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一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一身轻松,没有压力,那时候好像有些事情还是可以合作,直到上了小学,我是各种心累,考试不行回来伸手挨板子,我累孩子也累,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必须按照我给她的要求来,不可以也不允许做不到,然而到现在也没能达到我的要求。现在通过读书我学会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面对面和她沟通,学会静下心来慢慢倾听,尽量减少逼迫。
我们小时候是农村里放养的孩子,我的学习成绩父母很少过问,而有的父母从小就比较重视。从小父母陪伴的孩子和放养的孩子区别明显较大,他们现在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生,精神层次就更不一样。长大之后我还是觉得比较遗憾的,有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觉。现在我更喜欢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感觉,她成长我学习。孩子不是天生爱学习,我们父母需要关爱陪伴和正确的引导,让她打好基础,展望未来。
现在我最看重的是家人身体健康,一家人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繁衍一直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养儿防老是我们的传统思想,生孩子也就是我们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个家庭有了孩子才算完美,我们生下之后要更好的养育她,我们做父母的都是给她提供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和付出。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和孩子互动的用意是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更好的帮她解决问题,也可以提高亲子关系,让孩子和我们更亲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天短短的互动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前我总是烦她嫌弃她啰嗦,不怎么搭理她,觉得她渐渐和我疏远了,我立马改正和她套近乎,和她多互动,互动之后和我的关系进步了很多。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我要加倍努力付出,为自己加油!
倾听孩子说的每句话也是理解。我认为孩子和大人一样不但需要被理解还需要倾听,而父母恰恰就是她倾诉的对象。现在我们家长由于工作忙,家务忙,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比较烦,总会让她去一边玩去。其实孩子也是想让我们多关注她,孩子现在不理解的事情比较多,所以话题没完没了。如果她是遇到了难题或者是和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向我们诉说,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诉说,并正确的帮她疏导和解决问题。
之前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首先把她骂一顿。现在觉得自己都在威胁她。因为她的天真无邪我吓她的都当真了,我反思。在这里向她说对不起,下次教育孩子不能这样了,要鼓励和引导。现在的我给孩子爱抚和拥抱较多,给她安全感,且经常和她多沟通,多讲解,好好鼓励她好好吃饭或安心做作业。之前她和我说什么意见我不予采纳,我认为我下达的命令她必须服从,现在想想这孩子心理得多委屈,遇上这么个妈。现在我学会多和孩子沟通,多给她安全感,让她知道妈妈要求你的是因为妈妈爱你,妈妈希望你上进。
现在我们都是每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多,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把孩子逼得太紧。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孩子能走的路都给她铺好了,父母对孩子太严格。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和孩子多交流多互动。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希望她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成长和学习,只是每个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而已。我个人在结婚生孩子以后也在不断学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一枚,自己的改变挺大的,以前的`我不爱学习到现在能和孩子侃侃而谈,也可以为一道题目讨论半天。这也是一种成长吧!文中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特别喜欢。现实生活中我会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没什么大不了,不能哭,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因为办法它比困难多的多。
大家都知道长劲鹿站得高看得远,而豺狗我把它比作“井底之蛙”。看了这篇文章,对比了一下,书中的长劲鹿语言和豺狗语言,发现生活中我们往往倾向于豺狗语言居多,我们应该用“长劲鹿”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尚小,我们需要培养她认识和看待事物,有时候她对事物的了解不是很全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来和她好好沟通,让我们“丰富”的社会经验来满足她内心真实的需要,带一些有建议的忠告。
昨天和孩子手拉手散步一起聊天,吕睿问我妈妈你现在大部分时间对我好温柔奥,但是有时候还是有点“暴力”。我问她你是喜欢“温柔的妈妈”还是喜欢“暴力的妈妈”。她说喜欢温柔的妈妈。以前总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因为我都是为她好为她着想,但是没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换一个温柔方式对待孩子,我认为孩子也听话多了,没有那种被迫学习的态度。孩子是需要我们父母轻声细语的呵护,她和同学之间的有趣的事情回来和我们分享,我们需要倾听,让她知道我们是很爱她。自从倾听她和我讲的每句话之后,现在的我很少和孩子有大吼大叫,有问题好好沟通讲解,态度很好马上认错并和我说一次不会了。
现在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很满足,以前没考虑孩子的感受,对她打骂让她对我恐惧,现在老公说你成长了很多,还是要多读书。之前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散步都是主动牵着她爸爸手,我之前很失落,为什么孩子和我不亲。现在想想我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我改正,我反省,我成长。现在她都是牵着我的手,搂着我的腰,说话都是很幸福的看着我。我还需要努力!加油!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二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作为教师,阅读就更不可或缺。阅读,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各式各样孩子们。本学期,我们低数组全体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书中阐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沟通,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一些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孩子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会比体罚更加可怕。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书中详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首先是观察,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家校访谈,在约谈某位家长之前,我会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个孩子,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就可以客观的描述事实,比如说,在上课时,孩子有没有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敢不敢举手,举了几次手,回答对了没有。在做作业时,孩子对了几个,错了几个,有没有改正?是没有理解,还是粗心算错。这样,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沟通起来也更为顺畅。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能客观的描述问题,孩子才乐于跟老师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解决。
第二是表达感受。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有些时候,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非暴力沟通则鼓励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们会发现班上的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引发冲突,比如说,a同学不小心碰到了b同学,b同学如果还手可能机会立刻引发一场冲突。如果b立刻发表自己的感受,你不小心碰到我了,我有些不高兴。相信a同学都会小心道歉,一场冲突就会即刻避免。那就是非暴力沟通鼓励发表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意义。
