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重要信息,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案例。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一
思政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而情感教学作为思政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断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情感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名思政课的教师,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倾听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倾听他们的思考和感受。我还会组织一些情感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些方式,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他们理解、认知和调适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
其次,情感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作为一名思政课的教师,我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培养爱国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讲授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培养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我还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纪念碑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国家的历史和荣誉,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从心底里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情感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社会责任感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必不可少的素养。作为一名思政课的教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讲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和原因,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还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自实践社会责任,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养成为社会做贡献的习惯,并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最后,情感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极为重要。作为一名思政课的教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还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交活动,让他们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交流关系,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通过这些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善于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思政课程情感教学是对学生情感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我的实践中,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康人格的学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思政课程在大学生的人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情感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与思政课程不断的互动中,我收获了许多,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情感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重要性。
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情感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生尚未成熟的时候,情感教育的引导可以纠正他们错误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情感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情感教育在思政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段:情感教育在课程中的教学手段。
在思政课程中,情感教育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和互动讨论。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思政课程还采用了一些情感教育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得情感教育在思政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实践。
第三段: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有健康、积极的情感表达能力。其次,情感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商,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再次,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最后,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四段:情感教育的不足与改进。
尽管情感教育在思政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情感教育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模糊性。其次,情感教育的实践活动较为简单,缺乏实际性和针对性。再次,因为思政课程本身的学分较低,往往在教学中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完善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高情感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五段:结语。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情感教育则是思政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情感教育的教学手段多样,同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然而,情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只有将情感教育做到更好,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三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觉醒和情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情感教学则是思政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参与思政课程情感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情感教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经验。以下是我的思政课程情感教学心得。
第一段: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情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一种力量,它与思维、知识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在大学思政课程中,情感教育必不可少。情感教育能够在学生内心中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它能够使学生更理性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同时,情感教育也能够让学生从知识层面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二段: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在情感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策略和方法。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沟通的方式去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其次,可以通过讲述真实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抽象的道理更加生动形象。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第三段:我的情感教学实践和收获。
在一次思政课程中,我邀请了一位社会人士来给学生讲授实名举报的故事。通过聆听他的亲身经历,学生们开始对实名举报这一行为产生了兴趣和热情,纷纷提出问题并展开了讨论。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情感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情感参与有时会缺乏深度,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情感,并与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第四段:情感教学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尽管情感教学有其独特魅力,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有些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可能会感到无趣或无动于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如演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将情感教学与知识内化相结合。情感教学不是只停留在情感上的引发,更需要与知识相融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情感认识来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教学中精选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思政课程中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情感教学的独特魅力,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然而,情感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致力于将情感教育与知识内化相结合,使思政课程的情感教学更加深入人心,对学生成长产生更大的影响。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四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做出了许多探索和改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积极参与思政教学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这方面的实践中,课程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从一些实践中感悟到了课程实践在思政教学中的价值与不足之处,进而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的效果。
