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实质性的学习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一
[摘要]实现中国梦,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能靠任何别人的恩赐。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奋斗,任何别人的阻挠也是徒劳的。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的期望。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梦中国精神。
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奋斗。
一百余年来,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探索和奋斗。这也是中国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和凝聚的历程。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中国人。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土被宰割,财富被掠夺,人民被宰杀,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道。从此,历经奋斗、失败、再奋斗,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自己的共和国。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又历经艰难曲折,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精神始终是贯穿在这一百多年历史中的一条主线。
中国精神最基本的内涵,一是爱国,二是革新,近代主要表现为变革、革命,当代主要表现为改革创新。
中国是一个小生产的大国。小生产的弱点是眼界的狭窄和处境的分散,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一盘散沙”。但是中国又是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为爱国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共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长期的交往、交融构成了坚固的利益共同体。当代道德建设都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爱国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尽忠报国”受到普遍的景仰,卖国、祸国、误国则受到广泛的唾弃。每当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种爱国精神就会最强烈地迸发出来。顾亭林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迅速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人们认识到个人利益同国家民族利益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世说新语·言语》)国家好了,个人才能好。个人聪明才智的价值,只有在为国效力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充分最有意义的发挥,报国的青春才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正是这样的精神,使无数仁人志士,在国难临头之际,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已”(林则徐语)的誓言。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全国上下亿万民众迅速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一盘散沙变成了坚强的力量,变成了血肉铸成的新的万里长城。共同的伟大目标、共同的中国梦,使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各种不同的主张都能够得到磨合调整,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共识,共同奋斗;使每个人、每个局部的努力奋斗,能够汇聚成浩浩荡荡、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的最高追求,中华民族长期优秀的道德传统随之得到新的生发,发出新的光辉。适应新的时期需要的革命道德迅速形成。无数为实现中国梦献身,作出贡献的志士仁人组成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璀璨群星。
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始终历久弥新,引领着中华民族的灵魂,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商汤《盘铭》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系辞下传》亦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断地革故鼎新,才能永葆青春。几千年来的中国,实际上处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发展进步之中。其中也就包含着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不变法不足以图存”,通过革命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进程。当代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改革创新。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特征。
实现中国梦,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努力奋斗,而不能靠任何别人的恩赐。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奋斗,别人的任何阻挠都是徒劳的。《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靠得住的就是自力更生。相信人民,相信人民自己的力量,就要打破束缚这种力量的障碍,打破束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创新的要义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包产到户解放了亿万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工进城迅速提高了亿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劳动创造世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的劳动创造。改革创新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就是树立了以解放中国人的生产力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从而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同时也就要更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以勤劳勇敢著称的中国人,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劳动创造的能力、劳动创造的成果,总体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我们当前各种伟大成就的根本来源,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信心依据。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的期望。理想的确立,在人生价值体系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正确的理想目标有利于各种道德规范的形成和互相协同,是各种正能量最重要的源,泉。古人说:“志当存高远。”正确人生观的确立,从立志开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语),“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语),就自然和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贪图享受、因循守旧、不求进取划清了界限,就能够永葆朝气,不断地进取。
实现中国梦,把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同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不但为个人生活的不断改善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充分的机遇。每个人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各种不同的支持,同时也以自己的劳动向他人提供各种服务与支持。这是一个协力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然体会到,越是能与他人沟通、理解、协调、互爱、互助、互利、互让,越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成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群体和集体之中,为群体和集体作出的贡献越多,我们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多。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梦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了。但是,前途仍然多艰,需要克服的难题仍然甚多。继续发扬中国精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永远朝气蓬勃,不断走向胜利。这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伦理学界的光荣任务。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二
抗疫,是一个流行语,该词于2020年入选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能源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和外交空间。当前,大庆油田经过60年的开发,后备资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稳产难度持续加强。大庆石油人通过围绕“加强党建、科技创新、拓展技能、狠抓生产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不断挖掘、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力推动大庆油田持续稳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继续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能源战略;稳产。
1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产生的背景。
1949年新中国建立,国家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全国需要石油1000多万吨,基本全部依靠进口,物资也及其贫乏,外储资金基本全部用于购买石油。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或缺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1958年中苏开始交恶,大批苏联专家撤离,实施技术封锁,国外资本主义国家打压新兴的中国,国内正处在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大浪滔天中,国家建设和发展举步维艰。1958年川中石油会战的失利,让刚刚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又处在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石破油出,惊天一喷,喜见工业油流,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国外石油界流行的海相生油论,开始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变,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节,王进喜作为劳模来到北京,看到长安街来往的汽车都背着大气囊,羞愧难当、伤心落泪,誓夺拿下大油田,再来北京报喜。1960年6月1日,大庆首列原油外运,从发现到外运,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开创了开发世界级大油田的历史记录。
2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内涵。
能源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和外交空间。一座油田的寿命大概二三十年,大庆油田作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经过60年的开发,后备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日益增大,总体效益逐步下滑。油气勘探己转入低、深、难领域,长垣进入“双特高”,综合含水率达到94%以上,外围面临“三低”挑战,深层气进展艰难,“老问题”叠加之多前所未有,新问题解决如同滚石上山。要想持续稳产,难度极大。稳产极其重要,考验极其严峻。能不能继续稳产,是对全体大庆石油人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严峻挑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稳产是大庆石油人最大的政治和大局。面对日益严峻的稳产形势,大石油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内涵,围绕“加强党建、科技创新、拓展技能、狠抓生产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五轮并驱”全力服务油气,推动大庆油田持续稳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继续奠定坚实的基础。2018年大庆油田完成油气当量4166.8536万吨,目前仍保持着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的世界级水平,仍然占据着中国石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的份额。大庆油田依旧“老当益壮”。
2.1立足基层、强化党建促稳产。
