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应用,是对经历的回顾和总结。【示例文本四】通过这次项目的经历,我从一个事务性的执行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领导者。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一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的理解:谨慎地思考人生天地间的意义,效法古圣先贤,
每个人如果都这么思考,人们的道德意识就敦厚了。
灵活运用:这话有争议,有人解释为谨慎的处理老人的丧事,虔诚的追祭祖先。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解释很可笑,我们追溯的是古圣先贤,而并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已。可解释为上文所述。那样应该比较恰当吧!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人类和睦相处,靠的不是金钱,名利和地位。而是高尚的品德。
《论语》告诉我们道德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因为一定会有同道与他相伴。
这句《论语》中最经典的话带给了我许多深刻的教诲。
一年级时我年少气盛,又有些不明事理,所以脾气非常不好,
有一次,我在值日时因为疏忽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只听“啪”一声,花瓶便在我的眼前摔了个粉碎。
当时我心想:糟了,打碎了花瓶,老师一定会批评我的!于是我便把碎片扔到了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方。本以为这样就会蒙混过关,滥竽充数。但不知老师如何明察暗访,指出了我这个打碎花瓶的“犯人”。
老师严厉的质问我:“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又不肯承认?”我连连摇头,“一定是你!”老师断定。我又狡辩,我此时失去了做人的道德。
那个星期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像一只离群的大雁,在天空中悲鸣——我很孤独。
那时我才知道了品德有多重要,“德不孤,必有邻”这让我懂得了没有品德会很孤独,这句话给了我永久的启示。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三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个语句。前者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后者则是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中蕴含这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不到五十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吧,虚心请教,我们会成长更快!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五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一部《论语》,清晰地证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这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这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六
《论语“学而”》中曾子每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们每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入手进行自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于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一个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传不习乎?”要自省的就是“习”字,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不忘记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七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八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九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充满幸福感。
孔子说,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托尔斯泰的一个小寓言,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想三个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是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这三个哲学问题使国王冥思苦想,举朝大臣没人能回答出来,有一天他很苦闷,微服私访去了。
国王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于一个陌生老汉家。到了半夜国王被一阵喧闹声吵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说后面有人追他,问能否收留他一会儿,老汉也谈谈的叫他进来了,说就在这躲一躲吧,就把他藏了起来。国王吓得不敢睡,没多久追兵来了,问老人有没有看见一个人跑过来,老人说不知道,这里没有人,后来他们闹闹就跑了。那个人洗干净血迹后感恩戴德也走了,老汉关上门就睡觉了。
第二天国王不安地问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就那样放他走了,不问问他是什么人?老汉淡淡地回答,其实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拖延。国王恍然大悟,老人把三个哲学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个故事又做了论语的注脚。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一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和智慧成为了后世的楷模。而孔子的弟子颜渊在孔子的教育下成长,成为了一位有着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学者。颜渊篇是记录了颜渊与孔子的对话和心得体会的一段文字,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孔子教育的特点和颜渊的修身之道。本文将通过叙述颜渊篇的内容和学习者对其的思考,来展现孔子颜渊篇的深远影响和触动。