第二段:价值观。
课程实践是一种联系理论和实际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我参与的一次社区实践中,我亲身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深刻感受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这次实践使我深刻思考了贫困与资源分配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这种实践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真实,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段:互动性。
课程实践还能够提供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大学里,课程实践往往是一种小组活动形式,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和交流,我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团队协作。例如,我们参与了一次社会调查实践课程,该课程要求我们分组走访社区居民,了解他们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和组员共同商讨调查问题、制定调查计划,在实地走访中与居民进行交流。这种实践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也提高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社会互动,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四段:存在问题。
然而,课程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课程实践缺乏社会实效性,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与目标的真实对接。还有一些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化,只是为了满足教学要求而举行。在我参与的一次课程实践中,虽然我们有许多课堂上的讨论和策划,但实际实践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评估,使整个实践活动变得毫无意义。此外,一些课程实践缺乏结构性与系统性,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与能力。
第五段:改进思路。
为了提升课程实践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进行改进。首先,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引导,确保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求相对接。其次,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实践中,通过实践体会社会问题与挑战,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课程实践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与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多方位、多维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整合资源和知识。
总结:
课程实践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在一些实践活动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实效性、流于形式化等。为了提升课程实践的效果,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引导,注重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与能力。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才能使课程实践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五
***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讲话,是习总书记早在2019年3月18日,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今年8月31日,也就是全国大中小学开学的前夕,在事隔一年半之后,《求是》杂志又将这一重要讲话作为重要的理论指南刊载推出,可见其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价值。
***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关键课程的重要一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在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集群建设三个方面持续推动守正创新,在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优良传统,在思政课建设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理论教学活起来。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善于运用启发方式,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缺自学、缺研讨,用少数同学互动代替多数同学回答、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考的被动接受状态,真正让学生开动脑筋、迸发火花,生成思想。让实践教学动起来。要充分发挥本地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挖掘思政课特有的实践元素,进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项目和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进而实现与理论教学的同进互补,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让网络教学火起来。思政课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一场新媒体、新技术、信息化的课堂革命,扩大辐射面,增强活泼性,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真正实现思政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所在。开启“加速度”,选优配齐。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高校应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出发,将选优配齐的任务放在首位。强化“大练兵”,建强创优。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好老师,是思政课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加强示范引领,发挥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引导思政课教师学名师、当名师;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教学技能。用好“指挥棒”,激励保障。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制度,高校领导既要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备”思政课、集体“研”思政课,还要全面“听”思政课、协助“讲”思政课,有的放矢地建立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坚强领导保障。
***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因此,高校要以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为根,打造根深枝叶茂的思政课程建设集群,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打造多学科同向育人的思政课程集群。高校应切实提高思政课必修课建设质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思政”铸魂育人课程集群。思政课选修课是思政课必修课的有效拓展,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更为丰富,可以采取多学科同向育人的理念建设思政课选修课。长春理工大学作为具有鲜明光电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创新推出以追光逐梦为主题的“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程,不同领域专家齐聚思政课堂,实现多学科育人同向发力,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爆款课”,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程集群。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课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大中小学结对共建,搭建思政课一体化的教研平台,形成大格局的思政课程集群,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下大力气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路子,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本报今日起开设“聚焦高校思政教育”栏目,报道其中的典型做法,敬请关注。
“姜老师把亲历过的浦东开放开发、申办上海世博会等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我从中感受到上海20多年来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进步的缩影。”听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主讲的“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电子信息专业大一学生方荣耀收获满满,赞不绝口。
近来,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涌现: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智造中国、读懂中国、中国道路……不仅强化显性思政,将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而且细化隐性思政,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于国情的贴切把握,赢得大学生热捧。
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
上海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