团结带领群众、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会战时期的“员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就有多少泥”发展起来的“三基”工作,是大庆油田的优良传统。始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涵养基层战斗力。一方面以筑强堡垒、当好先锋为目标,加强党组织建设。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设立三联型党支部,从上到下将不同岗位党员编入一个党支部,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机关党建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促成了一个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执行力强的战斗堡垒。一方面以凝心聚力、创新创效为目标,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堅持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建立以职工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点和职工小家为网络的三级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开办员工创新大讲堂,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活动,为员工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以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机关基层有机结合,融入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通过持续加强党建,完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代“形”的重塑和“神”的重铸,构建了有利于保障大庆持续稳产、有利于企业持续深化改革、有利于增强广大职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党支部,这些党支部承担起新的使命,焕发出新的精神状态,在伟大梦想的引领下,开拓创新,勇于变革、永不懈怠、团结奋斗,为油田稳产攻坚克难、保驾护航。
2.2立足实际、科技创新助稳产。
资源有限,科技无限。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若要保障大庆油田稳产,希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根本也在科技。大庆石油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坚持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一直坚持“往远看、往前抢”,充分发扬“三超”精神、工匠精神和钉子精神,重科技、讲创新,按照油田需要、重大配套、生产急需和长远储备四个类别,实施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联合攻关,群策群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着力解决制约勘探开发的瓶颈难题,科技攻关加快“新陈代谢”,既要把原有的优势开发技术做到极致,保持领先,又要找准差距不足,紧跟前沿。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油田发展的不竭动力,多项研发成果打破国外垄断,荣获国家和集团科技进步大奖。
2.3苦练技能、拓展能力保稳产。
大庆油田位于中国东北部,四季不分明、气候条件恶劣。一年一半夏季,一半冬季。夏季暴雨连天、道路井场泥泞湿滑,抬仪器时往往一脚下去,就拔不出腿。冬季漫天大雪、地冻三尺,零下二三十度施工属于常态,而夏季和冬季正是测井施工最繁忙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要想高效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这些严酷的环境因素,必须战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年的经验孕育出了“七分准备.三分生产”的生产理念,建立了一套指挥灵、行动快、制度严、抓的狠的生产组织系统。一方面在信息掌握上下功夫,采油厂、钻井队与各技术服务公司并网共享生产信息,及时了解采油厂生产计划,时时掌握钻井队施工井型和进度,因时、因地、因井,科学合理安排生产;一方面在生产准备上做文章,各项工作提前就位,项目列全、风险吃透、时间定准,不出纰漏。另外,生产指挥靠前站,工作重心不断前移,生产现场与机关后勤无缝衔接,一切以井为中心,围绕优质服务转,“白+黑”“5+2”,领导24小时轮流值班,手机24小时开机,生产调度24小时值班,保障队伍24小时待命,形成了主动沟通、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主动出击、主动攻关“五个主动”服务精神,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快节奏、高效率的技术支持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优质服务。
2.5搭建平台、培养人才保稳产。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油田始终把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一方面通过核心人才薪酬改革选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把经验丰富、有两把“刷子”且愿意吃苦耐劳的同志安排到重点岗位,给他们搭平台、铺好路,尽其才、成其才,推动各项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岗位业务技能要求,加强青年人才储备,强化教育培训和實践练兵,以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赛促学,以考促训,以比促练。出台具体奖励办法,在薪酬待遇、评先选优、职称晋级、选拔任用方面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激励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锻造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的人才队伍。
3结束语。
进入新时期,我们不断赋予大庆精神新内涵,使其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使其体现到新的发展实践中,把“爱国”情怀体现到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上;把“创业”激情体现到解放思想、奋发有为,一心一意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把“求实”态度体现到严细认真、精益求精,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争创一流业绩上;把“奉献”精神体现到时刻以国家和企业利益为重,自觉维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局上。时代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大庆石油人准备在新的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构建万里长城,续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华美篇章。
参考文献:
[1]尹卓然.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内涵[j].现代企业文化,2014(3):110.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也是一个特殊的假期。这个春节假期,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旅游度假,而是“宅”在家里看新闻,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
有一天,我在家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广西梧州市一位88岁的老人捐款一万元,为抗击疫情献上一分力量,而当工作人员询问老人姓名时,老人拒绝透露。老人表示国家有困难,自己就出一分力,不用写她的名字,大家都平平安安就好。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隔离的是病毒,却隔离不了人们的善良与温度!在抗疫期间,每个中国人都献出自己的力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相信凭借我们的英勇与无畏、勇敢和坚守、牺牲与奉献,疫情一定会被战胜的,我们一起努力,必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摘要: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日益专业化对校长培训团队的要求越来越高。团队文化是团队的灵魂,它在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绩效,统一团队成员思想,激励成员行为,促进成员形成自觉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强培训管理团队的团队文化建设成为关系培训质量,助益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基础和保障因素。
关键词:校长培训;专业化。
2.角色职责。相对完善的校长培训项目管理团队,至少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人(班主任),后勤项目统筹等几类人员。不同于常规的工作中人员分工相对稳定,校长培训团队人员常常会面临角色互换的情况,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可能是另一项目的班主任,根据项目的长短或班额大小团队成员数也会有不同。所以,必须规范角色任务,每类角色职责明确,责权利统一。项目负责人根据培训目标科学设置方案、课程、聘请专家并总体掌控项目开展和运行。项目管理人员做好培训前中后期学员的组织和管理,各项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办公室或后勤人员做好学员吃、住、行等保障。团队人员明确角色分工,各司其职,能有效避免相互推诿,形成合力,更好的保障校长培训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沟通机制。沟通促进理解,产生好的执行力。通过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可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紧密协作,各环节无缝对接。完整的沟通机制包括训前的项目解析、方案解读、人员分工、任务分解和动员,训中的项目的运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各自的工作开展情况、学员学习和生活情况、专家授课的效果、项目超出预计的困难,训后的项目评价、效果反馈、问题反思和经验总结等。项目负责人可根据项目长短、规模大小和培训团队人数多少选择正式会议和或灵活的如qq、微信或简单的碰头会开展沟通。有效的沟通,保证培训信息的共享性和真实性,化解各方在培训中出现的矛盾,促进项目成员的相互了解、信任与配合。
1.凝聚力。凝聚力是团队的核心。通过行政指令的方法,固然可以强化所谓的凝聚力,但是缺乏或者淡化个人感情和社会心理需求的强制命令下的凝聚力,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效率,但团队成员内心依然是散沙。對校长培训团队而言,首先要使团队成员明确团队共同的目标,这是凝聚团队成员的基础。其次,通过共同参与项目方案设计、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和建设等使成员获得参与感和专业上的价值感。通过研训结合、外出调研、参加同行会议等获得成长感。团队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共同参与和不断成长中,明确团队发展的大目标和团队成员的小目标的一致性,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的互相依托性,团队成员内发出对团队的认同感,团队也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2.公利心。培训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促进他人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与成长的过程。培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是团队所有人努力和奉献的结果。培训中的资源,不管是专家和基地学校,还是宾馆和交通工具等人财物资源,均是共享状态,拥有这些资源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了某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只有不断拓展、共享资源,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支持感,才能更有利于团队目标的达成。
3.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项目的顺利运行,是团队所有成员同心协力的结果。所以,团队每个人都要有合作的精神,如果不懂合作或者不去合作,就会削弱团队的战斗力和向心力,影响项目的执行和运行。要想取得好的合作的效果,成员要明确总体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及个人的角色、定位、责任及价值所在。成员间必须坦诚以待,共同参与项目设计比如规则制定、项目规划、项目管理,每个人都有发言和建议的权力等。
员工的情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行为和绩效产出,个体的情感可以通过情绪传染和交叉影响等机制形成团队的情感基调,团队情感基调一方面可能反过来对下属个体情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进而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3]实证研究表明,团队成员的积极情感特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和工作满意度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积极的情感特质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同时正向作用于工作满意度。[4]培养团队情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信任感。信任是团队文化的基础,也是所有关系的基础,它在增强团队认同感、凝聚力,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信任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团队领导对团队成员的信任以及团队成员对团队各种政策的信任。[5]校长培训团队中,要营造彼此信任的环境。作为项目负责人,要通过用人不疑、尊重、赞美、授权、激励、公平公正等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团队成员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信任别人,也感受到被信任。
2.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的心理需要。人都要在群体的相互关心、照顾和认同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缺乏归属感的人,就会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积极性差,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在校长培训团队中,无论是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项目负责人还是管理特点的班主任或后勤服务人员,其工作价值都要得到认可和体现,都要得到关心和尊重,都对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充满着信心和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自然而然会对所在的团队产生归属感。
3.责任感。团队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败。这种责任感,归根结底都要细化到团队个体成员身上,每个人各尽其责,最终构成团队共同的责任,这两者必须协调一致。方案设计和制作者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班主任精心做好班级管理、与培训学员建立良好关系,后勤人员做好各种食宿交通的安排,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项目才能顺利运转并朝向好的培训效果运行。
参考文献:
[1]任轶华.团队文化:组织凝聚力的基石[j].浙江经济,2016,(13):64.
