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范文可以用于学术研究、科学实验、工作总结等多个领域。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报告范文,了解如何通过合适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观点。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一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二
贵州,是中国西南的一块瑰宝,她浩瀚的山峦,深遂的峡谷,原始的森林和美丽的溪水潺潺,一直吸引着各类旅游者到这里一探究竟。然而,贵州除了自然风光的魅力外,还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图景。近期,在贵州旅行过程中,笔者就深入接触了贵州的民族文化,下面将带领大家一同学习认识。
【正文】。
首先,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作为诞生地的苗族文化,在贵州省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苗族人民环境环绕着秀美的山峦,因此,苗族人们天然的就锲而不舍地守护了大自然的资源,他们传承给后人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保护环境的精神。
其次,贵州苗族还有着极具文化深意的摆手舞,它源于古代苗族的祭祀活动和宴席舞蹈,通过手势的表现和动作的舞蹈形式,表达出了苗族人民朴素的生活信仰和对生活的向往。在“摆手舞”的现场,我们时常能看到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姑娘,身姿曼妙,手舞足蹈,如同清泉般纯洁动人。
除了苗族文化,贵州的侗族文化也是一大亮点。侗族以唱歌、跳舞为生命的表达方式,他们很少说话,却在音乐中表达人生的风险与激情。侗族的“大歌”,孚古云:“歌者必客,客者必歌”,这也说明了侗人端庄、好客、忠厚的性格特点。同时,侗族婚礼上的“抢绣球”,被誉为世界上“最疯狂”的婚礼仪式之一。侗家青年抢不到球就不得成婚,这传统的婚礼仪式,凝聚着侗家人凭借智慧和勇气追求幸福的精神。
另外,贵州的布依族文化就以她的独特美食,服务于上万珍藏在布依族文化的饮食文化中。布依有一句话,叫做“脊背不能忘土,胃口不能忘家乡味”,这句话意味着,无论走到哪里,时刻都在想念家乡的美食。在贵阳、安顺、遵义等地区,街头巷尾的布依族餐馆以其别具一格的味道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荔波豆腐糙米粉、龙州脏腑套餐以及毛旗鱼汤。
最后,关于“苗族风情街”是我们旅行的一个重要站点,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同时,也是游客深入认识苗族文化的好去处。在苗族风情街的每一个展位、每一项活动,都能感受到苗族人充满魅力的文化底蕴,从而深深地感受到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结论】。
通过本次旅行的体验和认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贵州的民族文化不仅多彩多姿,更是中华民族一道重要的文化符号。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旅行认知这些文化,我们可以学到更多丰富多彩的人文因素,真正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挥之不去的魅力。在今天,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人前来贵州等地品尝民族文化的独有魅力,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地继承、弘扬和发展我们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血脉。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三
贵州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文化的省份,这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贵州民族文化的报告会,深切感受到了贵州这块文化宝地的魅力和多样性。在听取了专家讲座、参观了民族村寨和手工艺品展览之后,对贵州的民族文化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多元文化交汇,形成多彩的文化景观。
贵州高山峻岭,河流纵横,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贵州的民族分布情况及其各自的文化特点,让我更加了解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其中,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文化深深吸引着我,侗族歌舞风情,在专家的介绍和演示下,让现场观众驻足停留。此外,会上还介绍了苗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现状,通过观摩群众的生活及艺术表现,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些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
第二段:民族村寨开启亲身体验之旅。
跟随专家的带领,我们参观了贵州的少数民族村寨,包括麻江、镇宁、榕江等地。不同的村寨,其建筑、风俗、风景都独具特色,深受我喜爱。在麻江村寨,当地的苗族族绣、木雕、公益旅游项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镇宁的侗族村寨,我终于见到了专家在座谈中所提到的“侗寨歌会”。精选出的优秀歌者在现场互相竞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吸引了周围居民纷纷聚集。在村寨中观摩聆听不同民族的歌舞文化,更加丰富了我的视野。
第三段:手工艺品展览传承民族文化。
此次活动中,还有一次手工艺品展览。展品包括了当地的苗绣、火柴盒画、刺绣、手工鞋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凝视着一件件艺术品,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园、对民族传承的满腔热血,在心中暗暗为他们点赞。在专家的讲解下,我了解到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遗迹、文化内涵,因此其价值不止于其实用性。展览中的作品教育了我要珍惜民族文化,要学会欣赏和传承这些艺术品。
第四段: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专家的讲座中,我了解到贵州正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民族村寨的参观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文旅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和改变。据专家介绍,贵州各地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旅游线路,各个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不断地完善。贵州迎来的发展机遇,也孕育了文化、旅游和经济相互促进的理念,为外来游客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体验。
第五段:爱国主义情怀。
围绕着民族文化的讲座、观摩、展览,让我对民族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认识,同时也唤醒了我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这些民族文化的创作、传承、发展都是中国文化、中国民族的瑰宝,而自身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则是我们的应有之义。我认为,只有在深入地了解文化的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爱国和传承,坚守文化自信的底线,在新时代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贡献力量。