第三,感受源于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能直接说出来,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回应。例如:我的先生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人,生日,纪念日,情人节,什么鲜花,礼物,红包从来也没有,有时也羡慕别人,从而感觉到委屈,自己去生闷气。而他并不知道我在生气什么。在接触《非暴力沟通》以后,我尝试表达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拥有一些仪式感,这样我会比较开心。渐渐地,他会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我们的关系也变的越加和谐。
最后,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在面对班上的孩子们时,要求一定要非常具体可操作。
非暴力沟通说来简单,其实,包罗万象。要想应用的得心应手,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观察他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让教育工作更加顺畅。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三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
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四
旁边餐桌上坐着父女俩,他们一边吃火锅一边等妈妈。妈妈来了之后,垮着张脸不动筷子。爸爸一边往女儿碗里夹烫好的菜,一边问妈妈:“你莫样了撒,做个鬼样?”孩子妈妈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你一直在跟她夹菜,还管我吃不吃!”孩子爸爸觉得莫名其妙,骂骂咧咧的把筷子一甩,买单走人了。母女俩坐了一会后,也离开了,留下一桌子动都没动过的饭菜。
夫妻俩看似都很爱孩子,还夹菜给孩子吃。可是他们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他们吵架。他们的沟通很失败。孩子妈妈很想让爸爸哄一哄她,可是她没有说出自己的需要,孩子爸爸用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事情一团糟。
大哥莫说二哥,其实我自己说话也这风格。我很想改变这低效的沟通方式,于是我静下心来,耐心研读《非暴力沟通》。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经常把对别人的批评错误理解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为把别人吼一顿就能改变别人。所以书中安排了好些练习,来就事论事的判断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感受,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可能心平气和的去了解别人的需要。
我身边有大把的事例可以练习。上课上到一半,有一个同学插嘴,全班大笑。我正准备批评那个插嘴的同学。突然想到了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我问自己为什么生气,是因为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满足而生气。我慢条斯理的说:“我计划今天把认识人民币的知识讲完,可是没想到课堂上被这个同学打断了,我好担心啊!我担心其它班会比我们班学得好、学得快。我担心这个插嘴的`同学没有真的听到我在说什么,那么他这节课就没有收获。”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发现,就我担心是没用的,那是皇帝不急急太监。课堂上花时间批评某一个同学更是没效率的做法。我应该想其他有效的办法才行。
虽然,目前我还没有用这种沟通方式解决任何问题,但是我的心情好了许多。因为我知道我为什么生气了。
一天早上我还在刷牙,妮妮就起床了。孩子自己起床,当妈的不是应该高兴吗?可是我不高兴。因为妮妮发现衣服洗好了,想帮我晒衣服。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看到妮妮晒衣服我这么焦虑,我在担心什么?我很认真的思考并回答自己的问题。我担心妮妮不是像我那样晒衣服,我担心妮妮不会用晾衣架。我继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担心这些?最后我明白了,其实是我自己不知道妮妮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应该怎样帮助她。想清楚了之后,我不焦虑了,静静等待。果然不出我所料,妮妮被晾衣架夹了手。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惊呼着批评她,而是一边关心的看她被夹到的手指,一边和妮妮一起研究为什么会被晾衣架夹到。虽然,妮妮最后晒好的衣服我很不满意。但是我没有像平时那样嚷嚷,“不是这样……不是那样……”而是先肯定了她做得好的地方,再明确的告诉妮妮,如果她能把牛仔裤抖平整再晒,那么晒干后牛仔裤就是平整的。用了非暴力沟通,我们母女俩渡过了一个没有吼叫的早晨。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说出我的请求。这之后,才能倾听学生或者女儿的需要。当学生或女儿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事情才可能有转机。
生活中情急之下,我们通常会选择自己习惯的沟通方式。而那样的表达,会让我们互相伤害。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这是种技能,得练。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五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六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七
生活中总有很多淬不及防的言语冲撞与你撞个满怀,他有时只会让彼此皱邹眉,有时会让你急火攻心,有时更会让彼此恶言相向,更严重的还会手脚并用……事情的'发展全然不受控制,他撕裂着我们的心、肝、肺,直到你满身伤痕,叩问自己: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失心疯,让我们这样彼此伤害。
我想到了陈小春4岁的儿子,拿着大喇叭淡定的对陈小春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能不生气了吗?”紧张的气氛瞬间就没了踪影。
这孩子就是在观察、感受之后说出了他的请求,化解了当时的气氛。
非暴力沟通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他教会了我怎样正确面对言语暴力,或者说冷暴力,简单的说,只有解决了心情,才能解决事情。以前只会干生气,或者失态以后说出伤心伤肝伤肺的话,让场面失去控制。
简单的说,就是观察、感受双方的需要和请求,并且告知对方。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无形之中你的注意力转移了,并且能发现事件背后的隐情,矛盾自然就成功化解。
在实际操作中,一开始总会忘记方法,没关系,我们可以像马歇尔.卢森堡儿子所说的“快拿出你的卡片”那样,借助工具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沟通更顺畅一些吧。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八
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式。之前没有想到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只是认为孩子现在是学习阶段就是必须要认真的去学习。不认真的学习就不行,父母必须要加以管教,否则会往我们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应该是共赢的,与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样的。孩子在合作中没有赢利,也不会和我们合作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还怕合作不好吗?一切就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这方面,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了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合作长期下去,首先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付出更多。我们时终认为孩子不和我们合作,是孩子先破坏了合作的规律。其实不是,我发现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为我心中还有个角色,我是和他之间的权利系统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规则。)这就说的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与孩子之间合作我们还是把目光放长远点,短期可能真的没有收获。然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因为我们的内心也是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的,而何况是给孩子呢?直到现在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我们无意识的灌输给孩子的呢?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境子。对于孩子的尊重、沟通、奖励、惩罚,还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应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却没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觉。孩子虽然没有来叫我带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说我骗他的。所以今后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这是一种诚信。)
