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反思,也是展示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式。创作这些读后感范文的读者,对书中的情节和主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一
或许是实在对哥本哈根的闹剧不耐烦了,薛兆丰对英国某爵士主张素食的理由讽刺了一下。据说,供人食用的牛会放出许多甲烷屁,结果增加温室气体,因此爵士建议,最好大家都不再吃牛肉了,改吃素,甲烷自然减少。
薛博士问道,如果人不吃牛肉,转而像牛那样去吃素,岂不是牛屁变成人屁?温室气体怎会减少呢?在自然母亲面前,既然牛无权放屁,人不应比牛有更大的屁权。
许多人认为薛博士这种质疑简直是吹毛求疵,或者是无理取闹。他们认真地指出,人和牛的消化系统有所不同,还讲解了一番植物纤维素的知识。
对哥本哈根那场闹剧,我比薛博士更加不耐,不耐到根本就不愿意理睬。不过,薛博士对人类屁权的质疑,倒让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不懂植物学和畜牧学,不能从纤维素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薛博士果然是经济学专业人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骨髓,于是就见到了人所未见。仅仅为了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经济学就是一门值得钻研的学问。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虽然人人在行动上都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但自觉地理解这个概念的人,却并不很多——甚至很少。
一件事情的成本,并不是为了做这件事直接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做这件事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事情中,价格最贵的那个。
说起来有些绕,举例解释一下就清楚了。你晚上去看电影,成本不仅仅是那张电影票和来回交通费,更主要的成本是,如果去看电影,那你晚上就不能做别的事情了。那晚上你可能做的其他事情,其中最重要的那个,再加上电影票等费用,才是你看电影的全部成本。
如果那晚你本来可以和巴菲特一起吃饭聊天的,那么,你看电影的成本就很高了,高到很少有人能承受,因此,现实中,我们不会见到有人为了看电影而放弃和巴菲特共进晚餐。
没有理解机会成本概念的人,往往不具备这种“比较”的意识。他们的“常识性”思维是这样的:某种方案有许多弊端,那么,就应该取消它,这样,就消除了弊端。我称这种人为线性思维者。他们的思维只能沿着一条线进行,从不左顾右盼。
薛博士是这样想的,并提出了他的质疑——或者说是讽刺。可见,薛博士不是线性思维者,他有“比较”的意识,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拥有者。
和薛博士掰扯植物纤维素的有关知识是不得要领的。薛博士的意思,并不是分析植物纤维在人体消化道中的运行机理,而是想帮助那些线性思维者建立起“比较”的意识。这件事非常有必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件事很不容易。因为不容易,我们才成立专门的学会——铅笔经济研究社,来和薛博士一起做这件事。
机会成本,或者说“比较”的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务,都是利弊兼备的。没有那种两头甜的甘蔗。我们并不是在两头甜的甘蔗和一头甜的甘蔗之间做选择。这个意思还可以用许多其他方式表达:比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可能既吃饼还有饼,等等。
任何方案,必然兼具成本和收益。人们要想得到这个收益,就必须付出那个成本。想要在人群中生活,就必须忍受别人的存在。想要中大奖,就必须买彩票并准备好不中彩。想要看电影,就得对着银幕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没办法让成本为零。当然,人们可以通过制度变革、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减少成本、增加收益。世界就是这样变得越来越好的。
被许多环保主义者指为弊端甚大的方案,其实都是人类改进成本收益比例以后的成果。汽油内燃机看上去污染很大,但它代替的是污染更大的蒸汽发动机。相比煤炭,石油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农民进城用煤气做饭,似乎提高了碳排放。但农民进城以前,要靠大量砍柴、烧柴来获得能源,那时的碳排放要多上好几倍。人们吃牛肉或许会增加一些甲烷,但却可以让那些原来吃不到牛肉的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出现,仅仅因为这些现行方案还需要成本,就主张取消它们,结果只能是回到更糟的状态,让人们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只能得到更小的收益,而绝不会奇异地飞升到精妙的、成本为零的境界。许愿或者祝福并不能代替时间、钻研和劳作。
在那位爵士看来,不吃牛肉或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获得蛋白质。但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牛肉非常重要,最好能继续吃。如果有学者能够研究出更高效的畜牧技术,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让牛少放屁,或者把甲烷变废为宝,这才是真正的进步。如果没有这种新技术,而只是简单地要求人们不吃牛肉,那就是胡闹。大家凑到一起,在某地胡闹,就是不卖票的闹剧。
研习经济学,确实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人的行动。没有学过经济学,人们仍然会对世界和他人的行动有一些理解,但这种理解很可能是片面和错误的。经济学并不难,但不学习、不钻研,也不可能掌握。没有学习,却可以自发地理解如机会成本、边际这样的经济学概念,可能性非常之小,当然也就很难具备相应的那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这还用问吗?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二
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胡总书记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济学。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三
在读完21世纪经济报后,不仅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使自己受益颇深,现在让我谈一谈读完报纸的感受。,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一场由教育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拉开帷幕。这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燃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十周年。在总结反思过往十年的改革历程时我们发现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什莫在那些比较偏僻地区能成功而那些比较发达教学设备比较好的地方不能做好呢,?总结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成本不同他们的成本不仅仅是升学率而且还有学校的声誉等等。