在这次与贵州民族文化的接触中,我看到了其文化的多样性,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现状和发展情况。更加坚定了我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和爱国情怀。希望大家都能积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推动共同的文化发展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任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四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五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六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广西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树立,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民俗风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1.市场培育不足,企业参与不够。
当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具体负责实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策划、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力度,产业融合不强。“桂中一体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地缘性出发,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线和精品服务。如在开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桂中“民族四绝”的旅游路线时,可以设置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区的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开发桂中壮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刘三姐歌谣、传说和来宾壮族土司文化等资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刘三姐文化,以柳州、来宾为中心,打造“来宾—柳州—河池”和“来宾—柳州—桂林”两条壮族文化旅游路线。
(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来宾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互为带动,促进柳州、来宾各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绝”和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如整合桂林红瑶、河池的白裤瑶,开创一条瑶文化旅游路线:“桂中(五大瑶族支系)—桂西北(白裤瑶)—桂东(红瑶)”,又如壮族刘三姐”风情游,可设置“桂林(阳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线。此外,还要加强与区外省份、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周边省份延伸和向国际旅游拓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桂中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强化政企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要进一步调整、注重“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七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二、展演(11月21日)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八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多彩。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的民族文化,笔者去阅读了《贵州民族文化报告》。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深受感动,不仅对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第二段:报告内容。
《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涵盖了贵州各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报告详细介绍了每个民族的习俗、传统和思想文化,让人们深入了解了贵州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在音乐方面,《贵州民族文化报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贵州不同民族的音乐类型,并对贵州特有的口弦乐器、唢呐乐器等进行了介绍,让读者深入了解了贵州民族音乐的独特风味。
第三段:心得感悟。
在阅读《贵州民族文化报告》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贵州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在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民族文化逐渐消失或遭到污染,而贵州的民族文化却能够得以传承至今,这说明了贵州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坚定。同时,也让笔者深感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足,需要更加努力去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本土文化,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段:思考。
在阅读《贵州民族文化报告》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贵州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一些贵州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正在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而聚集着丰富文化元素的贵州土司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淡化。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好贵州各民族文化遗产,让贵州的文化更好地为人们所认知和传承。
第五段:结论。
总之,《贵州民族文化报告》让笔者对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也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通过阅读和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让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之中得以绽放。笔者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人阅读《贵州民族文化报告》,了解和传承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文化。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九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贵州民族文化宫是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的一座大型博物馆,展示了贵州省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我有幸参观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并对其留下了深刻的体会。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贵州民族文化宫作为一个展示这些传统文化的场所,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展览内容和感受(200字)。
