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案的编制需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工作的背景、目标和要求。在实际应用工作方案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范文的案例和方法进行灵活运用,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一
制定劳动教育研究型旅游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研究研究型旅游策略,让学生了解社会地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格。
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劳动实践育人途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等职业学校要紧密结合“服务发展宗旨和促进就业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以诚实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遵循规律。将劳动实践教育有效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段特点、学生特点、学业特点,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选择恰当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3.融合专业。结合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和特征,探索建立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活动有机融合,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实践导向。将劳动实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通过劳动精神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知行合一,逐步建立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建立新颖高效的劳动教育体系。
用3-5年时间,争创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实现中职劳动教育常态化,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家庭普遍重视劳动教育良好氛围。统筹区域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健全有效的教育机制,形成立体、开放的中等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体系。
将劳动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将学生管理一日常规与每天劳动时间有机结合,与实训实习有机结合,发挥实习实训课在劳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一个集体劳动周,根据专业、年级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根据需要编写职业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或自主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社区、社会资源,开发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社区劳动实践课程。开发校外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职业学校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结合专业设置,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企业劳动实践课程。
(二)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专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管理,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设计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目标,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有序开展。统筹组织好学校劳动实践。结合学生管理一日常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教室环境美化、实训室清扫、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岗位,建立学校、系部、班级劳动实践岗位系统图谱,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校内劳动实践公约,倡导学生自治管理,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劳动服务理念。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企业,参加校外劳动锻炼。基于产教融合的企业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用技能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促进各专业交流,引导学生尊重规范和标准,积累职业经验;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相结合,鼓励创新型劳动,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三)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
充分发挥家长职责。各班级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沟通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使广大家长深刻领会劳动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引领家长自觉成为孩子家庭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育人合力。合理安排劳动作业。针对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明确家庭劳动内容,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作业,以一定形式保持与家长的交流反馈,并表彰鼓励积极参加家庭劳动的学生。
(四)大力推进社会劳动实践教育。
明确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实施要求。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社会实践范畴。加强组织管理,合理安排一定时间的校外劳动实践。推行学校集体组织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数量和质量。通过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教师躬亲示范,以身作则,结合各类基地特点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参加劳动,逐步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加强对教师劳动教育参与度和劳动教育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的考核。公益劳动实践教育方式。联合社区、街道及各类公益场所,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校团组织的作用,做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劳动,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
(五)加强劳动教育载体和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建设部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制定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力争挂牌省级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率先建成一个规模适度、课程完备、管理规范、运营良好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职业体验中心),并向所在地区中小学生开放。鼓励学校因地制宜栽植多种类的花草、树木,开辟专门区域种植农作物,开展适宜的养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承担养护、种植和养殖等劳动任务,学习相关劳动技能和动植物知识。打造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统筹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因地制宜,面向行业、企业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一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劳动教育实训基地。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六)创设劳动文化传承主阵地。
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多渠道表彰宣传劳动实践优秀典型,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班会、劳模报告会、工匠进校园、手工作品制作、劳动技能表演等活动。发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志愿者组织,结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与二十四节气、“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相结合,农村学校可结合地域特点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教育学生热爱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积极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学生在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将具体劳动内容、过程和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并作为升学、评优、毕业的重要参考。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由主管部门牵头,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筹开发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协调学校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项目、组织实践活动。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估,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体系,将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情况纳入督导内容,适时组织开展对各地劳动教育组织和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的专项督导。
(二)加强师资队伍保障。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专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树先、培养培训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等对待,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队伍,从企业、社会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要根据规模和特点,配备能满足基地教学和管理需要、结构合理、有专业特长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在坚持公益性原则下,可以发挥专业技能优势,适当开展一些经营性创收,减轻家庭负担。教育部门会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推动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
(四)加强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工作规程,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均要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各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制定完备的活动方案和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五)加强宣传引导。
职业学校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着重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畅树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在重大疫情、灾害面前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为了贯彻市、区等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计划。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掌握初步的劳动技术。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1、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些力所及的家务劳动。
2、在校能完成打扫卫生等基本的劳动。
3、通过劳动基地等劳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及热爱劳动的品质。
1、加强学习,确立劳动教育的地位。
组织教师学习市区相关文件,从培养目标的高度,更多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习各地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增强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同时,利用家长会,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做好“三保证”:我们把劳动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时评估优劣;二要订好劳动教材和手工劳动材料,做到人手一册,一人一份,保证劳动教育材料;三要建立劳动教育检查制度,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性。从而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地们,促进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教育基地。
劳动基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我们除在劳动课中认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和手工劳动实践外,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劳动基地的开辟与建立。
首先,开辟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我校的院区及绿化区,一年要除草数次。绿化区的月季花需要施肥、浇水、修剪,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我们将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浇水、修剪等工作。
其次,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打扫街道等公益性劳动,将运河路南段、大桥道东段,这一路段作为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由各年级学生轮流做好路面的清扫工作(主要捡拾白色垃圾)。
此外,积极倡导学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还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情况,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3、举行竞赛,激发劳动教育情趣。
2月份:校内劳动基地分工。开展“生活习惯五个一”活动。即每天做一次家务劳动;每周做一次饭;每周洗一次衣物;每周倒一次生活垃圾;每周在校做一次服务性劳动。
3月份:开展春季卫生、绿化美化校园活动。公益性劳动。
4月份:举行竞赛,激发劳动教育情趣。公益性劳动。
5月份:组织学生校内劳动基地劳动。与社区联系开展公益性劳动。
6月份:进行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的情况调查。评选“劳动小能手”。
