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5-01-09 作者:翰墨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而范文则是学习作文的最佳范本之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一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研究,他用静、动范畴来描述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可以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点来弥补自身文化形态的不足,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表面上看李大钊这样做是在调和中西文明差异,实质上是解决现实的新旧矛盾,以新代旧,以至于创造中国新文化。

关键词:李大钊;进化论;阶级论;东西文化观。

从晚清开始,中国大批知识分子怀抱救国救民之志负笈东瀛,在日本接受新式教育,由此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受日本所谓东洋、西洋的影响,很早便形成了将世界划分为东、西二元化的习惯。李大钊在1914至1916年间曾短暂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期间也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回国后,正值国内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李大钊任职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也积极投身于这场文化运动之中。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之争,伴随着袁世凯的称帝、世界大战的血火、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全面展开。新旧势力生死搏斗,各种思潮旁流杂出,各类人物粉墨登场,既有康有为“尊孔复古”的叫嚣,又有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呐喊;既有章士钊“东西调和”的鼓吹,又有胡适“全盤西化”的说教。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用犀利明快的文论,深刻剖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辩证分析了东西文化的优势,从而得出必须走十月革命的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因此,研究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有助于我们理解李大钊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从激进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积极筹划复辟帝制。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宪法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康有为等人以孔教会为基础,以《不忍》杂志为喉舌,攻击辛亥革命是“离经叛道”,提出“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吹捧孔子教义是“放诸四海而皆准”[1]657的经典,一时尊孔复古的逆流泛起。面对弥漫于社会的复古思潮,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从巩固共和的目的出发,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强有力的鞭挞。

李大钊明确提出:“中国的一切风俗、礼教、政法、伦理,都以大家族制度为基础,而以孔子主义为其全体结晶。”[2]244因此他着重批判孔子学说中的伦理道德。李大钊认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在君臣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忠”字,使臣子完全成为君主的附属品;在父子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孝”字,使子女完全听命于父母;在夫妻关系方面,只强调“顺从”“贞节”,使妻子从肉体到精神完全隶属于丈夫,没有任何人格独立可言。接下来,他进一步提出“孔门的伦理是使子弟完全牺牲于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伦理;孔门的道德是与治者以绝对的权力,责被治者以片面义务的道德”。[2]244这些论述可谓一针见血,直接击中了儒家学说的要害。李大钊进一步指出孔教的反动本质是“保护君主政治偶像”“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因此他立场鲜明地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3]56他大声疾呼,奔走相告,鼓励新时代的广大年轻人要“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4]38李大钊明确表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3]80。这充分表达了李大钊与孔教势不两立的决心。

李大钊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自然存在”,由宇宙产生的一切现象,都要按照自然法“渐次发生渐次变化”[3]79,道德也要随着社会的自然进化而进化。据此李大钊指出孔子“其人已为残骸枯骨,其学说之精神已不适应于今日之时代精神”,[3]80“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3]77。通过严密的论证,李大钊否定了孔子学说存在的价值,从而使“国教”之说不攻自破。

综上可知,李大钊这时的思想是以进化论作为武器,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他对于社会进化只从一般意义上来解释,还不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他只是抽象地批判孔家的伦理道德,没有说明儒家学说存在的社会根源,所以对尊孔复古派的批判就显出理论上不足,说理性不强。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独辟蹊径,最早抛弃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孔子学说作了较为正确的分析。他指出:“孔子学说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长达两千多年,正是因为其适应了中国自封建时代以来长期存在且未有任何变化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构成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和精神基础。”李大钊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一旦变动,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将会逐步瓦解,‘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思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从经济上解释孔子儒学的存在、消亡的方法,戳穿了孔家学说“神圣”的外衣,使人耳目一新。当然,李大钊对于唯物主义的运用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是他的论述已远远高出当时思想论坛上其他人的见解。

还应该提到的一点是:李大钊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历史作用,而是从历史的考察中肯定孔子学说的价值。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3]79。他进一步讲到“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者也。”[3]80这一科学地对待孔子儒学的态度,比较合乎历史的实际,既沉重打击了尊孔复古派,又论证严密无懈可击,由此反映出李大钊严密的思维逻辑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在东西文化运动倡导者与尊孔复古派激烈交锋时,《东方》杂志以“不偏不倚”的面目出现,在“调和东西文化”的名义下主张保存中国旧文化,反对新文化。《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根据东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将东西文化概括成“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认为现在西方“动”的文明已露弊端,“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火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文化提供了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因此主张用“中国固有静的文明”来救济“西洋文明之弊”。李大钊也把东西文明概括为“静”“动”的文明,但比较的结果却迥然有异。

1917年,李大钊发表了《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一文,以“动”“静”及其相互关系为东西方文明之特质,并勉励当下中国的青年学子努力,让“我国家由静的国家变而为动的国家,我民族由静的民族变而为动的民族,我之文明由静的文明变而为动的文明,我之生活由静的生活变而为动的生活。”[5]96第二年,李大钊又撰写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在文中他列举多方面事物的二元对立现象,具体论证“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之说。李大钊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动”“静”的原因。他说,东方民族是“南道文明”,西方文明是“北道文明”。由于“南道得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6]212。南道民族由于“自然之富,物產之丰”,所以多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北道民族则由于“自然之赐予甚乏”,所以多成为迁徙流动的游牧工商民族。

这样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面向的国民性:“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6]213正是因为中国是定居的农业民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所以实行“家族主义”;而西方主要是从事游牧工商业的民族,家族成分单一,所以推行“个人主义”。此外,从性别比例来说,中国女子比男子多,因而推行一夫多妻制,而逐渐形成重男轻女的陋习;而在西方,女子比男子少,所以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切实保障妇女应有的权利。

李大钊认为东西文明区别很大:“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支配自然的。”在思想上东方人“以个性生存不甚重要,则事事一听之天命”,西方人“信人道能有进步,则可事一本自力以为创造”;就宗教信仰而言,“东方之宗教是解脱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就伦理而言,“东方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就政治而言,“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统治,有世袭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2]57由此,李大钊认为中国封建文化有以下弱点:厌世的人生观;惰性太重;不尊重个性;轻侮妇女;缺乏同情心;偏重神权;专制主义盛行。因此,李大钊大声呼吁中国文明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现在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这在当时如黄钟大吕,引人深思。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虽然也有缺点,但仍处于优势地位。他指出:“东方‘静的文明’已处于‘屈败之势’,而西方‘动的文明’则‘实居优越之域’,”[2]59因此,他力主向西方学习。李大钊强调西学先进于中学,主张学习西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静止的观念”“怠惰的态度”。但应该指出,李大钊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出发比较东西文明优劣的,这反映出李大钊在这一时期理论上的不成熟。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固有文明”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章士钊等守旧派提出了“新旧调合”的论调,以图保存旧文化。

新旧调合派强调可以汲取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优秀部分,但也应重视自身的精神和道德文明形态。他们认为国故象“破布”、欧化象“破纸”,都可以用来造“新纸”,因此得出:“研究国故”“实欲制造新纸”的结论。章士钊保旧的思想更为明显,他说:“凡欲前进,必先自立根基。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进化,不善于保旧之弊,则几于自杀”,因此提出“道德上复旧”甚于“物质上之开新”[2]的观点。他们以“新旧”文化不可分割对立为理由,否定进行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们立即起而应战。

但是在批驳“东西调和论”过程中,胡适等人偏执一端,主张全盘西化;陈独秀等仍然停留在对“旧道德”的鞭挞上,没有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批判“新旧调和派”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不管身处哪个时代,如果经济上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定会发生变动。一切宗教、哲学、风俗习惯、政策、主义都随着物质的变动而变动。“道德”无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法则”而已,时代生活变了,作为习惯法则的道德必然因之进化递变。由此李大钊得出结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是跟着开新”,因此他理直气壮地说:“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并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些论证虽然不够完整,但明确肯定了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变动而不断改变的。这种精辟的论述,给“东西文化调合派”以致命的打击,在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应该说明的是,李大钊虽然指出封建文化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号召人们学习西方,但他并不提倡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他讲到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就如同推动世界不断进步的两大机轴,也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样,缺一不可,二者各有优劣,“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中。”因此不应该“妄为轩轾”。针对东西文化论争中抹杀传统文化全部价值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李大钊热情赞扬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他无不自豪地说:“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人类者甚大。”[2]68他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充满希望,“吾人深信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大贡献。”这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激扬文字,饱含爱国热情,闪烁着辩证的光芒。

四、结语。

综观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可以看出:李大钊鞭挞了“非复辟不能救国”的尊孔复古派;批判了“物质开新、道德复旧”的东西调合派,批评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全盘西化派,阐明了自由的东西文化观,从而促进了他的思想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奠定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实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最终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东西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陈崧.五四前后東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李大钊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李大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1917年)[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罗志田.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关于东西与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二

众所周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解决中国建设和革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些工作由中国共产党人来共同完成,在某些方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任何一种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都有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样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它的理论反应有时间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实践的开始,即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期间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政治、思想、阶级和干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因此,辛亥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1、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民众中引发了倡导国货的运动;北京政府为争取资产阶级也做出了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孙中山先生身先士卒,投身实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运动;辛亥革命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货,促进了本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就这样,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环境。

由于社会条件和历史进程等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善中国人民的境遇,没有完成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人物,但是它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进步。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让军阀的统治没法像清政府一样进行全国一体化的密集统治,中国由此出现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正是由于出现了这样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人民才得以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和损害民族利益的势力作斗争。辛亥革命之后,许多的游行集会和发表声明,到后来的罢课、罢工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民反压迫和反侵略的主要斗争形式。就像董必武说的一样“三十年来,每次带领群众进行各种各色的运动,都和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关,民主运动已自辛亥革命开辟途径”,正是在这样自由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才出现了多种政治组织并存、多种政治声音并发、多种政治思想出现的现象。经过这一系列的反复辟和反侵略运动,经过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现,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工人运动的良好结合,从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二、辛亥革命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的意识形态都根植于经济事实之中,但是新学说的产生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出发,中国共产党正是应用了辛亥革命的思想,才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实现了革命先驱的抱负,是辛亥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继承者。