贵州民族文化宫内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多民族的服饰展览。我欣赏到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华丽服饰,每一件都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此外,宫内还有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示,让我对贵州各民族的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参观贵州民族文化宫,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更加珍惜和尊重了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三段:启示与思考(200字)。
参观贵州民族文化宫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文化交流和融合。这种和谐共处和融合是贵州地区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参观贵州民族文化宫让我思考,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如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贵州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四段:文化保护和传承(300字)。
贵州民族文化宫展示了贵州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提醒我们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文化多样性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许多民族特色正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来保护和传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政府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来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每个个体也应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将我们独特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
第五段:个人启发和总结(300字)。
贵州民族文化宫的参观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感悟。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认识到了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责任。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个体层面,我们都应该采取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贵州民族文化宫这样的场所得以继续存在,并将我们独特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总结:贵州民族文化宫是一个展示贵州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通过参观贵州民族文化宫,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了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让我们珍爱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十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
(1)黟县的方言。
(2)黟县的传统节日。
(3)黟县建筑。
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1)黟县的方言。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
(2)黟县的传统节日黟县的节日也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下面选讲了了几个重要的节日和我们家乡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称之为“过年”。除夕那天人们会早上去祖坟祭拜,表示一年结束了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且祈福来年好运。下午大家很早就贴好春联,然后鸣鞭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会有道菜——鱼,并且不能把它吃完,尤其是留着鱼头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吃完晚饭人们换上新的衣裳出去窜门,小孩子去拜访长辈并且会收到“压岁钱”。然后回来守岁,现在很多人是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也有玩游戏等活动。零时,由男子开门鸣爆焚香,敬拜四方神明,叫作“出行”。早起,先烧香焚纸敬拜祖宗容像,后吃“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黟县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的早茶民俗。“锡格子茶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古往今来的黟县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儿,就是享受“锡格子茶”。焕然一新的家人们互相拱手作揖、祝贺新禧之后,便按照辈分围坐在厅堂中央八仙桌旁。八仙桌正中间,则高高矗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类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样式除去提篮、掀盖、去底再将中间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之后,你会发现,那四层里边分别摆放着黟县的地方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我们称之为“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这些茶点都是当地人家进入腊月之后自己用土法制作或自产的,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多层叠加、外边有五彩色纸包裹的“千张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店“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状糖“芝麻糖”——节节高;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儿女双全。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鸡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须吃两只茶叶蛋,寓意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吃过茶叶蛋之后,人们便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相继离席,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连同底座和顶盖依次叠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至此,“锡格子茶”就宣布结束,“大拜年”、“走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度春节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从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整个春节期间,每逢家中来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须以此“锡格子茶”习俗招待来宾。如此“茶俗奇葩”沿袭至今。