所以他们要选择课改的成本是不同的由于在不知道课改的成果的好坏所以风险的大小未知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是不同的从这个事例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做一件事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停的提升,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在照明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白炽灯最大生产国,也是使用量的最大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led照明灯正在取代白炽灯,而且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禁止销售白炽灯,逐步使白炽灯推出市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自导白炽灯是什么。政府的这一措施并不是不对,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在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白炽灯和led照明灯是互为替代产品,当人们增加对对led照明灯的使用时,就会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对于两家厂商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完全竞争,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进入一个市场还是退出一个市场是很方便的,当他们的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时候,在长期处于亏本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退出市场。
所以,政府要减少对白炽灯的应用,仅仅是出台政策是不行的,在出台政策的同时,要把环保的理念深入民心,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导人们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从而去大量使用led照明灯,同时还要对生产厂商给出一定的建议,让他们减少对白炽灯的生产,转向其他代替品的生产,综各方面的措施,这就达到啦预期的目的。达到政府干预经济的最终的结果。
我们在去我国的钢铁行业去看看,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这句”企业如果不能做强、做精就暂时不要做大”和他带领沙钢走过的风雨岁月以及他对选举下一位ceo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营企业做到如此的强大,不仅要有优秀的技术骨干,还要有自己的优势,在竞争市场里,才能独占鳌头,对于一个企业它不仅有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还有长期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企业要有不同的规划,以达到自己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位热爱国家的好公民。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四
社会和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合适的社会分工才能决定合理的社会法则。资源的稀缺,使得资源日益的缺乏和紧张,更好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于是具有稀缺性,社会不能分给每个人相同的东西和资源。而经济学就是来研究社会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的资源。而这样的资源调配不是一家一户能都办到的,它需要千家万户一起才能分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在面临取舍的时候,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想要一样东西只能用另一样东西去换取。做目标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目标与目标之间也要取舍平衡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社会的取舍在于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是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而平等是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所以政府对成功人士的支持更多。使得创造的财富或是资源不能平等地分在社会的每个人身上。只有意识到取舍的平衡性,才能做到合理分配蛋糕。
行动的成本比起制定目标的时候显得模糊。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成本。为了在餐厅做兼职而放弃了上课,但在这其中的成本是上课所得到的知识和上课成本学费,而在餐厅吃饭的费用会比这两样高吗?所拿到的报酬会比这两样贵吗?只有贵了的地方才是成本。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叫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所以,只有思考最合适的利益回报,再做决定。
在各行各业,收入除了白色收入,还有灰色收入。决策也是如此,除了是和否,还涉及到第三选择。比如说,在点菜的时候,纠结的不是点一份回锅肉或是糖醋里脊,而是是否再点一份鱼香茄子。这种就叫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所以,只有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理性人才会考虑边际力量。
人们通常是通过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的,成本或者利益的变动,则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当猪肉价格上涨时,人们考虑的是多买鱼少买猪肉。所以,决策者应该使用激励。
决策不只是决策者影响个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事,需要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在经济学上经常用到的原理就是:贸易能是每个人的状况更好。贸易使得家庭之间得以相互竞争,但是大家隔绝后,一定不会比别人过的好。因为在这个贸易链条中,独自的一家人不能自己种植粮食、做其他大型的工程还不用别人帮忙的。所以,只有互相在社会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通过较低成本的交易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国家和家庭是一样的,每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军事力量不同决定了其在贸易中的地位,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存活,所以只有互相合作,互通有无才能更好。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五
一上来就开诚布公,给“现代经济学”了一个定义和定位,这是态度和立意问题。
“现代经济学在表象上,是经由繁琐的数学模型,严谨的逻辑推论而构筑的一套理论体系,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然而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经济学家为了解释发生在一定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和限制条件下的个人选择行为,从而构建起的逻辑体系,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问题与讨论”的环节,则让我深深感到一种危机感。作为一本教材性读物,他们的学生在思考的都是复杂的社会现实性问题,都是需要具备严密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经济学常识才能推理出来结论的现实性问题。
1
为什么会有“经济学”?
