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经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以下是一些编写教学计划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2、掌握分段(层)与概括段(层)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提高阅读理解时的阅读速度。
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理解的相关文体知识的概念与作用,如六要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教学课时。
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流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二)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怎样提高阅读兴趣。
首先,从自己喜欢读的书开始读起。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读的书,例如有的人喜欢童话寓言,有人的喜欢科幻读物,有的人喜欢看人物传记,有的人喜欢看文学名著。选择你最喜欢的书去读,肯定会兴趣盎然,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越读越想读。
其次,带着工具书帮助阅读。碰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查字典;碰到书上提到的地名或历史背景,你可以翻地图或历史年表。阅读的障碍扫除了,读起来顺利了,兴趣也就高了。
第三,在读书的时候尽可能把“读”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边读书边想象,边读书边思考和联想,还可以把书上的情景画成图,或者把书上介绍的试验、制作,自己学着做一做,这样读书一定会更有趣。
第四,和同学一起读同一本书。读后互相讨论,交流体会,共同评论书中的人物性格等,有不同看法的不妨开展讨论,争论相持不下,双方回去再看书,从书上找资料、论据,下一次再讨论。这样相互切磋,不但会使你的读书兴趣大增,而且也会对书的内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2、读书要有选择。
当你起进图书馆或书店,面对满架满柜的图书,真有点像驶进茫茫大海的小船一样找不到方向:这么多书,读什么好呢?确实,读书需要选择。
首先,当然是选好书。所谓的好书,是指思想健康,内容正确,读后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书。好书引人走正路,坏书使人受毒害。不过现在社会上毕竟好书是多数,尤其是“中小学生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推荐折图书,你完全可以放心地去选择、去读;而面对那些摆在地摊上出售的书,你可得小心一点,那儿可能有坏书或不适合你的书。
其次,要选择内容深浅、难易适当的书。一开始就选很深的书来读,你会因读不懂而失去兴趣,若是选一些内容简单的书来读,又不利于知识的增长,所以,最好是根据你的知识基础选择你所需要的并能够读懂的'书。
第三,选择图书,既要面宽一点,又要有重点。读书的面太窄了不好,如果只读学习参考书、辅导资料,别的书都不懂,你的知识面就会狭窄,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最好文学、艺术、自然、社会各类书都要读一点。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确定自己主攻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择有关的书籍。
至于整天手不释卷,更不要充当其中的某个角色加以模仿。言情小说大多品位不高,与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距离太大,读了无益。
如果自己选择图书尚没有把握,还可以向老师、家长请教,请他们指导。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选择图书的经验,这样你选择图书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提高阅读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1)要养成多读的习惯。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关于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2)要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古人说过,读书要眼到心到。一开卷,就应该进入到书的情境中去,不受周围噪音的干扰。有些学者为了培养自己专心读书的习惯,执意到城门口或集市上去读书,锻炼自己抗干扰的能力。养成了这样的读书习惯,你就能在各种不利的读书环境中专心读书了。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二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的心情我理解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下文。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友情的认识,解决学生在交友方面的疑惑.
2,使学生明白交友时需要用关爱,理解,宽容去对待朋友,并且能掌握交友的技巧和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在交友方面的困扰,能在课后进行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让我先说对不起
1、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做"思维体操"吧!(课件):
2、学生思考后选择回答.
3、师小结:大家的回答都有道理,但在交友时千万别忘了站在朋友的立场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用一颗"关爱之心"体谅对方,为对方着想,你会体会到更多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让我先说对不起”.(点击课件)
2、她们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看图后交流回答)
3、提问:你能替老师为她们解决这个矛盾出出主意吗 ?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4、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5、师小结:对呀!朋友之间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会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建议她主动找朋友交谈或写信.
听了大家的建议后,两人又走在同一条路上,现在,两人的心都平静下来了,想想平日的说
说笑笑,现在呢,真难受。小美有点后悔了,心想:其实琦琦对我挺好的,我真不该生她气,让我先说对不起吧。于是,小美主动走到琦琦面前说:“对不起”,恰巧就在这时,琦琦也对她说:“对不起。”两人又惊又喜,终于又和好了。
(出示2—4图)
6、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做?
