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5-01-24 作者:曼珠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一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为基本发展形态,通过开发绿色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同以往的黑色发展方式不同,其重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贯彻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绿色发展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优化的一种生态化经营理念,它要求企业经营者应具有把企业建成生态企业的意识和谋略。它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按照少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绿色发展实质是引导企业进行生态化转型,它是以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灵魂,运用绿色技术多层次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创立无污染、着重于避免废物的生产系统,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的生态体系,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到产品的整个加工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等都将本着保护环境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消除由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绿色发展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的目标的根本手段。绿色发展是节约资源、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绿色发展生产的基本要求,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以及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从而减少了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的产生。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取得,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着重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走向低碳、环保和健康,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使绿色经济成为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发展理念。胡锦涛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201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企业绿色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依然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企业对生态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绿色发展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对自身的生态化建设认识不足,仍然采取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一些企业仍旧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盲目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轻视甚至于无视生态环境效益。有的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对企业自身造成的环境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2.国家对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绿色发展要求实施绿色生产,生产绿色产品,会产生一部分环境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致使绿色产品往往较其他同类产品价格偏高,因此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然而,我国绿色发展缺乏政策支撑,没有充分调动企业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绿色发展,生产绿色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这些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政府给予的相关补贴不足,没有对绿色产品进行足够的价格补贴;第二,我国对促进企业绿色生产的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国家对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的税收补贴程度不够,没有对绿色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由此可见,我国需要加强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

3.绿色发展的法律保障相对滞后。

法律保障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起草时间较晚,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譬如,针对部分具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对由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民事纠纷等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制定的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绿色消费法、绿色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存在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使得执法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违法者难以实施有效地惩罚,致使法律起不到真正威慑作用。

4.许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首先,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创新能力有限,生态工艺应用较少,技术选择环境较差,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低技术能力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其次,虽然绿色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但它在我国并没有成熟,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很多难题还尚待解决和攻关,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显示其效能。在目前,一些工艺还基本是个理念,未在各个产业的技术和设计上落实,技术和工艺上的瓶颈不突破,导致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影响和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进程,严重阻碍了绿色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形成能够有效支撑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设备效果差、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等。

另外,由于绿色产品要求的绿色技术水平高、资金投入大、市场获利不稳定,企业对于绿色技术的开发力度有限,致使企业在平衡利润的前提下,对绿色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

针对我国企业绿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企业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要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企业,绿色发展,首先必须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所以,加强社会舆论对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显得十分必要。增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强化新闻媒体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曝光,这样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绿色企业的认知度,普及绿色发展相关知识及其对公众生活与生态环境的益处,让大众了解绿色发展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网络、报刊等媒体对绿色发展的先进单位应进行适当的宣传和表彰,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予批评,这样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又能引导大众崇尚绿色消费,鼓励企业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2.促进企业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企业观念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观念的生态化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动力,制定长远的绿色发展战略和目标,塑造企业生态文化以及学习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对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企业领导人应当破除传统的所谓注重效益就要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错误观念,建立起生态生产力优先的价值原则,因为生态优先并不等同于不发展,而是要彻底地改变“三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企业应当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生产成本中去,制定有效的绿色发展战略和目标,大力推动企业生态化改造,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企业。

其次,加强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教育,以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地按照环保标准进行工作,并能对消费者进行绿色知识的宣传和绿色消费的引导。同时要制订企业道德规范,并以条文的形式约束全体职工的行为,激励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3.加大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财税支持政策,加大对绿色发展中的关键设备与技术引进的投资、不断完善税收政策、拓宽绿色发展融资渠道等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

第一,加大对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我国绿色发展尚不成熟,一些企业仍旧维持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对于那些向新型生态化工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的企业来说,大量的清洁生产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资金需求巨大,迫使多数企业无法负担,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有力的财政扶持,鼓励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投资,形成绿色发展的资金支持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对绿色发展进行必要的物价补贴。政府应对绿色产品在售价上进行差额补贴,并规定其销售价格接近于同类可替代产品的市场价格;政府应对企业陈旧设备的更新换代进行补贴。落后的生产设备是不足以满足环保要求的,政府可以通过价格优惠等财政补贴措施,鼓励企业更换生产设备。

第三,完善税收政策。政府应对企业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含铅汽油、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征收环境污染税;通过调查与信息采集、定时明查暗访等措施,评估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对减排效果明显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奖励政策,促进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加快传统企业的生态化建设。税收已经日益成为国家促进绿色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能增强绿色发展的主动性,这种激励性税收优惠尤其适合鼓励绿色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绿色发展。

第四,完善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制度。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很低,有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收费低,大大削弱了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应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将费改为税,使那些污染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厂家无利可图。

第五,强化绿色消费政策。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完善我国的绿色消费政策。首先要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耗材多、对环境污染大的产品对其征收重税,通过增加生产者的成本,提高市场价格,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迫使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其次,建立的绿色标识制度。对于从原材料的采掘到废物的最终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的绿色产品给予明确境标志,表明该产品是绿色产品。人们通过醒目的标志制度,认清究竟哪类产品属于环保产品,哪类产品属于非环保产品。同时,由权威部门发布印证,可以加大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还可以加大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完善推进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生态化建设是极为被动的,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成熟,因此,推进绿色发展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完善绿色发展的相关立法。

我国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的建立已相对成熟,但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缺少相关法律依据对其进行处罚,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要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不断完善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首先,环保部门应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之于企业层面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已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大对不合规范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于《清洁生产促进法》,可以适当增加强制性规定,比如第20条“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可修改为在技术许可范围内应当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5]。还要对一些过时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正,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不适合的内容进行全面或部分的修改,使得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时效性。

第二,加强对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督。

加强对企业的生产活动的环境执法监督审查力度,是维持我国绿色发展秩序进行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有关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强制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施停业整顿,停止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并让其限期整改,并不定期地对这些企业进行二次抽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绿色发展的认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严重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对于违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同时,还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完善监督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政府需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应当完善现行法律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公开听证、群众举报等制度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制度。要通过对于公众的教育、培训、宣传等手段,多方调动公众进行直接的、面向基层的监督,从而形成绿色发展有效的监督机制。

5.强化绿色发展管理。

所谓绿色发展管理就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把企业视为生命的有机体,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看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完善绿色发展管理机制,有利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甚至能够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通过及时的与先进的国际管理方式进行对接,不断的完善企业形象,对企业自身形成一种严格的约束力。

完善的企业管理对于绿色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建立健全生态化的管理经济责任奖励机制。创立生态化奖励基金,根据完成既定的生态化目标情况作为企业评选先进单位的评判标准之一。

第二,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将绿色发展生产责任与企业经营生产责任相统一,以相同的标准来对待,将责任落到实处。

第三,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为了做好生态化建设,必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生态化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从企业内部在生态化的管理上讲,没有专业的绿色发展管理人才,就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地发展企业的生态化,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能够使企业在生态化改造及生产活动中保持高效稳定地进行,同时专业人才规范化的管理与操作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第四,实行绿色发展管理团队制。绿色发展管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管理团队,团队管理者应当具备较高的管理权限,并通晓各部门的生产运营状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态管理机制,将职责细化到每一位管理团队成员身上,这样做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身上,从而确保绿色发展管理的稳步进行。

第五,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管理机制。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地推进企业自身的生态化管理机制建设,与时俱进,把生态化管理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包括全方位的生态化管理机制和生态化的监督机制等。

6.大力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国家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广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要求从企业生产方式出发,充分开发利用绿色技术,建造绿色企业,发展绿色生产。

传统企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安装废气物净化装置,采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分离,即一部分生产过程进行产品生产,另一部分生产过程对废物进行净化处理。这种方法会使污染控制进入困境。绿色技术创新在原则理念上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业技术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随之导致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在生产实践中则是从产品的材料设计、开发工艺及管理销售各个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贯彻绿色发展的宗旨。企业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是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推进绿色发展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绿色技术支持,这些绿色技术是构筑绿色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绿色发展的技术依托。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工艺的绿色化。生产工艺的绿色化也就是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中,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上有所转变,着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资源转化技术。

(1)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绿色发展。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少的进行环境污染物排放,即污染控制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生产过程的尾部进行净化处理,而是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技术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和生产产品的清洁两个方面。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进行无废或少废生产,使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过程变为无污染或少污染,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作产品的绿色化。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无污染或少污染,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又要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实现产品的绿色化。

(2)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开发资源化技术,推进绿色发展。资源化技术就是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在我国,许多资源除主要有用组份外,大多含有共伴生有用组份,有的共伴生有用组份的价值甚至比主要有用组份还要大。传统技术下共伴生有用组份大多没有加以利用,和废料一起排放到环境中,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采用资源化技术对其提炼利用,综合利用其多种有用组份,会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使资源获得绝大部分有用组分的回收和利用,使原材料中各组分都能得到最大应用或得到无损害生态环境的处理。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二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关系人民福祉的、国家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消耗殆尽的问题,面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面对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合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断地努力下,中国走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关于人类文明。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保护自然,来实现可持续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是要超越以往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那些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倡导一种更文明的理念,让我们的人民树立更文明的观念。让我们的一切活动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类。这是人类文明的更高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的飞跃,是走上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生态文明方面的目标。这是根据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我们现阶段情况和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前,我们形容我们国家是“地大物博”,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称自己是“地大物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这种成绩举世罕见,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同时,我们也为这快速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我们的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恶化严重,让我们的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的现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我们的经济发展将无法持续,我们的整个社会都无法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自然,要好好把握自然规律。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的重大工程。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帆风顺。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上的偏颇,拒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意味着批判工业化时代的机械论思维方式,而采用生态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用整体论思维方式来反思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就把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看作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这里,主体和客体不具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也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方面人的主體性、主动性只能是受自然制约下的主体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作为活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当人类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违背了地球生态系统规律后,地球生态系统的‘报复’往往就是十分‘主动’的了。另外,人类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是外在式、旁观式的认识,而是内在式、参与式的认识;不是还原式、分析式的认识,而是整体式的综合式的认识;不是在对立、对抗中认识,而是在统一、和谐中认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各有理论上的偏颇,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对立性思维模式之上,人为地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都需要进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置于自然之上,内在蕴含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趋向,显示了人类的狂妄和自大;生态中心主义将自然置于人之上内在蕴含着否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趋向,无视人的实践性本质存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人类离开了自然将无从生存,连最起码的物种生存都维持不了。这是由人的生物本性决定的。这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然界有自身的运行规律,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将会遭遇自然的惩罚。首先,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经历了从无限性到有限性的转变,这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涸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最终将破坏自然界的内在循环机制,导致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传统式的发展越多,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就越严重,同时所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发展中所积累的危机就越大。其次,人类对物质资料的索取以不打破生态平衡为前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同时还要善待自然,但归根结底,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二)形成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的活动要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自然,既要“以人为本”,也要“和谐共生”。“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从主体来理解对象(社会和自然),社会和自然都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而不是以自然和环境为本。”人类虽不能听任本能的驱使,但也不能完全违背本能。人类由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及自然的利益,这是关怀范围的拓展、道德意境的提升。“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环境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重关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在人类实践带来环境危机时才得以真正确立。所以,在“以人为本”与“和谐共生”的关系上,应该遵循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而不是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人类生存压力巨大时强调“以人为本”有其合理性;而在人类实践引发环境危机后,则要强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对“以人为本”时代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进行批判。人类的实践自由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建立在规律性认知基础上的自由。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制造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紧张与分离,即人类中心主义过于重视人类的目的性,而生态中心主义则过于重视自然的规律性。

