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和作品产生共鸣的部分,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一
在网上看了几篇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此见》,很有感触。古老的东西经这样一发挥,就一下子活了起来。尤其是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更是显现出了一种现代的生命力。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雨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这是《辞海》上对纳兰性德的介绍。上面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小令,全名为《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作为清代词人,其声名自然不能与宋人相比,但这首词却是深得年轻人喜爱的,许多痴男怨女都能吟上几句。但我以为人们对这首词的理解未必确切。下面就是时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读法。
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哪里还会出现婕妤怨秋扇的事情。当薄情郎轻易变心时,男女的感情中本来就会出现这类事。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难熬栈道雨声铃声声声怨。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
这是一首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怨词,我很同意这种说法,但如何来怨,这是理解的关键。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哀婉的怨,一种认命的怨,一种无可奈何的怨。
就上面这段翻译来看,前面两句的解释是较为准确的。三四两句就有些模糊了。从两句的关系来看,似乎是说:“负心的男子轻易地变了心,痴心的女子还在安慰自己:大概这男人跟其他人一样本是容易变心的吧。”这样,那后二句就好理解了:“你看那唐明皇当年不是在深宫之中缠绵之后曾对杨玉环海誓山盟吗?等到马嵬坡被赐死,苦雨凄铃之中,杨玉环又何曾怨恨过李隆基呢?”最后两句的理解关键在于“何如”二字。这两个字很容易理解成“怎么像”或“哪里比得上”,这样讲,与上文就连不起来了。其实这两个字还有一解,那就是“如何”,“如何”是“何如”的倒装,“如何”也可说“奈何”,“如之何”或“奈之何”相当于说“把什么怎么办”,项羽在乌江边上就曾说过:“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说:“虞姬虞姬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啊!”如这样讲,这两句就能和上两句连起来了:“明皇那样负了贵妃,贵妃都不敢有怨言,我又能把那个当时信誓旦旦、说要永结连理而今又变心了的薄幸锦衣儿怎么办呢?”这样解释,这怨就不是怨恨了,而是一种幽怨了,从形象上来说,也比较符合传统的女子形象。
无论怎样解读,这首词都有一种凄美,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因为生活给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如此,两个人在一起,无论能否长相厮守,“人生只是若初见”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得有新婚时的感觉,都是需要小别一下的,何况一辈子都在你看我,我看你呢?其实,对于爱情,是还有很多种评价标准的`。比如平淡,比如真诚,比如以沫相濡,比如彼此搀扶,若能这样,即便没有了当年初见时的激情,也应该是值得期盼的人生。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朋友家里的书桌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本是不俗的,只是感觉,若写书的人连自已的书名也起不好,要套用一句古诗来给自已的书命名,且先不说俗不俗,这种做法不免让人感得哗然取宠,所以连翻的欲望也没有了。
后来,朋友说这本不错,又因家里实在没书看了,再到朋友家,顺便捎了回来。
写书的人是位年轻的女子。她似在谈诗,又像在谈风月,更像是用清丽,感性的笔调,给读者讲一个个凄世绝美的'恋曲。旷世的奇才,绝代的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人不免沉浸在千百年前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中恍恍然!