我们家以前这些糕点都是自己制作的,后来渐渐的变成买现成品了。我的外婆家现在仍然在用“锡格”,也有很多人不用这种锡格了而是改用了塑料制作的类似于锡格的乘物盒子。而且现在里面装的吃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还添加了很多其他产品,但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登山扫墓,祭祀已故亲人,将坟地杂草清除并培土,整修坟包,然后插上纸钱(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大部分的“钱”都是自己家剪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直接购买。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会在门上插上艾叶,挂菖蒲用以驱邪。有些人家仍然保留着喝黄酒的习惯,小孩子挂蒜头在胸前??但是这些习俗现在渐渐的淡化了。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又名中元节,家家会上祖坟祭拜祖先,但是不会跟清明节一样扫墓培土之类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挂钱”而已。
中秋节现在只是保留了家家聚餐、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而已。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早上吃“腊八粥”,腊八粥跟现在的八宝粥有着类似的感觉,各家所放的原料不一样,但是基本上花生、豆腐、桂圆等各家都会放的。传说是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俾求苍天明年赐福,给予一个丰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全面打扫,俗称“扫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年”是给逝去的祖先过的,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祖坟鸣鞭,“挂钱”,烧纸??让祖先们在底下过年。有当地的老奶奶们说只有让祖先们过完年我们在可以过好春节的。
(3)黟县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黟县的古名居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宏村、西递、屏山和关麓就保留着多数古名居且宏村和西递已经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黟县古名居建筑其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讲究风水”,二是“注重雕饰”。一般而言古村落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不仅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周密的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通常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散列于山麓或丛林之中,浓绿和黑白相互映衬,山和水相互辉映。古民居的外观造型也颇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并且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步低落的形式,节省了材料,又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天井”也是黟县古名居或者徽派建筑的一个建筑形式,几乎每一幢的古居民住宅都有天井。天井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而且通风降湿,天井的两侧建有廊房,通常还会修有排水的水沟,使室内居民宅与外部的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宏村村落就是一个用内部活水来贯通全村的村落,当然这个活水是后来人工建成的,并不是天然的。村中每一家的水都会联系在一起并且流过南湖和半月湖。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水流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对于民居的雕饰,有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像木质的廊房等的窗户和门上一般都会雕有饰品,且都是取材于自然之景物如荷花、梅花竹子、石头、人物等等之类。而府宅大门则一般都会用石雕砖雕在门上方装饰以显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黟县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古名居之外还有就是牌坊。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相对比较少,其中宏村和西递都有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黟县的商人在外经商获得财富之后都会回来修建牌坊来显赫自己的殷实财富。祠堂和石塔也是黟县建筑的一个类型,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云门塔、尚德堂、笃敬堂等等。
三、个人意见。
黟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黟县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关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文化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
——以榕江县八开乡亚类村为例。
张兴明*陈轶豪。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村人进城务工变得越来越频繁。近年来,随着亚类村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能唱苗歌、吹芦笙、跳芦笙舞以及制作苗族服饰、手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少;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年轻人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加之主流文化的冲击,苗族人逐渐被“汉化”,就更没有人愿意去学习和传承苗族的传统文化。因此,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在我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当地政府也对此积极采取命名传承人、争取国家文化传承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村民们对苗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但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我们根据我村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等方面通过登门拜访和村头访谈的形式就我村对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展开调查,发现我村在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存在的问题,并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字】苗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建议。