一切都源于身为个体的“人”。
众多个体组成“人群”,出现了人群的指挥,组织和调度,和人群中的关系处理,权力,利益的分配,进而萌生了“政治”和“经济”的概念,用来表述和解释这些社会现象。
“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政治学”和“经济学”,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梳理,提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两者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分类,但在实际的社会协作过程中,是相互交织,息息相关的。
“政治”和“经济”,都可以简单理解为“游戏规则”。每个个体,和群体,都是游戏(社会协作)的玩家(参与者),玩家有个性,也有共性。
在这本书里,对个体行为的分析,是基于比较理想化的前提,即“人们采取的行为,取决于其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即他们的决策,取决于对自己的期望边际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相比“政治学”,“经济学”着重在讨论个体在群体中的利益创造过程,分配关系,和构成过程和关系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是什么。
2
对我启发比较大的“经济学”基本概念。
1“产权”
私有产权:法律以所有权的形式把权利指派给特定个体,明确地界定谁在法律上拥有什么。明确的产权(相关各方对“谁拥有什么”达成一致)是协商的基础,和交换的前提。
2“市场”
在市场营销学里,狭义的“市场”,指的是“市场规模”,约等于消费者(含潜在消费者)数量*个体支付能力;而在经济学里,“市场”则被定义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地方或一个东西,市场是竞价的过程,是个体面对稀缺性和不确定性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货币”
“在商业化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是一个通用的度量单位,能计算相对的收益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货币价格的变化,是协调人们生产和消费计划的有用信号。”
4“需求”
需求是一种关系,是动态的。
当用图表表示时,它是坐标轴中的需求曲线。
5“成本”
成本总是与行为,选择,决策关联。
“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
“边际成本”:是创造未来的机会;
“机会成本”:一项行为/选择放弃的机会的价值。
6“利润”
利润是剩余物,是由于比别人更好地预测了未来并依此行动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家会被称为“undertaker”的原因。
“会计利润”和企业家关注的“经济利润”,并不相同。“会计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全部显性成本,而经济利润的概念,则包括生产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凭借所拥有并投入企业的这些资源,在别处我能挣到什么?)。
追逐利润,一方面意味着承受更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家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来组织事物,确信以某种方式重新组织资源会带来超过成本的收益。
7“企业家”
“企业家”,是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进行重组的人。
察觉到现实与可能之间的差距,发现借由填补这些差距可能带来利润机会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他们和其他普通的社会生活参与者的区别在于,他们要为结果承担责任。
“在亚当•斯密所说的商业社会当中,资本,劳动,信贷资金,都是通过契约获取确定性收入的手段。真正独得的是企业家才能,可以在不确定性下获取超过以上固定收入(即机会成本)的净收益(即利润)”。
企业的三种行为模式:套利,创新,模仿。
3
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增长不在于生产更多东西,在于生产更多财富。”
“财富,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
“经济学家开发各种模型,或采用各种比喻,来描述相对较小的扰动如何通过经济系统的传递产生巨大的总体效果。其中很多描述了某种循环流动机制,以反映经济系统如何将种种小事件转变成为经济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的模式。”
“制定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人必须知道我们将处于什么位置,因为今天的行动必须要能补偿将来总需求的不足或过剩。货币或财政政策的行为效果之间的时间会延迟,因为这些行动的效果,还取决于构成环节的其他要素—如企业和家庭是如何认识各自不确定的未来的。”
“而预测未来就改变了未来,因为采取行动创造未来的人们读取了这些预测。”
4
游戏和玩家。
“大部分社会互动,是由参与者了解并遵守的规则引导和协调的。当规则有争议,不一致或者不清楚时,游戏就倾向于崩溃由基本假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这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把什么东西看作收益和成本,以及他们以怎样的相对价值衡量这些收益和成本”。
“游戏规则是不断发展和设计的,经济学致力于形成更有效的制度和游戏规则来鼓励人们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使他们掌握的有限的知识,信息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个体实际收入的增长不只是单纯的货币功能而已,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来自于实际生产力(技术知识的增加,劳动技能的进步,经济组织的改进)的提高,而世界上的贫穷国家缺的不是“物品”,而是“想法”。”
5
“经济学家绝大多数时候,都准备着承认他们使用的概念,有时会歪曲他们所研究的现实,他们愿意让自己的分析和结论接受理性批评的考验。但是,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某些看问题的视角对于探索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时带来扭曲,错置了重点,甚至带来彻底的错误,那么恰当的纠正就是理性的批评。在过去,这种纠错的应用常常改变了经济学的结论,将来很可能还会继续下去。”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六
常常都会听到身边的同事说公司如何如何,自己怎样怎样的不满。学完这课以后,我学到更多的是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谨以此篇勉励自己。
课中有一个观点,就是正确认识工作背后的财富,以下4点对我尤其有启发:
1.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
每个人新进一家公司或者新任一个岗位,总是有一些空白区域,而这个时候公司提供了平台、时间、人力资源区帮你成长,使得你能够最终胜任岗位。
2.拓展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公司的同事,从一线员工到顶头上司,全都是你的人际网,如果处理得当,对你在公司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一种是客户,给与客户良好的服务态度,处事得当,渐渐地就发现客户也成了朋友,成了人际圈中的'一员,在关键时刻,可以成为你的贵人。
3.建立个人品牌。
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晋升,亦或是能让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征服别人时,无形间等于建立了个人的品牌,拥有大家的信任和个人的威信。
4.拓展个人能力。
在你从事的工作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状况。而在面对这些状况时,自己的解决方式往往能够很好地反映自己的优缺点。在每次的得失过后,仔细剖析自身,扬长避短,让自己变更好。
有个老师说过,企业就是那个你买教训还收钱的地方,回想自己一路走来,身上的所有成长点滴,与公司提供的平台和领导的培养真的息息相关。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结果,如果我们每个职员在处理工作中,都能站在主人翁的角度,以老板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那么工作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值得你去投入身心完成的事业,带着这样的心态,你的职业生涯必然比别人精彩。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七
在机场的书店,看到了稻盛和夫先生写的《思维方式》,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下来。
去年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稻盛和夫的《干法》,每次回想,都是满满的正能量,都仿佛有无限的力量在全身游走。
我是相信思维方式能改变命运的。稻盛和夫先生将思维方式分成了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愈挫愈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利人利世这九个方面,这几乎已经囊括了人性中的一切美好。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一定是能拥有最好的人生的。
其实,在人生中,总会有一些无奈、有一些命运多舛的悲凉。这本书会如同甘露,让我们逐渐干涸的心似乎又有了生机。
成大事者必是能历尽千难万苦,能忍受痛苦煎熬,能始终不忘初心,能坚定一直向前的,而我们缺乏的也许正是这种坚定和勇气。
