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被广泛认可和模仿的优秀作品,它们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这里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在本次培训中,我较系统地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找出了和以往课程标准的异同,明确了今后的教学侧重,为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二
[摘要]本文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教师角色等方面对灵动课堂作了诠释。灵动课堂即有智慧有灵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研读、互相探讨,获得理解感悟。教师适时引导、鼓励,以激起智慧碰撞,从而最大限度获得教学效果。
[关键字]灵动智慧互动有效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如何打造有效教学课堂成为了重中之重。“问题——探究——反馈”是我校课堂教学理念,打造“灵动”课堂则成为这种教学理念的升华。
一、潜心钻研教材,预设课堂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钻研教材、读透教材、精心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题。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弄清本课的“三点”,即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环节,但关键是预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初步想好应对的方法,并根据课文选用最合适的方法。
如鉴赏《再别康桥》前明确,诗歌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难点即把握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用心筛选信息,选取典型材料,准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鉴赏《再别康桥》时设置了以下两题,要求学生讨论。
b、诗歌如诗如画,这首诗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图,请归纳这七幅美景图。
二、全面调动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1、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应地位平等,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一言堂”,而是启发、鼓励学生多发言,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加以表扬,让学生敢说、多说、愿说甚至想说,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样学生不再“提心吊胆”地“揣摩”教师的思想,抛开“怕出错”的思想包袱,畅所欲言,遇喜则喜,忧其所忧,完全沉浸于课堂氛围和文章的情境中。
2、学生讨论——感悟——归纳——表达——创新。
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步入文本学习中,然后让学生讨论预设问题。如讨论《再别康桥》中预设的a、b两题。讨论前说清要求,如,每小组人数(4人),时间限制(8分钟),讨论内容(a、b)两题,讨论方法(诵读法、查找相关资料),成果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让学生自主研读、讨论、思考、感悟。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倾听,让学生自由表达,在其表达不到位时,也不打断其思路,用眼神、手势、微笑等鼓励其完全表达思想。学生的回答常常会出现一些备课时未预料的细节,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抓住这些课堂契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这会给灵动课堂增色不少。
如鉴赏《赤壁赋》第三自然段,分组讨论“客为何而悲”时,要求学生紧扣文本作答,限时5分钟。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有一位学生指出有“一悲”是悲理想难以实现,一处体现在追忆曹操成就伟业,而自己也与曹操一样,有雄才有抱负,却被贬黄州,壮志难酬;二处体现在希望能够与明月长存却难以实现。我于是抓住这个契机,适时为其总结,首先肯定学生思维活跃、考虑全面;其次对其回答进行概括总结,第一处为现实生活中的理想难以实现,第二处即为人类“渴望长生不老”这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客人悲叹。学生听完后恍然大悟、会心微笑。这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展示“劳动所得”的方法远胜于教师的“总结”与“代言”。这样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成新的理解,有益于创新。
3、充当好“教师角色”,激发智慧碰撞。
一是在学生自行阐述时,教师应适时引导。首先在时间上要恰到好处,抓住契机,使你的引导成为“久旱后的甘霖”。引导时,巧于追问,要授之以“渔”,而非“鱼”,拓展、开发学生的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先肯定学生学会了辨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但及时地进行引导:“那是不是说世间万物是变化的,我们就消极等待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不是”。于是教师及时顺水推舟,指出“我们一方面应该让心境变得豁达,不去为眼前的事闷闷不乐,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地想办法,改变现状,要有‘积极入世’的心态。”
二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恰当、中肯、有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有正确的认识,又让学生勤于思考、精于思索,进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是授课时不拘泥于预设的课堂环节和既成课件接部就班,而是应在对课堂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彰显学生的个性。
三、宏观掌控课堂,生成有效教学。
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让学生概括出《再别康桥》中七幅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比比哪组概括得又快又好。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设置问题时把握所学课文之精髓,并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鉴赏完《赤壁赋》,设置拓展题为“苏轼豁达情怀对我们高中生的启示”。学生对此均能侃侃而谈,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我们要像苏轼一样,看淡名利,用心做好眼前的事。”“我们要学习苏轼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明白万物皆‘变与不变’道理。”“我们不应拘泥于个人的得失”等等,诸如此类,表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探讨、融情入文、全身心投入文本,完成情感体验,已经较好地把握了文章内核,因而能够娓娓道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责任在于宏观掌控课堂,适时引导,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释疑、解决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传统的苦学到灵动课堂的乐学、会学,真正享受学习这一培养能力、塑造个性的过程。
“灵动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是灵感四溢的课堂、是充满爱心的课堂、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灵动课堂”关注的不仅是对一堂课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更关注的是学生所获取的能力对其终身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打造“灵动课堂”其路漫漫,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感悟、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以期有新的突破。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三
201x年9月12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学课标、通教材教师全员培训”迎泽区的薄老师对课标的精彩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人研究。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学期,我们有幸参加“少教多学灵动课堂”活动,聆听了两位老师颇有质量的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将结合活动中所听的几节课,结合这次的培训活动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崔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抓住漫画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找中心句把书读薄,还有他扎实的字词教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讲得生动有趣,学生配合默契。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千万不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如李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围绕重点词“不可估量”进行教学,一堂课以读代讲,注重学生读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而且注意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通过培训,我还明白了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阅读课文也是语文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借助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让我们把40分钟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更有价值,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乐园。“构建灵动课堂实现教学增值”——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个性的飞扬。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四
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全新的实验教材,如何去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怎样用好用活教材,真正实现教学功能的转变等,是当前新课改下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学习钻研新教材,提升教法理念理论。
在新实验教材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多,信息量大,如何把每一节这么多的内容完成处理好呢?这些都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去分析每个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加以有层次有侧重点的教学;另外新教材是分模块进行编排的,有的内容概念可能要到后面的某章节中或选修模块中才能学到,这些都必修先吃透教材。理解钻研教材,必须要以新课标的四条基本理念加以落实,要深入领会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准确把握每一节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的拓展程度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现代教学理念理论,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和拓展原有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灵活自信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将科学探究深入到课堂。
新课程极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结合认知的具体状况及知识本身的属性设计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知识的属性,适合于探究式进行的学习内容应尽可能设计探究活动,不能因耗时费力而采用讲授法;不适合用探究方式进行的学习知识,也要多设计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技能训练,获得技能和情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因材施教。