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必须要听命与我的命令,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且现在想想我有的时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样的吗?很多事情不也是没有立刻去做吗?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听命与我呢?难道我就是是权力的上位者?其实命令孩子是没有用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沟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会很高兴的去完成我们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会从情感上获取安全感。我们对待孩子的犯错,不要认为可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们是经历了这些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才知道这样做不对的。可是孩子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确与不正确呢?我们作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统统教给孩子的,所以孩子们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孩子这个事情做的不正确时,要引导他向另一个方向走,而且要让他愿意配合往我们引导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的。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把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全部都忘掉,给孩子一个阳光开心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小,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给予孩子的奖励时,我一直以为是物质上的东西才算是奖励,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给予孩子什么奖励,而且肯定是物质上的奖励。现在是明白了,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吻……等一切都是奖励。对于语言尊重还是通过后来的读书改变了,之前孩子在学习方面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忍不住说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语言,后来发现越骂孩子越糊涂。渐渐发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反而他领悟的更好。看到这里才明白了,对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语言。我们还要做到要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切,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现在写作业,而孩子现在不想写,我们应该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现在不想写作业,而不是用强迫性的方式,必须现在写,不写不行。这样做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否则难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成长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处理。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阶段,都可以去面对,而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成长也能使我们尽量成为一个无错的有责任的父母。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发生更多的冲突。
我们要学会使用长颈鹿的文化语言,避去豺狗的语言。就像师傅给我们上课中所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而豺狗的语言,就如同我们始终站在巨人的脚下,看不见前方的风景。连风景都看不见了,怎么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静心读书,深入反思,让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这样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好。记得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开学没多久,经常因为作业不认真而出现了错误的情况。那时候都很火恼,对孩子上来就是一顿火、且大骂,就差去揍他一顿了。而发现每次骂过之后,他好像更不会了。而且自己心里还非常的难受。后来改变了方式,忍住不发火,不骂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释是为什么,反而他更能听的进去了,而且会做的更好了。其实一开始这样的转变很难,每次心里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发火,一定要忍住,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于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来提升自己,让我们来分辨出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这些训练方法很好。像有一个标题“转化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从来不以大小之分,一点小事情也会引起我的愤怒,而且没有耐心。自从遇见师傅后,并经过多次的学习和读书,有一天突然发现,不像之前那样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么的冲动了,而且心里还会有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又怎么样呢”,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每天坚持不断的读书,直达现在只要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就感觉毫无杂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了。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这本书读完了,让我们更清楚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开始与孩子的合作到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都给我们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案例引导,受益匪浅。像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段让我感受深刻。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直到读到那里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了呢……。其实孩子是很优秀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往前走。因为我是权力系统的上位者就可以给孩子贴上所谓的标签。那如果换过来呢,孩子给我们贴上标签了,我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与孩子都是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让我们尽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无错的吧!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九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xx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看这本书,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开了我和家人的距离,不擅长的表达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书中的精髓,改变自己与家人、同事和朋友间的沟通方式,真正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围,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