*张兴明:男,苗族,1995年生,贵州黔东南人,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2013-2班,电话:18770811129,电子邮件:*陈轶豪:男,汉族,1995年生,上海人,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2013-2班,电话:13482235423,电子邮件:
一、调研背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就是指少数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要实现各民族平等,要平等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亚类村来说尤其重要。
(一)亚类村概况。
差,直到2004年村里才通公路。全村共辖4个村民小组,分别。
有四个自然寨,218户,937人,其中中共党员26人,全村区域。
及少数侗族和汉族等,其中苗族占60%以上,这里的群众思想。
文化素质较低,经济意识较差,人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经济来。
亚类村也渐渐地朝着这种不容乐观的方向发展着,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从我村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经济上发展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村风也更加文明淳朴??但伴随着这些发展,我们原来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苗族技艺等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村里一幢幢新盖了房子都砌上了水泥墙,原来代表着苗家人独特建筑的吊脚楼越来越少;以前,村里的苗族传统节日很多,吃新节、姊妹节、芦笙节等等节日热闹非凡,村民们聚在一起唱苗歌、吹芦笙、跳芦笙舞、斗牛以及举行一些祭拜仪式,但是近几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能够继承这些苗族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不再有年轻人愿意学苗歌、吹芦笙、跳芦笙舞等,至于继承传统苗族服装和工艺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已经失传;我村当地苗族的欢庆节日举办的次数也逐渐减少,有的节日甚至都不举办了,村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以及一些妇女,村子变得越发冷清。
二、调研目的及意义。
兵家常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于一个村庄、一个民族来说,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这个民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观察、村头访谈以及登门拜访等方式,根据村里老人的讲述以及我们的调查结果,找出我亚类村现在苗族人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节日欢庆的方式等与以前存在的不同,发现我村在苗族文化保护和继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看法,旨在改善我村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状,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调研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团队协作和自我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亚类村苗族文化传承情况调查结果。
(一)苗族语言。
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苗语是苗族同胞的母语,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加上各个地方生活习性的差异,苗族分为不同的系别,分为黑苗、红苗、白苗、短裙苗和长裙苗等,因此,苗语也有很强的地域性,各个区域之间的苗语有较大的差别。
亚类村的苗族属于黑苗,其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组苗族语支,亚类村主要有苗、水两个民族,苗语是我村苗族同胞沟通交流主要的甚至可以说唯一的语言,除了学生上课用汉语教学外(大多为方言教学),村里苗族同胞都是用苗语交流。让我们高兴的是,在访谈中村民告诉我们,村里每个人都能说一口流畅的苗语,显然苗语对亚类村苗族同胞来说早已根深蒂固,有的老年人甚至听不懂也不会说当地的方言,更不用说普通话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改善,一些家长也会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时教他们说苗语的同时也教他们汉语。这些家长说:“孩子一旦上学了,就得接受汉语教学,教孩子说汉语也是为了他们上学时能更快地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不至于听不懂汉语而拖学习后腿。”但是,我们也产生了一丝担忧,万一越来越多父母从小偏重于孩子的汉语教受而忽略了苗语,那久而久之,我村的苗语会不会面临灭绝的可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芦笙及芦笙舞。
芦笙作为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它对苗族人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苗族同胞对芦笙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芦笙舞是伴随着芦笙吹奏出来的乐声而有节奏性地舞动的一种舞蹈,有很强的表演性,是苗族人民欢庆的最普遍的方式。
沉。苗族芦笙舞分为斗牛芦笙舞和歌塘芦笙。
舞(当地叫做踩歌塘)两类,斗牛芦笙舞一没有女生伴舞,芦笙声响亮而高亢悠扬。踩。
笙舞,但是遗憾的是,随着外出打工的人的增多,村里。
能熟练吹奏芦笙、跳芦笙舞的人越来越少,因此芦笙节。
也好久没举办了,只有过年的时候会跳一会儿芦笙舞,但是参加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在农闲时节只要遇上学生周末或放寒暑假,我们就来教他们学习吹芦笙,但是现在没人想学了,很多学生也都寄宿在学校,没机会学,芦笙的传承越来越困难咯。”村里的芦笙师傅王发庆如是说。我们在访问过程中也发现,其实还是有一些年轻人有学习芦笙的渴望的,但是由于常年外出打工,回家了也很难找到机会和师傅手把手学习,加上吹芦笙需要很大的肺活量、灵活的手指和一定的吹奏技巧,学习起来也不见得容易,因而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地愿意学习吹芦笙,会吹芦笙的人少了,芦笙节跳芦笙舞也就很难进行了。
(三)苗族民歌。
如果说苗语是苗族同胞之间交流的直接方式,那么苗族民歌就是人们表达内心理想与美好祝愿、男女传情达意的最好的途径。亚类村苗族民歌历史也很悠久,主要分为苗歌大小调、情歌对唱和祝酒歌三大类。大小调主要是一些人们表达愿望、讲述古老故事的歌曲,起调属于小调,歌曲的高潮部分也就是叙述的中心属于大调。大小调的曲调往往比较高亢,歌词的内容比较固定,有独唱和对唱两种类别,独唱一般偏向叙事纪实,对唱一般偏向于表达互相之间的祝福等。情歌对唱顾名思义就是男女之间传情达意、互相表达爱慕之意的歌,一般曲调比较悠扬,听起来有些伤感,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可改动性,歌词大意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任由自己改编。祝酒歌当然就是在酒桌上相互之间敬酒时唱的歌,歌词往往比较风趣幽默,略有互相调侃之意,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祝福的歌曲。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亚类村的苗族民歌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村里82岁的歌师潘云岩告诉我们:“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学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晚上总是有很多的孩子主动来我家请我教他们唱苗歌,现在不要说主动来学,连叫他们听他们都不愿意听了。”从村头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年长的老人家大都是会唱苗歌的,为人父母的中年人也或多或少听得懂也会唱一些情歌和祝酒歌,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会唱苗歌的人几乎没有了。14岁的韦通胜这样说:“苗歌既难学又不好听,流行歌曲好听又易学,我更愿意学流行歌曲,而且在学校没人唱也没人教,也没有人想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村苗族民歌的传承情况是一代比一代差,没人学、不愿意学成了苗歌无法传唱下去的主要原因。
