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的撰写过程需要严谨和认真,包括对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把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一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孩子们对这样的文章总是特别的感兴趣,所以在学习时的情绪特别的高涨,学习效果也很明显。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不同,于是文章的作者就是借用这一点,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个性,文章的情节很简单: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此气馁,也不因为自己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从而将小柳树的得意和小枣树谦逊做对比,使孩子们明白“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解释得一清二楚。
具体教学时,主要从三方面来引导:两种树的生长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小柳树前后的不同表现,然后用文章中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来丰满教学,通过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来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借用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孩子进入情境,再用朗读和表演展示他们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理解与体会,不约束,不灌输,这样一来孩子们在阅读时就有了个性化的表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二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透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透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三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读懂课文。其中,我又是从三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柳树和枣树的生长特点分析他们的不同;二是从两者的性格特点来理解不同;三是通过小柳树的前后表现不同来体会。在进行这三方面的引导中,我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其中对小枣树心情与性格地方理解比较到位,而对小柳树的性格与说话语气方面不是很清楚,造成有些学生在回答仍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课上灵活引导学生,过渡语言简练准确,利用学生的完整思维。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讲课缺乏自信,很多地方紧张,没能正常发挥。造成的原因包括:
(1)对于课文的重点把握还是不够到位,导致讲的内容偏多,使整节课上起来显得有点急促,说话的语速也比较快。
(2)心理素质不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了心理压力过大。
(3)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课堂环节衔接导语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对于汉字的书写规范和美观的基本功还应该加强。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四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透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透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五
上个星期我在学校举办的“青春杯”活动中讲授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我从备课、上课、评课中却得到了不少启示。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并通过课文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具有很强的育人意义。我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比中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之处,感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在学习中小朋友们对小柳树是非常熟悉的,而小枣树小朋友们却不太了解,但在学习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困难,多媒体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点,通过课件和解说,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了柳树和枣树的样子、优缺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读懂课文。其中,我又是从三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柳树和枣树的生长特点分析他们的不同;二是从两者的性格特点来理解不同;三是通过小柳树的前后表现不同来体会。在进行这三方面的引导中,我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时,我感觉指导的较成功。先让学生感受这三个句子的美,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像成这棵美丽的小柳树,边读边想像文章描写的画面,学生在激情中描绘并展现了美丽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但也有失败的地方:在指导读出小柳树骄傲语气时,只是生硬的出示了这两句话让学生读,在学生还没读熟时,便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读,导致学生上台来手足无措。在读句子的时候,应对一些词语做适当的解释,如“光秃秃”、“得意”、“忍不住”等,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句子的意思后,读出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语文教学是博大精深的,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潜心研究与深入!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六
第一次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七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读懂课文。其中,我又是从三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柳树和枣树的生长特点分析他们的不同;二是从两者的性格特点来理解不同;三是通过小柳树的前后表现不同来体会。在进行这三方面的引导中,我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其中对小枣树心情与性格地方理解比较到位,而对小柳树的性格与说话语气方面不是很清楚,造成有些学生在回答仍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课上灵活引导学生,过渡语言简练准确,利用学生的完整思维。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讲课缺乏自信,很多地方紧张,没能正常发挥。造成的原因包括:
(1)对于课文的重点把握还是不够到位,导致讲的内容偏多,使整节课上起来显得有点急促,说话的语速也比较快。
(2)心理素质不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了心理压力过大。
(3)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课堂环节衔接导语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对于汉字的书写规范和美观的基本功还应该加强。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八
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新教学、新课堂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了阅读乐趣。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体现童趣。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有力助手。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教室的天地广阔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语文学习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融为一体,从而绽放出一朵朵鲜活的教坛之花。
