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写一份出色的总结。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动力。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一
一打开书就解决了我的疑问。这本书同样也是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向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碳酸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效益。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原因吧。
文中大多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生活中是这样子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对生活多了一点好奇心。
但由于是“外文中翻”,且书中案例皆是外国的例子,有些案例具有典型的国家地域特征,不容易代入。同时这本书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当我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忘记开头他讲过的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类的书的缺点吧,它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它在于向大众推广经济学的奥秘。
以前看过一段话“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经济学高深莫测,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俯瞰人世。为此虽然我一直想学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总是被它高深莫测的大门所阻挡住,并没有付之于行动。但看过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无不是经济学。
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对应起来,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纵观全书,如果让我想选出一个词两个字来形容概括它的话,那我想就是成本。成本,可以指机会成本可以指时间成本。就像是火车票,学生票虽然便宜,但是必须得去人工窗口取票并且上车后还要检查学生证。而消耗的时间成本抵消了和普通票的差价。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是算计啊。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买家没有卖家精”。
我的另一个重要感受是要有问题与生活现实结合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有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虽然很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去感受,可以去经历,可以与我们的所学相联系。我们的专业,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让你我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二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会在书中举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让学生写小论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教授的这些基本原理简单而又生动,很容易被人理解。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为此书的蓝本。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在作者讲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作者讲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举出了一个“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诉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书中生动鲜明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改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牛奶可乐经济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能量。因此,如果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我们也会从中收益很多哒。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一百多个事例,教会了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体验到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三
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初一:旧年。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四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一部“博物经济学”著作,它非学术大部头,而只是生活小智慧。下面是本站小编向各位推荐的牛奶可乐经济学。
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大一的时候曾经看过曼昆的《西方经济学》,感觉其实经济学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看到投资和储蓄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一些迷糊了,后面当学到需要数学知识的“乘数”概念的时候,我就决定放弃了。
当我看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个可爱的书名的时候,当我看到如同《货币战争》一样设置谜题的宣传方式,我已经决定要读这本书了。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太有趣味性啦!!!!
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
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
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
为什么许多年后的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不会;。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
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一样;。
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看了之后,说老实话,可能因为我期望值比较高的缘故,觉得没有找到能够吸引到我的地方。
虽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趣,但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平时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是作者用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当我不是很看得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陈寅恪大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姜亮夫在清华时曾写了一篇批评容庚的文章,发表在《燕京学报》上,容庚把这篇文章送给陈寅恪看。陈寅恪对姜亮夫说:“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批评别人,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姜亮夫听了,大受震动,从此不太愿意写批评文章了。
所以,其实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优点,没有完美的事,什么作品都有缺陷,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好的方面。
仔细想想这本书还是能给我带来不少启发的:
其一,主题与角度很重要。
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近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近,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的案例,确定书籍的范围。
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习得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比如在经济学课程中“机会成本”的概念,作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并且用这个问题去向经济学的学生与业内人士提问:
如果你上过经挤学课程,至少听说过“机会成本”这个词吧。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享情的价值。举个例子,假设你森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clapton)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bohdylan)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叨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一4d二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点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鼓近,经济学家保罗·费雷罗(paulferraro)和劳拉·泰勒(laurataylor)向几组学生提出了上述克莱普顿/迪伦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回答。他们出的是选择题,只有4个答案:a.0美元,b,10美元,c.40美元,d.50美元。
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虽然《牛奶可乐经济学》很通俗易懂,把一些经济学的术语用生活中的例子表现出来,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它与西方的经济学比较接近,却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学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因此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最近又翻阅了下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小例子,从产品设计、成本效益、供求关系、价格体系、市场信号、行为心理学等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浅显易懂而又贴近生活,可以引发大家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因为有文化和地域的原因,其中有些国外的例子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也有一些例子解释的较为牵强,但无论如何至少有一半的例子的思考都是让人豁然开朗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意思论点的记录,值得今后学习和应用。
产品设计既要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如牛奶一般装在方形盒里,而可乐装在圆形盒里,因为牛奶需要冷藏成本高。
“一价定律“指出,适合试图利用富人愿意花钱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也就是利用价差进行套利。酒吧喝水要钱而花生免费,因为酒和水以及花生的不同关系。
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劳动力市场原则: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上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个人优势,所以最近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的反而更快,如公司ceo及高管.