1、辛亥革命启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自1840年开始,中华民族在外国列强的瓜分下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顽强的中国人民不断的探求救国的出路,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从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都在不同的方面显示了各个阶级的领导人物的爱国主张和愿望。其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可谓是影响最深远的。首先,在国家存亡和民族危机这样的关键时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成立了临时政府,并宣告“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辛亥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次,辛亥革命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再也不能利用清政府来统治中国人民。当清政府垮台以后,帝国主义妄想培养的新走狗被中国人民一个个打倒在地,削弱了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将反帝反封建作为党的主要斗争目标,写进了党的纲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受到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但却为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指引了中国人民寻求彻底解放的革命道路。辛亥革命的失败,外在原因是由于反动势力太过强大,内在原因是中国民族的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些表现在: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对其有一定的妥协和依赖;在军事上,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队伍;在人民的关系上,脱离和害怕群众,没有满足农民的需求,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关键是没有鉴定成熟的政党。这些“老毛病”,使得在革命运动中,没有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断绝关系,不具备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就不能够引导革命走向胜利。辛亥革命的这种不彻底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积极探求新的解放出路,在政治和思想上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运动,革命等待着新的政党的诞生,这个领导阶级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了新的政治力量,自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代表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走向了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承接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辛亥革命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历史,同时也是继承前人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实践做出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样还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辛亥革命为这样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精神财富。与时俱进是辛亥革命的精神内容,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

__年前,辛亥革命掀起了腥风血雨的斗争,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腐朽和反动的统治,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黄岗起义至武昌起义的爆发,期间举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起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的许多人更是放弃了家庭生活,放弃了个人的幸福生活,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前去革命,不但是自己的性命难保,并且还有抄家灭族的危险,我们从前有那样大的危险,还能够去革命,那是什么缘故呢?就是由于我们富有牺牲的精神。”辛亥革命前辈们这种大无畏精神,这种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为改造中国和实现“三民主义”奋斗的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贡献,深深影响了中国以后的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前后将近20年,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和有力宣传使得中国人民爆发了爱国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使得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觉醒阶段。其次,辛亥革命推动构建了中国现代的民族国家。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辛亥革命中形成,辛亥革命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在经济上,孙中山致力于发展实业和振兴中华,在思想文化上,南京临时政府倡导自由、博爱和平等的思想,对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向来重视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辛亥革命揭示了真理: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就有希望和前途,就会发展强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辛亥革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历届领导人重视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这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三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署《辛丑条约》之后,加剧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辛亥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国人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的形势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这些出国留学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国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所以说它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除此之外,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它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国际方面来说,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在政治上不惜投靠帝国主义,实行军阀官僚专制统治。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了一些反动法令,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在经济方面,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当时的中国又落入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很多,第一,它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第二,它不能充分的发动和依靠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的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无论怎样,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国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阿瑟。贾德森。布朗著,《辛亥革命》,解放军出版社,2011.10.

2、傅国涌著,《百年辛亥》,东方出版社,2011.09.01.

3、张鸣著,《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4、中国新闻社著,《辛亥风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09.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4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使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新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失败。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制帝的复辟,如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到,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的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悟,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2、辛亥革命在经济上的影响。

在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兴中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指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进一步“民生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解决。之后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颁布了若干提倡和保护工商业的法令。制定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工业的热情,鼓励人民兴办实业,从事农垦;奖励华侨回国投资;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公司,鼓励民间成立实业团体。在革命政府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在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一代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枷索,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们所遗弃。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性跪拜之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的崛起奠定了思想根基。辛亥革命它播撒了民主主义的种子,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不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封建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偏激思想,对文化的发展有些不良影响。

不过,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辛亥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后期军阀割据,相互混战,没有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和平的社会。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它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却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上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m].中华东方出版社,1996.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五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署《辛丑条约》之后,加剧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辛亥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国人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的形势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这些出国留学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国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所以说它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除此之外,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它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国际方面来说,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在政治上不惜投靠帝国主义,实行军阀官僚专制统治。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了一些反动法令,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在经济方面,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当时的中国又落入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很多,第一,它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第二,它不能充分的发动和依靠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的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无论怎样,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国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阿瑟。贾德森。布朗著,《辛亥革命》,解放军出版社,2011.10.

2、傅国涌著,《百年辛亥》,东方出版社,2011.09.01.

3、张鸣著,《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4、中国新闻社著,《辛亥风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09.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六

根据会议安排,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等精神,专题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思想伟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总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历史发展阶段论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完整的不断革命过程,是中国革命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最后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必然历史选择,它们是前后相继不可分割的彻底革命过程,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毛主席为代表的完整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系列革命理论和实践最后得出的必然历史结论。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七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经易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0月在上海复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几经波折,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申报》作为中国现代的报纸开端和标志,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申报》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料。特别是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阀、地方势力、中共和其他党派及人民群众的活动。

(一)报道全国性重大事件。

《申报》曾对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学界如何反对割让领土、拒绝对德合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迫使他们辞职的报道,学生罢课与学生被捕情况的详细记录。更加珍贵的是,保存了罕见的的历史照片,将的全貌更直观的呈现给后人。

(二)报道地区性史实。

1872―1929年,《申报》对苏沪等地进行了长达80年的持续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报道区域也精确到具体县市。《申报》通过这些鲜活的新闻,对江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风貌形成以及社会变动轨迹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报道。这些细节性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申报》无论是从办报宗旨,报道角度的拓宽还是新闻业务的改革,都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一)办报宗旨。

它始终都在追求新闻独立自由、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为大众服务的理念,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嫁穑之苦”。

《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4年《申报》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关于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津沪电报线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报》立刻把握机会,利用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二)舆论监督。

报刊一直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舆论的平台,因此,把握并利用报刊的舆论导向就成了近代中国各种势力追求权力表达,诉求政治立场的必选之地。在每次剧烈的政治斗争或者社会对抗中,报刊会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风口浪尖。《申报》自创刊以来,始终被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势力所争夺的公共舆论平台。不管是美查为赚钱扩张经济势力创办报纸,到席子佩接手经营,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产党接手大陆而退出舆论界,中外各种政治势力为占据《申报》这个舆论至高点,进行了纷繁复杂,“刀光剑影”的斗争和合作。《申报》一路走来,中国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舆论空间的不断扩大,公共舆论平台的建立,人民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各种政治势力进行争斗时,不得不考虑到人民大众的呼声和言论。报刊舆论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减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和谐。

(三)时评。

陈冷在新闻评论方面提出,报纸应该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论既要为读者提供明白的观点又要有公正的态度。对于评论的文体,他主张用言简意赅的时评文体取代《申报》传统的“论说”。他的每日一议、尖锐泼辣的是评委《申报》赢来了不少读者的喜爱,使《申报》步入巅峰。

“时评”在很长时间里起到了《申报》的“社论”作用。社论是“代表报刊编辑部的权威言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政治集团和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时评”专栏是报刊业务的一种进步,半文半白的语言已经被白话文取代,报刊语言的白话趋势已成必然,用白话文创作“时评”适应了语言的变化。对于时评文章的发展而言,这是一次大的调整,虽然放弃了原有的特点与风格,但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为时评文体带来新的生机。

报纸可以宣达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分析时局,探讨国家出路。《申报》中有很多时评是对时局政治的客观分析或是探讨国家出路的“救世文章”。“九一八”事变之后,《申报》发表了时评《国人乎速猛醒奋起》号召国人迅速惊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国,轻举不足以救国,待助于人犹不足以救国。救国在于积极有效之行动,在于万众一心之团结。”此外,每逢元旦,《申报》都要发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时评,年末又要发表一篇对一年之内进行总结的时评。虽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劝告政府善待国民,增强国力。

(四)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时文人的兴趣爱好。这一创举为后起的报纸所效仿,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研究读者爱好,满足其正当需求,保证一个稳定的受众群。

报纸的企业化是民初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估计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空间,给中国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方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申报》首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

(一)广告。

该报聘请张竹平任经理,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这些服务都深受工商界的欢迎。因此,《申报》的广告日增,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广告的版面面积逐渐由十分之五六增为十分之六七,超过了新闻报道的版面。

《申报》广告值得挖掘的东西有许多,完全可以按照时间线索,从《申报》创直直至停刊,对广告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细细分析,追溯近现代广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握近现代广告的发展规律,理清现代广告如何一步步从粗糙走向成熟,其中义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合理要素,这在广告学上是很有意义的。倘若对其中的各种广告进行深人分析,对广告者、广告内容、广告对象、广告效果进行剖析,从而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广告经验和手段,这对制作现代各种类型的广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术设备。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的“讯息”不是各个时期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强调了媒介的社会历史作用,虽有片面性,但媒介技术的变革的巨大历史功效是不容忽视的。

《申报》花费70万两白银于1918年建起高5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又从美国购进两部最新式的印报机,两小时可以印完十多万份报纸,添置配套的制铜版机、铸字机、压纸版机、浇铅版机、铜字铜模等机器,还自备汽车,加快送报速度。这一切,使《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并为以后进一步企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知人善任。

文化与经济领域一样,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媒介的成败其实就取决于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实力。像任何成功的事业一样,《申报》的经验在于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并让其各展所长,用好了人才,使这支队伍的团队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史量才自接办《申报》起,就分外注重报社的人才建设,从创业初期被称之为史氏“左膀右臂”的经理张竹平、总编辑陈景韩,守业期经理马荫良、总编辑张蕴和、《自由谈》编辑周瘦鹃的选择、使用,到鼎盛期规划人才黄炎培、陶行知、报业专才戈公振、副刊编辑黎烈文等人的吸纳、任用,无不显示其慧眼识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灵活实际的用人风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对方身上最适合于《申报》的特质,为他所用。越是在报纸发展的关键时期,他越能大胆放权,给人才足够的发挥空间。

《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大影响、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商业报纸,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从史学、新闻学、经济学角度提供参考,在法学、文学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价值,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值得后期报纸及现代报业借鉴。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八

摘要:《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这部史诗巨著使我们在建党就是周年之时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国情;教训。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是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内有军阀混战、外受帝国主义欺辱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而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旨在向那些为革命奋斗牺牲的先烈们致敬,也提醒现代观众特别是党员们不要忘记那些新中国的开拓者们。观看完该片,我同大多数观看者一样,被深深感动,同时也深受启发。该片对于我们今天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影片展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革命选择中国共产党来完成其历史使命,不是偶然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直遭受列强入侵,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卖国苟活,国将不国;中国各阶级的有识之士起来反抗,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代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代表上层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可谓风起云涌,但是,由于受阶级自身的局限所影响,或者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这些革命或者改革自救运动先后都失败。这表明,这些阶级所领导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不能救中国,不能将中国救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那么,中国的出路在何处?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必须要有新阶级来领导新式的革命,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革命的重任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地落到了先进阶级的身上,此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人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终于找到了革命的正确方向——以苏维埃俄国为师,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指导革命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就这样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阶级——无产阶级和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利益,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天生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又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上与农民有着天然的同盟,这些优势就决定了革命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在她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建国伟业》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爱国家爱民族的人。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近代中国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民族遭受外敌蹂躏,丧权辱国的事屡见不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原本想借此机会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却被列强拱手转让给日本。这让人何等的愤怒,何等的不平!但是,作为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又能怎么样呢?具有爱国良知的学生们终于不能忍受政府的无能,起来抗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痛打卖国贼,火烧赵家楼,却遭到政府的镇压,爱国工人和商界也联合起来援助学生的行动,最终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警示着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否则就会成为奴役的对象。这些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其中就有许多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终身。

