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需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进度相适应,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层次划分。
文体:议论文。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行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
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
学习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五、朗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68、69;
2、背诵全文。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二
1.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讨论交流中做到文从字顺的翻译。3.联系实际,培养自己勤学立志,宁静修身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尝试翻译课文。2.在情景朗读中,体会家书中饱含着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修身励志哲理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
四、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感情。
导入: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师:诸葛亮不仅是忠诚和智慧的代表,还是善于用智慧教子的父亲。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他在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的一篇《诫子书》。
一、初读——把握节奏。
读出韵味1.正字音,读通读顺。
2.把握节奏,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3.感受句式特点,体会句式工整之美。
二、译读——疏通文意。
读出意味。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2.质疑问难,全班交流,理解文章的意思。3.出示不加标点的文章,学生尝试练习句读。
三、悟读——沉入文字。
读出情味。
结合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殷殷期望和这封家信对诸葛瞻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思读——自我修身。
读出理味。
1.从文中选几句话送给自己,说说原因。
2.结合诸葛亮的一生,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蕴含的哲理。
五、感悟升华。
总结提升《诫子书》对学生及我们每个人在自我修身及勤学励志方面的积极意义。
结束语:我们对于《诫子书》的学习才刚刚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我们对它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愿同学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它,践行它!
愿同学们爱上经典,爱上文言文!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三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既有诸葛亮对儿子“修身养德”的劝勉训诫,又有他对自己“淡泊宁静”的人生总结,更暗藏了他的高风亮节,这些都能引发学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但由于文章和他们生活相去甚远且内涵深刻,加之对诸葛亮其人其事了解不多,难免对作品思想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和深刻。
【教学目标】。
1.给文中关键语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将书、画组合的方式,将文中名句和诸葛亮故事组合,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3.以写促读,用回信的方式表达自己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点】给文中关键语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将书、画组合的方式,将文中名句和诸葛亮故事组合,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教学。
以《诫子书》为内容,做一期北京卫视《念念不忘》节目的策划。
二、“句与文”――为节目准备书法素材。
(一)据书体,排句序,理文脉。
学生研究句子的书体和意思,将其合理排序,填回原文,并说明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依据不同书体,将句子两两组合;然后,依据句子意思、句间关系,将句子填回原文;进而理清行文思路。
(二)找联系,定书体,悟思想。
学生讨论哪种书体适合书写《诫子书》,并说明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了解楷书、隶书、草书、行书和篆书的书体特点,进而明白结合作者的品格、文章的思想等要素去选择书体。
二、“文与人”――为节目准备书画素材。
选择绘画作品,依据搜集的资料,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并将这幅画和文中一个句子组成书画作品,并说明组合的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理解文中的名言是诸葛亮人生经历的总结,是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的;同时学生明白将书、画组合的过程,就是将观点和论据组合的过程。
三、“必有回响”――为节目准备音频素材。
1.以诸葛瞻的口吻,于公元263年冬,在看完邓艾的劝降信后,就《诫子书》给过世的父亲回复家书,并动情朗读。
2.以你自己的口吻,于公元秋就《诫子书》给诸葛亮回复一封简短书信,结合自身经历谈启发,并动情朗读。
学生两个任务二选一,均不超过200字。
四、为节目起个响亮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五、总结。
孔明诞宏愿,乃与子孙传。
修身以明志,广才方致远。
殷殷慈父爱,灼灼接世情。
余音震四海,训诫撼八荒。
六、作业。
1.组合书、画和启示,做成一个座右铭。
七、【板书设计】略。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四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板书:惜时】。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五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
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确: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诫子书。
诸葛亮。
澹宁。
泊静明致。
志远。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六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听说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以此为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板书诫子书)。
【课件第一页】。
(二)明确目标。
【课件第二页】。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2.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四)多层次朗读。
【课件第三页】。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课件第四页】(2)注意词句停顿。
2、提示长句停顿。
【课件第五页】。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五)疏通文意:
【课件第六页】。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1)巩固强化:句子: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六)研读赏析:
【课件第七页】。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再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课件第九页】。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太容易骄傲了。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所以他写给儿子的信应该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这封家书虽然只有八十六个字,但问世之后却天下闻名,广为传颂,人们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深深地折服,请大家用赞赏的感叹的语气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
(七)名言积累:
【课件第十页】。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如果你从中学习的一两句送给你在座的同学,你会送给谁?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示例:我把“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送给----,因为他贪玩,耽误了学习。
示例:我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一句送给---,因为他在学习方面太懈怠,太懒散。
示例:我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送给自己,因为我有时一考不好,就精神颓废,没有信心好好学习,这一句能激励我胜不骄,败不馁。
本文词源意丰,字字珠玑。我们经常说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难。下面请大家换种心灵,选几句自勉自励的话写在课本上。真正的智慧可以穿越时空,让这些经典语句永驻我们心中,伴我们行走一生,让我们在深沉的诵读中记住这些名句(八)我读我悟。
【课件第十一页】。
读文读人读自己。
字里行间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共享。
示例:我要做一个淡泊名利,有远大目标的人。
我要做一个。
的人。
(九)教师寄语。
课件【课件第十二页】。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十)自然成诵。
【课件第十三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年与时弛,(),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八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九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三、教学重点:
四、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七、板书设计:
诸葛亮。
淡修身宁。
泊静。
名治学致。
志惜时远。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
夫m君子m之行,静m以修身,俭m以养德,非m澹泊m无以m明志,非m宁静m无以m致远。夫m学m须静也,才m须学也,非学m无以m广才,非志m无以m成学。淫慢m则m不能m励精,险躁m则m不能m治性。年与时m驰,意与日m去,遂成m枯落,多不m接世,悲守m穷庐,将m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
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明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八、板书设计: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四、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七、板书设计:
诸葛亮。
淡修身宁。
泊静。
名治学致。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视课文:《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检测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2)注意词句停顿,教师展示课件,标划课文断句。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课件展示。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全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三、局部探究。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可参考微教案:《名句赏析》。
四、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十三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应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顺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选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译文评讲,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2)由这些警句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淡性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六、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积累文课文中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结束语:
《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精选诫子书教学设计好(模板14篇)篇十四
1.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讨论交流中做到文从字顺的翻译。3.联系实际,培养自己勤学立志,宁静修身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尝试翻译课文。2.在情景朗读中,体会家书中饱含着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修身励志哲理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
四、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感情。
导入: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师:诸葛亮不仅是忠诚和智慧的代表,还是善于用智慧教子的父亲。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他在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的一篇《诫子书》。
一、初读——把握节奏。
读出韵味1.正字音,读通读顺。
2.把握节奏,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3.感受句式特点,体会句式工整之美。
二、译读——疏通文意。
读出意味。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2.质疑问难,全班交流,理解文章的意思。3.出示不加标点的文章,学生尝试练习句读。
三、悟读——沉入文字。
读出情味。
结合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殷殷期望和这封家信对诸葛瞻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思读——自我修身。
读出理味。
1.从文中选几句话送给自己,说说原因。
2.结合诸葛亮的一生,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蕴含的哲理。
五、感悟升华。
总结提升《诫子书》对学生及我们每个人在自我修身及勤学励志方面的积极意义。
结束语:我们对于《诫子书》的学习才刚刚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我们对它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愿同学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它,践行它!
愿同学们爱上经典,爱上文言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