结语。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并不矛盾,合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的扬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3]周在娟.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智库时代,2019(25):14+17.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三

[摘要]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记录了他2005年8月穿越柴达木盆地的生态考察之旅。整部作品以纪实笔触为主,但也偶尔夹杂小说笔法,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生动明晰、简洁洗练,尤其能够把对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等地科普性的介绍融入文學性的铺展中,既给人带来知识的充实,也给人带来审美的怡悦。该作品生态视角的自觉性和意味深长的生态忧思尤其值得关注,其描绘自然之美的生动笔触和对自然生命的主体性呈现也令人印象深刻。至于刘先平对自然生命伦理选择的凝思和对生态道德的资源追问,也值得我们牢牢记取。因此,该作无疑有助于现代人生态道德的觉醒和建立,是一块弥足珍贵的生态文明的指路石。

[关键词]刘先平;《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生态道德;生态批评。

在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版图中,刘先平是一个气势恢宏、气象万千、意蕴深厚的存在。他从1970年代中期就开始参加野生动物考察,1980年代曾经相继推出《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四部长篇动物探险小说,融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受青少年的喜爱。1990年代以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例如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怒江大峡谷、横断山脉、西沙群岛等,创作了如《从天鹅故乡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美丽的西沙群岛》等作品。此外,他也常常以重点的物种为考察对象,漫游华夏大地,创作了如《红树林飞韵》《黑叶猴王国探险记》《寻找大树杜鹃王》《追梦珊瑚》等作品。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系列作品选材重大,艺术成就较高,社会影响较大,曾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9年他的小说《孤独麋鹿王》还荣获由接力出版社和俄罗斯莫斯科州立综合图书馆共同组织承办的“比安基国际文学奖”。

刘先平能够终生坚持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以诗意的笔触描摹大自然,书写人与自然的故事,的确令人敬佩。他对自己的生态文学创作也有明确的使命意识,曾屡次在出版的书籍扉页上郑重写道:“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这个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充分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呼唤生态道德,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刘先平任重道远的创作使命,也是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意识令人崇敬。本文拟评析刘先平的纪实文学作品《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关注其意味深长的生态忧思,赏析其描绘自然之美的生动笔触,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生命伦理选择的凝思,这都将有助于现代人生态道德的觉醒和建立。

一、生态视角的自觉性和生态忧思。

2005年8月,刘先平和刘君早在向导的陪同下进入青海湟水谷地,再到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可可西里、雅丹地貌,最后到达茫崖花土沟油田进行野外生态考察,考察经历最后形成《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一书。全书共43节,近20万字。该书以考察时间为序,行程安排大致如下:西宁——湟水谷地的柳湾,考察柳湾文化一青海湖,考察鸟岛,守望普氏原羚——从天峻县到德令哈,可鲁克湖考察,托素湖考察黑颈鹤——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取道青藏铁路线,途经小柴旦盐湖、大柴旦温泉、硼矿、五彩戈壁、察尔汗盐湖——抵达格尔木,观赏市郊胡杨、红柳,发现麝——穿越昆仑山,考察纳赤台“昆仑神泉”,玉珠峰,地裂,过昆仑山口,抵达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考察藏羚羊——返回格尔木,取道大柴旦、察尔汗盐湖,考察雅丹地貌群、花土沟油田区、茫崖、泥塑艺术长廊、尕斯库勒草原,追寻白唇鹿,考察油沙山。整部作品以纪实笔触为主,但也偶尔夹杂小说笔法,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生动明晰、简洁洗练,尤其是能够把对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等地的科普性介绍融入于文学性的铺展中,既给人带来知识的充实,也带来审美的怡悦。

该书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其鲜明自觉的生态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生态忧思。刘先平穿越柴达木盆地,不像那些年轻的旅行者一样,被消费主义文化浸润过深,转而到青藏高原去寻找刺激体验:也不像那些白领中产阶级,看惯了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想到青藏高原去换种体验,感受高原的雄奇壮丽。他是带着明确的生态情怀,穿越柴达木盆地,走进帕米尔高原的。他渴望了解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的生态状况,渴望体验高原的壮美,渴望寻觅各种野生生命的生态踪迹,并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呈现给国人,告诉我们高原需要仰望,高原生态需要呵护。

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处处呈现,中国的生态退化更是触处皆是,刘先平在几十年的自然考察中对此洞若观火。因此,他在穿越柴达木盆地时更偏重于关注受到破坏的高原生态,表现出沉重的生态忧思。例如《惊世彩陶》一节中,他考察青海湟水谷地的村寨柳湾,了解到柳湾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曾盛行彩陶,出现过极高的文明,但是后来柳湾人突然消失了,柳湾文明就像玛雅文明一样消失了。后来考古学家发现该地曾出现过洪水、地震,正是这场地震、洪水掩埋了柳湾的文明。他因此发问:“洪水、地震是天灾,但天灾常常是由人祸引起的,如那样发达的彩陶文化、青铜文化,当然要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对自然无情地攫取,招致大自然的惩罚,至今不都还在警示着我们吗?”这就是刘先平的生态忧思!也许别人都只为柳湾文明的辉煌喝彩,他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若是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有的辉煌文明终究是水月镜花,不堪一击。柳湾文明如此,远古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和热带丛林中的玛雅文明不都是如此吗?因为肆意破坏了大自然,一切文明成果最终丧失立身之基而付之东流。这就是生态道德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

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也不容乐观。随着近几十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地区各种矿藏相继被开发,藏羚羊、麝、普氏原羚等高原动物相继惨遭杀戮,面临生存危机。在《红牌警示》一节中,刘先平从在青海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小任那里得知青海湖面临的生态困境。青海湖的鸟岛周围建了栅栏,但是狗却从底部掏洞,钻进去残害雏鸟。青海湖水位下降,过度放牧加速了沙化。为了谋利,人们还在草场上开荒种地,而且在很多流入青海湖的河流上游都建起了水库,层层截水往往导致鳇鱼无法溯水去产卵,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守望普氏原羚》一节中,刘先平在青海湖边寻访普氏原羚,从小任那里了解到:“说到普氏原羚,数量已不多了,现存只有三四百只,可怕的是这仅有的三四百只,又被分割在几块岛状地区。近几年,牧民们又在牧场圈起围栏,隔绝了普氏原羚的生殖流,还常有被铁丝网挂住死亡的!其实,在甘肃和新疆,也有普氏原羚,但已多年没有见到相关的报道。人和野生动物原本就是朋友,都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类是靠野生生物世界的精华而成长、发展的,只是人类无情的残杀,才导致了目前的状态。”而在《奇特路标》一节中,向导大杨向作者讲述了格尔木的麝:“30多年前,格尔木的香獐多,那时的麝香放在大街上摆摊卖。后来,麝香少了,价值逐渐高到与黄金同价,大批的人拥向林子,枪打、下套,真是无所不用,斩尽杀绝。任何一种动物也经不住这样的摧残!这不,你现在要想看到它,都要经过千难万险……那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又专门去偷猎藏羚羊了!”至于藏羚羊,就更惨了。在《守望美丽少女》一节,刘先平早就从动物学家刘五林那里得知,藏羚羊一度被偷猎者猎杀到濒危。面对这些高原野生动物的厄运,刘先平虽扼腕叹息却无力阻止,只能悄悄地寻访尚存的普氏原羚、麝、藏羚羊,用文字描绘它们的生命之美,激发人们的呵护之心。正是因为了解到这些高原野生动物的厄运,刘先平才会对那些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做志愿者的人们心存敬意。例如在《生态道德的实践》一节,刘先平对那位利用两周年假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做志愿者的广东女白领就颇为赏识,甚至由此想到人和自然血脉接通的问题:

原来的城市生活,割断了人和自然的天然的联系。到达了可可西里,与大自然的相处。又接通了她和大自然的血脉相连。这无论是对她的人生,还是对社会都具有特别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行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过去所忽略的生态道德启蒙和培养。现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有数百处,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总有数千处。在一定的意义上,保护区是我们所剩不多的最美好的家园。其实建立保护区,本身就包含了人类的忏悔。如果我们能将志愿参加保护区的巡护作为一种社会风气加以提倡、推广。那么保护区就成了生态道德的学校、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利用自然保护区吸引志愿者、把自然保护区变成生态道德的学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富有创意的大胆设想啊!

刘先平对那些善待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考虑的行为尤其感兴趣。例如《生态道德的课堂》一节中,经过楚玛尔河大桥后,他看到藏羚羊能够找到青藏铁路建設者留下的动物迁徙通道而安全通过铁路,就非常高兴,在心里默默感谢铁路建设者的生态关怀;在救护中心看到被救助的藏羚羊,他更是莫名兴奋。但对于柴达木盆地周围的矿藏开发,刘先平也表达了他的生态忧思。他在《跟踪白唇鹿》中写道:“一路走来,石油开发带来的财富令我满心喜悦,可是野生动物生存的状态又令我担忧。是的,人类占据了野生动物的家园,使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现实的矛盾时时拷问着我的心灵。尕斯库勒草原是它们的避难所,或是仅存的最后的家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两难困境暂时还是难以超越,对其反思也体现出刘先平的生态自觉性。

在《沙漠情人》一节中,刘先平还专门叙述了向导大杨讲述的格尔木旁边的生态退化故事:

这个生态故事无疑具有相当浓厚的历史典型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完全不把自然规律、生态规律放在眼里,结果造成华夏大地处处出现可怕的生态灾难。无独有偶,刘先平在此讲述的生态退化故事在其他作家那里也曾被提及。例如杨志军的中篇小说《环湖崩溃》曾讲述主人公年轻时为响应当时国家屯垦戍边、增加粮食的号召,跟随父亲领导的垦荒队在青海湖边大肆垦荒,结果大块草原被毁,导致生态退化,终遭藏族牧人的驱逐。老鬼的长篇纪实小说《血色黄昏》也叙述了一批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的知青和复员军人不顾生态规律,到草原上大肆开垦,结果导致草原沙化严重,最终那些严重浪费人力物力的农垦工程不得不废弃。此外,还有王泽恂的知青纪实小说《逃亡》讲述了当年的兵团知青由于滥砍滥伐、滥打井、滥垦耕地、滥修水库,并且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引发了塔里木河及其两岸原始森林的荒漠化。这些故事都是那个特殊时代留下的惨痛的生态教训,值得后代反复记取。

刘先平的生态眼光是敏锐的,生态情怀是炽热的,生态忧思是感人的。他走过柴达木盆地,为高原上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态退化忧心如焚,为种种野生动物的危险处境愁思百结,这都体现出他高洁的生态人格底色。当然,除了敏锐的生态眼光和感人的生态忧思之外,《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对自然之美的精心描绘和对自然生命之高贵的张扬。