[2]李更生.“理想培训团队”:走向专业化的培训者培训[j].中小学管理,2010,(2):9-12.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三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八个铮铮大字,就可以看出习认为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具有非凡意义。之后在多个场合都谈到了弘扬中国精神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真知灼句的把中国精神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阐述清晰。对于正积极实现中国梦的中国人,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要且重要。
一、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当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时,便把弘扬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一并提及。中国人讲精气神,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国精神”的凝聚。中国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它是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1、中国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凝聚圆梦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确的认识民族精神,既要要反对错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抵制“普世价值观”指导下的脱离了主权和本国实际的民族主义。我们提倡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新胜利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了一系列的精神力量,极大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内涵已经极其丰富,并将继续不断的丰富下去。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的时代也孕育出新的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又摸索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论何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中国民族团结统一,共圆“中国梦”的催化剂。
2、中国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开创圆梦的路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反思的民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很快就找到并把握住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实务真、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并深深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注重改革创新,经济社会进步得就快;什么时候封闭保守,经济社会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近代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封闭保守只会带来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失独立发展的根本前提;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和成功又昭示给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包括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和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持续的旺盛生命力。中国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改革创新,探索出更多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众方面社会主义事业的康庄大道。
我们所强调的中国精神,内在的包含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时代精神,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和前面所述的民族精神精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国精神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互补互促,交融贯通。
3、中国精神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境界,提供圆梦的高层次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多年。在中国经济建设屡创辉煌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心态变得功利。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二只能说明中国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但在精神层面,我们还不能成为巨人。中国正承受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某些信仰的缺失、精神不振的恶果。正像习所说的,要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德国军事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惊人的作用。”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就是明证。在当下,能把13亿多的中国人凝聚在一起,万众一心干事业的,正式中国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推动下,“梦”的实现终将在不远的未来。
二、投身实践,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方能实现“中国梦”
有梦是美好的,实现了的梦才是真实的。不仅个人需要美好的梦想,国家和民族也同样需要远大的梦想。给我们勾画出中国梦的美好前景,需要我们投身实践,变成现实。因此,实现中国梦,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要求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1、用中国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发挥中国精神的作用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精神的弘扬光大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号召全社会全体中国人积极践行之。核心价值观是党的领导思想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同样非常重要。一是因为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存在众多互通之处,二是因为弘扬中国精神本身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弘扬中国精神也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各方面精神的培养,也提出和创造了一系列具体形态化了的精神。这些精神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何大力弘扬中国精神领域,也还有许多值得加强的地方。我们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就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在弘扬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实现路径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新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注重理论的学习和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共产党人的带领,但真正的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要在全国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活动,增强弘扬中国精神的自觉性。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更加自觉地弘扬中国精神。第二,强调精神作用,大力宣传中国精神。如前文所提到,我国当前所取得的重大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毋容置疑的,但是,精神层面的欠缺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对于很多当下的中国人,盲目的追求物质享受,贪图一时的享乐而放弃了崇高的信仰和远大理想的大有人在。因此,应当借助于中国精神的宣传,强调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精神的重要作用,教育人民拜托短浅的物质追求,追求更高更理想的精神境界。坚决贯彻党的提出的“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宣传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精神导向。第三,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起来,勇于实践中国精神。河有源泉水才深,人有精神干劲增。有理想、有信念,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功崇惟志,业广唯勤。伟大精神激励实践,实践体现伟大精神。正是这种实践和精神的辩证统一,不断谱写出实现中国梦的华丽乐章。第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求真务实,用中国精神指引努力实现中国梦。再美好的梦想,没有实践也只是空想。美梦成真,要靠奋斗,要靠实干。所谓的实干精神,就是倡导的“钉钉子”的精神,干任何事情都不能浮在“表面”,而要钉到“里面”,做到入木三分、锲而不舍。做任何事情,有了钻劲、拼劲、韧劲的实干精神,事必责实、功必责实,我们就能以务实作风兴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热潮。
三、结语。
总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虽然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来自于各方面的困难,但我们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已经确立,在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在精神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把中国人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国就一定能生机勃勃的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中国梦”,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任晓驷。中国梦:谁的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2]刘戈,舒泰峰等。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eb/ol]。新华网。2013年03月17日。
[4]颜晓峰:中国精神激励中国梦想[n]。光明日报。2013年04月23日。
作者简介:缪文武,男,昆明学院讲师,1979年10月出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法学研究。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四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五
熊人!我的理解意思是没能力,让自已及周围的人受尽了苦难!但是今天我对熊人有了另一个理解,在艰苦的生活中仍能坚持开拓的能人!这一幕的变化发生在中街新东北影城的中央播放厅内,大屏幕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精神让我热泪盈眶。
“人的肚子里没货,就谈不上尊严!”,记得这是现代拍《一九四二》时电影人张国立用自己忍饥挨饿的体验换来的真切感悟、获得的人生哲理。看到上个世纪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这里的百姓在村的近百里范围内,树叶、甚至树皮也要剥下来添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吃不上饭,让我想起了很多生活中的故事,我的爷爷正巧赶上了这个时代,那会他和叨咕最多的一句话,现在的孩子幸福喽!爸爸妈妈在生气的'时候也总会说,这要是把你搁在过去你试试!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我想,现在的孩子大多的反应是烦,甚至还会说时代不同了那些都过去了!