回想一路走来的工作经历,有不甘有彷徨,有痛苦有无助,甚至有灰心有失望,但我们总是要一路向前,不能被这些负面的情绪包围着。所幸我终究一步步的走出来了。每走一步,命运都赠我以美好,在不同的岗位我都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原来有那么多全新的自己是我从不曾熟悉,却又在前方为我默默等待的。
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今天我努力了什么。在稻盛和夫的书中,我们还是那个走一步停三步,瞻前顾后左右为难摇摆不定的胆小鬼,心有不甘又踌躇不前,胸怀梦想又望而却步,总是在现实矛盾中挣扎。
现在看来,还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那么,努力调整自己吧,也许不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最努力,为了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绽放光彩,结出丰硕的成果。
好吧,向前走,一直走,别害怕,别回头,前面有一个更好的你已经等你很久了!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八
椅仗日本经济飞速上升期,诞生了一批身家万贯的日本老头。稻圣和夫是浮在这片生态菏泽上的白莲。
本书分了很多章节,标题是诸如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
看完书,你可能会瞥见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的一个侧面吧。
书里也有些过来人的口吻,训诫年轻人不能恃才傲物,也就是“殷勤无礼”。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大师托马斯·索维尔,他曾在康奈尔大学等名校讲述经济学课程,他的语言通俗易懂,讲课也是深入浅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份教案,书中举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吸收书中的知识。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总会交「智商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经济学常识的了解,让我们产生下面这些思维误区。
商品缺了价格就会上升,一部分人买不起了价格又会下降。价格调节着供求,物价总是相对稳定。市场环境中物价其实是个乖孩子,但政府这个爸爸总是忍不住插手管管他,结果一管它就叛逆。政府设定价格上限,大家买得起都去买了,商品就会短缺。一些无良商人会出售劣质商品,也有人拿商品到黑市去卖高价而不是在市场上卖低价。还有,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设立价格下限,价格高了买的人少了,卖不掉的粮食必须由政府花钱高价收购。
对一家企业来说,亏损通常意味着企业会倒闭,对整个行业来说,亏损则意味着行业会重新洗牌。曾经的柯达胶卷红极一时,但科技发展之时它缺乏创新,固步自封,最终走向倒闭。这一过程很像自然选择,企业亏了,自然会退出市场,最后留下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好企业。
垄断是每个厂商梦寐以求的,一家独大,价格我说了算。那么是不是市场份额高就是垄断了呢?显然不是,我们随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但他们并不能构成垄断,不能随意定高价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买单。垄断的关键是阻止别人进入市场,这样才会有对价格的控制权。
我们买的不就是商品吗?肯定有人会这么说,但是同样一双鞋,你会买耐克的,还是一个从来没听过的杂牌鞋呢?企业卖的还有品牌和文化,我们不知道杂牌鞋质量如何,但品牌总是意味着好质量,我们乐意花更多的.钱买好质量的鞋。
政府为了那些低收入人群设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却发现失业人数多了。这里也是价格机制在起作用,我们出售劳动力给老板,获得报酬。低收入人群本来劳动力就不值钱,政府硬是提高了他们的劳动力工资,老板觉得不值得花这么多的钱,就解雇了一批低收入人群,反而带来了更多失业。
薛兆丰说,经济学不擅长改造世界,长于改变思想。索维尔在开篇引用了兰兹伯格的那句话“几行推理就可以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对此深以为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助你看透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改变自己的思维误区,经济学家的头脑,你我都可以简单拥有。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十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十一
抱着对经济学的好奇和兴趣,开始阅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这本传说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经济学知识的书。读后发现果然很有亲和力,相比以前在通选课上看的经济学教材,是要容易阅读和理解很多。不过四百多页的份量,看得也真够呛的。
记得之前上"经济学原理"这门通选课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恶心的公式,什么边际成本、边际利润,最后考试背得晕头转向不说,最郁闷的还是对于试卷的最后一道题要套哪条公式竟然完全没思路,搞得我对经济学原理没啥好印象。直到阅读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号称语言生动且口语化,完全避开套公式、建模型的一般写作思路的`经济学读物,才扭转了我对经济学的态度。这的确是一本向广大群众普及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好书。
按书中的内容提要说,该书是一本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撰写的经典经济学教材,风靡国际。与当今流行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这本书绕开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部教科书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想了解下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常识,那么,推荐阅读本书。虽然也划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但四百多页的份量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那些经典的句子给整理出来的,所以就不整理了,不过顺便也就贴一句印象最深刻的吧:
“世界上的贫穷国家缺的不是物品,缺的是想法。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毫无实用价值,是人类的才智最终发现了石油为人类服务的方法。”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十二
52岁前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把成功的因素总结为一个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在稻盛和夫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比拥有高智商、强健体魄更重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成功的必要性因素,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让人生开挂的思维方式。
1、绿灯思维。
职场中经常流传这样一句话,拥有绿灯思维的人,是社会上成长最快的一批人。甚至有人说,如果没学会绿灯思维,再怎么努力都是瞎忙活。简单来说绿灯思维是一种开放心态,能够接受不同,拥抱多元。当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绿灯思维的第一反应是:“嗯,这个观点很不错,一定有某些方面对我有用”。
与之相对的是红灯思维,它不能接受不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典型的闭关锁国状态。遇到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红灯思维的第一反应会认为,别人一定是错的,只要和我的观点不一样,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这个观点是你不认可的人提出的,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红灯思维,这是人性的一种常态,很正常,却也很危险。因为这种思维会屏蔽世界其它存在的可能性,就像沉锚效应一样,把我们的眼光和思想固定在某处,拒绝吸收新知识,让我们与空杯心态无缘。
红灯思维固化的人,会有以下两种状态:
一、你以为你听懂了,其实你根本就没听懂。你一直生活在自己筑造的铜墙铁壁的围城之中,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那些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鲜的事物,完全无法穿过围墙,进入你的世界。你只相信自己的认知,不相信事实。
你拒绝进步,盲目自信,一切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得出结论。一旦超过你认知范围的事实,你就会选择忽视。
二、当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你的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习惯性防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一旦别人对我们的观点提出质疑,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自己尊严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奋起反抗,而不是去考虑对方说的是否合理。长此以往,会使思维固化,听不进劝谏,甚至与朋友反目成仇。
那如何才能摆脱红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呢?
