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个人的思考和感悟的结晶,体现了个体对经历和困惑的理解和思考。请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一些启发和提升作用。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一
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习俗作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近日,我参与了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体验活动,深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习俗是连接生活与文化的桥梁。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清明、端午等节日,我们都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中的腊八粥与团圆饭,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元宵节放灯笼、吃元宵,则象征着新年新气象、欢乐祥和。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我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心中也更加明白了习俗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蕴。
其次,习俗是传递情感和回忆的媒介。节日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时刻,而习俗则是这种情感传递的具体表达。比如,清明节扫墓活动,虽然与逝去的亲人分别,但在这一刻,我们凝思敬爱,深感亲情的珍贵;而端午节的赛龙舟,则是纪念屈原的英勇精神,充满着勇气和团队协作的力量。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人们可以唤起深藏于心底的情感,激发起对亲人、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再次,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习俗既有保守传统的一面,又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习俗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延续的见证,是我们之前辈智慧的结晶。习俗的创新则是新一代人在传承中加入新元素的产物,是我们面对现代社会的文化自信的表现。参与习俗活动,我们在传统中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创造性地发挥,将习俗融入现代生活,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最后,习俗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习俗作为一种人们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共识,增进亲情、友情和爱国之情。比如,春节期间亲友团聚,人们共同参与吃饺子、放烟花等习俗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元宵节的赏灯活动则使我们感受到人们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我们能够体察他人之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任,积极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参与习俗活动,让我更加明白习俗与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习俗所传递的情感与回忆,认识到习俗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也激发起对社会和谐的向往。我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习俗文化会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传承下去,让后代子孙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美丽。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二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我在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其中的习俗,让我受益匪浅。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享我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心得体会。
首先,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节是中国人共同欢庆的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红红火火的春节气氛让我感受到家人间亲情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而参与春节的传统习俗更是增添了趣味和色彩。比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等,每一个习俗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我不仅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其次,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孝敬祖先的时刻。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前往祖坟扫墓、祭奠祖先。这是一个庄重而庄重的仪式,意味着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候,我和家人在黄金周期间常常选择去郊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家族历史的了解,也体验到了孝敬祖先的重要性。
再次,端午节是一个寓意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在这一天,我会和家人一起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赛龙舟是一项团队合作的竞技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而挂艾草则是一种驱邪和祈福的习俗,让我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参与这些传统习俗,让我更加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中秋节是一个让人们感受到家庭和睦、团圆的传统节日。在中秋节,我会和家人一起品尝月饼、赏月、祭拜月亮。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一种团圆的象征。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我都会尝试各种不同口味的月饼,品味中秋的美好。在当晚,我们会一起赏月,感受孤独的美好和深邃的思考。还会进行祭拜月亮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感恩和珍惜家人的重要性。
最后,元旦这个节日给我留下了欢乐和希望的记忆。元旦是新年的开始,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欢庆,互相送上新年的祝福。火锅是元旦晚餐的必备菜肴,我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共度快乐的时光。而打麻将、看春晚、放焰火等活动则增添了节日的氛围,让人充满了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闪耀的一颗明珠。通过亲身参与这些习俗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这些传统习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我相信,在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创新,让这些习俗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三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上一篇:师范顶岗实习日志下一篇:配电顶岗实习报告总结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四