首先,颜渊篇中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方式和他对学生的要求。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注重修身养性,形成了“为政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观念。孔子通过问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颜渊篇中,孔子问颜渊:“汝闻八罪乎?”颜渊答道:“未闻也。”孔子指出:八罪指的是目无道、耳不听、目不视、心无温、口不和、肢不劳、心不忍、心不行八种罪过。“性本善,而教之有方”,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罪过,以及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其次,颜渊篇中呈现了颜渊对孔子教育的体会和对修身之道的思考。颜渊对孔子的教育感激不尽,他说:“蔽民以相,吾其被薅而杀也已久矣。”颜渊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深切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他的教诲,他体会到了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之道能够让人摆脱罪过的束缚,使人内心纯净,行为正直。他还表示,修身之道需要与他人共勉,互相帮助,以共同进步。通过颜渊篇,我们可以看出,颜渊对孔子教育的领悟,不仅使他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使他在品德上逐渐成长,成为了一个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进一步,颜渊篇也提到了孔子对于学生的悲悯之心和教育的包容性。当颜渊说到自己的过错时,孔子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用宽容和鼓励的语气对待他。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孔子深知年轻人常常会犯错误,他并不苛责,而是在他们犯错之际给予关怀和教导。在教育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他的教导使学生深受鼓舞,也更加助推了孔子教育的普及和影响。
最后,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颜渊的心得体会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教育理念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在中国的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颜渊篇作为记录了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后世的教育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也为今天的教育家提供了许多启示。
总之,孔子颜渊篇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篇章。通过这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颜渊对其的思考和认识。孔子的教育理念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铭记孔子教育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更多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学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三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四
断断续续的读了《论语》及多家对于论语的注释和分析,这个断断续续有时间上的间隔,也有地域上的跨度,有经济上的悬殊,也有地位上的变化,而读书的心情和理解方向也随着自己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发生变化甚至逆转,但是对于《论语》的理解始终有一条主线没有变过,这就是《论语》里面所倡导的“公道――仁德”,这体现了古斯塔夫。荣格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所描述的一样“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其心理的深层,他仍然是一个古代人”(古代人和现代人具有共同的机械属性)。随着对于论语了解的深入,在论语的内容的理解上也出现许多矛盾的地方,也可以认为是更加深刻。
论语的本身并不是孔子教学的课本,他是不系统的。其产生的原因,应该是他的学生在他死后的某个晚上或者中午的同学聚会上,已有几分醉意的某个(或某些)有钱有闲的学生,回忆起孔子的教诲,提出了一个建议,大家约个时间,来讨论一下如何编纂一本老师的语录。
这种建议很容易得到响应,又隔了一段时间,来了很多同学,每个同学都分别把当年孔子对自己或更多人说的什么,一一奉上,然后交给那个倡导者审阅并出版发行,也许那个时候还有做出贡献者根本就没有拿到这本书。当然费用是要有权有钱的学生出的,包括出版费。形式上是否有点像现在的同学会,开始大家踊跃,后来慢慢的转变为同类聚会,在后来就悄无声息了,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成功者往往是召集者,是炫耀的,而其他人都是参与者,是陪衬的,孔学里的同学会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因为是一种回忆,就有了不确定性,因为有人从中撮合,就有了强加于孔子及其弟子头上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种在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中的整合。我们也没有任何必要对这种“有限可能中的无限追求”而强求。