首先,要亮起绿灯思维。
也就是当你听到别人有和你不一样言论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虽然这个观点和我之前所认知的不太一样,但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可能是有用的呢”,也就是我们要学会允许并接受有不一样声音的存在。也许这对刚开始做转变的你来说有点困难,那你至少要刻意保持冷静,先不要反驳,也许听别人阐述完后,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学会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乔布斯曾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吗?其实不然,只是聪明人把“我”和“我的观点”分的很清楚。
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当别人在提出建议和指出问题的时候,把关注点转移到问题本身,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玻璃心,认为别人反对你,就是不尊重你。记住,尊严不是靠反驳来获取的,而是需要你不断去成长去进步,靠自己去争取的,当你有一定的实力后,尊严自然而然就有了。
2、长板思维。
木桶思维曾在一段时间内很流行,它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
但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理论实际早已破产。在如今分工明确的社会情况下,我们实在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
当代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管理者,就可以通过互相协作的方式搭建一个完整“桶”。所以如今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就能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获取更大利益。
当今社会,比起短板,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长板。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这样:他们把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几个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仅仅做好品牌这个长板就好。
你今天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你附近方圆100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
google在2014年初宣布以29.1亿美金把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联想,出售一周,google股价上涨8%,理由也基于长板理论。
伟大的公司也没必要每块板都强,而是把一块板做到极致——淘宝做好了交易平台,小米做好了粉丝互动,新东方做好了精神建设,腾讯则抓住了几乎8成的中国网民。与其非得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不如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巴菲特在一个纪录片中说:
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呆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情。
古典老师也说:
高手都在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他们一旦找到高价值区,就专注耕耘,咬定青山不放松。
是的,更大的优势来源于在重要的事上做好,而不是出处做得好。就像现在职场上流行的职业生涯策略:一专多能零缺陷。
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非常强直至才干;“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
当然,多能和零缺陷是在你具备一专的技能后,再横向发展的。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十三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在人们的言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52岁前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把成功的因素总结为一个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在稻盛和夫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比拥有高智商、强健体魄更重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成功的必要性因素,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让人生开挂的思维方式。
1、绿灯思维。
职场中经常流传这样一句话,拥有绿灯思维的人,是社会上成长最快的一批人。甚至有人说,如果没学会绿灯思维,再怎么努力都是瞎忙活。简单来说绿灯思维是一种开放心态,能够接受不同,拥抱多元。当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绿灯思维的第一反应是:“嗯,这个观点很不错,一定有某些方面对我有用”。
与之相对的是红灯思维,它不能接受不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典型的闭关锁国状态。遇到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红灯思维的第一反应会认为,别人一定是错的,只要和我的观点不一样,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这个观点是你不认可的人提出的,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红灯思维,这是人性的一种常态,很正常,却也很危险。因为这种思维会屏蔽世界其它存在的可能性,就像沉锚效应一样,把我们的眼光和思想固定在某处,拒绝吸收新知识,让我们与空杯心态无缘。
红灯思维固化的人,会有以下两种状态:
一、你以为你听懂了,其实你根本就没听懂。你一直生活在自己筑造的铜墙铁壁的围城之中,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那些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鲜的事物,完全无法穿过围墙,进入你的世界。你只相信自己的认知,不相信事实。
你拒绝进步,盲目自信,一切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得出结论。一旦超过你认知范围的事实,你就会选择忽视。
二、当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你的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习惯性防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一旦别人对我们的观点提出质疑,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自己尊严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奋起反抗,而不是去考虑对方说的是否合理。长此以往,会使思维固化,听不进劝谏,甚至与朋友反目成仇。
那如何才能摆脱红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呢?