如所周知,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远离大自然,居住于城市,对大自然之美日益缺乏感知能力,自然冷漠症弥漫于现代人的心灵天空,像雾霾一样令人窒息。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当代作家也日益丧失描绘自然之美的意愿和能力,人事的纠缠和人伦的破碎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少有融入自然的机会,因而也很难以自然之美震撼读者麻木的神经。比较而言,刘先平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对自然之美的描绘是出类拔萃的。从早期的《熊猫传奇》《呦呦鹿鸣》等长篇小说开始,他就专注于对自然之美的描绘。随着他大自然探险足迹的扩大,他对各色自然之美的感受和领悟更为深入,因而在描绘大自然时往往如有神助,令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在《走进帕米尔高原—一穿越柴达木盆地》中,刘先平为高原湖泊之美所震撼,曾屡次精心描绘这种美。例如在《蓝色交响曲》一节,他这样描写青海湖:

突然满目青青。顷刻间蓝色溢满天地,寰宇只有色彩涌动——她总是以绝世的容颜矗立在人面前,令人迷乱,屏声息气,这就是青海湖!大自然赋予她惊人的美貌!天也有情,从洞开的云天中将灿烂的阳光投下。我们立在高冈俯瞰,青海湖蓝得如天空、如宝石,蓝得晶莹,蓝得透明,蓝得舒展,蓝得壮阔。我们急切、快速地奔向湖边。青海湖却如少女般羞涩地隐去了蓝色的披纱,只有清亮、明澈。湖底红色的卵石、黄色的砂粒历历可数。几条鳇鱼轻盈地游来,鳍在摇曳,嘴在翕动。泼刺一声,一只鱼鸥挺着长喙,闪电般地追来,鳇鱼惊炸四散。晚了,鱼鸥的长喙已钳住了猎物,蹿出水面,扬扬得意地拍着翅。这样的精彩,只有在青海湖才能看到。美是有距离的。我们又登上湖边的台地。正是日上中天,又是满湖青色。微风乍起,那蓝、那青、那靛,斑斓起伏,紫气浮荡,粼粼波光如音符跳动,天籁之声骤起。蓝色交响曲波澜壮阔,在天宇回荡。她用色彩的变幻,鸣奏出惊世骇俗的最为神圣的乐章!

作者先是远景鸟瞰青海湖,展示其碧蓝的绝色;再以近景细察,展示其鸢飞鱼跃的勃勃生机;复以远景统观,以音乐为喻,展示其超凡脱俗之美。流贯字里行间的是作者被自然之美震撼的狂喜和极乐之情。能够写出如此自然之美的心灵,无疑是高洁的,令人尊敬的。与青海湖震撼心魂的壮美不同,德令哈的可鲁克湖在刘先平的笔下更显出秀美的容颜。在《鸊虒鸟的绝技》一节中,刘先平这样描绘可鲁克湖:“草原的深处,渐显一条绿带,银光闪亮,那应是可鲁克湖了。绿带是挺立的芦苇,它足有几十千米长,如—条翡翠项链,圈起一泓蓝色的水晶。这种蓝没有青海湖那般醇厚,但蓝得轻盈而透明……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都是那样蓝,蓝得晶莹,蓝得纯净;分不清是云在天上飘,还是静静地躺在水中。你也猜不透雪山是矗立的还是倒立的,更不明白自己是站在湖边,还是已融入湖中……”能够把高原湖泊描绘得如此具有诗意,想必刘先平的内心也早已被这湖泊之水荡涤得纯净透明。

至于察尔汗盐湖的奇诡之美,在刘先平笔下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发现藏宝》一节中,刘先平这样描绘察尔汗盐湖:“再向前,满目的盐花惊得我屏声息气,那一粒粒结晶体,如柱,如珠,如茸,实在找不到更险当的词。真正的美,是无法说出的,只能借用珊瑚、珍珠、钟乳石描绘,只靠心灵去体会。盐花一会儿塑出楼台亭阁,一会儿塑成金枝玉叶,一会儿又塑成珍禽异兽,一会儿又塑成宝塔;那层层叠叠,那镂空穿凿,那错综复杂,是任何人间工匠都难达到的境界。大自然将盐的结晶幻化得如此气象万千!”在大自然的神奇面前,人真的只能甘拜下风,只能谨言慎行,而不要像公牛闖进瓷器店一样,把大自然之美损毁了。

刘先平还在《守望美丽少女》一节描绘格拉丹东冰川的壮丽:“格拉丹东高高矗立。一轮红日从巍峨的雪山升起,霞霓变幻成满天的红云,金红、水红、胭脂红、大红、绛红……红的光影外,更是一个色彩无比丰富的世界。浩荡的姜根迪如冰川,也是彩色的,如红霞般闪耀;冰川上林立突兀的冰塔,色彩迷离,不可名状,连对色彩最为敏感、分得最细的刺绣大师也会望其兴叹……”这就是自然之大美!面对这种大美,自然冷漠症将不药而癔,都市人的心灵将再次鼓荡起直面人生的猎猎雄风。

相对而言,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中,刘先平对藏羚羊、麝、白唇鹿、鸊虒鸟、黑颈鹤等高原野生动物之美,不像对高原湖泊、冰川之美那样精雕细琢,多采用简笔勾勒,重在传神。但是他曾在作品中反复写到,野生动物的美只有在野外才能看到。例如《窥视生育大迁徙的神秘》一节就有这样一段话描写藏羚羊:“动物的美在哪里?在野性的爆发,这是生命力最强烈、最活跃、最精彩的展示。只有在山野,才能看到活蹦乱跳的野生动物,才能欣赏到它们生命的壮美,才能看到它们的野性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这是野外考察的魅力!”正是为了欣赏到野生动物的这种野性之美、原始之美,刘先平才抛弃都市生活的安适,忍受着野外考察的种种不利,深入荒野,深入自然。

除了对自然之美的精心描绘之外,刘先平还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高原上自然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例如《沙漠情人》一节写到格尔木郊外的胡杨、红柳。在如此残酷的高原环境中,它们依然顽强生存,尤其是胡杨:“多在十多米高。树身粗壮,树冠不大,叶呈灰绿。黄褐色的皮起鳞,遒劲敦厚,透出的沧桑、顽倔的气势有一股震撼力!看其胸径多在**十厘米,甚至有一米多。其岁应是数百年,是饱经世故的长者。有两棵胡杨已经伏地,但仍如虬龙般游动,稀疏的枝叶依然一片绿意。生存的艰难,总是造就坚强的生命。”人类中心主义向来只承认人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只注重大自然的工具价值,因此很容易形成价值盲点,对自然生命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视而不见。但是在刘先平看来,所有自然生命无疑都是具有主体性和内在价值的,像胡杨、红柳这样高贵华美的生命,若仅仅把它们看作木材的提供者,那是对它们的绝大亵渎。

在刘先平笔下,高原的野生动物更具有难能可贵的生命魅力,值得敬仰。例如在《麝怀绝技》一节中,他好不容易看到格尔木附近的麝:“眼睛渐渐适应,我甚至看到了它露出的向后弯曲的獠牙,漆黑明亮、充满警惕的眼睛,高耸的肥硕的臀部。是只雄麝。麝的四个亚种中,马麝体形最大。在逆光中,它的每根毫毛都熠熠发光。是的,它如一尊沐浴着夕阳的金色的精灵,大自然的骄子!它抚慰了我的心灵,在遭到浩劫之后,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它使它的种族依然占据着大漠,是火炬,是种子!”在猎人的眼中,麝只是麝香的提供者,只是金钱的换算器;但是在刘先平的眼中,这只格尔木麝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生命的火种。这就是刘先平的生态眼光,正是有了这样的眼光,他才能够发现野生动物的高贵和尊严。

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整部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动物故事无疑是《麝啸》中那只被猎人追赶得无处可逃时自毁香囊、跳崖自尽的雄麝:

雄麝深情地瞥了一眼雌麝,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转过身子,向着高天,骤然昂首长啸,尖厉、高亢,震荡山谷,在大漠中回荡……它提起后蹄,用蹄尖闪电般地轮番在肚子上掏挖。天哪。那正是香囊的部位!鲜红的血花在阳光下飞溅,红得耀眼的血肉掉了下来。它没有痛苦地尖叫,只是无比愤怒、疯狂地用蹄子践踏、碾搓掉下的香囊、血肉,又回头狠狠地剜了我一眼。那眼神怒火熊熊,充满仇恨,无比犀利,直戳我的心窝。还未等我回过神来,它已向前纵身一跳,在天空中留下一抹激愤的弧线……英雄毁香投崖了!

面对这样的自然生命,所有人类中心主义式的骄傲和盲视都显得毫无意义。雄麝敢于毁香投崖、殊死抗争,这是自然生命的高贵和尊严,它远远超越了绝大部分人的行为举止,达到了令人仰视的崇高境界。

人总是倾向于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大自然,于是就有了那些扭曲畸形的盆景、被裁剪得呆头呆脑的园林树木、鳍翅婆娑的金鱼、步履笨拙的叭儿狗等等。殊不知大自然创造万物,一个最大的原则就是让其自由生长,保存天性。人若要欣赏自然之美,就应该超越狭隘的人类审美标准,转而接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万千气象。审美应该如此,对大自然的伦理判断也应该如此,不能用狭隘的人之伦理标准来判断自然生命,而应该充分地肯定大自然的伦理选择。这应该是生态道德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整部作品中,如果说最震撼人心的动物故事是《麝啸》中雄麝毁香投崖的决绝之举,那么最令人五味杂陈、最促人反思的则是《大漠寻鹤》中黑颈鹤对于小鹤骨肉相残却无动于衷的表现。在德令哈托素湖,作者看到一对黑颈鹤父母带着两只小鹤自由游弋,当水獭或麝鼠要抓小鹤时,黑颈鹤父母及时赶走了掠食者,保护了小鹤。但是随后,一只身体强健的小鹤当着父母的面啄死了同胞小鹤,黑颈鹤父母居然一点都不干涉,随后就把获胜的小鹤带走,连那只死去小鹤的尸体都没有回头去看一眼。刘君早看到这个场景后极为愤慨:“黑颈鹤是同胞相残,当爹当娘的居然眼睁睁地看着子女们相互残杀!”但是刘先平对此却别有理解。有着广博动物学知识的刘先平知道,在人类世界中发生此等事情,那就是人性灭绝的显证,但燕子、大熊猫、猴子等动物的杀婴行为都有自己的理由,远非人类所能理解。因此,他说:“大自然有大自然的‘人格’,有自己的法规,所有的生物都有着自己的道德标准。正是在这种悲壮而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焕发出了生命的灿烂,生命的壮美!但大自然的道德标准、法则千奇百怪,是我们视角中的盲区,或者说是我们的立足点在误区中,因而视角、思维方式等等只不过是‘人’的,而不是动物的,更不是大自然!但是它又映照着同属于动物的人类。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神秘,正是这种神秘诱惑了科学家们投身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最少已有两位动物行为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能够意识到人的视角盲区,肯定大自然选择的伦理正当性,这就是真正的生态道德。

