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欣赏。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一
快乐的寒假,我像飞出笼子里快乐的小鸟,坐在刺桐公园的石椅上,掏出吴祚来写的《孔子学堂》,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
多么引人入胜的经典古文呀,我稚嫩的心灵跟着《论语》简练深奥的文字,与孔子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在朴实的生活之中和道德对话里得到荡涤。
从《孔子讲道》我明白只有追求真理,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从《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感受到仁爱、智慧、勇敢是真正的伙伴;从《知之为知之》我感悟到:只有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收获知识的果实。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上)》这篇论述。孔子告诉弟子:“君子无所事。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凡事不能与别人争执不下,即使在比赛中,也应该互相谦让,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看来,我也算是“君子”。
春节将至,购票大队排成了头不见尾,尾不见头的长队。我和爸爸从早上8点排到了下午2点,终于望见售票窗口的影子,我深吸一口气说:“爸爸,我到旁边去运动一下。”刚刚走出几步,我看见离我们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老爷爷,正颤悠悠地拄着拐杖,无精打采地排着队。我想:这位老爷爷一定排很久的队,开始体力不支!怎么办呢?我跟爸爸小声商量:“我们跟老爷爷换一换位置吧!”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真是一个懂得尊老、谦让的好孩子。”我和爸爸重新站到队伍后面排队,但看到老爷爷买完票高兴地样子。我一点也不后悔。
“君子明白正义,小人只知道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语录像是冬天的阳光,带来无比的温暖;像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像是甘甜的泉水,带来心灵的滋润。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二
开学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孔子的故事》,内心颇为感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他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这本书里,孔子是一个善良、聪明、重情重义、诚实,为了天下太平而活着的人。
这本书详细描绘了孔子从出生到他死去的29个故事。作者李长之一丝不苟,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两三个脚注,运输有几十多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孔子早年好学;中年就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到教育、政治上了,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们。而且还出国,带着自己的弟子游学了14年,学到了更多知识;晚年他轻视政治,注重教育,还在60多岁高龄中创作了《春秋》等书。他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孔子一生说过许多名言,“名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告诉我们要诚实;“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虚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字,是“仁”,并且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仁学的内涵:一、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二、为人由己,这是仁学得实施方式;三、血缘基础,总的来说,仁学就是孔子想让我们懂得忍耐,要善良。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懂仁、不会爱的人,而且有些人还很残忍,残杀一些自由自在动物。这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得阻止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读书的名言。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孔子这个人了,就是对他不够了解,只是学习过程中,一直没有学到这个人,眼看就要上六年级就要毕业,我还以为我再也学不到孔子的文章了,出乎意料的是6b23课学到了孔子这个人。
我们学到孔子的文章是《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孔子带弟子们支游赏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孔子借水谈志向。其实这篇文章表面写孔子和弟子游赏,实际是写孔子借水和弟子们谈怎样做人。其中,孔子说的话令我映象最深的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民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表达了四层意思。1、水仁厚无私;2、水温文尔雅;3、水百折不挠;4、水求真求善求美。这句话并不是孔子在正直赞美水,而是孔子借水的品质希望弟子们能做一个像水这样的人,做一个真君子。
通过我学这篇课文,我了解了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肖479)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从《两个小儿辩日》我知道了孔子是位待人平等的人。
通过学习《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知道了孔子是位富有智慧,善施教化的人,其中富有智慧我是从孔子带弟子们游玩,教育弟子们看出来的,他把自己想教的东西通过实践来表现出来,陆游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孔子也是这样想的,他想要在特殊的情况下,弟子们才会记得更牢。
真不愧说孔子是“千古圣人,万世师矣”呀!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孔子是山东曲阜的大思想家,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的故事。
这篇课文让我学到了孔子谦逊有理、孜孜以求、求知若渴的精神,因为他在途中风餐露宿,不辞劳苦远赴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我还学到了老子诲人不倦,因为课文中说了:老子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孔子,这就能体现出老子的诲人不倦。老子也非常有礼貌,他知道孔子远赴而来,就出来迎候。
我认为孔子能风餐露宿,步行几个月到洛阳,这都不是现代化城市一般常人都能做到的。老子也非常有礼貌,即便孔子是他的晚辈,也出门上前迎接。
我跟孔子一对比,那可是有千丈远啊。首先,我的求知欲望没有孔子强,孔子已经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向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虚心请教;我还没有孔子能吃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是走路去洛阳的,而且途中风餐露宿。
这两位名人身上有许多优点,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五