教学伊始,我努力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集中思维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唤起学习的欲望,做到了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并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让学生的认知源于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在进入第一部分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上的对比时,又用童话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情境,走进春天的院子聆听故事。这种意境美正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找到了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情感。总之,整堂课,以“情境”为切入点,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语言学习与语言生活环境,给学生以真切之感。使学生的情感逐渐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实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童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理念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转变。如今,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活动氛围,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用欣喜的目光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意识、积极态度、合作方式、探究精神;教师用强健的双手,将一个个雏鹰放飞蓝天;教师用聪慧的心智,滋润着一朵朵笑话竞相开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我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多种途径的读来理解文本,在理解中感悟,层层深入。而朗读的“个性化”体验在这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做到了几个到位:学生读的时间到位,学生读的面到位,学生读的情到位。
课堂中,我努力遵循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在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时,我先让同桌交流,再大家一起交流好的方法,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识记的好方法:加一加,编顺口溜,猜谜语……在抓住小柳树说的第二句话学习体会,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生长特点,并感受小柳树的骄傲这一环节设计提问,小组交流:如果你是院子里的小柳树,你会怎么对待这棵小枣树?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畅所欲言。一些孩子平时不敢发言的也说得很尽兴。学生们在合作中一起探讨,探究,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可以说,在这堂课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不过,在面向全体,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还是有一定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力求完美。
3.走入缤纷的儿童世界,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体现童心。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
因此,在课堂中,我特别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激励性。尽量用形象、生动、饶有情趣的语言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如“小朋友们读的真认真,小柳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也交上了朋友?”“我也来夸夸你们,学习就应该像你们这么认真。小柳树可难不到我们。它听说我们班小朋友字写的特别好。我们是不是也展示一下?”“是啊,他们虽然长在同一个院子里,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两棵树一年四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难免也会发生不少美丽的故事来增添一份美。那让我们先悄悄地走进春天的院子,去聆听这个故事。”……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激励无处不在。从始至终,我以一颗童心和学生交流,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4.挖掘创造想象的空间,呈现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童乐。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的极限,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开辟一片开放的创造天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然后想象说话:听到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学生在激情中描绘并展现了美丽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想象的空间,发散思维,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赏心悦目的享受中放松愉悦,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志愿。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九
片段(一)。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
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片段(三)。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十
识字、写字教学本是一个枯燥的气氛比较低的课堂。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如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一学习模式。我本节课任教班级是香一校二年五班,这班级是双语班,同学们思维特别活跃、聪明、可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强,如何扬长避短、我在备课时紧紧抓住“兴趣”二字进行教育教学设计。这也符合本篇童话故事内容所在。
1.(课开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一位是小柳树。(绿色笔书写)另一位是小枣树。(红色笔书写)学生问出老师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高涨,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当学到你们能想象着他们的样子来读读课题吗?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融为一体,为整节课铺设了一个好的心环境,好的情感基调。
2.(识字前)让学生自己讨论出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遇到读不通的句子怎么办?学生答出请教老师、同学。请书下树叶帮忙等方法从而由课内拓宽到课外,书中有识字、生活中处处有识字的语文观教学。
1.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积极性。学生通过情境识字、趣味写字达到教学要求。师又以富有情趣的语言时时在拉近师生的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合理调配时间性强、指导书写非常细,处处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本节课比较遗憾的是:平时学生在教室上课,师生活动范围小。这里公开课场地比较大。生读字、组词、送枣、奖星这一教学活动有些浪费时间。最后师配乐总结()此文转载于网络汉字的魅力,教育学生爱祖国母语——汉字。内容有些大应缩小范围。
总之,本节识字、写字课我大胆的尝试,师语言活泼富有情趣、亲和力强。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空间。使识字、写字教学情趣化、艺术化、生活化,从而贴近学生内心深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十一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的,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自卑,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注意取长补短”这一深刻的道理。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从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是以识字、写字、读文整体推进为重点,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识字。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猜谜语等。对学生书写时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中,我努力遵循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时,抓住柳树的生长的过程与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将描写小柳树美的3句话一遍遍的在读中感悟。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美。