孩子的劳动观念要从小培养,只有树立劳动观念,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才能让孩子热爱劳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劳动知识技能和培养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开展有目的性的活动,促进学生提升劳动力。例如,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立能力测试、劳动名人竞赛、今天我可以在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加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小鸡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提高学生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立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3.注重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在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的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例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到会议的各种需求,踏实,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潜力很大,一是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策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考察活动等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节假日团队、红领巾专项行动团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员参与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为提升学员劳动技能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在家工作态度的变化,在学校认真值班,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
1、要打破家庭教育的障碍。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思想障碍,纠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意识。
2、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教水平。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市教育局《关于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统称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育、学生常态化参与劳动实践的浓厚氛围。到2030年,建成完善且优质的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家庭劳动教育指导体系、校外劳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3.严格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各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按照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个学时。
4.组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的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体现“一纲多本”,满足不同学校的多样化需求,各校可根据区域资源组织编写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校本专题读本。鼓励学校、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收集整理反映劳动先进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影视资料,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劳动安全要求的数字资源,梳理遴选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形成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3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中等职业学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全方位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
6.统筹安排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各校要切实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中等职业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注重推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劳动活动内容,鼓励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7.扎实做好家庭劳动教育相关工作。各校要依托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广泛开展各种劳动教育相关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引导家长依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家庭劳动,增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广泛开展“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系列劳动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强化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一批使家长和学生切实受益的品牌活动。
8.健全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9.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鼓励各类学校依托有关专业机构,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的监测。鼓励、支持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三、着力提升劳动教育的保障能力10.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可采取学校特聘、专业培训、区域内教师交流共享等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小学校可聘请高校、研究机构、优秀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推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结对子”“手拉手”等方式,促进劳动教育教师资源共享。
11.强化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鼓励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参与相关机构设立的劳动教育研究项目。争取设立一批试验区或试验学校,注重开展跟踪研究、行动研究。逐步配齐省、市、县三级劳动教育教研员,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12.组织劳动教育相关培训。各校各相关部门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面向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加大劳动教育相关培训力度,提高其劳动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多方面能力。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需求诊断,改进教师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组织高质量培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
13.完善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各校尤其是教师进修学校要定期组织劳动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实现以赛促优,提升劳动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在各级教学成果奖励中,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评奖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等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积极协调新闻媒体传播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思想,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先进个人。
14.建好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积极推动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学习、生活有关场所,建立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劳动技术实践教室,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以学农基地为依托,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15.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丰富市各类社会实践资源,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市学生校外劳动实践资源图谱。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与市蒸汽机车陈列馆、市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市渔猎馆等各行业劳动基地和实训基地协同,实现政策协同和资源共享,不断联合开发新的劳动教育资源,增加优质劳动教育资源供给。
16.注重劳动教育安全保障。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学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分层分级劳动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学校在组织实施劳动实践活动前,要研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
7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18.加强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作为对被督导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19.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新时代劳模精神宣传,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以多种形式展示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鼓励各校积极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挖掘开发各种资源,建立劳模展示馆。鼓励各校重视和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实现劳模精神常态宣传、广域传播。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市教育局、县教科局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1、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1、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的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2、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可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3、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2、制定措施,提高认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学习细则,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5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种途径与载体。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重视孩子家务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校本课程,传授家务劳动方法,掌握家务劳动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园社团活动,加强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的正向引领。
3、课程整合与渗透。利用学校各级课程进行整合与有效渗透,利用有利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4、加强督导评价。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务劳动评价,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把具体的劳动情况和相关材料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可作为评选“劳动小能手”、“三好学生”等的依据之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6月)。
各校对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做好劳动教育成果的积累(如汇总家务劳动,家务劳动的感受体会,家庭成员对孩子家务劳动的评价感受等等)。同时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存档工作,并上报中心校,届时中心校将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对评选出的家务劳动小能手、劳动好少年等进行表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区中小学家务劳动指南》,劳动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特制定此方案。
通过家务劳动,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
[1-3年级]。
居家防疫:熟悉家务防疫内容,增强防疫意识。掌握口罩晾晒及处理、消毒通风等劳动技能。每日自测体温,健康出行。
卫生清理:熟练使用卫生工具,有效完成卫生清理劳动。学会扫地拖地、灰尘清理、碗筷洗刷、马桶冲刷等。
内务整理:掌握个人内务的整理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折衣服、叠被子、系鞋带等。
物品归整:学会物品分类摆放、学习归纳物品,增强自理能力。能够熟练整理收拾书桌,做到书本、文具分类摆放。
加工食品:学会食品初期的简单处理,掌握择菜、洗菜、洗水果和1-2样简单食品加工技能。
手工制作:尝试使用手工工具,熟悉一项手工技能。可学习缝制沙包、香包、编织、自制手工书皮等。
衣物洗涤:学会洗涤自己的简单衣物、掌握简单洗涤技巧,会清洗袜子、内衣等小物品。
垃圾分类:掌握垃圾类别,知道分类处理,自制分类垃圾桶,主动将家中垃圾进行分类。
种植养护:掌握花草日常养护知识,能够有规律的浇水,施肥。给动物准备食物、帮助清理动物卫生等。
照顾家人:懂得照顾家人、照看老人及幼儿,掌握简单照顾技巧。
[4-5年级]。
居家防疫:掌握防疫知识,增强防疫意识。学会口罩晾晒及处理、消毒通风等防疫技能,监督家庭成员居家防疫。每日自测体温,健康出行。
卫生清理:熟练使用卫生工具,掌握不同区域清理的方法和清理顺序,做到饭后收拾并擦干净桌子、收拾地面。
内务整理:提高个人内务整理能力,有条理的整理自己的衣橱衣物,保持自己的衣橱衣物整齐。
物品归整:掌握物品分类摆放、物品归纳技能,能够自己独立整理书橱、衣橱,并学会分类摆放。
加工食品:学会安全使用烹饪工具、学会简单烹饪、掌握2-3样简单食品加工技能。
手工制作:能够使用手工工具,掌握-项手工技能。尝试制作鸡毛毽、编织、贴绣、剪刻手工装饰等。
衣物洗涤:掌握衣物洗涤分类,能够洗涤自己和家人的简单衣物、学会使用洗衣机。
垃圾分类:掌握垃圾分类的意义,带动身边的人能按照垃圾分类的原则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种植养护:根据花草的具体需求,对花草进行的修剪、浇水、换土和施肥,学会给动物消毒等。
照顾家人:学会照顾家人,掌握一定照顾技巧。帮助穿衣换衣、简单喂食、哄睡等。
1.设立家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学习相关的家务劳动技能,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家务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家务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
2.家庭服务。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的美德思想,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家务劳动。一是让家长和学生共同确定孩子每天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量,由家长负责督促检查,形成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二是利用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适合学生身心年龄的实践活动,规定时间内学会做某一件事,每月安排一张劳动项目表,确定每月新学的一项劳动本领,由家长作指导,让孩子月月有所收获,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并在每一项完成后有简短收获或感悟,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成长,在劳动中体悟个人的幸福生活。