7、学生介绍经验
10、学生小组讨论,记录讨论意见,派代表发言
11、师小结:这幅图主要讲述了: 乐乐看见小姗的笔与自己丢失的笔一样,由于误会就不理她了,而开朗的小姗写纸条向乐乐问为什么,并大度地说如果自己有错,向她说声“对不起”.她用自己的'大度,主动找回了自己失去的朋友。
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错先说“对不起”,那叫勇敢;原谅别人说“没关系”那叫大度。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一位勇敢大度的人。
12、活动交流:你和同学、朋友之间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吗?如果有,不如说出心里话,找回你的朋友。请找回忆一下与自己有过冲突的是谁,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勇敢地给他道歉,说声对不起。把自己的心理写出来吧!(播放音乐《找朋友》,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写的情况,指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13、指名交流,树立榜样,感受快乐。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心理话说出来,并找到另一方,让他再说说自己听后想说什么,让这对朋友在全班学生的掌声中握手言和。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同学们一一展示自己的心理话,也不能让同学们都找回好朋友,老师建议同学们把你的心理话以卡片的方式寄给你的朋友,假如你的朋友看到你精美的卡片,听到你真挚的心理话,一定会与你重归于好的。
同学们,我们有缘相聚在这间教室里,让我们做一个勇敢而宽容的人吧,人无完人,只要我们学会宽容、学会说对不起、没关系。我们大家就将成为永远的好朋友。现在,让我们全体师生手拉手,同唱儿歌“找朋友”。(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感受重新获得友谊的愉悦,使课堂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一课。)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三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 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 设计学习 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合理制定计划,懂得要按计划做事的道理;
2、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地制定计划,懂得要按计划做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离陋习》,还记得课堂上我们了解的三大陋习分别是什么吗?(吸毒、、迷信)读一次。
2、抢答你们知道沉浸在吸毒、、迷信中的人会有以下哪些表现:
a、按时作息、早睡早起。
b、勤劳。
c、学知识、学本领。
d、作息无规律。
e、懒惰。
f、不学无术。
3、小结。
原来他们有这三个坏习惯:作息无规律、懒惰、不学无术。看来,要远离这三大陋习,首先得远离这些坏习惯。
二、制定双休日活动计划。
1、设置情境:小红的周末怎么安排?不幸的是,老师的一个学生偏偏就染上了这些坏习惯,现在她想痛改前非,需要你们帮她一个忙。帮什么忙呢?我们来听听她的困惑。嗨,大家好,我是小红,是一个一到周末就过得乱七八糟的人。周末的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可以随心所欲的看电视,经常看到半夜才去睡觉。第二天,我喜欢睡懒觉,往往睡到快中午才起床。等到周末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好多作业没有做,经常挨妈妈的批评。我真的很想改掉身上的坏习惯,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周末。您能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帮我制定一个“双休日活动计划表”吗?小红想让我们帮她做什么,你听清楚了吗?(板书:定计划表)。
2、参考书本,理解计划表。计划表上应该填写哪些内容呢?请打开书本76页,看到书上的计划表,大家一起告诉我,第一行写的是什么?哦,原来制定“双休日活动计划表”就是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合理安排。
3、小组商议,制定计划表。小红周末有哪些事情需要安排呢?一起来看看:(读)全家大扫除、写一篇周记、背诵两首古诗、做一份数学试卷、参加舞蹈培训班(周六或周日下午2:30—4:30)、同学生日会(周六晚上6:00—8:00)。舞蹈培训班的时间我看不懂,谁来告诉我这里是什么意思?哦,我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在活动之前,先读要求:
1)、六件事情,不能遗漏;
2)、写清时间,合理安排;
3)、小组合作,五分钟完成。
4、组长汇报,学生来评议。完成的小组主动站起来,把你为小红定的计划告诉她吧!