作为“4+1”思政课中的“1”,形势与政策课在部分高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课程,把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该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6类内容建成100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配套文稿与课件,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
前不久,姜斯宪讲授第一课“卓越全球城市上海”,用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奋斗历程,让学生大呼过瘾。“这是交大学子的必修课,目前已面向大一和大二的8000名学生开展,不久后将推向大三学生,形成全覆盖、不断线的思政育人局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
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交流,甚至不避“尖锐问题”,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说。
通识课上感受中国自信。
“为什么学生喜欢‘大国方略’课?因为他们喜欢科学家、工程师那种不说教式的讲解,因为他们在内心里渴望理解中国道路,感受背靠国家的那种自信乃至‘霸气’。”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首席专家顾骏教授说。
上海多所高校在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配置优质师资,注重课堂互动,带领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这些课程包括上海大学“大国方略”与“创新中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等,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治国理政”课聚焦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及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为国共反腐史鉴、从计划治理到市场治理、文化自信哪里来等15个专题。专家搭建课程框架,主讲教师准备教学提纲和完整的教案,由本校骨干教师或相关领域校外专家担纲授课。如首讲直面学生疑问“为什么治国必先治党”,回顾国共两党治党历史,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上海大学“大国方略”采用“2+1”师资搭配模式,1名授课者为来自非限定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工程师,讲述个人科研感想、服务国计民生的历程,2名课程主持人负责串场、点评,把握课堂的主流方向。顾骏这样总结课程的特点:“用故事说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
该课程已开设6学期,受益学生超过1000人。课程还产生带动效应,采用相同模式的第二季“创新中国”也已开设3学期,第三季“创业人生”即将启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说:“上海市教委的资助支持为‘治国理政’课程开发提供了‘第一桶金’。课程随即进入良性运作轨道,已进行12个专题,120人的班额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接下来我们准备扩容。”
专业课透出人文情怀。
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学生与逝者这样建立了情感的关联。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如今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
“要是没有德育意识,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百度输出终端。”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一席话,道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上海高校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德育实践专业课程”重点项目建设,将专业课教师也作为育人队伍主要力量。首批10门课程立项,新增13门,另有28门作为院级项目培育建设。这些课程已占全校500多门专业课总数的10%。
“人体解剖学”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近遗体捐献者家庭,与家属座谈,感受捐献者们“宁可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割错一刀”的奉献情怀。“急救医学”课采用团队合作与角色实践教学模式,在培训急救能力的同时增加医患沟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等教学元素。
上海外国语学院开设“中外时文选读”课,将外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学篇目不仅有《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的专家文章,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李克强总理在20冬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等。
张智强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守住底线,更要主动建构、积极作为,这是落实党委在立德树人中主体责任的举措。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进自身综合素养。”(记者董少校)。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七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许多大学开设了“课程思政”课程。我在大学期间修读了这门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就这些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课程思政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问题。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负责任,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课程思政教育很好地唤醒了我们内心的责任感,让我们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课程思政教育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养和思辨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阅读一些重要的政治文献,鼓励我们思考其中的观点和内涵。我们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我们不再轻易接受表面的观点,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
再次,课程思政教育拓宽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国际重要事务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机制。我们了解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认识到了国际交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教育通过组织一些国际交流和实践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这种国际化的教育让我们打开了眼界,增进了对世界的理解,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课程思政教育加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创新项目。我们可以选择参与志愿服务、科研项目和创业竞赛等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一门与时代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素质,也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门课程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广度。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牢记这些思政教育的体会,不断提高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八
经过了这些日子对思政基础的学习,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知道了简单的法律的制度,增强了法律的修养;了解婚姻家庭,为以后奠定幸福基础;懂得了努力学会感恩,须真情回报社会;理性对待爱情给我的人生增添了动力;我会去弘扬社会公德,去倡导校园文明;我还要坚守诚信原则,去创造人生价值,绽放我生命光芒;我知道该怎样爱国,实现民族复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环境,让我树立理想信念!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除此之外,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在学校里面,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锻炼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一世,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文化知识,掌握到必要的生活技能,摆脱蒙昧无知的围困,提高做人的品位和素质。人从出生来就是一无所有的,有句话是真么说的:“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地来,最后也将两手空空着去。”要知道,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们,不仅带来了一颗可以为使世界变得更完美而坚强搏动的心,而且还带来了为实现美好心愿担当保驾护航重任的无穷智慧,更其重要的,人们还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人们掌握了不同程度的知识才能,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出了力,添了光,加了彩,心灵和精神世界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净化,这一切都成了人们留给世界的无价财富,生活沃野上从此留下了人们一面学习,一面求索,一面拼搏奋斗,一面进取奉献的闪光足迹。
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以前为了考试不断的做题目,现在发现,分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如何走进社会。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这才是最实在的。
以上是我对学习思政基础课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九
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学习的时间也无限。学习书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贯穿学习始终,贯穿人生始终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则是:阅读。通过阅读书籍,人们了解世界,获取各种信息,掌握不同技能。地理阅读,则是专门针对地理学习过程的阅读方法。与其他的阅读内容相比,专业性明显,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但也不失与其他阅读的共性。
本课题解决的问题:
一、首先要解决阅读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阅读?阅读有哪些方法?如何分类的?