3.定期开展家务劳动展评活动,将自己的劳动技能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相互学习新的家务劳动技能。
4.结合特定的节日和主题活动开展相关的家务劳动,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
1.定期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班级先根据学生表现和家长评语进行评选,确定候选人,然后进行学校评选,颁发奖状,树立榜样。
2.每学期末,班级以图文并茂总结性的形式汇报班级学生的劳动情况,学生将自己本学期的家务劳动情况以图文形式(a4纸)在班级展示。
3.将学生家务劳动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指明了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学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xxx指示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实践为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教育实效,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实践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通过长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充分做好家校共育,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创立家校合作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参与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实践带领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一)落实实践体验,坚持育人导向。
劳动课程和劳动活动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实践为基本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需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注重创新探索,体现时代教育。
劳动课教学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常改常新,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开设劳动技术课,职业体验课和劳动法律专题课等多样课程,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三)多科协力合作,多面评价反馈。
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课程与活动优势,与美术、综合等课程有机结合,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相配套,打造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劳动课程。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动态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情感和态度教育,建立激励机制,全面客观评价劳动教育成果。
(四)结合本地文化,开展特色活动。
劳动教育要体现大同地方特色文化,与大同一中校园文化传统相结合,综合结合省情教育,德育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校本课程相关内容,通过科技文化节等传统活动平台展示成果,打造“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展示”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需要家校高效合作,达成教育目标共识,有机多样地开展实践教育。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延期开学,学生居家网络学习期间,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特殊机会。学校积极进行劳动教育探索与尝试,通过综合健康课开展劳动知识教育,利用居家学习机会尝试家务劳动实践课,鼓励学生和家长合作学习,创造了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开端。通过对本次网络教学成果的研究与反思,制定如下具体实施措施。
成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组,由校长担任工作领导组组长,负责总体工作;教科处、教务处和综合健康备课组主导课程体系建设,其他相关科目备课组辅助完善课程;德育处、团委和学校年级组组织开展专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年级组和德育处负责劳动教育过程评价与记录,教科处、团委和综合健康备课组负责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与宣传;全校各相应科任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实施。
2.打造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日常教学以综合健康课为课程主体,采用“必修+选修”日常劳动课程形式,开展个人居家生活劳动,日常家务劳动,庭台农植生产劳动,居家手工创作劳动等知识教育。知识类、方法类和习惯培养类课程在日常综合健康课中开展教学,动手实践类、手工创造类等课程与美术、物理、生物等科目结合开展,日常家庭家务类课程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家庭实践课。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卫生清扫劳动机会,抓住打理植物、清扫落叶、扫雪等季节性特殊劳动机会,建立校园内劳动实践课堂,打造全面完善课程体系。
3.打造品牌创意活动。
结合学校现有教学环节与活动,融入劳动教育要素,让劳动教育渗透至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
开展一课教师体验、一日班主任体验等主题体验活动,以学校课堂为重要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换位了解教师职业,促进师生互相理解沟通,在体验职业劳动的同时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开展家长职业分享专题会,以每周班会和团(队)会为平台,家长分享职业体验与心得,让学生了解社会各种职业职能知识,同时体会父母工作不易,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学会尊重父母职业,进一步拓展到尊重社会不同职业。
开展“寻找最美校园人”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开始,寻找校园中校医、保安、保洁最美工作瞬间。逐步开展同主题系列活动,在社会中继续寻找劳动者之美,让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
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与可靠社会机构加强联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多样职业体验活动,如博物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交通疏导员等。利用学雷锋志愿活动和寒暑假假期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性活动,让学生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社会公德。
劳动教育评价要注重坚持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促进学生创新品质形成和创新能力发展。劳动教育评价时既要注重过程记录,还要注重结果展示,还需要特殊注意情感和态度评估。评估时要关注个体内差异,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正向积极引导,提升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由德育处、年级组和综合健康课共同记录评价,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全面记录学生劳动过程与感想,形成劳动日记、劳动心得等多样评价展示材料。注重多学科合作评价,定期评选劳动榜样,开展劳动实践成果展,开展劳动专题竞赛活动,多角度展示学生劳动收获与成果。逐步建立公示、审核制度,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由主管部门牵头,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筹开发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协调学校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项目、组织实践活动。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估,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体系,将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情况纳入督导内容,适时组织开展对各地劳动教育组织和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的专项督导。
(二)加强师资队伍保障。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专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树先、培养培训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等对待,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队伍,从企业、社会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要根据规模和特点,配备能满足基地教学和管理需要、结构合理、有专业特长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在坚持公益性原则下,可以发挥专业技能优势,适当开展一些经营性创收,减轻家庭负担。教育部门会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推动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
(四)加强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工作规程,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均要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各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制定完备的活动方案和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五)加强宣传引导。
职业学校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着重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畅树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在重大疫情、灾害面前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各项教育活动安排。
1、爱绿护绿活动教育。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爱护环境动起来”活动。各班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星级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德育处。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队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抓好我校劳动教育工作,根据《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寒假劳动教育指导建议》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把我校创建成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为了有序、有效推进工作实施,实现既定的劳动教育目标,决定成立胜利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组长:陈喜会(总负责)副组长:周宗慧(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成员:教导处各学段主任、一至六年级班主任二、坚持基本原则,发挥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三、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教育活动1、学习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学习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利用这个寒假学会1-2项,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2、协助家务劳动,减轻家长负担。引导学生结合疫情期间的特点,协助家长开展家务劳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习做好清洁卫生,消毒防疫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好孝老、敬亲、爱老等活动。3、开展兴趣劳作,体会劳动乐趣,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兴趣劳动,创作各种手工作品,促进手眼协调、手脑协调能力,体会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4、利用家访,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四、劳动成果展示,评选劳动达人1、确立学生劳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把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通过撰写劳动叙事作文,制作手工作品,拍摄劳动实践照片、小视频等方式展示交流劳动教育成果。2、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家务劳动小达人”、“手工达人”“种植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在全校进行展示评选出学校的“劳动小能人”。3、把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班级(劳动)管理情况与绩效考评相结合,有效增强老师们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上交形式:1)每个班级每月制作两篇劳动美篇,在1月31日和2月22日分别以组为单位上传,开学后上交美篇文本。2)开学时各学年组收齐《胜利小学学生假期家务劳动评价单》相信,通过这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们创新创造,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一定会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珍视幸福生活,珍爱生命自然的好习惯,树立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
第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二
(一)总体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具体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重点打造1所本科高校教学实验农场、10个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遴选10个劳动教育示范县(市、区),遴选立项100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00所省级劳动教育项目试点学校,以点带面,实现“校校有场地、县县有基地”,带动全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幼儿园阶段要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要将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色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普通高中应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职业院校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生产实习、工业劳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中加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培养定位,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大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服务社会,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培养目标,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色,融专业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公益劳动和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探索实施劳动实践教育,可邀请农技人员、农业种植能手等到学校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引导学生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四)在校内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设立宿舍管理、食堂帮厨、快递收发、校园绿化等勤工助学岗,引导学生走进劳动一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把学校草地、花坛、食堂、餐厅、宿舍、文体设施等作为学生接受劳动实践的场所,明确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日常管理、清洁卫生事务,参与校园绿化管理、文体设施清洁、学生宿舍整理、食堂餐厅保洁、餐具清洗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辟“校园农场”,设立校本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或“田园课堂”,适当开展种养劳动实践。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活动,或到“校农结合”基地开展劳动实践。高校应当设置劳动实践月或实践周,在实训实践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学分计算方式。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