自从独立生活以来我便觉着这些话我越加的理解,在影片最后一刹那,伯延公社人面对周总理谈起真实的情况,无人不落泪无人不悲楚,他们在生活面前真实的做了把熊人,又在生活面前真正的当了把“熊人”,整个故事真诚两字让我体会深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总理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他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难怪看上代人或上上代人他们一谈起周总理都有些声音颤抖,有的甚至见都未见过周总理,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深刻又用家喻户晓呢!看过这个电影,我觉着是周恩来总理的中国精神感动了世人,这样的好总理百姓面前无困难、苦也是甜。
看过了整篇我觉着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很幸福,虽然仍面临着很多很多的困难,现在的社会更多的出现了浮燥、攀比,竞争和诱惑,但是在最基本的生活面临危险的时候那都是空无,想想过去再展望下未来,我想!把握住传统的中国精神,亲,也许你会更幸福,不信你试试看!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六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七
[摘要]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北京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独立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舆论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广告而言,广告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布努艾尔曾说过:“电影是表现梦、情绪、本能的最好的工具。”一直以来,电影要顺应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其实也是电影的本质使然,并不单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文化操作。在各门类艺术中,惟有电影能最真实、及时地再现人类现实生活的状貌,能最准确地反馈当下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愿望,当代人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存在,电影人的意识与社会职责,让电影理所当然地要关注着社会现实,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人的现状、人的心理及精神的渴求。对大多数人来说,看电影不外乎一个目的:逃避,逃避不完美的现实,逃避缺憾的人生,暂时远离或平淡无奇,或孤独寂寞,或紧张繁忙的生活。逃避分消极和积极两种:沉溺于虚幻的世界的电影属于消极逃避——娱乐,艺术和科幻电影多属于此类;沉浸于一个虚拟现实世界的属于积极逃避。而这个虚拟现实世界又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反映出的,无奈和残酷尽收眼底,沁人心脾,寒彻心扉的现实世界,一种是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出的,使观众在感慨现实的无奈和丑陋的同时经历心灵洗礼和精神升华的现实世界。在众多人看来,如同所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电影的最高境界是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感动和思想上的震撼。电影应该在不断的形式变幻中试图宣扬着精神,一种能给人以某种启示和支撑的精神。例如,“执著”是现实中稀缺的众多精神之一。现代社会节奏太快,现阶段的中国变化太多太大,人们有些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慌忙调集所有的精力来应付。他们不敢再执著,因为不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执著太奢侈。在做人上执著意味着受损失,在感情上执著意味着受伤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在小心翼翼,处心积虑地算计后,似乎也总是不一定能做到收支平衡。那种惶惶不安,如履薄冰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太大的代价,虽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他们下意识里其实希望生活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指导和支撑。他们希望自己能忠于一个原则,一种理想,或是一个爱人。无奈生命苦短,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每走出一步,都无法再回头。所以我们不敢执著,生怕在坚持的时候会错过很多。于是我们去电影里过这种执著的生活。
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电影业以商品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着速度、规模的膨胀。中国电影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也在上演着一幕又一幕这样的荒诞和矛盾——人们已然习惯于以一部电影投入资金的多少、场面是否宏大、有无明星阵容、是否搞笑等作为自己选片的标准。剥去票房神话的外壳,无法掩饰的却是中国电影精神层面体验的不足以及艺术追求的日益堕落。电影把生活中的故事赋予了艺术价值,也再现了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间隙脉络,近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都和现实越来越远。中国电影在画面日益精美化的同时,正在失去关注现实的能力。南开大学的周志强教授曾说:“这种景观化的趋势,暗示人们用旅游的方式看电影,不过是看看电影当中的奇异景观,而不关心电影当中的批判精神和文化,这是在市场化之后中国电影可能面临第一次危机。”电影与人的精神生存紧密联系着。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失去精神性的影片,不管它多么华丽炫目,它的商业配方多么精到,它都传不开,留不住,只能是一次性的快餐。精神性的东西绝非虚无缥缈,它与食物和空气一样,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我们活着,就会渴求公正平等,生命不管怎么卑微,都需要尊重;就要表达爱心和爱意,需要在施爱中确立自己的存在;就要叩问人性的复杂,从而呼唤那种纯粹单纯的人生;就要观照个体的生存境遇,抒写内心的不平和愤懑,等等,这些精神性诉求,是一切艺术也包括电影生成的动力和源泉。娱乐即使至死,也无法替代这些精神性问题,更何况,当今人们的精神性问题比以往更尖锐,更突出。谢晋导演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而纵观当下,那些忙着在影院呼风唤雨的导演里,又有几个能够担负得起对时代的反思呢?其实,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和精神,流沙河的诗说得好: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人类文化学表明,文化发展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思维方式。只有主体在所处的那个待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中,而不是逃避它、流亡出去或拒绝它,才有可能创造出不同于别国、别民族不同于以往历史的文化,电影作为现代新型文化,更是如此。中国电影人需要清醒地正视现实,尊重现实,深刻地认识现实,才会善于同现实相处,善于在文化逆境中发现电影文化、创造电影文化、保护电影文化。不能忘记的是,电影是艺术,更是一种大众文化,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更是一种创作。但愿中国的电影企业和电影人时刻不忘“精神”二字,真正的双赢是社会责任与道义和电影人基业长青两者之间的双赢,这样的双赢更令人尊重。
[参考文献]。
[1]王海龙.人类学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3]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八
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1.2.必要性: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做注解,也不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当脚注,而是有机地、合乎历史和逻辑地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成长经验和生活年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新事物接受速度非常快,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以往多,同样,受到的困惑和诱惑也相应增加。所以,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人文教育相对匮乏、崇尚应用型知识的传播的当代大学,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富有学术价值,同时不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理》课程教学,使大学生群体信任、信服并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课程的迫切任务,也是落实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2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的运用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由于受到《原理》课程教学教材的多次改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契合点的误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知识的储备不足,以及教学中面对不同学生群体可能出现的教学深浅程度的错误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谨慎运用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以下选取三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2.1以人为本。
造成人本与民本混肴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汉语的演变中,人与民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我们通常把人民连在一起使用,而在中国古代,人与民是有着不同内涵的词;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人的观点缺乏更加全面的理解,主观臆断,脱离了马克思的原著。
2.2气论。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根据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这一标准,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教师们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时,从理论的历史发展角度,应当向学生介绍辩证唯物主义之前的朴素唯物主义。除了列举出西方哲学史中的泰勒斯的水本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理论之外,通常会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王充的元气说,再如王夫之的气本论。气本论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之外,没有别的物质。气只有聚散,没有增减、生灭,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并把王夫之的思想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相提并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由于气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万物然而,王夫之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气,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气,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理论,根植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土壤,把他们进行简单的类比,是非常不可取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的本体论思想的一种发展,是对物质世界的组成、运动和变化的一种解释。而王夫之的气论思想,不仅仅有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变化的某种层面的理解,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理解的发展和深化。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气,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气,有可能指向道德境界层面,甚至带有神秘主义或宗教意义。所以,虽然在某些层面上,中西哲学有很多相似性,但并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地意思去理解。
造成这种错误教学的原因,最主要是教师对中国和西方两种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当中的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这也是由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大学才建立起来的。这些在学生高中时代形成的定式思维,有传统高中教材和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导向在发挥作用。
2.3矛盾。
讲解矛盾的概念时,教师通常会引入古代的矛盾典故进行解说。这个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是矛盾这个词的来源。然而,这个典故中,自相矛盾的是卖家对矛和盾的描述,体现的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并非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在形式逻辑中,有一个不矛盾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例如,小明不能既是小明又不是小明。但是在现实中,虽然小明这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仍然可以用小明这个静止的概念来称呼这个变化着的人。为了容纳变化,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把a理解成a和非a的对立统一。非a不断否定a,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变化。这更符合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5]如果在讲解矛盾观点的时候,不注重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论述中,不注重区分中国古典文化中概念的特殊性,会给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造成很大的偏差。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不能仅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资源作为工具价值来解释《原理》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3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鉴于当前的《原理》课程教学对中国哲学资源的运用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原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回归经典,以本为本。