回忆起来的都是过去记忆的片段,是不连续的,因此,就会出现前后不通,同章节里面自相矛盾的问题,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孔子的弟子从各自的国家过来团聚的时候,大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人是开宝马来的,有的人是走路来的,有的人趾高气昂,有的人垂头丧气,前者想到的都是孔子如何如何好,而后者可能会有所保留,不过如此啊,给你了那么多束修,也没有给推荐个好的工作,也有的是从大国来的,非常牛气,有的是从方五六十里的小国来的,甚至路费都是大国赞助的,就有点提不起精神,两者加在一起,就产生了话语权的问题,谁的声音高谁的观点就占上风;二是产生的方式。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只是好好的来悼念一下老师,结果船载以入的东西鼓捣出这么个事来,让我们这些衣食无着的人怎么办,据说还要集资出版,老婆孩子养活都成问题,哪儿来的钱啊?有不要面子的甚至出言不逊:我没有钱,要出你们出,我不反对,也可以把老师说的话告诉你们,随你们吧。这正是许多学生的心声,他们只是碍于面子没有说而已,这样的方式产生的论语,不免有人胡说八道,不免有人断章取义,也许有恶作剧者将自己的言行也冠以“子曰”;三是流传几千年中的断层谬误。过去的传媒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传媒工具也比较落后,比如办报纸要开一个木片加工厂,还要请许多的雕刻师,如果分工较细的话,还要有纺线的,穿线的。特别是穿线的,如果没有点文化,只是为了挣工资,就不会那么虔诚,就会偷工减料,就会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将前后顺序颠倒,这是出厂前就乱的。而后代得到的,多数是凭一代代的老师记忆的,或者是得到古墓中出土认证的,乱七八糟的都可能出现。
再从教学的方式分析,孔子是不看人的,叫做有教无类,什么样的人来了我都教,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费是一定要交的,而且应该是根据交的多少和干肉质量的好坏来分班的,尽管你天资聪颖,如果你只拿很少的干巴巴的肉的话,也只能给你分到普通班,让那些研究生来教你。他也许是按照现在的文凭级别分的,设定一个束修的标准,从中专到博士以此类推。因为有了分别,在教授的时候也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孔子也是根据交的学费多少来定心情的,见了家境富裕且属于官宦的,就高兴,说得就多一点,就深刻一点,也许会有蹭听的穷学生在此受益,但是不会太多,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么。而见了那些老是拖欠学费的,就没有好脸色了,而且在多层次的学生之间,所教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对穷学生就教他们“杀身以成仁”,让他们去死吧,而对富学生则叫他们“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教点装傻充愣的本事“明哲保身”,且特别强调“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你们要好好的活着,我什么时候打秋风也可以舒服一点。
因为有临场发挥,也就有了区别,前后矛盾也就在所难免。由于受竹简或刻简的限制,没有可能将说每句话的时间、地点、场合、所处的国家、社会背景等交代清楚,这就留下了许多难解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的阴暗面。后人在对论语进行研究(不如说是推测――引经据典,猜测――断章取义,揣测――胡思乱想)时,难免出现戏说的成分,因为阴暗面越多,被猜想的余地越大,这也是文章的魅力值所在,一共只有二十篇的文章能够被人传颂研究几千年,难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的年代,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我们的至圣先师也是常人,他也有机械属性,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他的思想也会随着经济状况的时好时坏、社会地位的时高时低出现波动,也会在“畏于匡”时,因为“颜渊后”而子曰:“吾以汝为死矣”。就出现了一个多向度的孔子。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们有幸将其请下神坛,坐在我们面前进行一次学术探讨,你就会发现他并不是总板着脸说着“吾诲汝”的老夫子,而是偶尔也会说上一句“由也不得其死”的玩笑的和蔼可亲的老教授。
人在学习的时候都受前面教育的影响,往往都是带着情绪(基本上都是抵触情绪)来学习的。他在向后人学习的时候一定会用前面的东西来比较、验证,并不时的排斥后面的,除非后面的东西能够与他产生共鸣(潜意识中存在的不敢或者不能暴露的某个部分)。也就是说,断章取义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一种文化的运用方式。
而我们在读一些学术性的、经典的文章的时候,我不主张背着沉重的压抑来解读。应该超越于自我,超越于现在,将自己融入,融入到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中去,看他当时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吸收,读论语也好,读孟子也罢,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深刻细致的去体会,你会发现,同时代的经典中的内涵,几乎是一致的,被雅斯贝尔斯称作“轴心时代”产生的释、道、儒、墨、法、纵横等皆有共通之处。
论语之为经典,就在于论语里面的温情,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可以发现一群有思想有理想善于想入非非的学生,我已经多次在梦中听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看到了老子的和蔼可亲,孔子就是一个常人,也会发脾气,也喜欢美女,比如南子(卫灵公的夫人,是当时有名的美人,据说是孔子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就可能赏心悦目,他就多次去会南子,导致“子路不悦”,孔子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甚至对天盟誓,我如果有什么心,“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表现了孔子可爱的一面,我甚至从中看到了一个有了爱美之心的男人向自己的妻子发誓的情景。但是孔子面对的是子路。孔子是一个高明、幽默、严肃、温和的老师,还是一个可以围炉夜话、互相打趣的邻居。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理论》中说,“凡不可说的,应该保持沉默”,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佛教里面更是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论语里面也有多处提到“慎言”。我在这里都说的太多了,罪过,只是自己的梦中呓语。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五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六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渊篇是对孔子思想的沉淀和扩展,对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读孔子颜渊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智慧和博大胸怀。