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再次细读文本,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作者:刘燕。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十二
在设计《纸船》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朗诵感受体味诗中的感情;二是通过讨论分析,体味学习诗歌的语言;三是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课堂。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让学生听、读,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让学生走进思念母亲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让这种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从而引导激发学生不自觉地用情领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从而达到欣赏品味诗歌的目的,这是课堂的重点;最后由赏诗到写诗,这其实是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难点的跨越。其实,这种跨越并不是牵强附会、不切实际地拔高,当学生的情感被推波助澜,便会点燃创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显稚嫩甚至不通,起码这一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第一次拥抱了诗,第一次有了“诗”的真实感觉,谁又敢保证:十年后的诗坛上那颗璀璨之星,不是从这一次开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对《纸船》做了这样大胆的设计。
其实,我从始至终都努力让《纸船》成为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当我第一次面队《纸船》时就有一种直觉: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的感情是如此朴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没人会不理解这种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诗人,因此又并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说过:只有教师主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凭直觉找到了这个“共鸣点”,并且找到了一种表现承载方式——现场诗歌评改会。当然这种直觉来自于一种信心,抑或是一种理念——“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很多,但其精髓应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当然,评改并不是要学生否定原作,不是让学生变得桀骜不训,而是让学生因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丰润、表达的流畅而越发善感多思、情感丰富。这种评改必须始终围绕诗的灵魂——情,让真情成为课堂的灵魂,用“情”引导学生评改分析文章,这样就不会失之偏颇。通过评改,让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用这个词,怎样根据诗歌的需要来选词用句。从而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诗歌语言的意韵和用词遣句的匠心,这也许比从正面分析效果会好得多。而在评改中,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从而师生才能找到沟通交流的共鸣点,课堂的预计效果才能实现。
另外,在教授《纸船》时,我本着一贯的教学原则——烦琐的面面俱到是语文的死敌,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教学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态驾驭教学内容。在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形式时,我遵循了《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在许多时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和摧毁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和评改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进来,把握诗的内涵。
《纸船》这堂课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很好的实现,学生的表现极为积极主动,学生内在思维和联想的潜质发挥得可以说是酣畅淋漓。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课堂开始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感情,不用老师多讲解,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诗情,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2、注重了诗歌“无诵不成诗”的特点,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情带读”,使得学生对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领悟。
3、通过诗歌评改,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的这一目的,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动,比起老师带动学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大胆的质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过仿写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诗人”。写诗本身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具有神秘的诱惑力,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学作基石,学生的仿写兴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别高涨,他们竭尽自己的写作才华,让自己的第一首诗熠熠闪光。不管这些诗本身怎样,学生的兴趣、主动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成功的。
5、在课堂上,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参与到讨论中。虽然教师是课堂讨论的首席,但这个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于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调控行云流水一般的课堂。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师生共同探究、互相学习的关系从中得以体现。
但这堂课结束后,总让我觉得有许多遗憾和不足。
1、《纸船》的整体意境有所冲淡。意境对于诗歌而言是魂,讲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记得曾听寿光一老师的《乡愁》一课。这堂课,老师始终把“乡愁”之情自然地笼罩于整个课堂,学生始终被这种气氛深深感染,完全随同诗人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个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纸船》这一课,我总觉得缺少这一点,诗歌整体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坏,被支离了,整个课堂缺少《纸船》整体感情的沐浴,冲淡了学生对《纸船》的整体感受。
2、作为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师应是智者,能从容地调控它。这一点,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这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真正上好课。
总之,诗歌怎样教一直是我锲而不舍的探索目标,每一首诗歌采用何种尽乎完全适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纸船》这一堂课,有其成功之处,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关专家和同仁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我共同探讨,这是我最渴求的。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十三
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在学校领导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同讲《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是第一个上场的,一节课下来,看着各位专家同仁免费赠送的精神大餐,有的是对我成绩的肯定与鼓励,有的是对我不足的诚心指出与建议,在这里我衷心感谢他们对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感谢领导为我们成功搭建这一交流的平台,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