5、教师小结,课后需延伸。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要学会计划,按计划做事。也许,我们班也有同学和小红一样,一到周末就过得乱七八糟的.,课后也为自己制定一个“双休日活动计划”吧!让我们学会按计划做事,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
三、制定“光盘行动”活动计划。
1、活动引入。
(1)理解书本图片但是,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光是自己做好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瞧,书本77页,学生在干什么?请你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图片内容(反烟签名活动、环保小论坛、广场清洁)。
2、制定计划请同学们看到计划表。
(2)小组商议填表,完成计划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光盘行动”活动计划,请先看要求:
1、地点选择要合适;
2、方式多样须可行;
3、分工明确到个人;
4、合作完成五分钟。
(3)组长汇报解说,学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1、为自己制定一个“双休日活动计划”;
2、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按计划开展“光盘行动”。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五
今年寒假里我们全体教师统一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里边的许多章节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
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我们语文习作教学有句俗话叫做“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改出来的。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
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还要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默读,还只会出声读,这就没有达到相应要求,需要进行补课。如书中“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问题和现象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才真正被“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学情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修改。
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 “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古诗教学,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第三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第四步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不至于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错误。
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的地方,如“逆向设计”、“设计学习”等,这些都给我们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
本书最后一章写道 “行动胜于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设计也要“养正求真”,那就行动起来吧。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颁布,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的大概念,挖掘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做出的贡献。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要进行理解性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我理解的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具备学习动机和心理准备,通过学习材料等辅助手段,实现知识建构的理解性学习。这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动机和心理,即学生明确学习的价值,有学习愿望,有心理准备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学习和辅助,这里的辅助包括学习材料(主要指教材),还有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建构和理解,即问题意识,良好思维,建构系统,善用方法,迁移应用。
书中提到了当前教学设计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这个总结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课程改革发展到现在,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有些理念虽然受到冲击,依然深深困扰着教师。我所观察的主学科教师总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盲目灌输,忽视了理解和设计。小学科教师往往承担了“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他们花样翻新的搞着课堂活动,快乐的课堂,低效的学习,忘记了初心和目标。
这本书恰恰针对于这两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理念引领,过程分析,操作步骤,模式引领,体系建构,其中还运用了许多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传递的思想。
“理解“既有“横切面”上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又在“纵切面”上分: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人物三个层面。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过什么是“理解“,一个理解真的将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诠释了出来,而且为行动指明了方向。