孔子颜渊篇的第一段“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接下来的一段“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告诫人们要廉洁正直,严守公道。他说:“君子质而不祥,与朋友交而不信,小人道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政治中廉洁正直的要求。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孔子注重道德规范和人格修养。他的思想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家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实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段“论语克己篇”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思考。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他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表明了一个君子应该虚心谦逊,甘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者,他们应该具备谦虚的品质,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决策。
在孔子颜渊篇的第四段“论语明礼篇”中,孔子强调了对于礼仪的重视。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遵守礼仪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仁爱之心。在当今社会中,礼仪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因此,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注重礼仪,培养仁爱之心。
最后,孔子颜渊篇的第五段“论语父兄篇”中,孔子告诫人们要尊重父母和长辈。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徇。”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代表,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尊重父母和长辈,才能够保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这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
通过研读孔子颜渊篇,《论语》中孔子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他的思想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人类的和谐共处而努力。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七
真正用心去读《论语心读》,会有很多的启悟,与其说是我让空军队读思《论语心读》,不如说空军队促进我更用心读《论语心读》。十一篇的感受,写得最好的是何润梅和钟元香,真的能用经典和柳局教育智慧来反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怎样去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
《颜渊篇十二》也读了多遍了,但是真正深入去读,发现以前的阅读真的有很多“漏网之鱼”,真个是时读时新。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论语》中多处呈现,“问孝”一个明证,这一篇的“问仁”也是,对颜渊,孔子回答的是“克己复礼”,对仲弓,孔子要求他恭敬而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孔子要求他说话要谨慎。我们做伏羲教育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孩子,真正从孩子的角度、问题去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能做到的极少,为何?因为抱住成人的我执太重,没有真正放下自己,放下成人世界的种种人情世故,清空自己的成人判断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想做好教育,心要跟孩子一路,否则总是有隔。我想,孔子也是一个有童心的人(虽然孔子的学生年龄基本都是青年以上),“两小儿辩日”就知道了,吴教授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年龄再大,那颗童心依存。
其实,《论语》就是教人如何做一个幸福之人,就看你愿不愿意跟着孔子的真正智慧去修行了。
我为什么感受这么深?就是因为我真的做到了:我能把个人的利益全部放下了,谁说我什么坏话我根本不放在心里,水过鸭背呀,所以我很自在,我很快乐。现在带空军队也是这样,他们还远远不够强大,身边的阻力太大,他们面对种种困难缺少一个强大的内心和智慧去解决,所以真的任重道远呀!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本质好就行了,追求那些表面纹饰干什么?)读到棘子成跟子贡有关文与质的关系,我想到我自己:我曾经的思想跟棘子成一样,觉得外在形式无关重要,本质最重要,本质好就够了。子贡真有智慧,他一个比喻就把我点化了: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去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了毛的犬、羊皮一样啊)是的,大家都知道虎豹比犬羊珍贵得多,区别虎豹和犬羊的是他们的毛,如果把毛去掉了,都是一样的肉了,看不到差别了。这个给我什么启发?身为老师,光有内才不行的,还得要懂得说,有些知识分子只重视修炼内功,觉得自己有文化有底蕴就够了,不重视口才的锻炼,生怕沾染”巧言令色”,君子欲讷语言而敏于行呀,如果拿着孔子这话来贬低口才的重要性,那也大错特错了,孔子本身就是口才一流的人,他在《论语》里说的话,都是针对每个人某些问题直指的“药方”,有特指性的,如果把这种特质性看出普遍性,那就出问题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做出来的效果不理想,问题就出现在对“文”的不重视了。真的是“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相得益彰呀!