真正的对话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才会敞开互动交流。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力求创设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一颗童心让我走近了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
在对话沟通中,我时刻注意和学生“情感互动”,当学生表示出对小枣树的怜悯时,我的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难过地说:“真是可怜又难看的小枣树啊!”我融入到学生之中,促进了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话”意识已经逐渐形成,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上课是和学生一起分享体验。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就好像一首诗歌在课堂间流淌着。“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一句话,平易近人,亲切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烈地被唤起,才更有了后面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精彩发言,展现的可爱动作,流露的真实情感。这些都在欣喜地告诉我,他们爱学、乐学。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本着这一新理念,我在课堂上,努力提供一片展示个性,享受学习,放飞智慧的天空。在女生美美地朗读描写小柳树漂亮的优美句子时,让男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景,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诗歌般美妙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
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景中学习,情绪越好,脑子越灵活,求知欲也越旺盛。这时的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容易吸收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激发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果然,女生一读完,一个男学生就耐不住性子叫了出来,其他的小朋友也是热情似火,津津乐道,那股兴奋劲儿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
用当学生情到深处时,朗读自然而然也能入情入境。“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你能把这种陶醉融入到朗读中吗?”一个学生自信欣喜地点头美美地读起来。其他小朋友也饶有兴趣地开始朗读。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此时,我感受到了语文课上,书声就是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
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渗透人文精神。课堂上,当我看见平时最胆小的学生程翠雯,今天也难得举手发言却又犹豫不决时,赶紧抓住机会让她表现。没有预料到她鼓足了勇气,却因声音发颤,未完全打开嗓门使朗读走了调。语气中没有骄傲,反而温和的可爱。我的爱心迸发出教学机智的火花,很好地保护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使她不受打击,不受伤害,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搭建广阔的舞台,展示学生独特的智慧,释放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创造性的无穷的力量。
教材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创新教学设计,完全放开学生思维又注意情感思维定向引导,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片段或不同的词语生成理解,表达出不同的真实情感认识,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然后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课堂学习生活中主动自我教育,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就成了宝贵的资源,很好的反映生活,提炼生活。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十四
在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后,我问孩子们:“你喜欢谁?为什么?”教室里一阵七嘴八舌之后,小手高高举起来了:
何博文说:我喜欢小枣树,小枣树听了小柳树挖苦她难看,她一句话都没说,也没有反过来去挖苦小柳树,他对朋友这么宽容,让我觉得小枣树并不难看。
逯子琪:小枣树在最美丽的时候也不取笑小柳树不结果,她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小枣树在我眼里很美。
少康:对!我也喜欢小枣树,她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候,不得意忘形,还说出小柳树的许多长处来安慰小柳树。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禁暗暗欣喜,因为这节课在我的设计下进行的非常顺利,孩子们正好说出了我要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教育。正在我松了一口气,打算结束这堂课时,“老师,我喜欢小柳树,我觉得她很美。”教室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我始料未及,是不理睬他,绕开他的问题,继续按我的设计教学吗?稍微迟疑后,我决定改变教学设计,让这个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觉得,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质疑和发表不同观点的地方,学生思想碰撞后得出的认识,可能比按部就班地由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收益要好得多。
“我喜欢小柳树细细的腰、绿绿的枝条,我觉得小柳树很漂亮。”一石激起千层浪。
高畅:我也喜欢小柳树,因为春天的小柳树特别美,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春天,小柳树发芽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王佳瑶:我自己喜欢跳舞,所以我也喜欢小柳树在微风里拖着又细又长的小辫子跳舞的情景。
秦敬轩:我喜欢小柳树,因为她知道自己春天取笑小枣树是不对的,她脸红了,说明她知错就改。
王云双:我还是喜欢小枣树,因为他结满了红红的枣子,秋天里是那么美丽,那么漂亮!
张泽浩:对!小枣树安慰小柳树。说明小枣树知道自己和小柳树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马上想到了我们刚学过的成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请孩子们读这些成语后问:“把这句话改一改,你会怎么说?”
申尚宗:小枣树有所长,小柳树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优秀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后反思大班(通用15篇)篇十五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的,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描写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没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没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骄傲,相反还夸奖小柳树。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从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设计上是以识字、写字、读文整体推进为重点,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游戏、谜语中识字。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猜谜语等。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见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尝试枣子的味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同时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抓住柳树生长的过程与特点,将描写小柳树美的几句话在读中悟,使学生在文中体会到美。我通过让学生回答“小枣树和小柳树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拿出我准备好的新鲜枣子给学生品尝,说出枣子的味道后,再次细读课文,其中对小枣树心情与性格理解比较到位,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