其实我也在反思一个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及时是所谓的“好学生”也并不总能深刻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尽管他们在传统评价方式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伪学习”的疾病蔓延:忘记了,不知道自己已经误解了,以及不会运用所学知识,书中称之为健忘、癔想和呆滞。而老师们展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繁琐辛苦,积劳成疾。最终导致师生双方面对压力都在埋怨,心理压力很大,不快乐,幸福感低。
“逆向“是指确定目标后首先考虑评估方案的制定。这就有别于常态教学的思维:教—学—评。而是学—评—教。我们需要把学生想象为我们的主要客户,设计课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习效果。我们要区分“我愿意教什么”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有趣的学习”和“有效的学习”。因此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ubd:逆向设计三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我把他定义为学习目标),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觉得应该包含表现性和测评基础性),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
“实践智慧“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维和讲解方式,案例、模板、评价工具总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正本书就是在贯穿”理解“的设计,能够帮助学习者很快的理解注重的思想,并且明确方向和操作办法,以及达成的效果。
其中关于“大概念”核心目标的解释,它不只是因为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大”,它必须具备教学的能力:使学习者明白需要提前掌握哪些内容;大概念有助于使新的、不熟悉的概念开起来更熟悉。因此,大概念不只是另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大概念具有的独特的特征,在该领域中引发新的知识,同时有助于初学者学习。
这里让我有深入的理解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问题的提出的价值,需要探究和开放性的思维,回答问题,而不是脱口而出一个答案。中山区正在广泛开展问题化学习实践研究,其中要建构知识和问题系统,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的学习行为。但是如果我们都不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每个问题与核心问题的联系,处于问题系统的什么位置,那很难做好事情。书中不但提出了大概念、核心问题,还高度重视基本问题,指出它必须包含看六个指标:能引起对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激发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持续反思;与前知识和背景有意义联系;迁移到其他情境。而关于“技能”作为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个目标,它能够成为基本问题必须在真正挑战背景中被问及的问题。技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标是流畅、灵活、有效的表现。需要老师做出选择,当面对复杂的行为挑战时,指导何时使用何种技能,如何使用及为什么使用这种技能。例如“这是什么模式,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所有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得核心。使用基本问题的数量书中也给出了建议,2——5个,少即是多。
关于“理解”这个复杂、易混淆的目标,书中也进行了各个侧面,不同角度的剖析。指出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一个用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的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意味着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任务。同时也认为“迁移”必须作为学校所有教学的目标,因为我们要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到更多的知识,远比从教师哪里学到的多。布鲁纳提出迁移的重要性,灌输式教学从长期来讲是不经济的,一是很难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二是学习毫无智力成就的快感。三是没有互相关联的结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被遗忘。书中还提到教师要充分认识“误解”的价值,误解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错误,它意味着一种尝试性的、看似有道理但是并不成功的知识迁移。
随后书中介绍了有效的评估,评估和测评的意义不同,要比测评更广泛,包含表现性和单纯评价性。文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有效评估不是一张快照,更像是收集了纪念品和图片的剪贴簿。有效评估这不会紧紧在教学结束时一考了之,而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收集大量数据。那么当我们计划要收集关于“理解”的证据时。可以用“对理解的非正式检查——观察与对话——随堂检测与考试——问答题——表现性任务”的评估方法,还给出了关于理解的6个内涵的不同评估标准和方法。
而关于最佳学习设计书中给出了相关特点的表述:有清晰的表现目标;动手操作;有趣的;真实世界应用;反复试验机会;个性化的方法;清晰的模型;预留时间;方法分组任务多样性;安全;教师的角色是协调者或教练;沉浸体验;全局观念。
而关于理解的教,理解永远不能通过“灌输”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设计正确的体验,还扮演了三个彼此不相关的角色:设计师、学生作品的评估者、个人效能的研究者,这是逆向设计的关键所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教师有三个教学角色,那么,哪些角色适合追求理解的教学?”它取决于我们特定的目标、我们的风格、我们的孩子以及一些具体的情况。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让我豁然开朗,如果开车迷路,我希望有人直接告诉我如何直接到达街道,而学习烹饪,那就完全不同。好的教学构想必须考虑目标、学习者特征和具体情境。
书中也考虑到教师们的畏难情绪,要求我们谨防习惯和舒适引发的自我欺骗。这一点真的是太重要了,在一个岗位上从事久了,形成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往往就会固步自封,自我欣赏,并用习惯的行为和思维做事。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要考虑学生学习时需要什么?而不只是考虑怎样教才舒服。我们该讲多少,让学习者“做”多少?应该“讲掉”多少,帮助学习者“揭示”多少?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个比例很可能时你不习惯的。