《原理》课程教学所用的教科书是20xx年最新修订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几经修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和体系化,是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直接的途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不是完整的教学体系,但这不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就没有逻辑和系统,相反,马恩的经典有很深的的内在逻辑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除了马恩两人的思想之外,后人对马恩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苏联式的教科书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到李大钊为中国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我国自主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再到现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科书,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目前的《原理》课程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成熟,但也存在问题。因此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的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一类经典,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教科书中解脱出来,避免片面化理解,真正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同样,当我们在教学当中引入了中国哲学的资源进行阐发时,一定要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更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经典的语境。中国传统的哲学资源是非常讲究语境的。例如《论语》就是一部不仅需要了解其内涵,也需要学习其对话体的论述结构的文本;再如前文中所提及的人与民的内涵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经典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在备课和教学研讨时注重将经典作为基础,充分地发挥经典原著的论述在课堂中的作用。
3.2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也在被马克思主义改造。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界定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被用来作为划分中国哲学的标准。人们发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漫长的中国哲学史中,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仅有几个人,很多中国哲学家有时候似乎可以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家,有时候又可以被划分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硬地肯定唯物主义,否定唯心主义,导致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的理论变得一文不值。这使人们开始反思问题之所在。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向。一种是在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完全避讳谈及中国哲学,并且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另一种则强化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去划分中国传统哲学。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应当有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隶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传统,发展的起源是不同的。对恩格斯的这种划分应当回到原著当中去理解,特别是注意的是恩格斯的划分中强调了这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而非所有时代;对学生的讲解也应当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把中国哲学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只具有工具意义,实现中西哲学融会贯通。
3.3变革解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以学生为导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变革解读模式,引入一些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原理》教学既不因为过于理论化而变得枯燥不易掌握,又不因为为了迎合学生口味而失去基本的学术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坚持这个原则,方法应当多元化。例如选取一些经典易读的文本,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原著,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一些新的发展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还有中国哲学中的一些重要经典论述,在学生当中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电影、动漫、漫画当中挖掘出哲学意味深厚的作品,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讲解;开展学生自觉地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中国当代文化,加强学生的参与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着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回到实践去检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九
昨日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详细列举了我国故事片产量、全年总票房、全国银幕总数、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全国放映总场次等关键数据。各项数据相比,都有30%左右的大幅增长。
出席《报告》的与会专家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一年才公映300多部影片,跟美国、日韩等国相比还相当有限。以目前的韩国为例,每年公映的新片数量多达千部上下,约为中国市场的3倍;可他们的银幕总数只有中国的1/10。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透露,截至目前,内地的银幕总量已经突破27000块,接近了美国市场的70%,“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00天时间,就使电影票房战胜了百亿大关,昨天看数据,我们的电影票房达到118亿,银幕数量达到27000块。”
而按照目前平均每天10多块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银幕总量有望在年内突破30000大关。
电影大数据。
影片产量。
618部。
公映数量。
259部。
全年总票房。
296.39亿。
54.51%。
银幕总数。
近2.36万块。
银幕数增长率。
29.67%。
全年观影人次(城市影院)。
8.3亿。
观影人次增长。
34.52%。
全年放映总场次。
3875.58万场。
放映场次增长。
37.81%。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
[摘要]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20,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北京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独立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舆论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广告而言,广告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一
古代文学是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具有历史的属性。它是受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经由作家的体验感受而创作出来的,与历史、社会背景、人生遭际等紧密相关。因此,解读古代文学必须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将其置于它所产生的历史时代及社会人生具体的背景中,加以分析说明,给予实事求是的合理阐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文学作品有准确而科学的了解,才能还古代文学作品以符合历史真实的原本面目,索解其真意真韵,也才具有文学的真实性、科学性、生动性。
(一)通过探求字源来了解文化蕴涵。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不仅是文学的载体,而且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生动写照。从文字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生活习俗的多方面情景。因此,在文学课教学中,对文字的探源及分析有利于了解原始文化内涵。“兴”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即众人合力举起一件器物的场面,是群体借助舞蹈以表达一种狂欢和欢快的体验,这样才能把握“兴”的托事于物的基本内涵,进而了解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周”在甲骨文中是田字里面有四点,田是田地,四点象田中密密麻麻种植的农作物,可见周民族的命名与农业密切相关。“史”字,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并把“史”和“事”字放在一起,“事,职也,从史。”王贵民通过对勘殷墟卜辞也认为“甲骨文中的史字大部分是事字的意义”,可见,在篆体字以前的文字结构上,史和事两个字是存在着渊源关系的,历史与叙事是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诗经卫风氓》这首诗中何谓“氓”呢,作品选只是泛泛解释为女子对男子称呼,那为什么《伯兮》一诗对丈夫的称呼用“伯”呢?其实朱熹的《诗集传》对这个字已做了初步探讨,“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如何之称也。”意为初次相交,女子还未了解男子身份和姓名,因以一个大概“民”来称呼。明代杨慎《经说》云:“氓,从亡从民,流亡之民也。”意即流动迁徙的人,氓是区别于本土居民的流民、外来人、外地人。这里用氓表示女主人公觉醒后对男子的鄙视。通过对文字的探源,对文学的理解更加生动和深刻。
文史不分家,任何文学现象均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如果不熟悉这种历史语境,一味孤立地讲述或研究文学现象,肯定会造成学术上以及知识结构上的缘木求鱼、苍白可怜或空中楼阁。袁行霈先生在《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一文中曾经指出:“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的写作技巧,它的范围很广泛,制约因素也很多。就一个诗人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等都起作用。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等都有影响。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找到诗歌与其他文化形态相通的地方,着眼于横向的比较,可能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东西。见识广,采撷博,眼界才能高,诗歌艺术的研究才能不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范围内,而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深层的意义上展开,同时研究的水平也就可以随之而提高起来”。[1]如《诗经》产生在先秦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下,三者共同产生于原始劳动和宗教活动,三者的共同着眼点是功利和实用目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下,三者是同时完成的。只有了解了这一历史语境,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诗歌的传统和《诗经》深刻的社会内涵。再如研究“铺张扬厉,劝百讽一”的汉代大赋,必须要了解汉代鼎盛时期的审美特征。过去认为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内容空洞的贵族文学,堆砌辞藻,虚而无征。如果把它放在汉文化的'大背景中我们就会发现大赋的意义不在于主观情感的抒写,而在于对外部世界的感性体认和穷形尽相的描摹,它的突出意义在于鲜明地体现了秦汉之际,特别是汉武帝时代那种进取、拓展、认知、占有、征服、创造等主流文化精神,体现了该时代那种感性、外向、宏阔、繁富、博大、豪迈、雄奇、巨丽等主流审美文化特征。正是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这里弥漫着令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解读楚辞,我们必须把它置于巫文化的背景之下方能理解“飞升意象”、“香草美人”意象;研究建安文学必须把它置于那个“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时代中才能理解“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学特色。
(三)还原作家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除了受历史大氛围的影响之外,不少作品是作家有感于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或自己的人生遭遇,即为真实的感遇所触动而创作的。因此,解读它们必须要对作者的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讲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的家世与家庭对其事业理想和学术思想有深远的影响,他的青、壮年时代的三次漫游使他不仅考察了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而且对他的进步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形成以及丰富《史记》一书的内容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经受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在修史的过程中融入较重的怨刺成分,磊落而多感慨,具有深刻的见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讲授屈原时,有人对屈原之死的遗憾似乎大于其价值,认为如果屈原不死,他可以暂隐山林,像陶渊明一样独善其身;或者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而活,张显个人价值。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联系当时特定的环境、诗人的身份、人格、气质来审视屈原,而不应脱离时代,以今人的价值观去解剖古人。对屈原来说,他始终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避世隐居无异逃避责任,离开楚国则更是不忠不义,因此,他选择了与国同亡。两次流放没有让屈原去死,国家即将灭亡了,他才毅然投江,他的牺牲虽无法挽救楚国,但作为楚国的臣子,他的确作到了无愧于心。屈原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