从名门闺秀,幽雅贤德的班婕妤繁华过尽,因飞燕合德失庞所作《团扇歌》开篇,引出纳兰容若的“人生若此如初见,”行文巧妙,也灰讥幽默,也不乏言词的狠毒。
我不甚喜欢《团扇歌》,诗作得还巧妙,比喻打得还好,还忧切动人,我依旧是不喜欢。不喜欢班婕妤爱不敢爱,恨不敢恨的个性。虽安意如评她清高自诩,目下无尘,处处以大闺秀自处,以至失庞后,不哭不闹,安静躲开旁人,偷偷的把自已忧伤哀怨揉进《团扇歌》里。把古代妇女的美德及柔弱演绎到极致。我只是有点婉惜并不喜欢。如此一个德材兼备的佳人,结局却甚凄凉。还是喜欢杨玉环的个性,爱就爱了,从来不去想她眼里的“三郎”是她的公公,是天下旷世的明君。她眼里爱是平等,也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影响。她呼他如平民老百姓夫妻般的叫着“三郎”,平常人家的小日子,对深宫帝院来言,却成了不寻常!她在他面前只想做个小女人,有点任性,喜欢被娇宠,也小心眼般的吃醋。
她爱他,所以受他的恩宠便成了理所当然,他受她,也是倾城所付,不,是倾国所付也在所不惜。他因她“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她是个不涉政的娇憨女人,最终变了风云,不知身在福中亦也祸,更不知身系天下安稳。王朝动乱,因为有她的关系,却不是她的错,收拾残局里,却需要一个“宛转蛾眉马前死”才戛然而止。爱得娇憨,爱得纯碎,爱得平等。爱到死也无所怨。只求三军齐发,护我三郎早日回长安!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书册,我总是很挑剔。不止内容要够分量——这是根本——装帧亦须与之彼此相称,粲然悦目。这般看重皮相,并非舍本逐末,而是希冀世间好物皆能珠联璧合,不忍见其各自零落。或许又因了本性好古的缘故,《人生若只如初见》之于我,意义便洵非寻常了。
初遇是在一家小小的书店。我的眼睛抚摸过琳琅的书架,率性而随意,这本书却像早就埋伏好了似的闯入视线,让人眼前豁然一亮,仿佛照见了什么奇异的光,于是急急取下来,意欲瞧个究竟。
这不看则罢,一看倾心。浅浅的封面上晕开一枝粉色的写意莲花,姹娅若笑,十分的自在自如;正中那一竖行字是纳兰容若的词句,被拈来作了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眼见得书脊显豁,阔大厚实,拿在手里却又轻巧,端的可人疼。
遗憾的是囊中羞涩,纵有千般爱亦只能忍痛放回,终至与其失之交臂。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四
第一次见到《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朋友家里的书桌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本是不俗的,只是感觉,若写书的人连自已的书名也起不好,要套用一句古诗来给自已的书命名,且先不说俗不俗,这种做法不免让人感得哗然取宠,所以连翻的欲望也没有了。
后来,朋友说这本不错,又因家里实在没书看了,再到朋友家,顺便捎了回来。写书的人是位年轻的女子。她似在谈诗,又像在谈风月,更像是用清丽,感性的笔调,给读者讲一个个凄世绝美的恋曲。旷世的奇才,绝代的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人不免沉浸在千百年前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中恍恍然!
从名门闺秀,幽雅贤德的班婕妤繁华过尽,因飞燕合德失宠所作《团扇歌》开篇,引出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行文巧妙,也诙谐幽默,也不乏言词的狠毒。
我不甚喜欢《团扇歌》,诗作得还巧妙,比喻打得还好,还忧切动人,我依旧是不喜欢。不喜欢班婕妤爱不敢爱,恨不敢恨的个性。虽安意如评她清高自诩,目下无尘,处处以大闺秀自处,以至失宠后,不哭不闹,安静躲开旁人,偷偷的把自已忧伤哀怨揉进《团扇歌》里。把古代妇女的美德及柔弱演绎到极致。我只是有点婉惜并不喜欢。如此一个德才兼备的佳人,结局却甚凄凉。还是喜欢杨玉环的个性,爱就爱了,从来不去想她眼里的“三郎”是她的公公,是天下旷世的明君。她眼里爱是平等,也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影响。她呼他如平民老百姓夫妻般的叫着“三郎”,平常人家的小日子,对深宫帝院来言,却成了不寻常!她在他面前只想做个小女人,有点任性,喜欢被娇宠,也小心眼般的吃醋。她爱他,所以受他的恩宠便成了理所当然,他受她,也是倾城所付,不,是倾国所付也在所不惜。他因她“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她是个不涉政的娇憨女人,最终变了风云,不知身在福中亦也祸,更不知身系天下安稳。王朝动乱,因为有她的关系,却不是她的错,收拾残局里,却需要一个“宛转蛾眉马前死”才戛然而止。爱得娇憨,爱得纯碎,爱得平等。爱到死也无所怨。只求三军齐发,护我三郎早日回长安!