阅读的方法和需要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渠道很多,本课题是地理阅读方法指导研究,地理知识,使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中的一种,地理知识既贯穿于各学科之中,又独立成一门学科,其学科自有其特点和专业独特性,因此,需要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找寻出适合地理知识和地理课堂学习的一些方法。
二、寻找适合地理阅读的方法。
适合地理学习的阅读方法有哪些?地理阅读有哪些使用的方法?本课题力图从调查中,从教师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地理学科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初中生成长的需要,一生习惯培养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成长期最关键的时段,处在由孩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其认识问题的能力正在扩大,这个时期形成的一些重要观念、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不断扩大的对世界的认识需求,正好通过阅读地理知识相互对接,因此,许多孩子对地理课对外部世界非常感兴趣,但是,受到我国教育中长期形成的对地理学科的一些做法影响(其中在有一时段为减轻学生负担,去除地理高考学科地位),同时,学校和家长对地理学科的见解不同,以及孩子们不断加重的学业负担,往往出现学生没偏见,家长有偏见;学生不偏见,学校做偏见;学生无偏见,课业时间没法办的现象;初期很喜欢,中期没时间,后期出偏见的现实。因此,初中阶段需要有好的地理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地理阅读习惯,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而且,课外地理阅读,就是一个轻松、自由、随意的学习。也是一个不受时间约束,不受年龄限制,不被别人约束的学习。一旦学生形成习惯,会对他们终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通过兴趣的引导,并给以科学的指导,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很好的让地理阅读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四、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需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关高中课程性质中谈到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关系: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教育部考试中心印刷的,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关于谈到: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有关内容。
在考试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的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学习和高考地理试题对文科学生有这么高的要求,可是,受陕西初中地理不中考的因素影响,初中地理在家长、学校、最后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副科,不中考科目的印象,所以,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到高中后,文科学生地理基础太差,地理阅读习惯不好,使他们的地理学习大受影响,也使高考地理成绩上升困难,因此,如何从地理阅读入手,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地理的习惯,也为地理教育和地理教育科研提供一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是本课题要研究的第四个问题。
五、地理学科特殊的阅读方法的探索。
地理学科有其科学的特殊性,它和文学性的阅读不完全一样,尽管文学中包含一些地理知识,但在地理学习中,需要学生学习学会各种地图的阅读尤其是等高线地形图、地理图表的阅读、获取相关地理信息,是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和指导的。
本课题主要进行问卷调查法和结论分析法,另外,还有部分资料需要查阅文件和上网查找资料。这三种方法都是课题研究通常使用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把研究的有关问题设置成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取得相关信息数据和为定性分析问题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当然,受问卷范围和试题设置的影响,问卷调查也有一些局限和不完全。但使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初中地理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课题应当包含:初中地理,这是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的限定,一是说明这个科研课题研究的是有关地理方面,而不是其他方面学科;二是限定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获得方法。知识的获得方法和途径有多种,在实践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尤其是学习书本知识,成为主要的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今天,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许多知识的获得,就是通过阅读书籍,通过学校教育获得。阅读成为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三是方法(查寻方法的概念)。
阅读方法。阅读是有方法的,但是,此处的阅读不是该课题研究的重点,阅读方法也不是研究的重点,但是,在课题名称中已经包含一个基本范围框架,即就是地理阅读方法必须是我们熟悉的,尤其是初中地理阅读方法我们必须清楚。清楚了地理阅读方法,我们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
指导和研究,是两个动词词组,前者对所知方法给学生加以指导,要求对方法类型、阅读时间、阅读书目、阅读效果有所了解,后者要求对指导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做出相应分析,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加以改进,或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课题的研究主要分成三部分:
一、查阅文献资料阶段。主要是对有关阅读及阅读方法、地理阅读方法的相关资料的掌握和了解。并从中选择适合地理学习的阅读方法。
二、调查分析阶段。对初中学生阅读范围、阅读时间、地理阅读进行问卷调查,以便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三、实践指导阶段。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类,(年龄段、学业段、学情段、时间段),并且开出书目,进行阅读指导(学期段和假期段、课内段和课外段)。
四、结果调查和分析。对于指导的学生,进行再次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和取得一些数据。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课题成果的表述,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阅读调查,需要设计调查卷试题,这在研究步骤中已经叙述。调查结束,还要进行分析和记录,以便给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好相应基础。
同时,查阅资料,需要通过网络和书籍,这些工作利用工作间歇就可完成。两次问卷,需要年级组及班主任提供配合。也可以利用我们的课堂课余进行。
最后,需要对两次调查,和其中的地理阅读指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我国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才有了主心骨。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纲要》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表述精准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领航作用。这一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既确定了宏伟目标,又明晰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方法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视野、高远眼光和科学谋划。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把国家发展战略讲得如此清楚,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接近目标越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面临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织的挑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如果应对不好,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十一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笔者认为,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温度”的关键作用,让学生心灵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用内心“温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关键期和黄金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思想纯洁如白纸,热情像火焰,容易迷茫失措,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师要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内心的温度关怀、体贴学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关爱和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和成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语言“温度”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好话一句三冬暖”,思政教师语言是“立德树人”的一张名片,在教学中要换位思考,交心交友,尽可能多一些理解与尊重,少一份训示。