喜欢讲课的老师讲得太多,不喜欢讲课的老师讲的太少。
热衷于模棱两可风格的老师会使讨论处现不必要的混乱,目的性强和任务导向的老师,经常在研讨上干预太多,并阻断富有成效的探究。
喜欢辅导的老师有时会给予太多的训练而忽视了知识的迁移,喜欢整体布局的老师往往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核心技能和能力。
追求理解的教学向教师习惯的、舒适的教学方式提出挑战,要根据需要,经常性的使用所有三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因此任何建议都是基于“如果……那么……”的条件语句。
如果单元的目标时发展主要技能,那么个别化辅导是关键。(但要记住,促进对大概念策略的理解将是智慧的开展个别化辅导的关键。)。
如果学习目标时理解一个违反直觉的观点,那么就需要大量的精心设计的促进探究的体验,及时我们会因花费大量时间而不安。
面向学习体验之后的巩固学习,讲授教学法可能时最有效的。
总之,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选择哪个使用时机,都要根据预期表现所需要的特定学习类型来选择。也就是对于一个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深刻理解,学会迁移,用了,会用,和用好的区别,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和一名专家型教师的区别。
好的教学设计的表现:清晰的表现性目标;亲自实践;聚焦有趣且重要的观点;真实世界的应用;强大的反馈系统;个性化的方法;清晰的模型和建模;反馈的时间;方法分组任务的多样性;安全;与引导者或教练相似的教师角色;沉浸式体验;学习内容的整体和部分之间转换,明确任务蓝图。
这些好的“教学设计”与好的“学习设计”的特点是一一对应,互相作证的。教学工作就是对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优化,而不是不顾结果的“灌输”教材内容,也不是为了应试而教。逆向设计(而不是教材内容安排)——从内容到绩效标准(以及隐含的评估内容)——是履行教学义务的最好方式。好的教师需要像“教练”一样,更加关注让学习者可以自我表现这一最终目标,也会因为“理解”的教,而拥有智慧幸福的职业生涯。学生会因为“理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对生活更加充满兴趣和热情,更愿意为精彩表现而克服困难,甘愿枯燥艰苦的训练,以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实现理解的教学设计对师生的终身发展,都是一件幸福的、且有意义的事情。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七
百度上说:尽力追求人生价值。
——题记。
对于追求,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各色各样的`答案让我不禁陷入沉思。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因楚国被攻破。所以,忧国忧民的他在汨罗江怀石自杀。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那颗忠贞、爱国的心的呐喊。他选择自己的路,倾向了水的一方,他那颗爱国的心永沉于水中。他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精神,让后人为之敬佩。
他所追求的不正是那份炽热的情感吗?
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太白,性情豪放,出生于唐朝盛期。一生游历祖国山水,四海为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太白在游历庐山,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他不在乎名利,不在乎金钱,更不在乎职位。因为他所在乎的不过是自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正是他那份乐观,不为人生坎坷曲腰的追求吗?
他所追求的不正是那份简单的自由吗?
平淡.善良。
丛飞,著名歌手。但只要短暂的23年生命,可在其中,他却做了许多好事。
一有空,他便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贫困的孩子。虽然只有23年的生命,但他却帮助了无数个孩子让他们可以读上书。
他一生短暂,可却无愧于自己。
生活平淡,可善良的他所追求的不正是那份助人为乐的品质吗?
我的追求是什么?我回想起妈妈每次都会对我无奈地说:“你怎么可以这么容易放弃?都不会坚持一下。”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感到有些好笑,自己和古人们比一下,根本就是不值一提。我终于明白了我要追求的是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八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要正确对待和解决矛盾。建立全面的人生观,看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不能自私片面。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们的交往关系,在接人待物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们,同时还要培养一种宽容和接纳的心态,注意时刻保持自己的理智,快车而后行,学会谅解和理解他人。
3.引导学生要知道“以理服人”,同时也要了解到,即使自己有理,也要“让三分”,学会冷静地处理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
活动准备:
2.由同学们找好几个关于理解宽容他人的故事。
课件,歌曲《假如爱有天意》。
活动方式:小品展示、讨论发言。
活动过程:
一、小品剧表演。
上课开始了,班长在黑板上写下班会的主题,同学们很快安静下来,可是有两位同学因一件小事而争吵起来,形式有些严重,纷纷引起同学们的议论。(两位吵架的同学是事先由班级主持人安排好的,只有内部人员知道。)。
这时,老师走进来,老师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看同学们的表现,若不知情的同学主动出来劝架,自然地引到主题上来那时最好的;若果没有就由主持人按他们设计的计划劝架,然后点到主题班会上来。这样能带给同学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他们的情感自然流露。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九
(一) 导入
1、 谈话导入
2、 介绍海明威与他儿子的事情
(1) 海明威的介绍
(2) 本文作者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爸爸是如何指导儿子学习写作的?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我”至今不能忘怀爸爸在学习上给“我”的鼓励与指导
第二部分(2-10)具体描写爸爸是如何对“我”的学习进行鼓励和指导
第三部分(11)强调爸爸的指导和鼓励对“我”学习写文章的深远影响
2、 教师总结
(四)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用横线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几遍,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 课件出示这些话,学生交流感受
