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程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一
实验在教学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农村中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有效的结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更好贯穿新课程理念的是我不断思考和努力的目标。该课题是初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上法和理解,我改变了以往在第一课时处的模式,而是把所有知识上完后与下一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相结合,安排了一节分组试验课,要求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预习了新课,为下一个课题的讲解打下基础,而且有效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感觉自己还不是很好地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相结合,曾尝试过多种讲解方法,包括把实验和教学同步结合,边实验边讲解,但实验条件,实验课堂的控制,太有限的教学时间要求学生要达到的目标都困扰着我,最终确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并在两个班中实施了。效果还可以,但我仍然觉得让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验探究,亲生体会实验的快乐,让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真正走入学生心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和爱上化学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还望同仁多提意见,共同为初中化学的教学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二
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思考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性质等方面分析选择。
3、归纳总结。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三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二者是互动的,通过上面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在这堂课中,我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学生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对这种做法我也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的,还有一种隐忧:会不会找不到答案?会不会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尝试让我更加相信学生中潜藏的巨大潜能。我会把这种做法继续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你能行的!
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3..为学生多创造动手的机会。
知识,就必须用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化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化学的学习乐趣,使他们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四
授课搞。
生-化组:阿米娜.阿布都克尤木。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6年12月9日。
课的位置:
学生已有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气体制备应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气体收集等也比较熟悉,应该说,学生已具备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通过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其改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一教学目标是能够达成的。
这节课我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有由浅入深的作用。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形成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及实验改进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和方法:
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并设计装置进行制取和收集;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教学难点:
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释方法:
学生已有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气体制备应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气体收集等也比较熟悉,应该说,学生已具备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通过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其改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一教学目标是能够达成的。
这节课我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有由浅入深的作用。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形成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及实验改进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教学准备:
仪器: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大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及单孔塞、带塞子的弯导管、水槽、酒精灯、药匙、破底试管,铜丝,带孔小药瓶、分液漏斗、干燥管、具支试管、u形管。
药品: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条。
教学过程:
首课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概念?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各个兄弟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渐发展、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共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在一定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前提测评:
金刚石可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是由于______;石墨可做铅笔芯,是由于______,可做润滑剂,是由于______,可做电极,是由于______;木炭和活性炭因为具有结构,木炭具有___________性,所以可用来除去食品和工业产品中的,消除异味和吸收有毒气体。
3、由石墨的微小颗粒和杂质构成的碳单质有、等。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正在进行中。
教学内容: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照叶绿素。
葡萄糖+氧气。
2.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
(1)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分子的运动速度比(空气中)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运动速度慢,再加上二氧化碳分子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的能力强,所以二氧化碳增多就像在地球表面盖上了厚厚的被子,是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即温室效应。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1)可作为温室肥料。植物不但叶部、地上部分会吸收二氧化碳,就是根部也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直接使用二氧化碳或使用分解出二氧化碳的肥料,可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2)可用作于灭火,原因是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且一般情况下,不助燃也不燃烧。
常用的灭火剂主要有三种:
a.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木材、棉布等一般性着火;
(1)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1%时,人就会感到气闷、头昏、心悸,达到4%~5%时,人就会感到气闷、头痛、眩晕;达到6%时,人就会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至死亡。但是二氧化碳没有毒。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2)减少二氧化碳危害的方法:a.保持室内经常通风;
b.进入可能会含较多二氧化碳的地方(如菜窖)要检查二氧化碳的含量。做灯火试验。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通常选用。
()。
a.锌粒和稀硫酸。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c.石灰石和稀盐酸。
b.煅烧石灰石。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碳还原氧化铜。
3.常温下块状大理石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刚开始能产生气体,但很快就停止产生。而将大理石粉末逐步加入足量稀盐酸中却能持续产生气体。由此得出的结论或推理正确的是()。
布置作业:复习内容,写笔记课本习题1、2。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叶城县第一中学生化教研组教师;阿米娜木.阿布都克尤木二、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四.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年级6,10,11,17,18班。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五
1、知识与技能: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准备: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石蕊、蜡烛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法等。
板书设计。
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干冰易升华;。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般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
(4)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ca(oh)2+co2=caco3+h2o。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对初中阶段常用的两种气体制取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2、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二、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铁架台、试管、试管、玻璃片、酒精灯、石灰石、稀盐酸(1:2)、澄清石灰水、木条、火柴。
三、知识准备:
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
(1)发生装置:固液装置。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5、验满方法: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四、实验步骤:
1、组装仪器(让学生自己组装装置并选择最简易装置使用)老师强调:塞橡皮塞时要有拧的动作。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如何检验双孔橡皮塞装置的气密性)。
3、装药品。
4、收集。
5、验满。
6、如何验证。
从第二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老师可以先简单演示一下。
五、问题与交流。
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与同学交流。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七
这节课教学内容容量大,设计的师生互动活动较多,强调了新课标指导下新型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提问等众多手段的运用,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寓教于乐,以情激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记忆和理解的水平差异还很大,所以连续和反复依然很重要。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八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由“灌输式”逐渐转变为“启发探究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式”。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和讨论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终生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的设计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设计,(教材首先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他们已学过的制取氧气的知识和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来探求新的解决方法。这三节课始终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整合知识学习贯穿其中,通过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的激情。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九
《二氧化碳的制取》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这次教学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展示馒头由小变大的过程,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馒头由小变大的原因是:馒头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排出的时候会在馒头中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洞。有些同学就可能产生疑问:“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呢?”带着这一问题再展示馒头的制作过程为:和面、发酵、加碱(碳酸钠)、气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产生是与发酵、加碱(碳酸钠)有关。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课题。那么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么原料来制取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究,要寻找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料应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考虑。之后同学们列举了所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蜡烛燃烧、酒精燃烧、人的呼吸等。然后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慢慢感悟出它们都不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过在“问”中“学”、“学”中“问”,就会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动学生思维闸门,从而至始至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时,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组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下列固体与液体相互可能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哪几组物质。固体: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碳酸钙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液体: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理,同学们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是:稀盐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或稀硫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六组药品进行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讨论分析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从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展开讨论得出: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太快、难以控制、无法收集;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刚开始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反应停止,不能收集到气体;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反应速度较快、易于控制,所以它们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提出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呢?对此教师可出示一瓶浓盐酸打开瓶盖让同学们观察、讨论找出答案。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通过上面学习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能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进行观察对比,思考讨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根据前面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发现制取这两种气体所用原料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都不相同,这两种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也不一样,所以它们所采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讨论得出:选择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对比观察中认识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了解了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依据。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相互间讨论交流认为哪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为什么?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各种各样装置,有的装置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有的装置构思巧妙、富有创意;有的装置充分利用废弃仪器化废为宝;有的装置却是错误百出等等。然后组织学生们展示作品、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推选出几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装置供同学们学习参考。所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
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料、装置、步骤的`研究,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等到实验结束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展示实验成果,分析实验成败以及原因,小结、汇报自主学习的收获。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就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而有的同学则没能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有:所加的药品不能反应(用硫酸做原料)、能反应却收集不到气体(装置气密性没有检查或装置气密性不够好)、药品量不足、实验步骤不准确、长颈漏斗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等等。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成败的分析,同学从中认识到自己设计实验装置优缺点,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步骤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然后通过反思交流、取长补短重新调整与改进实验装置,最终取得实验成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又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中也暴露了不足。由于平时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比较混乱,个别组无法准确得出探究的结论,一节课内完成这么多的探究实验有点仓促,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不断培养。但不论怎样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还是大有收获的。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
实验分析:本实验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指导来完成。该实验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较好范例;做好本实验对于提升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
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体验科学探究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包含的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用其他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他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识。
教学过程采取的策略: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一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中考,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科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提问):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学生阅书p85-86并回答)。
(学生操作):
(1)向已平衡的两纸袋中一只倾倒二氧化碳。
(2)振荡连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两只锥形瓶。
(3)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教师总结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必须慢慢倾倒)。
问:
(1)二氧化碳可以倾倒说明什么?