报告。
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五)在家庭生活中强化劳动教育。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掌握自主穿衣、吃饭、如厕、收拾玩具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协助家长完成择菜、浇花、摆放碗筷等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小学可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学生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保障中小学1至2年级家庭劳动实践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学生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劳动家庭作业以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立足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帮助父母或其他长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主。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务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以内务整理、洗菜、煮饭、炒菜、洗碗、洗衣、家庭卫生保洁、购物、器具修理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中小学生每学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六)在社会实践中拓展劳动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小学高年级以上校外劳动每学年不少于1次;高校结合专业实习实践开展校外劳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千村万户”劳动实践月或劳动体验周,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充分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结合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职业体验活动等。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发挥学生专业特长,以劳动互助和服务社会的方式,设立促进学生劳动情感养成、劳动能力提升的系列劳动教育品牌引领项目。
(七)统筹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1至4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5至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一年级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教育,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要尽可能兼顾多种活动方式,整合实施。普通高校应围绕或依托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开展各种劳动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应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劳动教育。
(八)统筹课时安排。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职业院校专题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可在已有课程中设立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以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在保证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相关专题活动可以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实施。小学三年级以上可设劳动日,每月1次;也可设劳动周,每学年1次。
(九)统筹专业融合。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中小学要加大对学生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围绕就业创业,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普通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田野调查等有机结合起来。
(十)统筹成果呈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生每学年完成1次社会服务和1种职业体验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鼓励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或作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至少2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或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发展指导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
报告。
或项目设计。
方案。
;高中三年期间,学生须参加至少1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选择至少一门专题教育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校学生必须完成至少2次社会劳动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考核结果计入学生学业成绩。
(十一)加强统筹领导。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加强县级统筹,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型服务性劳动,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特别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力量,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机会和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配合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十二)加强经费投入。各市(州)、县(市、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和自有财力,以及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各地要将劳动教育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并由主管部门在部门的购买服务目录中进行细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促进社会力量提供更优质的劳动教育服务。
(十三)加强师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校劳动课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待遇。多渠道多举措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规模和特点,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建立师资交流机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承担普通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十四)加强资源开发。各地要把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因校制宜,扎根本土,充分挖掘、运用所在区域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社区建设需要,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校农结合”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劳动体验教育。通过自建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以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创新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技术实践教室,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确认一批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确认一批厂矿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城镇地区要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涉农涉工高校、职业院校要优化教学实验农场和教学实训中心教育教学功能,向全省大中小学开设劳动体验营。启动省级劳动实践教育和高校实验区创建工作。
(十五)加强安全保障。以县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劳动安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安全劳动意识。强化劳动实践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劳动实践活动。贯彻落实《贵州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支持各地各学校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纠纷。完善校方责任险和无过失责任险,探索开发与学生劳动安全密切相关的保险产品,发挥保险在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十六)加强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对市(州)、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并建立长效机制。学校要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次数、劳动实践态度、实际操作、劳动实践成果等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三
孩子的劳动观念要从小培养,只有树立劳动观念,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才能让孩子热爱劳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劳动知识技能和培养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开展有目的性的活动,促进学生提升劳动力。例如,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立能力测试、劳动名人竞赛、今天我可以在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加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小鸡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提高学生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立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3.注重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在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的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例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到会议的各种需求,踏实,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潜力很大,一是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策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考察活动等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节假日团队、红领巾专项行动团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员参与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为提升学员劳动技能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在家工作态度的变化,在学校认真值班,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
1、要打破家庭教育的障碍。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思想障碍,纠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意识。
2、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教水平。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四
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活动措施。
一、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黑板报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二、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班级黑板报、专栏、等都可以围绕热爱劳动的内容。班里可开展一些有关劳动的活动,如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我不甘落后”等活动。种种实践活动,会使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再也不娇气了,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儿童。同时班上还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三、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会中人,因此他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和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家长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1、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2、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3、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很重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劳动的空间。比如低矮的家具放置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发挥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4、给孩子良好的心里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
