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刘禹锡浪淘沙解析如何写一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⑴,发奁而视⑵,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⑶。”工解颐谢曰⑷:“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来市者⑸,必历鉴周睐⑹,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⑺。”予感之,作《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⑻,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⑼,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⑽。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⑾。
秦宫岂不重⑿,非适乃为轻。
⑴贾奁:商人的柜。
⑵皎如:洁白明亮的样子。
⑶良苦(gǔ):好坏。侔(móu):相称。
⑷解颐:微笑。
⑸市:买。
⑹历鉴:一个一个地照。周睐(lài):全部看个遍。
⑺是用:因此。什一:十分之一。
⑻美金:质地好的金属。
⑼瑕疵(xiá cī):毛病。
⑽倾城: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⑾琼瑛(qióng yīng):美玉。
⑿秦宫:咸阳宫。这里指咸阳宫的宝镜。
制镜工陈列十面镜子于商人的柜中。在柜中看上去,只有一枚清澈,九枚都是雾茫茫的。有人说,好坏的区别太大了,制镜工微笑着说:不是每面镜子都不能做到清澈。因为商人的意愿,仅仅是能卖出镜子而已,现在来市集的人,一定是细心周到的挑选,选择与自己容貌相宜者。那清澈的镜子不能掩盖瑕疵,不是面目姣好的人就不能用,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我对此深有感慨,作出了《昏镜词》。
昏镜不是用优质的青铜所制,它模糊不清,光泽已经消失。
容貌丑陋的.人往往自欺欺人,说这昏镜竟与其他明镜无异。
在昏镜中既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就可以随心想象自己是如何美丽。
陋容者一日照它四五次,自以为漂亮得全城人都倾慕不已。
他用有花纹的锦绣制成这镜带,又用美玉做的匣子来盛放这镜子。
像秦宫宝镜那样的明镜难道不贵重吗?但因它不合心意,反而被陋容者所弃。
永贞元年(805年)初,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政治革新,由于革新触及了宦官和藩镇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扑,八月,顺宗被迫“内禅”,称太上皇,宪宗作为宦官和藩镇的代理人宗即位,革新失败。宪宗一上台,即重用宦官佞臣,对革新派人士横加迫害。八月贬王叔文渝州(今四川重庆)司户,王伾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九月,贬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远州刺史;十一月,又加贬远州司马,同贬者八人,史称“八司马”,刘禹锡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二月,朝臣请上太上皇尊号,宪宗不得已而于次年正月举行,随即便为打击部分朝臣对太上皇和革新派的同情心理,改年号元和,杀害太上皇,赐死王叔文,诏令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首诗便是针对宪即位之初重用宦官佞臣而一再迫害革新派人士的这一系列举动而发的,当作于元和元年(806年)顺宗及王叔文遇害消息并八司马永不量移诏令传到朗州时。
此诗以明镜喻贤良,指宪宗弃绝的革新派人士;昏镜喻邪僻,指宪宗亲信的宦官佞臣;那个喜欢昏镜的陋容之人便指宪宗。
诗前引子记述制镜工匠谈投合人们爱憎好恶心理的生意经,揭示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人们挑选镜子,并不讲求镜子质量的优劣,而务在“求与己宜”——选择与自己容貌相宜者,明镜“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用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比况君主用人,即是说君主用人,同人们挑选镜子一样,亦在“求与己宜”,因而,贤良之才不遇英明之君,便不合而遭弃置。用意在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说他们遭贬被杀,并不是他们真有什么罪,而在于宪宗不是英明之君,是宪宗的爱憎好恶所至。引子重在阐明明镜何以遭弃置,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诗则重在揭示昏镜何以受重视,讽刺宪宗君臣。诗的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意旨明白易了。
头二句写昏镜的制作材料和透明度差,徒有镜子之形而无镜子之实,揭示其丑陋本质。古时镜子以精铜磨制而成,“美金”即指精铜。“非美金”,是说镜子本要用“美金”——精铜制成,而昏镜则不然。“丧其晶”,是说制镜本要讲求晶莹明亮,透明度高,而“非美金”制成的昏镜则丧失了这个特征。二语仅用否定修辞手段,便构成美丑的强烈对比,造语简练之极而表现效果鲜明突出,颇为精妙。“漠然”,形容昏镜暗淡的样子。
三四句揭露喜欢昏镜的人的丑陋本质。“陋容”写其客观容貌丑陋,“自欺”写其主观心理丑陋:二陋合一,于是喜欢昏镜,说昏镜同明镜一样明亮。诗人非常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和精练。喜爱昏镜的是陋容之人,但陋容之人并非都喜爱昏镜,仅是其中有“自欺”心理者喜爱,着一“多”字,即把这种区分和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并突出了其表现的重心——“自欺”,精练准确之至,相当考究。“他镜”,指“美金”制成的明镜。