对古代文学最大限度的历史还原使我们能生动可感地认知作家、文学作品,更好地继承文学遗产,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学习古代文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与历史对话,从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古代文学既是历时性的,又是共时性。它属于遥远的古代,是古代人生的历史反映,但它又是作为“人学”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的慨叹,生命的呐喊,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复杂的生命思考,文学是苦难灵魂的终极关怀。这是文学亘古不变的内涵,也是一代一代产生共鸣的基点。它的共时性正是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这些共鸣点,去追求那些心灵的震颤,撞击时耀眼的火花,使文学的春风吹绿心灵的沙漠。
(一)真情的感悟与真情的回归。
(二)文化的积淀和学养的提升。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最华美的乐章,是文化中的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了解自己,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已,绵延不绝的根基和魂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受众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接受者,另一方面又是传播者,因此必须加深他们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学养。学养包括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学审美素养,广博的文化素养。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具备比较坚实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基础,能够了解古代文学发展线索,认识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评述古代的各种文学现象、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定期检查,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赏析能力,比如讲《曹刿论战》,如果让学生把文中所有的情节全部去掉,只留下故事,然后作一比较,学生们就会发现《左传》善于将事件情节化,而且情节之间的连接已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讲《史记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司马迁在这儿要加上一个“霸王别姬”的细节,学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与感悟,有人认为以美人为陪衬写出了项羽慷慨的末路情怀;有人认为染浓了悲剧气氛,让人更觉悲壮;还有人认为用美人为英雄刷色,更见其悲歌慷慨。讲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如果把澄江换成秋江好不好呢,学生们讨论认为还是“澄江”好,只有江水澄静,静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人文精神的引导及人格的建构。
人需要一个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家园。面对矛盾、分离、困惑的世界只有精神才能使我们淡定、超越和崇高。人的生命如果缺乏精神的支撑,就会有疏离感和放逐感。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且更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二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已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通过知识传承、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修养的、精神的一种内在品质,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求真、求善、求美,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古代文学那丰富的人文精神能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暗示、引导,逐渐形成心理积淀,具有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形成质文相宜的人文素质,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
1.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指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品性。中国神话中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表现出原始先民们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和忧患之思。孔子对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严酷现实忧思难抑,奔走呼号。屈原一生都在为“存君兴国”而上下求索,“岂余心之惮怏兮,恐皇舆之败绩”,历代文人墨客之忧国忧民,无不受其启迪。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忧烦,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论语》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强烈的进取心和“忧道不忧贫”责任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及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则更是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爱国心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2.自强不息与人格尊严。
《易经》中喊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铿锵之声。古代文学的许多优秀篇章都强调了对自我修养的重视,对立身处世的重视。《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里,修身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要培养的“浩然之气”是以德配焉,强调的仍是内心的道德修养;即便是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也要求人们努力达到“含德以厚,比如赤子”。不仅如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对人们日常行为做出的具体规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则使得孝悌成为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谨慎、信用、宽厚成为华夏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劝诫人们要推己及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表现出一种和谐、体让的自我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更是强调了对气节、人格尊严的重视。这种主体修养通过内在的充实而达到个体价值的外在体现,表现的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取向。当一个人尽了应尽的责任,有了目标和理想,生命就显得充实。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走一条“目中有人”的人性路径,让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命,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二
神话大多数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他们自身所处的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神话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素材和文学样式,也提供了精神典范和文化心理。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和材料库。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神话提供统一的民族精神。
神话大多数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他们自身所处的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1]。虽然我国上古神话受到种种破坏,但人们依旧能够从中看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理想。
一、神话为我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最早的统一的族群心理和精神取向。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慨,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古神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为质朴的纪录。上古神话中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与脉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或者不如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并不决定而是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命运。”[2]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文人精神。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依照某种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自己的思维构建,阐述某些思想。所以,神话作为最初的文学的渊源,神话中催人奋进、乐观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渐融入我国的民族精神中,对我国文人的文学创作内在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上古神话展现了人们不屈服自然,勇于与自然的斗争的精神。
原始人们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借神话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人类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情景,一直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鼓舞人们在逆境中奋起反抗。首先,神话带给现代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鼓舞。神话的现实性引导人们直面现实的生存环境;神话的抗争性指引人们勇于挣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保持一种死而不己的反抗精神;神话又使人们深思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引导人们面对生存做出种种思考和抗争。比如屈原的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塑造,遨游天阙,驾驭众多神灵、御飞龙乘鸾凤遨游昆仑仙境的神话就来自上古神话的精神追求。后世诸多文人的诗词歌赋寄予的众多神话形象也都蕴含着某种激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神话人物有着丰富的民族性格,其实也是文人自身的精神底蕴。
神话促进我国文学发展。
一、神话促进中国各种文学体裁发展。
神话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神话具有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二、神话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神话是原始先民面对自然生活的夸张想象。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3]原始神话认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神灵,如河出现神、山神、水神、雷公、电母等神灵。
初民在创作神话时,一般是从现实生活中具体个别的事物出发,通过想象和幻想,赋予具体个别的事物以一定的概念和思想感情。鲁迅先生说:“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赌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4]初民把每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都看成是由神灵在操纵着。战国时的《庄子》一书中不少寓言就是根据神话改编的。如《逍遥》中的鲲、鹏就是《山海经》中北海神兼风神的化身。汉代的赋体,如曹植的“洛神赋”就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
三、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文学。
神话是原始人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神话中的各种精神和理想抱负为以后的文学提供了借鉴。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屈原对清明政治的追求,陶渊明对桃花源式的乐园的向往,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遨游天际的畅想,屈原《离骚》《天问》中对神话人物信手拈来的潇洒化用,李白诗歌中的神话人物更是被赋予了众多浪漫开朗明艳的思想感情,让后人拜读之后自然而然兴起的对中国远古神话的畅想。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神话对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神话包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道路。
结语。
通过研究上古神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因为由神话开创和莫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57.