刘先平还写道:“两年后的9月中旬,我在若尔盖、红原的高原沼泽草地,最少观察到了黑颈鹤的三个家庭。全都是三口之家——对父母带着一个孩子。惊奇之余是沉思:难道这种高贵美丽的鸟,同胞相残是保护种群的法则?抑或是对高原苦寒生存环境的选择?或是苦寒高原的环境对它们的选择?冥冥之中,大自然竟以这样的方式,来提示它的玄机?”廷大自然总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促进自然生命的发展,对于人而言,重要的是不急于给大自然下属于人的伦理判词,而是谦逊地、虚怀若谷地接受大自然的启示。

其实,大自然只有在审美上或在伦理上超越了狭隘的人类视野时,对人类的审美判断、伦理判断提出挑战时,其对于人类而言的重要意义才更能得到凸显。无独有偶,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在短篇小说《苍鹰》中也写到自然生命的选择超出人类理解范围之外的奇特之事。在沙漠里,母鹰在风暴到来之前把自身的血肉献给了三只雏鹰,“够日子的雏鹰必须吃掉母鹰的血肉才能飞上天,才能具备闪电般俯冲、进击、扶摇万里的本事!而母鹰在通过这种献身,通过这种肉体转换,才能永远留在它酷爱的高空,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在伊琳看来,母鹰的这种行为太过惨烈。她一度还想阻止,但是老郑头却告诉她,这就是自然法则,残酷而又伟大,人类不能根据自己的伦理判断去违背它,否则只会添乱。老郑头就是像刘先平一样深谙自然法则、尊重自然和具有成熟的生态道德的人。

还值得关注的是,刘先平总是尽可能地寻找生态道德的精神资源。例如在《大漠寻鹤》一节中,刘先平就写到蒙古族人的生态道德。在托素湖边,蒙古族牧人巴图告诉刘先平:很久以前,黑颈鹤曾飞来托素湖边生儿育女,它们还会从雪山衔来一块宝石放在巢里,这块宝石还具有一种神奇的接骨功效。要是有人跌折了腿,用这块宝石摩擦伤腿,骨头就重新接上,因此牧民称之为接骨石。但是有个贪心的人得知接骨石的作用后,就每年都在黑颈鹤孵蛋时毁坏窝巢,抢去接骨石,最终黑颈鹤只好迁移到其他地方了。这个神奇的故事无疑告诉我们,蒙古族人对那些贪心的人是没有好感的,他们更亲近黑颈鹤。巴图还说,五岁时跟他爷爷去放羊,看到黑颈鹤的窝就想去掏蛋,爷爷阻止了他,并狠狠教育他说,蒙古人从来不打大雁,不打天鹅,不打仙鹤。这就是蒙古族人的生态道德。游牧民族普遍具有较高的生态道德,他们尊重自然万物、尊重天地,懂得节制欲望,懂得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因此郭雪波、满都麦、鲍尔吉·原野等蒙古族作家都倾向于从蒙古族文化中去寻找生态道德的资源,乌热尔图、迟子建等作家喜欢从鄂温克族文化去寻找生态道德的精神资源,阿来、古岳、次仁罗布等作家喜欢从藏族文化中寻找生态道德的精神资源,等等。

除了关注蒙古族民间的生态道德之外,刘先平也很关注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昆仑山是华夏神话的发源地,它在神话传说中曾是绿意盎然、动物成群的生态胜地,其中透显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昆仑,创世传说的根基》一节中刘先平就说:“无论是后羿还是大禹,都是为了生态的平衡,人和自然的和谐。人类原本属于自然,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舞台,为一切生命的故乡。这种朴素的生态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浪漫的关于人和自然的篇章,在世界文明史中犹如璀璨的明星。”的确,在华夏神话传说中就蕴藏着朴素的生态观,值得现代人重新发掘、镀亮。针对盘古的传说,刘先平还说:“这个美丽的故事,将人与自然、天地万物统统融于盘古一身;或者说,人与自然、天地万物都来源于盘古一身,宣示着人与自然原本是血肉相连的整体,所有的生命也都来源于一个整体。人也只不过是这个神圣整体中飞出的‘小虫’,没有任何理由妄自尊大,随心所欲。换一种说法,如果人缺少了四肢或是一根发丝,那就伤残了盘古的整体!”盘古传说和当代生态理论的生态整体观不约而同,堪称神奇。二者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只是整体的一部分,人也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找到归宿。

因此,刘先平对前现代的朴素生态观寄予厚望:“古人的宇宙观,天、地、人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和谐,动态的生态平衡,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人类发展的指路明灯。这在后工业化所引发的环境危机的世界,更有其重大的意义。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学者,希冀从其中找到拯救环境危机四伏的当今世界的济世良方。我坚定地认为:只有建立生态道德,人们有了生态道德的修养,以其自律,才有可能达到生态文明。”也许有人会对前现代的生態观嗤之以鼻,认为它们太过低级、粗陋,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的确具有超越时间、超越文明模式的永恒而普遍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而言,从传统生态智慧中开出新的生态文明之道,是值得考虑的根本之事,由此也可见出刘先平的高瞻远瞩。

整体看来,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是一部立意高远、兴寄遥深的纪实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先平是带着自觉的生态眼光漫游柴达木盆地,克服种种艰险寻访昆仑山的。他传达给读者的生态忧思令人感动,他描绘的高原的自然之美和自然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令人深受震撼,他对自然生命的伦理选择的独特呈现和思考促使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他对生态道德的资源追问也激发起我们同样的探索热情。在消费主义文化甚嚣尘上、现代人和大自然的距离日益遥远的时代,刘先平以他充沛的激情再次呼唤所有人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号召所有人尽快确立生态道德,为生态文明的转型做好准备。因此,刘先平的每一部书都是一块引向生态文明的指路石,其意义会越来越鲜明,如宁馨儿之胎动,如东方之朝霞,如最先浮出地平线之船桅。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四

摘要:我国目前面临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现实,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本文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究村屯绿化工作,并提出相关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而村屯绿化工作既是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村屯绿化覆盖率,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的强力措施。

1村屯绿化工作的必要性。

村屯环境长久以来一直是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管的死角,几乎处于“自治”状态,再加上污染治理措施、设施以及公共环境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村屯现实需要,进而造成村屯环境状况不佳。因此开展村屯绿化工作[1],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开展村屯绿化工作,也是各级林业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生态效益发挥的强力保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大助力。

2村屯绿化工作建议。

2.1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理念。

村屯绿化工作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按照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会要求,将村屯绿化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确立村屯绿化新理念[2],转变传统的植树造林工作注重绿化荒山的观念,充分利用各个村落自身的环境优势,大搞村屯四旁植树等村屯绿化工作。其次,转变绿化美化工作是林业局园林部门工作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新的建设理念,将村屯绿化工作作为各个乡村的自觉行动。最后,转变林业局园林部门关于村屯绿化工作的传统观念,切实确立全社会、乡村全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的新理念。在村屯绿化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号召乡村全体成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还可以让有义务植树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农村村屯绿化工作中来。

2.2加强管理,整合资源。

在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各项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村屯绿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各项财政资金整合以及保障绿化用地等。首先,各县建设局要切实做好村屯绿化工作的基础服务以及村屯绿化规划的指导工作,各县林业局要确保各个乡村能够选择和栽植适合当地环境的苗木,并协助各个乡村购买种植所需各种苗木、果树等,最后帮助一些贫困的村落合理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以加强管护村屯绿化建设。[3]在设计村屯绿化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导全村群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体现全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争取他们的意见,确保村屯绿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也有助于吸引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后期绿化建设工作中来。最后,要想做好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对农村居民开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和技术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村屯绿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和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使村屯绿化既能反映乡村特色的绿化风貌,又能反映乡村地形特征和时代特点。对原本存在的绿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建设与改造并举。比如在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林业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好乡村原有的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和森林资源。生态优先则是指要将改善村屯环境作为村屯绿化工作的首要目标。在村屯绿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绿化为主,突出乔木树种的比例,做到乔、灌、花、草、藤的科学搭配,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结合,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村屯绿色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优美的村屯绿化景观体系,将村屯绿化工作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此外,还可以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态经济型树种,大力发展庭院林业经济,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美化村屯环境,又能够给乡村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2]黄丽花。浅谈广西柳城县村屯绿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5(06):60+63.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五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六

生态文明,我们俗称之为环保。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经济的大力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和丰富。不过却带来了一系类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性已使人们逐渐重视并开始解决它。当然,作为我们高中生,也需为环保贡献一份力。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少用一张纸、一个塑料袋,少砍一棵树等等,这些都是节约资源的行为。人人低碳生活,不是返璞而旧,而是要人人返璞创新,也是尊重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环保作文: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享受着新科带来的种种欢乐。蓦然回首,身后已是无穷无尽的环境污染。小河不再清澈,天空也不再蔚蓝。环保,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爱护我们的家园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不能左右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也没能力去阻止那些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上路……但是同作为一个地球居民,我们有责任及义务去保护环境,也许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其作用必令人瞠目结舌。下面是一个鱼和大海的的故事,有一天,大海退潮了,沙滩上躺满了“搁浅”的鱼,眼看就要干死了。这时有一个小男孩在岸边,把鱼一条条捡起来,然后扔回大海。一个成年人走过来,不屑的说:“沙滩上有这么多鱼,就凭你,能救几条,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捧着鱼,坚定地说:“这条在乎!”……环保,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个人的环保行动就似一盏灯,一盏灯亮了,给我们带来了些许光明,如果大家都点亮手中的那盏灯,世界将一片光明。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环保:听音乐把音响和电视声音开小一点,减少噪音;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污染。交通出行方面少开私家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选择环保型的汽油和柴油;尽量购买本地产品,少用一次性制品;不随地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废纸,弯腰将其捡起;生活垃圾合理分类,集中废旧电池,送进废旧电池回收箱,不可回收的垃圾扔进垃圾箱。路遇绿色草坪,脚下留情绕道行走;保护野生动物,不贪图美味,将其残忍剥皮吃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在心的。做到环保,仅仅这些是不行的,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创造我们的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环保是爱护我们家园的必修课,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健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就让我们做一个孩子一样的人,一起点亮手中的灯共同前行!在学校里,感受着校园绿色植物为我们带来的清新空气,总觉得心情要好上好多。想一想,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向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了。但是,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前的青山绿水,如今已是高楼大厦。难得见到一片森林,却失望的发现旁边,是工厂高高的黑烟囱……看着一天天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束手无策。其实不然,你知道吗?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上,有很多容易疏忽的环保细节。平日里,如果有喝过了的饮料瓶,最好不要随手扔掉。我们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把收集的饮料瓶卖掉。还能收获一笔小小的零花钱。重要的是,如果把塑料瓶集中到一起处理的话,把塑料瓶送到再生工厂,经过粉碎、清洗、干燥等过程就可以得到二次塑料原料,可以制造出其他的塑料用品。这样,节约了不少的资源呢!除了最熟悉的塑料瓶,我们也要回收其他的生活垃圾。处理垃圾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垃圾的生产量每年每天都在增加,专门用于填埋的土地越来越难找到。垃圾中还有化学物质,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污染到地下水源和土地。对于垃圾,我们可以把他们利用起来,制成小工具,装饰品:用废布拼贴成手提袋,坐垫;书可以一直使用到不能继续使用为止,如果有用不上的旧书可以用于没捐活动;把废旧的电池收集起来,而且最好使用环保电池……如果你知道,回收一吨纸可以制造出八百公斤的再生纸,这相当于少砍了十七棵树。易拉罐完全可以百分之百的再利用。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通过旧的塑料制品和碳粉结合的代金属原料……如果每一个人在丢垃圾之前都可以想一想这些,无形中也减少了不少不必的浪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保护资源,尤其是——水。现在,全国每天有快一吨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三十五个重点湖泊有十七个被污染,三分之一的水体不适于灌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城市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百分之四十的水源不能饮用……我们要有节水的意识,时刻检查自己家中的自来水管道是否完好,是否漏水。少使用清洁剂,减少水的污染。如果见到水管破裂应及时拨打啊抢修电话……我们的水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我们要关心大气质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不断的变多,各种废气,浓度越来越高……请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植树造林,保护身边的绿色植物我们的绿色守卫军!生活中的点滴都会是我们低碳生活的一部份,我们要从身边的每一个地方做起,低碳生活,每人出一份力,让生活更美好。生态文明,让我们一同构建!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七