《建党伟业》教育广大党员,应树立起远大理想,坚守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就是怀着伟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经历巨大的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顶着牢狱之灾,赴汤蹈火,忧国忧民,无所畏惧,真正表现出共产主义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敬仰、缅怀。对比之下,贪生怕死,动摇信念,最终难免为世人不齿,甚至沦落为千古罪人。陈公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参加党的成立大会的他被酒店里的枪杀案所吓倒,竟然忘记自己的使命,被妻子劝说潜回老家广东。从这里就可以窥见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历史也证实,后来陈公博叛党,投靠军阀陈炯明,然后又跑到国民党阵营里去了,再后来跟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大汉奸,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罪人,抗战胜利后最终被处决。这就是陈公博的下场,也值得后人警醒与深思。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应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保持先进性,做好先锋带头作用,冲锋在前,享乐在后,舍小家为大家,创先争优,做好表率作用,唯有这样,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凝聚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建党伟业》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少数逆历史大势者,违背民心搞复辟,下场自然悲惨。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结果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抑郁而死;张勋复辟,也只上演了一回十二天的小丑闹剧就草草收场。这就说明,帝制时代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顺应潮流向前看,不能开历史倒车。新的历史时期也是如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否则必然会被时代淘汰出局。那么,就要做到:一是要弄清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就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二是要了解新生事物、接受新生事物,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是进步的。三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开拓创新,我们的事业才会进步,才能在国际社会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屹立不倒。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要牢记历史,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魂”。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风风雨雨,她的丰功伟绩已载入史册,万古不朽。让我们携起手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历史使命,坚持信念,开拓进取,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2007。

[3]斯大林.《斯大林集》.人民出版社,1959。

[4]柯云;丽阳.《钟山风雨》,2006.06。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九

摘要: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指导思想的确定,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及国际社会的影响,促得五四时期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重要价值和转折意义。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妇女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键词:五四运动妇女解放马克思主义。

(一)经济基础。

(二)思想的启蒙与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重新又一次掀起了反封建的浪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猛烈抨击“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号召人们勇敢挣脱封建枷锁获得自由解放,这些都对深受压迫、歧视和剥削的妇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冲击了旧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对广大妇女的思想产生了颠覆传统腐朽的作用。这样就解决了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基础。

(三)国际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展很快。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广大女青年和男青年一起罢课,进行集会抗议,号召女工展开罢工运动,共同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在运动中表现出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妇女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五四运动之前,妇女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和“进化论”学说,以及自由、平等理念。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成为了妇女解放思想的主流,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一)突破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旧框架,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作为思想武器。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激进民主主义者队伍中分化出来,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妇女问题,逐渐成为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于1919年2月发表了《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与无产阶级运动妇女解放的区别,并断言“妇女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制度;一方面还要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青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19年至1921年《新青年》登载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及苏维埃俄国妇女状况的文章近20篇,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观点有:第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层根源在于妇女经济的不独立,因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妇女的活动也仅限于个体家庭的小圈子,追求妇女解放必须改变这种社会发展模式。第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妇女问题,指出实现妇女解放的最终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重视革命自觉能动性的作用,强调妇女解放最终要靠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

这些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即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以求得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妇女的彻底解放。

(二)突破英雄史观的束缚,劳动妇女成为妇女运动的主体。

辛亥革命时期开创了近代妇女运动之先河。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不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往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但是,这次的妇女解放运动仅限于上层资产阶级的妇女当中,有少数的知识妇女参加,占妇女80%以上的劳动妇女没有被动员起来。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也没找到真正的解放道路。

五四时期的妇女运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劳动妇女为主力的妇女运动,实现了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妇女领袖向警予,在领导中国妇女进行解放斗争的道路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妇女解放思想。他认为,劳动妇女最有团结心,最能战斗。“因大工业的发展把她们成千整万的聚在一起,使她们天然的易于组织和战斗,从而她们的觉悟与实力也就超出了其他妇女团体之上了”,她们一起来,“一声摇班,动辄数百人数千人乃至数万人不等”,用罢工的手段,争自由、争本身的利益,“这支勇敢奋斗有组织而能战斗的新兴妇女劳动军,不独是妇女解放的先锋,而且是反抗外国掠夺者的国民革命之前卫!”由于劳动妇女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特殊素质,“我们要完成妇女解放的使命,只有去找群众,只有去找生活最痛苦,要求解放最迫切,而最富有解放精神与魄力的群众。这种群众,方是我们妇女运动真正的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妇女运动也随之失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虽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运动的理论不够成熟,但是它毕竟为之后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妇女运动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为起点,从此,中国妇女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彻底解放的光明之路。

(四)妇女运动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康、梁也把妇女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但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孙中山尽管把女权运动看成是民权的一部分,但是在资产阶级所允许的范围内,那是虚伪的,不能实现的。只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妇女才能真正解放,从而从根本上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

向警予明确提出,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治革命。并且号召,热心妇女运动的妇女,在革命运动中,一面要代表全国人民的要求,提出救国救民的主张,一面代表全体的妇女,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这样,显示妇女的能力,使妇女成为每次国民运动中间的劲旅。广大妇女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推动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发展,而社会革命运动又促进妇女运动取得了成功,并进一步将其推向高潮。

(一)妇女运动主要由男性领导,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比较温和。

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入批判,但是妇女解放运动主要由男性启蒙和领导,这就造成了对男性为代表的父权制深入批判的缺失,不仅不把男性作为批判对象,反而以男性为榜样,这就造成“以男性为准则的妇女解放没有从深层去挑战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的价值标准,其结果是,女性走进了男性的世界,却未能改变这个男性世界的社会性别等级及其价值观,社会资源和权利也依然由男性掌控,知识生产领域更是极少能包容女性的生活和经验”

中国的传统性别始终处于一种基于“男尊女卑”下的和谐状态,中国“有轻视妇女的历史,但是没有仇视和诋毁女性的运动,因此,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一直是比较温和的”。

(二)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不够,女性地位仍然有待争取。

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仍旧集中在中上层家庭的女子,广大劳动妇女仍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经学校培养出来的新型知识女性仍占少数。北伐后,虽然在法律上承认男女平等,男女权利义务差不多一样,但实际上,人们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女性就业机会比男人少,就业范围小,也不能同工同酬,女性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经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用支离破碎的婚姻来换取一己的事业。

首先,五四运动时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的解放思想,并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其次,五四运动使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促成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政治方向的转型。

再次,五四以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了自己坚强的领导者。

由此看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到五四时期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结合,开创了新的纪元。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十

[摘要]:当今社会,对各个国家来说,最主要问题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外交关系,各国不能正常的发展自己的经济。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讨论的热点。从近代到当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都是很复杂的。

日本和中国是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近年来,中日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话题。两国的关系关系对世界各国与中日两国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人谈到日本时就愤愤不平,所以我觉得,中国应该记住历史和耻辱,再去和平发展。

[关键字]:近代当今症结中日关系未来。

1提出问题。

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前提是互相收益,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主导地位,对中日的整体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2近代史中日关系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发生了许多事件。而许多事件也使中日关系发生着变化。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合并琉球。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1877年,以何如璋为首任公使的清外交使团赴日,1882年9月正式开设驻日公使馆。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1894年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逼令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清政府派出知府衔道员刘学洵与员外郎庆宽以“考察商务”为名赴日,相互密商结盟,并引渡康梁回国。但刘学洵与庆宽办事不力,逐告吹。

1905年12月12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的10月28日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致密电给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帝国政府亟须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趁此绝好时机,亟应在华中、华南建立两个独立国家,而使满清朝廷偏安华北??维持满清朝廷于华北一隅,而使其与南方汉人长期对峙,乃属对帝国有利之上策。”

1914年8月23日,一战爆发不久,日本对德宣战,却把矛头指向了中国。1928年5月3日,中国国民党北伐军过境山东时,在济南跟日军发生冲突,并杀害了一些日本侨民。国军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蔡公时及随行17人在交涉公署被日军杀害,史称“济南惨案”。之后,日军继续增兵并占领济南全境,对平民进行了屠杀,北伐军被迫绕道北进。1928年6月3日,被北伐军击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乘火车由北京回奉天。之前,日本政府特使要求张宣布东北独立,被张拒绝。6月4日清晨,张作霖所乘专列途经沈阳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路“三孔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成重伤不治而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30年5月6日,《中日关税协定》在南京签字。期限3年,日本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但又规定对110种进口的日货暂不加税。1934年国民政府在《中日关税协定》期满之际,再次提高进口税税率。中国进口关税从1929年的4%增至1930年的10%,1934年又达25%。

1931年9月18日,日军借柳条湖事件向中国东北驻军发起进攻,因中国守军奉行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东三省,史称“九一八事变”。2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3当今中日关系。

当今中日关系面临着各种低谷近期,而回头看近代史中日关系的变化,中日之间的关系能完全解决吗?能有好相处吗?这有许多问号。就当今中日之间因为钓鱼岛等事件使中日关系降至低谷。

3.1钓鱼岛事件。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日本政府曾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自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以来,日本方面非法抓扣中国渔民渔船,并不顾中方十余次的严正交涉,继续非法扣押渔船船长的行径,对中日双边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钓鱼岛领土归属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在这次撞船事件上,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任由事态恶化,也是基于所谓“钓鱼岛历史上是日本的固有领土”的立场。要想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识,首先必须正视和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

3.2日本篡改历史并参拜晋国神社。

晋国神社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象征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北的一个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兵及殖民地募集兵,并包括14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日本历史教科书争议,指围绕日本国内历史教科书而衍生的争议。争论主要围绕书中近代、现代史等课题,也涉及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检定与采纳等议题。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不止引起日本国内关注。周边的国家例如中国、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尤其关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如何记载、评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做的事。因此,此事对中日关系影响很大。

以上两事件说明中日当今关系处在低谷,联想近代史中日关系说明中日关系处在利刃上,有点风就可能断。

4中日关系的症结。

4.1我对这种关系的总结。

中日的这种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在我想,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3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