客师歌“三问”较好地解决了人生意义在哲学高度的重大问题:人存在于天地间的意义是什么?时间之于人的意义是什么?为何有时间的存在?“三问”以客师与韘述先田猎迷路这件事为背景,通过一问一答一层一层解析先觉、先知、先机、后觉之间的关系;时间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人和万物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三问”前四句交待了这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第一问韘述先以客师明天地为由,诘问此时为何迷于田、困于岵、又冷又饿的境地。客师以诗经“衡门”开头,这也尊循了古人把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作为说话的依据,逐层逐次地解析“先觉”“先知”“先机”“后觉”,提出“先觉何必求先知,先机有时从后觉”极具智慧性的观点。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很多人都具有先知的能力,先知在任何时候只有极少部分人才有的能力,既使有这种能力的人,也不必非得用这种能力去处理事情。且事物发展的先机,有时也在后觉中产生。这二句话解决了有先知能力的人价值问题:人的价值并不在于要运用自已先知的能力去证明自已,或者获取利益,而是要顺从事物演化中的轨迹,不参杂人为的因素去干扰、改变它的结果。特别是从事易学研究或爱好者,当具备一些先知的能力,在运用这些能力的时候,有时能断人的生死、有时能改变人生的轨迹时,怎样做到慎言?先圣有“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客师特意写下“三言”告诫子孙要“三言两语”。
“智者只需明辩机,子时不问明朝疑”,有智慧的人只须辩明事物演化的规律和机会,从规律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自己的言和行。子时不问明朝疑,是不须动用先知的能力来决定明天的所为。
二问,韘述先提出“一朝夕”的问题,客师针对“一朝夕”这个问题,论述在不同层次的人理解也不大一样。有人说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蒙童、妇人、老妪是属于看山是山的境界。偶人、在雷火中论长短的人、在芥子上竟雌雄的人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智者属于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朝夕之内大玄机,一物一换有分离。皆道天地一盈虚,吾道虚虚一朝夕”,每个人在自己的一朝夕中,都是用有别于其他人的唯一,换得自己的一朝夕,肯定与其他人有区别,映证后面的痴人、愚妇的一朝夕。世上万物(动物、植物)在这个大玄机中均有区别于其他万物的一朝夕。世人都说天地像风箱一样有盈有虚,而我的道却只有虚虚的一朝夕。
“天地不过一狎子,只布朝夕困人兹。”真正困人兹的并不是这个狎子,天地自有天地之道,而是人类自己不明白朝夕的道理,不懂得时间的内核而困于朝夕之中。
“海枯石烂光移影,千万人行将其定。痴人愚妇谋万年,自误今岁他年连。”在时间的这根长轴中留下一段一段的影像是千万人的人生轨迹共同形成的。痴人、愚妇谋划着万年大计,憧景着今年、明年以及年年岁岁。但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谁也不敢保证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人生的悲欢离合、妻离子散、突发的事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只有真人能破得这个大迷津,抱着不争朝夕只在今的人生观,去感悟世界。
三问,以韘述先经历的战争中生死之间的事诘问客师:生命为何如此短暂且无可奈何,朝夕也好,只在今也罢,生命只存在短短的一瞬即灭。替众人也替天地间的万物问出生命的终极问题:为何来到这个世界?每一个生物来到世上不管存在的时间长短,都会面对死亡、毁灭。天地万物演化最终都逃不过死亡,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意义何在?客师以弓和箭的取用进而论述是否得情。人和万物来到世上,得情与否是人和万物存在的决定意义,来到世上得其情,就是人和万物最终的意义所在。不得情,那怕岁岁连连却只能空活一生。客师写到这里,悟出了人生真谛。
凡夫俗子的我们虽然境界不高,但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努力修“四正”,处迷茫而不惑,在顺境而不娇。暂时无法达到“得情”的境界,即使智者、真人境界我们也还在修行的路上,但只要认准目标,不断修心、修身、修已,向智者学习明辩机遇,通过学习、领悟天罡遁的奥秘达到人生目标。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六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七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最终成了万世师表。一本《论语》,道出了哲理,他的思想,让人们信仰,他成了后世之人开口闭口的“子曰”,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更悲伤的是,孔子十七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磨练了他坚韧的品格。在少年时期的谋生过程中,他学会了“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在母亲的引导下,孔子刻苦学习,俨然成为了“小六艺”方面的专家。然而孔子却不以此谋生,因为他有更高的眼光。他认为,应该提倡“大学之道”和“君子儒”。什么是“大学”呢?孔子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孔子说的这段话,诠释了“大学之道”:不为了就业和谋生而学习,这就是“君子儒”。而和“君子儒”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儒”,即学习某一专业并以此谋生,又叫“专业儒”。“大学之道”不为就业,不为谋生,而是为了成人,成为君子,为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谋幸福,更为了天下谋幸福。
不知不觉中,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天命”指的是上天的旨意。是否真的有天命?可以认为有,也可以认为没有。我个人认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生在中国,在怎样的家庭里成长,有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兄弟姐妹,这就是天命。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知天命。知天命,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知天命,能给予我们百折不挠地向着远方前进的精神力量。人就是天命。
孔子的三千学生,个个精明能干,其中之一的子夏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了复旦的校训。孔子的著作《论语》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从此,孔子,不再仅仅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八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界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谁也无法把它剥离,这是不争的事实。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孙汉洲老师撰写的"孔子教做人一书",对平日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又有了新的领悟。本书不仅讲孔子做人处事的观点和方法,还把《论语》中相关原文译成白话文,而且例举了大量的实例、故事,读来趣味横生。其中关于"孝道"的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善孝为先",说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自古忠臣皆孝悌。本书第一章写的是"孝悌之道",比尔盖茨说过: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有些人认为孝敬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只限于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或者父母生日那天,甚至有些人对于孝道理解出现了偏差,以为扔两个钱,就叫孝顺。论语:"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意思是,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呢?可见"孝道"并不是单单物质上的满足。记得有一次看见了一则公益广告,主要内容是讲当年迈父母不小心将饭粒掉在桌子上的时候,当不再健康的.父母走路需要搀扶的时候,想想我们小时候他们是如何照顾我们的。画面出现的时候我注意到所有人都在极其专注的盯着电视屏幕,室内顿时清静了许多。不知道这个广告的创意者是谁,但他的这个短短几分钟的广告能重新换回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那份爱与敬佩,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经典之作,跟这个公益广告比起来"脑白金"简直是垃圾,"黄金酒"也成了索然无味的白水。回头说说现在的孩子,或许是因为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或许是他们太小不懂得,然而这些都过于牵强,都不是你们让爷爷奶奶替你背书包的理由,也不是你冲他们大呼小叫的借口,很多孩子都会背诵"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有几个孩子能真正做到呢,仅仅是背诵、默写是不够的,背的再熟练不知道其中的意义也是毫无意义。