新课程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教师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施这一策略,最根本的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矫正等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四、开展互动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学校要求教学中增强互动式的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中的沟通,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和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同样适用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例如,有些高中生物老师在讲解“人与生物圈”的知识时,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把所有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要教授的内容先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先对总体内容作一个简单概述,然后让每组学生代表分别把查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老师对其提问,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知识汇总,把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讲,老师问”的模式,加强了师生的互动。
总之,在今天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性地进行富含个性化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把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满腔热情地、充满灵气地、活泼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让课堂活起来”的理想境界。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改相继在全国保个省份试点推行,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社会各界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课改。
新课程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不应该是领导与被领导,传递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收获者。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课堂主体性”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时,多是以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新课程内容所要求的注重探究,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靠教师来培养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追求的热情和永不满足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国教育专家钱梦龙早就提出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人的发展为理念的素质教育理论也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课程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这一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所需的人才。面对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全方位的持挑战,我国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了新一轮课改实验,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江苏也全方位投入新课改;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陈地,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这些困惑的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特别是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保证措施。
我国相继在多个省份进行课程改革试点,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良好时机。
课题负责人有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平时教学中,不仅钻研教材和关注学生,还特别注重教学、学法的研究。现在高一年级部分管教学常规工作,同时担任生物备课组长,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平时能广泛学习先进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并经常把教学心得写成论文,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课题由江苏省淮州中学教科室胡卫星主任和淮阴区教育局教研室史家奎老师担任课题指导,为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踏实、作风严谨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又有教学理念新颖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富有朝气、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概念界定。
《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85年版)认为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理论思考。
(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学生们个性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选性思维的竞争性人才。(2)生物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在诸多的困惑,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位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新课程注意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远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远应时发展要求的创选性人才。
3、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上的主动构建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探索问题,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其能力。
(2)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都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圳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理论假设。
新课程要求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注意:探究、体验、设计、社会实践等学习方法,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用不同的课程支撑不同的学生发展。新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必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新颖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具体的目标。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七、课题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设计)。
1、现状研究。
调查本课组及生物教研组成员所在班级学生对目前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具体措施,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发展及改革趋势。
2、策略研究。
结合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3、课型研究。
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课型;新课程中较常见的有:实验课,基础理论课,探究,实践性课等,针对不同的课型研究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
1、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朱卫民(教务处副主任,中高)。
成员及其分工:
3、研究的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从组织、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工作。(2)专家引领、加强培训。
为了拓宽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的知识面,快速提升其科研水平,确保在既订的时限内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特聘请市、区教研室(教科室)的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定期延请他们来课题组作讲座、报告、培训,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指导和引领作用。(3)规范管理,严密有序。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课题组制定、建立了健全的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定期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和调控。
九、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负责人)。
(2)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
(3)科研培训;
2、调查研究:2006年2月一8月,负责人:朱卫民、许玲玲,通过阅卷,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
(1)教学方法改进探索。
(2)课堂教学实施。
十、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材料,通过比较分析来发现和列出与现代课堂教学实际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具体效果的研究,提出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看法、启示和建议,为课题研究借鉴参考。
2、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前课堂教学的特征和得失,椐此提出改进现状的建议:根据调查所得的事实性材料,预测课堂教学的发展情况。
3、经验总结:
收集和分析课堂教学的各项工作的过程材料,运用科学方法,对课题实践经验分析和判断,概括出运用于课堂教学,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
十一、课题研究的操作范式。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等,还要求教师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思考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3、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十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相对于新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实际;学生苦于死记和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因此,相应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以教科书知识为本位,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结论而轻过程。同时,传统教学还以教师和教案为本位,教学重教法而轻学法。