4.2日本认识问题的方面。

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

5中日关系展望。

由于日本既是中国的历史宿敌,又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既是美国封堵中国的第一帮凶和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又是企图挑起争端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海的罪恶国家。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亚太地缘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下中日关系。

5.1日本所处的的地理位置。

日本是一个与地震共生的国家,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在日本人的四最怕中位居第一,地震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这个樱花盛开的国家。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日本海深处,有一条巨大的鲇鱼,倘若太阳女神不满人间的统治者4的话,鲇鱼就会翻身,地震就会爆发。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地震改变着日本的历史和未来:

5.2中日两争的前景展望。

中日两争的前景展望,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与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之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中日两争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海底石油相当于中东的储油量,又有巨大贡献的战略价值—钓鱼岛既处在日本的海外生命线上,也处在中国海军出入太平洋的航道上;同时还与美国的全球战略—保持自身的长期霸主地位而扶日制华—紧密相联。因此,在美国的霸权还没有一定程度之前,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有当美国的霸权衰落到顾不了那么多或横加干涉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得多时,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方可一并解决。

5.3我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中日不会太平的,日本民族的劣根性及其军国主义也不会让中国太平的。在与日本的交往中,我们应时刻记住历史,以史为鉴,汲取教训。不管时势怎么变化,我们要先做应对之法,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是对日本。并不是中国人民不想友好,只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我们的国家也尚未足够的强大,我们仍需要和平的环境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警醒,这个世界没有谁对谁有多好,利益才是一切。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敌人,况且是日本。纵观古今,我们必须时刻提防日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做好一切应对,适当的强硬才是硬道理!中国的路只能靠自己走!

参考文献。

【1】日本驻华使馆编:《日本简讯》,第110期。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8期。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一

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外部西方女权思想、世界女权斗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加之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被传统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逐渐觉醒。最先接受先进思想的女性开始在政治、经济、社交、教育和婚姻家庭等方面争取和男性一样平等、自由的权利,不断谋取自身的解放,同时也号召中国广大的妇女纷纷投身于自身的解放之中,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解放。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上接受先进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为女权发声,主张男女平等、解放女性,其他的女性群体也随着思想的不断觉醒纷纷开始为自己发声,谋取女性应该享有的平等、独立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利,这极大的推动了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的蓬勃发展。

五四运动不仅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掀起了女性解放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高潮。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世界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和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使中国女性解放思潮在女性谋取自身权利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中国革命、中国的命运前途带来了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也给处在压迫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让她们看到了女性地位与男性平等,女性拥有独立、自主权利的可能。“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1]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积极发表有关女性解放的文章,在女性解放思想的不断传播影响下,陈独秀、李达等人也纷纷在《新青年》《妇女评论》等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女革命家和苏俄等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及她们所取得的胜利,这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也激励中国女性起来谋取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中国社会的女性解放运动,引导着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发展。

2.西方社会女权运动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权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和“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下,要求谋取在政治上和男性一样平等的参政权利,经过不断地努力抗争,西方女性最终获得了政治上的选举权,摆脱了政治上被奴役的境地,逐步获得了自身的解放。而相比于西方社会的女性,中国的妇女依然处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和压迫之中。她们政治上没有任何话语权,经上依附于男性和家庭,没有自由和平等可言。在此情景之下,受西方人权思想和女权运动影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站出来深刻地抨击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提倡女性的解放,为广大深受压迫的妇女发声,这也促进了女性解放思潮思想在五四时期的深入发展。

3.民族经济的发展为女性解放奠定基础。

五四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上还产生了需要女性的职业。此外,许多小生产受到大工业的冲击濒临破产,加之迫于生活的需要,男性不得不允许女性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这也使得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独立地位。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女工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和发展,这为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组织基础。中国女性的地位在经济领域获得独立也是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深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4.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女性的自我觉醒。

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虽然一部分先进之士注意到了女权的问题,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权和女性解放还是被看作含有政治目的,没有真正意识到要从人的个性等方面使女性获得真正的解放,并拥有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力。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封建礼教、封建纲常,提出“打到孔家店”,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新的曙光。五四运动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女性知识分子不断地与封建伦理纲常进行反抗斗争,处在压迫之中的女性开始觉醒,为了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经济上的独立、受教育权、个性解放不断地抗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极大地促进了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大地的深入发展。

五四时期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在女性解放思潮影响下的女性解放运动发展的一个高潮,引发了社会上对女性经济独立、政治参与、个性解放、社交平等、婚恋自由等一系列的内容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1.政治参与。

女权的发展、女性的解放,要从女性的经济独立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夫为妻纲”的思想象一把沉重的枷锁将女性束缚在家庭之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女性只能靠家庭中的男性养活,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逐步意识到,要想实现女权、女性的解放,必须使女性获得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有实现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才能为实现其他方面的独立打下基础。因此,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中心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陈独秀在《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妇女经济独立、才能实现妇女彻底解放。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下,许多女性被唤醒,意识到了实现经济上独立的重要性。在1921年《改造宣言及章程》中,提出了社会上的职业都要允许女性加入的声明,那些被女权思潮唤醒的女性也在《妇女声》上发出了“取得自由、社会的生存权和劳动权”的内心深处最迫切的呐喊声,来争取实现自己经济上的独立。

3.教育平等。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思想,女性受教育的历史一直处于长期空白的状态。梁启超曾提出兴办女学的主张,使广大女性能够成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但“贤妻良母观”存在着局限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倡实现男女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胡适、李大钊、徐彦之、邓春兰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兴女学,实行男女同校,让女性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此外,当时的进步之士认为,“先教育,先预备,然后解放”[3],即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国女性群体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摆脱长久以来封建礼教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奴性色彩,为追求自己人格上的平等和谋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扫清障碍。在男女同校的主张下,许多大学纷纷向女性打开大门,使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据统计,截止到1922年,全国大学共34880人,其中女性为881人,虽然女学生的人数不多,但这是挑战传统、实现女性拥有平等受教育权上迈出的一大步。

4.社交公平。

中国的女性在五四时期以前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形象,并且男女之间的社会交往一直遵守着封建社会延续而来的“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等原则,女性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可言,女性的活动一直是局限于家庭或者说是在男性背后的,她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权思潮等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向社会呼吁“社交公开”。1919年4月15日,杨潮生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署名文章——《男女社交公开》,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破除男女界域,增进男女人格”的主张。其他五四先进知识分子也认为男女应有平等的社会交往权,并提出了“男女社交是與女之平等人格的表示,反对出女社交,就是反对男女平等”[4]。社交公平是女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女性获得其他平等权利的第一步。在这种男女平等、自由地进行社会交往的思想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男女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热潮。

5.婚姻家庭的变革。

五四时期,在女权思潮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形势下,变革婚姻家庭制度被视为是女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婚姻家庭中女性的问题也成为社会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首先,先进的知识分子批判了旧的贞操制度。自封建社会以来,传统的贞操制度一直是束缚女性的一枷锁,无数女性也为它失去了无辜的生命。周作人等民主主义者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发表《贞操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等文章,掀起了对封建传统贞操论的批判热潮。

其次,五四先驱们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的婚姻包办制度,男女皆有恋爱的自由,有权选择自己幸福,只有恋爱自由,才能“破坏旧社会一切伪道德,恶习惯”[5],婚姻自由既包括结婚的自由,也包括再婚的自由和改嫁的自由。

再次,批判了封建的宗法家庭制度。以封建家长制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制度是束缚、压抑人性的,是女性的牢笼,在传统的家庭制度下,女性没有出入的自由、交友的自由、婚姻的自由,完全沦落为男性的附属品。新的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揭露女性被奴役蹂躏的情形,号召女性站起来打破家庭的束缚,寻求自身的解放。

此外,陈独秀在《男系制与遗产制》中还讨论了继承权的问题,其主张应打破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思想,女性拥有和男性相同的继承权。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虽然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是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传播的女性解放思潮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从资产阶级的女权、民主思想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带有初步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五四之前的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发展主要受西方资产阶级女权主义、自由、平等思想和先进的“天赋人权”民主思想的影响。提出解放女性,把女性从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资产阶级的思想,由于其思想存在着不足,中国的知识分子转向不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来指导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陈独秀在《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中指出:“讨论女子问题,首要与社会主义有所联络,否则离开社会主义,女子问题断然是不会解决的。”[6]他陆续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劳动与妇女运动》《我的妇女解放观》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女性解放问题,这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影响下完成的。由此可见,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已经逐渐摆脱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转而受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因此在五四制时期的女性解放运动也逐步具备了社会主义的色彩。

2.思想宣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思想不断得到启蒙解放,对封建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社会阶级不断分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不同阶级对于女性解放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此情形下,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出现了百家争鸣、多元共存的局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时期,就女性解放而言,存在着众多的思想流派,有“女子解放心理派”“女子职业派”“女子参政派”“限制生育派”等资产阶级思想流派,还有“工读互助式”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流派,以及逐步在发展壮大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流派。关于女性解放的道路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是资产阶级女权主义道路,希望通过斗争来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获得教育的权利,实现男女的平等。第二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女性解放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震动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转而接受社會主义,由于还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工读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对青年知识分子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探讨中国女性的解放之路。这些流派在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的讨论上达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状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的局面,各流派就女性解放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界掀起女性解放的高潮,促进这一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的深入发展。

4.女性解放思潮具有社会基础上的广泛性和思想理论上的深刻性。

陈独秀将女性解放与政治、经济和宗教的解放相提并论,将女性解放问题当作社会改造的根本问题,这是以前从来不曾有过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不断传播,转向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女性解放,并将女性的解放重心转移到劳动妇女的解放上来,提出第三阶级和第四阶级妇女解放理论,提出了“联合妇女”的思想,寻找到了女性解放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使女性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和层次。

中国的女性群体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封建的礼教和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戊戌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受西方女权、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掀起了女性的解放序幕。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思潮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有关女性解放的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女性,使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谋取属于自己的平等的权利,开创了女性解放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梅生.妇女参政的重要[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3]胡适,胡适时论集[m].//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茅盾.茅盾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世衡.中国女性问题讨论(第4册)[m].北京:新文化出版社,1923.

[6]陈独秀.陈独秀文献选编[m].上海:三联书店,1984.