5、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6、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7、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四、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红领巾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第一学期,本年级学生应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好值日生”、“捡起身边的一张纸”为主;第二学期,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入手,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抓好文热爱劳动教育,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五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统一。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指生产物料的过程。它通常是指能够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们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1、爱绿护绿活动教育。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爱护环境动起来”活动。各班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星级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德育处。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队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各班简要总结教育活动,期末交德育处。根据总结情况,德育处评选“劳动好少年”。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省市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在高中一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高中二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加强学习,确立劳动教育的地位。
每学期初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方针,认识“五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从培养目标的高度,更多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习《劳动教学纲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习各地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增强教育工作的时代感。
同时,利用家长会,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做好“三保证”:我们把劳动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时评估优劣。二要订好劳动教材做到人手一册,一人一份,保证劳动教育材料。三要建立劳动教育检查制度,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性。从而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促进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教育基地。
劳动基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我们除在劳动课中认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和手工劳动实践外,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劳动基地的开辟与建立。
首先,利用我校现有的劳动教育基地。我校的食堂、宾馆每学年开展学生帮厨活动;我校的农场,每学年安排学生实践体验。近几年来,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学校的绿化带、花坛和草坪,我们将其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卫生保洁工作。
其次,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复兴社区参加公益性劳动,将复兴社区作为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由各年级学生轮流做好公益服务工作。
此外,积极倡导学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还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情况,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3.开展研究,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劳动课教学的质量,是优化劳动教育的关键。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劳动教学纲要》;深刻领会纲要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以校本教材为依托,举行了劳动教学公开课,课后,重点讨论研究劳动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4.各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要求:每班进行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次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组建一个劳动兴趣小组。并及时整理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学期末,学校将评选劳动先进班集体。
5.学校开展全校学生征集“劳动小窍门”、“劳动金点子”,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
6.各班组织学生开展“学一种劳动技术”、“写一篇劳动收获体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本领,做主人。
7.举行竞赛,激发劳动教育情趣。
8.开展评选最佳“劳动能手”等活动。
孩子的劳动观念要从小培养,只有树立劳动观念,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才能让孩子热爱劳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劳动知识技能和培养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开展有目的性的活动,促进学生提升劳动力。例如,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立能力测试、劳动名人竞赛、今天我可以在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加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小鸡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提高学生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立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3.注重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在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的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例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到会议的各种需求,踏实,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潜力很大,一是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策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考察活动等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节假日团队、红领巾专项行动团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员参与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为提升学员劳动技能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在家工作态度的变化,在学校认真值班,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
1、要打破家庭教育的障碍。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思想障碍,纠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意识。
2、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教水平。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区中小学家务劳动指南》,劳动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特制定此方案。
通过家务劳动,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
[1-3年级]。
居家防疫:熟悉家务防疫内容,增强防疫意识。掌握口罩晾晒及处理、消毒通风等劳动技能。每日自测体温,健康出行。
卫生清理:熟练使用卫生工具,有效完成卫生清理劳动。学会扫地拖地、灰尘清理、碗筷洗刷、马桶冲刷等。
内务整理:掌握个人内务的整理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折衣服、叠被子、系鞋带等。
物品归整:学会物品分类摆放、学习归纳物品,增强自理能力。能够熟练整理收拾书桌,做到书本、文具分类摆放。
加工食品:学会食品初期的简单处理,掌握择菜、洗菜、洗水果和1-2样简单食品加工技能。
手工制作:尝试使用手工工具,熟悉一项手工技能。可学习缝制沙包、香包、编织、自制手工书皮等。
衣物洗涤:学会洗涤自己的简单衣物、掌握简单洗涤技巧,会清洗袜子、内衣等小物品。
垃圾分类:掌握垃圾类别,知道分类处理,自制分类垃圾桶,主动将家中垃圾进行分类。
种植养护:掌握花草日常养护知识,能够有规律的浇水,施肥。给动物准备食物、帮助清理动物卫生等。
照顾家人:懂得照顾家人、照看老人及幼儿,掌握简单照顾技巧。
[4-5年级]。
居家防疫:掌握防疫知识,增强防疫意识。学会口罩晾晒及处理、消毒通风等防疫技能,监督家庭成员居家防疫。每日自测体温,健康出行。
卫生清理:熟练使用卫生工具,掌握不同区域清理的方法和清理顺序,做到饭后收拾并擦干净桌子、收拾地面。
内务整理:提高个人内务整理能力,有条理的整理自己的衣橱衣物,保持自己的衣橱衣物整齐。
物品归整:掌握物品分类摆放、物品归纳技能,能够自己独立整理书橱、衣橱,并学会分类摆放。
加工食品:学会安全使用烹饪工具、学会简单烹饪、掌握2-3样简单食品加工技能。
手工制作:能够使用手工工具,掌握-项手工技能。尝试制作鸡毛毽、编织、贴绣、剪刻手工装饰等。
衣物洗涤:掌握衣物洗涤分类,能够洗涤自己和家人的简单衣物、学会使用洗衣机。
垃圾分类:掌握垃圾分类的意义,带动身边的人能按照垃圾分类的原则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种植养护:根据花草的具体需求,对花草进行的修剪、浇水、换土和施肥,学会给动物消毒等。
照顾家人:学会照顾家人,掌握一定照顾技巧。帮助穿衣换衣、简单喂食、哄睡等。
1.设立家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学习相关的家务劳动技能,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家务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家务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
2.家庭服务。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的美德思想,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家务劳动。一是让家长和学生共同确定孩子每天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量,由家长负责督促检查,形成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二是利用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适合学生身心年龄的实践活动,规定时间内学会做某一件事,每月安排一张劳动项目表,确定每月新学的一项劳动本领,由家长作指导,让孩子月月有所收获,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并在每一项完成后有简短收获或感悟,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成长,在劳动中体悟个人的幸福生活。
3.定期开展家务劳动展评活动,将自己的劳动技能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相互学习新的家务劳动技能。
4.结合特定的节日和主题活动开展相关的家务劳动,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
1.定期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班级先根据学生表现和家长评语进行评选,确定候选人,然后进行学校评选,颁发奖状,树立榜样。
2.每学期末,班级以图文并茂总结性的形式汇报班级学生的劳动情况,学生将自己本学期的家务劳动情况以图文形式(a4纸)在班级展示。
3.将学生家务劳动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六
工作计划是对未来重要工作的最佳安排,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它是应用写作的计划风格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1、爱绿护绿活动教育。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爱护环境动起来”活动。各班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德育处。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队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各班简要总结教育活动,期末交德育处。根据总结情况,德育处评选“劳动好少年”。
“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
想摆脱困境,你就去劳动;想创造未来,你就去劳动;想寻找快乐,你就去劳动;想实现梦想,你就去劳动。诚实的劳动,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也彰显了劳动的光荣。因此,“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便成为我校这次“5.1”假期体验活动的主旋律。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一)四至六年级开展征文比赛。
具体要求:围绕“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主题,
通过查找、阅读有关宣扬劳动美德、赞美人民劳动成果等内容的文章,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热爱劳动的事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字数在500字左右。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记叙文等。
(二)一至三年级开展劳动小能手活动。
主题:“我是劳动小能手”
具体要求: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尤其是从清理自己的小天地着手,如:整理铺床、整理书柜、洗碗等,并写一篇相关的记叙文。
1、各班同学利用“5.1”期间,根据活动主题,积极开展体验活动。
2、各班于假期后先自行评比,并择优选送学校大队部。每班每种形式的作品各选送2份,大队部将组织评比,并对优秀作品给予不同形式的展示。
劳动教育是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同学们参与校风建设的途径之一,并以此可以培养全校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了让全校学生积极有效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其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其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实际本领,学校、班级决定开设劳动教育课,现提出具体方案如下:
每周安排两个班,每班三天,每天从早上7:40开始至中午放学,下午从14:00开始至晚自习前(晚餐之后重点做好保洁),实行全校全天公共区域、楼道等清洁大包干,其余时间各班只负责本班教室清洁扫除(因需要特别安排除外),这项内容视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级评分记入学生操行成绩。
(一)班级职责。
1、负责教学楼、实验楼的楼道、楼梯、及楼梯扶手、通风窗、镜子等的打扫及保洁;
2、负责学校临时教学平房区、操场、游泳池、篮球场、绿化带的打扫及保洁;
3、负责学校干道扫除及保洁;
4、清除责任区内果皮屑箱内的废弃物,清洗果皮箱,做到随时清除;
5、劳动课三天期间的常规值勤,秩序维持及违章纠正记录。
(二)个人职责。
3、学生具体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打扫责任区卫生。
(2)责任区保洁。
(3)责任区常规值勤,违章纠正(包括乱吐乱扔,言行不文明等及有违反校规校纪的其他行为),记录并上报。
(一)教导处。
负责活动安排,标准制定,目标检测考评,违章情况统计通报,劳动技术指导。
(二)教导处。
负责物质保证,工具发放,回收。
(三)班主任。
分配落实责任,组织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保洁,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记入个人操行鉴定评分。安排科任教师的指导区域。
(四)科任教师在所任班级劳动期间按课表规定的该班课程表时间到班上与班主任一起共同组织、指导学生劳动。
(一)楼道。
1、地面无尘、无迹、光亮;
2、墙裙无污迹、洁净;
3、墙面、墙角、屋顶无尘,光亮;
4、及时清除责任区内果屑箱,有效维持区内秩序,有力纠正违章行为并填写“违章记录单”。
(二)公共区。
1、无石块、纸屑、烟头等垃圾废弃物;
2、无积水、痰迹;
3、草坪、绿化地带无纸团,塑料袋等废弃物;
4、每日清除两次以上果皮箱;
5、有效维持责任区内秩序,及时纠正违章填写“违章记录单”。
检查实行定时检查和不定时检查相结合。定时检查时间是上午9:30、下午14:00及17:00,检查有普遍和重点抽查两种形式;班级不合格者除不能参加先进班级评比外,凡涉及到的有关个人该期社会实践不合格,操行评定不及格。
(一)在劳动期间,值周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1、着装上岗,不擅离岗位。
2、见到师长,按礼仪标准统一称“老师好!”