(三)苗族服饰。
量石膏与浸液反应后静置沉淀,用同样的方法制出足够多的沉。
淀物,其次将棉线纺织成的白布浸入沉淀物中染色,一段时间。
后捞出漂洗晾干,如此重复使其定色,当染成深黑色时将晾干的布匹置于敲布石上捶打让布匹光滑,最后裁缝成底装,完成后用不同颜色的线刺绣出鲜艳的图案花纹,有的还配上银饰,如此便做成了上衣;围兜用于固定上衣的下摆,苗裙和裹腿布均是统一的黑色,绣花鞋各种花鸟形状的刺绣图案更是繁琐复杂了。亚类村的妇女平时为了方便劳作都穿的是蓝色便装,现在的便装都是从街上购买布料缝制而成的,只有盛装仍然沿用传统制法。遗憾的是,由于制作繁琐加上不方便劳作,亚类村男子均已不穿苗服了,只有少数人家里仍收藏有一两件苗族男装,庆幸的是大多数家庭都备有一件女盛装,有女儿的家庭更是有两件以上,但绣花鞋由于制作复杂现已渐渐减少了,甚至已经没有了,穿苗服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如此下去,亚类村苗族服饰的传承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制作出这样精美服饰的技术也将会面临失传的可能了。
四、亚类村苗族文化传承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流文化的冲击。
(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必然为之。
人的每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且维持行动向一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的一种心理动力。当人们处于某种缺失状态之时,他的内心便会有种强烈的渴望,不顾一切的追求他想得到的。但是有时人自身并不存在某种缺失状态,但是外界的压力或诱惑物挑起了人的欲望,那动机便产生了。同样,当现代化的大潮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现出了他们的趋利性,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自身利益的驱使,促成了人们的行为。
(三)学校寄宿制对文化传承也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村由于生源较少,再加上师资力量极其匮乏(村里只有一个老师),因此村里只有两个年级,三年级及以上必须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就读,学生因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太远,而不得不选择寄宿于学校,因此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就相应的减弱。殊不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传承下去,家庭当仁不让的作为首要环境,现在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削弱,成为孩子离本族文化越来越远的重要原因。
(四)新生代年轻人的兴趣使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我村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苗族文化的一大动力,但是随着年轻人逐渐接触到主流文化,兴趣有所转移,年轻的一辈学习苗族技艺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淡,年轻人更喜欢听流行歌曲而不是苗歌,更愿意去学习流行乐器和现代舞蹈而不愿学吹苗族芦笙和跳芦笙舞,人们嫌苗族服饰制作太过繁琐复杂,有的人甚至觉得它不好看、银饰穿戴起来太过笨重、不够舒适方便等原因,便对苗族服饰失去了兴趣。因此,对苗族文化没有兴趣也成为了我村苗族文化传承的一大障碍。
五、促进亚类村苗族文化传承的建议。
(一)内在动机——文化自觉及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费孝通先生在《论文化与文化自觉》一书中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
家乡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地标,它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它的繁荣需要我们共同打造,进行家乡文化资源调查旨在为家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调查目的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家乡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发展也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和谐,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为家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我进行了此项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三、调查内容。
情、社会发展,出版了以诗歌为主的各类专著70多套,发表文艺作品1万多件,有些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意等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赛。作曲家杜兴成也拿出稿费设立了杜兴成文艺奖,重奖诗乡文艺人才。诗人艺术家中,也兴起了十分浓厚的传帮带之风,教出了一大批青少年文艺人才。
绥阳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诗乡”,从东汉时期的尹珍在旺草设讲学堂到宋代改变世界历史进程、挽救欧洲文明的绥阳人冉琎、冉璞兄弟,留下千古佳话,贺龙元帅驻军郑场、游览卧龙寺,使绥阳革命老区引以为豪,在当代又涌现了廖公弦、李发模等著名诗人,迄今为止,已有300多名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文艺作品2万余件,出版各种文艺著作100多部。
2012年1--10月,全县接待游客475.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1.3亿元。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十一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十二
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网址:http://)、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发布公开招聘公告。
(二)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和方式: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报考人员登录“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网址或219.151.4.99)报名。网上报名按以下程序进行:
1、提交报名申请。报考人员于2016年9月21日9:00—9月23日17:00登录“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提交报名申请,并上传本人近期免冠正面彩色证件照片(jpg格式,20kb以下)。每位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职位为进行报名,根据所报职位要求,填写《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2016年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附件二)。报名申请被接受后,系统会向报考者反馈一个报名序号。报名序号作为报考者查询报考资格审查结果、报名确认、下载打印准考证和成绩查询等事项的重要依据,请妥善保管。截至2016年9月23日17:00,已提交报名申请但由于报名表信息不完整、错漏、相片不符合规定等原因导致初审未通过的人员,视为报名失败。