[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8]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二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欺凌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结束。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提出来的。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紧急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族革命,是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统一。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提出新的方法和主张,但统统行不通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道路。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的福安里具有腐朽性,所以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不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维新派本身有局限性,他们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且惧怕群众,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从根本上说,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新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在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而是袁世凯掌握了政权。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国民党与各地军阀展开了混战的局面。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国民党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显示了国民党政权先天不足;并且不顾民生,民有群众基础;专制独裁进而挑起内战;领导无方,贪污腐败等,都说明了不能选择国民党为执政党。

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提出了中间路线,它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它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在战后所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是它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的道路。所以第三条道路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这次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为,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广大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也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向新中国迈进。而国民党弃人民的利益于不顾,1946年6月,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积极迎战,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从根本上粉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国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胜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并能够依靠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主要有三点: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的建设,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人物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从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努力进行着上述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能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从开始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比如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二,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比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国民经济保持。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三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十四

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无力抵抗的清廷由奕?出面与英法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在清朝统治者的带领下,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千万万中国人民都面临着一种命运——用枪炮和鲜血来换取国家的主权独立与民族自由!

二、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

两次战争用武力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在此便不得不先谈一下清代海关的变化。

可是现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不仅用武力口开中国国门,而且用凶残的暴力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硬生生地剥离,更有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6]咸丰九年(1859),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二)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国封建政权。英、美、俄、法等国的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此时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相适应是封建政权的显著地买办化。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本身的变化上说,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更密切的买办化官僚产生了,即所谓的洋务派。他们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扩大本集团的势力,开展各种洋务活动。

前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官僚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所谓的“自强新政”。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高昌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由因国人马格里督办的金陵制造局。但这些企业大都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即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后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从军事工业转而举办一系列民用企业,以供应军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以“求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72年在上海创立的轮船招商局,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均为官僚商办企业,也是北洋系买办官僚所凭借的经济体系。洋务派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来维护封建统治,并增强本集团的实力和财富。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实际上就包含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7]中国的资本主义在这些企业中缓慢的成长。

(三)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的自然经济。

其解体的具体表现为:

从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期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倾销下,与农业结合的手工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开始解体,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于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原料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扩大,广大农民又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供给者,中国农业经济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四)、其他方面。

以上着重分析的几个方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中国历史影响较为长远和深刻的方面,下面来描写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依然存在的几个其他方面。

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如:1866年的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企业构成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使得中国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他们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并在此后30年的时间内,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另外在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效法和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的思想,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后逐步发展为维新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五、结束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饱经了109年战火纷争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但是久远的战争不是只能活在我们的回忆当中,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谨记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尊自强,从此永不遭受如此屈辱。

让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页。

【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著:《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39页。

【4】贺翼柯,《戈登在中国及苏丹》,见王崇武等编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148页。

【5】《熙朝纪政》卷六,《纪英夷入贡》附《敕谕英吉利国王二道》。

【7】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9】毛泽东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626页。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五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又在《筹议海防折》中称:“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李鸿章对于当时中国所面临形势的分析,“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则表明了当时中国所对峙的列强势力。可贵的是李鸿章他不同于保守的顽固派,他处在当时的阶段却能正确的看待晚晴所处的局势实为不易;他和一些洋务派更不同于顽固派,他们不仅看清了局势还敢于冒险尝试向前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虽然并没有改变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但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他们在当时迈出了这一步实属不易。

清朝也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在鸦片战争的前期乃至鸦片战争后,一个不可被忽视的阶层值得被思考,那就是士大夫阶层。“闭关锁国”固然有着很大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鸦片战争开始后即使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人已经认识到和西方列强的各方面差距后,清朝却没有马上实行变革,很大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短短几句话已经总结了清朝士大夫阶层大部分人麻木、迂腐等特点,鸦片战争后可以说不论军事还是政治上,都与列强有着很大的差距,双方对比之下,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真的是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鸦片战争前,对于如何对待列强,清政府内部就有了不一样的声音,主要分为抚夷派和剿夷派,也就是主和派与主战派。随着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道光帝也在主站主和间举棋不定,这也使得清政府内部派别争论更为激烈。

在道光帝决心迎战后,却出现用人失误的问题,从而引出不断失城的连锁反应。于是道光帝又倒向主和派一方,虽然中途有官员奋勇抵抗,但是道光帝一意妥协,最后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还是签订了《江宁条约》。

在这一过程中,主和派主要凸显的人物是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琦善的妥协态度则是建立在他亲身了解到了当时英国的军事实力后所下的态度,主战派别的官员中也不乏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但是不了解英国的官员,而期间道光帝所派不乏像奕山这样虚报奏折而导致对英国预估不实的官员,这些种种因素也导致了道光决策时忽主站,忽主和的不坚定立场。

从鸦片战争的过程来看,道光帝的举棋不定十分影响形势的走向,士大夫们在决策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会来源于揣摩圣意。其中固然有坚定站在主站或主和的坚定立场的官员,但也不乏与道光帝一样没有坚定决心的官员。如果道光帝坚定决心势必与英国决战至终,侵略者一路遭遇顽强的抵抗,他们也不一定能入侵的如此迅速。假使英国一开始的意图也许只是想要一个和平的条件与环境经商,那么清政府的不明确态度也给了英国一个可乘之机。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从古代史迈入近代史,同时鸦片战争也使得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一系列条约,中国直接遭受到的侵犯包括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司法、关税等主权都开始丧失,传统的经济形态也被冲击。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影响,而更加深远的影响和隐患是,清廷为赔偿大额的白银增加的税费直接影响农民的利益得失,甚至沉重的赋税使他们无力支付。由于康乾盛世,使得清朝时期的人口大增,嘉庆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县志》在讲到该地经济、人口分布和各行各业居民状况时写道:“十分其农,而佃种居其六。”农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佃户,其余百分之四十,则是地主和自耕农。道光中编写的《江阴县志》,叙述该县风俗,说到“农之家十居八九,农无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当时该地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居民是农业人口,而增加赋税会使得大多数的农民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列强在华开设工厂,会使得许多手工业者或者失业,或者沦为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多数人口都陷入苦难的状态,也使得清政府陷入失威局面。

在鸦片战争后不久,清政府就迎来了大规模的起义运动,这其中最著名的则属“太平天国”运动。太平运动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产物,其参与运动的多数为农民阶级,源于鸦片战争后国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太平军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或许是因为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使农民有了精神寄托,或许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希望与目标,无论如何太平天国的动向、举措和号召力都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朝着不可预估的方向发展,以一个不可预算的速度发展着,并且这些变化都一点点的成为清朝的隐患。

参考文献:

[1]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经易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0月在上海复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几经波折,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申报》作为中国现代的报纸开端和标志,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申报》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料。特别是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阀、地方势力、中共和其他党派及人民群众的活动。

(一)报道全国性重大事件。

《申报》曾对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学界如何反对割让领土、拒绝对德合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迫使他们辞职的报道,学生罢课与学生被捕情况的详细记录。更加珍贵的是,保存了罕见的的历史照片,将的全貌更直观的呈现给后人。

(二)报道地区性史实。

1872―1929年,《申报》对苏沪等地进行了长达80年的持续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报道区域也精确到具体县市。《申报》通过这些鲜活的新闻,对江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风貌形成以及社会变动轨迹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报道。这些细节性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申报》无论是从办报宗旨,报道角度的拓宽还是新闻业务的改革,都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一)办报宗旨。

它始终都在追求新闻独立自由、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为大众服务的理念,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嫁穑之苦”。

《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4年《申报》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关于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津沪电报线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报》立刻把握机会,利用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二)舆论监督。

报刊一直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舆论的平台,因此,把握并利用报刊的舆论导向就成了近代中国各种势力追求权力表达,诉求政治立场的必选之地。在每次剧烈的政治斗争或者社会对抗中,报刊会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风口浪尖。《申报》自创刊以来,始终被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势力所争夺的公共舆论平台。不管是美查为赚钱扩张经济势力创办报纸,到席子佩接手经营,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产党接手大陆而退出舆论界,中外各种政治势力为占据《申报》这个舆论至高点,进行了纷繁复杂,“刀光剑影”的斗争和合作。《申报》一路走来,中国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舆论空间的不断扩大,公共舆论平台的建立,人民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各种政治势力进行争斗时,不得不考虑到人民大众的呼声和言论。报刊舆论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减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和谐。

(三)时评。

陈冷在新闻评论方面提出,报纸应该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论既要为读者提供明白的观点又要有公正的态度。对于评论的文体,他主张用言简意赅的时评文体取代《申报》传统的“论说”。他的每日一议、尖锐泼辣的是评委《申报》赢来了不少读者的喜爱,使《申报》步入巅峰。

“时评”在很长时间里起到了《申报》的“社论”作用。社论是“代表报刊编辑部的权威言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政治集团和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时评”专栏是报刊业务的一种进步,半文半白的语言已经被白话文取代,报刊语言的白话趋势已成必然,用白话文创作“时评”适应了语言的变化。对于时评文章的发展而言,这是一次大的调整,虽然放弃了原有的特点与风格,但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为时评文体带来新的生机。

报纸可以宣达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分析时局,探讨国家出路。《申报》中有很多时评是对时局政治的客观分析或是探讨国家出路的“救世文章”。“九一八”事变之后,《申报》发表了时评《国人乎速猛醒奋起》号召国人迅速惊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国,轻举不足以救国,待助于人犹不足以救国。救国在于积极有效之行动,在于万众一心之团结。”此外,每逢元旦,《申报》都要发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时评,年末又要发表一篇对一年之内进行总结的时评。虽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劝告政府善待国民,增强国力。

(四)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时文人的兴趣爱好。这一创举为后起的报纸所效仿,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研究读者爱好,满足其正当需求,保证一个稳定的受众群。

报纸的企业化是民初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估计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空间,给中国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方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申报》首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

(一)广告。

该报聘请张竹平任经理,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这些服务都深受工商界的欢迎。因此,《申报》的广告日增,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广告的版面面积逐渐由十分之五六增为十分之六七,超过了新闻报道的版面。

《申报》广告值得挖掘的东西有许多,完全可以按照时间线索,从《申报》创直直至停刊,对广告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细细分析,追溯近现代广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握近现代广告的发展规律,理清现代广告如何一步步从粗糙走向成熟,其中义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合理要素,这在广告学上是很有意义的。倘若对其中的各种广告进行深人分析,对广告者、广告内容、广告对象、广告效果进行剖析,从而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广告经验和手段,这对制作现代各种类型的广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术设备。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的“讯息”不是各个时期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强调了媒介的社会历史作用,虽有片面性,但媒介技术的变革的巨大历史功效是不容忽视的。

《申报》花费70万两白银于1918年建起高5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又从美国购进两部最新式的印报机,两小时可以印完十多万份报纸,添置配套的制铜版机、铸字机、压纸版机、浇铅版机、铜字铜模等机器,还自备汽车,加快送报速度。这一切,使《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并为以后进一步企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知人善任。

