上看,都由财政部门统一调拨。登记管理机关可以按季度向财政部门报送办理登记的单位及经费,财政部门审核后,从拨付的该单位经费中扣除。这样,一来可以化解登记管理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矛盾,二来可以解决事业单位支付登记费难的问题,三来有利于规范收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好地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采取分类收费的办法,建立更加科学、适用的收费机制。按性质划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完全或基本从事行政决策,没有任何收入,其经费完全由财政供给。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除了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外,还有一些收入其经费部分由财政供给。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主要靠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报酬,财政不负担经费。登记管理机关可以根据财政拨付经费情况和单位收入情况,综合评估,按管理权限和工作程序申报批准后酌情收费。这样以来,不但可以减轻事业单位负担,调动登记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增进登记管理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推动登记工作和谐发展。
三、采用先收费后实施登记的工作机制。为了使已具备法人登记条件的事业单位实施登记,登记管理机关经常是督促,再督促,工作过于被动,效果还不好。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从源头上开始治理,对于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借助其主管部门重视,拟任法定代表人工作热情高的优势,在单位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同时收取登记费,待事业单位条件成熟后再办理登记手续,有效制约事业单位不及时进行登记的行为。
保险和医疗保险手续等。通过多家部门齐抓共管,联合监督,使事业单位法人真正认识到登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自觉办理有关登记手续,从而开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