很多人死认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在脑海里想象的孔子就是那个低头恭敬之人。但真正研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的真性情,孔子看问题的精准、言辞的犀利,对于有问题的人,他绝对不会跟他客气,不管是什么官位的人。譬如季康子患盗,求教于孔子怎么办。孔子毫不客气地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您不贪求过多,即使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做的。)孔子这回答够狠了吧,一切的根源都出在自己的身上,居上位者自己身不正,怪什么风气不好?这里前后三章都是季康子问孔子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核心都是一样的:自己先做好,自己做好了,下面的人就能做好了。
一样道理,现在伏羲老师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要想着外找原因,一切的问题根源都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子贡请教孔子朋友之道。孔子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忠诚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肯听从,就停止规劝,不要自取其辱。)孔子这“药方”很重要,很多人做好人思想包袱太重,总是难为自己。其实孔子给的“幸福观”中有一点很重要:爱自己!一个人只有真正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孔子尽心尽力去帮人,但是他不会难为自己,自己诚心诚意去劝告朋友就对得起自己了,如果对方不接受,也不要勉强了。“不勉强”的人才真舒畅。就像家贞昨天跟我说的一样,她陪吴教授去香港讲课那几天,就深深感觉到香港朋友待人之道就是让他们感到很舒服很自在,热情与尊重的尺度把握得很好,让人舒服。想想很多时候接触的学传统文化的朋友,谦卑恭敬热情过度,让人浑身不舒服。其实,一个人,首先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才能有智慧去处理更多的事情。
感谢我们的孔子智者,感恩柳博士给我们的智慧引领,每周这样读读《论语心读》,也给我增长不少智慧呀!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八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还是以仁德为主,从各个方面去探讨仁德的特征。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出现过,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第一个评论人物就是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是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公冶长的了解,孔子是他的师父,我想他肯定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看待一个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钱财,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第二个评论人物是南容,姓南宫名适,他也是孔子的弟子。虽没有具体说明他到底是哪方面突出,但还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无形中对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评价。
第三个评价的.人物是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他的优秀品德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言外之意说自己就是个君子,子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有仁德的弟子。
………………。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十九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二十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_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_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热门论语颜渊篇心得(案例21篇)篇二十一
孔子颜渊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大师与他的弟子颜渊的对话和言传身教。通过阅读这篇篇章,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孔子智慧和颜渊的聪慧,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心灵教益。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人生和道德的思索,同时也对我自己的人生和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仁爱”、“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谦逊”和“诚信”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篇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颜渊篇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孔子曾告诫他的学生道:“乡愿,可以玩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我们在家庭、社会还是职场等各个方面,都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我们不能因为他人不了解我们的艰辛而心生怨恨,而是应该保持宽容和仁爱之心,成为真正的君子。只有当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喜爱。
其次,我从孔子颜渊篇中学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一再强调了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知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他也告诫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身份地位低下也要积极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这种对学习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激发了我发自内心地追求知识和不断进步的决心。
再次,孔子颜渊篇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所阐述。在篇章中,孔子告诉颜渊:“居上不宽,为礼不敢不敬;居下不背,为规不敢不听”。这意味着我们要做到个人修养的同时,还要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有所担当,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其次,孔子颜渊篇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在与颜渊的对话中,孔子说:“渊闻,吾未之闻也。申焉……德行:可以辟邪,器:可以制欲,瑕疵:可以断裂”。孔子的这番话表达出了对颜渊的敬重之情,也是对谦逊修身的深刻诠释。谦逊是一种美德,它使人们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指导,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同时,谦逊还能让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孔子颜渊篇展现了“诚信”的重要性。孔子告诉颜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保持诚信之心,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当遇到有道德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而不是只看他人的过错。只有具备了诚信之心,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并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孔子颜渊篇,我对人生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仁爱、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谦逊和诚信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必须要坚持和追求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和践行这些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