一、活动目的:

1.配合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故事、视频、课件讨论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在校、在家、在外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

2.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3.懂得环保的意义,能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构建环保和谐校园,共享绿色美好校园。

二、活动准备: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基本情况。

1.地点:教室。

2.主持人:班主任。

3.参与者:全班同学。

(二)活动程序。

1、地球在哭泣。

2、活动思考。

3、低碳环保倡议。

(三)活动纪实。

这样,请同学们看两个视频,然后再回答。

师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资源越来越短缺。我们的蓝天不在蔚蓝,江河不在明澈,空气不在清新。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着苦难。

幻灯显示“全球十大问题内容”。

身边的环境师述: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污染环境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列举。

视频三:身边不文明行为。

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体会在、感受。

3.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

人类,你将走向何方呢?

我们能做到:

节水为荣节约粮食节用电器。

珍惜纸张保护动物回收资源。

植树造林少吃口香糖不盲目攀比。

不乱扔废弃物爱护公物选购绿色食品。

不购买过分包装物品不使用一次性物品。

做一个环保宣传者做一个环保自愿者。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八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每一个徐州人共同的责任,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步伐,将徐州市建成“美丽徐州”,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

徐州现在的高楼越来越多了,马路也越来越宽了,城市也越来越大了,但是徐州的绿色却越来越少了。就拿我们小区来说吧:我们小区本来有两处大花园,春天的时候鸟语花香,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天的时候树木枝繁叶茂,一片蝉鸣声。秋天的时候秋风吹红了枫叶,吹黄了各种花儿的叶子,花园会告诉你秋天来了。冬天下雪的时候花园又别有一番风味。如今花园越来越小了,都被一个个停车位占用了,树木少了,鸟儿自然也少了,蝉鸣声也似有似无了,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样子了。

希望大家都来爱护环境,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大家一起努力,要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厉行节约,防止浪费,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找回蓝天找回我们从前的美好家园,让我们的徐州更加美丽吧。

最后,我郑重呼吁:“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九

题目:生态生存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生态危机并把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现实前提,但决不可忽视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的重要性。理念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理念实际就是一定世界观的观念。理念来源于实践,但理念作为实践的目的、意图或理想,却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实践方式。究竟何种世界观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理念;也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人”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是生态生存理念。只有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学(ecology)的“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house)或我们的环境,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在我国古代,生态还有美好、和谐、健康之意。如《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生态实际是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生存状态。人是生物中的高级动物,生态生存就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人的存在状态仅仅理解为社会存在。这是值得商榷的。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状态可以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视角来区分。根据共时性可以区分为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种状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这能否说马克思并不承认人的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这无疑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所谓一切社会关系,概括起来,无非包括两种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是精神关系的基础,而物质关系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在这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指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社会生活过程,这是指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精神生活,即人的精神存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也认为,人类不仅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状态的精神世界,还存在一个精神活动产物的客观精神世界。他说:“一开始就声明我是一个实在论者,有点象一个朴素的实在论者,我提出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形态世界,而且这两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在我将要更充分地说明的意义上我相信存在一个第三世界”[2].波普尔虽然是从共时性视角对客观知识世界的区分,但这种客观知识世界实际也是人的存在的世界状态。可见,这种从共时性的视角来区分,并非马克思独到之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实质,是历史性的理解。马克思在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以后,对人的存在状态第一次进行历史性的规定。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存必然要经历三种状态:一是最初由原始社会“自然发生的”生态生存状态;二是人受人与物的支配非生态生存状态;三是扬弃了人对人、物对人的支配的生态存在状态。包括资本主义在内以前的阶级社会,无论是人对人的依赖或人对物的依赖,都是一种被异化的非生态存在状态。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人从自然的统治、人对人的统治、物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人类才进入了一种真正的生态生存状态。可见,马克思对人类的生态生存状态规定具有更广的意义,它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物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但他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不能仅仅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根本存在状态是一种生态生存状态。为了人的社会需要,而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物与他人(包括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为代价,那就必然出现非生态生存状态。如果说,自然发生的原始社会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肯定,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只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之否定。因此,生态生存既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理想目标。

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解体以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与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自然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1]341-342黑格尔把人变成绝对精神,这是唯心的。在黑格尔体系解体以后,青年黑格尔派各执一个片面,要么从自我意识出发,如鲍威尔、施蒂纳;要么从实体出发,如施特劳斯,这也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消解了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使之变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费尔巴哈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1]342.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相对神化的宗教人而言的,把人从天上降到了地上,人变成一个有血有肉可以感觉、经验的自然人。但是,人的存在不只是自然人,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关系。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既不是脱离自然的“理性人”,也不是脱离理性精神的所谓“自然人”.现实的人,是以自然人的生存状态为基础的存在与思维、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的和谐统一。既然自然人是现实的人的基础,那就是说,人的根本生存状态是自然的生态生存状态。

这一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认为,那种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是一个着迷于生产和生产率的持续扩张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毫无根据的。如奥康纳所说:“马克思在关于社会的观点中包含有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不再建立在资本积累逻辑的基础上,而是一方面以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以我们今天所谓的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的思想。”[4]3-4奥康纳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观点的理解有其合理性。社会的物质基础首先是自然。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存在的根本状态就是“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状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不能遵循非理性的资本积累逻辑,而要以“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青年卢卡奇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劳动的第一对象就是自然,如果取消了自然概念,也就等于取消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正如后来卢卡奇在纠正这一观点时说,如果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那就等于“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的’劳动‘被遗忘了。”“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现实支柱不见了”[5].同样,如果取消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用人的社会存在来替代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那显然将重蹈青年卢卡奇的覆辙。

生态生存是人类的根本存在状态。人类要存在,就必须确立生态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是与当代社会非生态生存方式完全相对立的一种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包括四个基本理念,即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理念。

第一,生态存在的理念。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生态存在是一切生物相互依赖的存在状态。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考古学证明,人和社会都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以自然作为参照物,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这不仅不是否定人的自然存在的根据,恰好相反,它只能说明,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无法回避的前提。人与自然是种与属的关系,人的社会存在只是作为属的自然上位概念的一个下位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没有自然,人的社会存在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反杜林论》,针对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恩格斯特别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47.自然是物质的生态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类社会由于历史的发展,就现象而言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的系统。但不要忘记,社会“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194.因此,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人的生态存在,而不是唯意志主义的精神意志的存在,甚至是上帝的存在。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世界的中心,即人在世界中的作用来否定人的自然存在,也是错误的。

第二,生态生活的理念。人们要生存,首先要生活,要吃、喝、穿、住。作为吃、喝、穿、住的物质生活,是维持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这里的“现实生活”,不是说社会生活可以决定自然生活,相反,人的自然生活始终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人的自然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为人的所有食物不仅都来自于自然,而且人类处在生态食物链环环相扣的顶端。一种资源的枯竭与植物、动物的灭亡,就斩断了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处于生态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生活,就可能因为一个环节的中断而不能生存,比如水。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有呼吸。没有自然提供的氧和空气,没有自然吸收和消化由呼吸排出的废气所形成生态循环,人类哪怕一刻也难以生存和存活。所以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这就是说,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树立生态生活的理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理念。

第三,生态生产的理念。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是积极地适应自然。正如马克思说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19这就是说,人类生存的主要特点就是有目的的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这种目的性的生产活动,既是人类之所以维持自己生存的优势,但也是带来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只有为自己需要之用而生产,才是正当的、合理的,而那些为了牟利而进行的生产,是不正当和不合理的。但现代社会的生产,恰好是古代的反面。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和不顾生态维度局限性的资本积累。奥康纳认为,“用加里·斯尼德(garysnyder)的话来说,资本’把它的经济支撑体系拓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以至于它足以毁坏整个生态系统,可它至今仍在不断地拓展‘.”[4]290无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即不惜牺牲自然、资源、环境、甚至人的代价的生产,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的目的逻辑作了深刻批判,认为,因为人类的生产的目的性,人类的生产才不应该是这种动物式的生产。“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人类的生产不是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蹂躏和践踏。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生产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如果破坏和违背了这一规律,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6]560。

第四,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不仅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费。前一种消费本质决定于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无节制的、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满足;后一种消费是获取生活资料支付的合理的生产资料资源代价,而不是不顾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对资源的破坏。可见,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人的生命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存在状态,以牺牲资源为高额代价的奢侈消费,不仅要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必然危害代内他人的生命健康或代际之间子孙后代的正常发育和生活等生命生存状态。生态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维系自身存在和子孙后代延续的基本理念。令人惊异的是,在古代社会,人们以朴素的天真制造了自然的神话,而现代社会却完全将其颠倒过来,制造出了所谓“消费的神话”.鲍德里亚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8]不同的是,中世纪的魔鬼只是一些异端邪说和黑色戏法,而我们的社会却把“消费神话”当作一种所谓的社会时尚。这种与“黑色戏法”手法一致、仅只颜色不同的“白色戏法”,才是极其荒诞的,更可怕的。

生态生存理念虽然区分为四个方面,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确立生态存在理念是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确立生态生活理念是生态生存的须臾不可缺少的自然存在观念,确立生态生产理念是生态生存的现实思想前提,确立生态消费理念是生态生存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代价的价值选择意志。

树立生态生存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这就规定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的指向与目标。黑格尔认为,实践逻辑的展开,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方面。当然,黑格尔的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列宁对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后认为,黑格尔把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纳入逻辑的范畴,“这里有非常深刻的、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9]这就是说,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就是指以生态生存为目的,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通过科学的经济手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