[2]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华夏出版社,1990:146。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人民出版社,1972:113.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四
中国精神,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者,我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内容,深入领会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并从中体会到了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下面,我将从中国精神的起源、内核、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思修心得体会。
关于中国精神的起源,我认为它牢牢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中国精神具备了独特的内涵。中国精神中蕴含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尤为重要,对于中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和家国情怀,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精神基石。
中国精神的内核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壮举,激发起了我对于祖国的深深热爱。同时,集体主义精神使得中国人民注重团结合作、互助互爱,秉持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追求共同的国家繁荣和个人幸福。
中国精神也具备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精神经历了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创新发展、改革开放”的转变。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体现在对于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关注上。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更加彰显了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本色。
中国精神的实践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走入了千家万户。中国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源于中国精神的鼓舞。中国精神给予了中国人民崇高的奋斗目标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通过努力奋斗,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精神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总的来说,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我深入了解了中国精神的起源、内核、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对中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进步的信仰,具备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守中国精神,我们才能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五
屈原说明书王维职业规划柳永工作黄庭坚一封信离职报告对策主持词我申请书感言物业管理,资料广播稿制度:寄语工作安排自荐信:语政治表现提案党小组辞职报告了整改述廉学习计划了复习方法排比句入党简章我影评活动方案。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六
今天,老师发给我们了一本书——《中国精神颂》,这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但富含丰富人生道理的书。这本书从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五个方面告诉了我们中国精神,让我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不由得为中国精神而喝彩,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从书中,我了解到新中国从苦难中走来,奋斗的历史锤炼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新中国在探索中奋进,新的时代丰富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民族复兴呼唤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书中,我认识了马鹏飞,五岁起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照顾奶奶、安排家务的同时不放松自己的学习,小小年纪就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马鹏飞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书中,我认识了8岁的袁媛,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机智勇敢的她表现沉着、冷静,利用老师在生存教育课上教的自救知识成功地营救了父母,她的行为就连很多成年人都望尘莫及。
从书中,我认识了苏武,我国西汉时的一位官员,奉命出使匈奴。在被匈奴扣留期间,面对各种诱降,苏武都没有屈服。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苏武身上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从书中,我认识了很多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英雄、了不起的爱国科学家、英勇的革命战士……这其中,凝聚了许多感人、智慧的故事。
这本书,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笔笔宝贵财富,是中华儿女民族气节的积淀,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养成优良品德,增强本领,强健体魄,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七
从盘古开辟鸿蒙起,从夏启建立第一个朝代起,从秦始皇正式称帝起,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一代一代传袭下来。四大发明,验证了我们无与伦比的智慧。有许多人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壮大投身于历史的洪流中,他们吟出动人的诗篇,写出励志的文章。我们热爱祖国,我们热爱民族,我们勇往直前,我们无所畏惧,这是最勇敢的人的写照。中国经历了好多次灾难,很多次都危在旦夕。最近的一次应该是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了几千万生灵涂炭。当年,日本人打进来时说:“灭中国,三个月足矣。”可是他们打了八年,可是他们输了。那些豪言壮语都被中国人狠狠地掐灭了。
他们之所以会输,是因为他们太不了解中国人了。他们没打进来时,中_阀混战,国内一片狼藉;可当他们打进来后,所有人的枪口一致对准了他们。他们不懂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民族,就算分散、仇视了再久,遇到共同的敌人,也会一致对外。我们会内讧,是因为立场不同,观念不同,可我们毕竟是一家人,身上流着共同的血。但别人打进来就不能容忍了,他们在残杀的,是我们的同胞,我们无法容许,所以我们要反抗,要合作。
再向上追溯,就是清末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了,清庭不理百姓疾苦,百姓发动一场场起义。我们仇视侵略者,更仇视向侵略者投降的中国人,他们更可耻,背弃了祖国的人,会被所有人背弃。我们应当为中国自豪,她跨过了十几个朝代,战胜了许多的艰难险阻,她最终带领我们登上了梦想的高峰。她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
在她的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她经过了太多太多,她身上所背负的,不仅是如今15亿中国人的期许,还有曾经那些为了她献出生命的烈士的愿望。而那曾被无数中国人信仰的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正直无畏。
传承中华精神2。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伟大的领袖_是个极富感情的人,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_对徐老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传承中华精神3。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五十七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面对五十七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又蓬勃奋飞了,她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舟升天,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期待的一年,举国上下,国人一致呼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善于发现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素养更是立身、立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风景如画的景观大道上打赤膊,在绿化树上晾衣服,刚装的电话亭里电话不翼而飞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人文景观的痛下杀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面。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师,一个国家民族素质提高了,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高尚;这样,我们就无愧于五千年闻名中外的历史,无愧于祖辈们打下的天下。
我们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奋学习是为振兴中华,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沉睡的心灵苏醒吧,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时代文明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理想,收获希望,让这个五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日月同辉,地久天长!
传承中华精神4。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美德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微笑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礼仪文明。文明礼仪处处可见,这些利益就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鲁迅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举。”所以首先要完善个人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
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中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拥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
传承中华精神5。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礼仪,文言文,科技等中分个孰轻孰重,我会毫不有的选择文言文。我为何出此言呢?其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个惊人的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甚至出现了血的教训:在这时为了延续种族,传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所以人们学会了记录,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现,让许多千古名篇涌现。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记》,余味无穷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气的《望岳》。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了排斥,即使现在她已经不是常用语,即使她较于我来说是那么晦涩难懂,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繁与简之区,亦或者说它的价值与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中国语言文字一家,任何一个我们都不应放弃。
如今,上天赐予我机会生长在中国,有机会接触文言文。我想要去传承,无论文言文到底有多深,无论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现在文言文的知识还十分浅薄,但我愿意我的绵薄之力去努力学习,来表达我对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学习路上一步一步稳妥的走下去。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八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核心课程,它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其地位和作用绝对不容忽视且理应更受重视。但现实困境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人文精神培育媒介的古代文学,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工具化、功利化的大趋势下,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如何让古代文学在现实的夹缝中获得新生,是新时期每一位古代文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粗陈己见,欢迎同行指正。
一、课前十分钟的风采。
古代文学所涉及的内容,无论是对作家思潮还是具体作品的理解认知,由于时空跨越,其价值判断和情感体认与现代人的生活存有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对传统伦理关系的看待及知识分子的行藏出处的选择上。因此,学习古代文学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情感转换。另外,同一学期不同类型课程的并列开设,学生常常在古代与现代、理论与实践、职场与文场等众多不同情景中穿梭,有时一天会经历数种“不同人生”,让人实在应接不暇。这些具体的情况都会影响和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的古代文学课的授课效果。为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前的十分钟,鼓励学生自发走上讲台,或展示特长,或介绍家乡风俗,或分享读书心得,或吟诵诗文歌赋,目的在于“求放心”,营造一种文学的或文化的心理情感环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程之外的事务中吸引过来,为更好地融入课堂做准备。而对于发言的主题,采取“先松后紧,渐次靠近”教学相关内容的办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又巩固了学习过或即将学习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背诵作品环节,可有效地对学习内容里的识记部分做日常检测。经过在不同年级的实践,事实证明这一措施对古代文学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效果良好。学生后来把古代文学课前的这十分钟称誉为“文艺复兴”,可见,这一举措确实获得了学生的认同。