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所以商家的应对之道是,允许顾客以低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客户必须首选跃过某种门槛,如抢购、限时促销、改变包装等。
价格敏感消费者,价格第一,时间体验形象等其次,所以某种形式的购买门槛都是为了扩大这一消费群体;而价格不敏感消费者,可能是富人,或者时间便利体面等更为重要的群体。扩大整体份额而不是使这两个群体价格冲突,会提高总体销量而降低成本,如样品、瑕疵品的销售。
对个人是好事,对群体来说可能没用。如雄鹿的大犄角只为了内斗而对狼群无用。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可能导致对群体有害的结果。
亚当史密斯认为,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因为整体资源是固定的。如春运火车票的座位有限,网购只会引起再分配;好学校招生有限,所以名次显然比分数重要。
商家习惯于利用各种措施向消费者释放错误的市场信号,从而影响决策。如律师都穿正装而教授则不需要,小成本而可能产生高收益,职场中的个人形象也是如此,短期多付一点而长期高收益;二手车不确定的质量可能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接近全新的二手车价格也较低。
一般来说,一旦遇到随机性成功,必然会出现”回归平均“。如业绩不好,炒掉领导后,业绩立刻反弹,则不见得一定能推论出“炒掉原来的领导是正确”的结论,而然大众可不这么看,足球教练的更换就是个好例子。
从理论上来说,金钱奖励最优最方便,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如奖励汽车等,或者朋友之间护送礼物,这是典型人力资源激励的心理学应用,无论金钱和实物,最终要看其“效用”如何。
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而商家需要了解并满足客户的这种动机。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五
有规律,就有例外,而有例外,才能证明规律的存在!
《牛奶可乐经济学》走过的历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认识、亲近和运用经济学的历程!
它让我们慢慢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持续引爆我们对经济学的渴望与希冀!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到的经济现象写下来,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关注我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
书中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围绕成本效益的原则和运用、核心供求定理、收入与贡献关系、商品生产、定价与竞争、公共资源、产权重要性、信息经济学、差异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经济学对社交关系市场的影响10个方面,提供丰富案例,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让我们学会用经济学方式去思考身边的事物,理性地生活。
理论是灰色的,枯燥无味的,但从每天见到的现象入手,利用经济学系统的知识去解释,能让我们轻松、愉悦地掌握经济学深奥的原理。这样,我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提高了,决策才会更加理性!
“教的少,学的多”,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写下来。
微观经济学,是纪念,更是新的开始!不要急于从书中寻找答案,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其实并没有标准和准确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我想,这才是作者写下此书的初衷和想法吧。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六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是一本这样的故事合集。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比如,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
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要么很富裕,要么可报销,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花生的生产成本虽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补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或者饮料也就越多。水虽然几乎没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七
寒假向图书馆借了一本由美国罗伯特·弗兰克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初还怕因为对经济必修一内容理解不好会看不懂经济学的书,翻开书立刻消除我所有顾虑。我想就算是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只要识字,都能读懂书中大部分内容。这让我感觉好多了,还好没借一本枯燥的理论书。我还曾一度认为经济学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的内容没有用,这本书完全否认了我的观点,它具体细微地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阐述经济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一直在空讲大道理。它都是举身边最普通但我们不常关注的例子给理论坚实的后盾。
看完这本书,虽然不理解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但是有收获就好。走在大街上我也会下意识挑出一些东西侃侃而谈。书中有几个事例我觉得十分有趣。比如“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像,但是纸币上的人像是正面像?”(当然是美元,人民币的硬币刻的是花)因为硬币上刻画出辨认度高的正面像是十分困难且成本高,而且在流通中容易磨损,所以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在纸币上画正面像,精致而复杂,成本低还可以辨别真假。
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我刚看到这个问题时就蒙了,等看完觉得是可爱的推理。书中说因为鲸鱼不被人拥有。捕鲸人知道,如果自己不捕鲸它们就会被其他捕鲸人捕走。但鸡大多是被人拥有的。如果鸡被人杀了一只,主人肯定会要求赔偿,然后再买进鸡维持平衡。虽然鲸鱼和鸡都有价值,但由于没有所有权,导致鲸鱼濒临灭绝。
看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或许就在思考为什么的答案中找到许多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八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天才的世界。”埃德蒙・伯克的的预言似乎被验证了,在这个时代。
我不想去深究智者与计算机天才,纵然生活少不了启明星与精密仪器,可理论与代码的纷杂使我困倦。而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似乎是个好的学习对象,至少他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对我来说是的。
经济学的房屋很多,它们并不欢迎过路行人的停歇,也许有行人知道这个房子的名字与位置,可没有钥匙也没有进门暗号,最多在屋外绕个圈寻处稍宽的屋檐避避雨。可我想要进门。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书里的解释是水与花生米对酒精饮料的需求量造成不同的影响,水与酒是不相容的会降低顾客对酒的需求,而喝酒配一碟花生米似乎是常态,反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能够提升顾客酒精饮料的需求,从而制造更多的利益。这又让我想到一句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而这似乎又会牵扯到机会成本、稀缺性、无补偿负面外部性与边际成本,一系列的概念向我砸来。