(2)蜡烛依次熄灭又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通常状况下不燃烧(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烧(不象氧气)。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两只集气瓶内分别放入两只动物。
问:为何空气里的活着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讨论归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象氧气)。
设问:如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办?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三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提问):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学生阅书p85-86并回答)。
(1)向已平衡的两纸袋中一只倾倒二氧化碳。
(2)振荡连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两只锥形瓶。
(3)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第1页。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必须慢慢倾倒)。
问:
(1)二氧化碳可以倾倒说明什么?
(2)蜡烛依次熄灭又说明什么?
(2)通常状况下不燃烧(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烧(不象氧气)。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两只集气瓶内分别放入两只动物。
问:为何空气里的活着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讨论归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象氧气)。
设问:如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办?
(阅书p87,讨论并加以演示)。
第2页。
(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试管作比较。
板书: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魔术——可乐喷泉。
【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
实验探究一:溶解性。
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振荡,观察现象。
介绍干冰,小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难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是谁让滴入的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演示实验,分析现象。
实验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与最初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对比。
当堂练习、布置作业。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五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六
在这个课题之前学习了碳的单质,从本课题开始学习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能为以后继续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做好准备。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本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舞台表演视频,解释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矿泉水瓶,请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白板聚焦固体co2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认识人工降雨原理。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展示一瓶汽水,引出合作探究1co2的溶解性:
分组实验:向集满co2的1号软塑料瓶内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扭紧瓶盖,振荡。请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能溶于水。
学生展开合作探究2倾倒co2。
分组实验:用火柴点燃烧杯中高低梯架上的两只蜡烛(梯架可稍提起以便点燃蜡烛),迅速将另一瓶co2沿着漏斗(漏斗接近瓶底)缓缓倒入烧杯中,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生观看“死狗洞”的视频认识这几条性质引出灯火实验的实用性。
师生合作探究3co2与水的反应:
取探究1塑料瓶中少许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引出问题,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什么?学生猜想: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针对上述猜想展开探究,一片花瓣上滴加少量稀盐酸,一片花瓣滴加少量水,展示。再取一片干花瓣放入co2中,一片湿花瓣放入co2中,展示。然后取出湿花瓣在酒精灯上烘干。分析讨论,展示学生的导学案,点评。
汽水打开瓶盖,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释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简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归纳:
2.含量过高对环境的影响;
3.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危害、防止措施。
多媒体展示防止温室效应增强的措施。
请学生板演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最后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环保。评出环保小组。
学生巩固练习。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七
色、味、态、密度。
实验探究一:溶解性。
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振荡,观察现象。
介绍干冰,小结物理性质。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难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是谁让滴入的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3: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演示实验,分析现象。
实验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与最初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对比。
当堂练习、布置作业。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八
知识目标:
科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提问):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学生阅书p85-86并回答)。
(学生操作):
(1)向已平衡的两纸袋中一只倾倒二氧化碳。
(2)振荡连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两只锥形瓶。
(3)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第1页。
(教师总结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必须慢慢倾倒)。
问:
(2)蜡烛依次熄灭又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2)通常状况下不燃烧(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烧(不象氧气)。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两只集气瓶内分别放入两只动物。
问:为何空气里的活着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讨论归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象氧气)。
设问:如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办?
(阅书p87,讨论并加以演示)。
第2页。
(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试管作比较。
板书: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十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h2co3=co2↑+h2o。
co2+ca(oh)2=caco3↓+h2o。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二十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板书]:
实验药品:
1.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
==。
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最好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二十一
本节内容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取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学生对提供的仪器进行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再分组交流讨论,比较各自装置的优缺点,从中确定一套最佳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找几名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归纳小结,自我反馈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发生装置的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气体发生装置的方法。从这一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要想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用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化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好发展,使他们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最新二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22篇)篇二十二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