人们常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所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而节日习俗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习俗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我曾有幸参与过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感受到了习俗的独特之处,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我将结合个人经历和体会,谈谈我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文化节日习俗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增进社会和谐。在我参与过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春节。在那个隆冬腊月的时候,人们总会沉浸在欢声笑语中,共庆佳节。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放鞭炮,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除夕。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问好,祝福对方万事如意,接受长辈的祝福和红包。这些习俗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温馨与关怀,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社会和谐搭起了一座桥梁。
其次,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在每个传统文化节日,人们都会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赛龙舟则是纪念屈原投江治国的故事。这些习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参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故事,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同时,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也是人们心灵释放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参与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放松。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声欢呼,为自己心爱的队伍助威,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同时也体验到竞争的乐趣。这种团结合作与竞争的体验让人们心情愉悦,身心舒畅。而在中秋节的时候,亲友团聚、赏月品茗的习俗更是让人们远离尘嚣,静心净思,享受一种宁静与和谐。通过参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活动,人们能够暂时远离繁忙的生活,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最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往往蕴含着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例如,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猜灯谜。这个节日强调了团圆和智慧的重要性。人们吃元宵,象征团圆,寓意着亲人团聚,温馨幸福;猜灯谜则是锻炼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通过猜灯谜,人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联想力和分析能力。这样的习俗培养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强调了智慧和团结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传递情感、传承文化、放松心情和提升品质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认真对待、积极参与,让这些习俗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要将这些习俗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五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六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七
又到清明节,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间扫墓祭祖的风俗,大概始于唐朝,杜牧的《清明》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纷纷怀着悼念先人,追忆先人,去拜扫坟墓的这一风俗。历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连到现在。如今,我们不仅扫自己祖先的墓,而且还要扫烈士的墓,缅怀革命先烈,牢记烈士为祖国付出的生命代价,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今天。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有“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人们从萧瑟的冬天过来,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因此,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我们最喜欢春游。春游时,我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在郊外的清山绿水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有的放风筝,有的斗鸡,有的踢足球,有的荡秋千。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在江南则杨柳绽开,桃李芬芳。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江南有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人们在无限的春耕劳作,清明前后种的树成活率很高。清明在江南也是开始播种的季节。农谚又云“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同时也尽情地享受着明媚的春光。总之,清明是大地复苏、万物萌生的季节,也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八
赏月(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都是比较圆的,自古就有登楼赏月,富人家在自家阁楼上赏月,而且要摆上团圆饭,共同谈天说地。)。
吃月饼(吃月饼代表了对家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而且也有祝愿秋天粮食庄稼丰收之意,还可以把月饼送人,表示加深感情。)。
放天灯(广西南宁周边,相传是由于诸葛孔明所使用,然后逐渐的演变成了现在当地中秋放天灯的习俗)。
舞火龙(代表地是香港周边,象征着趋吉避凶,风调雨顺的寓意)。