3、上课、下课及课余时间遇到老师要主动为其让道。
4、不追逐、打闹,禁止不文明使用劳动工具。
5、在教学楼区、实验楼和教学楼劳动的同学还应做到:
(1)上课期间不在教室窗户外张望;
(2)不在楼梯及楼道喧哗;
(3)走路时脚步放轻。
(二)可通过“联系本”、座谈会及家长会等形式检查了解在家的劳动情况。
家庭劳动具体要求:
1、寝室。
(1)干净整洁,物品用具摆放有序;
(2)墙壁布置高雅,内容具有知识性和激励性;
(3)叠被,枕套枕巾整理平整;
(4)衣物自己收拾,并有序叠放;
(5)书架无灰尘,书籍(破损书籍自己修补)摆放有序。
2、个人卫生。
(1)不留长发,常理发;
(2)勤洗衣服勤洗澡,身上无异味;
(3)勤修指甲,不留长指甲;
(4)不穿戴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称的服饰。
3、为父母分担部分家务,一周之内至少做到:
(1)洗一次衣服;
(2)煮一次饭(包括炒菜);
(3)拖两次地板;
(4)擦两次灰尘(家具用品等)。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市教育局、县教科局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1、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1、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的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2、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可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3、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2、制定措施,提高认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学习细则,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种途径与载体。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重视孩子家务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校本课程,传授家务劳动方法,掌握家务劳动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园社团活动,加强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的正向引领。
3、课程整合与渗透。利用学校各级课程进行整合与有效渗透,利用有利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4、加强督导评价。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务劳动评价,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把具体的劳动情况和相关材料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可作为评选“劳动小能手”、“三好学生”等的依据之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6月)。
各校对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做好劳动教育成果的积累(如汇总家务劳动日记,家务劳动的感受体会,家庭成员对孩子家务劳动的评价感受等等)。同时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存档工作,并上报中心校,届时中心校将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对评选出的家务劳动小能手、劳动好少年等进行表彰。
1、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劳动习惯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比如,可以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与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雏鹰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还可以举行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重视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评价。在确定劳动教学目标、内容的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注重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的各项需求,踏踏实实,真正使劳动教育自始至终落到实处。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假日小队”、“红领巾特别行动小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尽量为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在家里劳动态度的改变,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
1、要打破来自家庭教育的障碍。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来自思想上的障碍,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其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
2、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健全家校合一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1、爱绿护绿活动教育。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爱护环境动起来”活动。各班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星级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德育处。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队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各班简要总结教育活动,期末交德育处。根据总结情况,德育处评选“劳动好少年”。
孩子的劳动观念必须从小养成,只有树立了劳动的观念,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才会让孩子热爱劳动。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劳动习惯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比如,可以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与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雏鹰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还可以举行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重视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评价。在确定劳动教学目标、内容的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注重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的各项需求,踏踏实实,真正使劳动教育自始至终落到实处。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假日小队”、“红领巾特别行动小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尽量为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在家里劳动态度的改变,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
1、要打破来自家庭教育的障碍。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来自思想上的障碍,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其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
2、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区中小学家务劳动指南》,劳动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特制定此方案。
通过家务劳动,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
[1—3年级]。
居家防疫:熟悉家务防疫内容,增强防疫意识。掌握口罩晾晒及处理、消毒通风等劳动技能。每日自测体温,健康出行。
卫生清理:熟练使用卫生工具,有效完成卫生清理劳动。学会扫地拖地、灰尘清理、碗筷洗刷、马桶冲刷等。
内务整理:掌握个人内务的整理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折衣服、叠被子、系鞋带等。
物品归整:学会物品分类摆放、学习归纳物品,增强自理能力。能够熟练整理收拾书桌,做到书本、文具分类摆放。
加工食品:学会食品初期的简单处理,掌握择菜、洗菜、洗水果和1—2样简单食品加工技能。
手工制作:尝试使用手工工具,熟悉一项手工技能。可学习缝制沙包、香包、编织、自制手工书皮等。
衣物洗涤:学会洗涤自己的简单衣物、掌握简单洗涤技巧,会清洗袜子、内衣等小物品。
垃圾分类:掌握垃圾类别,知道分类处理,自制分类垃圾桶,主动将家中垃圾进行分类。
种植养护:掌握花草日常养护知识,能够有规律的浇水,施肥。给动物准备食物、帮助清理动物卫生等。
照顾家人:懂得照顾家人、照看老人及幼儿,掌握简单照顾技巧。
[4—5年级]。
居家防疫:掌握防疫知识,增强防疫意识。学会口罩晾晒及处理、消毒通风等防疫技能,监督家庭成员居家防疫。每日自测体温,健康出行。
卫生清理:熟练使用卫生工具,掌握不同区域清理的方法和清理顺序,做到饭后收拾并擦干净桌子、收拾地面。
内务整理:提高个人内务整理能力,有条理的整理自己的衣橱衣物,保持自己的衣橱衣物整齐。
物品归整:掌握物品分类摆放、物品归纳技能,能够自己独立整理书橱、衣橱,并学会分类摆放。
加工食品:学会安全使用烹饪工具、学会简单烹饪、掌握2—3样简单食品加工技能。
手工制作:能够使用手工工具,掌握—项手工技能。尝试制作鸡毛毽、编织、贴绣、剪刻手工装饰等。
衣物洗涤:掌握衣物洗涤分类,能够洗涤自己和家人的简单衣物、学会使用洗衣机。
垃圾分类:掌握垃圾分类的意义,带动身边的人能按照垃圾分类的原则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种植养护:根据花草的具体需求,对花草进行的修剪、浇水、换土和施肥,学会给动物消毒等。
照顾家人:学会照顾家人,掌握一定照顾技巧。帮助穿衣换衣、简单喂食、哄睡等。
1设立家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学习相关的家务劳动技能,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家务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家务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
2家庭服务。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的美德思想,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家务劳动。一是让家长和学生共同确定孩子每天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量,由家长负责督促检查,形成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二是利用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适合学生身心年龄的实践活动,规定时间内学会做某一件事,每月安排一张劳动项目表,确定每月新学的一项劳动本领,由家长作指导,让孩子月月有所收获,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并在每一项完成后有简短收获或感悟,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成长,在劳动中体悟个人的幸福生活。
3定期开展家务劳动展评活动,将自己的劳动技能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相互学习新的家务劳动技能。
4结合特定的节日和主题活动开展相关的家务劳动,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
1定期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班级先根据学生表现和家长评语进行评选,确定候选人,然后进行学校评选,颁发奖状,树立榜样。
2每学期末,班级以图文并茂总结性的形式汇报班级学生的劳动情况,学生将自己本学期的家务劳动情况以图文形式(a4纸)在班级展示。
3将学生家务劳动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孩子的劳动观念必须从小养成,只有树立了劳动的观念,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才会让孩子热爱劳动。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劳动习惯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比如,可以在小学生中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中队主题会等活动,让孩子参与实践。在学校继续开展“雏鹰行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五自能力”,还可以举行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加了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重视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评价。在确定劳动教学目标、内容的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如采用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反馈”、等有效手段,注重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的各项需求,踏踏实实,真正使劳动教育自始至终落到实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假日小队”、“红领巾特别行动小队”等形式,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尽量为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在家里劳动态度的改变,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在社会上自觉遵守文明规则。
1、要打破来自家庭教育的障碍。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克服来自思想上的障碍,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断增强其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
2、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引导家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七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学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造学员良好习惯培养教学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各项教育活动安排。
1、爱绿色护绿色活动教学。
(1)学校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呼吁所有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参加植树节的绿色护理、绿色养生系列活动,尽力美化、净化环境。
(2)中高年级可开展环保活动。各班组织开展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2、自立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与家校结合教育评估工作,利用家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家校联系卡的形式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依据不一样年级的学生能力,以星级评价等形式开展:成年人不用吃饭,自身整理房间,认可菜名,挑选菜品清洗,清理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班级劳动。
(1)进行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所有学员参加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每月开展一次学校大扫除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指导学生的劳动技术。