五六七八句写昏镜使陋容之人的“自欺”心理得到充分满足:“瑕疵既不见”,隐瞒其陋,不见真容;于是“妍态随意生”,自以为美貌无瑕,称心如意;于是“一日四五照”,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于是“自言美倾城”,自诩天下第一美人舍我莫属。这四句极尽幽默讽刺之能事,言词尖刻,意境生动,把陋容之人面对昏镜的“自欺”表演和得意心理描写得维妙维肖,讽刺得淋漓尽致。“随意生”三字新奇而意味深长,是诗人刻意所为的篇中传神之笔。
九十两句承前说,昏镜即使陋容之人的“自欺”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是得到陋容之人的爱重:用绣花带子装饰它,用美玉匣子盛放它。以上十句咏昏镜,极力挖掘昏镜受爱重的原因,以揭露和讽刺喜爱昏镜的人。末两句概括题旨,暗示写作的目的。陋容之人喜昏镜而弃明镜,在于“适”与“非适”,“适”则受爱重,“非适”则被轻视,“非适乃为轻”,就二者言,概括出一篇主旨。“秦宫”,指明镜,传说秦始皇宫中有面方镜,能照见人的脏腑,辨别人心忠奸(见《西京杂记》卷三),这里用这个典故极写明镜贵重,并用反诘语气加以强调,把“适”与“非适”的题旨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两句写得感慨至深,孤愤之情溢于言表,颇能见出作者以明镜自比(包括革新人士)的寄托之意,与秦始皇爱宝镜的典故联系,暗示出作品的现实寓意——针对亲信宦官佞臣而迫害革新人士的唐宪宗而发。又唐太宗曾论魏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刘禹锡这首诗的立意显然受此启发。太宗曾为秦王,用“秦宫”颇切太宗此事,是双关语(刘禹锡长于此道),谴责宪宗不肖,喜昏弃明,违背祖训,实是妙绝。
关于刘禹锡浪淘沙解析如何写二
- 相关推荐
浪淘沙刘禹锡注音
表达诗人刘禹锡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之情,也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道路,面对挫折,要坚强。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s("content_relate");【浪淘沙刘禹锡注音】相关文章:
古诗浪淘沙刘禹锡注音07-24
浪淘沙刘禹锡注音版11-05
浪淘沙刘禹锡曲的注音10-27
刘禹锡《浪淘沙》注音版07-30
浪淘沙唐刘禹锡注音版10-26
刘禹锡《浪淘沙》11-06
浪淘沙刘禹锡11-05
《浪淘沙》刘禹锡10-25
刘禹锡浪淘沙11-29
刘禹锡浪淘沙鉴赏10-15
关于刘禹锡浪淘沙解析如何写三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刘禹锡浪淘沙解析如何写四
- 带月的唐诗 推荐度:
- 春的散文 推荐度:
-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推荐度:
- 带有月字的唐诗 推荐度:
- 立冬的唐诗宋词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刘禹锡《春词》唐诗鉴赏
《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刘禹锡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诗的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s("content_relate");【刘禹锡《春词》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唐诗鉴赏10-30
《柳枝词》刘禹锡唐诗鉴赏10-29
《柳枝词》刘禹锡的唐诗鉴赏10-31
刘禹锡《竹枝词》唐诗鉴赏10-30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10-30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唐诗赏析12-25
《杨柳枝词(其一)》刘禹锡唐诗鉴赏10-30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唐诗鉴赏10-29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10-29
《台城》刘禹锡唐诗鉴赏10-29
关于刘禹锡浪淘沙解析如何写五
- 修改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推荐度:
- 仿写陋室铭 推荐度:
- 成人的谜语及答案 推荐度:
- 谜语及答案 推荐度:
- 趣味灯谜及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刘禹锡·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是________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________的文体。这种文体有________的特点。
3、(1)水不在深,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方法。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一、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
2、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3、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惟吾德馨。
4、对偶。
二、
1、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3、素:素朴;金经:佛经。
4、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5、名:著名。