注意:考生在提交报名信息并成功上传照片或审核未过修改报名信息后,都需进行报名确认操作。点击“报名确认”按钮后,审核单位才能对提交的报名信息进行审核;若不进行报名确认,审核单位将无法审核报名信息。在2016年9月23日17:00前不进行报名确认的考生,即视为自动放弃报名。报名确认后,报考信息将不可再修改。
报考人员须如实填写本人有关信息和材料,所提交的有关信息、证件与笔试、面试时使用的证件必须一致。报名表填写信息不真实、不完整或填写错误的,责任自负。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
2、报名确认及缴费。报考人员提交报名申请后,招考单位将在24小时内完成初审并对初审合格人员进行确认。报考人员于2016年9月21日9:00至9月24日17:00期间登录“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查询是否通过资格初审。报考人员通过资格初审后不得再改报其他职位。通过资格初审的报考人员须于2016年9月25日17:00前在“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缴纳100元报名费。未按期确认及缴费者视为自动放弃考试。
3、网上打印准考证。报考人员报名确认并缴费成功后,请于2016年10月26日9:00至10月29日17:00登录“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并打印准考证。
网上报名技术咨询电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考试院0851—86831833、86810676。
4、报名要求:原则上要求本人亲自报名和填写相关信息,信息填写不真实、不完整或填写错误的责任自负。报名人员只能选择一个职位进行报名。
5、单个岗位的报名人数与该岗位计划招聘人数达不到3:1比例的,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后,该岗位招聘计划减少或取消,减少或取消的岗位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上进行公示。
(三)考试及资格审查。
考试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实施。
1、笔试。
初审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参加统一组织的笔试,笔试采取闭卷考试。笔试时间:2016年10月29日上午。
所有考生均须参加相应类别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两科考试。两个科目题本为合订本,两个科目连续进行考试,中间不间断。考生不得提前交卷、退场。考试范围以《考试大纲》为准。
笔试综合成绩为笔试各科目之和折算为百分制,以60%比例计入总成绩。
考试地点:详见《准考证》。(考生须携带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准考证方能参加考试)。
未完成笔试科目或未取得有效成绩的,取消进入下一环节资格。
笔试成绩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上公示。
2、资格审查。
根据应聘人员的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按单个岗位招聘计划数与该岗位参加资格审查人员数1:3的比例确定资格审查人员。同一岗位应聘人员笔试成绩末位并列的,同时进入该环节。参加资格审查人员名单、时间及地点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上公布。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按照《招聘方案》和报考人员网上打印的《报名表》,对拟进入面试人员是否符合报考职位所需资格条件进行资格复审,资格复审不合格的,取消进入面试资格,该职位拟进入面试人员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审查合格者方能进入面试。资格审查贯穿于招聘工作全过程,如在招聘过程中发现有违纪违规、材料不齐、提供虚假信息或应聘人员条件不符合招聘岗位条件要求等情况的,随时取消应聘资格。
资格审查所需材料:
(1)《报名表》2份;。
(2)毕业证、学位证、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或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在有效期内的附本人照片的户籍、身份证明);应届毕业生须提供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但在办理聘用审批手续时,必须按要求提供相应的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应聘岗位所需的其他相关材料。
(5)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应聘人员,须分别提供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6)本人近期正面1寸免冠彩色照片2张。
3、面试。
面试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
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确定为参加面试对象。参加面试人员名单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公布。
面试内容为结构化面试,面试主要测试应聘者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位适应性。外语讲解员职位需加试口语(口语测试占面试总成绩的60%)。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未参加面试的取消进入下一环节的资格。
面试成绩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公示。
4、总成绩计算。
(1)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分,笔试成绩占60%、面试(包括专业测试和结构化面试)成绩占40%。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和总成绩均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同一岗位应聘人员总成绩末位并列的,按实际成绩计算,如仍并列的,笔试成绩高的进入下一环节。
(2)总成绩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公示。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十三
讲座之一侗族概况。
侗族,人口有251.4人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1958年制定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侗族的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5座多角宝塔形楼亭,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构造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
最热贵州民族文化报告(案例14篇)篇十四
报名参加公开招聘的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行端正、人格健全。
(三)安心应聘岗位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具有胜任应聘岗位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五)年龄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放宽到40周岁,具有博士学位(非在职)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放宽到45周岁。
(六)身体健康,符合应聘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七)符合应聘岗位要求的其它具体资格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