文化与经济领域一样,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媒介的成败其实就取决于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实力。像任何成功的事业一样,《申报》的经验在于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并让其各展所长,用好了人才,使这支队伍的团队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史量才自接办《申报》起,就分外注重报社的人才建设,从创业初期被称之为史氏“左膀右臂”的经理张竹平、总编辑陈景韩,守业期经理马荫良、总编辑张蕴和、《自由谈》编辑周瘦鹃的选择、使用,到鼎盛期规划人才黄炎培、陶行知、报业专才戈公振、副刊编辑黎烈文等人的吸纳、任用,无不显示其慧眼识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灵活实际的用人风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对方身上最适合于《申报》的特质,为他所用。越是在报纸发展的关键时期,他越能大胆放权,给人才足够的发挥空间。

《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大影响、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商业报纸,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从史学、新闻学、经济学角度提供参考,在法学、文学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价值,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值得后期报纸及现代报业借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师为尊的传统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个性,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逐渐遭到强烈批判,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五四”运动爆发,西方民主科学教育思想的传入,为中国的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引发了无数爱国者对如何革新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一直尊崇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教师具有至高的地位,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安排,是一种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早在《尚书·周书·泰誓》中就以提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绥四方。”君、师都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的,他们具有同等地位。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教育与政治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宋元明清时期理学思想家们制定“三纲五常”来约束学生民主意识的发展,晚清传奇人物谭嗣同提出“为学莫重于尊师”。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教育被封建统治阶层所垄断,教育的传播途径少,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自然地处于教育权利的中心,形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霸权地位。

传统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为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从人伦天性出发,有利于师生间矛盾的缓和,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但是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弊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學生的学习喜好和对生活的观念深受教师思想的影响,缺乏对知识和生活现象的独立思考。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教师以“长者”、“智者”的身份位于“金字塔”的顶层,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位于“金字塔”的底端,因此教师掌握着教学的绝对话语权,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

(一)思想革新促进师生关系新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涌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教育观念发生剧烈的撞击,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受到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师生关系应当如何革新的问题引发了中国有志之士开始对传统教育进行不断反思,对外来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1901年清政府依照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建立了新型学制系统,西方的教育理念被大量引入最终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解体,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1]这一举措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成长提供了沃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社会各个阶层喊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影响下,中国青年的意识开始觉醒,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做出了新的设想,融入了更多民主、平等的元素。

(二)平民教育为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五四”运动中平民教育思潮爆发给了更多下层人民接触教育的机会,教育不再是统治阶级、官僚贵族所固有。“平民教育的兴起首要在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倡导,在他们看来‘平民主义’的践行首先在于打破特权,维护‘平等’而其关键在于使得平民接受教育。”[2]平民教育的精神是让社会各分子得到真正的平等和真正的自由,主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教人做人,要培养有知识、有生产能力、有社会公德心的新型学生。平民教育使得教育的范围扩大,教育观念普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阶层性,促进了教育的公平。随后1923年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朱经农两位先生共同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学习教材。“北京大学学生邓康(邓中夏)廖书仓等发起组织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以露天讲演为方法,宗旨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3]“五四”运动引发的平民教育促进了教师育人意识的变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传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意志、批判性的培养,教学开始结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新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平民教育加快先进思想的传播,普及了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经验,教师开始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内容,促进了人民思想的开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课堂角色转变加深民主平等思想。

20世纪初期,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早在“1919年2月24日,陶行知发表《教学合一》主张“教学合一”指出1.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2.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3.先生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五四”运动之后,陶行知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很多学校响应,也用教学法。”[4]1919年5月杜威(johndewey)在胡适、蒋梦麟和郭秉文的联合邀请下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的运用达到高潮。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开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开始由教育的把控者转向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更加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选择和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知识、理论传授的场所,而是师生间关于教育问题平等交流对话,共同探讨,各抒己见的平台。

(一)“五四”运动中师生关系的反思。

相较于传统“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五四”运动时期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日益得到更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支持。“五四”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革新,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演变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这一时期的民主平等作为西方教育的“舶来品”具有一定的激进性——过度主张学生地位的提升和思想的解放,没能更好的调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在当时中国的整个教育实践界中,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思想。”[5]长期以来受教育者遭受着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依旧镌刻在中国人的骨头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竭尽全力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五四”运动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主体间性、共享、平等、对话等纷纷涌入“师生关系”话语而日渐成为主流。”[6]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在新的时期又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考验。

(二)“五四”运动对现代师生关系的启示。

“五四”运动促进了师生关系革新,对教育现代化中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与对话,让教师从传统教育的绝对权威中转化出来,走近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担当教学活动中平等交流的首席,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双主体,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体现了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对教师文化、道德提升的新要求。

“五四”运动产生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社会进步、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产物。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关注,在发展民主平等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各个发展阶段中心理和认知上的缺陷,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性,促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向着更为健康科学的方向前进。

參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5。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研究,他用静、动范畴来描述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可以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点来弥补自身文化形态的不足,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表面上看李大钊这样做是在调和中西文明差异,实质上是解决现实的新旧矛盾,以新代旧,以至于创造中国新文化。

关键词:李大钊;进化论;阶级论;东西文化观。

从晚清开始,中国大批知识分子怀抱救国救民之志负笈东瀛,在日本接受新式教育,由此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受日本所谓东洋、西洋的影响,很早便形成了将世界划分为东、西二元化的习惯。李大钊在1914至1916年间曾短暂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期间也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回国后,正值国内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李大钊任职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也积极投身于这场文化运动之中。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之争,伴随着袁世凯的称帝、世界大战的血火、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全面展开。新旧势力生死搏斗,各种思潮旁流杂出,各类人物粉墨登场,既有康有为“尊孔复古”的叫嚣,又有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呐喊;既有章士钊“东西调和”的鼓吹,又有胡适“全盤西化”的说教。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用犀利明快的文论,深刻剖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辩证分析了东西文化的优势,从而得出必须走十月革命的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因此,研究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有助于我们理解李大钊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从激进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积极筹划复辟帝制。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宪法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康有为等人以孔教会为基础,以《不忍》杂志为喉舌,攻击辛亥革命是“离经叛道”,提出“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吹捧孔子教义是“放诸四海而皆准”[1]657的经典,一时尊孔复古的逆流泛起。面对弥漫于社会的复古思潮,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从巩固共和的目的出发,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强有力的鞭挞。

李大钊明确提出:“中国的一切风俗、礼教、政法、伦理,都以大家族制度为基础,而以孔子主义为其全体结晶。”[2]244因此他着重批判孔子学说中的伦理道德。李大钊认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在君臣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忠”字,使臣子完全成为君主的附属品;在父子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孝”字,使子女完全听命于父母;在夫妻关系方面,只强调“顺从”“贞节”,使妻子从肉体到精神完全隶属于丈夫,没有任何人格独立可言。接下来,他进一步提出“孔门的伦理是使子弟完全牺牲于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伦理;孔门的道德是与治者以绝对的权力,责被治者以片面义务的道德”。[2]244这些论述可谓一针见血,直接击中了儒家学说的要害。李大钊进一步指出孔教的反动本质是“保护君主政治偶像”“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因此他立场鲜明地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3]56他大声疾呼,奔走相告,鼓励新时代的广大年轻人要“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4]38李大钊明确表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3]80。这充分表达了李大钊与孔教势不两立的决心。

李大钊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自然存在”,由宇宙产生的一切现象,都要按照自然法“渐次发生渐次变化”[3]79,道德也要随着社会的自然进化而进化。据此李大钊指出孔子“其人已为残骸枯骨,其学说之精神已不适应于今日之时代精神”,[3]80“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3]77。通过严密的论证,李大钊否定了孔子学说存在的价值,从而使“国教”之说不攻自破。

综上可知,李大钊这时的思想是以进化论作为武器,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他对于社会进化只从一般意义上来解释,还不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他只是抽象地批判孔家的伦理道德,没有说明儒家学说存在的社会根源,所以对尊孔复古派的批判就显出理论上不足,说理性不强。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独辟蹊径,最早抛弃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孔子学说作了较为正确的分析。他指出:“孔子学说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长达两千多年,正是因为其适应了中国自封建时代以来长期存在且未有任何变化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构成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和精神基础。”李大钊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一旦变动,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将会逐步瓦解,‘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思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从经济上解释孔子儒学的存在、消亡的方法,戳穿了孔家学说“神圣”的外衣,使人耳目一新。当然,李大钊对于唯物主义的运用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是他的论述已远远高出当时思想论坛上其他人的见解。

还应该提到的一点是:李大钊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历史作用,而是从历史的考察中肯定孔子学说的价值。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3]79。他进一步讲到“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者也。”[3]80这一科学地对待孔子儒学的态度,比较合乎历史的实际,既沉重打击了尊孔复古派,又论证严密无懈可击,由此反映出李大钊严密的思维逻辑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在东西文化运动倡导者与尊孔复古派激烈交锋时,《东方》杂志以“不偏不倚”的面目出现,在“调和东西文化”的名义下主张保存中国旧文化,反对新文化。《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根据东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将东西文化概括成“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认为现在西方“动”的文明已露弊端,“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火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文化提供了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因此主张用“中国固有静的文明”来救济“西洋文明之弊”。李大钊也把东西文明概括为“静”“动”的文明,但比较的结果却迥然有异。

1917年,李大钊发表了《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一文,以“动”“静”及其相互关系为东西方文明之特质,并勉励当下中国的青年学子努力,让“我国家由静的国家变而为动的国家,我民族由静的民族变而为动的民族,我之文明由静的文明变而为动的文明,我之生活由静的生活变而为动的生活。”[5]96第二年,李大钊又撰写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在文中他列举多方面事物的二元对立现象,具体论证“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之说。李大钊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动”“静”的原因。他说,东方民族是“南道文明”,西方文明是“北道文明”。由于“南道得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6]212。南道民族由于“自然之富,物產之丰”,所以多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北道民族则由于“自然之赐予甚乏”,所以多成为迁徙流动的游牧工商民族。

这样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面向的国民性:“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6]213正是因为中国是定居的农业民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所以实行“家族主义”;而西方主要是从事游牧工商业的民族,家族成分单一,所以推行“个人主义”。此外,从性别比例来说,中国女子比男子多,因而推行一夫多妻制,而逐渐形成重男轻女的陋习;而在西方,女子比男子少,所以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切实保障妇女应有的权利。