拓展不是必须的,但如果只研究一句话,那么拓展就是必须的。学习会带来思考,思考进而带动更进一步的学习。那么从花生米、水与酒的供求关系,到一句话牵扯的概念,这些都是思考的组成。我不可能现在立刻抛下身上所有的事去了解酒吧的运营,因为算上路费与时间,我会觉得自己很亏。于是我通过看书,翻阅目录找寻想要的,可这同样也需要时间,而我获得的也是另一个人的见解而已。这亏吗?我不知道。亏损是相对的,比如购买电子书与纸质书。网络很便捷,可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眼睛不好,字体颜色与广告,这些可以算作你的购买成本。而纸质书,携带不方便,书店里可能没货需要调货,网上购买快递也有时间,这也都是成本。哪个更亏我也没有答案,只能说,我更喜欢哪个,在某种状态某种环境下我更喜欢哪个,如此而已。
再回到“免费”这个话题,我记得书里还有个问题叫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的确,大多数企业不止卖一种货物,用不着对每一件货物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其实只要总收入高于总成本就行了。并且,饮料的利润也很大,“一杯只值几毛钱的冰茶、软性饮料加苏打水一类,餐厅一般要收2美元”,倘若只是追求免费续杯去点饮料,那餐厅必然是稳赚的,毕竟喝够本非常的困难,若是不巧造成了生理上的不适,那是又一笔意外的额外开销。
免费对人的吸引力很强,这无可非议,但我仍是相信“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哪天我真的明白了这句话的所含的深意,那大概是我真正拿到进门钥匙的时候。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九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等等。
上述这些可爱的问题你可知道其答案,这些问题与答案均来源于生活,而往往就是这些时常被忽略的小常识,其背后隐藏着大智慧、大道理。当我无意间看到《牛奶可乐经济学》如此可爱的名字时,不禁想一探“芳容”,牛奶+可乐+经济学=好奇,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混合绝对让人不解,将同是饮料的牛奶和可乐放一起或许还尚可理解,但与经济学如此高深的学问组合,似乎有些难为前两者了。正是作者如此独树一帜的“混搭风”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作品简介: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一部“博物经济学”著作,它非学术大部头,而只是生活小智慧。其实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这就是博物经济学。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了此书的蓝本。就是这样的一本故事,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
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经济专栏特约评论员。弗兰克不是一位学术型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弗兰克教授被问及,为什么对“博物经济学”情有独钟时,他回答道,“你只需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进化论,只要你理解了它,什么物种、组织、结构,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谈到这些博物经济学问题的答案时,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他曾在他的经济学概论课上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文章字数500字以内,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
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一
一打开书就解决了我的疑问。这本书同样也是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向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碳酸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效益。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原因吧。
文中大多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生活中是这样子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对生活多了一点好奇心。
但由于是"外文中翻",且书中案例皆是外国的例子,有些案例具有典型的国家地域特征,不容易代入。同时这本书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当我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忘记开头他讲过的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类的书的缺点吧,它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它在于向大众推广经济学的奥秘。
以前看过一段话“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经济学高深莫测,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俯瞰人世。为此虽然我一直想学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总是被它高深莫测的大门所阻挡住,并没有付之于行动。但看过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无不是经济学。
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对应起来,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纵观全书,如果让我想选出一个词两个字来形容概括它的话,那我想就是成本。成本,可以指机会成本可以指时间成本。就像是火车票,学生票虽然便宜,但是必须得去人工窗口取票并且上车后还要检查学生证。而消耗的时间成本抵消了和普通票的差价。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是算计啊。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买家没有卖家精”。
我的另一个重要感受是要有问题与生活现实结合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有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虽然很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去感受,可以去经历,可以与我们的所学相联系。我们的专业,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让你我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二
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
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一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
在本书中看到许多生活中不谋而合的例子,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许多认识。由此看来,一条正确的原理,适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就像这看似简单的成本效益原则,原来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与核心。这让我想到了哲学中所说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三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天才的世界。”埃德蒙·伯克的的预言似乎被验证了,在这个时代。