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明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侵,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也就没有后来的什么长恨歌。
另一个我喜欢的女子就是被元稹始乱终弃的女子“莺莺”。就是《会真记》里莺莺的原型。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借了《会真记》里莺莺的壳。这是元稹的自传,更是他的忏情录。但是很遗憾,历史对这位女子却没有考证。我们也就叫她为莺莺吧。
如果说到莺莺,一定先要感谢唐朝的那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下五年里,除了母系社会时,女人有着真正的地位,除了大唐盛世,还有什么时候超越过那个时代。大唐盛世现象,不能归功于李隆基一个人,武则天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末的。那个时代,儿女情长了。母亲可以姑息,和尚可表情,尼姑可传意,道观寺庙里也能是幽会场所。真是一个浪漫到骨子的时代。难怪会出李白,李贺,杜甫,白居易——一批文人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巅峰时代!
长安东边小郡的一座寺庙里,年轻俊雅的元稹遇到心中如花佳人。她是如此的高贵和冰雪聪明,她追求心中的爱又是那样胆大和义无反顾,她有着独立的人格,哪怕是热情奔赴情场时,也是那时冷静从容,不需要任何猥琐的道理作借口。不需要任何羞惭的表情作掩饰,亦不需要任何患得患失的考虑,她过于神圣肃静的爱,反而让多年以后的他还肃然敬畏。爱就爱了,就毫不迟疑的来到他的身旁。她巧安排让丫环为他们牵桥搭线,使他共她同罗帐。在她义无反顾的奔向他怀里时,在短暂的欢娱过后,他却要奔向自己的前程了,嗯,对了呢,他现在还是一个如此平凡的年轻人,空有着才华是不行,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的,他别她,“通赛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爱情的悲哀莫过如此。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五
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照理说应该很快读完的,奈何这样一本书觉得不静心读来,不如不读,于是……)。
第一次知道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在一站到底的站神姜瑶答题的过程中。初听到这句诗就超喜欢,于是记下名字,百度了一下,看看她究竟写了什么,只是言情小说吗?不是。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子对于古诗词的另类解读。迫不及待地买来看。
也许从她所选的诗句中觉得她所追寻的都是诗人的情事。其实不然,透过诗词的背后,她读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凄美或圆满的爱情故事,更是诗人一生的经历,宦海沉浮,思想历程等。虽然写尽了情事,但也只是透过这面岁月宝鉴去观望世事。最终它超然地与情无关。这些诗词也只是每段故事的注解而已。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欲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到“不思量,自难忘”也不过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当时只道是寻常”
以为错过的,只是一个人。谁知道放弃的,是一生。书页之间的黑白文字,轻薄,谁都可以谈起。他们成了故事,成了神话。
人生之间的每一日夜,厚重,谁都不能轻视。我们也是故事,也是神话!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六
对于古典诗词,我向来都觉得可望而不可及,欣赏它的精炼深遂,欣赏它的情愫悠长,更欣赏它的意境深远,虽是如此,却因它的难懂而每每远望,不敢企及。这本书,满足了我探知几句名词佳句来由和故事的愿望和虚荣。当然,收获的可不止这么多,它是诗词赏析,也是随笔,引我走入了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憾的浪漫往事,对于情,虽不能体验,却有了些领悟。
每一句名言都有一份凄美的爱情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有让人叹息的结局,都没有满足写下它时的愿望,原来这些句子都是人们对于爱情美好的愿望,都是人们在拥有爱情时的牵挂思念与誓言,更是后代文人骚客下笔抒情感慨的绝好素材。可惜的是,当时过境迁,情已消逝的时候,那些誓言与承诺只能成为让人怀念,令人心碎的缘头。曾经天真的以为爱了就要相守,就要生死相依,哪怕世俗不容,哪怕天难地险,也要坚定的冲破障碍,但经过了,看过了,也明白了,世事不可违,现实很残酷。
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写尽了情事,也只是透过这面风月宝鉴去观望世事。最终它超然地与情无关。就像我们与一个人相遇初见,也曾眉山目水相映,以为能够相随千里,却最终错手而过,慢慢地,慢慢地,不记得。
人生若只如初见,仿佛,这样重要。可是,此一生,与谁初见又有什么关系呢,生是虚妄,跋涉无人之境,你看这些轮回了千年的花种,至今还在无我无他地盛开就知道了。