2、体会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生物教育价值的追求。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看,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横向是学习、探究和练习,充分体现了生物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3、感知新课程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教学中的合作性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课程实践中,生物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能营造亲切和谐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友谊和社会吸引力,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体教育影响力就会得到增强。
(5)适应学生心理和年龄的发展原则。
不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指导学习方法,都要建立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尤其对于生物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不光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介绍一些必要的生理知识,以使他们的身体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初步达成了新课程目标的一系列基本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
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原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理论”的创立,逐步发生新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教学法”在各国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有所不同,当然,在具体学科中也略有各异。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从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课本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如:人教版必修的三册教材中都给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实现了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从广义上来说,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之中。从狭义而言,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基本确定的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
在新课程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时,那么传授式教学是否还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这里高科技内容“演示式”教学,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其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
以“现代生物技术科技专题”(选修3)为例,本模块属于高科技内容,通过图片、实例等演示,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新动态。其目的只要求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此教学应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在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对新事物具有分析、判断、决策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因此,采用演示式教学方法,对于开展专题讲座式的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如:“胚胎工程”这一专题的讲解,过程如下: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缺少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要学生了解高科技知识,就可以使用“演示式”教学。
十三、课题研究的展望。
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艰苦努力、团结合作,本课题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诚然,本课题研究虽作了总结,但这仅仅是对前面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总结,而不是终结。主要的目的是将前面探讨的过程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希望通过回顾,将感性的材料整理归类,希冀于从中探索出对现时高中学生物的教学有用的方法,并试图将之上升到具有一定高度的理性认识,让它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理论方面上的先导,使自己的教学行动既有理论指导,又能够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我国此次的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适应这种趋势,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取决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探讨了一些适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教学方法,目的为课程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然而生物学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偶合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持续而长久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不懈地努力,从而探讨出更好的、更为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六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己构建知识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七
摘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
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
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1、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3、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而传统课程标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
并以操作性为重点。
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1、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
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1日,老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
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老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
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老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
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
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
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
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
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邵敏.新课程与传统课程利弊谈[j].教学与实践周报,(10).
[3]曹文聪.浅谈中职教育cad/cam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11.
[4]方焕明.中职学校cad教学模式[j]职业,2011,23.
[5]刘峻,朱敏红.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1(10).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3).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九
三是落实双减,任务引导,精读精练,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在明确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与以往不同的是围绕语文课程内容明确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具体来讲,共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侧重也不一样。
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研读这些具体要求我们会发现,学习任务群已经为老师们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同一个学习任务群,由于学段的不同,具体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采取的教学方式或侧重点更不一样。特别是课标还给我们明确提出了各学习任务群具体落实的教学提示,这就为语文教师更精准、更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向,也为教师研究教材、确定重点难点、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提供了指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既要关注自己学段教学的要求,更要全面了解各学段的要求,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有连贯性、层次性,才会在教学中,围绕任务群,精读精练,在减负提质上做好文章,摒弃一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表演式教学模式,超学段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拔高性教学,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
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结合学生学段的特点,结合学习任务群,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性的进行引导。要把“用教材教”“学会学习”落到实处,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走路。
总之,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解读与引领,会让我们对语文教学如何教?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也为我们今后高效开启语文教学,根植学生美好品质,提升学生和核心素养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学习是为了提升,提升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工作。让我们始终有思想、有方向、有灵魂的教学,一定会让语文教学更美。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十
我只能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最后,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十一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应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十二