我不想去深究智者与计算机天才,纵然生活少不了启明星与精密仪器,可理论与代码的纷杂使我困倦。而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似乎是个好的学习对象,至少他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对我来说是的。
经济学的房屋很多,它们并不欢迎过路行人的停歇,也许有行人知道这个房子的名字与位置,可没有钥匙也没有进门暗号,最多在屋外绕个圈寻处稍宽的屋檐避避雨。可我想要进门。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书里的解释是水与花生米对酒精饮料的需求量造成不同的影响,水与酒是不相容的会降低顾客对酒的需求,而喝酒配一碟花生米似乎是常态,反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能够提升顾客酒精饮料的需求,从而制造更多的利益。这又让我想到一句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而这似乎又会牵扯到机会成本、稀缺性、无补偿负面外部性与边际成本,一系列的概念向我砸来。
拓展不是必须的,但如果只研究一句话,那么拓展就是必须的。学习会带来思考,思考进而带动更进一步的学习。那么从花生米、水与酒的供求关系,到一句话牵扯的概念,这些都是思考的组成。我不可能现在立刻抛下身上所有的事去了解酒吧的运营,因为算上路费与时间,我会觉得自己很亏。于是我通过看书,翻阅目录找寻想要的,可这同样也需要时间,而我获得的也是另一个人的见解而已。这亏吗?我不知道。亏损是相对的,比如购买电子书与纸质书。网络很便捷,可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眼睛不好,字体颜色与广告,这些可以算作你的购买成本。而纸质书,携带不方便,书店里可能没货需要调货,网上购买快递也有时间,这也都是成本。哪个更亏我也没有答案,只能说,我更喜欢哪个,在某种状态某种环境下我更喜欢哪个,如此而已。
再回到“免费”这个话题,我记得书里还有个问题叫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的确,大多数企业不止卖一种货物,用不着对每一件货物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其实只要总收入高于总成本就行了。并且,饮料的利润也很大,“一杯只值几毛钱的冰茶、软性饮料加苏打水一类,餐厅一般要收2美元”,倘若只是追求免费续杯去点饮料,那餐厅必然是稳赚的,毕竟喝够本非常的困难,若是不巧造成了生理上的不适,那是又一笔意外的额外开销。
免费对人的吸引力很强,这无可非议,但我仍是相信“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哪天我真的明白了这句话的所含的深意,那大概是我真正拿到进门钥匙的时候。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四
大一的时候曾经看过曼昆的《西方经济学》,感觉其实经济学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看到投资和储蓄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一些迷糊了,后面当学到需要数学知识的“乘数”概念的时候,我就决定放弃了。
当我看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个可爱的书名的时候,当我看到如同《货币战争》一样设置谜题的宣传方式,我已经决定要读这本书了。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太有趣味性啦!!!!
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
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
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
为什么许多年后的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不会;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
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一样;
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看了之后,说老实话,可能因为我期望值比较高的缘故,觉得没有找到能够吸引到我的地方。
虽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趣,但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平时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是作者用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当我不是很看得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陈寅恪大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姜亮夫在清华时曾写了一篇批评容庚的文章,发表在《燕京学报》上,容庚把这篇文章送给陈寅恪看。陈寅恪对姜亮夫说:“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批评别人,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姜亮夫听了,大受震动,从此不太愿意写批评文章了。
所以,其实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优点,没有完美的事,什么作品都有缺陷,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好的方面。
仔细想想这本书还是能给我带来不少启发的:
其一,主题与角度很重要。
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近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近,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的案例,确定书籍的范围。
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习得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比如在经济学课程中“机会成本”的概念,作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并且用这个问题去向经济学的学生与业内人士提问:
如果你上过经挤学课程,至少听说过“机会成本”这个词吧。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享情的.价值。举个例子,假设你森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叨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一4d二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点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鼓近,经济学家保罗·费雷罗和劳拉·泰勒向几组学生提出了上述克莱普顿/迪伦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回答。他们出的是选择题,只有4个答案:a。0美元,b,10美元,c。40美元,d。50美元。
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虽然《牛奶可乐经济学》很通俗易懂,把一些经济学的术语用生活中的例子表现出来,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它与西方的经济学比较接近,却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学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因此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五