教育孩子是个大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努力。说到这不得不再提到一个公益广告,就是"给妈妈洗脚"的那段,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也应当以身作则。学校也应当多开展一些有关于"孝道"方面的活动及教育,社会也应当多出现以上两个公益广告式的宣传典型。三方面合力才能做到对于孩子的良好教育。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九
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dd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心境的冷静的灵魂,一个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的多情人。
我读《孔子》,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力量,耳边回响着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尽管井上先生只是淡淡地、不加修饰地把孔子的风貌与学说勾勒出来,却让我从时间的缝隙中似乎窥见了孔子波澜壮阔的生涯,那些淡然的心境和凝重的感叹,那些明慧的达观和温和的嘲讽。还有更深切的,几欲将我埋葬其中的执着和爱。
孔子认为自己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渐积达到了“臣弑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的历史灾难的深渊;而他心向往之的则是尧舜之理想化的、有道的黄金时代,他的理想是要使现实政治回到过去时代的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轨道上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至梦不到他敬仰追慕的圣人周公,便为之感伤不已。
为此,他不得不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而“放逐”自我,一生穷途奔波并屡遭劫难。大司寇只不过是倏忽昙花一现而已,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中有蒙难匡蒲、彷徨与卫的经历,也有伐树于宋、绝粮陈蔡的遭遇,但孔子依然坚定执着,不改其道。“知其不可”是孔子对现实的明察、对人生的彻悟;“为之”则是孔子对现实的负责、对人生的热诚。孔子相信治理乱世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所以尽管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之而懈怠退缩。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必须坚持对理想的固执的态度。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成事,却可以成人。我想起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顶,又滚下来,如此反复,永无休止。也许更多的人会把西绪福斯的这种无功之劳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缪却认为这种行动本身已隐藏着人生幸福。诚如鲁迅所说,在体育竞赛中那跑在最后却坚持始终的,正是人类的脊梁。
孔子与隐者不同。隐者是“无为”,而孔子是“为而无所求”。隐者以逃避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反抗,而孔子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改良社会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立场,绝不轻视任何微小的努力。在居蔡游楚期间与隐者的遭遇中,无论是讥讽与奚落,还是同情的忠告,都未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为了理想他选择的是流放自己的命运。这既是身体意义上的四处奔波,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学道不倦、乐以忘忧。知天命使得孔子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结果,而不是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他闭上了专注世俗功利的眼睛,从而获得了坦荡快乐的人生。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屡遭陷害和磨难。对此,孔子也曾产生过困惑和苦恼,但从来都不会绝望,而是看作天命对自己的考验,因此他仰首对天、坚忍痛苦。即使是在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始终坚信“天下归仁”的至境必将到来,微小努力的积累会产生人类社会光辉的明天。
孔子立志救世,但终其一生,他却仅仅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是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他的时间则最多仅仅只是一个政治舞台的“边缘人”。尽管孔子充满“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的自信,洋溢着“天生德于予”与“文不在兹乎”的历史使命感,也的确既具高远的理想亦具超常的政治才能,但却只能是有德而无位,这是孔子的悲剧。然而孔子却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无忧无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
孔子爱人,因此把“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只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孔子安人,是为了让全人类过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孔子把“仁”区分为“大仁”和“小仁”:“小仁”是平民在生活中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大仁”则是教导政治家要拯救千千万万不幸的人民,企望一个凤鸟自由翱翔的升平的天地。而无论是“大仁”还是“小仁”,其核心都是对人类的爱。从始至终,孔子考虑的都是关于人的一切dd人的幸福或者不幸。在孔子看来,即使生活在乱世,每个人也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至少构筑一个“爱”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达到各得其所,各安其处的安顺和乐之境。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有一份博大包容的心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止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爱人就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一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把人类从痛苦、不幸、矛盾和灾难的相克中拯救出来。他之所以对齐桓公主持缔结的葵丘盟约赞赏不已,是因为盟约使得黄河之水没有一次用于战争,也就使得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免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孔子日日苦心焦虑、努力弘扬自己的主张,就是为着社会上遭受不幸的人越来越少,确保人起码的幸福。