首先,要亮起绿灯思维。
也就是当你听到别人有和你不一样言论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虽然这个观点和我之前所认知的不太一样,但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可能是有用的呢”,也就是我们要学会允许并接受有不一样声音的存在。也许这对刚开始做转变的你来说有点困难,那你至少要刻意保持冷静,先不要反驳,也许听别人阐述完后,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学会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乔布斯曾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吗?其实不然,只是聪明人把“我”和“我的观点”分的很清楚。
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当别人在提出建议和指出问题的时候,把关注点转移到问题本身,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玻璃心,认为别人反对你,就是不尊重你。记住,尊严不是靠反驳来获取的,而是需要你不断去成长去进步,靠自己去争取的,当你有一定的实力后,尊严自然而然就有了。
2、长板思维。
木桶思维曾在一段时间内很流行,它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
但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理论实际早已破产。在如今分工明确的社会情况下,我们实在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
当代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管理者,就可以通过互相协作的方式搭建一个完整“桶”。所以如今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就能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获取更大利益。
当今社会,比起短板,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长板。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这样:他们把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几个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仅仅做好品牌这个长板就好。
你今天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你附近方圆100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
google在2014年初宣布以29.1亿美金把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联想,出售一周,google股价上涨8%,理由也基于长板理论。
伟大的公司也没必要每块板都强,而是把一块板做到极致——淘宝做好了交易平台,小米做好了粉丝互动,新东方做好了精神建设,腾讯则抓住了几乎8成的中国网民。与其非得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不如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巴菲特在一个纪录片中说:
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呆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情。
古典老师也说:
高手都在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他们一旦找到高价值区,就专注耕耘,咬定青山不放松。
是的,更大的优势来源于在重要的事上做好,而不是出处做得好。就像现在职场上流行的职业生涯策略:一专多能零缺陷。
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非常强直至才干;“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
当然,多能和零缺陷是在你具备一专的技能后,再横向发展的。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
——稻盛和夫。
在机场的书店,看到了稻盛和夫先生写的《思维方式》,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下来。
去年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稻盛和夫的《干法》,每次回想,都是满满的正能量,都仿佛有无限的力量在全身游走。
我是相信思维方式能改变命运的。稻盛和夫先生将思维方式分成了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愈挫愈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利人利世这九个方面,这几乎已经囊括了人性中的一切美好。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一定是能拥有最好的人生的。
其实,在人生中,总会有一些无奈、有一些命运多舛的悲凉。这本书会如同甘露,让我们逐渐干涸的心似乎又有了生机。
成大事者必是能历尽千难万苦,能忍受痛苦煎熬,能始终不忘初心,能坚定一直向前的,而我们缺乏的也许正是这种坚定和勇气。
回想一路走来的工作经历,有不甘有彷徨,有痛苦有无助,甚至有灰心有失望,但我们总是要一路向前,不能被这些负面的情绪包围着。所幸我终究一步步的走出来了。每走一步,命运都赠我以美好,在不同的岗位我都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原来有那么多全新的自己是我从不曾熟悉,却又在前方为我默默等待的。
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今天我努力了什么。在稻盛和夫的书中,我们还是那个走一步停三步,瞻前顾后左右为难摇摆不定的胆小鬼,心有不甘又踌躇不前,胸怀梦想又望而却步,总是在现实矛盾中挣扎。
现在看来,还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那么,努力调整自己吧,也许不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最努力,为了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绽放光彩,结出丰硕的成果。
好吧,向前走,一直走,别害怕,别回头,前面有一个更好的你已经等你很久了!
在我浏览完世界七大宗教,梳理了东西方哲学、伊斯兰哲学与印度哲学,再抛弃各种说法争论独立理解了儒家道家与佛家,以及管理学大师们的著作,伟大企业家们的传记,理解日本文化之后,再回头看下稻盛的成功方程式:活法、心法与干法。其实,不能简单地去概括稻盛和夫因为出家为僧而说其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了。
从稻盛的各种书,演讲及行为来看,稻盛和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人性善是他的内心世界,他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宇宙的他力量。同时,稻盛先生也一再说:相信相信的力量,专注于工作和事业,持续不断的努力。倡议追求事业的精进。
因此,再看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道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同时,作为佛教徒,他坚信释迦摩尼的利己利他以及贪嗔痴三毒。他相信内心的力量,又深受王阳明的心学影响。
同时,他充满普世的大爱,辛勤的工作,节俭地生活又与新教精神相符。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他在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教堂,同样双手合十,南无,南无,谢谢。所有的都是相通的。
相对于印度的原始佛教,传入中国的佛教与儒道融合,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思想正契合大乘佛教,而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突出贡献。
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在日本又融入了新的内涵,具有了积极入世的特征,更适应现代化与商业化世俗化的社会。
日本这个被根植了东方文化基因的国家,能够在近代快速转向学习西方文化,并在甲午海战后成为当年的老师-中国的学习榜样。
在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既能融入现代化,又能保持和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而犹太人亦如此,虽经千年磨难,但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传统,却又能在与时俱进的世界中占据金融与科技,以及知识的最前沿。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十四
这本书总体而言,深入浅出,回避了高深的数学模型,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语言浅显易懂,深刻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它探究的应该不仅仅是经济学,更主要的应该是经济学背后的思维方式。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研究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理性决策的水平。
该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成本相关概念的理解。关于成本概念,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成本与标准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与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可见,成本不仅是指耗费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而且还包括可能发生的预计成本,以及进行预测决策所需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成本与我们的行为选择相关,不同的行为选择就会有不同的成本,成本天然地与某个个体的选择和决策相关,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的现实。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仔细考虑一下机会成本,仔细权衡一下这种选择是否就是最好的对策。如果事实证明这是最好的选择的话,其机会成本就最低。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作为一项行为的成本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机会为代价。但机会成本是无形的,在现实决策中容易被忽视。书中提到,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而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所有边际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因此,不考虑机会成本,就无法进行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权衡与分析,从而无法理性决策,工作就缺乏效率。