应了这本书,让人对情有了一份现实的理解,书中的各式主人公,哪一对不是爱的生死相誓,哪一对不是才子佳人爱的深刻,以至产生出这流传千百年都盛歌不衰的爱情佳句,比起我们这当代的速食爱情可是要深远的多,只劝大家情深深意浓浓来时把握去时抛,非要求得个天长地久大圆满的结局倒也真是个难事。有一份平和的心态,懂得拥有更懂得放弃,拥有时执着,放弃时洒脱不失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对情最好的把握方式吧!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七
翻开素雅的书面,找了个清闲的时间,静静地端详它——一本借词达意的书。它包含的情感细腻繁碎,或喜或忧,或大起大落使人嗟叹,或表达平平淡淡才是真。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你在我生命的出现,是对我的救赎。
曾经他是那个敢指天为誓的人。“山无棱,天地合,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如果你忘记了,他愿意再说一次。我为他们喜,世界之大,会有人把世间最纯粹感情勇敢献出,托之性命,寄之真情;我替它们悲,当鱼玄机失去了李亿,被温庭筠婉拒,陈韪的背叛令一代女娇做了囚奴——她的心死了,因妒挞死了绿翘,印证了她的一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新郎”;我为题目叹,“知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我惊叹于她们的狠厉决然;“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羡艳于他们的纯粹认真。
我心疼他们的断肠之思,更辛酸与于她们的可遇不可得。人生应能如初见,执子手与子老,白首不相离。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酒杯里能蹦出友谊来。
众人皆知孟浩然与李白的知“酒”之交,对着皇帝的谕旨敢耍酒疯的李白竟说出了“高山仰止”的敬语——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的“断指柔肠”只为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恋恋不舍地望着孟浩然离去的背影,怅然又无奈;王昌龄对辛渐纯粹美好令人心生艳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含蓄又深沉地阐述了好友不在时自己一片炽心无处安放的黯然。
我为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豁达欣慰,前路漫长,友人啊,留步吧;我更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黯然,想到“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自嘲和心酸。
天底下的朋友,怕的不是离别,是离别之后再不能的遇见。天若有情,不应留恨,应让相思相寄,随风直到夜郎西。
曹操忧虑地高唱着“青青子衿,深远;苏子瞻嗟叹着“千古风流人物”,他叹的何止是江山更迭,不过是一场惊涛惊动了他的情怀,他幻想着功业与朝廷的美梦;张若虚对月沉思,凝望着浩瀚夜空咏诵了一曲人生高度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以江为砚,流水为墨,写他,对宇宙之思。
坐下来,花一场美梦的时间,花一局游戏的时间,花一度空想的时间,拾一曲香词倾一室芳馨,充实自己的情怀。读书吧,仍是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八
女儿托人带来一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安意如著),供我茶余饭后解颐,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书中夹有一纸文字,算是"读后感"。看后有同感。故摘抄如下,与之分享:
我读唐诗宋词是高中阶段做的事,大学里总是以中外几个名人的小说为伍,走上社会后,忙于家庭与工作,无暇于书刊,简直与文盲无异。说来惭愧,竟然不知大名鼎鼎的纳兰容若,更不多知红极一时的安意如小姐。
周日,闲来跟风,与几个要好的老同学逛书市。一本题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同学说,都已看过,值得一读。于是就买了下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咀嚼之,却有道不尽的缠绵,耐人寻味--是美好?是回忆?是遗憾?是流连?可见,说这话的人,必有些许的忧愁和无奈,更是喜好在梦呓里神游,正如纳兰容若的生平。
安意如(张莉),毕竟是80后的小女子,说实在的,我心里总带着一点"不屑"。你小妮子有几分功力来说古?向来只觉得像周汝昌那样的老苍头才有能耐往我等跟前一站,说说三、道道四,也不乏有几分"文风"的肃穆,即便评论一下"林妹妹"之类也觉得是高高在上,而别人不得亲近,就像早已作古的56年版的《红楼梦辩》,能从故纸堆得到一本也是个难,读后感《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细细品读,果真出人意料。文笔显得俏皮诙谐,字里行间还杂带着几许新潮流的东东,辞句读来飘逸轻松,对原诗原词的评品既入骨又温婉,每一个故事都讲得娓娓动人,喜怒笑骂怅然真实。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从班婕妤到唐明皇、杨贵妃,到白居易,到李白、杜甫、杜牧、孟浩然,到薛涛、霍小玉、柳永、李清照、秦观、苏轼、晏小山,再回到纳兰容若;从《诗经》说到诗、词,再说到故事…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缠绕,理不清的是爱情的永恒。
问世间,
情为何物?