要注意场合、时间、语气和方式,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孩子们的“标杆”。要讲究策略,能够巧妙地加上微笑、点头、抚摸、鼓掌、拥抱这些形体语言,增强思政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让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用情感“温度”激活学生内在潜能。思政课教师要“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先。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如果思政教学方式上要摒弃“填鸭式”和“满堂灌”,改变简单的历史回顾、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才能引导学生在价值情感上有所升华。有共情,才会有共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胸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把这些情感融为一体,用真情实感的温度温暖学生,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只要每一位思政教师都有“温度”,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是有温度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就一定会是有温度的人,我们的社会也就一定会成为有温度的社会。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十二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在参加课程思政会议时,除了参与讨论外,还要思考感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能力。以下是我对课程思政会议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加课程思政会议不仅仅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机会。在课程思政会议上,我们认真倾听专家教授的讲解,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通过和大家分享思考,收获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一次思政会议上,专家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意识到它不仅仅是政府和学校的任务,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这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新的思考。
其次,课程思政会议是提高思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政会议上,我们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在一次关于当代年轻人道德观念的讨论中,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互相讨论,我发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仍然较为肤浅,对一些道德问题的判断也不够准确。因此,在之后的学习中,我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
再次,课程思政会议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课程思政会议中,我们要与同学们合作,彼此讨论,相互学习。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大家进行思想碰撞。在一次讨论中,我和同学们就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通过这次讨论,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同的声音可以互相促进,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全面和深入。
最后,课程思政会议还有助于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在思政会议中,我们往往会接触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且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在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中,我意识到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也了解到了自己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和专家的讲解,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我今后的就业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
总之,课程思政会议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通过参加课程思政会议,我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更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美好与重要。我希望通过不断参加课程思政会议,加强自己的思政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扩展自己的视野,做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大学生。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大全(13篇)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校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和积极影响。下面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我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心得体会。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缺乏热情。然而,经过改革后的思政课,不再是老师向学生摆弄文字的灌输,而更注重以互动、讨论、思辩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我深受启发,明白了思政课并不是一味灌输理论,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思政课,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课程思政改革也使我意识到了现代教育需要如何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学生们接触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思政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我们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以案例分析、团队合作、实践项目等方式来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次,课程思政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过去,思政课往往与专业课的内容相对独立,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缺乏认同感。然而,在新的改革中,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思政课不仅需要关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知识,还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有思政课与专业课真正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最后,课程思政改革促使我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一门课程的改革需要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但真正的改变是需要从我自己做起的。通过参加课程思政改革相关的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我明白了自己必须要成为一个学习的人,始终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敏感和渴望。为了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我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义工服务,多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将所学变为所用。
总之,课程思政改革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触动。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意识到现代教育需要如何与时俱进,体会到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让我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改革不仅仅是一项教育改革,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我相信这项改革一定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