4.课堂教学。
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和技术教学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资料,提交德育所。
5、节日教育。
各班五一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组会,学会唱歌劳动最光荣,朗读粒粒辛苦等活动。
三、家庭、学校教育实现八不要。
1.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例如,不按时工作,处罚清洁。
2.不要用免劳动来鼓励孩子。例如,今天的作业是正确的,扫地的任务是免除的。
3、不要在孩子面前鄙视劳动。例如,现在学习不好,将来会捡垃圾。
4、干燥不好,不要。例如,不要洗,不要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斥责如何打破碗,真是笨蛋。
6、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比如十分钟了,一个还没完,我做了三个。
7、不要否认孩子的劳动成果。比如看你洗的袜子,和没洗一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讨厌劳动的话。比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不去。
各班简单总结教学活动,期末交给德育所。根据总结情况,德育所选择了劳动好男孩。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八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处理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认识,心理素质普遍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我、能够积极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应对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身处的环境,富有责任感,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承当起多种社会角色,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从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卫生保健为主,加强中小学衔接阶段和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心理保健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以便顺利地完成学业。
确立高效能的管理体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心校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指导、研究与交流活动等工作。
主任:xxx。
副主任:xxx。
委员:各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班要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班主任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对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各班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方案必须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内容,列出工作进度,提出工作措施。
学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落实“五有”,即有领导机构、有师资、有经费、有活动、有活动场所。
(1)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定期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重点地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及时送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
(2)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训练。为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扰,使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各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如意志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放松训练、学习方法辅导、考试焦虑辅导等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广大学生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宽广,及时化解孤僻、郁闷、焦虑等心理困扰。
各班要着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机制。一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机制。建立班级、学校、心理辅导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心理辅导,预防学生发生心理偏差。对“问题学生”要做好个案分析并建立跟踪档案。二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学校要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突出问题,要及时发出警示,做到预防于未然。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要落实危机干预的人员、措施、设备,一旦发现心理危机,要立即启动干预机制。对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的,要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将其安排到专门的治疗机构治疗。
(四)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实现家校互动。
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形成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各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办1次面向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要广泛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主动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九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上级部门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规范。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感情。
1.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0月——xx年11月)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2.制定措施,提高认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实施规范,组织教师学习规范,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12月——xx年5月)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种途径与载体。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重视孩子家务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校本课程,传授家务劳动方法,掌握家务劳动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园社团活动,加强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的正向引领。
3.课程整合与浸入。利用学校各级课程进行整合与有效浸入,利用有利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4.加强督导评价。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务劳动评价,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把具体的劳动情况和相关材料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可作为评选“劳动小能手”、“三好学生”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6月)。
对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做好劳动教育成果的积累(如汇总家务劳动日记,家务劳动的感受体会,家庭成员对孩子家务劳动的评价感受等等)。同时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存档工作,并上报,届时我校将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对评选出的家务劳动小能手、劳动好少年等进行表彰。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十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为了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安排,协调,检查,指导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决定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xxx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xxx任办公室主任,中小学全体班主任均为成员。学校要把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使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使教师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的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各种素质全面提高,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使他们把学习当着一种快乐和享受。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像抓教学成绩一样,在安排工作时同时安排心理教育,检查工作时同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工作时同时总结,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于xx年起步,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教师,定期进行专题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为今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备师德高尚,富有爱心,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集中讲座等形式,每学期开展两次有针对性的讲座,将确定为心理咨询日,还要设置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广泛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呼声,和他们面对面的平等沟通与交流,为他们释疑解难,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3.通过案例进行教育,用各种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自教或互教,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案例,并相互讨论当事人的过错或过失,教师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4.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5.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6.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从而健康成长。
7.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校刊、校报、墙报,手抄报等多样化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8.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9.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资料及信息。
10.以课题研究为载题,认真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今年我校已申报了研究课题,学校将和其他教研课题一样,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研究探索出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少走弯路,使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十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问题。为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制定本计划。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总体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二)具体目标。
培养学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大类上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障碍性问题在学生中极少出现;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和自我认识等方面,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紧张;学习上出现焦虑、紧张、厌学情绪;自我感觉、体验和评价失当等。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差异性原则。
(三)主动性原则。
(四)活动性原则。
(五)尊重与理解原则。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常识。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一)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采用团队活动、故事、心理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个别咨询与辅导。
采用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困扰。
(三)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班级、团队、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十二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2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立,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3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做到尊敬长辈,热爱长辈。
小品、舞蹈、劳动技能竞赛等。
出旗仪式。
一、整队集合,各小组清点人数、征求辅导员意见、中队长宣布开始。
二、出旗、敬队礼。
三、齐唱队歌。
1、在《劳动最光荣》乐曲声中,主持人走上讲台。
2、主持人:《劳动最光荣》主题队会现在开始!请听歌曲《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
3、全班同学听录音。
5、主持人:大家说得都很好。假如今天我们的妈妈也来参加这次班会,你们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6、持人:下面我们看个小品,看看小品中的这位同学是怎么做的。
表演小品《帮奶奶浇花》。
主持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说明小品中的这位同学做法很正确。我们要向她学习,做个爱劳动的孩子。下面请看舞蹈《劳动最有滋味》。
7、学生表演舞蹈。
8、主持人:谁上来为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劳动者的故事?