只教生死相许。
万花纷落,
春草清辉邂逅缘。
浅斟低吟,
一切都在诗歌外。
满篇才子共佳人,
说情说坎说无奈;
一纸的才情艳句,
道天道地道人生。
清丽风雅话际遇,
谁解其中味?
如有来世,我愿做那柳荫下或泛舟中的婉约才女,或笛、或琴、或棋、或画,伴着和风细雨,与君浅尝低吟。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九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只看了题目,觉得这可能是一本爱情小说;仔细赏读,发现它是一本讲诗的书;读完全书,才发觉它涵盖了古代许多诗人的佳作赏析、他们的生平以及情感经历。
80后美女作家安意如用轻盈唯美的文字把我带回了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一个男人们的天下。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的词清新婉约,可以直抒胸臆,给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我想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的时间似脱了缰的骏马,一晃即逝。但往昔光阴却仍历历在目。那个娇小但同时也清晰无比的身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上。
耳畔依旧是那抹不去忘不掉的粉笔与黑板相互摩擦的“沙沙”声,以及您一遍又一遍强调重点的.声音,眼前便是您亲切的面庞。
让记忆回溯至一年前——是您与我们初相遇的时候,您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几乎是在一瞬间,就让我们对您的尊重油然而生!从秋到冬,从春至夏,您悄然陪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用汗水挥洒青春!
转眼,时光的敲钟人已敲响离别的清音。然而我却忘不了:忘不了您办公桌前不知疲倦的灯光;忘不了您时而犀利时而温和如春的眼神;忘不了您那因劳累过度而沙哑的声音;更忘不了的,是你温润如玉的性格与严谨的教学思维。
以及,您对我们,深沉的爱。
短若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校园的丁香花绽放又凋零,而后又绽放,散发出朴素的幽香。阳光,卧在素丝似的纯白花瓣上,映出素雅朴实的白,那不就像您吗——亲爱的海娜老师。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十一
当时一开始看《人生若只如初见》就觉得这本书写的很精彩,只是后来看了不知是百度百科还是搜搜百科上面写着这本书有70%的内容是抄袭的,看了这消息之后我就觉得人出名真不容易。现在流行文化席卷着当代社会,靠文字出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茫茫的书海中关于诗词的书籍也是卷帙浩繁,安意如能从这么多的'书籍中摘出这些内容来也是十分不易的。与其批判安意如抄袭别人内容的70%还不如把目光转向其他的方面,比如说,去问一问为什么被安意如抄袭的这些内容却鲜为人知。
该书是借诗词讲述诗人往事,同时也表达作者意向。通过这种形式向读者传达诗词背后的经典故事,了解诗词深刻含义,更是给读者以经典的国学教育。在现在的社会中,中华诗词好像已经淡忘在人们的脑海中。现在的人们内心被流行文化充斥着,想要真正的拥有一片诗词的净土确实不易。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这句话在当下再提起的时候,我们就要不禁的问一下它符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诗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逐日减下,重拾古典诗词靠的不再是义务教育的书本内容,而是需要真真正正诗词文化。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本书相对于作者的《陌上花开缓缓归》来说,这本书中援引了许多诗词名家的经典故事。如陆游与唐婉凄惨爱情故事,一曲《钗头凤》尝尽多少离合悲欢。而《陌上》这本书却像是俗人看的佛经一样,写满了心得体会歌颂教条。所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更适合新手入门学习,和茶余饭后的消遣,用现在的流行的话说叫接地气。
当然这本书中作者表达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有些故事也是只能冠以“据说”二字。有的故事是靠谱,有的也就是也是野史传言而已。但是在我看来《生查子月上柳梢头》这首词确实是欧阳修所作而误入朱淑真的诗集中的。但是安意如却固执己见认为这就是朱淑真的作品的。似乎看来这么柔情的词就应是出自女词人之手的,但是不要忘了欧阳修工与艳词的。真理不一定都是尽如人意的。就像是大名鼎鼎的《满江红》也是别人借岳飞之名写的。写在岳飞的名下,不禁让这首诗更是意气风发。
《人生若只如初见》里面讲《诗经》中的经典,也讲到清人的诗词。可以说是囊括万千。这就难免了这书的琐碎,但也在这琐碎之中见到历史如烟的往事。在切合情景的吟诵一段诗词:当时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十二