孔子是爱人的,他以一个圣哲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珍惜,只要看见遭遇不幸者,就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当他从朝廷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时,便急切问人而不是马,其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溢于言表。而孔子最慎重的三件事dd“斋、乱、疾”,无一不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因为孔子的博爱,使其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使人倾慕的力量。
孔子的人性爱是孔子最大的魅力。《孔子》的主人公蔫姜因为其宽阔的胸襟而一辈子离不开他。而孔子叱责子路、照拂颜回、不理子贡,其实都是孔子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孔子师徒相交情真意笃,言谈笑语坦荡无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濡以道而生死不悔。而这一切皆是以老师的人性爱作支撑的。
王国维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孔子即是如此,他对人类的永恒的爱是因为其人是一多情人。惟其能喜能怒、能哀能乐,故其七情备;惟其七情备,故足为万世师表。《孔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孔子,一个作为“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丰富的,他的经历是坎坷的、复杂的,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染指他的灵魂,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他的言行是自然由其德性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其道理也并不酸腐偏激,只是随之自然,合乎人情。他爱乐,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于美的事物竟有如此敏锐而深刻的会心。他是诗人,在他那深厚博大的心灵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迷人的诗意。郭沫若说,我们所见的孔子,是兼有康德与歌德那样的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极度dd在深度如在广度。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是孔子,这是孔子的魅力。他爱人,他有着人情的温暖,他时刻想的是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把济世化民看作天赋的使命,怀才不遇而不慷慨悲歌,尽管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演出的一幕幕剧,没能真正打动他的同时代人,但他依然做一个称职的演员,即使是悲剧也演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是为我读《孔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
悄悄地,经典诵读之风刮遍校园。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我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学堂》为我们呈现了孔子上课时的情景。在他的课堂上,不会有人抄袭,也不会有人作弊,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真实水平,因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相比较这样真实的学习,不由得令曾经的我感到汗颜:
那是五年级时的一次数学单元检测,顺利地解答完大半张考卷后,一只“拦路虎”把我难住了。任凭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到解题方法。于是,一个声音在我左耳边说:“到学习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窃知识是不对的!”另一个声音马上在右耳边反对。
“可不瞄的话,这次就与高分失之交臂了。不达标多倒霉呀!”一个声音很为难。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该得的。要是瞄了,你会失去更多的!”另一个声音很坚决。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视……”
两个声音激烈地斗争了好久,最终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还是选择当了一回“长颈鹿”。
事后,我向妈妈进行了坦白,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看你这么坦诚,相信你一定知错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装懂,明白吗?”
从那以后,考试时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我知道在学习上弄虚作假,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堂》让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讲理、礼让、谦虚;《孔子学堂》让我更端正自己该持有的学习态度;《孔子学堂》让我更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孔子学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会开创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他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才不会用心计得到那东西。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诱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二
今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知道了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特别是孔子说的那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地相互学习。
另外,大教育家孔子不仅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还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身上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爸爸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可我一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不谦虚而感到脸红。
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我总结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认真对待学习,听话、爱好广泛,并且动手能力特别强;不足是:稍有些胆小,有时还爱撒娇。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同时还要虚心地学习周围同学的长处,让自己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热门孔子为政以德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三
孔子说:“人分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
从生物科学这个角度来解释,中人以上:万物之灵的人;中人:一般的动的人;中人以下:禽兽不如的人。
抠心自问我是哪一等人?中人算不算的上?请自己多花时间认真检讨,改过自新。
放眼看社会禽兽不如的人越来越多什么原因?是人们价值观念扭曲,市场导向错误等等,谋财害命比比皆是,人祸不断。
总而言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全中国,全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我才明白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从前种种譬如今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今天给自己一个新的出发点――对得起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