首先,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此,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美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感受到的自然(环境)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人格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和谐。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把这种理念看作是一种客观精神是错误的。其实,美的理念既来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态生存实践,又是人们生态生存实践的根本理念。美的规律客观必然性说明,人类的实践目的必须以尊重与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为前提。但是,现代功利主义把肆掠、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感性的享受作为了生存的唯一目的。这种生存目的就象澳大利亚土着人的“飞去来器”,在击中目标的同时,又飞了回来击中自己。当代自毁家园的生态危机证明,现代功利主义的目的论就是这种“飞去来器”.因此,人类要生存,就务必不能再使用这种“飞去来器”,就务必要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一是加强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以生态生存的观念来规范实践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还依赖于人们美的哲学观的建立。针对我国不重视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的现状,必须把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逐步建构一门马克思主义美的哲学作为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二是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实践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自然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的协调与和谐,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三是批判一切非生态生存的实践理念,以美的实践理念代替功利主义的利润最大化的理念,以美的生活观念代替动物式的感性享受的生活实践观念。

其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经济手段。实践的目的作为主观的东西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外在手段扬弃其有限性,才能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既强调了经济手段的重要性,也说明经济手段不能与目的相分离。为了走出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来规范经济手段。

一是要改变对经济概念的误读,树立生态经济的理念。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的经济通常是指物资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就是一种典型的工具手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经济(economics)在古希腊,本来就具有生态含义,eco就是生态之意,nomics在色诺芬的《经济学》中则是家庭经济的规则。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经济手段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

二是突出经济手段的目的价值,规范工具价值的合理性。生态生存理念是价值选择的前提。但是,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统治的普遍现象,物化的普遍化就是工具理性的普遍化。经济的合理化成为了一个可计算的原则。正如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所言,“经济合理性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而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10].我国的经济建设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经济的覆辙,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好”就是将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性经济转型为一种低消耗、低投入的低碳经济,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价值。

三是要批判所谓的消费经济神话,树立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经济既然是神话,那它就是经济的一种自我异化。因为,经济在我国古代本为节俭、节约、节省之意,而消费经济神话却用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掠夺型等不计代价的消费来替换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就不能维持生命生态生存。但是,消费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人类生存的局限性。消费是一种代价。代价是指为实现某种目的所花费的成本与作出的牺牲。当一种事物的发展要以牺牲另一种事物为代价时,一方面说明这种事物本身是有限的,因而需要牺牲另一事物为代价来补充;另一方面,因为它是有限的,因而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当它用另一事物的代价来补充自身时,其自身也必将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所谓的生态消费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合理的正当的代价意识。换言之,如果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生态变换的低碳消费,这是合理的正当的。如果,消费的代价不是以维持人类的生态生存为目的,甚至破坏了这种自然(环境)与人的平衡,妨碍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就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

再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说明,生态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既然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这就要求对实践结果的检验必须坚持三个标准:第一,是否加强生态存在理念教育。公民是否确立了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是否确立了生态生活、生态生产、生态消费观念,是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1].第二,是否转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实践是否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为前提。第三,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产是否是一种低碳经济型的生态生产,消费是否是一种合理代价的可持续性的低碳型消费。坚持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统一,而不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gdp”崇拜。因此,必须批判功利主义不问目的是否合理、不计手段是否正当、效果好就一切都好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

[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0.

[10]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43.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人与生活周围环境之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发生的影响。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自生来就有与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活的环境之中。

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

这些环境系统从主到次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生理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中观系统是指家庭、群体等组织,宏观系统一般指大的社会系统。

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其中个体微观系统受到中观系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还受诸如社区、社区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同样微观系统对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有学者将这一生态环境又做了具体归类:即“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

滋养性的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给个人。

不友善的环境则缺乏或扭曲了资源支持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个人的发展。

依此,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并非完全是经济原因所致,更主要是长期不友善的环境的压迫及资源享受不公等原因所致。

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探讨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成因,思考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建议。

二、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及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一)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

联合国开发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贫困(humanpoverty)概念。

识缺乏、参与不足、能力低下、素质不高、权利无法保障、健康状况差等的“文化贫困。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明文指出:贫困不仅表现为饥饿、寒冷、无助,远离政治生活、绝望、没有尊严同样也是贫困。

可控疾病感染,其间接衡量指标包括缺乏获取维持基本生活能力需要的商品、服务和基础设施(能源、卫生、教育、通信、饮用水)的途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并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

学者秦存强等人分析指出文化贫困的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

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

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中国农村实事表明,女性较之男性往往更易陷于贫困,即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相对于农村男性群体的事实存在。

而且从本质上看,农村女性贫困并非是单纯的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她们更多的是处于文化贫困状态。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就指这一特殊群体或个人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

作为占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女性,她们的文化贫困不仅在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传递,对其后代产生难以克服的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延缓了农村的发展进程,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文化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总根源,消除女性文化贫困,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提升农村女性个人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1.个体微观系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导致其主体意识缺失、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

个体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或决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在分析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及成因时,需要深入分析微观系统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许多女权主义者看来,女性生育的生理功能,是她们受剥削的根本,也是她们无法摆脱弱势地位的症结。

因为从生理因素上看,女性较之男性,肌肉生长较为细腻,骨骼较小,力气不足。

由此限制农村女性多数只能留守农村,导致农村女性不仅经济收入十分有限,而且生活范围、生活内容也十分狭窄和单一,进而致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低、眼界狭窄、自卑心严重等心理偏差。

公共生活不足的状态又导致其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加重了其自卑心理。

此外,农村女性自我认知生理性别意识的弱者定位,使女性人格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她们缺乏自主、自立意识,缺乏独立开辟事业的精神。

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事业又会导致其经济收入的有限和不足。

这种物质贫困、经济贫困致使其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使其陷入视野狭窄、缺少主体意识、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境地。

2.中观系统中婚姻家庭体制的负向影响,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文化贫困状态。

家庭系统和社区系统是对农村女性生存发展状态影响较大的中观系统。

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农村女性婚前、婚后都很难获得对家庭的土地、财产的支配权力,接受教育权也极易被剥夺。

家庭因素对农村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

农村家庭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较深,重男轻女依然存在,导致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禁忌,使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造成了深刻影响。

中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女性人口中,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和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农村妇女总数的60.9%,远远高于城镇妇女22.7%的水平。

农村妇女中文盲、小学、初中文化比例分别为67.7%、67.0%、51.2%,均高于农村男性相应的32.3%、33.0%、48.8%的水平。

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中,农村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7.3%,远低于农村男性61.2%和72.7%的水平。

农村教育的男女差异,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女性易于陷入文化贫困的主要原因。

(2)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使农村财产仅由男性子嗣继承,子女随父姓,婚嫁从夫居,对女性的经济状况与地位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如,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要求已婚妇女退回承包地,或规定出嫁女的户口所在地进而剥夺其土地分配权。

同时,从夫居的家庭体制导致了女性社会网络资源的流失和弱化,农村女性一旦陷入困境,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

3.宏观系统社会资源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体制结构不合理使农村女性处于“失权文化贫困状态。

在探讨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过程中,应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将其放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中分析。

纵观农村女性生活的宏观环境,发现问题表现在:

(1)农村女性可参与分配的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如社会性别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

农村女性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待遇集中体现在物质资源、受教育培训资源以及社会参与资源不足等方面。

这些都表明农村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与男性一样享有社会资源和占有发展机会。

(2)农村女性可消费的文化资源有限。

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一些贫困地区没有科技文化图书阅览室,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广播影剧院等文化设施。

更没有针对农村女性特点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来对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女性文化、科技技能的获得。

农村贫乏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造成了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

(3)二元分割的体制限制了农村女性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

化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消磨了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致使农村女性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分割,专门针对农村妇女发展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村女性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面处于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文化贫困状态。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治理途径。

(一)微观层面:

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激发农村女性文化自觉,培养其主体意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的问题来自个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失衡,强调从服务对象的生态环境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价值理念源于生活内容的基本观点,要改变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状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解决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使女性从实实在在的主人地位上产生主体价值。

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开展竞争。

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帮助农村女性进行角色塑造,从而成为主体价值发展的导向与支撑。

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与追求的理性起点和支撑,是激活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

女性的解放和发展关键在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即女性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与“文化贫困呈正相关关系,即拥有文化自觉意识会使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了解自身的文化处境,进而促使其主动获取和接受先进文化。

反之,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缺乏或不足,会极大影响或制约主体文化落后状况的改变。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一

摘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论文关键词:生态社会;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最高台阶,生态文明社会(可简称生态社会)是我们人类尚未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积极开展生态社会研究,弄清其特征标志,有助于推进生态社会建设。

总体上说,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具体而言,生态社会的基本标志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在工业社会,市场原则被证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失效的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由工业社会进化升华而来的生态文明社会,一方面还须借助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优胜劣汰等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增加生态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化解市场配置原则下市场失效的问题。

生态文明社会资源配置生态原则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五项:

1、生态平衡原则。资源配置的生态平衡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运行的稳定状态,至少不剥夺生态系统应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稳定状态的能力。依据生态平衡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巩固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下能够达到生态产出的最优化,但常常不是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环境安全原则。资源配置的环境安全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协调,至少不剥夺自然环境系统应对外来干扰冲击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这里的自然环境系统主要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如农地、森林、牧场、工厂、村落、城镇等次生环境,涉及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全球气候等,实施环境安全原则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与环境退化问题、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3、资源节约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符合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俭节制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使用。实行资源节约原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冲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资源节约立足于生态平衡环境安全,经济意义的资源节约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两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态文明社会强调前者的前提地位。

4、协调进化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互惠共赢。落实协调进化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进化的本质要求。

5、永续发展原则。永续发展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需要,又能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长远协调和谐、发展进化的要求。贯彻永续发展原则,有利于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日益严重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生产是指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所进行的生产,其成果即生态产品一般以生态平衡的恢复与维持、自然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消除等形式呈现。在社会生产方面,生态文明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显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规模庞大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生产以外,生态产品生产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构成对生态平衡的巨大冲击、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严重威胁,必须通过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加以补偿。

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生产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生态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质产品,它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一类是服务产品,它借助物质资料手段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服务需要;再一类就是生态产品,它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保养形成生态价值,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前两类产品生产都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上,随着索取强度的提高必须要有适当的方式途径进行回馈补偿,生态产品生产正是人类回报补偿大自然的最佳途径,正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生态产品成为社会产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无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产品,其规模、种类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而相应扩张。

2、生态产业成为社会最基础的前提产业。社会产品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社会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生态文明社会除了传统的或经过生态化改造的一、二、三次产业以外,生态产业将成为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和标志性产业。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为产业目标的专门产业,内部又包含污染治理业和生态资源培育维护业两大产业,前者专司污染减排和受污染环境治理之职,后者专指修复、维护和培育生态资源,促进地球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环境友好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恶化资源供求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绿色消费有以下显著特点:

和极端做法,转而采用适度消费以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强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通过减少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式消费及废弃物的再消费以及消费排泄物向社会排泄物处理业集中,减少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不让消费排泄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