还记得安如意写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想必一位笔者以纳兰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来命名是有深刻含义的,想必它也是被这最美丽而简单的词句打动,想必这一句话是最能写出书中的意境与感情。看完这本书对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的剖析,读过那几许纳兰容若的词,还是最爱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它也被广大的读者宠爱着,喜欢这一句经典是有独特的原因,不是因为纳兰容若独有的气质,不是因为词本身的优美,不是因为随波逐流,是因为在这样浮躁的世界里,需要他来让我们更加简单与纯净。每读一遍都使我想起我们刚从母亲肚子里坠地那一瞬间,对于那时的我们而言,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美好,我们天真无邪的眼睛里永远闪烁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的光芒。
儿时,最得意之事莫过于在班级里拿得名次,老人们口中的乖孩子的唯一标准是学习成绩,所以,我们那时的目标就是一股劲的学习,只为得到老师的喜欢,父母的表扬与鼓励,单纯而天真的以为就一直这样下去,自己会是父母的掌中宝,同学们心中崇拜者,自己的英雄,但是,事实却不总是“人生之初见”。
时光荏苒,度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那些勤奋的孩子进入了梦想中的象牙塔―大学,这是我们人生开始变化的重要一站,每一寸时光都是转折点,这里,除了满满的课表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课外活动的实践能力。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有的人成绩很好,但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生,有的人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活跃在各大活动现场,备受老师同学喜欢。时常我们会选择做后一种人,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灯光与光环,这些事静静学习的人不具备的,虽然他们忽视了学习的重要,失去了最基本的中心,却能得到更多的掌声。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在这时候都迷茫了,很努力的学习,复习,好不容易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结果发现成绩只是百分之六十五而已。忽然间忧从中来,不知何以解忧,唯有更加拼命地学习,以求距离式的打开差距。不善言辞的他们开始抱怨,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是多么美妙与畅快,在他们潜意识里,成绩就是全部,没有随着事故改变,用哲学的观点来说是用禁止的眼光看世界,用不切实际的方法解决问题。可是当他们徜徉在书海的时候,那种惬意又是谁能体会得到呢。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一切,用最初的热情去学习不是一个叫人敬佩的行为吗?或许这样的他们只是还没有真真的的明白有时候“不是直线的距离最短”的道理,他们的心事最纯净的,是最热诚的,在他们的世界是最有理想的,但方式太绝对与单一。在他们看来,人生就像在开玩笑。他们在一条没有指示牌的崎岖小路上行使,很努力的在找方位,紧紧地掌控者方向盘,害怕一不小心掉进万丈深渊,前方有一小束光射进眼眶,啊,前面就是安全出口,腰板挺直,全速前进,最后才发现前方只不过是另一个小路,只是这时候有了选择。他们还得重新整装出发,虽然有收获,但结局却不是想象中的完美。有时人生若如初见,非人生之初见。
好学的人儿就开始泄气与怀疑,是否自己应该向那些同学一样整天忙于活动之类的事情而只是在考试的时候通宵达旦,临时抱佛脚。不,也不是这样的。你们应该坚持自己最初的态度,你们身上那份独特的独有的气质是别人不能分享的,你们与孤独做伴,和寂寞为友的时光是最美好,别人最不能做到的,所以,请尊重自己的独特,请不抛弃,别放弃。喧哗的背后总是有各样的不美好,一切不都会归于平静吗,那些热衷于活动二忘却学习的孩子会为不能驾驭那份寂寞和孤独而烦恼,而不知所措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样对待那些最自然的时光。所以,你们应该是骄傲的,因为你独享这份快乐。记住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用最简单的快乐去学习,没必要羡慕别人的霓虹灯。你每一份奖励背后都是万家灯火,将你的人生漫漫长路照亮。