走月亮(江苏如皋有走月亮的习俗。竹篙一点,那倒映在河中的月亮便碎成了片片粼光,要待到小舟荡出很远,河水中圆圆的月亮才弥合“创伤”。)。
烧斗香(江苏省无锡县的主要活动,香斗的四周应该由纱绢,并且在上面画有月亮上月宫的景色)。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九
我家乡有很多风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在这里,我列举两个内容。
每次到了春节,家乡都要举行“赶集”“赶”跑、走的意思。“集”集市、市场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逛集市。在家乡,没到了新一年的第一天都要会举行隆重的赶集活动,乡里的百姓走出家门,不约而同的朝集市走去,而集市里早已摆满大早人起来铺的店铺,有粮食、衣服、玩具,小吃等等很多。
人们到了到了那里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价格相对的也都会很便宜最高也不会超过50元。到了赶集的时候就算是在城市里上班的人也不会忘记珍惜这一年一度的赶集活动,赶忙回家乡赶集,因此,集市上的人也就非常多,甚至是一个人的脚尖挨着一个人的脚跟,不会有多余的空间。
卖东西的商贩也忙着收钱照应顾客,同时也不忘记提防着小偷。
第二大风俗是清明节,扫墓和放孔明灯。到了清明节的早晨,大多数人都会衣着这样的服饰,白色布衣裤,白色布衣,头戴白色斗篷,右臂挂着黑布白色子“孝”字的臂标。成群结队的往田地里走,在一大片不种粮食的地里,四处都有亲人的墓碑,而那些人到了都会不约而同的哭泣,然后擦拭着墓碑,拔掉墓碑上的草,最后烧钱。整个场面非常严肃,没有人说一句话。
但是到了晚上情景就大不相同了。吃过晚饭后,人们拿着事先做好的孔明灯,在灯罩里的字条上写着祝福语,放上天空,一个个孔明灯载着人们的祝福飞上天空,这时场景就非常壮观了,百八十个孔明灯在上空,盘旋着,犹如一阵符咒又像是“孔明雨”。放完孔明灯后,人们又会向同乡的亲人互相说祝福语,因为在我们家乡,是说的越多越好的,因此某些“文盲”也会闹出些笑话。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既喜庆有很庄重严肃。但是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因为这就是家乡的传统风俗。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十
在我的家乡,过年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
传说在这天,灶王爷要上天禀报一年的成果。人们要开始“除尘”——进行大扫除,以表示除旧迎新。人们还要开始置办年货等。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在外的游子也开始陆续返乡。
这时候,生意最红火的,大约就是卖炒货、干果的店铺了。在我的家乡,嗑瓜子成为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是谁不在桌子的盘子上加点瓜子,恐怕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招待客人!这时候,大多数人家还会买备好油,淀粉,回家将年猪送去屠宰场杀掉,然后取一些肥瘦相间的肉,加入鸡蛋,裹上淀粉,再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一盘新鲜的,热气腾腾的炸酥肉就出锅了。一般旁边会围着眼馋的小孩子,大人会特意拿一些可以直接吃的酥肉给孩子们解馋。酥肉与瓜子相似,都深深地浸入了这一方土地的血脉之中。
大年三十,对我的家乡的人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再忙的人也通常会在这天前赶回家乡。这天,人们要祭奠逝去的亲人,会带着纸钱、酒和香烛,还有鞭炮去上坟。先点好香烛,再烧纸钱给逝去的亲人,若是男性或者喜欢喝酒者,通常还会敬上一杯酒并洒下。晚辈们再跪着,拿着香,虔诚的磕头,以表示对死者的敬意。长辈们向逝去的亲人讲述一年来的丰收与欢乐,但通常不会吐露一点不如意。最后人们在一阵鞭炮声中,带着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悼与敬意离开。
这天晚上,大家摆出早已备好的丰盛的饭菜,举杯同庆,共贺春来。桌子通常都是丸子还有很多圆形的糕点,这些都是人们对团圆的向往。
初一到初七,我们走亲访友,来到亲朋家,嗑瓜子,一起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初七以后,我的家乡的人们通常还会“喂树”。我听我的母亲说起过,每年初七初八,外婆总会领着母亲,拿着糯米饭喂树。外婆拿着一把小刀,给树皮开几道口子,再由母亲一点点地用糯米饭填充划开的口子。据说,这样能使树神感受到人们的敬意,从而结出更大的、更甜的,更不惧风吹雨打的果子。可惜的是,随着果树的减少,这项习俗快要失传了。
纯朴的人民,以习俗表达着对于自然鬼神的敬畏之心。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十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品月饼。而除夕,我们的传统是:包饺子、吃年夜饭。
除夕,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们家也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瞧,奶奶、妈妈、姑姑她们正如火如荼地包着饺子呢。于是,我也来了兴致。
我拿起一张柔软的饺子皮,看着那一盘盘腆着肚子的胖饺子。我想,何不给这些经典饺子变变身呢!包个什么形状的呢?脑子边思索着,手上也转开了。我舀了一勺肉,左手把饺子皮往里按了一些,右手再把左手弄的波纹按紧,包了一半,发现后面剩下的肉馅儿太多了。略一思索,一个念头闪现——“小葫芦”。大胆试试吧,就把两边的皮轻轻拉长,把剩下的肉馅按压进去,小心翼翼地按紧拉长的皮的边缘。大功告成,我拿起来一看,嘿嘿!这前小后大的模样,就成了我的新发明——“小葫芦”。
这“小葫芦”还挺可爱,引来大家一致称赞,摆在那一排圆饺子中,当真与众不同!“再来再来!”大家一直催促。“好,看我的!”我在饺子皮上放好肉馅儿,然后把饺子皮对半折一下,把右边的那一半皮用右手弄出波纹,然后捏紧,再把左边的皮往右按。封口朝两边慢慢拉长拉高一些,底面按紧。“小小金元宝”出现了,奶奶乐呵了嘴,直夸这个造型应景又吉利,并宣布我们家以后的饺子就包“金元宝”的了。
中国的源远流长,而我们今天的创新不正给朴素的中国传统绣上了新花样吗?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十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当我念起这首《春节童谣》,我就想起我们全家制作腊八蒜的情景。
腊八这一天,妈妈一大早就带我喝上了甜蜜的腊八粥。我一边喝一边说:“妈妈,这粥太好喝了,真希望天天都是腊八节!”妈妈听了,神秘地一笑说:“腊八节可不止有腊八粥呢!”“啊?还有更好吃的吗?”“你这个小吃货。”妈妈笑着说,“晚上你就知道了。”
期盼了一天,终于放学了,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说吧说吧,腊八节还有什么好吃的?”妈妈说:“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呀,不过腊八蒜可不是现成的,得我们自己做。”我一听就来了精神,连忙追问妈妈怎么做。妈妈让我先把大蒜头剥出来,还要注意剥完整,不能破皮。我小心翼翼地扣着大蒜皮,好不容易剥出了十来颗白白胖胖的大蒜。“接下来呢?”妈妈递给我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让我把剥好的大蒜全放进去,然后倒上没过大蒜的白醋,最后在上面撒上冰糖,封好口。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能吃了吗?”我心急地问。妈妈笑着说:“要等到大蒜变绿了才能吃,得十来天呢!”
于是,我每天回家的作业又多了一样——看看腊八蒜绿了没。
终于,等到了第十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原本白花花的大蒜上出现了一些绿色,我大声地喊:“爸爸妈妈,吃腊八蒜咯!”
妈妈从罐子里夹了一颗腊八蒜给我,还提醒我腊八蒜可是有点刺激的。我边点头边贪心地咬了一大口。天呐,辣得我直流眼泪。妈妈在旁边递给我一个大饺子,哈哈笑着说:“饺子配蒜,越嚼越香!”
从此以后,我的春节童谣就变成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蒜泡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优秀传统习俗心得体会(汇总13篇)篇十三
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爱过端午节,爱享受节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