2、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效用型消费。绿色消费效用由直接效用、间接效用、宏观效用、长期效用等多种效用构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们消费产品和服务获得的特定需求满足,因采用循环消费、再消费、减量消费方式节约消费成本获得的收益需求满足,因采用绿色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贡献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生态环境因绿色消费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维护、改善(如人们化废为宝,对废弃物的消费直接减轻了环境压力;人们参与植树种草治沙等体验性休闲、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们采用绿色消费方式的主要动力。间接效用主要指绿色消费方式因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而最终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它与某一项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并不直接挂钩、对应,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隐蔽性。宏观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积极效用是由众多的绿色消费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个人、某一次、某一项、某一局部的绿色消费仅产生有限的积极效用,但要取得积极的宏观效用必须从自己、从局部、从现在做起。长期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经过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绿色消费的效用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绿色消费的综合效用,是人们从理性高度选择绿色消费方式的'原因。

3、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的消费预留资源,有利于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生态环境基础。这些特点说明,绿色消费符合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能够兼顾人类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态社会绿色消费能够取代传统消费方式,成为社会的主体消费方式。

工业社会,人们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法制行事,经济利益是决定人们言行的内在动力,在经济规律这根看不见的指挥棒的指挥下,人们在经济法制划定的界线内从事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而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们不仅从事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要从事生态产品的生产消费;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还要追求生态利益和生态价值。因此,人们的社会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法制,也必须同时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而且应该更加强调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目前人们制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都是立足工业社会,从传统经济社会的视野出发,依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还无法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理念的精神,无法完全适应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我国),为加快追赶步伐,环境保护往往要向经济发展让步,导致生态法制常常形同虚设。

作为生态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以巩固、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法制建设跳出传统工业社会窠臼,立足生态文明社会来进行,从而遵循全新的指导思想,设定全新的建设目标,确立全新的法制原则,建立相应的内容框架。

2、很好体现生态规律的基本要求。体现生态规律要求是生态法制建设的核心,只有充分体现生态规律要求,生态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发挥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3、努力借助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生态文明社会经济规律仍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生态法制建设不仅不排斥经济规律的作用,还必须努力注意与经济规律的协同契合,借助经济利益的推动促进生态法制的落实。在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寻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点。

4、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原则。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贯彻生态和谐原则,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人与自然两者不能偏废。因此在生态法制建设中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一个是片面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另一个是极端生态主义倾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双方。

生态意识是指人们了解生态规律、尊重生态价值、努力追求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状态和思想倾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它是人们自觉开展环境友好活动、采取维护生态平衡行动的内在动力。工业社会经济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观念,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这个核心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经济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最终导致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在对工业社会扬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社会发展阶段,也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社会观念,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意识不仅受到社会舆论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的充分认可肯定,还是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动指针,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体现生态社会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态意识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层面,具有对自然生态、生态平衡、环境安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自然生态及其价值的尊重,对生态规律、生态机制的认识和掌握。

二是行动层面,对生态价值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内化为推动人们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动力,人们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不惜付出某种代价去付诸实施。高水平的生态意识应该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仅有认识没有行动,说明认识难免肤浅;仅有行动没有认识,很难保证行动的自觉和持久。

根据上述五方面标志的全面、显著程度,可以将生态文明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生态社会初级阶段、生态社会中级阶段、生态社会成熟阶段或高级阶段等。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二

(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为,资源总量有限、环境容量有限,所以,我们在使用环境资源时,应该充分借助市场作用,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

(二)要加快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时代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应在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上面下功夫。

(三)要完善政府的激励和监管制度。

在国际上,各国政府对企业及经济组织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主要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各级政府需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纳入到党委、政府及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

二、大庆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的缺失。

长期以来,大庆油田由于受“地上服从地下”政策的影响,重地下、轻地上,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来看,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以部门立法为主,像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主要由本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导致大庆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缺乏上位法应有的规范和指导。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大庆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还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这与基本立法相关制度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生态管理上大庆还主要是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重视的是经济效益,对环保工作不重视,随着政府对企业管理的弱化,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可能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环保、土地、林业等部门在管理职能及业务管理上有重复交叉,在工作中审批、收费、发证、解释、处罚等权限对本部门有利益,成为各单位争夺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影响部门利益的'工作没有部门愿意负责,这样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解决的途径,使大庆市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不适应。

(三)机制不健全。

环保工作中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以及政策保障机制。对于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及个人都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政府也不能例外。但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来看,都缺乏对管理者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其结果造成许多法律法规形同虚设。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在违反生态保护的规定时,不承担什么法律后果,这样很难去约束企业和个人。

《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全国性的法规对地方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操作性、针对性不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庆市亟待制定有关适应油田方面的地方法规。同时,要注意地方生态环境的立法要突出地方特点,弥补国家在环境立法方面地方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并且,要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以地方法规或条例的形式制定详细的绿色gdp标准,尽快落实绿色gdp标准。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使我们在环保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是当前的迫切需要。要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大庆特点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从而实现大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从改变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制度上加强创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为了使大庆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地开展,必须合各方之力。制定地方性和区域性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由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大庆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在源头上明确产权关系,建立产权制度并对用途进行管理,以禁止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建立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统一且独立开展行政执法。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严守资源环境保护红线,建立制约企业生产行为的约束制度。研究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控制质量标准作为生态治理的依据。对功能不同的产业项目,要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标准,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严格控制,对企业的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要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三)完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完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保障。建立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违法者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于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行为,由其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对领导更应该加强约束,如果任职期内,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出现重大失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要记入档案,在任用提拔时作为重要参考。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三

摘要:生态式教学充分贯彻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学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构建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构建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高中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首先,地理课程的目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中的诸生态因子协调、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生成性原则。

地理知识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动态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彻生成性原则,及时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周围事物相联系,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还要加强教育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和地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候、地貌相结合,启发学生多发言,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三、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地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地理书本中个章节的内容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竞相迸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法,将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让学生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后相互讨论。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地理资源信息流,让学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开辟积极向上的课堂生态心理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地理课堂情境的动态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构建生态式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持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比如在学生“城市化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这块内容分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几块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就本组选择的内容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生态群体的动力效应,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协调课堂上的诸多生态因素,不可顾此失彼,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师生身心的共同、持续进步,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谭成权.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3).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师教育),(01).

[3]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4]秦风洲.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学案”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s2).

[5]崔桂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四注重”[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10).

[6]吴庆峰.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疑[j].华章,(9).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四

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冀三地交汇处,西临北京,东临渤海湾,北有唐山首钢,属于重工业、冶金业、化工业等重度污染处。由于改革开放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和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具体表现在:重度空气污染企业和日益增多的机动车尾气污染,致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渤海湾海域水质持续恶化,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海洋生态环境;施工期土渣车运输过程中洒落的土方和工程车辆在城市快速路上掉落的木方产生的路面扬尘问题较为突出;大片土地失去种植农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的条件,土壤盐渍化严重;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明显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环境卫生建设;地表水质较差,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用水自给率很低;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方式仍属粗放式发展,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现象,给新区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

1.2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向。

解决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是首要任务。从社会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水污染方面,查明地表水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到污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地表水质量;在空气污染方面,查明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遏制下滑趋势;在社会发展方面,应继续保持优势,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提高服务业产值gdp比例;在协调管理方面,继续保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单位gdp水耗4个指标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五

本册教材为一学年内容,本学期学习前三单元内容分别为:珍惜土地、保护海洋、节约能源。其中第一单元包括四课,第二单元由五课组成,第三单元分为四课。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围绕自己的内容展开。

二、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土地、保护海洋”的情感。

2、了解海南的物产、能源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三、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陆地、海洋的物产能源等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海南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4、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四、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4、“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问题,多为开放式答案,教师应注意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回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收集教学可能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如影片、动画、图片等,并整合到课件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六

生态文明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韩丽丽(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本文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出发,探讨在我国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群众日益渴望美好生活的现实面前,中国共产党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决策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工业文明的增长是一种反生态的经济增长,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为此,人类必然去探索新的文明形态,这样生态文明就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正在以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世界性革命快速崛起,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它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必然性。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马克思指出:“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上的。”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决定人类文明的演进。梳理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历史形态,生态文明正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迅猛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一)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只能依赖自然。

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约在公元前200万年到公元1万年的石器时代。马克思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原始文明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幼稚而混沌的,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是自然界里的弱者,在极其“恐怖”可怕的自然界中寻找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就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

(二)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改造自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最早兴起于东方,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18世纪。当时铁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近两千年,发展高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建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与繁荣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一种依赖于天时地利资源的经济,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道法自然、敬天崇地的天人统一观。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

(三)工业文明时期人们极力征服自然。

从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地印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工业文明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四)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关注生态危机。1972年6月5日,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大会”召开,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8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找新的文明形态。1992年,第二次“世界环境大会”召开,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与扬弃。尽管人类还生存在工业文明其间,但工业文明越来越走向绝路,生态文明已经以其巨大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危机,扬弃工业文明,选择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思想路线,也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必然。

(一)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高速惊人的发展,也被世界称为中国增长的.奇迹。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年,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合作完成《中国污染代价》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该报告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用的流行病学模型,发现中国每年约有75万人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过早死亡。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50亿立方水受污染。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

2.资源短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3年为6%,年高达56.7%。石油储备不足30天,日本65天,美国180天。石油是国家战略资源,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我国石油进口大部分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又被美国控制,也就是说,仅石油一项资源就严重影响国家安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20年内,我国就剩6种主要矿产能自给,绝大部分都不能自给。我国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值得50%,400处主要矿区因资源枯竭面临关闭。下面是我国部分资源可使用的年限统计表。

到年,我国45种可开发的主要资源就剩下14种,如煤、稀土、镁矿等。据专家推测,本世纪内地球基本上地下无矿可采了。

(二)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五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人民群众对水、空气、食品、居住环境的要求都与以前不同了,要求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新鲜的、食品是洁净安全的、居住环境是优美宜居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期待是应该的、合理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最广大的人们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八大报告令全国人民精神振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是非常正确的。同时,把生态质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是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必将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纵观世界风云,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巨大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有无限的感召力。我们相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让我们始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定取得巨大成功,“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七

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将现代企业的人文精神融入屋顶花园的设计中。

为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

屋顶花园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方一方面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而在建筑物的顶部设计的空中花园。

这类花园与地面花园无异,只因处于建筑物的顶部而被称为屋顶花园。

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福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花园的环境效益是指屋顶花园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维护和改善作用。

屋顶花园设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的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满足三者的平衡关系。

1.2实用性与观赏性并存。

根据屋顶花园受建设面积限制的特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考虑建筑面积与屋顶花园建设面积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布局。

屋顶花园由软景观和硬质景观构成,在建造屋顶花园软景观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植被覆盖率与屋顶花园总面积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屋顶花园的植被覆盖率应占花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水体设施也是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建筑物顶部建设水体设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水压无法满足建筑物的高度。

因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水体设施与建造物之间的关系。

在建造屋顶花园的硬质景观时,应将硬质景观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设计出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具有美观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

举个例子,在建造屋顶花园的休息椅时,不仅要考虑休息椅的造型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更要保证休息椅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人体尺度大小。