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六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招牌问题,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方形容器能比圆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像可乐这样的软性饮料的生产商坚持使用圆形容器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软性饮料大多是就着容器直接喝的,所以由于圆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来得更划算。超市里大多数软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所以就算是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它们仍不大可能装在圆形容器里卖。
解释上述现象用到了成本效益原则,即: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是准则之一,之二是机会成本原则: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涵着经济学道理。这本书正是让经济学彻底融入生活,它让我觉得经济学就是这样实际,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学只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与图表的认识;它教会我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做一个理性的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做一个把知识变为智慧的人。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七
本书以浅显的举例拉近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理解,很多人觉得写文章或者说话一定要很多“专业词汇”(寻常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才能衬托他的才能,而能去繁从简依然是一种能力。
就像很多人搞不懂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概念,很多人都有装修房子的经历,我常拿此举例,什么是交互设计师我当前认为:交互设计师如同装修房子,给房子整体规划布局,会事先了解该户主角色定义(个人喜好,职业范围,家庭人员等等,对照用户故事),和他们的的生活使用场景,在根据户主的使用场景来设计房子的结构,假设户主回家时都会脱掉大衣换上舒适的家居服,而此刻我们在入户的位置会有一个设计,能让户主把大衣放在入户处,而不用脱鞋后跑去主卧换居家服(一般主卧都在屋的最深处),室内平面图初稿出来以后和户主一起走一遍,看是否满足户主的绝大部分生活使用场景。
视觉设计师便如同装房子里的软装设计师,我们在入户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地方可以让户主回家后换取居家服,而视觉设计师决定这里是中国风?还是法式风?或者其他。以上的解释其实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给其他行业的人解释的时候,相对来说他人更能理解这种概念,毕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装修房子的事。
作为女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大学时期为了买一件好看的衣服,我常常坐1小时的车去成都春熙路买衣服,因为春熙路商场多、折扣多、选择也多,但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同时非常劳累,我为了这些折扣我便要跨过这个门槛:花费很多时间不怕麻烦的去享受折扣。
每一个社会存在的事物都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原则;历史渊源、个人利益、人均收入等,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八
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十九
书名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就存储成本来说,同样大小,同样容量的圆柱形容器要比方形容器更浪费空间,不过可乐一般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放在冰柜里。冰柜的成本比货架可贵多了,耗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牛奶是方形容器节约冰柜的成本,有效的减小了空间,提升了牛奶的收益。
解释一个基本原理—成本效益原则,这是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小孩都知道的行动后的收益不低于成本,才会去做。这时候我们再引出一个获取成本信息的原则,事实上绝大部分场景下,用户是不会知道商家真正的成本是多少,比如我买手机的时候,是不知道手机的具体成本,甚至商家自己都不知道,这时候商家就会利用信息不确定来做决策。是不是那种饥饿营销的手机推广,999元购买手机就如此,我们买家是不知道这手机是不是真的值999元,我们只会被他打上的“便宜价格”迷惑。
最能提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手段的肯定就是广告,为啥黄金时期的广告费用能高达上千万,从最直接的成本收益上来说,商家是能收回成本才会去接广告单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都会有小字提示,以实际结果为准,这就表示广告的效果会与实际效果有出入。
这里我们轻松下,看几个作者举的例子。女士穿高跟鞋会有很多不方便,但另一方面会迫使女士抬头挺胸,屁股后翘,吸引异性的目光,这时候让女性美的成本高于了不舒适的成本,就能让女性愿意选择穿高跟鞋。冰球比赛选手,不带头盔打比赛能更有效的听到临场指挥,但是受伤的几率也上升了,这时候受伤的成本大于了临场发挥的成本,所以大家一致约定都带头盔比赛。还有就是目前很多高科技能实现人们科幻的需求,比如无人驾驶,无线充电,但都由于民用成本大于用户购买意愿,所以厂家没有将技术带来商用。
供求关系原理—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当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商品就量产,价格就下降,这里还会影响到劳动市场。
这里再用例子来说明:例子都是美国的,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消费的主体,如果用户喝水一定降低了对酒的需求,而用户吃花生米则会加大对酒的消费,所以即使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花生米有了对酒的促销,所以他是免费的。还有著名歌手的专辑往往在网上商城卖的都很便宜,但是没有名气的乐队的专辑往往都会高于这些歌手,那也是因为著名歌手的专辑好卖,导致最后存货很多,但是对于不出名的歌手,商家只能按标准来卖。
再看些小的例子:女模特收入比男模特高,因为女人买衣服是男人的2倍。上个世纪ceo的平均薪水是普通人的42倍,现在却成了500倍,是因为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更大,对顶级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餐厅服务选择小费,降低菜的成本是让服务员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这些都是供需关系在搞鬼。
本书实际上就讲了2个原则:成本和供需,我自己觉得对我们中国人好像已经耳濡目染了,确实他本身就是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入门读物,里面的例子还是会跟你一些启发。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二十
大一的时候曾经看过曼昆的《西方经济学》,感觉其实经济学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看到投资和储蓄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一些迷糊了,后面当学到需要数学知识的'“乘数”概念的时候,我就决定放弃了。
当我看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个可爱的书名的时候,当我看到如同《货币战争》一样设置谜题的宣传方式,我已经决定要读这本书了。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太有趣味性啦!!!!