学生上台讲故事。
9、主持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来看看伟人是怎么说的。
10、(投影仪出示名人名言)。
11、(齐读)劳动是幸福之文。——富兰克林。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
12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行劳动技能进赛。现在请组织委员宣布竞赛规则。
组织委员:
(1)服从裁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以计时的秒数为序排出前三名。
(2)遵守比赛时间。
(3)遵守赛场纪律。
文体委员:(举起第一个竞赛项目牌)。
快速系鞋带:各小队选手上台,完成时间;2分钟。
裁判评定,宣布第一名名单。
13、接下来按同样的步骤进行“钉钮扣和理书包柜的比赛。
14、主持人:通过比赛,可以看出获奖同学动作非常熟练,说明他们平时经常做家务活。他们既帮助了爸爸,妈妈,同时自己又学会了许多本领。动作不熟练的同学,还需加倍努力。同学们,原我们把勤巧精神发扬下去,在劳动中接受锻炼,成为生活的小能手,成为父母的画稿帮手。
15、齐唱歌曲《劳动最光荣》,活动结束。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十三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建设者和接棒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现就加强我校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把握育人导向。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的感情,报效,奉献社会。
2.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3.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
5.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等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开设一门公共必修课《劳动教育》,24课时,1学分,分两学年完成。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该课程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综合构成,各任课教师负责明确理论与实践成绩比例、出具理论学时成绩并负责汇总评定总评成绩;学生每学年向课程责任教师提交《学生劳动手册》,以手册中学生处、团委、后勤处等部门确认的劳动实践时间和成绩作为该课程实践成绩的评定依据。具体教学标准、课程实施方案、考核标准和成绩构成比例学校统制定。
2.开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及课程管理由各教学部门负责。
3.所有专业课程应结合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树立“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切实推动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构建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各专业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通过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在课程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实训指导书中,应明确劳动教育学时、方式和考核评价标准,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教育融入到培训,把学生劳动表现纳入实训成绩考核体系并加大成绩比例。实习实训中,应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劳动实践项目。
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积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集体劳动、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同时多途径灵活设置各类劳动实践项目,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处负责制定《学生劳动手册》作为学生完成劳动实践项目的证明,学生每完成一项劳动实践项目,由相关部门在其《学生劳动手册》上确认劳动实践学时和成绩。学生每学年向《劳动教育》课程责任教师提交《学生劳动手册》,作为该课程实践成绩的评定依据,完成劳动实践项目的时长和成绩应不低于该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
(三)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四)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工作机制,明确劳动教育要求。全校各部门应严格按本方案分工,做好劳动教育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
(二)保障经费投入,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
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依托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劳动实践场所,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各部门应多方拓展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三)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各劳动实践项目责任部门应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加强督导和宣传引导。
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将各专业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专业动态调整评价体系。加大劳动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十四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少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和负面影响,帮助小学生们尽快适应开学后的学校快节奏生活,学校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各班主任。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小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稳定的内在心理平衡被打破,且长期居家会导致许多学生产生焦虑、烦躁、恐慌等不良情绪;前期采取线上教育、居家上课等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师生返校后也可能会因为新的人际关系、教学模式、教学速度和学业负担、考试压力等带来的敏感、紧张、焦虑、抑郁、狂躁等心理问题。消除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适应返校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克服心理障碍,学会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是当前乃至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做好特殊时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班级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微信、钉钉、班会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介绍心理健康普及性知识、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与应对、心理调适方法、心理重建等相关知识;发布疫情防控知识、心理防护知识、心理科普文章等,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引领广大师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环境与身心变化,增强心理韧性。
(二)做好特殊时期心理辅导。各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因疫情产生的各种应激反应和延期、较长时间的居家封闭带来的心理变化,以及返校后知识衔接困难、跟不上课程学习节奏、成绩出现落差等学习心理问题。返校后,要针对共性问题开展环境适应、压力应对、情绪管理、亲子关系等团体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消除学生因疫情、延期开学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班主任要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队活动强化学生心理建设,多与学生情感交流,多留意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对待学生要亲和,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三)做好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各学校要有意识挖掘学科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呵护学生自尊,建立平等、尊重、激励的课堂心理氛围;要充分利用班会、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种活动,挖掘此次疫情的积极正面教育素材,引领学生树立胸怀祖国、珍爱生命、责任担当、尊重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四)做好特殊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地各学校要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给予教师充分的理解、激励与情感支持。返校后,适时适当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着重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特殊时期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识别与应对等的培训,促进教师放松减压,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二)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细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完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确保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到多岗联动、调度到位、密切配合、无缝对接、措施有效。
(三)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现状的关注,将班团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从健全学生人格和减少心理困扰的角度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主动勇敢寻求帮助。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发现学生情绪波动、行为异常,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各学校要定期举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分享班主任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健全家校社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家长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联系,指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最优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15篇)篇十五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为此,学校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小培养劳动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确定开展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实施步骤和策略。
1.思想教育,形成热爱劳动导向。通过晨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劳技课、家长会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强化教育。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教师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再是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家校配合,共造热爱劳动的环境。
(1)开展校内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果蔬,让班级、学生认领责任区域,予以精心呵护。了解一、两种粮食一年节气成长过程;通过种植好种易活蔬菜,了解蔬菜生长过程。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书包整理、教室装饰等实践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学校废物回收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初步设想学期中开设劳动周,开展专时专项劳动教育。
(2)组织校外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努力联系城区周边可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组织,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如到图书馆做小义工,帮助整理书籍;到职业体验小镇,体验各种职业劳动过程;到交通岗做文明督导员;到公园、植物园做环保小卫士;到种植园体验劳动等等。
(3)倡导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拖地、整理床铺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二年级能够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今天我当家”,中年级管理家庭家务琐事一天;“开心小厨师”,高年级每季度尝试为家长烧一道菜,毕业时学生能够主厨烧制一桌“感谢宴”。
4.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做出榜样,及时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以少先队活动课、劳技课为抓手,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每学期的劳动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习惯,我们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红领巾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的学生主体能动作用。除了每天轮流的常规值日外,学校每双周一下午为固定的大扫除时间,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卫生扫除,促进和强化学生将养成的劳动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四、探究形成劳动评价机制。
一至五年级分年级设计劳动评价表,对学生参加的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进行同步评价。学校课堂模式劳动课,每节课后进行实时评价,分自评、他评。家庭劳动评价由家长根据学生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分满意、良好、需努力等档次。社会劳动由参加的社区服务相关组织,给学生进行总评价。各项评价成绩,计入学校每个学生的成长手册包含劳动评价内容。学期末学生评优,劳动成绩作为评优参考值,进行评选。学期中举行的劳动活动,进行劳动小标兵评选。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励学生参加劳动,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