1.3具有安全性。

屋顶花园的设计无疑加重了建筑物顶楼的负荷,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则需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建筑物顶楼的负重值有所了解,合理安排符合建筑物安全性的屋顶花园载重设计。

选择具有保护性能的护栏,并合理控制护栏的高度,防止意外跌落事件的发生。

2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作用。

2.1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的作用。

(1)屋顶花园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由于屋顶花园和地面花园具有无异性,在将地面植物移栽到建筑物顶部时,并不会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

因此,植物在屋顶同样可以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

(2)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一种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吸收的太阳热量高于郊区建筑物,城市植被覆盖率低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少等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八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十九

天然林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向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资源、薪材资源和林副产品,同时也能向人类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护水土、改善小气候等多种生态环境效益。

指数评价方法是自身及其指数评价系统,选择评价指标和标准时,既要体现天然林自身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还要体现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保护、增益和调节功能。

同时还要考验评价指标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2森林生态综合效益监测评析。

天然林生态效益的主要计量类型可分为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改良土壤效益、改善气候效益、改善大气质量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森林资源与生物产量。

计量方法有直接经济收益计量评价和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主要涉及到如下森林生态效益作用。

2.1生态环境的保健作用。

牡丹江地区有多处旅游胜地,如镜泊湖、海林影视城、位于柴河局内的东北小九塞和莲花湖水电站、雪乡、兴凯湖湿地等。

当二氧化碳含量由原来的0.04%增加到0.05%—0.07%时,就会使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呼吸困难,当浓度超过0.4%时,人就会呕吐,达到1%时人类就无法生存。

据研究,1hm2森林每年能吸收氯气43kg、二氧化碳1000kg、二氧化硫730kg,并释放氧气731kg、一昼夜可分泌出30—60kg的杀菌素,完全能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菌。

所以森林被称为天然大氧吧。

森林产生的负氧离子,及分泌的树脂能保持人体生物电场的平衡,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能。

由于负氧离子具有预防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奇效,被称为空气中的多维素,对患有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等病人有神奇的治疗保健作用。

另外森林中还生长着许多的山珍野味,这些无农药、化肥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是膳食养生的佳品。

2.2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作用。

森林植被形成的立体空间是多层的,层层阻止和减轻自然降水对土壤的冲击,植物庞大的根系具有很强的固土能力。

结构,调节小气候、减轻水旱灾害、调解温湿度、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蓄水保墒等作用,能有效避免和减少旱灾和山洪,降水可增加7.6%,蒸发量可减少9%。

森林调解气候效益最低使农业增收幅度提高10%。

2.3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巩固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森林生态旅游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量,也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农、林、牧业生产经营,增加周边无业人员就业问题,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森林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将给社会提供5人就业机会,世界上每9个就业机会中就有1个是由旅游创造的,森林生态旅游每收入1元,将给国家经济相关产业带来5-7元的增值效益。

生态旅游是朝阳产业,其旅游人数和收入以较大幅度逐年上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热门生态文明论文大全(20篇)篇二十

生态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河流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准则。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班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一学期时间的学习,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畅谈、设想、讨论、汇报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和交流,充分展示学生主性、合作性,知识的积累性及学生们“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分析、讨论、畅想的基础上发表自身观点,学会说理。体现学生情感、情操及良性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身对本地区的发展及生态情况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地方性知识的活动经验。对和谐的深刻理解为探讨“生态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此时机,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灌输给孩子,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个具有环境保护素养的人。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河流的学习,了解世界的水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2、通过绿色世界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角度,感受身边的环境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育孩子关注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从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3、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4、生活中学习中,师生互相学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写个人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反思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进步和改进的方向。以下是一些著名学者和作者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
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思考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
一个好的工作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工作方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二)精准掌握师幼健康状况。继续
编写工作报告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工作目标。工作报告的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借鉴这些范文,我们可
入党意味着一个人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理想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下是一些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事迹和个人简历,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敬爱的党支部:作为一名对中国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环境质量。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建筑历史和建筑风格的资料,供您深入了解建筑文化。答辩人张,女,x年8月
优秀范文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为了加强学生道路安全工作,落实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撰写心得体会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范例,大家一起来分享学习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
辞职申请书有助于将离职意图向公司明确传达,确保离职过程的合法合规性。面对离职这一重要决策,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辞职者的辞职申请书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尊敬的校长:你好
撰写更多申请书时,应该关注申请者在社会实践和领导能力方面的经验和成就。小编希望这些申请书范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让你在求职或学术申请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人不同角度的心得体会,对比分析可以拓宽视野。作为学生,站岗是我们学校的一项重要任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改进方向。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
撰写一份出色的个人简历需要求职者仔细总结自己的经历和技能,突出个人的优势和特点。下面是一些优秀个人简历的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姓名:你的姓名出生
心得体会是我们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机会,可以让我们从他人的经验中获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样片,供大家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西点军校是美国最著名的军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综合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类似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
编写计划书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范本和经验,但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适当修改和优化。计划书是一个重要的文档,它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
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对个人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精选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心得体会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工作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它们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和突破。供水工作是一项
在撰写更多申请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并且用清晰、简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在撰写申请书之前,我们可以先阅读一些成功的范文,以便能够对申请书
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进行评价,更是对读者自身思想和价值观的反思。下面是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的读后感,他们的见解和分析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面对一道流星,有的人会
自我评价是一个了解自己心理和情绪状态的良好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下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优秀个人的自我评价,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作者深入思考和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雨一直下,窗外的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星期四和星期五,是一次月考,每个人考的成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20xx年1月中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内经历、思考和成长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经历。心得体会范文7:在生活中,我发现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解决问题和
新闻报道是向公众传递最新事件和信息的一种文体,它通常包括事件的经过、当事人的观点和社会反响等内容,它可以让人了解社会动态,我想我们需要了解最新的新闻报道了吧。在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接下来是一些行业内的专家对于某个问题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个人总结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正。总结是对自己在特定时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促
合同协议的履行是双方共同责任,应按照约定的方式和期限履行。如果您需要参考他人的合同协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范文供您选择。调解主持人:________,______
在进行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下面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引导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善于总结和归纳。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打磨和锤炼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它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作为一只青蛙,我本来就应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阅读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经历和思考方式。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陷入了经济困境,他们可以通过撰写低保申请书来寻求帮助。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低保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
通过月工作总结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强项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月工作总结的实际写作范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通过比较范文范本和自己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范本,它们融合了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相信
合同协议的制定应该合法、公正、公平,并符合法律规定。范例合同协议涵盖了常见的商业交易情况,可供您参考和借鉴。甲方:????法定地址:乙方:????????
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是对作品的一种感谢和致敬。请看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摘录,他们的思想和感悟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自从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故
自我评价需要基于客观的事实和数据,要有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支撑,避免主观臆断或空泛评价。自我评价需要有一定的自知之明,能够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水平。
申请书是向对方提出请求、申请或建议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领略其他人优秀的申请书,会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尊敬的医院领导:我叫xx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迭代的机会,有助于不断提升工作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写好总结的。随着形象大使选拔赛海选的
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小编整理了一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回顾和总结,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下面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其中包含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的一种手段。下面是一些经过筛选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帮助和借鉴。银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领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
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的总结。这次总结使我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远远超过了我所想象的。我要更加相信自己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和质量。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文段,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写作的兴趣和思考。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高下一次的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加我们的思考深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段一:引言(200字)医生是
转专业申请书应该包括申请者的个人特长和优势,并与目标专业相关联。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转专业申请书,希望对你的申请有所启发。“昨晚梦到我俩住的房子里
与时间推移和环境改变相适应,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通过规章制度的执行,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组织的目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期在所在单位,进行了一次关于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于自己学习或工作的整体认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分享,能够给
发布通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协调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通知范本中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青岛青义锅炉有限公司客
总结是对过去所做努力和付出的一种肯定和回顾,它能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
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点滴积累,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些重要的道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会喜欢。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通过精选的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样的总结是较为出色的。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批精选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身
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通过学习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思路。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效果。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随着工业技术的日益发展,轴类零件在各行各业中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明确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节点,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小编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书示范,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范文范本能够展示出写作的规范和技巧,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这些范文范本来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优秀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究竟有何区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一行为、事件或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和成长的态度。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吧。8月26号开班典礼结束后
无论是申请入学还是申请职位,更多申请书是评估申请者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申请书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提升工作能力。试用期我被分配在第二车
这些精选范文是根据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所总结出来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精选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
心得体会是我们从实践中汲取的智慧财富,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高中补课是许多学生选择的一种
报告范文应该经过反复修改和润色,确保准确性、逻辑性和可读性。以下是一些有关报告写作的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点和技巧。为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的责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反思和总结,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在面对相似情境时的不同思考和总结。各学院、各部门、
整改方案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提升。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案例的整改方案,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分享经验,帮助他人提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通过阅读他人的经验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
作为一种书面材料,述职报告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工作成果,还可以记录个人在工作中的成长与进步。下面是一些常见职位的述职报告样本,您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资源
工作总结和述职报告是我们记录工作经验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不容忽视。出色的述职报告范文总结了优秀员工的工作思路和技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对所学、所感、所悟的总结和归纳。下面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涉及到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不同的经验和事
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如果你对如何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感到困惑,那么不妨看看下面这些优秀范文。
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双方可以明确约定项目的工作范围、价格、付款方式等重要细节。希望以下的合同协议案例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甲方:(以下简
写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思考,也是对他人学习和借鉴的一次奉献。这次实训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总结和自省。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机构和讲师的一种评价和反馈,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学员写的培训心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和教训。1、使新入职员工熟悉和了
服务月的举办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看完这些服务月总结后,你会发现服务月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一种身心愉悦和成长的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可以提升自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小编整理了一些富有感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学习是人类一生中
当我们遇到需要申请的情况时,写一份申请书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希望这些申请书范文能够对申请者的写作提供帮助和启发,祝愿每位申请者取得成功。敬爱的学校团委:团支部组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别人写的精彩的心得体会吧。2020年的开学季,注定是不平凡的。为了阻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月底到了,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写一份月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精选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20xx—20xx
更多申请书是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是向雇主展示自己能力和经历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公司领导:你们好!首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和期许。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心得有所帮助。看了魏书生讲座的录像,我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便日后回顾和回忆。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核科学技术导论课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想了解最近的体育赛事、文化盛会、娱乐活动等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新闻报道,带您一起感受
各位先生、女士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主持这个重要的活动。主持人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活动的进行,更是为参与者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下面是一些优秀主持人的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可以提升自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文明旅游不仅是要
培训心得是对自己学习经历的记录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在一次团队合作培训中,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了成功合作的秘诀。5月21日,在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体会和感悟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些写得极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
优秀范文是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范文的要领,下面将分享一些优秀范文的具体案例。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思索自己的所得和失落,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的写作心得和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建
报告范文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繁琐和冗长的句子。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你可以学习到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结构清晰地展开内容等技巧。为进一步加强突
在实践中积累的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下是一些年轻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对于成长和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共鸣和反思。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不错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海淀区著名的特级教师田丽丽老师的讲座就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