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而且不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这类支出在经济学上称为沉没成本。沉没就是指已经发生无法收回,它是历史成本的一部分,不可恢复。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书中尤其强调别把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搞混,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如果你是理性的决策者,那就不应该在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因为决策是要往前看,是你当前应该怎样选择,沉没成本已经成为历史,已经与当前无关了,不应该作为当前我们决策时考虑的因素。道理似乎非常简单,但做到假设过去是零成本的心态其实很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当前的财务工作有很大启示。反思生活中,让沉没成本参与当前决策的例子不胜枚举。跳出沉没成本的陷阱,需要良好的自省和向前的生活态度,培养豁达大度的品质,正视沉没成本,理性与沉没成本说再见,截断错误,轻装上阵,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智慧。
书中提到,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即人在权衡预期的边际成本和预期的边际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边际分析可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市场是竞价的过程,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被决定,即供求决定价格。反过来,要价格平稳合理,需要改善供求。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社会难题。
通读全书,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如果人人都能学习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社会会更有效和谐,工作会更有价值,生活会更有趣味。下一步,我将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好这些好的理念和原理,真正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外而内,融入日常工作,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十五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是世界著名实业家、日本盛和塾创始人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看上去,这一方程式很简单,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词汇。卡尔·马克思曾经指出,“正如线不是空间的点一样,时代不是时间上的时刻。”翻看他的履历,稻盛和夫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聪明人”,非但考试经常“挂科”,职业生涯的起点还是个已在倒闭边缘的陶瓷厂。我们很多人碰上这样残酷的现实,一定会信心丧失殆尽,乃至至一蹶不振。但是,平凡如我的稻盛在苦思冥想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方程式。稻盛称:“之所有自己能有今天,就是因为秉持了积极的思维方式”,也“只有这个方程式才能解读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才能解读京瓷和kddi的顺利发展,以及日本航空的成功重建”。
“思维方式”里蕴含着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发生180度转变的巨大力量。稻盛认为,“思维方式”是人生方程式中最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有着“正负”之分。在他看来,“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比“能力”中包括的智商、体魄、专业技能等因素更重要;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人就可能沦为“才能的奴隶”,人生与事业都不会成功;若想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绽放光彩,“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思维方式》一书中,稻盛用9大主题概括了“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的框架,每个主题下用三个关键词对主题进行诠释。他强调,“如果每一个人都改变意识,都持有善的思维方式,那么就可以掌握超越个人、改变整个集团命运的力量。日航重建就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谁,在人生中都会遭遇意料之外的障碍。当直面困难的时候,究竟朝着哪个方向前进呢?一切判断都来自自己的“思维方式”。一个接一个的判断积累起来,人生的结果自然就会呈现。所以,人生·工作的结果的方程式又叫“成功方程式”。我们的人生或者事业之所以波澜起伏,之所以事不遂愿,往往就是因为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正如稻盛所言,“天生能力的高低与漫长人生中的成功与否,几乎没有关系。”败局并不等于死局,日航重建就是稻盛成功方程式的最好证明。我们这个时代,见证了很多辉煌一时的巨型企业轰然倒下,却鲜见有一个病入膏肓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探究日航“重生”的核心因素,稻盛在京瓷、kddi经营实践中得来的“自利?利他”这种“思维方式”以及“阿米巴”组织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追求人的无限的'可能性。”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的方向和长度,点滴积累+不断创新=真正的提升。“能力”这个概念,并非只限于头脑好坏,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稻盛强调,对“自己是否具有无限的能力”这个想法,无需过于深思,宁可“不靠谱”一点。在《思维方式》中,稻盛通过“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愈挫愈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利人利世”等关键词,以其切身的感悟阐释实现幸福人生的“做人的姿态”。“神灵分别赋予了每个人神奇且无限的可能性。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发挥了这种可能性,有的人却没有发挥。”稻盛强调,“我具有无限的能力。它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提升,是因为自己之前不具备努力提高能力的意识,所以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不管是健康能力还是学习能力,抑或是其他各种能力,要想创造新成绩、取得新成就,就要相信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并且通过实践来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一瞬的徘徊、犹豫、疑虑,都会让无限的可能性枯萎。”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820万人,而同时,耐克、阿迪达斯、联建、宏晖、飞利浦、普光、华尔润、诺基亚、紫兴、希捷、及成、日东电工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向东南亚打马而去,就业创业形势非常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结构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稻盛认为,“思维方式”里蕴含着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发生180度转变的巨大力量。他在《思维方式》里强调,善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唤起自身努力的“自力”和周围人给予援助的“他力”,还能唤来超越这一切的,来自伟大宇宙的另一种“他力”。若每个人都改变意识,都持有善的“思维方式”,那么,就可能超越个人,改变整个集团、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优质思维方式读后感(模板16篇)篇十六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在人们的言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
——稻盛和夫。
在机场的书店,看到了稻盛和夫先生写的《思维方式》,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下来。
去年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稻盛和夫的《干法》,每次回想,都是满满的正能量,都仿佛有无限的力量在全身游走。
我是相信思维方式能改变命运的。稻盛和夫先生将思维方式分成了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愈挫愈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利人利世这九个方面,这几乎已经囊括了人性中的一切美好。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一定是能拥有最好的人生的。
其实,在人生中,总会有一些无奈、有一些命运多舛的悲凉。这本书会如同甘露,让我们逐渐干涸的心似乎又有了生机。
成大事者必是能历尽千难万苦,能忍受痛苦煎熬,能始终不忘初心,能坚定一直向前的,而我们缺乏的也许正是这种坚定和勇气。
回想一路走来的工作经历,有不甘有彷徨,有痛苦有无助,甚至有灰心有失望,但我们总是要一路向前,不能被这些负面的情绪包围着。所幸我终究一步步的走出来了。每走一步,命运都赠我以美好,在不同的岗位我都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原来有那么多全新的自己是我从不曾熟悉,却又在前方为我默默等待的。
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今天我努力了什么。在稻盛和夫的书中,我们还是那个走一步停三步,瞻前顾后左右为难摇摆不定的胆小鬼,心有不甘又踌躇不前,胸怀梦想又望而却步,总是在现实矛盾中挣扎。
现在看来,还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那么,努力调整自己吧,也许不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最努力,为了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绽放光彩,结出丰硕的成果。
好吧,向前走,一直走,别害怕,别回头,前面有一个更好的你已经等你很久了!