李大钊认为东西文明区别很大:“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支配自然的。”在思想上东方人“以个性生存不甚重要,则事事一听之天命”,西方人“信人道能有进步,则可事一本自力以为创造”;就宗教信仰而言,“东方之宗教是解脱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就伦理而言,“东方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就政治而言,“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统治,有世袭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2]57由此,李大钊认为中国封建文化有以下弱点:厌世的人生观;惰性太重;不尊重个性;轻侮妇女;缺乏同情心;偏重神权;专制主义盛行。因此,李大钊大声呼吁中国文明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现在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这在当时如黄钟大吕,引人深思。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虽然也有缺点,但仍处于优势地位。他指出:“东方‘静的文明’已处于‘屈败之势’,而西方‘动的文明’则‘实居优越之域’,”[2]59因此,他力主向西方学习。李大钊强调西学先进于中学,主张学习西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静止的观念”“怠惰的态度”。但应该指出,李大钊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出发比较东西文明优劣的,这反映出李大钊在这一时期理论上的不成熟。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固有文明”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章士钊等守旧派提出了“新旧调合”的论调,以图保存旧文化。

新旧调合派强调可以汲取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优秀部分,但也应重视自身的精神和道德文明形态。他们认为国故象“破布”、欧化象“破纸”,都可以用来造“新纸”,因此得出:“研究国故”“实欲制造新纸”的结论。章士钊保旧的思想更为明显,他说:“凡欲前进,必先自立根基。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进化,不善于保旧之弊,则几于自杀”,因此提出“道德上复旧”甚于“物质上之开新”[2]的观点。他们以“新旧”文化不可分割对立为理由,否定进行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们立即起而应战。

但是在批驳“东西调和论”过程中,胡适等人偏执一端,主张全盘西化;陈独秀等仍然停留在对“旧道德”的鞭挞上,没有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批判“新旧调和派”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不管身处哪个时代,如果经济上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定会发生变动。一切宗教、哲学、风俗习惯、政策、主义都随着物质的变动而变动。“道德”无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法则”而已,时代生活变了,作为习惯法则的道德必然因之进化递变。由此李大钊得出结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是跟着开新”,因此他理直气壮地说:“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并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些论证虽然不够完整,但明确肯定了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变动而不断改变的。这种精辟的论述,给“东西文化调合派”以致命的打击,在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应该说明的是,李大钊虽然指出封建文化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号召人们学习西方,但他并不提倡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他讲到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就如同推动世界不断进步的两大机轴,也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样,缺一不可,二者各有优劣,“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中。”因此不应该“妄为轩轾”。针对东西文化论争中抹杀传统文化全部价值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李大钊热情赞扬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他无不自豪地说:“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人类者甚大。”[2]68他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充满希望,“吾人深信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大贡献。”这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激扬文字,饱含爱国热情,闪烁着辩证的光芒。

四、结语。

综观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可以看出:李大钊鞭挞了“非复辟不能救国”的尊孔复古派;批判了“物质开新、道德复旧”的东西调合派,批评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全盘西化派,阐明了自由的东西文化观,从而促进了他的思想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奠定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实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最终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东西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陈崧.五四前后東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李大钊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李大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1917年)[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罗志田.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关于东西与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优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论文(汇总16篇)篇十六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中华民国”的创立是专制时代结束,民主共和世纪到来的重大标志;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留给20世纪的中国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伟大思想成果。它的精神是永存的。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生于20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面貌的三大历史性巨变。其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创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大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它的不朽业绩值得我们在其百年之时予以特别的纪念。

一、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1939年,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正是“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所具有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皇和帝是远古时期对于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原来是分开使用的。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王嬴政统一天下,觉得自己“功高三皇,德兼五帝”,丰功伟绩“亘古未有”,远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要大的多。志得意满之际,于是将“皇”和“帝”这两个原来单独使用的人间最高的称呼合二为一作为帝号,加封给自己,“皇帝”的称号由此产生。又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于是就自称是始皇帝。

从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到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大约是2000多年,期间被赶下台的皇帝不下几十个,但是除溥仪外,无论是因帝位纷争还是因农民起义的打击,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在这2000多年里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旧皇帝被赶下台,新皇帝取而代之,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例外。但是,时间到了上个世纪初,也就是__年前,皇帝在中国的气数终于到了尽头。在辛亥革命滚滚洪流的强力冲击下,内外交困的裕隆皇太后不得不于1912年2月12日代当时刚满6周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件,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皇帝,就这样被无情地赶下了中国政治舞台,而且从此断绝了后继者(昙花一现的袁世凯和张勋的短暂复辟不算)。

可见,正是辛亥革命给予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史无前例地终结了皇帝在中国至高无上、至尊至极的地位和命运。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所说的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绝对不是又一次重复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新皇帝取代旧皇帝”的历史轮回,而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什么意义和影响呢?就是在中国,“皇帝”从此成为了字词典里的历史名词,成为曾经存在过的历史古董,彻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寿终正寝”了。这可是个相当了不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巨变。我们当代人因为不是帝王时代受苦受难的亲历者,仅是从书本上甚至影视作品里获得对于皇帝和那个时代的非常肤浅的感知,是很难理解这一历史性巨变的深刻性的。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亲历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__年前曾经说过的:“没有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人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往往是认识不足的,因为他们不能体会到要推翻已经沿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这确实是中国自封建社会形成以来的漫长岁月里所不曾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朕即国家”、“国不可一日无君”,封建皇帝是秉承天命降世,代表上天统治人间的“真命天子”,人民群众只是具有绝对服从义务的天子的奴仆和子民。绝对不容置疑的封建皇权思想则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和残酷的思想牢笼,任何怀疑、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言和行,都被视为是“大逆不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要舍得自己的肉一片片被割了才敢把皇帝拉下马,没有几个人具有这样的勇气的。因此,打到皇帝,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敢想的大逆不道的事情。

此外,__年前,从世界范围看,除了美、法等少数国家外,几乎都实行着君主制度,英国有女皇、日本有天皇,德国是威廉一世,俄国是沙皇,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则是国王。即使是今天,已经21世纪了,全世界还有40多个国家保留着君主制度,亚洲就占了一半还多。而中国却早在__年前竟然一下子就把皇帝从权利金字塔的塔尖给拉下来了,把封建统治集团的总头头给毫不留情地敲掉了,这绝对是动地惊天的历史巨变。原来被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就这么被打倒了,那么还有什么陈腐、落后的东西不可以怀疑,还有什么能够禁锢住人们的思想?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人们豁然开朗,长期被禁锢的思想获得了空前惊人的解放,革命精神受到极大地鼓舞,反对专制的民主运动持续高涨。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空前加快,迅速走向五四运动、走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

因此说,“赶跑了皇帝”是辛亥革命的第一个大功劳,正是辛亥革命把延续了几千年的神圣皇权和皇帝制度统统“送进了历史的坟墓”,曾经是那么不容置疑、天经地义的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在一夜之间被彻底颠覆,古老中国运行了几千年的统治规则被彻底打破了,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社会秩序在整体上乱了套。这就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最大的障碍。而由此开启的则是一个全新的没有皇帝的民主共和时代。因此,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不朽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彪炳史册大书特书的,无论今天我们怎样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二、“中华民国”的创立是专制时代结束,民主共和世纪到来的重大标志。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方面它赶跑了皇帝,颠覆了封建帝制,覆灭了大清皇朝,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另一方面,它创立民国、实行总统制、制定了《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开创了一个新世界。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一个崭新纪元。

总统、国会、宪法,这三者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象征。孙中山领导“中华民国”政府在帝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法、美式的民主共和国,确立了总统制,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并着手制定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由此将封建专制的中国纳入到民主共和的轨道上,走出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跨进了近代的门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一件有着破天荒意义的伟大事件。“中华民国”的创立成为专制时代结束,民主共和世纪到来的重大标志,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辛亥革命所取得的又一伟大成果。“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全新的国家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的开创性首先体现在与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接轨,标志是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正式宪法颁布前的国家根本大法。它所做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的规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民应享有的民主权利和义务。

《临时约法》以美国和法国的“三权分立”、“代议政治”原则为指导,规定了参议院、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各自的权限,确立了限制总统权利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现民主共和精神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这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以“主权在民”为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彻底地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民主共和体制,它引导并且规定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方向,为使中国不可逆转地由封建专制政体转轨到近代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由此而奠定了民国大厦的基石,在制度层面上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同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除了制订根本大法《临时约法》外,南京临时政府还在其存在的短短三个月中,通过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进行了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由此将中国引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自由尽是新风尚”,这是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改良成果的最好的概括。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禁止贩卖人口,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等,成为一股时代性的社会潮流。1912年3月5日,上海的《时报》发表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总统、议会、宪法、政党出现了,国体改变了,政体改变了,民主共和初步由理想变为现实;辫子剪掉了,服饰改换了;黄龙旗扔掉了,五色旗飘起来了。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政党政治的初步实践,社会团体的竞相成立,社会舆论的空前活跃,报刊杂志的论争激辩,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社会急剧变革,改变着古老中国的社会面貌,一系列中国人闻所未见的新生事物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兴旺与新生气象,使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之一新。

三、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06年,同盟会在《革命方略》中写道:“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些话在今天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是在__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产生的却是石破天惊、震撼人心的力量。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翻皇帝统治,这种翻天覆地式的社会大革命,深刻和直观地对中国民众进行了一次民主主义的教育和洗礼,它在推动中国迈入现代化门槛的同时,阻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辛亥革命以后一种社会共同的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历史发展的事实确是如此,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张勋复辟更是短命到12天即草草收场,都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而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却要曲折的多,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时间斗争。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48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法国从1789年至1830年,再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成立,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共历时86年,共和派才最终战胜帝制派稳固了政权;而从整个欧洲范围看,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到1871年德国统一实现,前后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反复较量,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才最终定局。

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在一个世纪前的中国,这种阻力却要小很多,封建势力复辟帝制无一成功者,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袁世凯窃据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居于统治的最高层,拥有着无限的权利,掌握着庞大的军事机器,控制了从中央到各省的政权,他的统治权威,在当时实际上比前清皇帝还要强大。

1915年12月13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宣布废除共和政体,实行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自任皇帝。袁世凯背叛共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立即激起全国愤慨,遭到了经受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深刻洗礼的社会各界的群起反对。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人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也号召全国人民奋起为重建民国而斗争,很快就形成了南方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对敢为帝制的袁世凯“天下共击之”的局面。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重归共和。两个半月后的6月6日,四面楚歌、众叛亲离,仅仅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在万民唾骂声中忧惧而死。