当然,你还必须有一颗认真对待人生的心,因为你清楚地知道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实践来检验,那只是理论,嘉奖就变成印有不同花纹,具有不同色彩的纸张,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所以,别害怕,走出你熟悉的环境,和那些“活动家”好好交流吧,相信你会有所收获,没准你也是“天才”。要勇于尝试与改变才能适应未来的世界不是吗?所以,别怕,走出这第一步,未来就会变得美妙。
还记得安如意书中的汉成帝妃班婕妤吗?史书上着名的优雅贤德的女子,名门闺秀。成帝初年入宫,因美而贤,深获殊宠。一次,成帝想与她同辇出游,她言到:“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婢女。”退而不敢奉召。那是君王爱恋正浓的时候,因赞她贤,后宫皆逢迎她,传为美谈,仿佛她就是那楚庄王的樊姬,李世民的长孙贤后。她也自得,以为深承君恩,又不没家训,如此的相得益彰。许皇后愚钝,她是不懂声色宠冠六宫的人,这样的好日子怎会长久,如宫名长久。可是这一切的美好却随着她的妹妹飞燕的到来而破灭,这是她寂寞的开始,一切都是那么的出乎她的意料,所有汉成帝的怜爱都随着飞燕阿罗多姿的身段,飘逸的舞蹈戛然而止。山盟虽在,情已成空。
人世如此翻云覆雨,似纳兰容若说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倒故人心易变。”她做《怨歌行》,这是她女知识分子的遣情,自遣。班婕妤虽然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清楚地认识,自清去服侍太后,在成帝死后有申请去味成帝守陵,孤独终老。很多人会觉得她是遇人不淑,她似樊姬,可丈夫不是楚庄王,她有无艳之贤,夫君却绝无一鸣惊人之志气。她其实不弱,美貌与才智兼备,可以为了夫君的事业而忍受自己的思念与爱慕。输就输在台拘泥于礼法,她太规整,没有飞燕起舞绕御帘的轻盈,亦没有合德入浴的妩媚。她是太正经,撂不下身份来,总是以自己尊贵的身份以及一个贤德的妻子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做什么都要遵循礼教。
当繁华过尽,天子与凡人一样躺在冰冷的墓穴里时,那个曾被他抛弃的爱人,被他冷落遗忘的班婕妤,任在他的陵墓里,陪着她一生一世。只是班婕妤闭目时,会不会想到当年刚入宫的景象,想起那日她坐在高高的黄金撵上,伸出手来,微笑如水的摸样,她会不会后悔当初缩回手去,没有和汉成帝同辇赏景呢两相依偎,或者是最亲密的时刻。非常短暂,人生若只如初见。若当时班婕妤勇敢地走出了那一步,接受皇帝的邀请,与其一起出游,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又或许是当汉成帝沉醉在飞燕的舞蹈时,沉溺在合德的温柔乡时,能走出那束缚自己的教条与礼节,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重新赢得汉成帝的喜欢,赢会属于自己的宠爱,结局会不会幸福,有很多种可能,但至少不会像这样的悲凉。有一句话形容班婕妤是你最恰当不过―何事秋风悲画扇。如果她敢于尝试,敢于改变,就算是最后没有成功的挽回汉成帝的心,但至少会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班婕妤,让汉成帝惊艳。而不是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深宫怨妇。
说到美丽的女子,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杨贵妃玉环,她与李隆基之间的黄昏恋可是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姐弟恋做了示范。
那场惊天动地的“黄昏恋”开始于骊山,那是历代皇家的行宫,一个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儿就是在这做出的。结果亡了四百多年国祚的西周。再后来唐玄宗在这里遇到杨玉环,断送了开元盛世。骊山的温泉宫是李隆基最喜欢的地方,只是那时候,他最宠爱的人还不是杨玉环。所以,她做了他儿子寿王的妃,他成了她的长辈,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兜兜转转。他那时候喜欢的女人是武惠妃,一个精明美貌的女人。之所以喜欢这个女人是因为在李隆基的心里对自己的瞩目有着强烈的欣赏和敬仰之心,认为自己的祖母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在自己的心中是一个英雄。所以对这个身上遗留着一点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有着强烈的好感和绵绵的情意。在武惠妃病重的时候,明皇决定去骊山过冬,第一次遇见了杨玉环,偶然的邂逅没有火花,只是皇家例行的一次谒见而已。稚气明朗的玉环给明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玉环身上有令人着迷的青春与活力,她聪明但不锐利,融融的,让人很放松。对中年已过的皇帝而言,是潜在的刺激。在武惠妃死后,这种刺激显得尤为明显,孤独的大唐皇帝,需要一个新鲜的女人来陪伴后宫的庸俗。虽然56岁的老皇帝偷偷地爱恋自己的儿媳是“不伦”之事,但他还是做了。因为玉环是当世最美的女子,又和他一样精通音律。