二、课中的教学对话。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依赖语言媒介传播得以实现。由于授课内容庞杂和教学课时有限的巨大矛盾,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往往以讲授为主,不可能进行大量专门的讨论,这就使课堂的有效交流受限,使师生之间基于课程的思维交流处于不对等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师生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和谐。笔者这里所强调的“课中的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在自由开放、活泼灵动的课堂气氛里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文本的开放性互动交流,重在授课过程中对文学情境的营造和对作品的感知与阐发(感发联想),策略地利用交叉学科艺术如绘画、吟唱、方言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造理解能力。如绘画艺术的使用,在讲授《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神话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自己心中的刑天形象。这里并不着重强调专业的绘画技能,而重在“形”与“意”的把握。从“形”上必须紧扣神话文本中的要点:断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但有的学生虽然把握了上述的诸要素,却没有体现出刑天“操干戚以舞”所体现出来的“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品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比较,相互点评,大家不仅对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抱以极大的热情。又如在讲授《登幽州台歌》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此歌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呈现那种登台望远的情景,但有的学生画出了城墙、大河,甚至画出了宋人的帽子,就有些离谱了。笔者又结合陈子昂的《燕昭王》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历史感、渺小感、压抑感、孤独感,于是有学生设计构图人处中远景,以示人之微茫渺小,用远处丘陵、乔木以示天地空阔,用乌云压境示压抑,用雁阵、夕阳示孤独。大家又竞相补充,不断完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教学中,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思想作画,只求意到,不强求技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陆续出现了诸多关于神话、诗、词等作品意境的理解作品。
古代文学里的很多文学形式都与音乐相关,可以统称为音乐文学,比如诗词曲,包括小说里的韵文部分等。这样就使得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音乐手段介入成为可能。和绘画一样,音乐的吟唱,一样可以促进课堂对话的有效增值。音乐的吟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据可循的唱,就是本来就有曲谱并流传下来,或者已经被改编走流行风并流传广远的。前者如姜夔《暗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阳关三叠》、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越人歌》等。另一种是无据可循的,根据自己的理解率性而发的唱。两个方面都能有效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相对而言,后一种更具有挑战性。不必强求有乐律基础,重点在于理解性地尝试。比如原始歌谣部分,讲到南音之始的《候人歌》,笔者就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探讨,这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候人兮猗”该如何唱好,或者怎样改编表达更好,并示范《渭城曲》的演唱和元代散曲对《渭城曲》的改编,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在激励下很活跃,大胆尝试。学生对此类教学环节感到新奇,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堂的气氛很热烈。
对话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适时引入方言。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而不同的地域总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度引入方言,更有利于课堂对话,提高授课效果。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语言及语言的表达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语言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苛求还原古人的语言和语调,而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语言表达的差异和特点,更直接理解语言表达习惯和情感表现的内在关联。比如讲授《楚辞》后,笔者就要求来自荆州江陵的学生用楚语颂《离骚》;学习《诗经》后,让河南的学生用河南梆子读《郑风》里的`诗,让山西的学生用山西梆子读《魏风》里的诗,让陕西的学生吼《秦风》等。笔者也尝试过让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用他们本地区的语言唱诵《登幽州台歌》,大家可以通过现代方言的表现,直观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呈现出的文化气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增进学生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上文论及的课堂对话的几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微观着眼,重在对作家作品的拓展式理解和深刻把握。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体研究等宏观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问课式的对话交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有选择地让学生讲授、大家质疑。
三、课后的作业设计。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业基本上都采取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学期提交一篇或两篇与本学期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要求不能统一,作业的次数有限。由于学习兴趣、学习耐心、自觉性和责任心的不强或缺乏,加上网络时代搜索各种资料的便利,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转抄、拼凑的现象突出,这样的论文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业完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新时期学生学习中凸显的这些问题,应引起古代文学教师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解决。鉴于此,笔者的课后作业布置更注重课后作业与教学内容的延伸度、思维空间的开拓度、学生热情的激发度,这些或务实或富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尝试,既可循序渐进,亦可多管齐下,但一定要做到具体可行。笔者根据作业性质,分别归纳为实用型、创作型、参与教学型、调查型和研究型五种类别。
实用型作业简单说就是务实,重实用,接地气。古代文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作品储备量,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尚停留在中学水平,很多学生对背诵内容只是到了考试前才突击一下,对作品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应考做法并不能让作品在学生的记忆中长久保存。同时,电子时代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被鼠标键盘所绑架,因为缺少书写实践,提笔忘字、书写不规范、别字连篇、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十分突出。针对上述实际,笔者采取以抄代背的做法,要求学生在课后用规范的字体抄写与教学相关的重要内容,比如《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内容自选,形式不拘但求高质量,可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给抄写内容作注或者翻译。这样既能达到识记的要求,同时又训练了书法,更培养了一种静心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而言,好的书法和高的文本知识含量,是一种起码的素养。有的学生真的以此为契机,养成了一种抄写的习惯,也有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未来创作的需要,抄全本《山海经》。
创作型作业重在开放性思维的拓展和培养。笔者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感发式改写。比如根据某个神话文本、《诗经》中的某个篇章、某首诗的诗境进行改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后羿射日》《伯兮》《君子于役》《千年遗梦——献给〈诗经〉中的女子》取得让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其中有对作品及时代本身的把握、情景的虚设更有当代视角的观照:论战争可以观照家国情感,谈爱情可以知往鉴今,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另外,续写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续写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延展思维,是课堂教学深入到人生体验的经历。改编表演也是一种训练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立足学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改编成可操作的微剧本演出。创作型作业的另外一种尝试是创作。创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实践。如在学完《论语》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仿写十则“论语”,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论语》语体特征的把握和运用。在学完唐五代文学后,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更直观的认识,基于学生对古体诗(古风和律诗)的基本了解,要求各作一首自勉诗。在尝试写诗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参与教学型作业主要是指关于课堂教学讨论内容甚至是有关自主授课的资料收集、整理、综合的准备工作。调查型作业虽然对古代文学教学适用面有限,但可视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比如讲《诗经》会涉及到一些民俗问题,可让学生调查当地盛行或保留的婚丧嫁娶等民俗习惯或生活禁忌;讲到《楚辞》可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当今楚地的楚风情况。在“非遗”的大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得到了古今结合和相关领域的广泛延伸。研究型作业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锻炼治学能力和养成学术规范,可以说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作业方式,达成目标任重道远,此不深论。
优秀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9篇)篇十九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大考”中,全国各族人民在_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以“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终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彰显了“危难面前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抗争精神。疫情当前拷问人心、考验意志、磨砺筋骨。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必须彻底战胜疫情,坚决赢得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在疫情最严重的前线上,严防死守在社区的无数_员、基层干部,日夜工作在临床前线与病魔抗争、救死扶危的医护人员,热情捐钱捐物用物质和精神支援战“疫”的全国同胞,因封城、封区、封路而坚守“宅”家的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钢铁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共同构筑出抗疫的精神万里长城。“危难面前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经历无数磨难“熬出来”的,是在十四年_中“挺过来”的,是在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多次挫折中“练出来”的。目前疫情防控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取得最后胜利,还需要继续秉持这种精神,唯有如此,在大疫之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才能取得胜利成果。
彰显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革命精神。疫情肆虐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虽然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革命精神,在全民战“疫”的艰苦鏖战下,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正在拓展,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零新增”并不意味着“零风险”,这个时候是容易疲劳疲倦的时候,是容易出现精神懈怠的时候,还需要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决不能大意、决不能放松,尤其是国外疫情还在迅速蔓延,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全国上下必须确立“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彻底打赢抗疫之战;必须秉持钉钉子精神,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全力施为;必须发挥精准战“疫”的工匠精神,继续拧紧战“疫”工程的每一颗螺丝,继续全力救治每一个病人,继续清零每一个社区、街道、单位、城市、乡村,不留死角、不漏盲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精选五篇】。