在我浏览完世界七大宗教,梳理了东西方哲学、伊斯兰哲学与印度哲学,再抛弃各种说法争论独立理解了儒家道家与佛家,以及管理学大师们的著作,伟大企业家们的传记,理解日本文化之后,再回头看下稻盛的成功方程式:活法、心法与干法。其实,不能简单地去概括稻盛和夫因为出家为僧而说其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了。
从稻盛的各种书,演讲及行为来看,稻盛和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人性善是他的内心世界,他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宇宙的他力量。同时,稻盛先生也一再说:相信相信的力量,专注于工作和事业,持续不断的努力。倡议追求事业的精进。
因此,再看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道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同时,作为佛教徒,他坚信释迦摩尼的利己利他以及贪嗔痴三毒。他相信内心的力量,又深受王阳明的心学影响。
同时,他充满普世的大爱,辛勤的工作,节俭地生活又与新教精神相符。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他在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教堂,同样双手合十,南无,南无,谢谢。所有的都是相通的。
相对于印度的原始佛教,传入中国的佛教与儒道融合,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思想正契合大乘佛教,而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突出贡献。
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在日本又融入了新的内涵,具有了积极入世的特征,更适应现代化与商业化世俗化的社会。
日本这个被根植了东方文化基因的国家,能够在近代快速转向学习西方文化,并在甲午海战后成为当年的老师-中国的学习榜样。
在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既能融入现代化,又能保持和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而犹太人亦如此,虽经千年磨难,但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传统,却又能在与时俱进的世界中占据金融与科技,以及知识的最前沿。
52岁前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把成功的因素总结为一个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在稻盛和夫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比拥有高智商、强健体魄更重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成功的必要性因素,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让人生开挂的思维方式。
1、绿灯思维。
职场中经常流传这样一句话,拥有绿灯思维的人,是社会上成长最快的一批人。甚至有人说,如果没学会绿灯思维,再怎么努力都是瞎忙活。简单来说绿灯思维是一种开放心态,能够接受不同,拥抱多元。当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绿灯思维的第一反应是:“嗯,这个观点很不错,一定有某些方面对我有用”。
与之相对的是红灯思维,它不能接受不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典型的闭关锁国状态。遇到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红灯思维的第一反应会认为,别人一定是错的,只要和我的观点不一样,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这个观点是你不认可的人提出的,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红灯思维,这是人性的一种常态,很正常,却也很危险。因为这种思维会屏蔽世界其它存在的可能性,就像沉锚效应一样,把我们的眼光和思想固定在某处,拒绝吸收新知识,让我们与空杯心态无缘。
红灯思维固化的人,会有以下两种状态:
一、你以为你听懂了,其实你根本就没听懂。你一直生活在自己筑造的铜墙铁壁的围城之中,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那些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鲜的事物,完全无法穿过围墙,进入你的世界。你只相信自己的认知,不相信事实。
你拒绝进步,盲目自信,一切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得出结论。一旦超过你认知范围的事实,你就会选择忽视。
二、当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你的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习惯性防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一旦别人对我们的观点提出质疑,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自己尊严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奋起反抗,而不是去考虑对方说的是否合理。长此以往,会使思维固化,听不进劝谏,甚至与朋友反目成仇。
那如何才能摆脱红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呢?
首先,要亮起绿灯思维。
也就是当你听到别人有和你不一样言论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虽然这个观点和我之前所认知的不太一样,但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可能是有用的呢”,也就是我们要学会允许并接受有不一样声音的存在。也许这对刚开始做转变的你来说有点困难,那你至少要刻意保持冷静,先不要反驳,也许听别人阐述完后,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学会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乔布斯曾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吗?其实不然,只是聪明人把“我”和“我的观点”分的很清楚。
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当别人在提出建议和指出问题的时候,把关注点转移到问题本身,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玻璃心,认为别人反对你,就是不尊重你。记住,尊严不是靠反驳来获取的,而是需要你不断去成长去进步,靠自己去争取的,当你有一定的实力后,尊严自然而然就有了。
2、长板思维。
木桶思维曾在一段时间内很流行,它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
但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理论实际早已破产。在如今分工明确的社会情况下,我们实在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
当代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管理者,就可以通过互相协作的方式搭建一个完整“桶”。所以如今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就能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获取更大利益。
当今社会,比起短板,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长板。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这样:他们把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几个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仅仅做好品牌这个长板就好。
你今天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你附近方圆100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
google在2014年初宣布以29.1亿美金把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联想,出售一周,google股价上涨8%,理由也基于长板理论。
伟大的公司也没必要每块板都强,而是把一块板做到极致——淘宝做好了交易平台,小米做好了粉丝互动,新东方做好了精神建设,腾讯则抓住了几乎8成的中国网民。与其非得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不如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巴菲特在一个纪录片中说:
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呆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情。
古典老师也说:
高手都在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他们一旦找到高价值区,就专注耕耘,咬定青山不放松。
是的,更大的优势来源于在重要的事上做好,而不是出处做得好。就像现在职场上流行的职业生涯策略:一专多能零缺陷。
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非常强直至才干;“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
当然,多能和零缺陷是在你具备一专的技能后,再横向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