张勋原是晚清江南提督,统帅江防营驻扎南京。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勋负隅顽抗革命军,战败后溃守徐州、兖州一带,继续与革命为敌。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顽固地留着发辫,表示仍然效忠于清廷。1913年,张勋因参与镇压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从此拥兵徐州,成为一时声势赫赫的地方军阀。1917年5月下旬,“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院段祺瑞因解散国会问题发生严重冲突,争相拉拢张勋。别有用心的张勋乘机率“辫子军”于6月14日进入北京,表面充当黎、段之间的调解人,暗中策划发动复辟。1917年7月1日凌晨3时许,张率领诸人在养心殿向废帝溥仪行三拜九叩礼,奏请复辟。同日,溥仪发布“即位诏”,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同时公布9项施政方针,连下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复辟消息传出后,也是立即遭到了举国一致的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丑剧仅仅上演了12天,就在千夫所指中狼狈收场了。自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敢于帝制自为者”。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张勋等人喧闹一时的复辟逆流,之所以终于未能翻起大的波澜;复辟封建帝制在与捍卫共和体制的较量中,之所以只三两个回合就以失败告终,而没有像英法等国家那样经历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探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完全地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在人们心中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正统地位,“逆势者亡”则成为所有敢于倒行逆施者无一能够逃脱的铁的定律。两次复辟闹剧,不仅没有中断民国,反而进一步证明了“民主共和”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历史潮流,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而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启程来说,应该看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它在一定的意义上减轻了复辟与反复辟长时间反复较量将必然带来的社会震荡;减小了中国由一个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闭关锁国的、王权体系十分牢固的传统社会,向以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转型的代价,减低了维护民主共和体制的成本。

“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留给20世纪的中国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伟大思想成果。它的精神是永存的。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总结和收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示例文本七】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也收获了对他人需
发言稿可以让演讲者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反驳,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通过阅读发言稿范文,可以提高对不同主题和场合的应对能力,增强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小班教案旨在培养儿童的基本技能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下是一些范文的参考,供大家借鉴。1、通过玩颜色,对色
在申请书中,我们应该突出自己的成就和经验,使申请者对我们的能力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导师对申请书的建议和评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省扶贫办领导:__区__
通过总结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素养。通过阅读以下这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时光飞逝,屈指一数,我在*
日记是时间的见证,通过阅读以前的日记,我们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重新感受那段时光的美好与深刻。下面这些日记记录了真实的生活瞬间,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感动。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宝贵财富,通过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份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小编精心挑选
培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综合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培训心得的范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次很有幸的参加省机关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成长路上重要的一笔财富。下面是一些写得非常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带来一些生动、有趣的心得体会案例,欢迎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年的大学,然而大多数人对
报告的写作需要明确的结构和逻辑,同时还要具备客观、准确、简洁、有条理的特点。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银川市公安消防支队
通过撰写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组织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正准备撰写一份报告,不妨参考以下范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求和格调。
通过教师工作总结,可以发现个人的成长点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指导。如果你在写教师工作总结时遇到了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代理可以是个人或公司,他们必须具备专业能力和责任心来履行委托任务。代理人的的成功经验和故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吧。委托人:受委托人:姓名:_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一行为、事件或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精选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活动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个人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活动总结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路。为增强辖区居民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梳理自己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以下范文中涉及的话题非常丰富,从学习方法到人际关系,从自我管理到团队协作,都有精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下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100字)如
这本书所传达的那种独特的情感和感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觉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相信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可能性,以应对突发状况。如果您正在制定活动方案,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获得一些灵感和思路。一、指导老师、领导者和其他成员介绍
学校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范文六:学校是我快乐的港湾,让我度过了难忘的校园时光,帮助我成长为一个自信的人。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回忆和思索,是一种珍贵的财富。以下是一些对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写作形式。当今社会,汽车是人们出
在制定策划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情况和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策划方案的成功案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帮到你。中国在世界上是最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感悟和经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推荐几篇经典的教师心得体会文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在写作中有所突破。作为一名销售,我在某年的x月才刚刚加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写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借鉴和吸收其中的优秀之处。1、重重叠叠的高山
心得体会是对某一事物或经验的深思熟虑后的理解和归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意。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
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双方可以明确约定项目的工作范围、价格、付款方式等重要细节。寻找一些经典合同协议范文,可以为我们的合同写作提供参考和灵感。乙方:为进一步落实学校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回顾和反思,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在这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近年来,公安部门
报告范文可以用来汇报研究成果、工作总结、项目分析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希望这些报告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促进学术和工作上的进步。看着每日的疫情更新,我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体悟,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总结,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和
主持词的语言应该生动活泼,用词得当,避免过于庄重和枯燥。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些参考,不妨看看下面这几篇优秀的主持词范文。合:敬爱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强个人的自信心,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精选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科学技术是现代社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要求真务实,不拐弯抹角,真实、准确地反映自己的工作情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一个月的试用期很
调研报告以质量可靠、数据准确、结论有说服力为基本要求,其编写需要经过严密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从这些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研究者在调研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方式。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小编特意为读者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学习是人类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在学习的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强个人的自信心,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以下是一些真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在商务交往中,接待礼仪
签署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当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沟通,确保双方理解并同意合同的内容。这是一份经过修改和完善的合同协议样本,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起草。身份证号: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维,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果。这是小陈分享的一篇旅行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和讨论。近年来,我国政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法
总结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个人成长和进步,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附上一些成功晋升的员工的述职报告,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根据党委文件要求,现将自己
描述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是述职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写述职报告的一些常见写作技巧和要点。今年来,自觉以先进的政治理论知识武装
报告范文是一种通过对某一主题或事件的全面分析和归纳,向他人传达相关信息的书面材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这些报告范文,共同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读后感不仅可以在学校作为一种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更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记录和反思。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总结和感受。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
感谢各位前来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将以热情洋溢的姿态,为大家带来一场难忘的体验。在结束之前,我要感谢所有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活动不可能如此圆满。
竞选是一种通过演讲和辩论等方式来争取选民支持和赞同的行为,它对于政治家和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在竞选中,如何与选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实践经验。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一种积极的回馈和认可。下面是小红分享的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心得的文章,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个人生活,合同协议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模板,根据你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合你的合同模板来起草你的合同协议。甲方:乙方:一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挑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计划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以下是一些公众人物的个人总结,他们总结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经验,为广大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或题材的典型作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参考材料。揭示范文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你将深刻体会到文字的魔力和韵味。这学期课程还是紧密的进行
在工作中,制定好一份详尽的工作计划书是提高效率和达成目标的重要保证。下面是一份工作计划书的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自己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就是对即将开展的
在商业领域,授权委托可以用于委托代理、委托销售、委托生产等各种合作关系中。授权委托的法律风险是需要充分了解和关注的,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和法规解读,供您参考。
在总结工作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下是一些工作心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并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价值,从而使我们的成长更加全面和有意义。以下是小刘在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示。
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培训心得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培训心得。当心中积累了不少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接下来是一些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共享。殷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对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和方法。按照局统一布署,认真学习有关规定学
实践报告可以加深我们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和能力。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实践报告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实践报告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演讲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表达要准确、有力、感人,并注意语速和声调的把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观看青山是一种难得的、令人陶醉的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解析自己在某个事物或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以下是一些小编整理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认识到吕梁市常委会的重要性(
报告范文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和学习状态的总结和概括,有助于我们发现不足和改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报告范文,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尊敬的各位领导
培训心得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整理思路,还能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促进共同提高。在这里,我们将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培训心得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的过程有所帮助。
在国旗下讲话时,我们应该怀着崇敬和感恩之心,宣扬真善美的价值观,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奋斗。在这里,为大家呈现一些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国旗下讲话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感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同志在党的教育活动中感悟到的个人经验与思考的总结。通过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我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工作进展,避免拖延和迷失方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精心编写的工作计划书,看看它是如何合理安排工作的。
在制定工作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各种可能的变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案例,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为了确保我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
工作汇报是对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和成就等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工作汇报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创意。尊敬的各位领导、同
编辑是为了保持文章的稳定风格和统一性而进行的工作,它要求编辑者具备审美和判断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编辑的文章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网站编辑个人简历、本文来源
精选范文是经过专家认证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这些总结范文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经验。起诉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被告单位(
以工作计划为基础,写一份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工作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获取到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
心得体会是思考与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领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我发现,通过对过去的经历和体验的总结,我对自己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重点,找到问题根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是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的,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和思考。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接下来,我们将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活动策划是一项需要通过对目标、受众和环境等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明确的实施方案来实现特定目标的工作。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策划案例,这些案例在策划、执
爱岗敬业是一种职业责任,对岗位、对事业、对社会有责任心,积极投入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岗敬业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的职业是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份月工作总结范文通过可行的改进建议,为下一个月的工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自我评价是一个反思和自我调整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小编精心收集了一些自我评价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更具深度和高质量的自我评价。
总结范文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思维的梳理和汇总,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中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方面。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参考和学习。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种文体或某一类题材中的样板文章的总称,它是学习和借鉴的好帮手。这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原告:居民电话:委托代理人:
公司是一个经济组织形式,它由一群人共同组织起来,以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法律进行组织管理。公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社会
心得体会是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的珍贵财富,对于个人成长很有帮助。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所总结出来的,他们的经验和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整改是我们生活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这一个月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果你正在为写好月工作总结而发愁,那么不妨阅读以下的范文,或许会对你有所
合同协议是商业交易中必不可少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合同协议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应用。申请人名称:________有限责任公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挖掘和思考,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通过服务意识的培训,结合自己
撰写一份完善的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这些计划书的范文可以激发我们思考和探索更好的计划书写作方式和技巧。先生/女士:您好!您诚意应聘
自我介绍是一种向他人展示自己身份和经历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流利和简洁的自我介绍示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提供思路和素材,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作为一名光荣的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经历、经验或学习的总结和概括,以达到提高自身能力和思考力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我想我们都应该积极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
心得体会是一种记录成长轨迹的方式,可以留下宝贵的回忆和经验。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典型范文,通过阅读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不论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这一个月工作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情况进行总结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和能力的一种自我检验和反思。小编整理了一些成功人士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激励。培训是机会难得的,在短期的培训结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经历进行梳理和归纳,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些许启发和思考。一、热爱教师职业是做好教
通过阅读报告范文,他人可以了解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并从中学习和吸取有用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尊敬的领导、敬爱的党组织:我叫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作心得体会时有所帮助。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分析和评定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自我评价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过程,通过持续进行自我评价,我可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心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领悟吧。学校是培养未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