……好好看书,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中区。此外,当然喽,看书也是一种“享受”。
你别试图去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只要欣赏他们,从中得到乐趣就是了。
现在你自己试着写写短篇小说吧,当然喽,你别指望一下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
挺好,吉格。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写的强多了。只有一个地方,要是换了我的话,我是要改一改的。
你写的是“小鸟骤然间意想不到地明白了它是可以飞的。”“骤然间意想不到”不如改成“突然”好,你应当注意不要写得啰里啰嗦。
你走运了,孩子。要写作就得专心致志,要有想象力。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已经做成功了一次,那你就再去做成功一千次吧!想象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离弃人的。 甚至永远也不会离弃。
讲话时,话就会滔滔不绝地涌出来……
3、 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想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4、 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 拓展升华
1、 讨论:从爸爸对“我”的写作指导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 你打算以后怎样学习写作,谈谈你的打算。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十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19级三年制建装班。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搞清楚关键词的概念以及把握关键词的方法,并能正确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并能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
二、学习内容(重难点分析)。
关键词的概念。
把握关键词的方法及步骤。
正确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正确把握主题。
重点:掌握关键词的概念及把握关键词的方法。
难点:能否正确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并确定其在文本中的确切含义。
三、学习资源。
多媒体教室、手机、微信群、卡纸、白板等。
四、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方法。
手段。
设计意图。
导入(5分钟)。
关键词的概念。
提问法。
引出关键词这一概念。
学活动一(10分钟)。
关键词与主题提取训练一。
翻转课堂。
教学活动二(20分钟)。
关键词与主题训练二。
让学生按组别分别在网络上搜索与他们专业相关的某一品牌的建筑装饰材料,并请每组将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展示于本组的白板之上(第一步),第二步让学生提取该段相关信息的关键词,并用红笔标出。并根据学生展示答案的正确率进行评分与评比。
白板展示法、头脑风暴法。
教学活动三(8分钟)。
关键词把握的方法和步骤。
请学生自学p2关键词把握的方法与步骤,并播放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片断,让学生把北京第三区交通委的那句魔性口号进行关键词的提取与主题的训练。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案例分享。
小结(2分钟)。
老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五、学业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三方进行。
六、教学反思。
a、在对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模块训练时紧密结合了他们的专业,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c、学生的语用能力底子弱,语言表达不太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需加强该方面的训练。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十一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十二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十三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十四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最热教学设计的感想和理解(通用15篇)篇十五
百度上说:尽力追求人生价值。
——题记。
对于追求,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各色各样的`答案让我不禁陷入沉思。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因楚国被攻破。所以,忧国忧民的他在汨罗江怀石自杀。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那颗忠贞、爱国的心的呐喊。他选择自己的路,倾向了水的一方,他那颗爱国的心永沉于水中。他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精神,让后人为之敬佩。
他所追求的不正是那份炽热的情感吗?
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太白,性情豪放,出生于唐朝盛期。一生游历祖国山水,四海为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太白在游历庐山,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他不在乎名利,不在乎金钱,更不在乎职位。因为他所在乎的不过是自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正是他那份乐观,不为人生坎坷曲腰的追求吗?
他所追求的不正是那份简单的自由吗?
平淡.善良。
丛飞,著名歌手。但只要短暂的23年生命,可在其中,他却做了许多好事。
一有空,他便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贫困的孩子。虽然只有23年的生命,但他却帮助了无数个孩子让他们可以读上书。
他一生短暂,可却无愧于自己。
生活平淡,可善良的他所追求的不正是那份助人为乐的品质吗?
我的追求是什么?我回想起妈妈每次都会对我无奈地说:“你怎么可以这么容易放弃?都不会坚持一下。”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感到有些好笑,自己和古人们比一下,根本就是不值一提。我终于明白了我要追求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