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
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
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
为什么许多年后的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不会;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
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一样;
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看了之后,说老实话,可能因为我期望值比较高的缘故,觉得没有找到能够吸引到我的地方。
虽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趣,但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平时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是作者用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当我不是很看得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陈寅恪大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姜亮夫在清华时曾写了一篇批评容庚的文章,发表在《燕京学报》上,容庚把这篇文章送给陈寅恪看。陈寅恪对姜亮夫说:“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批评别人,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姜亮夫听了,大受震动,从此不太愿意写批评文章了。
所以,其实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优点,没有完美的事,什么作品都有缺陷,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好的方面。
仔细想想这本书还是能给我带来不少启发的:
其一,主题与角度很重要。
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近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近,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的案例,确定书籍的范围。
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习得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比如在经济学课程中“机会成本”的概念,作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并且用这个问题去向经济学的学生与业内人士提问:
如果你上过经挤学课程,至少听说过“机会成本”这个词吧。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享情的价值。举个例子,假设你森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叨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一4d二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点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鼓近,经济学家保罗·费雷罗和劳拉·泰勒向几组学生提出了上述克莱普顿/迪伦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回答。他们出的是选择题,只有4个答案:a。0美元,b,10美元,c。40美元,d。50美元。
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虽然《牛奶可乐经济学》很通俗易懂,把一些经济学的术语用生活中的例子表现出来,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它与西方的经济学比较接近,却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学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因此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报告范文(21篇)篇二十一
最近又翻阅了下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小例子,从产品设计、成本效益、供求关系、价格体系、市场信号、行为心理学等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浅显易懂而又贴近生活,可以引发大家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因为有文化和地域的原因,其中有些国外的例子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也有一些例子解释的较为牵强,但无论如何至少有一半的例子的思考都是让人豁然开朗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意思论点的记录,值得今后学习和应用。
产品设计既要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如牛奶一般装在方形盒里,而可乐装在圆形盒里,因为牛奶需要冷藏成本高。
“一价定律“指出,适合试图利用富人愿意花钱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也就是利用价差进行套利。酒吧喝水要钱而花生免费,因为酒和水以及花生的不同关系。
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劳动力市场原则: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上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个人优势,所以最近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的反而更快,如公司ceo及高管。
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所以商家的应对之道是,允许顾客以低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客户必须首选跃过某种门槛,如抢购、限时促销、改变包装等。
价格敏感消费者,价格第一,时间体验形象等其次,所以某种形式的购买门槛都是为了扩大这一消费群体;而价格不敏感消费者,可能是富人,或者时间便利体面等更为重要的群体。扩大整体份额而不是使这两个群体价格冲突,会提高总体销量而降低成本,如样品、瑕疵品的销售。
对个人是好事,对群体来说可能没用。如雄鹿的大犄角只为了内斗而对狼群无用。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可能导致对群体有害的结果。
亚当史密斯认为,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因为整体资源是固定的。如春运火车票的座位有限,网购只会引起再分配;好学校招生有限,所以名次显然比分数重要。
商家习惯于利用各种措施向消费者释放错误的市场信号,从而影响决策。如律师都穿正装而教授则不需要,小成本而可能产生高收益,职场中的个人形象也是如此,短期多付一点而长期高收益;二手车不确定的质量可能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接近全新的二手车价格也较低。
一般来说,一旦遇到随机性成功,必然会出现”回归平均“。如业绩不好,炒掉领导后,业绩立刻反弹,则不见得一定能推论出“炒掉原来的领导是正确”的结论,而然大众可不这么看,足球教练的更换就是个好例子。
从理论上来说,金钱奖励最优最方便,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如奖励汽车等,或者朋友之间护送礼物,这是典型人力资源激励的心理学应用,无论金钱和实物,最终要看其“效用”如何。
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而商家需要了解并满足客户的这种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