昔有伯牙摔琴谢子期,可见知音对音乐人而言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何况爱情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李隆基是沉溺了,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么样呢?若不是后来的安史之乱生灵涂炭,若不为天下苍生计,谁有没有资格来指责他的不是。这样的男人,是天纵的英才,是旷世的名主,本应有个绝世的美人做伴,所以李白说得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在她的面前,他不再是一个君临天下的万乘之尊,更像个意绵绵,情切切的少年郎,多喜而多愁的有情人。他们的爱多数是平等的,卸下那些礼节后,她娇呼他为三郎,我的三郎,这样温馨平等的爱怎能骄傲人不羡慕,又怎能娇其他嫔妃不嫉妒呢。他们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独一无二。她被称作红颜祸水,她不知道自身干系天下苍生,她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祸,她只在乎自己的爱情,只在乎三郎的情意,忘了三郎的君主身份。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他们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为自己的真爱忘我,为自己的爱情甘愿被世人耻笑,面对流言蜚语,他们只是用最真的哎来回答所有的疑问。我欣赏这样的爱情,有勇气,有魄力。面对这样一对相爱如蜜的恋人我们只能说一句敬佩。
人生就好比是一张精致的手帕,不管她是由多么纤细的手织出来的,无论使用多么巧夺天工的刺法,无论看上去是多么的珍贵,只要在阳光下放在手中总是会星光点点,照耀出错位的人生,将原来的唯美折射出瑕疵。构成错位的美。人生若只如初见。见或不见,她又有什么改变,最终都是一样,必须得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彼岸,在每一个路口,都有一个选择,你要做到的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选择。是坚持自己最初的所见所想,还是根据们自己在人生路上不断选择的经验与现实做出自己应该有的改变,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人生,其实不管是人生若植入初见还是人生之初见都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他们让我们做选择,让我们学会判断什么时候选择正确的路口。
最热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汇总13篇)篇十三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朋友家里的书桌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本是不俗的,只是感觉,若写书的人连自已的书名也起不好,要套用一句古诗来给自已的书命名,且先不说俗不俗,这种做法不免让人感得哗然取宠,所以连翻的欲望也没有了。
后来,朋友说这本不错,又因家里实在没书看了,再到朋友家,顺便捎了回来。
写书的人是位年轻的女子。她似在谈诗,又像在谈风月,更像是用清丽,感性的笔调,给读者讲一个个凄世绝美的恋曲。旷世的奇才,绝代的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人不免沉浸在千百年前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中恍恍然!
从名门闺秀,幽雅贤德的班婕妤繁华过尽,因飞燕合德失庞所作《团扇歌》开篇,引出纳兰容若的“人生若此如初见,”行文巧妙,也灰讥幽默,也不乏言词的狠毒。
我不甚喜欢《团扇歌》,诗作得还巧妙,比喻打得还好,还忧切动人,我依旧是不喜欢。不喜欢班婕妤爱不敢爱,恨不敢恨的个性。虽安意如评她清高自诩,目下无尘,处处以大闺秀自处,以至失庞后,不哭不闹,安静躲开旁人,偷偷的把自已忧伤哀怨揉进《团扇歌》里。把古代妇女的美德及柔弱演绎到极致。我只是有点婉惜并不喜欢。如此一个德材兼备的佳人,结局却甚凄凉。还是喜欢杨玉环的个性,爱就爱了,从来不去想她眼里的“三郎”是她的公公,是天下旷世的明君。她眼里爱是平等,也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影响。她呼他如平民老百姓夫妻般的叫着“三郎”,平常人家的小日子,对深宫帝院来言,却成了不寻常!她在他面前只想做个小女人,有点任性,喜欢被娇宠,也小心眼般的吃醋。
她爱他,所以受他的恩宠便成了理所当然,他受她,也是倾城所付,不,是倾国所付也在所不惜。他因她“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她是个不涉政的娇憨女人,最终变了风云,不知身在福中亦也祸,更不知身系天下安稳。王朝动乱,因为有她的关系,却不是她的错,收拾残局里,却需要一个“宛转蛾眉马前死”才戛然而止。爱得娇憨,爱得纯碎,爱得平等。爱到死也无所怨。只求三军齐发,护我三郎早日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