20xx年7月18、19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暑期线上专题培训活动。虽然短短两日,但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作为新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但在xx老师“基于任务群思想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事实依据及实践案例”的讲座中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在教学中设计具有真实意义的任务情境,打通儿童和生活的联系,解决“学用疏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地任务情境中学习语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儿童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走向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听过xx老师的讲座之后,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站在语文育人的高度,凝练单元主题,整合目标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语文情境中,深度学习,自主学习,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等问题。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所有的'老师再次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不管年龄大小,瞬间都成了新教师。”正如xx老师说的,面对新课标,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低学段教师,在汉字教学阶段一定要做到“新”。把一个个汉字教活,把汉字的美教出来,同时要把汉字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充分了解汉字的独特构词功能,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通过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会把低年级“识字与写字”和“阅读教学”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课文学习,更体现在阅读中从渗透识字。将汉字教学系统化,如将带“木”字旁的字根据字义分别安排在四组词语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义联系。让学生发现和掌握了某一偏旁所包含的意义,由此及彼。
xx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的讲座中,提出建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深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观看蔡老师《我们的手》这一堂优质课,让我对跨学科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蔡老师结合本课主题,在课程中结合美术、音乐、道德等课程素养,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双手的作用,更领会到双手可以带给周围人幸福和温暖。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xx老师针对“幼小衔接”探索积极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提出了具体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年段特点,作为低学段教师需要积极树立衔接意识,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同时,也要树立衔接意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让儿童获得积极地入学体验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
本次《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拓宽了我对语文教学及教师发展的新思路。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要摒弃以前的满堂罐和题海战术。作为青年教师,要积极尝试新事物,重视信息技术与线上资源,要创新出线上资源和线下融合的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积极借鉴网络平台的课,与自己的备课思路相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同时我们也要要坚持终身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立足教学实践,提升自己能力与教研水平,适应时代需求。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教师我要立足新课标,跟上新形势,勇于尝试,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填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十三
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复杂,很多知识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根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学习不光要接受新知识,还要巧妙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调动起元认知,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框架,提升总结能力。语文教学对于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总之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以提升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少讲少说,多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不太容易理解的抽象知识,教师可以强化引导,适当的加大解释力度,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究,掌握问题解答的策略。针对学生熟悉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感觉习以为常的答案,要着重研究,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让他们养成突出常规思维和跳出俗套的能力与意识。比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时,很多小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了,有的是听父母讲过,有的是在电视上看过,所以对于这种知识的教学,教师就不要再”满堂灌“了,过多的讲授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觉得教师唠叨。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有的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很厉害,但是也有的学生觉得,可以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或者几个小朋友齐心协力迅速把水缸推倒等,有这些想法足以证明学生不再依赖教材,而是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对社会不是特别的了解,生活阅历尚浅,对什么知识和问题都比较好奇,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些现象,让他们思考相关的问题,他们也许会异想天开,但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而言,需要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找出新颖的科学答案,这样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有效的课堂教学留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在留白的问题设计上,要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针对小学生来说,如果问题太难,长时间找不到答案,他们的探究意识就会慢慢消退,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的教学留白,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承受能力等。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不能太难,但是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学生没有成就感。在设计教学留白的时候,除了有效地把握留白的难易程度之外,还要对数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三、深度剖析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授文章《狐假虎威》时,设问:为什么大家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这样一步一步地解开悬念,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
四、”依葫芦画瓢“开展文章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随文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要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文练笔其实不能随意,在设计上要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生天生好模仿,并且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应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是精挑细选的,无论从美学角度、情感教育角度,还是文学赏析角度来看,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仿写性。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仿写语文句子和文章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这也是他们易于接受的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挑选仿写段落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选择仿写性较强的部分进行创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巧用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蒋月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语文世界,2015(5)。
[2]李娟。小学语文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探究[j].新课程,2014(11)。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通用14篇)篇十四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至今已接近一个学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已经历了第一模块的教学和学分认定,而今,第二模块的教学也已完成过半,要说这课程实验,可谓喜忧交集,感触良多。
在暑假参加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的时候,听了倪文锦教授、方智范教授等人的报告,很振奋,也很受启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改的力度及决心之大,我想:还教师按教育规律和学科规律教学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多少年来,我们不得不“考什么教什么”,教师是考纲和教材的傀儡,而今,我们听到了“过去考什么教什么,考纲权威高于教纲,是不正常的”,“新课标强调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这样的声音,傀儡终于有了自主权,能不振奋吗?我们听到了“宁愿有所为而做错,也不要冷眼旁观”这样的指示,我们能不跃跃欲试吗?新学年开始,我们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在教材整合、活动单元设计与实施、评价方式改革和学分认定方案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点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不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我们的阻力和压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太多,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使老师不敢大胆尝试。
二是学生缺少自主读书的时间。
现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基本上是白天上滿8节课,没有自习课;晚上3个钟头晚自习用来做作业,有时作业还做不完,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知道阅读量上不去语文是很难提高的,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语文科组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设立学生课外阅读手册,每周定期检查,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还是应付的多,认真的少。各科的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舍不得把时间花在阅读上。
在这次课改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线教师的卑微与被动,假如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的改革不迅速跟上,我们恐怕还要彷徨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