三、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e、a、b、b、a、a、a。
五、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s("content_relate");【《刘禹锡·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答案09-18
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答案10-15
陋室铭 阅读答案 刘禹锡10-07
刘禹锡《陋室铭》练习及答案解析11-13
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09-21
《陋室铭》刘禹锡05-25
陋室铭 刘禹锡09-02
刘禹锡的陋室铭08-13
刘禹锡《陋室铭》、陆游《筑书巢》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9-20
关于刘禹锡浪淘沙解析如何写六
- 琵琶行教案 推荐度:
- 《山行》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徒步“毅行”活动实施方案 推荐度:
-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推荐度:
- 行政部年终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刘禹锡 淮阴行
淮阴行是 新乐府题名,刘禹锡创制。为不可多得佳作。
这是《淮阴行》组诗中的第三首。诗中借铜环来寄离情,语言浅近却情致深浓,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对丈夫依恋的绵绵不绝之意。淮阴,在今天的江苏省淮阴市。
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阵阵——船头上的大铜环,因为总是被人们摩挲,所以变得光闪闪亮晶晶。写铜环的“光阵阵”流露出女主人公羡慕铜环之意,铜环犹能得到 丈夫的“摩挲”,时时陪伴丈夫远行,而自己却要和丈夫分别,如何不让女主人公嗔怪。文中的“环”是隐语,与“还”谐音,其中寓含归意。
早晚使风来,沙头一眼认——早晚,相当于“何时”。沙头,指江畔、岸边。什么时候让风把船送回来,“我”在江滩岸边一眼就能把你认出来。这是对二人离别后场景的设想,写出了女主人公日夜企盼丈夫归来之情景。“一眼认”写出妻子对丈夫思念的那种热切的感情。
以往的离别之诗往往写得愁苦哀怨,无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还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样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凄苦的.感觉。 然而刘禹锡的这首民歌体的小诗同样也是写离别,却能自出机杼,写得活泼清新。如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铜环寓情,尤其是末两句,设想分别后场景,全无柳永词中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楚,有的只是充满希望的等待。
明人陆时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诗镜总论》)这首小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写物妙绝,传情婉约。情意绵绵,饶有民歌特色。
这是《淮阴行》组诗中的第四首,描写了一位少妇在码头给自己丈夫送行的场面。诗中略去送别场面的具体刻画,紧紧围绕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之情。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是什么东西让“我”羡慕呢?“我”羡慕丈夫那船尾的燕子。这个问题问的好生奇怪,回答则更是出人意外,在这依依惜别的场景下,似乎显得十分不得体,但下面的两句却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圆满的解释,也使整首诗的情感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因为女主人公想:那衔泥的燕子尚且能随船飞行,在船杆上休息,自己的丈夫无论是在睡觉还是在吃饭,它也都能天天看见。于是这 位少妇发出了人不如燕的感叹,曲笔写出她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出语温柔体贴,女主人公的缠绵、深情跃然纸上。
刘禹锡在诗 前小序称:“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说明了诗人一直在向南朝乐府民歌学习。而这首诗正是用比兴体来托物抒怀,体现了乐府本色。在我国的 乐府诗中有许多描写怀妻思夫之作,如《乐府诗集》中描写思念丈夫的句子“黄蘖万里路,道苦真无极”,表现出女子的相思之苦。与之相比,刘禹锡的这首小诗更 多欢快的成分,以燕喻人,生动而又贴切。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羡慕燕子的话语,不写离别之景,却处处流露出惜别之深情,曲折达意,婉约有 致,使诗风显得风流蕴藉,情韵深长。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律也。”(《苕溪渔隐丛话》引)这 一评价很好地概括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s("content_relate");【刘禹锡 淮阴行】相关文章:
《淮阴行五首(其四)》刘禹锡唐诗鉴赏10-30
杜牧山行刘禹锡秋词10-26
刘禹锡《乌衣巷》11-11
刘禹锡诗论06-15
刘禹锡:蜗居06-14
解读刘禹锡11-17
刘禹锡 柳宗元并称11-14
刘禹锡和柳宗元11-02
唐代诗人刘禹锡07-27
诗人刘禹锡名言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